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庄子》二则.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译文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

朗读课文,体会这一特点。

想一想,这两则小故事都写到了鱼,它们的角色有什么不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注释庄子与惠子①游于濠梁②之上文|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③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④矣!”庄子曰:“请循其本⑤。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①[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好友。

②[濠(háo)梁]濠水上的桥。

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

③[鲦(tiáo)鱼]一种白色小鱼。

④[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⑤[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

循,追溯。

【译】庄子与惠子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原。

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北冥有鱼》课件(共3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北冥有鱼》课件(共35张PPT)
10
1. 通假字
(1)北冥有鱼
冥 通 溟 , 意思 海

(2)其正色邪
邪 通 耶 , 意思 语气词,呢,吗

11
2. 古今异义
(1)怒而飞 古义: 奋发
,今义: 生气,发怒 。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 海动
,今义: 泛指海上运输
(3)天池也 古义: 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 高山湖泊名 (4)野马也
35
古义:春天林泽中的雾气 今义: 野生的马
12
结合课下注释,读课文,初步疏 通文意
13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翻译: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 知识点: 通假字:“冥”同“溟”,海。 “北冥”,庄子想象中的北方的大海,传
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应该在北方 的不毛之地。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 鲲:大鱼之名。
20
1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 至极邪?
翻译: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它的尽 头呢?
知识点:
之:用来补充音节,无实意。
正色:真正的颜色
其:表示选择
21
11.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翻译: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
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知识点: 其:代词,大鹏。 是:这样 已矣:罢了
北冥有鱼
《庄子》
1
课文学习重点
①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 的方法。
②了解庄子想像奇特、意境开阔、富于 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③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④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文 言句式。
2
庄 子 画 像
3
了解作者
庄子(约前369一前280),名周,战 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约 与孟子同时或稍晚,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 响的哲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其文章纵横开合,变化无端,并多用寓言故 事。想象丰富而奇特,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庄子》一书原书52篇,现存33 篇,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

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庄子的基本哲学观点、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庄子哲学观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讨论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的思考深度仍有待提高。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设计更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庄子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整体效果较好,学生们能够充分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但在成果分享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可能是因为紧张或者准备不足。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课堂中,提前让学生们做好准备,并在分享前给予一定的指导,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此外,我还注意到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庄子哲学观点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为了巩固知识点,我决定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写作、思考等方式,进一步消化吸收课堂内容。
举例:庄子提出的“无为而治”观念,学生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生活体验来理解其含义。
(2)辩证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提高辩证思考能力。
举例:针对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立场思考问题,理解双方的论点。
(3)联系实际生活:将庄子的哲学观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举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庄子的自然观,做到顺应自然、和谐相处。
举例:庄子在辩论中表现出机智、幽默、善于辩论的特点;惠子则表现出执着、好奇、善于质疑的态度。

21 《〈庄子〉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1 《〈庄子〉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1 《〈庄子〉二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背诵《北冥有鱼》,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北冥有鱼》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从开头到“其翼若垂天之云”,写大鹏出身不凡及形体庞大。

第二层,从“是鸟也”到“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形象地说明了任何事物都要有所凭借,都不是自由的。

第三层,从“天之苍苍”到结尾,说明大鹏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二、熟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复述这则故事,并回答下列问题。

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1.一妙在换角度理解问题。

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原意。

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

庄子回答“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

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辞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敏。

2.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快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齐谐者,志.怪者也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4.请循.其本参考答案:1.怒:振奋。

这里指有力鼓动翅膀。

2.志:记载。

3.安:如何,怎么。

4.循:追溯。

四、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这首《上李邕》,是他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

结合注释,并查阅工具书,说说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①犹能畏后生②,丈夫未可轻年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课件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湛蓝。 真正的颜色。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
同“耶”,
疑问语气词。
若是则已矣。
尽头 代大鹏
这样
【译文】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 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 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精读课文
分析概括:大鹏的形象特点。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 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山中野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今义:一种动物的名称。
怒而飞( 古今义义::振愤奋怒,。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其名为鲲
(代词,它的)
其 不知其几千里也 (代词,它)
其正色邪? (连词,表选择)
走进庄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 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子知 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 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 而吓我邪?”
精读课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巧妙的论辩 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辩论?各自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
话题: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 庄子观点:我知鱼之乐 • 论据一: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 论据二: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时,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儿快乐, 如果非要我回答这个问题,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1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1 《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课件
斥 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 在草丛中盘旋,这也是飞翔的最高限度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 大的区别。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划一处) 背 若 泰 山/翼 若 垂 天 之 云
1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怒而飞
怒: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
参考译文: 斥⑨ 笑之曰:“彼⑩且奚⑪适也?我腾跃⑫而上,不过数仞⑬而下,翱翔蓬蒿⑭
之间,此亦飞之至⑮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⑯也。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⑨斥(yàn) :生活在小泽中的一种雀鸟。⑩彼:他(它)。⑪奚(xī):疑
问代词,哪里。⑫腾跃:跳跃。⑬仞:古代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⑭蓬蒿: 蓬草和蒿草。泛指草丛。⑮飞之至:飞翔的最高限度。⑯小大之辩:小和大的区别。 辩,同“辨”,区别。
(2)志怪者也
志:
记载
.
(3)抟扶摇而上
扶摇:
旋风
.
(4)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 气息,这里指风
.
12.下列各项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鹏之徙于南冥也 其一犬坐于前(《狼》) B.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D.穷发之北 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解析: A.介词,到/介词,在; B.动词,是/介词,对,向; C.介词,用/连词,因为; D.助词,的。
(2)《北冥有鱼》中,引用《齐谐》中的“ 水击三千里 , 抟扶摇而上者 . 九万里 ”,极力渲染大鹏往南海迁徙时的气势,境界雄奇阔大。
3.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斯是陋室 B.去以六月息者也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C.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有仙则名 D.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

21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21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

我想做一条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一、语言目标1.反复诵读,积累常用的“是”“安”“固”等文言词语、句式。

2.培养阅读古文的基本语感,运用猜读法自主翻译课文。

二、思维目标1.梳理、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提升分析与归纳的思维能力。

2.再现“濠梁之辩”,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三、价值目标通过品读和悟读,深入理解“鱼之乐”中蕴含的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内心追求,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取向。

01【教学过程】一、导读,初步识“鱼”教师书写甲骨文的“鱼”字,让学生猜一猜点拨:这是鱼字的甲骨文。

《说文解字》中这样说到:魚,水蟲也。

象形。

魚尾與燕尾相似。

凡魚之屬皆从魚。

课前思考:请同学们从五篇文本中找与“鱼”有关的字。

明确:鲲、鲦、鲋、鱼教师引导:菊花之于陶渊明,月亮之于李白,作为文化意象的“鱼”可以说是庄子个人文化的标签。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鱼”这一文化意象来感受庄子的人生智慧。

【设计意图】以“鱼”的甲骨文书写,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筛选文本中与“鱼”有关的字词,初步了解3篇文本的相似之处,明确本课学习研讨的议题。

02二、诵读,读通文意(一)初读,读准读清【屏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书中相应的位置做好标注);2.老师配乐读。

朗读指导: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根据语法结构划分其节奏:“既已”,“已经”的意思,副词,是“知”的状语,后面应停顿;“而”表轻微转折,故前面需做停顿。

要求:初读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合理。

(二)再读,疏通文意1.检查预习的方式来完成提醒学生关注“安”的用法,可联系本教材七下刚学过的“尔安敢轻吾射”,进行比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件

顺连,不译
代鱼的快乐
道鱼的快乐而在问我,我是
之而问我,我知之( )濠上也。” 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代鱼的快乐
介词“于”
课文解读
1、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 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 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 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自己感到快乐,于是 见到鱼也快乐。
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不译
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不译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
拍打水面 盘旋飞翔 旋风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顺连,不译
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
离开 凭借

山野中的雾气,
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奔腾如野马
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不译
《齐谐》书里记载说: “大鹏飞往南海时,拍 打水面激起来的水花达 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 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 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 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 息吹拂的结果。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即使在风歇时停下来, 它的力量还能簸干沧海的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世人见我常发奇谈怪论, 听了我的大话都冷笑不已。
宣父①犹能畏后生②,丈夫未可轻年少。
孔圣人还说怕后生,
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曾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
②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文言句式】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是鱼之乐也
判断句
……者……也:表判断 ……也:表判断
1、去以六月息者也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3)庄子哲学的思辨性:庄子哲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举例:讨论庄子关于“无为而治”的观点,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掌握寓言故事的寓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庄子》二则时,我发现学生们对逍遥游的概念非常感兴趣,他们对于追求精神自由的讨论显得特别积极。我觉得通过提问和生活实例的引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这是值得肯定的。
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庄子寓言中的深奥哲理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意识到,对于这部分内容,我需要更多地运用比喻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理解。同时,我也注意到,通过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加深了对庄子哲学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效果不错。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意识到有些学生对庄子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明确。因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更清楚地看到庄子哲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庄子哲学中的逍遥游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庄子哲学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21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1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从认知规律上 来说,庄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 使人反感,因为庄子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 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 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子的快乐。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水击三千里
(名词用作形容词,在水面上)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南冥者,天池也 (名词用作形容词,天然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齐谐》者,志怪者也
(“……者……也”表判断) 是鱼之乐也
(“……也”表判断)
倒装句: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去以六月息者也
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 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 、魏互尊为王。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 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 庄子成为朋友。
课文解读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 他怎样的心境?
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 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论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 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 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 常生活中的诗意。
文言小结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古今异义
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 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 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 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到 了濠水时才感到鱼的快乐,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庄子二则》知识点梳理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庄子二则》知识点梳理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21《<庄子>故事两则》知识点梳理一在先秦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而《庄子》却机敏、幽默与诙谐。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掌握下列加红字的读音。

相梁(xiàng)鹓鶵(yuān chú)醴泉(lǐ)鸱(chī)吓(hè)儵鱼(tiáo)濠梁(háo)3、一词多义。

是:于是,鸱得腐鼠(这时)是鱼之乐也(这)吓: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唬)于:夫鹓鶵发于南海(介词,从)而飞于北海(介词,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介词,在)4、古今异义。

【或】古义指有人,现在指或者。

【于是】古义是两个词语,意思是在这时,现在是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安】古义是怎么,现在指安全、稳定。

【固】古义是本来,现在指坚固。

5、词类活用。

惠子相梁:“相”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宰相”。

6、解释下列加红词语的意思。

欲代子相:你。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

非梧桐不止:栖息。

非练实不食:竹子所结的子。

非醴泉不饮:甜美的泉水。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确定是。

请循其本:从最初的的话题说起。

7、掌握下列语句的特殊句式。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状语“于国中”后置,“搜”后省略宾语“庄子”)三惠子相梁内容解读1、请划分本文的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可以分成两层:第一层从开头到“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写惠子相梁,听信他人挑拨,搜捕来看望自己的庄子;第二层从“庄子往见之到结尾”,写庄子以鹓鶵自比回击利欲熏心的惠子。

2、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第一则庄子讲鹓鶵的故事里,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喻志向高洁之士),将惠子比做鸱(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把功名利禄比做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庄子》故事两则(45张ppt)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庄子》故事两则(45张ppt)

细读课文
1.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 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2.庄子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交流点拨】庄子说:在天上飞的鹏鸟和人们一样, 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性的啊! 因此人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我对于本篇课文的教学既能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 于文本。把庄子的写作背景与文章有机连接起来,让 学生对庄子思想有了直接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 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 使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既落实了重点文言知 识,又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应该保证更多一些课堂交流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效 果会更加显著。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 中积极探寻,努力实践,避免再出现以上问题。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积累 1. 重点实词 (1)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 悬挂 。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徙: 迁移 。 (3)水击三千里
击: 拍打 。
(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 环绕而上 。
(5)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 离开 。
(6)亦若是则已矣 已: 罢了 。
2. 通假字
(1)北冥有鱼 冥 通 溟 , 意思 海 。
内容探究 1. 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
遥游”有什么联系? 答: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说明世间万物都要 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答:“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 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 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 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 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21.《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21.《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挚友 庄子与惠子的真挚情谊。

朗读——疏通文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于 :在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安:怎么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 乐呢?” 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 是鱼的快乐啊。” 是 :这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固:本来 惠施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 •子固非鱼,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 的!” 循:探求
•庄子曰:“请循其本, 本:最初的话题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云者:如此如此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对爵禄的态度

庄子以乌龟自喻,宁愿在荒泽 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 这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清 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 避之惟恐不及的态度。
徐无鬼(节选)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 其鼻端若蝇翼(1) ,使匠石斫之(2) 。匠石运斤成风(3) , 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4) 。宋元 君闻之(5) ,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 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6) 。’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 注释] (1)郢:楚国的国都。郢人,是位泥水匠人。垩 (è):白灰。漫:涂。 (2)匠石:人名,木匠。祈(zhuó ):砍。 (3)斤:斧。 (4)失容:失色。 (5)宋元君:宋国的国君。 (6)质,质对,对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精品课件7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精品课件70页
庄周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轻舞飞扬、飘然快乐。于是他全然忘记 了自己是庄周。醒来之后,庄子对于自己究竟是庄周还是蝴蝶感到惊奇 诧异。仔细想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 庄周?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走近作品
《庄子》一书,通行本有内篇七章: 《逍遥游》第一, 《齐物论》第二, 《养生主》第三, 《人间世》第四, 《德充符》第五 《大宗师》第六, 《应帝王》第七。 这七篇,思想深透,风格飘逸,而且十分连贯。
外篇共十五篇文章,大部分非庄子手笔。 《天地》《秋水》《达生》《山木》《田子 方》《知北游》这六篇很可能是庄子自著,或 是他的弟子整理老师著作编成的文章。
疏通文意
山野的雾气
气息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
深蓝色 本色
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表选择
因此
往下看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
尽头
代大鹏
罢了
亦若是则已矣.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动 荡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 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 蓝,这是它的本色吗?还 是因为天空高旷辽远而看 不到尽头呢?鹏鸟在高空 往下看,也像这样罢了。
创始人。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
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他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
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状元成才路为”,幻想一种“天
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作品简介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 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据 《汉书·艺文志》记载有52篇,现在仅 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庄 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 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 论文。《庄子》的散文辛辣、幽默、形 象、生动,富有趣味性以及艺术魅力。

用第21课庄子二则知识点

用第21课庄子二则知识点

第21课《庄子二则•北冥有鱼》知识梳理与练习-、课文内容梳理《〈庄子〉二则》选择《庄子集释》,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北冥有鱼》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鲸鹏形象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鲸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鲸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二、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

北冥(mlng)能鹏(k□n)拷(tudn)迁便(xl)2、课文.字词详解①北冥有鱼,其名为②鲸。

鲸4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5而为鸟,其名为③鹏。

①北冥:北海。

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冥,同“溟”,海。

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②三(kun):大鱼名。

③鹏:本为古“凤”字,这里表示大鸟之名。

4、主谓5、表承接鹏5之背,不知6其几千里也;①怒7而飞,其翼若②垂天之云。

8是鸟也,③海运则将④徙于南冥。

①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②垂:悬挂。

③海运:海水运动。

④徙:迁移。

5的6、代词它7、表修饰8、这南冥者,①天池也。

②《齐谐》者,③志怪者也。

《谐》5之6言曰:“鹏7之8徙9于南冥也,水④击三千里,①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②《齐谐》:书名。

一说人名。

③志:记载。

怪:怪异的事物。

④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5、主谓6、记载7、主谓8、迁徙9、到①拉②扶摇6而上者九万里,③去7以六月④息者也。

”⑤野马也,①技(tudn):盘旋飞翔。

②扶摇:旋风。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开北海。

④息:气息,这里指风。

⑤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6、表示修饰7、凭借①尘埃也,生物5之6以7息相吹也。

天8之②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③极④邪?9其视下也,亦10若11是12则13已矣。

21 《庄子》二则 《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要点归纳

21 《庄子》二则  《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要点归纳

21 《庄子》二则《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要点归纳(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21 《庄子》二则《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要点归纳注释1. 濠[háo]梁:濠水上的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庄子》二则新课导入庄周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轻舞飞扬、飘然快乐。

于是他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醒来之后,庄子对于自己究竟是庄周还是蝴蝶感到惊奇诧异。

仔细想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子的想法表达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学习庄子的人生哲学!学习目标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重点)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难点)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恃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难点)作者简介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曾做过漆园吏。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52篇,现在仅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

《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

《庄子》的散文辛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以及艺术魅力。

作品简介第一则选自《庄子集释》,自晋人郭象以来,众家莫不把它的篇旨看作是论“逍遥”,并且以“逍遥游”作为庄子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一点几乎没有异议,但在关于何为“逍遥”,怎样才能“逍遥”的问题上,出现了种种分歧,从而影响到对该篇思想意义及有关问题的正确理解。

第二则,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对惠子的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很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生平唯一的契友。

字词学习鲲()徙()抟()南冥()濠梁()鲦鱼()kūn xǐtuán mínɡháo tiáo北冥有鱼课文解读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2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3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

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

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3.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这句话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深入探究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结构梳理主旨归纳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艺术特色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

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2.对比鲜明,道理明确。

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

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

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

3.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大鹏”“野马”“尘埃”都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雄奇瑰丽,汪洋恣肆,跌宕多姿,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它们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的道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课文解读阅读并思考:【庄子】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

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到了濠水时才感到鱼的快乐,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的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

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在这场辩论中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知道”或“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

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其机智灵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4.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

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性的判断。

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是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

【惠子】力辩求真拘泥【庄子】巧辩尚美超然轻松闲适,诗意盎然深入探究1.关于这场“濠梁之辩”的结果,有人说是庄子赢了,有人说是惠子赢了,你认为是谁赢了?2.结合两则故事试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北冥有鱼》大鹏向南飞行,需要乘着六月的风而去。

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所“待”的。

它虽然能够在天空翱翔,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也就是说,它受到了风的制约。

如果没有大风,大鹏是不可能飞翔的。

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

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

《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

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

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结构梳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惠子→力辩、求真、拘泥庄子→巧辩、尚美、超然万物与我为一主旨归纳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艺术特色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论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文言小结◆古今异义南冥者,天池也()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今义:高山湖泊名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古义:对人的尊称今义:孩子,儿子◆一词多义怒而飞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其正色邪不知其几千里也(连词,表示选择)(代词,代鲲)安知鱼之乐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子之不知鱼之乐(助词,的)(代词,代鱼的快乐)(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词类活用其视下也(名词用作状语,往下)志怪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情)水击三千里(名词用作形容词,在水面上)南冥者,天池也(名词用作形容词,天然的)◆文言句式判断句:《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倒装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者也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省略句:我知之濠上也(省略介词“于”,应为“我知之于濠上也”)拓展延伸《庄子》有许多内容已演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下列寓言和成语都出自《庄子》: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越俎代庖望洋兴叹朝三暮四薪火相传东施效颦盗亦有道无中生有枯鱼之肆呆若木鸡无用之用蜗角之争每况愈下涸辙之鲋邯郸学步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成者英雄败者贼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背诵《北冥有鱼》,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第一层:描述鲲鹏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气势壮美)。

第二层:鹏鸟南飞有所待 (以“野马”“尘埃”作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

主旨: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鹏的形象:作者笔下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志向高远但又无法摆脱外力束缚的大鸟形象,它象征着渴望追求崇高的理想却无法挣脱现实束缚的庄子。

文中,作者极尽想象,描写了一个体积庞大、气势惊人的大鹏鸟。

当鹏鸟振翅而飞,由北向南壮游南海时,其气势极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然而,虽然大鹏神奇不凡,也依然要凭借“海运”所带来的大风才可以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它正如当时处于乱世的庄子,想要施展抱负却受到外力束缚,不得自由。

二、熟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复述这则故事,并回答下列问题。

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1.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

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