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教学设想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

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试读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四)学生复述故事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学习《乐羊子妻》(一)试读(二)教师正音后范读(三)学生朗读(四)点拨重点词语(五)学生复述(六)讨论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四、现场表演《两小儿辨日》五、作业见练习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二1、过程活动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

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古诗文重点字词过手。

2.学习陶弘景高雅的生活态度和苏轼乐观豁达的心态。

重难点:学习陶弘景高雅的生活态度和苏轼乐观豁达的心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题解今天我们学习《答谢中书书》,生读课题、作者。

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题解答………回复谢中书…谢徵,作者的朋友书………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陶弘景何人?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二、诵读译读投影:出示划有节奏的诗文全文1.一生读2.全班齐读3.教师指导师范,生再齐读。

4.生自读,自译5.重点字词,生译1)重点字词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俱: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3)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4)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谢答中书“书”:书信。

5)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6)逐句翻译,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译: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7.生齐读译文。

语文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语文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答谢中书书》教学过程:一、导入导语:同学们,你有没有觉得我们生活的地方景色很美呢?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无暇欣赏;或许你对周围的环境已经太过熟悉,熟视无睹,其实,只要我们放缓脚步,带着心情,就会感到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秀美,树的苍翠……无不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是一篇描写秀美山水的文言小品文,作者仅用六十八个字,却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和体会到的笼于笔端,纳于纸上,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板书课题)二、破题提问1:题目中有两个“书”,意思是一样的吗?明确:第一个“书”,见课文注解①,与“中书”连用,是一种文书官职的称呼;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诉说)情。

提问2:题目的意思如何理解呢?明确:回复谢中书(谢徵)的书信。

三、认读师语:作者在书信中都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一读:大声地朗读,做到字准句清。

步骤:1.学生试读2.教师范读3.全班齐读4.注意读音: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二读:注意停顿,读出节奏韵律。

步骤: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2.学生个读3.提示节奏:文章多为四字对偶句,朗读节奏均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优秀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优秀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短文二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的内容,本节课包括两篇短文,分别是《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

这两篇短文都是山水游记,描绘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感悟。

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学生可以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同时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山水游记这一题材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了解山水游记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2.难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以及对山水游记特点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美好的山水意境,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中山水景色的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译文:为学生提供课文的现代汉语译文,方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山水游记的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教学多媒体: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营造美好的山水意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山水景色的美。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做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其作者陶弘景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

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集注》。

卒谥贞白先生。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多媒体课件、 乐配画朗读。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语: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师: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2、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设计《短文两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包括《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这部分内容作者从仰观、俯察、平视等不同视角,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川的美丽景色,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结尾,既表达了对山川美景的赞美,又流露出自己能欣赏到这种奇景的自豪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仅84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因被贬谪而有闲情雅致夜游承天寺,通过描写月光下庭院中的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同时文中“闲人”一词,看似自嘲,实则蕴含着作者复杂的心境,既有被贬后的落寞,又有赏月的闲情逸致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这两篇短文在语言上都简洁精美,写景生动形象,情感表达细腻且富有深意,是文言文学习中的经典之作。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篇短文,背诵《答谢中书书》。

2.积累文言词汇,如“歇”“颓”“与”“念”“遂”等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意境。

2.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如动静结合、视角转换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两篇短文所表达的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它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散文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贴近生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两篇具体的短文。通过分析《背影》和《鹿柴》,了解散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散文表达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创作美的散文。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感受两篇短文的主旨思想,特别是作者对亲情和自然的情感表达。
-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学会从字词、句子、段落三个层面分析文本,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评析作品。
举例解释:
-在《背影》中,重点分析父亲送别场景的描写,理解其中蕴含的父爱深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短文两篇》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分析并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品味;培养他们对生活中美好情感的关注,激发对家人、自然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语言运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技巧,为终身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短文两篇》这节课后,我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反思。这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受作者情感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篇二师生共同赏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

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

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协助。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协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3.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4.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所以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水平。

)二、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个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哪一个词能够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有诗日:“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蝉》一、导入同学们,在新学期开学之前,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炎热烦闷的夏天。

每到夏天,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我们可以若隐若现地听到窗外知了的鸣叫,仿佛在提醒着我们夏天的炎热,增加我们的烦闷感。

那么有谁知道知了,也就是蝉的生长过程呢?蝉在每年7、8月份产卵,产下的卵在泥土里孵化3-5年,在土中完成幼虫的整个生活过程后,成熟的幼虫在5-8月从土中钻出来,爬到灌木、杂草等地方,蜕皮、羽化为成虫,也就是成年的蝉。

实质上,蝉真正的寿命只有2-3个月,也就是一个夏天。

如此煎熬的成长过程,如此短暂的生命,它的生命又怎样体现出意义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美文。

品味生命的意义。

二、作者简介师:简要介绍一下作者。

请同学们将第11页注释1和第12页注释4,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

小思,本名卢玮銮,香港作者,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等。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诗人。

从小酷爱绘画,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教案

10短文二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3.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4.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义,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反复朗读课文,尝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疏通文义。

4.关注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5.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个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文章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1.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相互映衬。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大自然的各种色彩相互配合,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精品教案(第1课时)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精品教案(第1课时)

《短文二篇》精品教案第一部分教案设计教材分祈:《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含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地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人体会作者的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只有八十余字的小品文。

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

本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了遭贬后自我排遣的一种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2.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教学突破以“读”为突破口,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蕴美,熟读成诵。

此外,还可以采用多媒体等手段以増加作品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想:这两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注重整体感知,使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

2.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解决生字词,疏通文义。

第一课时(教学《答谢中书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趣引思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齐梁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课时】2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一课时学习《行道树》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三、朗读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方法:《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⑴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⑴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⑴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⑴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⑴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⑴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⑴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0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0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嘉佑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佑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师: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林语堂)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苏东坡传》,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人教部编语文八年级上 10 短文二篇 教案

人教部编语文八年级上 10 短文二篇 教案

10 短文二篇课题短文二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课前预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一词多义新课导入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远无法割断的情愫。

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大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

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

今天学习的两篇美文,一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篇绘就一幅淡雅的月夜图,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清纯美好。

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新课展开答谢中书书【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考译文: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2023年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9篇

2023年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9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9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篇一知识目标:1、掌握生字、文学知识、文言词句2、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朗读背诵课文能力目标:文言阅读能力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句;2、背诵课文策略方法: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学媒体:多媒体课前二分钟演讲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引入复习课提问引出教学目标复习文学知识复习生字强调壁的写法区别:璧玉、碧绿文言文学习是这学期的学习重点,当然也是考试的重点。

针对大家在考试中存在的会说不会写,或者是自以为会写,一写就错的现象,今天这节复习课,要求大家不能光说,要用手写,解决你考试中会,还不得分的现象。

问:复习一篇文言文,应从哪些方面复习?文学知识、生字、文言词句、思想感情,朗读背诵。

二、屏幕出示复习内容: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朝代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______,朝______。

3、两岸石bì()yuán()鸟乱鸣昔日欲颓()沉lín()竞跃与( )其奇者亦未寝()藻xìng()交横三、朗读背诵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示《答谢中书书》图片出示《记承天寺夜游》图片两副图片同时出现齐读一遍,指出问题后,读第二遍。

指名两人朗读齐诵,指名背诵。

复习文言词句总结翻译规律:1、组词法2、替换法3、调序法归纳思想感情(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与中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愉悦之情和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被贬的悲凉、漫步的悠闲板书设计提纲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愉悦之情和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被贬的悲凉、漫步的悠闲《短文两篇》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导语】《短⽂两篇》即《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

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短⽂两篇》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短⽂两篇》教案⼀ 教学⽬标 1、背诵并默写课⽂。

2、掌握常⽤⽂⾔词语,理解课⽂⼤意。

3、品味优美语⾔,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2、借助注释和⼯具书理解课⽂;背诵、默写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教学内容:《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封书信,作者⽤凝练的语⾔描绘了秀美的⼭川景⾊,表达了作者能够品味⼭⽔之美的⾃豪感。

学习本⽂,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导⼊新课。

简介作者古⼈云:“仁者乐⼭,智者乐⽔。

”⼭⽔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数⽂⼈墨客的⽆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量的歌咏⾃然⼭⽔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篇⼭⽔⼩品——《答谢中书书》。

⼀、简介作者 陶弘景(学⽣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作适当补充)。

⼆、范读课⽂ a.学⽣听读课⽂,注意句⼦的节奏,轻重⾳等,初步感知课⽂。

b.⾃由朗读课⽂两三遍,进⼀步感知课⽂,做到流利地朗读。

三、疏通⽂意 a.学⽣借助注释和⼯具书,疏通⽂意。

如遇有问题,先在四⼈⼩组内讨论解决。

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指欣赏。

b.全⽂讨论,理解⽂章⼤意。

在四⼈⼩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c.教师抽查背诵。

四、品味、探究⽂章内涵 齐背课⽂,思考下列问题: a.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b.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川景⾊的? 四⼈⼩组讨论交流,明确:表达了作者沉醉⼭⽔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知⾳⽐肩的得意之感。

“实是欲界之仙都。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先仰视“⾼峰⼊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平看“两岸⽯壁”“青林翠⽵”,最后⼜分“晓”“⼣”两层来写,⼀句⼀景,次第井然。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1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1

10 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情感目标: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把握作者情感脉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的文学常识及文言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2.理解作品的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品味并积累文章中写景的优美语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秀丽,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故古语有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些文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1.解题:(1)读课题,为何这样读?有没有别的读法?(2)书是一种文体。

2.关于作者及背景: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资料及背景材料、教师补充。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字音、节奏、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学生个别读、齐读,要求读中出情。

4.分组朗读交流,整体感知文意:(三)理解字词意思:(媒体显示,生抢答)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相跳出水出。

欲界:佛教语,即人世间。

仙都:仙人居住的地方。

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1.本文语文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提示: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万堆砌雕琢的弊病。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句,请大家把收集的诗句互相交流,试简评诗句特色。

3.播放几帧风景瞧片,请同学们为画配文,要求文笔生动,景中融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⑵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⑶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⑷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 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

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

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文题)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

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

经圣元年(1094)。

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教师提示:读准字音: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读出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⑶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⑷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板书,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⑸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

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

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

“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七、比较阅读,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意境。

1、学生齐背两篇短文。

2、提问:这两篇短文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并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选择较好的发言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展示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承天寺夜游》。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