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检测:5 离骚 含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语文第5课 离骚过关习题及答案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进不入以离尤兮(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芳菲菲其弥章(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错措措施(2)郁邑郁悒忧愁苦闷(3)圜圆圆形的(4)离罹遭受(5)章彰明显4.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离骚》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__________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__________诗。
屈原在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诗经》的以四言为主的新诗体——__________,因这种诗体的作品又以__________为最,又称__________。
(2)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指以__________为代表的__________主义;“骚”指以__________为代表的__________主义。
(3)比较《诗经》与《离骚》,在形式上,《诗经》多为________言句,《离骚》则多为__________的句子;《诗经》的篇幅__________,结构简单,《离骚》的篇幅__________,结构__________;在语言风格上,《诗经》的语言以朴素、简洁见长,《离骚》的语言以__________吾将上下而求索(2)终不察夫民心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虽,即使。
惩,惩罚。
答案:A解析:B项,泽,光泽;C项,朕,我,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D项,惩,受创而改变。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长余佩之陆离”中的“长”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哀.民生之多艰B.悔.相道之不察兮C.步.余马于兰皋兮 D.长.太息以掩涕兮答案:C解析:C项“步”与例句中“长”都是使动用法;A项“哀”意动,以……为哀;B项“悔”意动,以……为悔;D项无词类活用。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怨灵修之浩荡..以死直兮..兮 B.伏清白C.吾独穷困..兮..乎此时也 D.固时俗之工巧答案:B解析:A项浩荡:古,荒唐;今,形容水势大或形容广阔而壮大。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 第5课 离骚 版含解析
第5课离骚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攘.诟()溘.死()鸷.鸟()谣诼.()岌.岌()揽茝.()兰皋.()侘傺..()()答案:rǎnɡkèzhìzhuójíchǎiɡāo chàchì2.辨形组词。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答案:错误!错误!错误!错误!3.解释下列句中通假字的用法.(1)偭规矩而改错(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忳郁邑余侘傺兮(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方圜之能周兮(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进不入以离尤兮(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芳菲菲其弥章(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错措措施(2)郁邑郁悒忧愁苦闷(3)圜圆圆形的(4)离罹遭受(5)章彰明显4。
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离骚》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__________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__________诗。
屈原在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诗经》的以四言为主的新诗体--__________,因这种诗体的作品又以__________为最,又称__________。
(2)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指以__________为代表的__________主义;“骚"指以__________为代表的__________主义。
(3)比较《诗经》与《离骚》,在形式上,《诗经》多为________言句,《离骚》则多为__________的句子;《诗经》的篇幅__________,结构简单,《离骚》的篇幅__________,结构__________;在语言风格上,《诗经》的语言以朴素、简洁见长,《离骚》的语言以__________著称,大量运用了语气词__________和楚国的方言,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
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后检测:第5课 离骚 Word版含解析.doc
第5课离骚(分值:6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揽茝.(chǎi) 嫉.妒(jí)谣诼.(zhuó)规矩.(ju)B.修姱.(kuā) 羁.(jī) 朝谇.(cuì) 蕙纕.(xiāng)C.侘傺.(chì) 方圜.(huán) 攘诟.(ɡòu) 掩涕.(tì)D.芰.荷(jī) 杂糅.(róu) 昭质.(zhì) 鸷.鸟(zhì)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太息..(拭泪)兮,哀民生之多艰。
..(叹息)以掩涕C.伏.(保守)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D.不吾知其亦已.(罢了)兮,苟余情其信.(相信)芳.(芳香)。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背绳墨以.追曲兮②回朕车以.复路兮③固.时俗之工巧兮④固.前圣之所厚A.两个“以”相同,两个“固”也相同B.两个“以”相同,两个“固”不同C.两个“以”不同,两个“固”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固”也不同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一个不同类的()A.长.余佩之陆离兮B.佩缤纷其繁饰.兮C.亦余心之所善.兮D.燕赵多义士,慷慨悲.秋风5.从文言句式的角度,选出一个不同类的()A.高余冠之岌岌兮B.冠切云之崔嵬C.怨灵修之浩荡兮D.蚓无爪牙之利二、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6~9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惠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第2单元 5 离 骚 Word版含答案
5 离 骚[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修姱.( )·羁( ) 謇.( ) 朝谇.( ) 揽茝.( ) 谣诼.( ) 偭.( ) 忳. ( ) 侘傺..( ) 溘.死( ) 鸷.鸟( ) 方圜.( ) 延伫.( ) 兰皋.( ) 椒.丘( ) 芰.荷( ) 岌.( ) 杂糅.( ) 【答案】 kuā jī jiǎn suì chǎi zhuó miǎn tún chà chì kè zhì yuán zhù gāo jiāo jì jí róu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偭规矩而改错( ) (2)忳郁邑余侘傺兮( ) (3)何方圜之能周兮( ) (4)进不入以离尤兮( ) (5)芳菲菲其弥章 ( )【答案】 (1)“错”通“措”,措施 (2)“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3)“圜”通“圆” (4)“离”通“罹”,遭受 (5)“章”通“彰”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修⎩⎪⎨⎪⎧余独好修.以为常( )退将复修.吾初服(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邹忌修.八尺有余( )掌修.国史( )(2)信⎩⎪⎨⎪⎧苟余情其信.芳( )弗敢加也,必以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赏必罚( ) (3)相⎩⎨⎧悔相.道之不察兮( )苟富贵,无相.忘( )而相.泣于中庭( )杂然相.许( ) (4)固⎩⎪⎨⎪⎧自前世而固.然( )汝心之固.(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君子固.穷( ) (5)虽⎩⎨⎧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答案】 (1)美/整理/修建,修造/长,指身高/撰写 (2)确实/实情/信任/通“伸”,伸张/真实,诚实/讲信用 (3)观察,选择/相互/共同,一起/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4)本来/顽固、固执/一定、必定/巩固/安守,固守 (5)虽然/纵使/即使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 )________________ (2)伏清白以死.直兮 ( )________________ (3)固前圣之所厚.( )________________ (4)屈.心而抑.志兮 ( )________________ (5)回.朕车以复路兮 ( )________________ (6)步.余马于兰皋兮 ( )________________(7)高.余冠之岌岌兮()________________(8)长.余佩之陆离()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名词用作动词束缚,约束(2)为动用法为……死(3)形容词用作动词重视,看重(4)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抑(5)使动用法使……转回(6)使……步行(7)使……高(8)使动用法使……长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长太息以掩涕.兮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2)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3)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5)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6)自前世而固然..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7)长余佩之陆离..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答案】(1)古义:眼泪。
人教版必修2第5课《离骚》精选同步习题2(含答案)
B.诗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原因是作者“形貌昳丽”。这表现了他与身边的小人尖 锐的冲突;国君昏聩,不分忠奸。
C.“时俗”一词,说明当时的社会环境漆黑一片,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
很多人都在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郁邑”“佗傺”是一对同义词,作者将此连用,表达了诗人伤痛、苦闷之深。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涉江(节选) 屈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 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29.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旦余济乎江湘 A.料大王士卒以当项王乎? B.在乎山水之间。 C.浩浩乎如凭虚御风,不知其所止。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30.(小题 2)下列句子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李牧连却之 B.粪土当年万户侯 C.驾青虬兮骖白螭 D.吾从而师之 31.(小题 3)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用服饰的奇特、高洁,比喻德行的高洁和志向的远大。采用了“比”的手法。 B.本段交代了屈原涉江的原因,即“世溷浊”而“莫吾知”的楚国现实。 C.重华即古代的明君舜,该句表现了屈原“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并反衬出现实中楚 怀王的昏庸。 D.“登昆仑兮食玉英”义同《离骚》中“夕餐秋菊之落英”,承接上文的被奇服,驾青虬, 结重华,游瑶圃等,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而且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理 想世界。
B.本赋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
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课时作业24:第5课 离骚 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时间:第5课离骚一、基础知识检测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芳菲菲其弥章 B.忳郁邑余侘傺兮C.偭规矩而改错D.长太息以掩涕兮答案D解析A项“章”通“彰”,明显。
B项“邑”通“悒”,“郁悒"指忧愁苦闷。
C项“错”通“措",措施.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B.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C。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D。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答案D解析A项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B项古义:荒唐,没有准则。
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
C 项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屈.心而抑志兮 B.伏清白以死.直兮C.高.余冠之岌岌兮D。
长.余佩之陆离答案B解析B项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A、C、D三项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高;使……长。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错误!B。
错误!C.错误!D.错误!答案C解析C项均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A项介词,相当于“于”,在/语气词,用于句中,舒缓语气。
B项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表顺承关系。
D项虽然/即使.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错误!B。
错误!C.错误!D.错误!答案D解析D项均是“本来”的意思。
A项崇尚/善良,美好。
B项法度,准则/越过。
C项美/修建.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謇朝谇而夕替B。
步余马于兰皋兮C.不吾知其亦已兮D。
高余冠之岌岌兮答案A解析A项是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倒装句。
7.下列对《离骚》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善于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如“冠之岌岌”“佩之陆离”,有力地突出了诗人高洁的品质。
人教版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整合【必修二】离骚(含答案解析)
一、通假字1.偭规矩而改错(“”通“”, )2.忳郁邑余侘傺兮(“”通“”, )3.何方圜之能周兮(“”通“”)4.进不入以离尤兮(“”通“”, )5.芳菲菲其弥章(“”通“”, )二、古今异义1.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或壮大2.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3.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今义:形容色彩繁杂三、一词多义1.固固前圣之所厚()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两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据崤函之固(《过秦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2.信苟余情其信芳()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并序》)()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并序》)()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言必信,行必果(《论语》)()3.善亦余心之所善兮()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并序》)()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4.知不吾知其亦已兮()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逍遥游》)()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2)步.余马于兰皋兮( )2.名词作状语謇朝.谇而夕.替(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1)屈.心而抑.志兮( )(2)回.朕车以复路兮( )2.动词的为动用法(1)伏清白以死.直兮( )(2)哀.民生之多艰(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何方圜..之能周兮( )(2)谣诼谓余以善淫.( )2.形容词作动词固前圣之所厚.(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高.余冠之岌岌兮( )(2)长.余佩之陆离(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謇朝谇而夕替。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5课离骚达标测试 精品
《离骚》达标测试基础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长太息以掩涕.兮 涕:流泪 岂余心之可惩.惩:受创而改变 B .高.余冠之岌岌兮 高:加高 謇朝谇而夕替.替:废弃、贬斥 C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独:孤独地 唯昭质..其犹未亏 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 D .忍尤.而攘诟 尤:尤其 延伫.乎吾将反 伫:久立 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宁溘死以流亡..兮B .伏清白..以死直兮C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D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善⎩⎪⎨⎪⎧ 谣诼谓余以善.淫秦王必喜而善.见臣B .反⎩⎪⎨⎪⎧ 延伫乎吾将反.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C .进⎩⎪⎨⎪⎧ 进.不入以离尤兮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D .信⎩⎪⎨⎪⎧ 苟余情其信.芳欲信.大义于天下4.下列各组诗句中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的是( )A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B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C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D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⑤佩缤纷..其繁饰兮 ⑥自前世而固然..⑦宁溘死以流亡..兮 ⑧伏清白..以死直兮A .①②③⑤⑥ B.②③④⑤⑥C .①④⑤⑧D .②③⑤⑧6.下列对加点词活用情况的分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屈.心而抑志兮 ③步.余马于兰皋兮 ④固前圣之所厚. ⑤高.余冠之岌岌兮 ⑥回.朕车以复路兮 ⑦謇朝.谇而夕替 ⑧哀.民生之多艰A .①⑦/②③⑥/④⑤/⑧B .①/②③⑥/④⑤/⑦/⑧C .①⑦/②③⑥/④⑤⑧D .①/②③⑥/④/⑤/⑦/⑧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夫孰异道而.相安②偭规矩而.改错 B.⎩⎪⎨⎪⎧ ①哀民生之.多艰②高余冠之.岌岌兮 C.⎩⎪⎨⎪⎧①竞周容以.为度②集芙蓉以.为裳 D.⎩⎪⎨⎪⎧①余虽.好修姱以羁兮②虽.九死其犹未悔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虽.九死其犹未悔B.⎩⎪⎨⎪⎧哀民生之.多艰鸷鸟之.不群兮 C.⎩⎪⎨⎪⎧ 又申之以.揽茝余独好修以.为常D.⎩⎪⎨⎪⎧ 将往观乎.四荒延伫乎.吾将反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A.⎩⎪⎨⎪⎧ ①夫孰异道而相.安②悔相.道之不察兮B.⎩⎪⎨⎪⎧ ①谣诼谓余以善.淫②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 C.⎩⎪⎨⎪⎧ ①余虽.好修姱以羁兮②虽.九死其犹未悔 D.⎩⎪⎨⎪⎧ ①余虽好修.姱以羁兮②退将复修.吾初服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中国诗歌史上,先秦时代的《诗经》《楚辞》是两位老祖宗,________。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课时作业+5离骚+Word版含答案
课时作业5[基础演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B.溘.(kè)死载.体(zǎi)兰皋.(gāo) 戛.然而止(jiá)C.延伫.(zhù) 应.届(yìng)鸷.(zhì)鸟擢.发难数(zhuó)D.攘诟.(gòu) 芰.(jì)荷岌.岌(jí) 相形见绌.(zhuō)【解析】B项中“载”应读为“zài”;C项中“应”应读为“yīng”;D项中“绌”应为“chù”。
【答案】 A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偭规矩而改错B.忳郁邑余侘傺兮C.何方圜之能周兮D.宁溘死以流亡兮【解析】A“错”通“措”,施行;B“邑”通“悒”,苦闷;C“圜”通“圆”。
【答案】 D3.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背绳墨.(喻准绳)以追曲兮。
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
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
C.屈心而抑.(压抑)志兮,忍尤.(尤,罪过)而攘.(忍受)诟.(耻辱)。
D.謇朝谇而夕替.(贬黜),将往观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
【解析】四荒,指辽阔的大地。
【答案】 D4.与“吾独穷困乎此时”中“穷”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吾闻穷.巷多怪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D.复前行,欲穷.其林【解析】C项与例句同,都是困厄的意思。
【答案】 C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偭规矩而改错..②吾独穷困..兮④..乎此时③怨灵修之浩荡忽反顾..度⑦宁溘死..其繁饰兮⑥竞周容以为..以游目兮⑤佩缤纷以流亡..以死直兮..兮⑧伏清白A.①③⑥B.②④⑤C.④⑤⑧D.②③⑤【解析】①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②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
今义:经济困难。
③古义:荒唐,没有准则。
今义:形容雄伟或壮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含答案解析)
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诗句含义。
2.鉴赏诗人的自我形象,理解诗人爱国情操。
3.鉴赏比兴的艺术手法及拟人、比喻、象征。
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也是政治家,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渔父》《招魂》等,其中《离骚》是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楚辞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
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高中语文必修二(人教版)检测:第二单元+5离骚+Word版含答案
5 离骚“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他对乱世的无奈,但他仍活在信义之中。
他诚信做人虽换来贬迁河间,但仍不忘报国。
他是多么地想回到怀王身边,出谋划策,为民请命。
只不过,小人的谗言像一道屏风,挡住了视线,蒙蔽了眼睛。
怀王只看到了“忠心耿耿”的小人,远离了屈子。
最终,渴望报国的屈子抱石沉于汨罗。
现在的河畔,诚信之风仍在怒吼。
河边吹起的一片缟素,就是屈子的信义在飘浮。
滚滚红尘,几世轮回。
一波江水,向东飞扬。
汨罗江旁,万物聊赖。
昔日郢都,浮华不再。
冥冥中,一个孱弱憔悴的身子缓缓浮现。
千年的沉坠,抹不去那瑰丽的辞藻积淀。
屈原,一个被世界印记的伟大诗人,站在这儿。
一滴琥珀浓,《离骚》自他口中溢出,一旋一萦,飘向遥远的天际。
和着芬芳,千年的辛酸与委屈把世界震碎了。
朕皇考曰伯庸。
”初时的他是如此清高溢才的有志之士,对国家的忠贞,虽九死犹未悔,以香草、芰荷为裳。
只可惜,在小人奸诈、君王昏庸的压迫下,“美政”的理想化作汨罗江上的一道忠魂,飘在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
然而“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不断求索的诗人,不断追寻的诗人,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常常行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穿越时间的长空走进了我们的心灵。
于是,屈原,就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成为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运用角度] “执着”“忠贞”“爱国”“民族精神”“生与死”“忧国忧民”等。
示例一:屈子虽去,其魂不朽!屈子之魂,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魂!他喝尽了杯中酒,却挥不尽忧民泪,对于百姓,他只有选择掩涕,是的,只有掩涕。
他的忧民魂,如北风的声声马嘶,南风的嗷嗷虎啸,东风的凄凄龙吟;他的忧民魂,更如那潺潺流动的汨罗江水,永不停息!屈子之魂,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魂!他重视人才,栽培芳草,却造出了一片荒秽——势利小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5 离 骚 含答案
5离骚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悔相道之不察.兮察:观察,了解。
B.进不入以离尤.兮尤:怨恨,指责。
C.唯昭.质其犹未亏昭:光明,纯洁。
D.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明显。
解析A项,“察”,看清楚。
答案A2.导学号9511400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有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自汉武帝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B.“进”,即“进身”,到朝中做官;“退”,即“隐退”,拒绝或辞去官职。
C.“衣”与“裳”,古代有明显区分,上身穿的为衣,遮蔽下体的裙为“裳”。
”即“四方”,指辽阔大地。
“荒”,边远的地方。
解析A项,自秦始皇起,“朕”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答案A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诗人后悔自己从政的人生选择,想一切从头开始。
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用夸张的服饰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品格。
,余独好修以为常”,诗人将自己与一般百姓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的坚贞。
解析A项,“想一切从头开始”不当,应为产生了退隐的思想。
B项,“对偶”错,由于有“兮”字,前后两句字数不相等。
D项,“将自己与一般百姓形成对比”有误,没有对比。
答案C4.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5课《离骚》同步练习
《离骚》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修姱.(ku ā) 朝谇.(zu ì) 谣诼.(zhu ó) 揽茝.(ch ǎi) B.溘.死(k è) 侘傺.(ch ì) 鸷.鸟(zh ì) 方枘.(ru ì) C.芰.荷(zh ī) 偭.规矩(mi ǎn) 羁.(j ī) 攘.诟(r ǎn ɡ) D.方圜.(hu án) 杂糅.(r óu) 岌.岌(j í) 兰皋.(ɡā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朝谇..: ②竞周容...以为度.: ③延伫..: ④高.余冠之岌岌..兮: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又申.之以揽茝 申:申述,说明。
B.忍尤而攘.诟 攘:忍受。
C.苟余情其信.芳 信:确实。
D.长余佩之陆离..陆离:修长的样子。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长声叹息,掩面垂泪啊,哀伤百姓的生活多灾多难。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也是在我的心中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我也不后悔。
C.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雄鹰和凡鸟不合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保持清白即使死了也值得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B.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C.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6.下列各组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B.⎩⎪⎨⎪⎧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C.⎩⎪⎨⎪⎧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D.⎩⎪⎨⎪⎧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7.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B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C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D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8.下列诗句中,与“不吾知其亦已兮”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B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C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D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9.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放荡)③延.伫乎吾将反(久久)④回朕.车以复路兮(皇帝的自称)⑤进.不入以离尤兮(到朝廷参政)⑥忍尤而攘.诟(排斥)⑦宁溘.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⑧苟.余情其信芳(苟且)A .①③⑤⑦ B.①③⑦⑧C .②④⑥⑧ D.①④⑥⑦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背绳墨以.追曲兮②回朕车以.复路兮 ⎩⎪⎨⎪⎧ ③固.时俗之工巧兮④固.前圣之所厚A .两个“以”相同,两个“固”也相同B .两个“以”相同,两个“固”不同C .两个“以”不同,两个“固”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固”也不同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离骚》的节选部分,回答11——13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同步训练:第二单元第5课《离骚》 Word版含答案
《离骚》课文赏析与训练【美文探微】新奇的比喻瑰丽的想象——《离骚》的表现手法赏析《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诗人以驰骋瑰丽的想象,塑造了诗人自己鲜明的艺术形象,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象征来表达思想感情。
运用幻想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将浓厚的爱国情操抒发在诗篇当中。
一、新奇的比喻和巧妙的象征。
古代诗歌中就常常以香草、美人喻君子美丽形象,屈原的《离骚》则发扬了这一传统,并将其推向极致。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还有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又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离骚》诗中就用了白芷、花椒、佩兰、菊花、桂、泽兰、辛夷、芰荷、芙蓉等多种香草。
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等,一部《离骚》中,通过大量的关于美人、香草等富于象征意义的辞藻铺陈,通过反复表述自己的心迹,重建了崇高的诗人自我形象。
《离骚》中的喻体既有自然界的鸟兽花草,也有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活动,甚至还有虚构的神话传说世界的各种事物,极富象征性。
如“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圆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以不与众鸟同群的“鸷鸟”自比, 表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方”喻君子正直端方, “圆”喻小人圆滑奸诈, 以“方圆”不合,“异道”不相安为喻, 表明与谗佞小人不相为伍的态度。
通过这些比喻,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加峻洁、高大。
二、大胆的夸张和瑰丽的想象。
《离骚》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形象编织幻想的境界。
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大胆而不失真实的夸张。
因为浪漫主义的作品往往要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
屈原在《离骚》里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教学设计:第5课离骚含答案
离骚【教学目标】1.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楚辞》、《离骚》的文学价值;3.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2.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配音朗读磁带、投影胶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屈原及相关简介结合注释了解屈原,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屈原作品2.关于楚辞三、结合背景知识释题“离骚”二字,古来数种解释:1.司马迁: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班固亦同)2.王逸: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
骚,愁也。
”——因司马迁距屈原年代未久,故司马迁的说法最可信。
另外还有认为“离骚”二字当释为“牢骚”的。
又有认为《离骚》和《劳商》“同实而异名”,是楚地歌曲名称。
(游国恩)。
还有以离骚为“排解忧愁”之意。
(钱钟书)四、诵读1.播放录音范读,正音;2.学生朗读,要求:把握诗的节奏:《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体味诗的情感:朗读时还要把握每一节的主旨,一节一节地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离骚》知识点梳理:(多媒体展示,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句子)1.重点词语2.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今异义的词6.句式7.难句翻译六、阅读理解1.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明确: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2.了解“香草美人”的象征方法香草、美人是《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练习与答案详解【VIP专享】
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D. 苟余情其信芳(确实)
岂余心之可惩(受创而改变) 解析:A 项,“工”,擅长,善于;B 项,“替”,废弃,贬斥;C 项,“独”,只有。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怨灵修之浩荡兮 B.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伏清白以死直兮 D.宁溘死以流亡兮 解析:A 项,“浩荡”,古义为“荒唐”,今义为“水势大;广阔而壮大”;B 项,“穷困”,古 义为“处境困窘,走投无路”,今义为“生活贫困经济困难”;D 项,“流亡”,古义为“随着流 水而消逝”,今义为“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
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通系电1,力过根保管据护线生高0不产中仅工资2艺料22高试2可中卷以资配解料置决试技吊卷术顶要是层求指配,机置对组不电在规气进范设行高备继中进电资行保料空护试载高卷与中问带资题负料2荷试2,下卷而高总且中体可资配保料置障试时2卷,32调需3各控要类试在管验最路;大习对限题设度到备内位进来。行确在调保管整机路使组敷其高设在中过正资程常料1工试中况卷,下安要与全加过,强度并看工且25作尽52下可22都能护可地1关以缩于正小管常故路工障高作高中;中资对资料于料试继试卷电卷连保破接护坏管进范口行围处整,理核或高对者中定对资值某料,些试审异卷核常弯与高扁校中度对资固图料定纸试盒,卷位编工置写况.复进保杂行护设自层备动防与处腐装理跨置,接高尤地中其线资要弯料避曲试免半卷错径调误标试高方中等案资,,料要编试求5写、卷技重电保术要气护交设设装底备备置。4高调、动管中试电作线资高气,敷料中课并设3试资件且、技卷料中拒管术试试调绝路中验卷试动敷包方技作设含案术,技线以来术槽及避、系免管统不架启必等动要多方高项案中方;资式对料,整试为套卷解启突决动然高过停中程机语中。文高因电中此气资,课料电件试力中卷高管电中壁气资薄设料、备试接进卷口行保不调护严试装等工置问作调题并试,且技合进术理行,利过要用关求管运电线行力敷高保设中护技资装术料置。试做线卷到缆技准敷术确设指灵原导活则。。:对对在于于分调差线试动盒过保处程护,中装当高置不中高同资中电料资压试料回卷试路技卷交术调叉问试时题技,,术应作是采为指用调发金试电属人机隔员一板,变进需压行要器隔在组开事在处前发理掌生;握内同图部一纸故线资障槽料时内、,设需强备要电制进回造行路厂外须家部同出电时具源切高高断中中习资资题料料电试试源卷卷,试切线验除缆报从敷告而设与采完相用毕关高,技中要术资进资料行料试检,卷查并主和且要检了保测解护处现装理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羁(jī)朝谇.(suì)揽茝.(chǎi)B.谣诼.(zhuó)侘傺.(chì)鸷.鸟(zhì)C.攘诟.(ɡòu)相.道(xiànɡ)芰.荷(zī)D.缤.纷(bīn)岌.岌(jí)修姱.(kuā)项,“芰”应读“jì”。
2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偭规矩而改错B.何方圜之能周兮C.唯昭质其犹未亏D.进不入以离尤兮项,“错”通“措”;B项,“圜”通“圆”;D项,“离”通“罹”。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悔相道之不察.兮察:观察,了解。
B.步.余马于兰皋兮步:缓行。
C.苟.余情其信芳苟:只要。
D.岂余心之可惩.惩:受创而改变。
项,“察”的意思是“清楚”。
4下列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B.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D.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B两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C项,“高”“长”,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高、加长。
D项无活用。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①偭规矩而改错..其繁饰兮⑤自..以游目兮④佩缤纷..②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③忽反顾前世而固然..兮⑦伏清白..以死直兮..⑥宁溘死以流亡A.①②⑤⑥B.③④⑤⑦C.①④⑤⑦D.②③⑤⑦: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②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⑤古义:“固”,本来;“然”,这样。
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或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⑥古义:随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謇朝谇.而夕替谇:谏诤。
B.固时俗之工.巧兮工:仔细。
C.竞周容以为度.度:法度、准则。
D.宁溘.死以流亡兮溘:突然、忽然。
项,“工”的意思是“善于”。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长太息以.掩涕兮②又申之以.揽茝B.①怨灵修之.浩荡兮②鸷鸟之.不群兮C.①屈心而.抑志兮②忍尤而.攘诟D.①虽.九死其犹未悔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项,“以”:①连词,表并列关系;②介词,因。
B项,“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而”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D项,“虽”都是连词,“即使”。
8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茝”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明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项,“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说法错误,从这四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很注重修身洁行的。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三个语句翻译的重点都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分别是“善”“九”“固”“工巧”“偭”“错”“伏”“死”“厚”等。
这也是我内心所追求的啊,即使为此多次而死,我也绝不后悔。
(2)世俗本来是适合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
(3)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二)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4题。
屈原列传(节选)《史记》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擅长。
B.平伐.其功伐:夸耀。
C.王怒而疏.屈平疏:疏远。
D.明.道德之广崇明:光明。
项,“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阐明。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56560007)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B.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所以,断句较为容易,同时,“屈平”是主语,“疾”是谓语动词,“王听之不聪”是宾语。
因此,答案为D项。
1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A.①②⑥B.③④⑥C.①③⑤D.①④⑤;⑤是赞美屈原高洁的品行,不是原因。
排除这两句即可。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项理解错误,不是“在楚怀王面前”,应为在《离骚》之中。
1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导学号56560008)(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要注意以下词的含义:“为”,写作;“莫”,没有谁;“伐”,夸耀;“称”,描述;“容”,被容纳。
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
每当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
(2)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所述的物也是芬芳的;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见容于世。
,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
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
他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的辞令。
在朝廷内与国王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楚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
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上官大夫想要夺为己有,屈原不给他。
他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
每当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
”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为朝廷所不容,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
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
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到了困难穷尽的境地。
他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引起的。
他在《离骚》中称赞远古的帝喾,称道近世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和周武王,用他们的史事来讽刺当时的政事。
他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透彻明白。
他的文笔简练,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向高洁,他的行为清廉。
他的作品描写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非常大,写得虽然浅近,但含义极其深远。
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所述的物也是芬芳的;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见容于世。
他虽出自污泥之中,但就像蝉蜕壳一样,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污垢,清清白白,出污泥而不染。
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向,即使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三、表达交流15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用四个字的短语概括楚人的三种精神。
(不得摘录原文短语) 楚人立国之初,偏僻狭小,但他们不满足于偏安一隅,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扩大疆域,最终位列“战国七雄”。
楚人的民族政策为“抚有蛮夷”“以属华夏”,比当时管子“戎狄豺狼”“诸夏亲昵”和孔子“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思想进步,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
楚人发明了“楚式鬲”(一种陶器),后来还吸取吴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精华,使自己的矿冶水平居于领先地位,并创立了介乎夷夏之间的楚制和楚俗。
,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扩大疆域”,可以概括出“艰苦创业”之类的词语;根据“楚人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可以概括出“开放融合”“兼容并包”等词语;根据“后来还吸取吴越和华夏的青铜冶炼技术精华”可以概括出“革故鼎新”或“技术创新”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