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行完第一章的空间思维之旅,接下来,大气这一章则要求学生进行理性逻辑思维,把物理等自然知识相结合进行思考,这无疑也是一个难点和重点。所以,要大量运用生活中的许多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多利用板图板画,视频等,使知识形象具体化。让学生能更轻松的理解知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太阳辐射能量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而导致大气受热增温。
我们可以看出AB两个瓶子附近的空气,在A瓶由于受热,保鲜膜下面有水,也就是水蒸气要往上溢出,而B瓶由于受冷,空气要向下沉。也就相当于A处受热,空气分子向上运动;而B处受冷,上面的空气分子要向下运动。(转身作图)
那么现在请同学注意,等压线又如何变化呢?请位同学上来画A处的变化,其余同学,在下面画。(同学作图,老师下台观察指点)
同学们,在这间教室里的空气和窗户外的空气,热量和质量是有差异的,但是在这间教室里面的空气,相对来说分布是均一的。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热量,而用气压来表示质量,气压是指单位面积大气柱的重量。在图示上,常用等压线来表示气压相同点的连线。类似于等高线表示地势海拔。
现在,我们用比较平行的等压线来表示某一空间,空气相对均一时的状态。(转身作平行等压线1图)按常理,下底面气压高,上地面气压低。如果我们用空气分子来表示,相当于下面多,上面少,我们用示意图表示(转身在1图下方作分子简易图)。
大气对于地球来说有怎样的妙用呢?今天我们对大气的受பைடு நூலகம்状况研究。
【讲解】同学们都知道地球上的能量来源是来自于太阳光,我们把通常所说的太阳光称之为太阳辐射。大家试想一下,在白天,阳光照射在湖面上,湖面会对太阳光发生什么作用。反射,吸收,折射等等。同样的,在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大气是也是通过这些作用来作用于太阳辐射。
那么大气此时吃饱了,也就是增温了,也会向外放出辐射,一部分向宇宙,大部分还回地球。
【师问】大家想想,相较于我们前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大气此时的辐射应该是长波还是短波辐射?
【生答】长波辐射。
我们再来看看反射回地面的辐射,它的方向是不是刚好与地面辐射相反?是,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大气逆辐射。这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三个辐射,也是一个长波辐射。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掌握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以及水平气压梯度
力、地转偏向力、摩察力对风向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
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城市风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观点。
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难点: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而不是太阳辐射。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板书法,归纳演绎法。
六.教学过程
【引导】同学们,我们在第一章学习宇宙中的地球时,曾经分析过地球有生命的条件,同学们还记得么。在这里面我们谈到由于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大气层。
好了,大气的受热此时总算被我们完整的演绎了一遍,那我们来看看它到底怎么受热的。
【师问】首先,它经过了几次受热。
【生答】两次。
【活动】两次受热大小一样么?我们来做个计算。第一次受热中,主要是太阳辐射,来自于大气的吸收主要是,为19%。
第二次是吸收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总共是47%,吸收率是75%到95%,我们以中间值85%计算,同学们算一算大气通过吸收地面辐射,实际约吸收了太阳辐射的百分比为?40%。
那么,我们再来看大气的反应了。
【师问】首先是吸收作用,吸收作用是吸收什么呢?
【生答】紫外线和红外线。
【师问】太阳辐射有没有紫外线和红外线?
【生答】有。
但是两者在太阳辐射中的比重一共才只有一半,所以吸收不大,为19%。除了吸收还有什么,还有反射,反射是反射到哪里呢?宇宙空间。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还有就是散射,那方向就是四面八方了。所以,最后,在经过了大气层后,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为47%。
在这种相对均一的情况下也可能收到不均匀的热量,比如说桌面面上的冰块和热水杯的附近显然不同。在冰块附近受热要低,热量少;而热水杯旁受热要高,热量多。我们用另一幅图来表示,(转身画图,写条件A热,B冷)同学们注意到,老师没有画等压线,我们先看看(重读)再说。
现在请另一位同学上来观察,xxx同学,你上来。你先触摸两个瓶身,注意用不同的手(A瓶是干净的,B瓶是有水的),好嘞,我们要更多关注保鲜膜,这次用眼睛观察,注意上下面,也就是里面和外面(A瓶:上面干净,下面有水;B瓶:上面有水,下面干净)。好了,请回座位!
达地面后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后,地面增温,同时地面也会把热量向外辐射,这又是一个新的辐射,叫做地面辐射。
【讲解加展示PPT】根据刚才的实验结论,地球表面温度肯定比太阳低得多,相较于太阳辐射主要集中于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地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的红外线部分。所以我们把地面辐射称之为长波辐射。
而刚刚我们才学习了,大气的吸收主要就是紫外线和红外线,大气此时肯定会说,太好了,我要的就是你啊。所以,地面长波辐射除极少一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都被对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绝大部分是多少呢?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地面的辐射大气吸收率是75%到95%。
二.教材分析
首先这是高一上的第二章的开章之节,学生将开始进行对地球上的大气的学习。虽然不像第一章那么抽象和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但是也是难点和重点,但它更易于与生活实际联系,这是这一章要注意的。
这一节谈到了大气的基本知识,理论性很强,首先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在这里,新教材删除了大气的组成等大气基本知识,也不要求学生掌握地面是大气主要热源的原因。这对学生来说,知识略微有些单调孤立,我试图在尽量少的延伸上,以不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为前提,用数学计算的方式讲解出大气受热的过程,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在对大气受热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例子佐证大气温室效应;
2.探讨大气的保温作用的意义,具体可以谈到臭氧层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们通过掌握大气温室效应,分析其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事情,学习理论用于实践,
3.对于受热过程的分析,学生增强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精讲法—归纳演绎、综合分析;
讲述法;
实验演示法,通过演示获得知识;
四、教学媒体
投影仪,冰块,热水,玻璃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热流环流)
【导入】
【课前:同学们,有同学喜欢在冷天吃雪糕的吗?(有,老师,我喜欢;没有。——我挺喜欢的,不过不常吃,女孩子吃雪糕容易长胖,而且对胃不好)今天呢,冷热我都带来了。
附:板画
反 反
射 射
大气上界
吸收(19%)吸收(75%—95%)
散射散射
太大 大
阳气 气
辐辐 逆
射(47%)射 辐
射
地面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地球上的大气”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气候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讲诉大气的受热过程;
2.知道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几个主要辐射的定义,能够分析出太阳辐射能量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部分地貌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而导致大气受热增温(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的原因;
3.能够画图讲解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师问】经过这些作用后,太阳辐射能是会增加还是减少呢?
【生答】减少。
【总结】所以我们把这些作用称之为大气的削弱作用。
【讲解加画图演绎】了解了大气的削弱作用后,我们就来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PPT展示】首先,太阳辐射经过漫长的旅程到达了大气上界,我们来看一下太阳辐射示意图。其中可见光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紫外线占7%,红外线占43%,可以发现太阳辐射的能力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根据实验结论,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大家试想,太阳温度高不高,所以它的辐射波长较短,我们把太阳辐射称之为短波辐射。
【讲解加板书】首先,大气的吸收,有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其中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我们可以发现大气的这种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特点的。其次,是大气的反射,主要是大气中的云和较大颗粒的尘埃,其中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这种反射是没有选择性的。最后,是大气的散射,主要是一些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总结】这样我们可以明显判断出,A处上方向上凸。如此一来,由于这种受热不均,使得他们做上升和下沉运动。经过这种垂直运动后,我们观察到,水平上空气分子分布是不均匀的,那么,多的会向少的移动,这样B出向A处移动,A处上方向B处上方运动。如此一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空气运动形成了一个环流。当然也就促进了热量的交换。
(1)组成:红外线
(2)它是一个长波辐射。
3.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
4.受热分析
(1)第一次受热:
太阳辐射总量的19%,来自于大气的吸收作用
(2)第二次受热:
85%×47%=40%
结论:大气的直接热源。
三.地面受热分析
地面受热来源: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温室效应:大气截留太阳辐射少,而对地面辐射截留的多,并以大气逆辐射返回。
好了,这位同学画好了,先别下来,相信大多数同学也画好了。xxx你为什么这样画呢?(因为。。。)有没有同学不一样(有;没有)
到底如何,我们共同来观察,在这幅图中,A处空气分子上移了,密度减小了,单位面积质量也减小,显然气压降低,那么,关键是等压线应向气压高的方向凹,还是向气压低的凸呢?由于这里被低压占据,等压线应该比现在低,那么原来高的等压线也就应该向气压高的凹。或者说,同学可以做切线来判断,切点与两边差值如何,比如说A处,假设向上凸,做切线,观察到,此点比两边高那么是错误的。在不熟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反推;此外还有一个顺口溜叫: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师问】那同学们看看,哪次受热更大?
【生答】第二次。
所以我们说,地面辐射是大气,这里主要是指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那最后还剩一个问题,我们把目光投向地面,看看地面。地面实际上也受了两次热,第一次太阳辐射,大气对于它截留的很少,而特别是第二次的大气逆辐射,则把地面辐射截留下来,把热量换回给了地面,我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之为大气温室效应。
【实验第1步】
现在请位同学上来帮帮忙。来,就请xxx同学,你观察一下,这两个瓶子是否干净(干净),有没有水分(没有);然后,你将热水盛入A瓶里,将冰块放入B瓶里;我们再用干净的保鲜膜封住瓶口。
好了,谢谢这位同学,请回座位。
【回顾知识】
关于冰块和热水先搁着,我们待会儿再说。同学们上课!(微笑)上节课呢,我们学习了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其能源来源于太阳辐射,这种受热过程影响了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等。而我们知道,由于地球的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显然,也就使低纬度地区的大气受热多,而高纬地区受热少。
这就是前面老师说的大气的妙用了。不过大气的妙用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会详细的展开来学习。
七. 板书设计
一 大气的削弱作用
O3:紫外线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CO2和H2O:红外线
反射作用:云
散射作用
二 大气的受热
1.太阳辐射
可见光 50%
(1)组成 紫外线 7%
红外线 43%
(2)它是一个短波辐射。
2.地面辐射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他们有了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加之经第一章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习惯和模式,有助于对大气运动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知识储备的欠缺,并且由于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对于他们的理解有一地的阻碍。此外,本节内容还需适当的物理知识,尤其是关于力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
【疑问】
如此看来,照这样下去,极地受热少,会越来越冷,温度越来越低;而赤道附近因受热多,会越来越热,温度会越来越高,达到一种无限状态。
【问】那么请问同学们:事实上是这样吗?
【生】不是。
【师】对,根据观测记录,赤道地区的年均温度约24°,北极年平均气温约-22℃,南极稍低年均温约-28~-35℃。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理使得高低纬之间大气的热量相差不至太大,更有利于人类以及动植物的生存呢?(疑问)这呀,也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热力环流(重读)。【郑重、板书】
学生刚进行完第一章的空间思维之旅,接下来,大气这一章则要求学生进行理性逻辑思维,把物理等自然知识相结合进行思考,这无疑也是一个难点和重点。所以,要大量运用生活中的许多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多利用板图板画,视频等,使知识形象具体化。让学生能更轻松的理解知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太阳辐射能量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而导致大气受热增温。
我们可以看出AB两个瓶子附近的空气,在A瓶由于受热,保鲜膜下面有水,也就是水蒸气要往上溢出,而B瓶由于受冷,空气要向下沉。也就相当于A处受热,空气分子向上运动;而B处受冷,上面的空气分子要向下运动。(转身作图)
那么现在请同学注意,等压线又如何变化呢?请位同学上来画A处的变化,其余同学,在下面画。(同学作图,老师下台观察指点)
同学们,在这间教室里的空气和窗户外的空气,热量和质量是有差异的,但是在这间教室里面的空气,相对来说分布是均一的。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热量,而用气压来表示质量,气压是指单位面积大气柱的重量。在图示上,常用等压线来表示气压相同点的连线。类似于等高线表示地势海拔。
现在,我们用比较平行的等压线来表示某一空间,空气相对均一时的状态。(转身作平行等压线1图)按常理,下底面气压高,上地面气压低。如果我们用空气分子来表示,相当于下面多,上面少,我们用示意图表示(转身在1图下方作分子简易图)。
大气对于地球来说有怎样的妙用呢?今天我们对大气的受பைடு நூலகம்状况研究。
【讲解】同学们都知道地球上的能量来源是来自于太阳光,我们把通常所说的太阳光称之为太阳辐射。大家试想一下,在白天,阳光照射在湖面上,湖面会对太阳光发生什么作用。反射,吸收,折射等等。同样的,在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大气是也是通过这些作用来作用于太阳辐射。
那么大气此时吃饱了,也就是增温了,也会向外放出辐射,一部分向宇宙,大部分还回地球。
【师问】大家想想,相较于我们前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大气此时的辐射应该是长波还是短波辐射?
【生答】长波辐射。
我们再来看看反射回地面的辐射,它的方向是不是刚好与地面辐射相反?是,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大气逆辐射。这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三个辐射,也是一个长波辐射。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掌握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以及水平气压梯度
力、地转偏向力、摩察力对风向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
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城市风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观点。
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难点: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而不是太阳辐射。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板书法,归纳演绎法。
六.教学过程
【引导】同学们,我们在第一章学习宇宙中的地球时,曾经分析过地球有生命的条件,同学们还记得么。在这里面我们谈到由于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大气层。
好了,大气的受热此时总算被我们完整的演绎了一遍,那我们来看看它到底怎么受热的。
【师问】首先,它经过了几次受热。
【生答】两次。
【活动】两次受热大小一样么?我们来做个计算。第一次受热中,主要是太阳辐射,来自于大气的吸收主要是,为19%。
第二次是吸收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总共是47%,吸收率是75%到95%,我们以中间值85%计算,同学们算一算大气通过吸收地面辐射,实际约吸收了太阳辐射的百分比为?40%。
那么,我们再来看大气的反应了。
【师问】首先是吸收作用,吸收作用是吸收什么呢?
【生答】紫外线和红外线。
【师问】太阳辐射有没有紫外线和红外线?
【生答】有。
但是两者在太阳辐射中的比重一共才只有一半,所以吸收不大,为19%。除了吸收还有什么,还有反射,反射是反射到哪里呢?宇宙空间。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还有就是散射,那方向就是四面八方了。所以,最后,在经过了大气层后,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为47%。
在这种相对均一的情况下也可能收到不均匀的热量,比如说桌面面上的冰块和热水杯的附近显然不同。在冰块附近受热要低,热量少;而热水杯旁受热要高,热量多。我们用另一幅图来表示,(转身画图,写条件A热,B冷)同学们注意到,老师没有画等压线,我们先看看(重读)再说。
现在请另一位同学上来观察,xxx同学,你上来。你先触摸两个瓶身,注意用不同的手(A瓶是干净的,B瓶是有水的),好嘞,我们要更多关注保鲜膜,这次用眼睛观察,注意上下面,也就是里面和外面(A瓶:上面干净,下面有水;B瓶:上面有水,下面干净)。好了,请回座位!
达地面后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后,地面增温,同时地面也会把热量向外辐射,这又是一个新的辐射,叫做地面辐射。
【讲解加展示PPT】根据刚才的实验结论,地球表面温度肯定比太阳低得多,相较于太阳辐射主要集中于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地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长的红外线部分。所以我们把地面辐射称之为长波辐射。
而刚刚我们才学习了,大气的吸收主要就是紫外线和红外线,大气此时肯定会说,太好了,我要的就是你啊。所以,地面长波辐射除极少一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都被对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绝大部分是多少呢?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地面的辐射大气吸收率是75%到95%。
二.教材分析
首先这是高一上的第二章的开章之节,学生将开始进行对地球上的大气的学习。虽然不像第一章那么抽象和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但是也是难点和重点,但它更易于与生活实际联系,这是这一章要注意的。
这一节谈到了大气的基本知识,理论性很强,首先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在这里,新教材删除了大气的组成等大气基本知识,也不要求学生掌握地面是大气主要热源的原因。这对学生来说,知识略微有些单调孤立,我试图在尽量少的延伸上,以不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为前提,用数学计算的方式讲解出大气受热的过程,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在对大气受热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例子佐证大气温室效应;
2.探讨大气的保温作用的意义,具体可以谈到臭氧层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们通过掌握大气温室效应,分析其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事情,学习理论用于实践,
3.对于受热过程的分析,学生增强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精讲法—归纳演绎、综合分析;
讲述法;
实验演示法,通过演示获得知识;
四、教学媒体
投影仪,冰块,热水,玻璃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热流环流)
【导入】
【课前:同学们,有同学喜欢在冷天吃雪糕的吗?(有,老师,我喜欢;没有。——我挺喜欢的,不过不常吃,女孩子吃雪糕容易长胖,而且对胃不好)今天呢,冷热我都带来了。
附:板画
反 反
射 射
大气上界
吸收(19%)吸收(75%—95%)
散射散射
太大 大
阳气 气
辐辐 逆
射(47%)射 辐
射
地面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地球上的大气”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常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气候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讲诉大气的受热过程;
2.知道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几个主要辐射的定义,能够分析出太阳辐射能量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部分地貌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而导致大气受热增温(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对地面的保温)的原因;
3.能够画图讲解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师问】经过这些作用后,太阳辐射能是会增加还是减少呢?
【生答】减少。
【总结】所以我们把这些作用称之为大气的削弱作用。
【讲解加画图演绎】了解了大气的削弱作用后,我们就来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PPT展示】首先,太阳辐射经过漫长的旅程到达了大气上界,我们来看一下太阳辐射示意图。其中可见光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紫外线占7%,红外线占43%,可以发现太阳辐射的能力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根据实验结论,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大家试想,太阳温度高不高,所以它的辐射波长较短,我们把太阳辐射称之为短波辐射。
【讲解加板书】首先,大气的吸收,有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其中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我们可以发现大气的这种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特点的。其次,是大气的反射,主要是大气中的云和较大颗粒的尘埃,其中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这种反射是没有选择性的。最后,是大气的散射,主要是一些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总结】这样我们可以明显判断出,A处上方向上凸。如此一来,由于这种受热不均,使得他们做上升和下沉运动。经过这种垂直运动后,我们观察到,水平上空气分子分布是不均匀的,那么,多的会向少的移动,这样B出向A处移动,A处上方向B处上方运动。如此一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空气运动形成了一个环流。当然也就促进了热量的交换。
(1)组成:红外线
(2)它是一个长波辐射。
3.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
4.受热分析
(1)第一次受热:
太阳辐射总量的19%,来自于大气的吸收作用
(2)第二次受热:
85%×47%=40%
结论:大气的直接热源。
三.地面受热分析
地面受热来源: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温室效应:大气截留太阳辐射少,而对地面辐射截留的多,并以大气逆辐射返回。
好了,这位同学画好了,先别下来,相信大多数同学也画好了。xxx你为什么这样画呢?(因为。。。)有没有同学不一样(有;没有)
到底如何,我们共同来观察,在这幅图中,A处空气分子上移了,密度减小了,单位面积质量也减小,显然气压降低,那么,关键是等压线应向气压高的方向凹,还是向气压低的凸呢?由于这里被低压占据,等压线应该比现在低,那么原来高的等压线也就应该向气压高的凹。或者说,同学可以做切线来判断,切点与两边差值如何,比如说A处,假设向上凸,做切线,观察到,此点比两边高那么是错误的。在不熟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反推;此外还有一个顺口溜叫: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师问】那同学们看看,哪次受热更大?
【生答】第二次。
所以我们说,地面辐射是大气,这里主要是指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那最后还剩一个问题,我们把目光投向地面,看看地面。地面实际上也受了两次热,第一次太阳辐射,大气对于它截留的很少,而特别是第二次的大气逆辐射,则把地面辐射截留下来,把热量换回给了地面,我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之为大气温室效应。
【实验第1步】
现在请位同学上来帮帮忙。来,就请xxx同学,你观察一下,这两个瓶子是否干净(干净),有没有水分(没有);然后,你将热水盛入A瓶里,将冰块放入B瓶里;我们再用干净的保鲜膜封住瓶口。
好了,谢谢这位同学,请回座位。
【回顾知识】
关于冰块和热水先搁着,我们待会儿再说。同学们上课!(微笑)上节课呢,我们学习了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其能源来源于太阳辐射,这种受热过程影响了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等。而我们知道,由于地球的运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显然,也就使低纬度地区的大气受热多,而高纬地区受热少。
这就是前面老师说的大气的妙用了。不过大气的妙用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会详细的展开来学习。
七. 板书设计
一 大气的削弱作用
O3:紫外线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CO2和H2O:红外线
反射作用:云
散射作用
二 大气的受热
1.太阳辐射
可见光 50%
(1)组成 紫外线 7%
红外线 43%
(2)它是一个短波辐射。
2.地面辐射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他们有了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加之经第一章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习惯和模式,有助于对大气运动的理解。另一方面,由于知识储备的欠缺,并且由于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对于他们的理解有一地的阻碍。此外,本节内容还需适当的物理知识,尤其是关于力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
【疑问】
如此看来,照这样下去,极地受热少,会越来越冷,温度越来越低;而赤道附近因受热多,会越来越热,温度会越来越高,达到一种无限状态。
【问】那么请问同学们:事实上是这样吗?
【生】不是。
【师】对,根据观测记录,赤道地区的年均温度约24°,北极年平均气温约-22℃,南极稍低年均温约-28~-35℃。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理使得高低纬之间大气的热量相差不至太大,更有利于人类以及动植物的生存呢?(疑问)这呀,也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热力环流(重读)。【郑重、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