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自然保护区数据库技术规范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规定了
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填表说明
附件2 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填表说明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数据库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更好完善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信息数据库,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请各地按要求上报国家林业局保护司自然保护区调查表,表1、2、4、5按季度上报,年终上报国家林业局保护司所有自然保护区调查表。
调查表以Excel 格式统一规范填写,其填写说明及各表格式如下。
说明:1.只填写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保护区。
2.各省上报数据表的文件名为:“单位名称” + 保护区调查表 + “时间”。
3.为防止各省在上报数据时出错,每表均设计了保护区编号和保护区名称,请相互对照核实。
4.各表格的面积单位均为公顷,经费(资金)单位均为万元。
面积和经费(资金)数字小数点后保留2位。
5.保护区编号由各省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统一编号。
内蒙古、黑龙江等涉及多个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的,协调统一后编号。
保护区5位编号建议采用以下方式:内蒙古林业厅 150××内蒙古森工 152××黑龙江林业厅 230××黑龙江森工 232××黑龙江大兴安岭 234××新疆林业厅 650××新疆建设兵团 652××中国林科院主管自然保护区:省区代码 + 9 + 两位编码6.如果各表数据需要进一步核实或暂时无法收集的请在备注中说明。
7.要求每季度报表一次,在所有上报表中,如果与上一次报表有更新(修改)处,请把更新(修改)内容的字体颜色改为红色,以方便统计。
表1.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注:类型中标有“*”的字段必须填写代码,下同)如果保护区被撤销或合并,请填到本表最后,并在备注中说明消减原因,如与其它保护区合并,或达不到条件被撤销了等。
表2.保护区机构和负责人情况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表5.保护区人口及林地分布情况表6.保护区总体规划情况没有总体规划的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批准单位和文号可不填写。
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Technical guidelin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infrastructure of nature reserves( HJ/T 129-20032003-08-13实施)为了引导、限制、规范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制订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规范由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自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
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和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级别自然保护区(含保护点和保护站)管护基础设施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本规范的条文。
GB/T 14529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3 定义本规范采用下列定义3.1 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2 管护基础设施指用于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的基础设施,包括标桩、标牌、道路、保护区管理局(处)建筑物(含办公用房、生活辅助用房、实验室、资料室、标本室等)、保护管理站、哨卡、瞭望台和其它基础设施。
4 总则4.1 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符合该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
4.2 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同自然景观和谐一致,有利于生态系统、物种和自然遗迹的保护,体现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不得破坏自然景观和保护对象的栖息环境,不得搞不协调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装饰性设施。
林业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林业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广XX业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范围、对象、内容、指标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广XX业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口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口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968-2008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HJ/T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1.Y/T1954-2011森林资源调查卫星遥感影像制图技术规程1.Y/T1955-2011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广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法(2008年版订正本)》(XX自治区林业厅)《广XX地及森林资源变更调查操作细则(2017年版)》(XX自治区林业厅)《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技术指南(试行)》,(环办[2014]12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自然保护区NaturaIReserve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2核心区Core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3.3缓冲区Buffer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外围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域,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3.4实验区Experimentalarea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外围一定面积的区域,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3.5影响区Affectedarea自然保护区边界向外围缓冲500米的区域,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3.6遥感Sensing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
濒危物种数据库
十濒危物种数据库技术规范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规定了珍稀濒危植物、濒危动物数据的分类、编码和数据库表结构等方面的内容,适用于濒危保护物种数据的采集及建库工作。
2.参考标准ZB B65 002.2-87 森林资源代码-树种GB/T 15628.1-1995中国动物分类代码——脊椎动物(Taxonomic codes of the Chinese fauna - Vertebrates)3.术语和定义3.1红皮书濒危等级3.1.1野生绝迹(Ex) Extinct in the Wild指野生种群已经消失,但人工放养或饲养的尚有残存,如麋鹿。
3.1.2绝迹(Et) Extinct指国内野生种群已经消失,但国外尚有野生的种群,如高鼻羚羊.3.1.3濒危(En) Endangered指野生种群已经降低到濒临灭绝或绝迹的临界程度,且致危因素仍在继续,如朱缳、华南虎、东北虎、白暨豚等。
3.1.4渐危(V) Vulnerable指野生种群已明显下降,如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势必成为“濒危”者,或因近似某“濒危”物种,必须予以保护以确保该“濒危”物种的生存,如金猫、云豹。
3.1.5稀有(R)Rare指从分类订名以来,迄今总共只有为数有限的发现记录,其数量稀少的原因主要不是人为的因素,如沟牙鼯鼠、海南狨鼠等。
3.1.6不定(I) Indetermination指情况不甚明了,但有迹象表明可能已经属于或疑为“濒危”或“渐危”者,如普氏原羚、假吸血蝠等。
3.2 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等级和标准3.2.1极危(CR)Critically Endangered当一分类单元面临即将绝灭的机率非常高,即符合以下任何一条标准时,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极危。
3.2.1.1 种群数以如下任何一种形式减少。
3.2.1.1.1根据(和特别由于)以下任何一方面资料,观察、估计、推断或者猜测,过去10年或者三个世代内(取更长的时间),其减少原因明显可逆并可理解而且已经终止,种群数至少减少90%。
DB44/T 1399-2014 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ICS 65.021.01B 60备案号:44768-2015 DB44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T 1399—2014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Database in Nature Reserves2014-08-18 发布2014-11-18 实施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44/T 1399—2014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由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提出。
本标准由广东省林业厅归口。
本标准首次发布。
ⅠDB44/T 1399—2014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分类与组织、数据库命名、数据字典和数据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662.2 林业数字矢量基础地理数据标准LY/T 1662.7 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第7部分—数据库建库标准LY/T 1662.9 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第9部分—数据库管理规范LY/T 1662.10 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第10部分—元数据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数据库 database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合理存放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3.2数据集 dataset可以标识的数据集合。
数据集可以是数据库,也可以是数据库的一个(逻辑组成)部分。
3.3数据表data table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具有行列特征的一个结构,数据表是代表关系的基本结构或管理数据文件的部分。
3.4数据字典 data dictionary数据库中的一个特殊数据库,它所包含的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即有关数据库系统中各种描述信息的集合。
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数据规范编制说明.pdf
的 4 位字符码; c)第三层为要素标识码顺序号,采用 8 位数字码,码值:00000001~99999999。 要素标识码代码结构如下图所示:
3.1 要素 feature 现实世界现象的抽象。[ISO 19101]
3.2 要素属性 feature attribute 要素的性质。[ISO 19109]
3.3 类 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一组要素的集合。
3.4 对象 object 具有明确定义的边界和封装状态与行为特征的实体。[GB/T 17798]
3
间的数据变更过程视作为长事务。
5.2 数据库更新基本单元
国土调查数据库更新的基本单元定义为:两个时点之间的要素对象叠加所形成的最小面 对象和被其分割或包含或和其相交的线对象、点对象的集合。基本单元中任一对象发生变化, 视为基本单元发生变化。
5.3 增量数据库
国土调查增量数据库是由数据库更新文件和数据库更新过程文件两个文件组成,采用 VCT 格式进行交换,反映了两个时点之间对比要素对象的变化及其相关对象的集合。在数 据库更新文件和数据库更新过程文件中,具有相同对象标识码的几何数据和属性数据是对同 一空间对象的描述,空间对象的标识码在同一文件中必须唯一。
202X - XX - XX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 布
目次
前言............................................................................................................................................................ I 引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要素分类和标识码................................................................................................................................ 2 5 数据库更新一般规定............................................................................................................................ 3 6 数据库更新结构定义............................................................................................................................ 4 7 数据更新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35 8 数据更新交换内容与格式.................................................................................................................. 37 9 元数据更新.......................................................................................................................................... 37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国土调查更新数据交换格式.................................................................38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国土调查更新数据交换格式检验规则...................................................40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矢量数据索引文件格式...........................................................................48 参考文献................................................................................................................................................. 49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
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3.基本术语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3.1 图元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
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13.4 图类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 属性表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全文
《中华⼈民共和国⾃然保护区条例》全⽂《中华⼈民共和国⾃然保护区条例》全⽂ 为了加强⾃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然环境和⾃然资源,制定了《中华⼈民共和国⾃然保护区条例》,下⾯是详细内容。
《中华⼈民共和国⾃然保护区条例》 第⼀章 总则 第⼀条 为了加强⾃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然环境和⾃然资源,制定本条例。
第⼆条 本条例所称⾃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然⽣态系统、珍稀濒危野⽣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定⾯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第三条 凡在中华⼈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和管理⾃然保护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 国家采取有利于发展⾃然保护区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将⾃然保护区的发展规划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 建设和管理⾃然保护区,应当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产、⽣活的关系。
第六条 ⾃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或者其⾏政主管部门可以接受国内外组织和个⼈的捐赠,⽤于⾃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第七条 县级以上⼈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然保护区⼯作的领导。
⼀切单位和个⼈都有保护⾃然保护区内⾃然环境和⾃然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侵占⾃然保护区的单位和个⼈进⾏检举、控告。
第⼋条 国家对⾃然保护区实⾏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国务院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国务院林业、农业、地质矿产、⽔利、海洋等有关⾏政主管部门在各⾃的职责范围内,主管有关的⾃然保护区。
县级以上地⽅⼈民政府负责⾃然保护区管理的部门的设置和职责,由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确定。
第九条 对建设、管理⾃然保护区以及在有关的科学研究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由⼈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章 ⾃然保护区的建设 第⼗条 凡具有下列条件之⼀的,应当建⽴⾃然保护区: (⼀)典型的⾃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然⽣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然⽣态系统区域; (⼆)珍稀、濒危野⽣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四)具有重⼤科学⽂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分布区、冰川、⽕⼭、温泉等⾃然遗迹; (五)经国务院或者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然区域。
天然林保护工程基础数据库内容规范
天然林保护工程基础数据库内容规范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给出了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然林保护工程)数据的组织和结构,包括5个数据集:工程本底数据、工程建设数据集、资金情况数据集、人员分流数据集、其他数据集。
给出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数据集、数据表、数据项的命名。
适用于林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天然林保护工程数据的组织和管理。
2编制依据本技术规范参考了以下技术资料。
国家林业局《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1994);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2002年6月征求意见稿);《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一);国家林业局《林业统计年鉴》3术语和定义天然林保护工程 the program on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对天然林的重新分类和区划,调整森林资源经营方向,促进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发展为措施,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为根本目的。
工程总投入1064亿元。
工程范围初步确定为云南省、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含生产建设兵团)、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含大兴安岭)、海南省、河南省等18个省(区、市)的重点国有森工企业及长江、黄河中上游等地区生态地位重要的地方森工企业、采育场和以采伐天然林为经济支柱的国有林业局(场)、集体林场。
4天然林保护数据数据组织和结构4.1层次结构天然林保护工程数据包括5个数据集:工程本底数据、工程建设数据集、资金情况数据集、人员分流数据集、其他数据集。
数据组织和结构图如图4.1。
图4.1 天然林保护工程数据组织和层次4.2区域层次和时间序列天然林保护工程数据按照区域层次和时间序列进行组织。
其结构如图 4.2所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技术方案.doc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技术方案为科学全面地对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综合科学考察,查清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现状,掌握自然资源的动态消长规律,为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完整、准确地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一、技术目标通过为期两年的调查,基本摸清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自然要素情况;掌握区内动植物物种的种类及分布情况;掌握各类森林群落的结构、组成、分布及演替情况;掌握“三有”物种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充实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科研监测数据;调查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出社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技术内容1、自然地理环境调查:A.调查范围: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地利用、土壤、自然景观、地质遗迹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B.调查指标:地质构造类型及分布地点、海拔高度(尤其最高与最低海拔高程点及千米以上山峰海拔)、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年均气温、绝对最高与最低温、活动积温、气候突变、年均降雨量、河流分布与年径流量、水质状况等。
C.调查方法:自然地理环境调查采用野外调查、专家咨询、资料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气候、水文等可采用实际测量和气象站收集等方法。
2、社区发展调查:A.调查范围: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境内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人口、土地利用、威胁因子等。
B.调查指标:主要包括人口、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社区及周边地区人均GDP、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等)、土地利用类型及权属、交通状况、文化教育、通讯电力、水域利用类型及面积、保护区受威胁现状等。
C.调查方法:主要采用资料调研、走访调查等方法。
3、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调查:A.植物:调查范围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等高等植物以及地衣、大型真菌等低等植物;以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古树名木等为调查重点;调查指标主要包括植被类型、植物地理区系、种类组成、分布状况、种群数量、群落优势种、盖度、频度、物候期、生活力等。
某地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管理规范
某地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管理规范生态环境监测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
为加强某地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管理,规范监测数据的生产、使用和发布,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本规范。
一、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某地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活动所涉及的数据管理,包括空气质量、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状况等方面。
二、数据分类与质量管理1.数据分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为例行监测数据、专项监测数据、应急监测数据和比对监测数据等类别。
2.数据质量管理(1)数据真实性:监测数据应真实反映生态环境状况,严禁伪造、篡改、删除监测数据。
(2)数据准确性:监测数据应准确无误,不得有误差。
(3)数据可靠性:监测数据应具有可靠性,不得随意更改监测设备和方法。
(4)数据及时性:监测数据应及时上报,确保数据的时效性。
三、数据收集与传输1.数据收集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按照监测任务要求,定期收集监测数据,包括现场监测数据、实验室分析数据等。
2.数据传输(1)数据传输方式:采用电子表格、数据库、在线传输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2)数据传输时间:监测数据应在监测任务完成后2个工作日内传输至上级监测机构。
(3)数据传输要求:传输的数据应符合国家相关监测数据传输技术规范,确保数据安全、稳定、可靠。
四、数据存储与维护1.数据存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应采用电子存储设备进行长期保存,确保数据不丢失、不损坏。
2.数据维护(1)定期检查数据存储设备,确保数据安全。
(2)定期备份数据,以防数据丢失。
(3)对数据进行整理、归档,便于查询和使用。
五、数据共享与发布1.数据共享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可在内部机构间进行共享,共享数据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保密要求。
2.数据发布(1)数据发布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监测基本信息、监测数据、分析评价结果等。
(2)数据发布途径: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发布。
国家环保部《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环涵【2010】139号)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国家环保部《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环涵【2010】139号)为规范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查清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威胁因素,促进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制定本规程。
1.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所有已建和拟建的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工作。
2.总则2.1考察程序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包括前期准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四个程序。
2.2考察周期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前,应对拟建区域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科学考察。
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原则上每10年应开展1次综合科学考察。
拟进行范围或功能区调整的自然保护区,应在调整申请之前进行一次综合科学考察。
当遇到突发性重大特殊事件,对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或物种造成严重影响时,应及时开展综合科学考察,了解相关情况。
2.3考察原则(1)科学性原则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必须坚持严格的科学性,尽可能获取第一手的实测数据,调查、分析、评价应该实事求是。
(2)定量定位与定性定向相结合原则数据收集以定量定位为主,对于无法定量定位获取的数据,可进行定性定向分析。
(3)重点与全面相结合原则调查应以自然保护区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区域为重点,同时兼顾各种生境类型和各功能分区。
(4)保护优先原则考察过程中尽可能不损伤野生动植物,严禁对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损伤性采样。
3.考察前期准备3.1资料收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单位应收集自然保护区各类数据资料,包括地形图、水系图、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图片、功能区划图、物种分布图、植被分布图、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基础资料以及相关文献,初步判断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水域利用类型(捕捞、养殖、增殖放流水域)、植被分布范围、动物分布范围、交通线路、居民点分布等情况。
3.2制定考察方案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单位应于科学考察前制定详细的考察方案。
考察方案内容包括确定考察时间表、调查线路、任务分工等。
森林资源基础数据技术规范修订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
森林资源基础数据技术规范(修订)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规定了森林资源基础数据的分类、编码、数据库表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森林资源基础数据的采集及建库工作。
2参考标准森林资源基础数据技术规范的制订在广泛参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前提下进行,其中参考的主要标准如下:GB/T 14721.1-1993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森林类型L Y/T 1119-1993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国营林场名称和代码L Y/T 1439-1999森林资源代码-树种L Y/T 1438-1999森林资源代码-森林调查L Y/T 1440-1999森林资源代码-林业行政区划L Y/T 1441-1999森林资源代码-林业区划GB/T 2260-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林资通字[1994]42号文颁布)。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林资通字[1996]103号文颁发)。
森林资源统计数据以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公布的森林资源统计数据内容为标准。
3术语和定义3.1森林Forest植被类型之一。
以乔木为主体的,包括灌木、草本植物、其他生物及林中土壤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3.2森林类型Forest Types森林按其自然历史地理条件、外貌、树种组成与结构的不同所划分的类别。
3.3优势树种Dominant Species简称优势种。
在主林层中,数量最多,盖度最大,对森林环境作用最明显,并对森林生态环境起指示作用的树种。
3.4龄级Age Class对林木年龄的分级。
是经营上计算林龄的单位。
各龄级所包括的年数称为龄级期限。
根据林木主伐年龄的长短和起源的不同,通常天然起源的针叶树和硬阔叶树以20年为一个龄级,软阔叶树以10年为一个龄级;人工林的龄级年限要短些。
我国有些速生树种,如杉木、檫木、杨树、泡桐等人工林,多以5年为一个龄级;竹林和灌木树种,根据经济用途不同,又常以1年或2年为一个龄级。
林业科学数据集成规范数据整合部分V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
林业科学数据集成规范(数据整合部分)(V2.1.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定义了中国林业科学数据中心文档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和图片数据库的数据结构。
规定了林业科学数据中心的数据整合和数据汇交技术规范。
适用于中国林业科学数据中心的文档数据整合、图片数据整合以及数据汇交。
2 术语和定义2.1数据整合data conformity指根据指定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加工、整理数据实体的过程。
2.2数据集成data integration指根据指定的数据体系框架,遵循统一技术标准与规范,把各类型数据实体系统化地汇集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2.3文档数据Digital Document指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各种研究报告、技术报告等。
本规范定义的文档数据为纯文本数据和包含图片的文本数据两种。
2.4图片数据Digital Picture指数码照片、数字化图片等栅格数据。
3 数据结构3.1 文档数据库结构文档数据库的结构主要包括标题、作者、著作时间、关键词、内容摘要、所属类别、图片名称。
具体结构见下表:3.2 图片数据库结构图片数据库的结构主要包括标题、制作者、制作时间、制作目的、图片简介、所属类别。
具体结构见下表:4 数据项说明4.1 文档数据说明(1)标题标题是指文档数据的题目,包括该文档存放的目录信息。
示例:沙尘暴研究\技术报告\扬沙和沙尘暴移动路径概率预报模型.doc。
(2)作者作者是指文档数据的撰写人,可以是某个人、课题组、单位等。
示例:国家林业局保护司(3)著作时间著作时间是指文档数据的撰写完成时间或颁布时间等。
示例:2005.3.23。
(4)关键词关键词是指能涵盖文档内容的关键词汇,多个关键词用逗号隔开。
示例:沙尘暴,预报模型。
(5)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是指对文档数据的概要描述。
(6)所属类别所属类别是指文档数据所属的专题或数据类别。
示例:沙尘暴专题(7)图片名称图片名称是指文档数据中包含的插入图片的名称,该名称应包含图片的存放目录信息。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规范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试行)Technical Criteria forBiodiversity Impact Assessment in Nature Reserve前言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管的职能,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和《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标准,用于规范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工作。
本规范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起草。
目次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24.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2A.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4B.对生物群落(栖息地)的影响7C.对种群/物种的影响8D.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10E.对生物安全的影响11F.对相关利益群体的影响125.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BI)146.生物多样性影响程度分级147.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评价指标权重值168.评价报告提纲17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云南省境内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类别的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区边界范围调整、保护区功能区划调整所开展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也适用于在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或确定为保护区生物走廊带、外围缓冲地带,并由保护区管理部门行使管理权的区域开展的一切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性活动所进行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各地区(州)、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可参照本技术规范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技术规范
犔犢/犜1726—2008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进行有效管理评价的基本准则、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等技术性、原则性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0399—2006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林计发[2002]242号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试行)3 一般规定3.1 评价原则3.1.1 客观性以对自然保护区管理实际情况的基础调查为准,对管理的措施及成效进行评价。
3.1.2 定量性通过对各评价指标的量化,对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水平进行评价。
3.1.3 综合性应能综合反映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实际状况,为自然保护区改善管理提供依据。
3.2 评价分值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分值按指定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获得,满分值为100分。
3.3 评价方法通过对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评价因子评分值求和获得有效管理水平的分值。
4 评价指标体系4.1 评价因素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一般包括规划设计、权属、管理体系、管理队伍、管理制度、保护管理设施、资源保护工作、科研与监测工作、宣教工作、经费管理、社区协调性、生态旅游管理、监督和评估等因素。
4.2 评价因素内涵4.2.1 规划设计包括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执行状况,自然保护区边界、范围的确定及其合理性。
4.2.2 权属包括自然保护区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状况,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行使管理权的有效性、合法性和可行性等内容。
权属状况一般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县以上的人民政府颁发权属证明,如:《林权证》、《土地使用证》等予以证明。
4.2.3 管理体系包括自然保护区管理系统及其功能,管理机构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的协调性,管理站点的布局和1。
自然保护区调查技术标准
自然保护区调查技术标准
自然保护区调查技术标准是指在进行自然保护区调查工作时应遵循的技术规范和要求。
它的目的是确保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比性,从而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自然保护区调查技术标准包括以下方面:
1. 样地设置和调查方法:定义样地设置的原则和规范,包括样方形状、大小、分布等要求,以及调查方法和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2. 物种调查与监测:规定物种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的确定和分类等要求,包括野外观察、摄影记录、样品采集等内容。
同时,还需要确定物种调查的时机、频次和持续时间,以监测物种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3. 土壤和水质调查:规定土壤和水质调查的方法和指标,包括土壤性质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水质中溶解氧、pH值、营养盐含量等的测量,以评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4. 土地利用和植被调查:规定土地利用和植被调查的方法和指标,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查和分类、植物的发育状况和植被类型的划分等内容。
同时,还需要记录植被的物种组成、优势种和植被盖度等信息。
5. 活动态调查:对特定物种(如候鸟、迁徙动物等)进行活动
态调查,包括追踪、标识、计数等方法,以了解其栖息地选择、迁徙路径和数量等信息。
6. 数据处理和分析:规定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和流程,包括数据的录入、整理、统计和分析等步骤,以得出科学、准确的结论。
自然保护区调查技术标准的制定需要结合具体的保护区特点和调查目的,同时还应考虑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通过遵循标准进行调查工作,可以提高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技术规范(可编辑)
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技术规范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技术规范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技术规范》是根据国家林业局林计财建字 2000 08号文《国家林业局发展计划与资金管理司关于下达2000年林业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工作计划的通知》的要求,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以林建协字[2002]第15号文部署了修订《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LYJl26-88工作,更名为《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技术规范》。
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多年来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的经验,编就了规范送审稿。
本规范主要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恢复、科研与生态资源监测、宣教、基础设施与配套工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示范项目等建设工程的设计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
本规范主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主编单位: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总院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主要起草人:赵克金陈德仁张若泉李利生崔安忠目录1总则2一般规定3总图方案4保护与恢复工程5科研与监测工程6宣传与教育工程7局站址工程8配套工程9生态旅游工程10资源开发示范项目工程11环境影响评价和效益分析与评价附录A野生动物救护站兽笼舍规格表附录B设计文件组成附录C自然保护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提纲本规范用词说明本规范条文说明1总则适用于林业部门管理的国家级和地方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
护区工程设计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荒漠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
护区工程设计的依据必须是经评估和批准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护区工程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有设施条件的原则。
护区工程设计除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强制性标准和采用相关专业推荐性标准的规定。
已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络》、《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等的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除遵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有关国际组织的规定。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别划分原则
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Principle for categories and grades of nature reserves GB/T 14529-93( 1994-01-01实施)(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3-07-19发布 1994-0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4529-93)为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标淮。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的划分。
1.2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海域内的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的确定。
2 名词解释自然保护区--本标准所称自然保护区,是指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并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而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生物气候带--本标准所称生物气候带,是指生物与气候相适应而形成的大致与纬度平行的带状地域(地理景观带)。
生物气候带在山地海拔高度上的表现,则为垂直生物气候带。
生物地理界--本标准所称生物地理界,是指在地理学、动物区系、植物区系和植被上具有一致特点的地区,它的面积相当于大陆或次大陆。
生物地理省--本标准所称生物地理省,是指生物地理界的生态系统或生物的亚区,是一个相当大而连续的地理分布区。
生物群落--本标准所称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个地段或水域内,相互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动植物的总体。
3 自然保护区的分类3.1 根据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将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类别九个类型(表1)表1 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表_____________________类别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类型野生植物类型自然遗迹类地质遗迹类型古生物遗迹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3.2 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是指以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下分5个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自然保护区数据库技术规范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保护区数据分类、编码和数据库表结构等方面的内容,适用于保护区数据的采集及建库工作。
2.参考标准
GB/T226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码
3.术语和定义
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
指对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区内严禁任何直接利用自然资源,严禁一切生产性经营活动。
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濒危动植物的主要分布区、水源涵养区、有特殊意义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和化石产地等。
自然保护区不能有人为的直接干涉,任自然流程正常进行,包括特定时间内的-些自然作用,如自然火烧、群落自然演替、自然病虫害、风暴、地震等。
4.数据分类与编码
4.1.数据分类
自然保护区数据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按如下4类方式进行分类。
1)按保护类型分类
2)按保护级别分类
3)按保护区主管部门或单位分类
4)按主管单位所在地分类。
4.2.数据编码方法
本技术规范采用层次编码与顺序编码相结合的方法,编码用4层代码表示,每层代码长度为1-3位。
自左至右分别表示数据类型、保护类型、主管单位所在省、自治区或直辖市行政区划代码的第一、二位、所在省保护区顺序码。
最低层次数据代码的扩展方法是:新出现数据项时,接着原数据项按顺序进行编码。
保护区所在省、自治区或直辖市行政区划码全部采用GB/T226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表4.2.1保护类型编码
4.3.代码表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编码见表4.3.1。
表4.3.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编码
5.数据库组织结构
自然保护区数据库按照保护级别进行数据组织。
6.数据结构
自然保护区数据结构见表6.1.1。
附
加
说
明:
本
技
术
规
范
由
中
国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院
森
林
保
护
研
究
所
提
出
并
起
草。
本
技
术规范的主要起草人董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