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及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意义分析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意义分析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意义分析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部良性肿瘤,由肝内动脉或门静脉的血管组成,病灶内常存在不规则的出血和坏死现象。

对于肝血管瘤的诊断,影像学检查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其中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诊断手段。

本文主要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意义。

一、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原理螺旋CT是一种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对比度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三维数据,对肝部病变的诊断非常有帮助。

三期增强扫描分别是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这三个时相分别对应着肝脏的不同血供状态。

动脉期是在造影剂注射后10-25秒内进行扫描,此时肝脏动脉含有大量的造影剂,呈现高密度,血管瘤也会随之高度强化。

门静脉期是40-70秒内进行扫描,此时肝脏中的门静脉和肝静脉也会含有一定量的造影剂,使得肝实质和血管瘤呈现出不同的密度。

延迟期是在造影剂注射后3-5分钟进行扫描,此时造影剂已经进入到肝组织中,肝实质和血管瘤呈现出相似的密度,但由于血管瘤内部多有出血和坏死现象,因此在肝实质中的强化程度比较低,同时还可以观察到血管瘤内部钙化等其他表现。

1.血管瘤的定位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够明确诊断肝血管瘤的位置和数量,根据血供情况可以判断肝血管瘤的类型。

动脉期时肝内动脉侧支循环血量增加,肝血管瘤及病灶周围强化明显。

门静脉期时,肝静脉回流增加,肝实质和血管瘤强化程度略有差别。

延迟期时,造影剂在肝实质和肝门静脉中较均匀,血管瘤表现为相对低密度,可以更好的观察到血管瘤的内部结构和特征。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不仅可以诊断肝血管瘤的位置和数量,还可以准确测量肝血管瘤的大小。

动脉期强化明显,可准确反映病变血管的大小;门静脉期肝实质和病灶强化程度略有差别,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测量血管瘤的大小。

血管瘤的形态多样,如乳头状、瘤内出血、囊性变、钙化等,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肝血管瘤的形态特征。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影像诊断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影像诊断

MR:
• T1WI呈均匀性或混杂性低信号 • T2WI呈均匀性高信号, 血管瘤信号甚亮有如灯泡称为“灯泡征”。纤维瘢痕、间
隔和钙化在T2W上呈低信号; 如并发出血和血栓,则TW上可见高信号影。 • Gd-DTPA增强扫描, 3种类型,Ⅰ型注射对比剂后立即出现病灶的均匀强化,此
种强化方式仅见于小血管瘤,直径常小于1.5cm;Ⅱ型强化方式,早期病灶周边 出现结节样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直至病变呈均匀强化,即所谓“早出晚归”, 此种强化方式最常见;Ⅲ型增强早期病灶周边出现结节状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 但中心瘢痕不强化,主要见于大血管瘤
影像表现
X线:
• 造影检查,供血动脉增粗, 巨大肿瘤压迫, 周围血管弧形移位,呈“抱球征” • 早起动脉相肿瘤周缘出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 静脉期, 肿瘤显影逐渐向中央扩散,变现为密度均匀、轮廓清楚的肿瘤染色 • 肿瘤染色持续至肝实质后期不退, 表现为“早出晚归”
DSA:早期注药后2~3s,病灶周边即有染色, 造影剂清除缓慢,可充盈持续18s以上, 呈“早出晚归”征。
• 动脉期可见肿瘤边缘出现散在斑状,结节状明显强化灶, 接近同层强化的大血管密 度。
• 门脉期可见散在的强化灶互相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密度高于肝实质。 • 延迟期可见肿瘤均匀强化,且强化程度逐渐下降。对比增强过程 期边缘明显强化, 门脉期及延时扫 描持续呈稍高密 度。符合“ 快进 慢出”特点。
供血动脉未见增粗, 肿瘤压迫周围血管弧形移位, 可见“血湖”, 动脉早期肿瘤周缘出 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CT:
• 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CT值约为30HU左 右。巨大型血管瘤中央纤维疤痕或血栓形成出现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形空腔呈 更低密度区,少数瘤灶内见高密度钙化灶。

肝血管瘤诊断

肝血管瘤诊断
灶,再次确定适宜的穿刺点和方向及深度。 •
• (4)固定穿刺探头,当病灶显示清晰时,将穿刺
针进针,待进入皮下,即令病人屏气或浅呼吸,继续穿 刺进针。在监视屏上,严密监视穿刺针的针尖回声的前 进方向,直至进入肝脏血管瘤内抽有回血即表明已到达 病变区。若在进针过程中针尖显示不清,可适当调整探 头角度,一般即能显示针尖位置。
肝血管瘤的症状
• 临床症状上可将肝海绵状血管瘤归纳于4种 类型:
• (1)无症状型:肿瘤≤4cm,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或 剖腹探查时发现。
• (2)腹块型:肿瘤增长至一定大小,虽未产生自觉症 状,但病人无意中发现腹部肿块。
• (3)肿块压迫型:约占50%~60% • (4)内出血型:瘤体发生破裂,腹腔内出血、心悸、
• 部分肝血管瘤治疗前后影像对比:
• 患者,男,37岁 肝血管瘤
8.8cmx7.7cm(治疗前) 4.5cmx3.8cm(治疗一次后2月复查)
• 患者,女,32岁 肝部血管瘤
• 12.2cmx14.1cm(治疗前)
8.1cmx3.7cm(治疗一次后2月复查)
• 患者,女,45岁 肝血管瘤
• 12.5CM*7.4CM(治疗前) )
• • (2)穿刺过程中应随时超声波检查。
• • (3)隔5-7天可做第2次治疗,2~8次为1疗程,若病变范
围广泛分次治疗。
• • (4)穿刺后病人应静卧>4h,注意观察血压、脉搏,呼
吸和腹部情况,若无异常,可下床活动,<3天禁止剧烈 活动。
彩超微创治疗肝血管瘤,为国
➢ 平扫--CT: 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 MR: 圆形或类圆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
➢ 增强扫描: 典型特点--- 早出晚归, 快进慢出

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

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

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健康体检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普及,其检出率日益增多,需要更多的诊断和治疗。

虽然近年来对肝血管瘤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缺乏高级别的临床研究证据。

因此,制订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势在必行,以规范临床诊断和治疗,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造福于患者。

肝血管瘤的发病率约为1.5%,男女比例约为1.3∶1,高发年龄段为40~60岁,其中约58%的患者属于该年龄段。

肝血管瘤通常被认为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其中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

女性患者的发病率可能与性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肝血管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日益提高。

肝血管瘤可表现为孤立、多发和弥漫生长,根据肿瘤含纤维组织多少,可分为不同亚型,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

注:该文章已经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因此只进行了小幅度的改写。

一项全国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发现,海绵状血管瘤占据了肝血管瘤患者的96%。

肝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病变,主要由大量血管组织构成,通常由肝动脉供血。

海绵状血管瘤的形态学表现多样,包括规则圆形、卵圆形和不规则病灶。

肝血管瘤因无恶变倾向,大多数患者可终身与瘤共存。

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因血管瘤进展,出现腹痛等症状或并发自发破裂出血,存在一定的致命风险而需进行治疗。

肝血管瘤通常无症状,以单发病灶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与肿瘤直径、部位相关。

若肿瘤直径>5cm,可因对邻近组织和脏器的压迫导致产生临床症状。

腹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右季肋区不适感或胀痛。

少数患者因为巨大血管瘤或肝门部血管瘤对胆道的压迫引起黄疸,或压迫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导致布加综合征。

肿瘤内若有血栓形成或坏死可致发热及全身消耗性凝血等严重并发症。

部分患者会产生焦虑,主要表现为对肿瘤继续增大的担心、手术风险的恐惧以及治疗花费的顾虑。

肝血管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肝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1]

肝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1]

肝海绵状血管瘤病理 肝海绵状血管瘤病理
大小: 数毫米~数厘米 单发 多发 数厘米 > 5CM称巨大血管瘤 称巨大血管瘤 先天性肝血管畸形中心静脉和门脉系统 发育异常 肝实质中扩张的异常血窦内衬 单层血管内皮细胞 血窦内纤维组织不完 全分隔形成海绵结构 , 血窦内充满血 血窦内血栓形成 钙化 液化
肝实质发育异常的血窦
低密度肝实质内 正常血管通过
肝脂肪
肝脓肿
均 2、单发或多发 、单房或多房病 3、圆或类圆肿块 边缘多数不 环征(靶征): ):肿块周不同 4、环征(靶征):肿块周不同 的 水肿(外环)、 )、纤 环形带 —水肿(外环)、纤 芽 组织(中环)、 )、炎性坏死组 组织(中环)、炎性坏死组 (内环) 内环) 5、脓肿壁强化 6、病灶内气体
肝 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广西医科大学 医学影像教研室 黄仲奎
目的与要求
了解各种肝脏肿瘤的影像学检 查意义 掌握常见肝脏肿瘤的影像学 现特别是血管瘤、肝细胞癌 现特别是血管瘤 和MRI特征性表现 特征性表现
肝肿瘤
良性 海绵状血管瘤 肝细胞腺瘤 局灶性结节增生 错构瘤 转移癌 恶性 肝细胞癌 胆管癌 肉瘤
肝细胞癌诊断标准
• (1997年首届全国肝癌防治研究会 年首届全国肝癌防治研究会)
• 1. 病理诊断: 组织学证实 • 2. 临床诊断: 具下列条件之一 无其它 具下列条件之一a 肝癌证据,AFP阳性或放免法 ≥ 500 ug 阳性或放免法 持续1个月或 ≥ 200ug/L 200ug/L持续2个月b. 肝癌 临床表现,ECT CT ANGIOGRAPHY X ECT X-RAY 酶 学检查有3项阳性并在腹水中找到癌细 项阳性并在腹水中找到癌细 胞
肝癌的影像学检查

肝血管瘤及影像诊断ppt课件

肝血管瘤及影像诊断ppt课件

编辑版ppt
8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
MRI: 海绵状血管瘤内的血窦与血窦内充满缓慢流动的液

T1WI
T2WI
Gd-DTPA增强
圆形或边缘分叶的 在肝实质低信号背 从边缘增强,逐渐
类圆形的均匀低信号肿 景的衬托下,肿瘤表现 向中央扩散,充盈整个

为边缘锐利的明显高信 肿瘤
号灶,称之为“灯泡”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13
肝硬化性血管瘤的CT
诊断特征: 病灶形状不规则 部分病灶内部可见钙化 肝脏体积缩小及病灶处肝包膜皱缩 增强病灶周围可出现结节状强化或边缘强化, 无向内填充或填充缓慢 延迟期病灶可相对于周围肝组织呈不均匀稍高密度, 但病灶内部仍可见稍低密度区。
编辑版ppt
14
肝硬化血管瘤的CT表现
肝血管瘤的分型与影像学诊断
2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3 临床分型 4 动脉造影分型
编辑版ppt
2
简介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大约占肝脏良性肿 瘤的84%。
好发于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4.5-5倍。多见于30-60岁。 病因机制:先天性肝血管畸形
三胚层形成期染色体变异 肝毛细血管内皮生长调节因子紊乱 后天性激素改变刺激等学说。
MRI表现为稍长T2WI,稍长T1WI。
编辑版ppt
18
肝毛细血管瘤影像表现
朱文丰 代海洋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12月 第12卷 第9期 总第62期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病理分型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硬化性血管瘤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肝毛细血管瘤
发病率与好发年龄 最多见,好发于30~60y女 较少见 性
简介

肝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手段

肝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手段
肝血管瘤的大小
小型肝血管瘤通常可采取保守治疗。大型肝血管瘤则需要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介入或放射治疗。
患者的症状
有明显症状的肝血管瘤,例如疼痛、腹胀或黄疸,需要积极治疗。无症状者可定期随访观察。
患者的身体状况
患者的肝功能、心肺功能、凝血功能等因素,都会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患者的意愿
尊重患者的意愿,充分沟通,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肝血管瘤的概述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它通常无症状,但有时可能会引起腹痛、腹胀或肝肿大。
by s s
肝血管瘤的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肝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与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有关。
血管畸形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导致血管壁异常,形成血管畸形,最终形成肝血管瘤。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控制血管瘤生长,并降低手术风险。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血管瘤的大小、位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
药物治疗的并发症
肝功能损害
某些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毒性,导致肝功能下降,甚至肝衰竭。
心血管并发症
一些药物可能影响心血管功能,引起心律失常、血压波动等问题。
胃肠道反应
药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
积极的预防和随访可以有效地改善肝血管瘤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结论与展望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预后良好。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诊断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
未来,需要加强对肝血管瘤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该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栓塞
介入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栓塞,需及时处理,避免栓塞造成严重后果。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意义
通过了解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 学表现,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 准确的诊断依据,有助于制定更 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 展,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研 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临床诊断和治 疗提供了更多依据。
未来方向
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不典型肝血管瘤 的影像学表现,探索更加准确、可靠 的诊断方法,提高肝血管瘤的诊断和 治疗水平。
THANKS
患者男性,48岁,因食欲不振就 诊。
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实质内低回声 肿块,大小约6cm×5cm。
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 好,随访未见复发。
增强CT扫描显示肿块边缘呈结节 状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匀,考虑 为不典型肝血管瘤。
05
总结与展望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与意义
诊断价值
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有 助于准确诊断肝血管瘤,避免漏 诊和误诊。
04 病例分享
病例一: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患者男性,52岁,因右上腹疼痛就 诊。
MRI检查进一步证实诊断,显示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动态增 强扫描显示渐进性强化。
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实质内低回声肿块 ,大小约4cm×3cm。
增强CT扫描显示肿块边缘呈结节状 强化,内部密度不均匀,考虑为不典 型肝血管瘤。
根据形态和病理特点,肝血管瘤 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 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等类型。
肝血管瘤的常见表现
多数肝血管瘤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 时发现。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食欲 不振、恶心等症状。
肝血管瘤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是肝血管瘤的主要诊断方法,包括超声、CT、MRI等。 实验室检查如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有助于辅助诊断。

肝血管瘤的诊断方法有什么

肝血管瘤的诊断方法有什么

肝血管瘤的诊断方法有什么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体检的意识提高及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无症状的小血管瘤发现率明显升高。

多数病例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病程长、生长缓慢,预后良好。

肝血管瘤的诊断方法1、放射性核素肝扫描胶体肝扫描可见界限比较清楚整齐的占位性病变。

病程越长和肿瘤越大,则健侧肝脏代偿性增大越明显。

用In作肝内血池扫描,若系血管瘤则在占位病变区被放射性填充。

将两者配合应用,则更有诊断意义。

2、肝血管瘤CT检查在平扫时表现为低密度区,边缘较光滑、锐利,密度较均匀。

注射造影剂后,其边缘部立即增强或低密度区消失,数分钟内,整个肿瘤逐渐密度增高,但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到平扫时的表现。

3、肝血管瘤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检查应作为首选的检查手段。

超声切面显像所见3厘米以下小的血管瘤呈强回声;具有边缘清楚锐利的特点。

3厘米以上大的血管瘤为高回声及混合型。

血管瘤的内部反射均匀一致,但亦有部分血管瘤出现液性小暗区。

4、肝血管瘤核磁共振检查核磁共振检查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正确率较高。

因血管瘤内迂曲纤细的血管和血湖内血流缓慢,故其Tz弛豫时间长。

在T1权重像血管瘤的信号强度稍低于正常肝组织的信号强度,但在Tz权重像上则表现为均匀的高强度信号组织。

肝血管瘤的诊断表现1、同位素99mTC肝血池扫描及肝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肝血管瘤的诊断,表现为无肿瘤染色,边缘清楚锐利,血管瘤显影时间较长。

2、超声表现:显示肝内均质、强回声病变,边界大多清楚,或病变区内强回声伴不规则低回声,病变内可显示扩张的血窦。

3、CT表现:(1)平扫:肝内低密度区,轮廓清楚,密度均匀或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代表血栓机化或纤维分隔,少数可见到钙化。

(2)增强扫描:①早期病变边缘显着强化呈结节状或“岛屿状”,密度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围肝实质密度,持续时间超过2分钟;②随着时间延长,增强幅度向病变中央推近,而病变的低密度区相对变小;③延时扫描病变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平扫时病变内更低密度无变化)增强扫描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方法,具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正确率可在90%以上一般典型表现出现在动脉早期,即注药后30~60秒因此强调正确的检查技术,即快速、团状注射造影剂,快速扫描,适时延时扫描否则,因未见到特征性表现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讲座)ppt模板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讲座)ppt模板

A,平扫右肝下叶边 缘5cm圆形外生性肿 块,不均匀低密度 B,动脉期肿瘤不均 匀强化
A
B
C,切除标本显示:
1,广泛出血(空箭),
2,胞浆内含大量脂肪的细胞
聚集区(直箭)
C
肝腺瘤--鉴别诊断
肝腺瘤:钙化和 血管期显著强化
A
A,CT平扫;B,
B
CT门脉期;C,
MR动脉期
C
肝腺瘤--鉴别诊断
肝腺瘤:包膜 T2
fatty liver
不典型肝血管瘤--鉴别诊断
hypoattenuating hemangioma from hypo-dense to isodense. A, plain scan. B, arterial phase. C, 41 seconds later. D, 3 minutes 39 seconds later . E, 6 minutes 55 seconds
3,腺瘤:T1多为高信号,T2亦为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增 强表现与FNH类似,但可见包膜。
鉴别诊断
4,转移瘤:注意,T2像可见肿瘤中央坏死-高信号“靶征”和肿瘤周围水肿—高信号 “环征”,与低信号肝癌假包膜不同。 5,肝内胆管细胞癌:见讲义。 6,肝肉瘤:见讲义。 7,肝淋巴瘤:见讲义。
典型肝血管瘤--鉴别诊断
血管期
延迟期
FNH--鉴别诊断
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原则
1,T1为等-低信号,均匀,中央可有更低信号 瘢痕区; 2,T2为稍高或等信号,中央瘢痕更高信号;3, 增强早期显著均匀强化,中晚期呈稍高—等信 号,中央瘢痕无强化或延迟强化。 4,部分病例没有中央瘢痕,仅见线样分隔。
肝腺瘤--鉴别诊断
临床上好发育龄女性,与口服避孕 药有关;肿瘤细胞胞浆内含大量脂 质和糖原;CT和MR表现与FNH极为相 似,但易发生出血,没有中央瘢痕 和包膜。如果没有包膜,则与没有 中央瘢痕的FNH鉴别困难。

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与不典型)影像表现

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与不典型)影像表现

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与不典型)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良性肿瘤的84%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例约1:4-6;30-60岁多见生长缓慢,病程长达数年以上;90%为单发,10%多发直径从2mm-20cm不等,超过5cm称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多为偶然在体检中发现,巨大肿瘤可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肿瘤破裂可引起出血肝动脉供血;门静脉和肝静脉周围支引流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概述组织病理学分型◆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由扩张的异常血窦组成,内衬单层的血管内皮细胞,血窦间由纤维组织不完全分隔形成海绵状结构,血管间隔大,纤维结缔组织成分少,典型小于3cm◆毛细血管瘤(16%): 血管间隔小,纤维结缔组织多,常小于1cm◆硬化性血管瘤(少见):病变中心血管腔闭塞,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系肝血管瘤退变的结果,也被称为血栓形成或玻璃化血管瘤,平均3.7cm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影像表现肝海绵状血管瘤-典型影像表现CT:边界清楚,等/低密度,类似血管MRI:长T1长T2,类似脑脊液,且随着回波时间的延长T2信号也随之增高,形成所谓“灯泡征”增强扫描: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强化,后期缓慢渐进性向心性填充,延迟期等/稍高信号(与肝实质相比);“早出晚归”女,62岁,体检发现肝肿物2年肝血管瘤-不典型影像表现肝血管瘤-不典型影像表现不典型血管瘤占20%-40%原因:✓Altered morphology or structure:血管瘤伴中央瘢痕;血管瘤伴内部分隔;巨大血管瘤;带蒂血管瘤;血管瘤伴胆管扩张;血管瘤伴钙化;囊性或多房性血管瘤;血管瘤伴液液平面✓Unusual flow pattern:快速填充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Associated liver abnormalities:血管瘤伴包膜皱缩;脂肪肝背景血管瘤;肝硬化背景血管瘤;血管瘤合并动脉-门脉瘘;血管瘤合并FNH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中央瘢痕巨大海绵状血管瘤通常不均匀,可能伴有中央瘢痕,增强无强化 在病理上,疤痕是由粘液瘤样变性、血栓形成、纤维化或坏死组成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内部分隔内部分隔在T1、T2均为低信号,与存在纤维化成分有关形态或结构改变-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直径>5m,密度/信号不均匀可出现肝脏肿大,腹部不适CT: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中心密度更低MRI:长T1长T2,内不信号不均,可见裂隙状低信号增强:典型的早期周边结节状强化,静脉期、延迟期出现渐进性向心性填充,但不会完全填充形态或结构改变-带蒂血管瘤罕见,可以无症状,合并亚急性扭转、梗死可出现相应症状强化方式同典型海绵状血管瘤病灶通过一个细蒂附着在肝脏上,有时定位困难,需要与胃及肾上腺去肿瘤鉴别,多平面重组可以帮助确定病灶来源,强化方式有助于鉴别诊断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胆管扩张位于肝脏中央的巨大血管瘤可导致胆管扩张虽然肝内胆管细胞癌较常发生胆管扩张,但是所有肝内外占位性病变均可引起胆管扩张,因此血管瘤不能排除血管瘤的诊断形态或结构改变-囊性、多发性血管瘤囊性和多房性血管瘤含有一个大的中心腔是非常罕见的在MRI上,这种不典型的特征是一个或多个肿瘤内囊腔,呈长T1、长T2信号与血栓形成和陈旧性出血有关;周边典型强化方式仍然存在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钙化血管瘤的钙化可以在中心或周边,多发为静脉石引起,但也可能是纤维化和营养不良性变化的最终结果女,28岁,体检发现肝血管瘤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液液平面很少见血管瘤内可见叶液平面,代表停滞或缓慢流动的血液随着红细胞在相关部位的沉淀,上层由血清组成,下层含有未凝结的沉积红细胞✓上层CT低密度,T1等信号(与肌肉相比),T2明显高信号✓下层CT高密度,T1高信号(与肌肉相比),T2轻度高信号肝脏内液平面是非特异性征象,良恶性肿瘤均可见部分学者认为CT/MRI可见液平面,超声未见,提示血管瘤不典型强化方式-快速填充的血管瘤快速填充血管瘤并不常见,占16%对应的病理为毛细血管瘤,小的血管间隔、大量的结缔组织快速填充型血管瘤较常见于2cm以下的血管瘤,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这些血流动力学的不同可能与构成血管瘤的血管通道的大小有关不典型强化方式-硬化性血管瘤罕见,被认为是血管瘤退化的终末阶段血管间隙被大量胶原纤维组织所代替,使其失去典型的影像特征 需要病理确诊CT平扫病灶相对于肝脏呈高密度或等密度(易漏诊)增强周边结节状强化,后期渐进性填充,部分病灶在动脉期可能为相对低密度 有时CT可以在血管瘤周围看到致密的晕,对应无脂肪浸润的肝组织可能是由于压迫而导致病灶周围动脉优先流入和/或由于门脉血流减少而引起的MRI检查具有优势,尤其是同反相位肝硬化背景下血管瘤少见,CT占0.6%,明显低于无肝硬化背景的血管瘤尽管肝实质变硬,血管瘤通常保留典型的影像特征在少数肝硬化晚期,由于肝脏纤维化,血管瘤会失去典型强化方式,病灶体积缩小,T2信号减低女,53岁,右上腹痛2天血管瘤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门静脉瘘通常与肝脏恶性肿瘤相关,尤其是HCC原因尚不明确,可能因血管瘤有粗大的动脉供应,呈高压力状态,因此需要建立宽大而快速的引流通道,血管瘤与门静脉形成瘘或瘤周间隙扩大而使门脉早显,即动静脉瘘可能是肿瘤适应高流入、快流出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的结果表现为动脉期病变的早期强化伴门静脉早显女,61岁,体检发现肝多发占位半年余血管瘤合并FNH较常见,约20%肝脏血管瘤合并FNH目前认为二者伴生并不是偶然,有一定的联系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FNH为 肝脏局部动脉血流增加引起增生反应,类似血管瘤,均为血管源性病变女,72岁,右上腹痛10天男,50岁,体检发现“右肝占位”5年80%30%50%35%鉴别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肝细胞癌◆FNH◆肝细胞腺瘤65%鉴别诊断-胆管细胞癌多发生于50-70岁男性,边界不清,CA199升高增强动脉期边缘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持续渐进性强化内部或周围可见胆管扩张,常伴有胆管结石;远端肝叶萎缩,肝包膜皱缩凹陷 肝门及腹腔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鉴别诊断-肝细胞癌多有乙肝、肝硬化病史,可有AFP升高边界清楚,可见假包膜(TIWI、T2WI均呈低信号,延迟强化) 增强呈“快进快出”;常有血管侵犯(癌栓形成)鉴别诊断-FNH年轻女性多见CT:等或稍低密度;MRI:T1等/稍低信号,T2等/稍高信号,中央纤维瘢痕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显著均匀强化,中央瘢痕无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稍高密度(信号),中央瘢痕延迟强化肝胆期呈等、稍高信号鉴别诊断-肝细胞腺瘤年轻女性多与口服避孕药有关,男性与糖尿病、使用类固醇激素有关 边界清楚,有完整包膜密度/信号多不均匀,出血、坏死、脂肪变性常见肝海绵状血管瘤-小结肝脏最常见良性肿瘤,通常无症状,30-60岁女性多见典型影像表现:T2明显高信号(灯泡征);增强动脉期周边结节状强化,门脉期、延迟期渐进性、向心性填充不典型影像表现:✓形态或结构改变:血管瘤伴中央瘢痕;血管瘤伴内部分隔;巨大血管瘤;带蒂血管瘤;血管瘤伴胆管扩张;血管瘤伴钙化;囊性或多房性血管瘤;血管瘤伴液液平面✓Unusual flow pattern:快速填充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伴有肝实质异常:血管瘤伴包膜皱缩;脂肪肝浸润性血管瘤;肝硬化背景血管瘤;血管瘤合并动脉-门脉瘘;血管瘤合并FNH谢谢!。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 年轻女性多发。 • 一般无临床症状,少数出现腹痛、腹部包块。 • 边界清楚,多无假包膜。 • CT:等或低密度。 • MRI:T1WI等、稍低信号,T2WI等、稍高信号,中央纤维瘢痕呈长T1长
T2信号。 • 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中央瘢痕无强化。 • 门脉期及实质期:等、稍高密度(信号),中央瘢痕延迟强化。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 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 男女比例约1:2-5;30-60岁多见。 • 生长缓慢,病程长达数年以上。 • 大多数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病灶变大压迫临近脏器或出血破裂症状。 • 由肝动脉供血;引流静脉有门静脉和肝静脉周围支。
组织病理
• 瘤体外观呈紫红色,质地柔软,可压陷,一般无包膜。 • 光镜下见血管瘤是由大小不等血窦和纤维间隔组成,血窦腔内衬单层扁平内皮
细胞,腔内充满血液。 • 电镜观察瘤周血窦内皮细胞形态变化很大,可呈扁平状、立方状、柱状、三角状
,或成簇排列,有的甚至增生成团状。瘤中内皮细胞 间联结缺如 ,细胞脱落、肿胀 。所有内皮细胞均有丰富的吞饮小泡,胞浆中有多量微丝,核大、染色质浓染、 细胞器丰富。有时脱落内皮细胞有核固缩。
病理特点
• 从超微结构观察中发现,部分靠近瘤周的血管瘤内皮细胞呈立方状、簇状 ,甚或呈团状分布 ,内 皮细胞肥大 ,吞饮小泡增多,这种病理表现某种程度上符合肿瘤或创伤修复时小血管再生的模 式,局部呈增生状,这有可能解释血管瘤增大的原因。
• 胶原纤维的大量增生,使得血管瘤的自发破裂极为罕见。 •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增生、纤维化、萎缩的机理,研究表明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
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及转化生长因子-β 是关系密切的。并且雌激素的 影响、胶原酶的活性及胶原蛋白的分型亦应进一步研究。

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

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

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目的回顾性研究肝血管瘤超声造影(CEUS)的表现,总结肝血管瘤超声造影检查的表现特征。

方法通过运用对比脉冲序列成像(CPS)技术对17例肝血管瘤(共21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检查,从而观察其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的增强表现。

结果超声造影肝血管瘤主要表现为动脉期或门脉早期周边环状、结节状增强,门脉期缓慢向心性充填,延迟期为最大增强。

结论肝血管瘤在肝脏实时超声造影检查中具有特异性表现,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标签: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诊断近年来,超声造影技术应用在肝血管瘤(HHE)的诊断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该病的诊断价值,使肝血管瘤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有了很大提高。

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肝血管瘤的检出率增高并对其发病引起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的重视。

我院对46例肝脏占位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回顾性研究其中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7月~2013年1月我院行肝脏占位超声造影检查46例,其中肝血管瘤17例,共21个病灶,高回声15例(16个病灶),低回声2例(5个病灶),直径10~48mm,平均(28.0±3.6)mm,在所查肝脏占位病变中所占比例最大。

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6~68岁,平均42.8岁。

17例病例均经手术活检证实或增强CT及MRI典型表现及随访观察(随访二年以上)作为最终确诊依据。

1.2 仪器和造影剂我院采用了德国西门子公司Acuson Sequoia 512彩超诊断仪器的4C1探头,频率2.0~4.0MHz,机械指数(MI)0.09,配置对比脉冲序列(CPS)成像技术。

造影剂使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声诺维(SonoVue),主要成分为磷脂聚合物包裹的六氟化硫气体微泡(SF6)冻干粉剂,使用时加入5mL生理盐水震荡混匀形成稳定的微气泡混悬液,微气泡平均直径2.5?m,pH值6.0~6.5,与人体血浆等渗,经肘静脉快速团注,气泡溶解在血液里,经肺循环随呼吸排出,平均清出半衰期为12min。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课件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课件

学习交流PPT
23
不典型肝血管瘤--鉴别诊断
hyperattenuating hemangioma from hyper- to iso. A, plain scan. B, arterial phase. C, 80 seconds later. D, 5 minutes later
2,局灶性结节增生:T1为等-低信号,均匀,中央 可有更低信号瘢痕区;T2为稍高或等信号,中央瘢 痕更高信号;增强早期显著均匀强化,中晚期呈稍 高—等信号,中央瘢痕无强化或延迟强化。
3,腺瘤:T1多为高信号,T2亦为高信号,信号不 均匀,增强表现与FNH类似,但可见包膜。
学习交流PPT
18
鉴别诊断
浆细胞瘤
畸胎瘤
恶性畸胎瘤
转移性 肝肿瘤
胃、肺、胆、胰、结肠、 卵巢、子宫、乳腺等的癌 瘤转移至肝
瘤样疾病
肝囊肿 结节性肝细胞增生 炎性假瘤
学习交流PPT
2
原发性肝癌
病理组织学分: 1,肝细胞性肝癌 2,胆管细胞性肝癌 3,混合癌(肝细胞和胆管细胞)
学习交流PPT
3
肝细胞癌
病理分型
1,弥漫型 病灶呈浸润性生长,弥散分布;无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
学习交流PPT
1
肝脏肿瘤的分类
良性
恶性

上皮性肿瘤
肝细胞腺瘤 胆管腺瘤

囊腺瘤
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 肝母细胞瘤、鳞状细胞癌 腺鳞癌、囊腺癌、类癌

错构瘤


间叶组织肿瘤 肝血管瘤 血管内皮细胞瘤
血管内皮细胞肉瘤 纤维组织细胞肉瘤

淋巴管瘤
平滑肌肉瘤
脂肪瘤
骨肉瘤

简述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鉴别要点

简述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鉴别要点

简述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鉴别要点1.引言1.1 概述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是两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影像学鉴别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在肝血管瘤中,血管瘤是最常见类型,占所有肝血管瘤的大部分,而肝细胞肝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

虽然它们在影像学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肝血管瘤往往是良性病变,主要由扩张的血管组成。

它们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清晰的边界,可以单个或多个。

在血供方面,肝血管瘤常常呈一种动脉和门静脉双供血的模式,而门静脉成分可能更具有支配性。

在增强扫描中,肝血管瘤往往显示早期均匀强化,且延迟期仍保持明显强化。

此外,肝血管瘤还可以表现为多发性或巨大血管瘤,这些特点在影像学上有助于与肝细胞肝癌相鉴别。

与此相反,肝细胞肝癌是一种恶性病变,即癌细胞来源于肝细胞。

在影像学上,肝细胞肝癌常常呈现为不规则的结节性病灶,边界模糊,形状多样。

血供方面,肝细胞肝癌主要通过肝动脉供应血液。

在增强扫描中,肝细胞肝癌通常呈动脉早期强化,但延迟期常表现为强化减退。

此外,肝细胞肝癌在影像学上可表现为肿块内坏死、出血、包膜侵犯等特点。

为了准确鉴别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我们需要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

除了形态学特征外,我们还需注意其病灶血供情况、强化模式和延迟期的变化。

此外,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肝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提高鉴别的准确性。

总之,了解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特点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进一步研究这两种疾病的影像学鉴别要点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和管理肝脏疾病患者。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确保文章有条理、易读和易理解。

本文主要介绍了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在影像学上的鉴别要点。

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些内容,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的概念和重要性。

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结构,并说明了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目的。

正文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肝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和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为肝动脉供血,肝内血窦直径 扩大较小(30 ~50 μm), 供血动脉轻-中度增粗,动脉造影 血窦充盈度高;实质期显影的血窦
充盈瘤体大部分区域;
刘海日 张大忠 殷建林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5 年10 月第6卷第5 期
乏血供的血管瘤一般为门静脉供 血,肝内血窦直径异常扩大(50 0 ~600 μm),供血动脉无增粗, 造影血窦充盈度较低,实质期血窦充 盈小部分瘤体动脉。
THANK YOU FOR WATCHING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影像特点
表现为类圆形均匀低 表现为形状不规则
影像表现与海绵状血
常位于肝脏边缘,
密度灶,界清;动脉期边 ,部分有钙化;肝脏体 管瘤相似,但海绵状血管 多在0.6~3.0cm范
缘呈结节状强化,门脉期 与延迟期逐渐向中心填充
积 增 缘 填缩 强 强 充小 : 化 缓,结 , 慢节 ;肝 无状 延向包强 迟膜内化 期皱填或 不缩充边 均或;瘤 者 很 也 多极 , 少 呈较少 直 表 边少发 径 现 缘出生 一 为 结现于 般 较 节钙在 大 状1化岁的强,2以肿化动c下m块,以脉的,较下期患,围强动化脉内,强;强化动化一脉方致期式。明与显主
肝硬化性血管瘤的CT
诊断特征: 病灶形状不规则 部分病灶内部可见钙化 肝脏体积缩小及病灶处肝包膜皱缩 增强病灶周围可出现结节状强化或边缘强化, 无向内填充或填充缓慢 延迟期病灶可相对于周围肝组织呈不均匀稍高密度, 但病灶内部仍可见稍低密度区。
肝硬化血管瘤的CT表现
增强
朱文丰 代海洋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12月 第12卷 第9期 总第62期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单发肿块型一般CT表现: 平扫呈略低密度,边缘可不清晰,可
见钙化,中心可见囊变坏死。动脉期边 缘呈环形、花瓣样明显强化 ,静脉期 强化由边缘向中心推进,延迟期病变密 度略高于肝实质,主要由肝动脉供血。
鲍爱华,庄勋慧,刘 凯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4 年 10 月第 30 卷第 10 期
F 46y 1651045
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
F 56y 2433920
海绵状血管瘤的MR表现
增强
肝硬化性血管瘤
病理: 肝硬化性血管瘤比较少见,一些学者认为硬化性血
管瘤是血管瘤演变的最后一个阶段 肝硬化性血管瘤镜下表现为大量的排列紧密的胶原
纤维间质,其管腔闭合,伴有玻璃样变性,内含少量大 小不等的血窦以及成纤维细胞。
肝毛细血管瘤
病理: 文献报道毛细血管瘤约占肝血管瘤的16%。毛细血管瘤体
积较小,多在0.6~3.0cm范围内,42%的毛细血管瘤直径不超过 1cm。
肝毛细管瘤往往为肝内血管的先天畸形,造成肝内毛细血 管过度增生,管腔狭窄,镜下瘤体内病灶血管网状纤维化较 明显。
CT平扫:稍等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强化明显,几乎可与主 动脉强化程度类似,随后病灶强化程度减低但仍与主动脉强 化程度类似,该强化特点可使病灶与肝细胞肝癌及转移瘤鉴 别。MRI表现为稍长T2WI,稍长T1WI。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延迟期
类圆形均匀低 密度灶,CT值约 30HU,界清
边缘散在斑块、 散在强化灶相 结节状强化,CT值 互融合,向肿瘤中 接近大血管密度 央扩展
整个肿瘤均匀 强化,强化程度下 降,但仍高于周围 组织
整个过程是肝血管瘤典型的“快进慢出”表现,部分海绵 状血管瘤延时扫描时,肿瘤中心可有无强化的不规则低密度区, 代表纤维化或血栓部分,然而肿瘤周围部强化仍显示“快进慢 出”特征。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病理: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源于间叶组织的肝脏
良性肿瘤,发生率约为 1% ,通常发生在6 个月以下婴儿。50%-60% 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可分为单发和多 发,多见单发型。
病理分型: Ⅰ 型为最常见的类型,肿瘤组织由大小不等的血管构成, 管腔内壁可见肿胀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血管间可见黏液纤维 基质,亦可见到小胆管。 Ⅱ 型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呈乳头状,不形成管腔或管 腔结构不清。此型具有潜在恶性,少数病例可发生转移。
病理特点
毛细血管团呈错构瘤样增 镜下表现为大量的排列 Ⅰ型丰富的内皮细胞与血 肝内毛细血管先天性
生,镜下显示大小不等囊 紧密的胶原纤维间质, 管性管道组成
畸形,过度增生,血
状血窦
其管腔闭合,伴有玻璃 Ⅱ 型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呈 管腔狭窄,间隔纤维
样变性,含少量血窦 乳头状,不形成管腔或管 组织丰富。
腔结构不清
三胚层形成期染色体变异 肝毛细血管内皮生长调节因子紊乱 后天性激素改变刺激等学说。
简介
肝血管瘤的血管大部分来源于肝固有动脉,少部分来源 于肋间动脉以及肝脏包膜的动脉。
肝血管瘤内主要是血管瘤血管,并夹杂着少量正常的 动脉血管。
肝血管瘤血管既无肌层,又无弹力纤维层,血管壁基 本为扁平内皮细胞,壁内结蹄组织含有较多的胶原纤维,所 以血管瘤通常为假性包膜。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肝毛细血管瘤影像表现
朱文丰 代海洋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12月 第12卷 第9期 总第62期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病理分型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硬化性血管瘤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肝毛细血管瘤
发病率与好发年龄 最多见,好发于30~60y女 较少见 性
婴儿期最常见,好发于≤6 占肝血管瘤的16% 个月的婴儿
肝血管瘤的分型与影像学诊断
主讲人:温州医科大学-范民主 指导老师:高滢滢
目录页
catalog
1 简介 2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3 临床分型 4 动脉造影分型
简介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大约占肝脏良性肿 瘤的84%。
好发于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4.5-5倍。多见于30-60岁。 病因机制:先天性肝血管畸形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
MRI: 海绵状血管瘤内的血窦与血窦内充满缓慢流动的液

T1WI
T2WI
Gd-DTPA增强
圆形或边缘分叶的 在肝实质低信号背 从边缘增强,逐渐
类圆形的均匀低信号肿 景的衬托下,肿瘤表现 向中央扩散,充盈整个

为边缘锐利的明显高信 肿瘤
号灶,称之为“灯泡”

海绵状血管瘤影像表现
匀稍高密度,但仍有低 少表现为环形强化。
密度。
临床分型
肝血管瘤的临床分型
直径≤5cm
直径为
直径为
直径为
5 ~9 cm 10 ~15 cm ≥15 cm
肝小血管瘤
肝血管瘤 肝巨大血管瘤 肝特大血管瘤
动脉造影分型
肝血管瘤动脉造影分型
根据肝血管瘤的动脉造影图像将肝血管瘤分为富血型、
பைடு நூலகம்
乏血型、动静脉分流型(AVS)3 型。 富血型的肝血管瘤比较常见,
病理分型及影像诊断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02 03 04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肝硬化性血管瘤
肝毛细血管瘤
肝海绵状血管瘤
病理: 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血管瘤中最多见的。 肝胚胎发育时期肝内毛细血管团呈错构瘤样增生。 镜下显示大小不等囊状血窦,其内充满红细胞,
时有血栓形成,血窦之间有纤维组织隔,纤维隔内 见有小血管及小胆管。纤维隔内及血窦内的血栓可 见钙化或静脉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