建筑智能化行业及主要上市公司竞争分析

合集下载

金螳螂财务报告分析(3篇)

金螳螂财务报告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金螳螂(002081.SZ)作为中国建筑装饰行业龙头企业,自成立以来,凭借其精湛的工艺、卓越的品质和专业的服务,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本文将通过对金螳螂2021年度财务报告的分析,探讨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财务状况分析1. 资产负债表分析(1)资产结构2021年末,金螳螂总资产为460.8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06%。

其中,流动资产为279.89亿元,占总资产的60.64%,非流动资产为180.99亿元,占总资产的39.36%。

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为18.27亿元,应收账款为102.68亿元,存货为66.33亿元。

(2)负债结构2021年末,金螳螂总负债为297.2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66%。

其中,流动负债为241.89亿元,占总负债的81.69%,非流动负债为55.38亿元,占总负债的18.31%。

流动负债中,短期借款为14.89亿元,应付账款为140.89亿元。

(3)所有者权益2021年末,金螳螂所有者权益为163.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69%。

其中,实收资本为9.89亿元,资本公积为26.69亿元,盈余公积为10.27亿元,未分配利润为97.77亿元。

2. 利润表分析(1)营业收入2021年,金螳螂实现营业收入460.2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74%。

其中,装饰业务收入为279.39亿元,增长25.27%;幕墙业务收入为69.83亿元,增长18.27%;其他业务收入为11.05亿元,增长27.89%。

(2)营业成本2021年,金螳螂营业成本为386.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86%。

其中,装饰业务成本为287.89亿元,增长25.82%;幕墙业务成本为66.89亿元,增长17.26%;其他业务成本为31.69亿元,增长28.27%。

(3)净利润2021年,金螳螂实现净利润18.8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0.06%。

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18亿元,增长30.13%。

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摘要:建筑行业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其地位仍在不断增强,现已成为稳定社会经济的重要一环。

文章就现阶段我过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做了简单的陈述,提出了现阶段的一些问题,对行业本身的发展前景做了合理展望。

关键字:建筑行业现状前景展望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been a pillar industry in China, and its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 nt process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ontinues to be enhanced, and has now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able social and economic. The article at this stage I ha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 simple statement at this stage, a reasonable outlook on th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itself.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status quo; outlook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建筑业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发展状态,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的地位也在不断加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的内部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从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建筑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国外先进的技术进行了借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外的建筑行业也给我过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和挑战。

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分析

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分析

引言建筑业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建筑业中又可以分为建筑装饰业、土木建筑业和设备安装业等三大块。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其中建筑装饰业愈加显示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主要就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的相关现状和行业内的相关企业做一定的分析,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认识行业的现状,为我公司相关部门制定战略提供相关信息。

一、行业概述虽然我国建筑装饰行业起步较晚,但是平均增长速度却能够维持在20%以上。

以这样的水平估计,到2011年底,我国的建筑装饰行业有望发展成为一个容纳20万家企业和2000多万从业人员、年创造2.5万亿产值的庞大产业。

根据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的相关统计数据,我们发现目前还只是处于行业生命周期中的成长期,所以我们针对这个特点进行相关分析。

图一“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情况(一)行业的特点1、以民营企业和内资为主。

随着国有建筑企业的逐步改制和改造,建筑装饰行业中民营经济成份已占绝对比重,达到企业总数的95%以上。

而且从市场份额来看,行业从外资主导已经转变为内资主导。

当前我国95%以上的公共建筑物装饰市场、100%的住宅装饰市场和85%以上的公共建筑物设计市场已被中国企业占领。

2、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高。

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建筑装饰行业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形成了建筑装饰行业“东强西弱”的发展格局。

2010年底公布的“2009年中国建筑装饰百强企业”中,广东省有40多家,江苏省和浙江省都有10几家企业上榜,区域落差十分突出。

3、行业内企业实力有极端化趋势。

一百多家的百强企业总产值约占20万家建筑装饰企业总产值的5%,而且,金螳螂、亚厦、广田这样的龙头企业2010年装饰收入便达160亿元,这恰好接近百强企业的总产值的35%,这些数据都显示行业内的企业出现极度不均衡现象。

4、行业发展速度快,市场容量大。

从建筑装饰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来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带动了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等因素,这些都为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持续、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行业背景、经济运行情况及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行业背景、经济运行情况及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行业背景、经济运行情况及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目录1. 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2. 行业概述 (5)2.1 行业定义与分类 (6)2.2 行业历史回顾 (8)2.3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9)3. 经济环境分析 (11)3.1 GDP与收入水平 (13)3.2 就业状况 (14)3.3 消费者行为分析 (15)4. 产业竞争格局 (17)4.1 主要参与者介绍 (18)4.2 市场份额分布 (19)4.3 主要竞争因素分析 (20)5. 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22)5.1 技术创新趋势 (23)5.2 政策影响因素分析 (24)5.3 市场需求预测 (26)6. 挑战与机遇分析 (27)6.1 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29)6.2 可能的应对策略与解决方案 (30)6.3 未来发展机遇点识别 (32)7. 结论与建议 (33)7.1 主要发现总结 (34)7.2 对相关利益方的建议 (35)1. 内容概述本报告旨在深入剖析特定行业的背景状况,全面评估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并基于这些分析,探讨产业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报告首先会对行业的整体情况进行概述,包括行业的定义、分类、产业链结构以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报告将重点分析行业的经济运行情况,涉及行业内的生产、销售、利润等关键经济指标,以及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报告将进一步探讨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这包括对技术进步的预测、市场需求的变化、政策变动的潜在影响,以及国际竞争格局的演变等方面的分析。

通过综合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报告旨在为行业内的企业、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行业的挑战与机遇。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当前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

在此背景下,各个行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建筑智能化设计方案

建筑智能化设计方案

24.07.2020
4
业务范围
• 咨询与指导
凭借在智能化建设领域所积累的丰富专业经验,以强大的技术实力为后盾,结合先进 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智能化应用咨询、策划和技术督导。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可行 性分析和定位分析
24.07.2020
咨询与指导
智能建筑弱电总体系统规划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施工督导

空调通风

电力系统


给排水

冷热源

背景音响和 紧急广播系统
车库监控
门禁管理
用餐/消费 发卡/考勤
综合布线系统、各专业系统布线、机房、UPS、防雷接地系统
建筑物平台
通讯接口 网络平台
布线及基
础平台
24.07.2020
17
★ 综合布线系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快发展,语音、数据、图 像传输成为各医院一种非常关键性的资源。 数 据必须精确、迅速地传输于各种通讯设备、数据 处理设备和显示设备之间。布线技术的选择和布 线系统的设计直接决定了整个建筑信息系统的生 命力,它将关系到医院大楼未来十几年甚至更多 年的使用效果。
通信自动化 系统CAS
PABX CATV 卫星通信 广域网接入
Internet接入
办公自动化系统OAS











排 队 叫 号 系 统
系 统
其 它 应 用 系 统
运行平台
局域网
楼宇自动化系统BAS
集成管理系统 BMS
安 全 防 范 系 统
智 能 卡 系 统
火 灾 报 警 系 统

工程建筑智能化企业相关上市公司

工程建筑智能化企业相关上市公司

浅析建筑智能化企业相关上市公司创业板:1.银江股份(300020):2009年上市。

智能交通与医疗信息化领先厂商(3.49亿,3149.76万)公司长期专注于为城市交通、数字医疗、智能建筑行业用户提供智能化技术、产品和应用服务,上述三个行业均为国家目前和今后大力扶持和发展的产业且市场容量巨大。

公司坚持以“引领智能技术未来,开启物联网新时代”为企业发展理念,在智能识别、移动计算、数据融合三大技术领域拥有完整的核心技术、系列化的自主研发产品、成熟领先的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了公司业务的高速增长,是国内领先的城市交通智能化(1.48亿)、医疗信息化(0.55亿)和建筑智能化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工程商(1.44亿)。

在城市交通智能化领域,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城市交通智能化管控综合平台系统、城市交通智能化诱导系统、快速公交信号优先控制系统等各类城市交通管理应用系统;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公司主要提供医院数字化医疗解决方案,包括整体信息化系统和电子病历数据交换平台系统、无线医护系统、病患管理系统等各类医疗信息化管理应用系统;在建筑智能化集成领域,公司能够提供涵盖建筑智能化规划咨询、工程设计、系统设备采购、工程施工、集成调试、项目管理以及运维增值全过程服务。

资质:取得了工信部颁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壹级资质、国家XX局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乙级资质,并通过了CMMI 三级认证、ISO9000 管理体系认证。

除此之外,公司还拥有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专项工程设计甲级资质、电子工程专业承包二级资质等多项资质,并通过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OHSMS1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2.赛为智能(300044):2010年上市。

智能交通(1.45亿,2564.94万)公司是国内最专业的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建筑行业提供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

用五力竞争模型分析恒大地产

用五力竞争模型分析恒大地产
恒大地产在房地产行业的创 新能力较强
五力竞争模型是 由迈克尔·波特提 出的一种分析企 业竞争环境的工

五力包括:供应 商的议价能力、 购买者的议价能 力、潜在竞争者 的威胁、替代品 的威胁、行业内 竞争者的竞争程

五力竞争模型可 以帮助企业了解 自身的竞争环境 和优劣势从而制 定相应的竞争策

五力竞争模型在 房地产行业中的 应用可以帮助企 业更好地了解市 场状况制定合理
资金实力:恒大地产的资金实力雄厚潜在进入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与 之竞争
技术壁垒:恒大地产在房地产开发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潜在进入者 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进行研发和创新
政策壁垒: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和调控政策使得潜在进入者需要面对 更多的政策风险和挑战
政府调控: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如限购、限贷等 土地供应:政府对土地供应的控制如土地供应量、土地价格等 税收政策: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税收政策如房产税、土地增值税等 环保政策: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环保政策如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等
保利地产:以稳健经营著称产品覆盖住宅、商业、酒店等 多种类型
绿地集团:以多元化发展著称产品覆盖住宅、商业、酒店 等多种类型
龙湖地产:以高品质、高服务著称产品覆盖住宅、商业、 办公等多种类型
华润置地:以稳健经营著称产品覆盖住宅、商业、酒店等 多种类型
商业地产:写字楼、商场、酒店等 工业地产:厂房、仓库、物流中心等 旅游地产:度假村、主题公园、旅游小镇等 养老地产:养老社区、养老公寓等 海外地产:海外房产投资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恒大地产的市场规模: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场份额大 恒大地产的增长潜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市场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新进入者可能面临较大的市场准入门槛如资金、技术、品牌等 恒大地产的应对策略: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降低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建材建筑周观点:AI+建筑建材加速渗透,关注玻璃库存三连降

建材建筑周观点:AI+建筑建材加速渗透,关注玻璃库存三连降

建材建筑周观点20230326AI+建筑建材加速渗透,关注玻璃库存三连降2023年03月26日➢封面观点:【建筑】“AI+”迅速扩散,建筑建材在产业端早已搭乘智能风车,原因是,成熟技术路线与标准化产品更具备智能化改造的基础,因为同质性所以对降本有极致追求,工艺流程的改进、设计构造的优化一直在潜移默化推进,但“AI+”的迅速迭代、自我学习,有希望加速这一进程,“AI+”对工业具有重大意义。

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都有提出路径图,上市公司也在努力践行,比如中材国际打造水泥智能工厂、中国巨石智能工厂、东易日盛数字化家装等。

“人智、辅智、混智、机智”的应用推进,新一轮降本提效曲线有望更加陡峭。

【建材】降准对股价影响不明显,反观是轻工家居“315”数据可观带动消费建材积极表现,反映市场对宏观预期仍然偏弱,需要微观“强数据”的不断刺激。

此外一季报考虑到高基数,也是短期需要被消化的一个因素。

关注玻璃库存三连降,增强型现实在悄然进行。

继续推荐关注新疆基建。

➢ 本周复工跟踪:①二手房成交面积:本周(3.19-3.25)北京43.24万平,环比-2.56%、同比+12.45%;深圳9.40万平,环比-4.65%、同比+171.90%;南京25.34万平,环比+16.38%、同比+227.12%;杭州13.04万平,环比+0.33%、同比+83.55%;成都73.04万平,环比+45.30%、同比+132.91%;青岛18.17万平,环比+4.03%、同比+505.46%。

②本周全国水泥市场价格环比基本持平,降雨天气影响发货,华东(不含鲁)水泥出货率-19.75pct 至62.00%,华中-6.36pct 至59.09%,华南持平保持80.00%。

长三角库容比+2.7pct 至60.0%。

③混凝土产能利用率:环比+0.55pct 至11.88%,同比+0.42pct 。

⑤周内浮法玻璃产线新点火1条,复产1条,暂无改产及冷修产线。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就业前景分析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门应用广泛、前景较好的工科专业,其涵盖了建筑领域中的电气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等方面。

本文将针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分析。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领域范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主要负责设计、控制、运行和运维建筑物的电气设备和智能化系统,包括照明、暖通、弱电、安防、智能化控制等方面。

其主要应用在大型公共建筑、商业建筑、住宅小区和工业厂房等领域。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就业前景1.社会需求旺盛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建筑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舒适度、节能性和智能化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因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应用领域和就业需求也日益增加,且未来有望持续增长。

2.职业发展前景广阔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从事建筑物设计、建设与监理、技术咨询、维护运行等多个方面。

同时,该专业还具备广泛的横向发展空间,可以涉及到电气自动化、物联网、大数据等多个领域。

3.薪资待遇优秀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生的薪资待遇相对较高,尤其是在一线城市以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和上市公司等高层次用人单位,其薪资待遇甚至可以达到20万元以上。

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就业岗位及职业发展方向1.电气自动化工程师主要负责建筑物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建设和维护。

需要具备较强的控制理论知识、PLC编程和自动化调试能力。

2.智能建筑工程师主要负责建筑物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建设和维护。

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熟练掌握智能建筑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技术。

3.建筑电气设计工程师主要负责建筑电气系统的设计和施工管理。

需要具备较强的电气知识、建筑规范和制图能力。

4.物联网工程师主要负责建筑物联网系统的设计、建设和维护。

需要具备较强的物联网技术、数据处理和网络安全知识。

四、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技能提升1.参加相关专业培训和认证参加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相关的培训和认证,如PLC编程、智能建筑控制系统、物联网等,能够增加自身技能和知识储备,提高职业竞争力。

建筑企业调研报告

建筑企业调研报告

建筑企业调研报告《建筑企业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建筑企业的发展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二、调研对象我们选择了国内知名的建筑企业作为调研对象,包括上市公司、民营企业以及国有企业,涵盖了不同规模和业务范围的企业。

三、调研内容1. 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企业规模、注册资本、员工数量等。

2. 业务范围:主要经营项目类型、地域分布等。

3. 技术实力:包括研发能力、创新水平等。

4. 品牌影响力:企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口碑等。

5. 市场竞争: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竞争优势等。

6. 发展趋势:对行业未来发展的预期和规划。

四、调研结果1. 大部分企业规模庞大,注册资本较高,但员工数量相对较少,说明企业在提高生产效率上投入较多。

2. 业务范围广泛,包括住宅、商业、公共建筑等领域,同时大力开发国际市场。

3. 技术实力方面,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4. 企业品牌影响力较强,企业形象良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口碑。

5. 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之间差异化竞争明显。

6.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智能化建筑、节能环保等方面。

五、建议1.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技术实力,拓展新兴市场。

2. 增加品牌营销力度,提升企业形象和知名度。

3. 关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建筑企业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建议企业不断加强自身实力,提高自身竞争力,迎接行业发展的新机遇。

刮板机市场分析报告

刮板机市场分析报告

刮板机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刮板机是一种常用的工程机械设备,用于在土地开发和建筑工程中进行土方作业。

本报告旨在对刮板机市场进行全面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前市场现状、发展趋势和竞争情况,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有效的市场参考和决策依据。

通过对市场数据和趋势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得出科学的市场前景展望和切实的投资建议,为刮板机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报告将分为三大部分进行刮板机市场分析。

首先,我们将从刮板机市场现状的角度出发,对目前市场的规模、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便为读者提供对市场的全面了解。

其次,我们将探讨刮板机市场的发展趋势,包括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变化等方面的分析,以便为读者提供未来市场的发展预测。

最后,我们将进行刮板机市场的竞争分析,包括主要企业、市场份额、市场竞争格局等方面的分析,以便为读者提供市场投资和经营的参考建议。

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分析,我们将全面了解刮板机市场的现状、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为读者提供深入的市场分析和决策参考。

文章1.3 目的:本报告旨在对刮板机市场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市场现状、发展趋势和竞争分析,以揭示刮板机行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格局。

通过对市场前景和投资建议的展望,为相关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也旨在为刮板机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市场参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1.4 总结总结:在本文中,我们对刮板机市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对市场现状、发展趋势和竞争分析的深入探讨,我们发现刮板机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竞争格局也在不断演变。

在市场前景展望方面,我们认为刮板机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在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领域。

投资者可以考虑增加对刮板机相关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投入,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竞争力。

综上所述,刮板机市场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投资者应该抓住机遇,加大投资力度,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

建筑智能化调研报告

建筑智能化调研报告

目录第一章建筑智能化系统介绍一、建筑智能化行业概念定义1、在中国国家标准GB∕T50314-2021?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对智能建筑的定义如下:“以建筑物为平台,基于对各类智能化信息的综合应用,集架构、系统、应用、治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具有感知、传输、经历、推理、判定和决策的综合聪明能力,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为人们提供平安、高效、便利及可持续开展功能环境的建筑。

〞因此能够了解到建筑智能化的目的,确实是基本为了实现建筑物的平安、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等属性。

2、美国智能化究所:智能化建筑通过对建筑的四个全然要素,即结构,系统,效劳,治理以及她们之间内在的关联的最优化考虑,来提供一个投资合理的但又拥有高效率的舒适、温馨、便利的环境,并关心建筑物业主、物业治理人员和租用人实现在费用、舒适、便利和平安等方面的目标,所以还要考虑长远的系统灵活性及市场能力。

欧洲智能化建筑集团:使其用户发扬最高效率,同时又以最低的保养,最有效的治理本身资源的建筑。

能为建筑提供反映快,效率高和有力支持的环境,使用户到达其业务目标。

日本:智能化建筑确实是基本高功能大厦,其功能是:1、方便有效的利用信息和通讯设备;2、采纳楼宇自动操纵技术,使其具有高度的综合治理能力。

新加坡:智能化建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平安、舒适的环境,即具有消防功能,温度和湿度操纵功能以及灯光及其它楼宇设备的操纵功能;2、良好的通讯网络设施,使数据信息能够在大厦内传输;3、足够的对外通信设施与通信能力。

中国:以建筑物为平台,基于对各类智能化信息的综合应用,集架构、系统、应用、治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具有感知、传输、经历、推理、判定和决策的综合聪明能力,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为人们提供平安、高效、便利及可持续开展功能环境的建筑。

[1]我国智能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张瑞武教授在1997年6月厦门市建委主办的“首届智能建筑研讨会〞上,提出了以下对比完整的定义: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操纵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治理,对使用者的信息效劳及其建筑环境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技术需要同时具有平安、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现代化建筑物。

史上是详尽的企业上市失败解析(附详细原因及案例)

史上是详尽的企业上市失败解析(附详细原因及案例)

史上是详尽的企业上市失败解析(附详细原因及案例)IPO失败的原因归根到底其实就两条:历史沿革不清晰,盈利能力被质疑!基本上所有的失败原因都是从这两条衍生出去的。

▶先说历史沿革不清晰,衍生出来的问题包括股权结构不清晰、改制过程中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高管变动、土地和房产出资、频繁变更股权。

对于拟上市企业来说,这条其实是最核心的,中介机构做上市审计尽职调查的时候,对这个也是非常关注的。

如果历史沿革存在重大瑕疵,基本上是做不成的。

但是很多拟上市企业,尤其是大型民营企业基本上都有国企改制或者集体企业改制的背景,早年间监管政策不明确,手续会出现很多的不规范的地方。

此外不少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出于融资便利的考虑,会非常频繁的转让股权(尤其是互联网高科技企业),在没有孵化器或者风投助跑的阶段,非常容易出现文件缺失和出资不规范的地方。

这些就需要中介机构去判断,这些瑕疵会造成的风险和影响程度了,一旦出现判断失误,在过会的时候就会被视同政策性障碍直接否掉。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金能科技、中矿资源勘探、东方红航天生物、天津三英焊业等等,都是如此。

▶然后就是盈利能力被质疑,这个衍生出来的就多了,比如过于明显的财务报表粉饰、所在市场本身扩容性较差、净利润严重依赖非营业因素(税收或者主要债权人减免)、创业板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收入和利润增速明显放缓、税务风险等等。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比如上海同济同捷、高峰石油机械、苏州恒久光电、上海奇想化工等等。

其实出现这些问题尤其是财务问题,基本上中介机构都是有预判的,只是有的时候企业迫于风投压力会仓促上会,很多问题是在还没有妥善解决或者中介机构团队认识还没有统一的时候就暴露出来,导致一步错,步步错。

当然不排除有的时候是中介机构明知事不可为,为缓解企业施加的压力或加收费用而刻意忽略问题申报。

做了这么多年的IPO,感觉上还是要小心谨慎对待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不要心存侥幸。

因为任何一个过程中被你不重视的问题,在过会的时候都有可能被审核员抓住然后被无限放大,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近几年建筑行业发展不景气的原因?

近几年建筑行业发展不景气的原因?

近几年建筑行业发展不景气的原因?一、外部因素1.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将在中短期内一定程度上减缓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重大投资项目立项、土地审批、信贷是这次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

2004 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仅增长2.8% ,其中5 、6 两个月同比分别减少19.5% 和18.1% 。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增长 28.4% ,比一季度回落 30.8 个百分点。

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势头得到控制。

6 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 1.43 万亿元,同比少增 3501 亿元。

贷款增速回落幅度逐月扩大,3 月末同比增长20.1% ,4月末回落到19.9% , 5 月末、 6 月末进一步回落到 18.6% 和 16.3% 。

这次宏观调控对建筑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建筑业产值增幅回落。

2004 年前三季度,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16487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2% ,增速比上半年回落了 5.5 个百分点;完成竣工产值 8040 亿元,增长 18.4% ,比上半年回落了9.9 个百分点;(2 )提高了建筑企业融资门槛;(3 )原材料价格涨势趋缓。

2.尽管条块分割的坚冰正在打破,但是全国统一的建筑市场尚未形成我国目前的建筑业市场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影响和干扰了统一、开放、竞争的建筑市场的形成。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地方保护或部门保护主义,形成了一个条块分割式的行业结构。

这个结构具有空间和行业分布上的两大特点:(1 )大部分建筑企业属于地方,其业务活动主要在本地区,难以进入其他地区;(2 )部门保护造成建筑企业很难跨越专业横向发展业务,因此许多大型建筑企业只是集中于某一专业,企业的专业范围较窄,缺少综合竞争实力。

中共十六大《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指出“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等改革任务,以北京为代表的部分发达地区正在或已经拆除了建筑业地区保护壁垒,同时,行业和部门的建筑市场保护壁垒也有加快拆除的趋势,但是条块分割的现象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具备一定实力的建筑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现阶段建设科技强国的主要矛盾分析——基于科技创新的结构失衡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视角

现阶段建设科技强国的主要矛盾分析——基于科技创新的结构失衡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视角

引文格式:朱佳龙,陈宏达,肖童.现阶段建设科技强国的主要矛盾分析 基于科技创新的结构失衡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视角[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3,44(5):98-103.现阶段建设科技强国的主要矛盾分析 基于科技创新的结构失衡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视角*朱佳龙1a,陈宏达2,肖童1b(1.江西财经大学a.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b.信息管理学院,南昌330013;2.江西省上饶市金融服务中心,江西上饶334000)摘要:科技强国是教育㊁科技与人才 三位一体 发展战略中的核心目标㊂我国现阶段建设科技强国进程中存在科技创新的结构失衡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矛盾㊂这一矛盾的三个主要方面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构性失衡;科技创新的行业产业失衡;科技创新的地域发展失衡㊂关键词:科技强国;基础研究;科技行业;主要矛盾;结构失衡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7659(2023)05-0098-06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国正在构建和实施教育㊁科技与人才 三位一体 的高质量发展战略㊂在这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㊁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尤其是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结构失衡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矛盾,不仅已经成为科技强国建设中的主要矛盾,而且正在成为制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矛盾㊂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构性失衡5月20日,国际知名科技出版机构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 编制的2022年度自然指数榜单发布,[1]其中我国自然指数贡献份额以19373位居全球第一,首次超过美国(17611位),远远超过德国㊁英国㊁日本㊁法国㊁韩国㊁印度等其他前十国家㊂这一自然指数是追踪发表于‘自然“‘科学“‘细胞“等全球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科研论文数量和比例所作出的综合评价,客观反映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及合作情况,是衡量一国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产出成果的核心指标㊂这一成绩无疑得益于国家重视,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951亿元,年均增长近15%,接近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速度的2倍㊂近年,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整体水平多次迈上新的台阶,例如,在化学㊁物理科学领域的贡献份额于2021年就已居全球首位,在地球和环境领域于2022年4月首次超过美国㊂量子通信㊁人工智能㊁微波光子及核聚变等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越来越多,带动了多项新兴产业走到传统发达国家之前㊂大体量的良好基础研究虽然有利于高精尖原始创新成果的孵育,但总体上说,我国仍属于科技大国,距离实现科技强国质的飞跃需克服诸多艰难险阻㊂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构性失衡㊂这种结构性失衡集中体现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匹配,不能遵循其各自的运动规律而产生内耗失效㊂中科院院刊文章[2]指出,以论文为纲的 四维 惯性评价机制难改,从而不能有效解决半导体关键核心技术 卡脖子 难题㊂在 机械与运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 国际高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更是直说 在现行行政审批和专家评审制度下,颠覆性技术难以实现 ㊂就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而言,国际历史经验表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客观差异性很大㊂[3]基础研究是注重 将金钱稳固转换成知识 的工作,要求以雄厚资金长期稳定支持,即稳定性经费支持占多数;而2023年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ɴ.5第五期J o u r n a l o f G a n n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S e p.2023*收稿日期:2023-06-19 D O I:10.13698/j.c n k i.c n36-1346/c.2023.05.017作者简介:朱佳龙(1996-),女,江西瑞金人,江西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三农 问题统计;陈宏达(1996-),男,江西上饶人,上饶市金融服务中心副主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㊁金融;肖童(2003-),女,四川德昌人,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21级学生,研究方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㊂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应用研究则重在履行 将知识高效转换成金钱 的职责,竞争性项目经费支持占主体㊂而事实上,像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这样的顶尖基础研究机构近80%的经费都来自竞争性项目,在设备采购㊁评定职称及工资绩效等方面也有诸多政务约束,想专心搞好核聚变等基础研究较为困难㊂目前,我国已出现一些可喜变化,如上海推行的 基础研究特区计划 改革创新项目资助管理模式,对已试点的6家单位投入4.5亿元以5年为周期稳定支持,在取消项目执行期间全部考核的同时,配备科研和财务助理,让有潜力的青年人才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坐稳 冷板凳 ,专注科技前沿难题大胆探索创新,期望从源头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㊂我国要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有效解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 卡脖子 难题,就必须在原创性领域有所突破,即在基础研究上狠下功夫㊂然而,基础研究有其固有特性,不是单纯靠资金等硬件投入就能解决,创新环境等软件投入更加重要㊂如在人才工作中,若说应用研究(包括试验发展)需要大量 通才 ,基础研究就得依靠 天才 ㊂虽然 天才 自古稀缺,但作为如今拥有14亿较高学历人口的大国, 天才 数量也是很可观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发现㊁使用并呵护好 天才 ,并鼓励大量通才紧跟 天才 及时高效转化其原创性成果㊂总之,只有解决了诸如此类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才能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㊂二、科技创新的行业产业失衡全球科学活动每15年翻一番,而这一周期在中国近几个年代成倍缩短,甚至在一些行业㊁产业或地区科技活动5年就会翻一番,如在 华为第20届全球分析师大会 上,孟晚舟表示,到2030年,全球通用算力将增长10倍㊁人工智能算力将增长500倍㊂科技行业增长对资金需求特别大,例如至今在科创板㊁创业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数字领域相关企业占近40%㊂在科教兴国战旗引领下,网信技术㊁人工智能㊁数字经济等领域科技创新呈现突飞猛进㊁大浪陶沙的景象;而食品㊁服装㊁中医药等行业产业的科技创新严重滞后㊂在资金㊁人才等要素大量被 虹吸 后,传统产业换代升级极为艰难㊂我国集中力量推进新一代网信技术㊁人工智能㊁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数字社会确实在飞速发展㊂I M D世界竞争力中心发布的‘2022年世界数字竞争力(WD C)“排名显示,[4]中国从2017年的31名上升至2022年的17名(WD C衡量了世界63个主要经济体商业㊁政府和更广泛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驱动力)㊂中国发布的‘2021-2022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则表明:[5]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点,数字经济和G D P将分别增长0.35%和0.18%;中国的计算力升至70分,算力产业规模近五年平均增速超过30%,至2022年底已拥有全球算力总规模的31%,即180E F L O P S,算力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㊂另据‘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显示,[6]2021年全球47个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8.1万亿美元,中国占18.5%,仅次于美国㊂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近五年平均增速13.6%,至2022年达45.5万亿元,占G D P 的39.8%,数字经济对中国G D 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㊂但是,这一科创成绩是建立在行业产业失衡的基础上的㊂据统计,2020年,中国数字产业化占数字经济比重为19.1%,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达80.9%;服务业㊁工业㊁农业的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0.7%㊁21.0%和8.9%,即工业和农业数字经济占比远低于服务业,数字经济巨头的主营业务主要集中于消费互联网,而北美15大互联网公司中,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㊂[7]就农业转型升级情况来看,根据张彦红等对2001~2018年全国各省(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统计分析结果,[8]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水平从 十五 期间的47.9%提升至 十二五 的57.0%,而同期河北㊁上海㊁江西和新疆等省市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却在不断递减,如河北从65.4%降至49.8%,江西从45.9%降至40.2%㊂虽然这一测算方法有不够完善之处,如在农业物质费用㊁劳动力和耕地面积等要素的增长速度大于农业总产值增速时,还会出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负值的情况,但就长周期大概率来说是有其科学性的㊂到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然已达到62.4%,但20多年来年均增幅却不到1%,按照这种速度,要想达到世界发达国家90%以上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水平,至少要到2050年㊂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显而易见,政府㊁社会及市场的要素资源被 虹吸 到了高附加值的行业产业上㊂社会主义国家牢记着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很清楚 农业不强,国家不稳 的道理,然而对 虚拟数字 与 虚拟金融 的相似性理解得并不清晰㊂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扩大,2023年1-4月,共有新注册99第5期朱佳龙,陈宏达,肖童现阶段建设科技强国的主要矛盾分析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人工智能㊁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企业71.7万余家;融资事件在人工智能㊁新能源汽车㊁机器人㊁生物技术㊁高端装备㊁新材料等行业企业合计发生超420起;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与2019年底相比增长了7倍㊂[9]然而,在推动产业体系加快向产业链㊁价值链高端迈进时,在资本属性和科研规律的作用下,并没能实现 带动传统产业数字化㊁智能化㊁绿色化转型升级 的预期目标,反而引发新的行业产业结构性矛盾㊂正如G l o b a l E c o n o m i c s A n a l y s t于2023年5月发布‘T h e P o t e n t i a l l y L a r g e E f f e c t s o f A r t i f i c i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o n 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报告[10]所称,最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如C h a t G P T和B a r d等,在未来十年可取代相当于3亿个全职工作机会,尤其是在知识型工作领域,包括办公室和行政支持㊁法律助理㊁翻译编辑写作㊁新闻记者㊁建筑工程设计以及医疗保健等,在工作任务可能被人工智能自动化替代的这些职业中,有约25%~50%的工作量可能被A I所替代㊂虽然如此,也可能产生10亿新职业,[11]如网页设计师㊁软件开发人员和数字营销专业人员,尤其是那些人工智能无法胜任的主动发现问题㊁群体人性需求㊁心理情感辅导和开发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等职业㊂当前存在的问题是,人们是否能够及时自我改造以适应甚至主导这一形势,在没有自主意识的C h a t G P T作用下,人们通过训练机器代为生产知识,这大概率会导致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本身发生颠覆性变革㊂作为数字脑细胞的芯片行业,据企业信息查询机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芯片相关企业超17万家,而仅在2022年,全国吊销㊁注销芯片相关企业达5746家,比上年增加68%㊂在世界高端科技竞争领域,这一现状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㊂因为芯片行业全球总产值约为5000亿美元,而其资本技术密集度很强,时间成本大,替代风险高㊂例如,在量子科技支撑下,我国芯片行业已开辟出全新的发展道路,成功创造出完全不依赖美国引领的硅基芯片技术产业链㊁性能却亿亿倍增长的量子芯片,并已筹建全球第一条量子芯片及光子芯片生产线,如合肥的本源电子研发出 量子芯片光刻机 N D P T-100无损探针电学测量平台㊁量子芯片高真空存储箱,并在逐渐完善国产量子芯片产业链㊂我国芯片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建成长距离㊁低维护㊁超稳定的量子互联网指日可待㊂国家鼓励科技创新与支持行业产业是有其目标要求和运行规律的,须要弄清此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并针对性加以解决㊂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㊁知名经济学家和著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最近撰文指出,[12]中国鼓励科技创新仍按照旧式产业政策思维,不具体细分鼓励关键环节㊁核心技术,而是笼而统之地鼓励 芯片㊁大数据㊁物联网㊁人工智能 等大产业领域,容易导致众企业投机于简易项目扩大产能㊁谋取补贴㊂对此,美国在产业政策上扶持通用和共性技术,而非特定产业甚至特定企业,此做法特别值得借鉴㊂如美国支持先进制造业的政策几十年来主要聚焦于 新的技术和方法 ,包括以生物㊁材料㊁信息等为代表的通用技术㊂德国在‘国家高技术战略2020“中支持一些关键技术,希望通过关键技术发展出新产品㊁新工业和新服务㊂可见,科技创新的行业产业失衡问题也是现阶段制约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高风险因素㊂高科技行业不能脱离实体经济陷入自我赛跑,否则就无存在价值㊂政府㊁社会及市场的要素资源过度投入高附加值的科技行业产业,本身就是高风险活动,我们不能忘记美苏军事航空科技竞赛的历史教训㊂机器人可以靠数据生存发展,而人类不行㊂科技创新的价值就在于提高各行各业的生产效率,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需求,行业产业失衡就谈不上高质量㊂科技创新只有实现了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引领整个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㊂三、科技创新的地域发展失衡就国家而言,2022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 I I)显示,[13]中国创新指数排名升至全球第11位(2012年还在第34位),首次拥有与美国一样多的顶级科技集群(即21个),其中世界五大科技集群中我国拥有两个,而美国㊁日本及韩国各一个㊂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全国(不含港澳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2年的3.2件升至目前的19.1件,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㊂根据前文公开数据, I M D世界数字竞争力(WD C)排位中,我国从2017年的第31位连续上升至2022年的第17位,日本却持续下降至目前的第29位㊂2022年美国计算力指数为77分(仅比我国多7分),占全球600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39%,占全球算力总规模的36%,而中国也已占31%,排第三的日本仅占6%㊂为应对科研实力衰退,日本正在实施 精英大学 战略,计划每年对少数几所一流大学投入20亿美元扶持基础001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研究㊂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世界机器人2022“报告显示,[14]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的新平均值已飙升至每万名员工141台机器人,超6年前的两倍;中国的巨额投资使其密度位居世界前列,首次超过美国㊂美国为应对 工业基础被掏空 的挑战,总统助理沙利文演讲时称, 我们对向中国出口最先进的半导体技术实施精心设计的限制,是以直接的国家安全关切为前提的 ㊂由于数字科技成为现代G D P 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各国便围绕这一领域展开殊死搏斗,在 光刻机 芯片行业 电子信息产业 数字经济 科技创新路径上展现 三十六计 十八般 武艺㊂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知不觉中将国家之间的竞争技法错误地引用到本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科技创新良性竞赛上,产生一系列人才㊁资金及设备等要素的内耗㊂国家统计局2022年8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我国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2.3%,远超美国7.8%及韩国7.6%的增长率;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创纪录的2.79万亿元(居世界第2位㊂美国七千余亿美元,占全球研发总投入的28%),其中基础研究占6.5%,增长近24%;研发投入占G D P的2.44%(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居世界第13位),德国则为3.2%㊁美国3.4%㊁韩国4.8%,以色列以5.4%位居第一㊂在我国各地,研发投入与当地G D P之比,北京以6.53%位居全国第一,其次是上海4.21%和天津3.66%㊂[15]近几年世界又卷入高端科技投资高潮,如2020年半导体投资首次超过互联网,成为中国的第一投资赛道㊂在各国各地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大背景下,从政府到市场,从企业到产业,无论 东㊁西㊁南㊁北㊁中 ,整个高端科技行业都呈现出内卷形势㊂据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16]显示,浙江㊁北京㊁广东㊁江苏㊁上海㊁福建㊁山东㊁天津㊁重庆㊁湖北等地区数字化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十㊂这结果无疑与其对数据㊁超算中心等数字科技进行的大量投入高度正相关㊂例如,上海正大力推进研究构建数据高效流通的基础设施,打造全国数据要素市场核心枢纽,着力提供低成本㊁高效率㊁可信赖的数据流通环境㊂安徽也建立由省领导牵头的10个新兴产业发展专班,统筹引导科技㊁人才㊁资本集聚,促使其人工智能㊁现代信息技术㊁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产业发展年均增长超20%,产生全省50%以上的上市企业和80%以上的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㊂证监会主席易会满2023年6月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近年来,证监会以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为突破口,健全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制度机制,科技创新企业在新上市企业中占比超过七成㊂I F C I I联席主席,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2023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中国社会责任投资高峰论坛(I F C I I)中提出: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拓展新领域㊁新域态,才能够真正使中国的金融从大到强,才能更好的服务中国高质量发展;反之,如果脱实向虚,金融也没有存在价值了㊂ [17]更何况,对科技创新提供的资本市场服务,欠发达地区事实上并无足够获得感㊂从R&D活动规律来说,欠发达地区也不具备大兴 高大上 科技产业的条件㊂例如,AM i n e r和智谱研究发布的‘C h a t G P T团队背景研究报告“[18]显示,C h a t G P T研发团队中,本科㊁硕士和博士的占比分别为33%㊁30%㊁37%,而我国相关人才大市场只能提供5%的博士㊂O p e n A I从成立到推出C h a t-G P T用了7年时间,而且C h a t G P T若用近万亿个单词(相当于1351万本牛津词典)来训练语言大模型,至少需要每天3亿元人民币的对话成本㊂另一方面,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上千万,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稀缺,更加制约着欠发达地区通过突破这一领域来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㊂可见,现阶段科技创新的地域发展是失衡的㊂这种失衡不是建立于各地资源要素禀赋差异或科技行业本身客观活动规律基础上,而是一种人为的 拔苗助长 或 盲目攀比 的现象㊂据‘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数据显示,对于我国R&D人员各地区占比,东部10省市R&D人员占全国的65.6%,中部6省和西部12省(区㊁市)R&D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17.8%和12.7%,而东北地区R&D人员最少,仅占全国的3.9%,[19]此现象值得我们深思㊂欠发达地区制订实施科技政策时,必须客观体现人类科技创新规律和R&D活动规律,应更好顺应规律办事,而不能不顾省情盲目乞求 高精尖 人才或 高大上 产业,才尽其能业尽其效才是根本㊂要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按期建成科技强国,归根结底要靠世界一流教育和高水平人才㊂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㊁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特别应尊重科技创新规律㊁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管理规律,切实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弘扬首创精神,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101第5期朱佳龙,陈宏达,肖童现阶段建设科技强国的主要矛盾分析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术联合攻关,做好一批具有前瞻性㊁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好现阶段科技创新的结构失衡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矛盾㊂基于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实施各具特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度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是必要的,但现阶段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总量而在结构上㊂我国经济总量庞大,有集中资源办大事的优势,增加一点比例就是个天文数字,而对民族复兴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端科技数量仍旧不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活动规律也不会因投资增减而改变㊂因此,在充分尊重基础研究灵感瞬间性㊁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鼓励战略科学家勇于践行颠覆性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应着重解决好以下三个结构性问题:(1)辨清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构成(包括哪些是关键技术或工程研发项目),并分别核定研究组织人才编制;(2)管理体制上,基础研究注重 自主与奉献 ,应用研究注重 自律与效益 ;(3)运行经费上,也应体现战略科学家与战术科学家不同的资助管理特色,基础研究稳定资助占多数,应用研究竞争性经费占主流㊂对此,作为中国科研体制改革试验田的 北生所 20年改革经验,及上海现行 基础研究特区计划 等都有推广价值㊂2.着力解决科技创新的行业产业失衡问题矛盾导致内耗,失衡隐藏风险㊂及时科学地对三大产业诸多重要行业进行宏观调控是我国体制的一大优势㊂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既要集中力量攻克人工智能㊁量子信息㊁集成电路等高端科技,又要大力支持生命科学㊁健康食品㊁生物育种等民生核心科技㊂在统筹推进各行业 研发 与 推广 齐头并进,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补上第一产业改造升级是当务之急,扶持涉及人民吃穿住及低耗环保等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投入再多也不为过,因为这也是党之大善㊁国之大计㊂何况,在民生科技领域,西方发达国家的遏制程度较弱,仍有 低垂的果实 可摘,引进技术比自主研发更快更易完成,成本也较低,我国也已具备承接那些先进科技的要素禀赋㊁产业结构和技术基础㊂因此要尽量发挥好这一 后发优势 ,加快推动有关传统实体产业转型升级,即便付出较高代价也是值得且可理解的㊂3.统筹灵活解决科技创新的地域发展失衡问题我国教育㊁科技与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战略和科技强国顶层设计都是很英明的,而具体到各行各业各地就缺少统筹协调,教条㊁形式㊁本位主义等行为时有发生㊂例如,近年各地陆续出台 科技强省 举措,倾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队,而不顾本地要素禀赋㊁产业结构以及技术人才等前置条件,这种 百舸争渡 只会产生大量内耗㊂为解决科技创新的地域发展失衡问题,首要做好3件事: (1)各省科技决策组织广泛深入调研,弄清省情和科技家底;(2)各省组织大专家择优建设基础研究平台和本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团队,激活其他应用研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3)对有本省优势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项目保障资金和政策支持,面向世界引入顶尖人才㊂从国家层面来说,应重在健全战略核心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统筹协调关键科技资源(包括基础研究 天才 及其研究平台)供求,激活政府㊁市场及社会的科技创新动能,如鼓励国际人才引进和国内各省 通才 有序交流,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帮助 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等科技行业组织高效运行㊂在集聚全国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同时,科学引导各省重点支持各具特色的应用型科技研发和成果产业化,提升其优势重点领域核心竞争力㊂参考文献:[1]喻思南.我国自然指数贡献份额首次位居全球第一[N].人民日报,2023-05-23(12).[2]骆军委,李树深.加强半导体基础能力建设点亮半导体自立自强发展的 灯塔 [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02):187-192.[3]霍思伊.中国基础研究向何处去?[R/O L].(2023-04-28)[2023-05-31].h t t p s://w w w.c h i n a n e w s.c o m/g n/2023/04 -28/9998804.s h t m l.[4]吴涛.这个权威排名中国第17名,见证中国5年间数字竞争力[E B/O L].(2022-10-21)[2023-05-31].h t t p s://b a i j i a-h a o.b a i d u.c o m/s?i d=1747264632792961230&w f r=s p i d e r&f o r=p c.[5]国际数据公司I D C,浪潮信息,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2021-2022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E B/O L].(2023-03-30) [2023-05-31].h t t p s://w w w.i n s p u r.c o m/l c j t w w/r e s o u r c e/c m s/a r t i c l e/2734773/2734784/2022122613493315670.pd f.[6]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E B/O L].(2022-07-29)[2023-05-31].h t t p://l i b.h b f u.e d u.c n/r e s/u p l o a d/f i l e/20230621/1687335633402067011.pd f.[7]杨虎涛.着力破除数字经济的结构性失衡问题[N].光明日报,2022-02-22(11).[8]张彦红,唐海春,田晓琴. 十五 以来我国各地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差异性研究及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20,38(5).[9]张莫,梁倩,罗逸姝.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中国经济航船[N].经济参考报,2023-05-31(01).201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王学超:“智联云工厂”将在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中成就梦想

王学超:“智联云工厂”将在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中成就梦想

本期领袖人物推 介 词B BUSINESSMAN USINESS领 袖LEADERS王学超:杭州萧山跨境电子商务商会会长 萧雅(中国)智联云工厂发起人 萧雅控股集团董事长“2017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增长至4682亿元,2018年超过6500亿元。

未来我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预计将超1.4万亿元。

”日前,智联云工厂创始人王学超引用相关行业研究报告中的数据,向《中国商人》表达了他对这个潜力市场的乐观预期。

王学超相信自己早前布局终于迎来战略性的收获期。

15年前,当他带着有关“集成房屋”的商业计划书,在投资人面前四处碰壁时,也从未怀疑过这一天的到来。

如今,王学超首创的“智联云工厂”联盟已建立了两家智联云工厂,并保持着行业领先的盈利能力,未来还将规划布局100家智联云工厂。

王学超并非一个纯粹的“草根逆袭”者。

他从前十位QQ联系人中找到了未来的伴侣,从一份报纸上谋到了上市公司的项目经理职位,从当年并不招人待见的阿里巴巴上得到了创业后第一个大客户……这些仿佛被幸运女神特别眷顾的人生转折点,在王学超的创业履历中都能找到内在逻辑:建筑学科培养起来的专业精神,互联网浪潮滋养下的链接思维,在巨大风口到来前的敏锐嗅觉和研究能力,这些因素集结为一种知识资本的比较优势以及果断决策意识,成为王学超收割梦想的坚实后盾。

土木专业大学生的麦田2001年7月初,皖西大学土木结构专业的毕业生王学超站在自家麦田里,望着那些已经割倒的、以及尚待收割的被阳光炙烤着的麦浪陷入沉思:“爸爸常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真的吗?”离开校园这一个月,王学超是在农忙中度过的,他在博文中回忆说“本来就黝黑的皮肤晒得乌黑发亮,脸上脖子上都被烈日晒得脱了一层又一层皮……”终生与土地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父辈将要继续过下去的生活,然而显然已经不再是王学超的职业起点。

7月4日这一天傍晚,王学超跟父亲拉着板车卖掉7口袋粮食,换回了200元钱。

第二天一早,王学超就带着父亲的这一笔赞助南下杭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智能化行业及主要上市公司竞争分析一、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容量1、行业发展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更加注重便捷性、安全性以及节能环保。

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筑智能化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智能建筑得到了快速发展。

智能建筑应用了应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图像显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和建筑艺术融合在一起,使建筑物在满足住户对于信息化需求的同时,变得更加舒适、便利和安全。

最初的建筑智能化技术主要应用于酒店及商务楼,其后逐渐拓展到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学校、体育馆,智能化应用领域呈现广泛化,并且智能化功能也趋向多元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具备一定规模实力的集设计、施工、维护于一体的建筑智能化系统供应商。

2、市场容量建筑智能化的下游为建筑业及房地产行业,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发展与下游行业密切相关。

过去十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3.46万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17.67万亿元,增长速度较快。

“十二五”期间智能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在30%左右。

我国智能化楼宇建筑工程投资比重大致为:建筑土建工程40%左右,机电安装工程25%左右,装修装饰工程30%左右,建筑智能化工程业务约占智能建筑总投资的5%-10%。

据此计算,2015年建筑智能化的市场规模约为2,650.70亿元至5,301.40亿元。

建筑智能化的市场需求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新建建筑的智能化应用;二是存量建筑的智能化改造。

建筑智能行业的市场空间广阔,但是集中度较低,由于缺乏权威的统计数据,我们根据从事建筑智能业务的上市公司的规模进行推算,预计整个行业排名前十的企业收入规模平均在7-8 亿元,它们合计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6%左右。

导致建筑智能行业集中度如此之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行业区域空间分布较广、业主非常分散;二是行业的技术壁垒较低,国内的公司主要都是从事工程服务,以系统集成业务为主,缺乏排他性的技术优势;三是行业整体的竞争状态还是以关系营销和成本竞争为主。

在这个背景下,大公司的部分核心人员离职组建新公司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不断裂变之中导致竞争主体越来越多,市场集中度难以提升。

目前国内建筑智能化市场参与厂商包括少数国际厂商和大量的本土企业。

目前市场集中度很低,国内建筑智能化业务收入超过1.3亿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为16.58%,今后市场集中度还会进一步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大型建筑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标大型建筑智能化项目的能力越来越强,3、与上下游行业的关系(1)上游行业建筑智能化行业的上游主要是电子设备和材料供应商。

电子设备包括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监控、多媒体等,其成本在智能化成本中占据主要部分。

电子设备的价格、质量、供应情况与智能化工程进度密切相关。

目前电子设备供应企业众多,产品供应充足,整体形式对建筑智能化企业比较有利。

材料主要包括各类线材、管材、槽等,在建筑智能化工程中所占成本比例相对较低。

目前材料市场处于充分竞争状态,建筑智能化企业选择面广,议价努力强。

建筑智能化企业通过选择优质的供应商作为长期合作伙伴,以控制成本并保障工程质量。

(2)下游行业建筑智能化行业的下游主要是房地产业、建筑业,包括商业建筑、工业建筑、政府建筑、学校建筑、住宅建筑等,下游行业的发展与整体经济和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4、行业竞争格局及进入壁垒(1)技术和人才壁垒建筑智能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建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图像显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

企业能否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掌握系统设备的关键技术,并将客户个性化需求有效地转化为解决方案,是衡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也是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此外,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企业需要学习新的理念,并掌握新的技术,这对建筑智能化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于技术和人才密不可分,建筑智能化企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涉及的业务种类繁多,对提供方案设计及施工、运行维护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是否拥有掌握本行业关键技术的人才,将直接决定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由于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除了需要优秀的技术人才,还需要有管理经验丰富和市场嗅觉敏锐的管理和销售人才。

而人才的汇聚和培养均需要话费较高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

此外,由于国家相关部门对从业人员有资质要求,具备资质的人员数量和质量也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3)资金壁垒随着智能建筑的普及,大型项目越来越多,招标方对竞标企业的资本实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就中标企业而言,项目承揽、设备采购等环节需要大量的资金支出,甚至部分项目需要垫资,因此需要企业有足够的资金保证。

此外,工程数量的增多以及工程规模的扩大对建筑智能化企业的资金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智能化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而技术创新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因此对资金规模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对资金实力较弱的企业而言,资金壁垒构成其进入大型、高端建筑智能化领域的障碍。

(3)经验壁垒大型标志性项目一般由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承接并实施。

大型高端项目的实施经历又能够提升企业中标成功率和品牌知名度,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细分领域的优质项目经历则能够帮助企业在该细分领域建立品牌优势。

丰富的项目成果则能够积累客户资源,方便未来业务的拓展。

对于新进入企业,由于没有项目经验,无论是业务的承接还是项目的实施,均存在较大困难。

(4)资质壁垒2006年,建设部颁布了《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与施工资质标准》,对行业内企业进行了规范。

《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与施工资质标准》对申请资质企业的资信、技术条件、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承担业务范围进行了规定,构成了其他企业进入建筑智能化行业的壁垒。

二、主要智能化上市企业竞争力分析目前国内从事建筑智能化行业、具备建筑智能化工程承包资质的有1100家左右,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不高。

2014年中国十大建筑智能化公司排名分别是:同方股份、泰豪科技、浙大中控、汉鼎信息、达实智能、太极股份、中电兴发、赛为智能、华南资讯、华东电脑。

建筑智能化按应用领域划分,可分为智能交通、智能金融、智能医疗、智能建筑、智能安防、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智能商业等领域。

一、智能交通:未来几年将是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的上升时期,预计城市交通行业IT应用市场未来几年将达到500亿元,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在25%以上。

1、银江股份(300020):智能交通与医疗信息化领先厂商。

(2014年报收入23.19亿元,净利润1.84亿元)公司长期专注于为城市交通、数字医疗、智能建筑行业用户提供智能化技术、产品和应用服务,上述三个行业均为国家目前和今后大力扶持和发展的产业且市场容量巨大。

公司坚持以“引领智能技术未来,开启物联网新时代”为企业发展理念,在智能识别、移动计算、数据融合三大技术领域拥有完整的核心技术、系列化的自主研发产品、成熟领先的行业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了公司业务的高速增长,是国内领先的城市交通智能化、医疗信息化和建筑智能化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工程商。

2、紫光股份(000938):2014年报收入111.45亿元,净利润1.25亿元。

在智能交通产品领域,公司研发的高速公路动态称重、隧道及广场等照明节能产品,先后在天津、河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区域市场大规模应用,对高速公路超载治理及节能降耗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公司控股的紫光捷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顺利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为智能交通领域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保障。

紫光捷通是智能交通工程、产品及IT服务的提供商,是智能交通领域的知名企业。

公司致力于核心技术的开发及其行业的应用,提供ITS全面解决方案,形成高速公路机电项目建设于运营、智能交通产品、以及智能交通信息服务三大主营业务格局。

3、赛为智能(300044):2014年报收入6.19亿元,净利润5245万元。

公司是国内最专业的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建筑行业提供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

公司于2005至2008年连续四年被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评定为智能工程完成量全国50强,已成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和建筑智能化的知名品牌。

公司通过参与建设一系列重大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重要公共建筑智能化项目,积累了丰富优质的客户资源,大型客户包括深圳地铁公司、港铁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南京中铁电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建筑工务署、恒大地产集团、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等。

二、节能建筑:中国建筑耗能已超过经济可负荷程度,节能市场巨大,预计未来几年建筑机电设备节能服务市场规模增速将保持在30%以上。

1、达实智能(002421):节能建筑开拓者(2014年报收入12.63亿元,净利润1.12亿元)公司是行业领先的建筑智能化和建筑节能服务商,主要从事建筑智能化及建筑节能服务,包括建筑智能化及建筑节能方案咨询、规划设计、定制开发、设备提供、施工管理、系统集成及增值服务以及能源监测、能源审计、节能系统运营维护等。

公司通过将智能化技术广泛运用于商业建筑、交通建筑、办公建筑、住宅建筑等,为客户提供高效、节能、便捷、安全、舒适、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公司具有原始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已经获得“智能卡一卡一密方法”、“基于以太网的楼宇控制器”等多项国家专利及“中央空调能效管理软件V1.0”等多项软件著作权。

2、同方股份(600100):智能建筑领先企业,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2014年报收入259.94亿元,净利润7.56亿元)在智能建筑领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行业整合应用和工程产品化理念,将用户的需要与国际化的技术标准和设计理念相结合,以ezIBS为核心,为公用建筑、区、家庭和行业的智能化提供系列产品、解决方案和专业服务,实现对建筑物的科学、高效、节能、环保的现代化管理。

3、延华智能(002178):2014年报收入8.24亿元,净利润5790万元。

公司是目前国内资质最齐全的智能建筑服务商之一,公司在华东地区的智能建筑市场处于领先优势,并逐步向北京、南京、杭州和武汉及周边城市拓展,力争成为细分市场专业领域的优秀智能化服务公司。

公司提出了大型区、高档公寓、别墅等建筑智能化的全面解决方案,引导了新技术的应用和市场智能化需求,拥有细分市场优势,自2004年起连续三年入围"上海市智能化建筑设计、施工优秀企业二十强"评比,于2006年位居第一位,在华东地区的智能建筑市场处于领先优势。

4、泰豪科技(600590):2014年报收入29.2亿元,净利润5859万元。

公司拥有建设部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甲级、安全技术防范工程一级等专项资质,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