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必修3第63页思考与讨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 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 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5.(必修3第64页拓展题)种群不具备个体所具有的性别、年龄等特征,另外种群也出 现了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因此由部分组成的整 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6.(必修3第65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 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 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 检验或修正。由此可看出,在数学模型构建过程中也常用假说—演绎法。 7.(必修3第66页)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 敌害等。在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λ一 定是大于1的一个值。
20.(必修3第104页拓展题)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通过物 质循环构成一个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但是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需要不断地施加氮 肥,原因是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 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 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 以需要施加氮肥。 21.(必修3第125页)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小试牛刀] 圈定关键,批注推断,归纳整理
(2019·全国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 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 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 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
1234
解析 题图中横坐标是垂直高度,故题图只可以表明 不同昆虫分布的垂直高度有区别,不能表明七种昆虫 间的捕食关系,A错误; 题图为高山的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不同 垂直高度分布着不同的群落,所以题图不能体现出群 落的空间结构表现为镶嵌分布,B错误;
同一垂直高度分布的昆虫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昆虫之间为了争夺资源会有竞争,C 错误; 不同昆虫的分布高度可能与其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D正确。
考点25
种群和群落
核心考点突破
1.辨清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其直接影响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 和迁出率,间接影响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 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仅仅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迁入率和迁出率在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中 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某些物质(如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是降低 害虫种群密度的有效手段。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
第一篇
直击考纲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5.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6.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 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9.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10.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3.对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理解 (1)群落的空间结构指的是群落中以种群为单位的空间配置,而非同一种群中不同个 体的空间配置,所以“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并非群落的结构特征。 (2)每种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所以无论草原还是森林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 结构。 (3)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某物种在资源利用等 方面的优势消失并不意味着该物种灭绝。 (4)群落最终是否能够演替为森林,要看环境条件。此外,人类活动也会改变群落演 替的速度和方向。
2.对K值的正确理解及相关应用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 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 件改善时,K值会上升。
(2)K值和K/2的应用 ①对有害动物的控制:降低其生存条件(如做好粮食储存、饲养其天敌等),从而降低 其K值。另外,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预防或猎杀。 ②在养殖业上的应用:改善养殖条件(饲料及养殖空间等),以提高其K值;应在种群 数量略大于K/2时进行捕捞或出栏,捕捞或出栏后的种群数量应为K/2,因为此时的 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另外,捕捞或出栏的个体不能是幼年个体,以保持种群的年龄 组成为增长型。
1234
高考真题规范审答
典例 (2017·全国Ⅰ,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①该种群的增长 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②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 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8.(必修3第67页)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最大数量;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9.(必修3第67页)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环境条件的 影响,出生率、死亡率等特征会发生变动,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10.(必修3第69页)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因酵母菌种群数 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因此无需设置对照组,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则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 11.(必修3第74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 定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中种群的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 能力。
1234
2.如图表示某人工养殖的经济动物种群密度Nt与Nt+1/Nt的关系图,Nt表示该种群第t代 的种群密度,Nt+1表示该种群第t+1代的种群密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为d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为Nt+1与Nt的差值
C.对于该种群,如果撤出人工养殖手段后,种群密度 低于b,则可能会走向灭绝
1234
解析 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错误;
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 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 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恢复力 稳定性减弱,因此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C正确; 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因此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 的情况,D正确。
(5)“两看法”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题组对点特训
题组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1.如图所示是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其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小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 种群的个体数)。请分析该图,种群达到约2 500只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因素对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
√B.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解析 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特点是开始时经过一个适应环境的停滞期后,进入 迅速增长时期,种群密度增加,然后由于食物、空间等生态因素的影响,使得增长 速率变慢,最后增加量和减少量相等,种群不再增长而达到最高密度的稳定期,这 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栏目 索引
构建知识网络 补遗教材易漏 考点25 种群和群落 考点26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考点27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
构建知识网络 补遗教材易漏
网络总览
易漏排查
1.(必修3第60页)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分为逐个计数法(适合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 的种群)和估算法两种。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适合植物和活动能力弱、 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和标志重捕法(适合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对于有趋 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2.(必修3第61页探究实验)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双子叶 草本植物,不宜选择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为调查对象。因为丛生或蔓生的 单子叶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往往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3.(必修3第61页讨论)样方法中强调随机取样的目的是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 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信息推断]
信息
推断或结论
图示为某种家畜种群增长率随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在甲点~丙点时,种群 ①
增长率上升,种群数量在增长;丁点时种群增长率虽然下降,但仍然大于0
题干要求选择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以便能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 ②
家畜 在丁点时开始捕获,使得种群数量降低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①② 可实现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1234
4.(2019·郴州一模)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 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甲中,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点时不存在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7.(必修3第95页资料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过该营 养级的自身呼吸消耗了;一部分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 而被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 用,即“未利用”。除此之外的部分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 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18.(必修3第96页旁栏思考)数量金字塔有时候会出现倒置的塔形。例如,大量昆虫生 活在一棵大树上,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就会发生倒置。 19.(必修3第101页旁栏思考)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 因而对温室效应能起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
1234
题组二 群落的结构及演替 3.如图为高山的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从曲线存在的滞后性特点可以判断七种昆虫间的
捕食关系 B.图中体现出群落的空间结构表现为镶嵌分布 C.生活在同一垂直高度的昆虫之间一定不存在竞争
关系
√D.不同种昆虫的分布高度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
12.(必修3第78页思考与讨论)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 是地衣。原因是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 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13.(必修3第88页旁栏思考)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不能说是一个系统,因为不同种动物 是分开饲养的,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理, 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也不是一个系统。 14.(必修3第92页基础题)食物网具有的特征是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 15.(必修3第92页拓展题)在农田、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中,人们可以通过增加或延长 食物链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 16.(必修3第94页思考与讨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有机物)中,而另一 部分则被利用、散发至无机环境中,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
D.e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1234
解析 种群密度为d时,Nt+1与Nt的比值>1,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 即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增长型,A正确;
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为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B错误; 撤出人工养殖手段后,自然条件下,种群密度低于b时,Nt+1与Nt的比值<1,说明出 生率小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该种群可能会走向灭绝,C正确; e点时,Nt+1与Nt的比值=1,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最大,所以该种群的 环境容纳量为e,D正确。
4.(必修3第63页思考与讨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 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 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5.(必修3第64页拓展题)种群不具备个体所具有的性别、年龄等特征,另外种群也出 现了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因此由部分组成的整 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6.(必修3第65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 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 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 检验或修正。由此可看出,在数学模型构建过程中也常用假说—演绎法。 7.(必修3第66页)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 敌害等。在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λ一 定是大于1的一个值。
20.(必修3第104页拓展题)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通过物 质循环构成一个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但是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需要不断地施加氮 肥,原因是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 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 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 以需要施加氮肥。 21.(必修3第125页)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小试牛刀] 圈定关键,批注推断,归纳整理
(2019·全国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 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 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 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
1234
解析 题图中横坐标是垂直高度,故题图只可以表明 不同昆虫分布的垂直高度有区别,不能表明七种昆虫 间的捕食关系,A错误; 题图为高山的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不同 垂直高度分布着不同的群落,所以题图不能体现出群 落的空间结构表现为镶嵌分布,B错误;
同一垂直高度分布的昆虫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昆虫之间为了争夺资源会有竞争,C 错误; 不同昆虫的分布高度可能与其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D正确。
考点25
种群和群落
核心考点突破
1.辨清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其直接影响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 和迁出率,间接影响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 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仅仅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迁入率和迁出率在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中 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某些物质(如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是降低 害虫种群密度的有效手段。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
第一篇
直击考纲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5.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6.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 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8.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9.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10.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1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3.对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理解 (1)群落的空间结构指的是群落中以种群为单位的空间配置,而非同一种群中不同个 体的空间配置,所以“竹林中的竹子整齐一致”并非群落的结构特征。 (2)每种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所以无论草原还是森林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 结构。 (3)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某物种在资源利用等 方面的优势消失并不意味着该物种灭绝。 (4)群落最终是否能够演替为森林,要看环境条件。此外,人类活动也会改变群落演 替的速度和方向。
2.对K值的正确理解及相关应用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 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 件改善时,K值会上升。
(2)K值和K/2的应用 ①对有害动物的控制:降低其生存条件(如做好粮食储存、饲养其天敌等),从而降低 其K值。另外,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预防或猎杀。 ②在养殖业上的应用:改善养殖条件(饲料及养殖空间等),以提高其K值;应在种群 数量略大于K/2时进行捕捞或出栏,捕捞或出栏后的种群数量应为K/2,因为此时的 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另外,捕捞或出栏的个体不能是幼年个体,以保持种群的年龄 组成为增长型。
1234
高考真题规范审答
典例 (2017·全国Ⅰ,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①该种群的增长 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②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 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8.(必修3第67页)K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 最大数量;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9.(必修3第67页)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受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环境条件的 影响,出生率、死亡率等特征会发生变动,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10.(必修3第69页)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因酵母菌种群数 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因此无需设置对照组,但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则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 11.(必修3第74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 定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中种群的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 能力。
1234
2.如图表示某人工养殖的经济动物种群密度Nt与Nt+1/Nt的关系图,Nt表示该种群第t代 的种群密度,Nt+1表示该种群第t+1代的种群密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为d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为Nt+1与Nt的差值
C.对于该种群,如果撤出人工养殖手段后,种群密度 低于b,则可能会走向灭绝
1234
解析 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错误;
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 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 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恢复力 稳定性减弱,因此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C正确; 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因此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 的情况,D正确。
(5)“两看法”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题组对点特训
题组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1.如图所示是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其数量变化情况(图中小圆圈表示特定时间内该 种群的个体数)。请分析该图,种群达到约2 500只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因素对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
√B.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解析 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特点是开始时经过一个适应环境的停滞期后,进入 迅速增长时期,种群密度增加,然后由于食物、空间等生态因素的影响,使得增长 速率变慢,最后增加量和减少量相等,种群不再增长而达到最高密度的稳定期,这 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栏目 索引
构建知识网络 补遗教材易漏 考点25 种群和群落 考点26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考点27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
构建知识网络 补遗教材易漏
网络总览
易漏排查
1.(必修3第60页)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分为逐个计数法(适合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 的种群)和估算法两种。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适合植物和活动能力弱、 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和标志重捕法(适合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对于有趋 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2.(必修3第61页探究实验)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双子叶 草本植物,不宜选择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为调查对象。因为丛生或蔓生的 单子叶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往往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3.(必修3第61页讨论)样方法中强调随机取样的目的是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 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信息推断]
信息
推断或结论
图示为某种家畜种群增长率随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在甲点~丙点时,种群 ①
增长率上升,种群数量在增长;丁点时种群增长率虽然下降,但仍然大于0
题干要求选择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以便能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 ②
家畜 在丁点时开始捕获,使得种群数量降低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①② 可实现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1234
4.(2019·郴州一模)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 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甲中,b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点时不存在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7.(必修3第95页资料分析)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有以下去向:一部分通过该营 养级的自身呼吸消耗了;一部分作为排出物、遗体或残枝败叶不能进入下一营养级, 而被分解者所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 用,即“未利用”。除此之外的部分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所以,流入某一营养级 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到下一营养级。 18.(必修3第96页旁栏思考)数量金字塔有时候会出现倒置的塔形。例如,大量昆虫生 活在一棵大树上,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就会发生倒置。 19.(必修3第101页旁栏思考)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 因而对温室效应能起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
1234
题组二 群落的结构及演替 3.如图为高山的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从曲线存在的滞后性特点可以判断七种昆虫间的
捕食关系 B.图中体现出群落的空间结构表现为镶嵌分布 C.生活在同一垂直高度的昆虫之间一定不存在竞争
关系
√D.不同种昆虫的分布高度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
12.(必修3第78页思考与讨论)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 是地衣。原因是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 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13.(必修3第88页旁栏思考)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不能说是一个系统,因为不同种动物 是分开饲养的,彼此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理, 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和植物也不是一个系统。 14.(必修3第92页基础题)食物网具有的特征是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 15.(必修3第92页拓展题)在农田、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中,人们可以通过增加或延长 食物链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 16.(必修3第94页思考与讨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有机物)中,而另一 部分则被利用、散发至无机环境中,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相等。
D.e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1234
解析 种群密度为d时,Nt+1与Nt的比值>1,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 即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增长型,A正确;
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为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B错误; 撤出人工养殖手段后,自然条件下,种群密度低于b时,Nt+1与Nt的比值<1,说明出 生率小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不断减少,该种群可能会走向灭绝,C正确; e点时,Nt+1与Nt的比值=1,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最大,所以该种群的 环境容纳量为e,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