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第二讲

合集下载

农村社会学 2贵州财经大学

农村社会学 2贵州财经大学

农村社会学第一章绪论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问题: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行为、农村社会过程、农村社会制度。

2、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一般研究方法、具体技术。

3、一项完整的问卷调查一般包括的环节:问卷设计、抽样、调查实施、统计分析。

第二章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4、农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其形成原因有:①美国农村现实的需要;②美国社会学注重实际和应用指向的培育。

5、农村社会学在中国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1)一大批欧美留学归来的学者,在理论基础、社会学方法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研究成果能够迅速传播。

(2)对农村社会的关注、对农民的关注并试图以社会学的方法改造中国传统社会,摆脱贫困。

这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知行合”的传统一致。

(3)广阔的国土,激烈的社会变革为农村社会学提供了最好的实验场。

6、农村社区研究代表人物:吴文藻、费孝通7、(费孝通)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1)自我中心。

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2)公私群己的相对性。

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可以说是公,是群;向外看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两者无清楚的界线。

(3)特殊主义伦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加的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

(4)人治社会。

所用于维持秩序时所使用的力量,不是法律,而是人际关系的历史传统。

(5)长老统治。

这是一种包含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结构,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制度安排和权利运作,都是以这样的一种社会关系模式为基础。

8、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农村研究代表人物:毛泽东9、毛泽东的农村调查:实地调查、课堂教学、理论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理论与方法。

10、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代表人物:晏阳初、梁漱溟)(1)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农村人口占80%(2)旧中国农村存在的四大病:愚、穷、弱、私(3)开展四大教育:文化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4)农村建设平民文字三种方式: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11、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必须从乡村入手(2)必须以乡村人自身的力量为主(3)政治重心经济重心都植在乡村的一个全新组织构造的社会12、乡村建设的贡献(1)乡村建设运动是历史的产物,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人试图摆脱困境的一种探索,虽然失败了,但其经验教训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有启示意义的文化精神财富。

第二讲 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 农村社会学 教学课件

第二讲 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 农村社会学 教学课件

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基础结构,这是社 会学研究的真正出发点。他力求克服重生产、为社 会改良而进行调查的弊端,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来判断中国农村社会。
“使现实的社会实质进抵于科学的认识,而解释其 进展的路向,不忘其一切历史和和经济的意义;分 析人类的相互关系,而明了某种社会条件下的集团 意识。”(陈翰笙文集33页)
强调调查者本身态度对调查的重要作用;
此外,提出了一整套具体调查方法,如要 有明确的调查纲目和调查方案;运用正确 的统计和调查指标、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如何开调查会、怎样写调查报告,等等。
陈翰笙等人的调查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其最大特点是 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从调查农村 的生产关系入手,揭示了中国农村生产关系 的性质。用以揭露阶级矛盾和剥削,不但为 配合土地革命做出了贡献,而且对社会学的 研究和调查方法也做出了贡献
1933年,广东农村经济调查,涉及16个县,调查 结果编写了《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一书
二、解放前职业社会学者的 农村社会学理论与实践
主要指当时在高等院校、科研机关专门 从事社会学教学、研究工作的学者所从 事的工作
(一) 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理论
主要著作: 《农村社会学》(1929年) 《社会研究法》(1930年) 主编《农村生活丛书》14种
脑矿论与平民教育思想
世界上最大的“脑矿”在中国 平民教育最迫切的三点:
培养知识力 培养科学的生产力 培养组织力 不盲目抄袭西方
பைடு நூலகம்
“民族再造”与乡村建设
民族再造的使命要由乡村建设来完成 原因:乡村是中国的经济基础
乡村是中国的政治基础 乡村是中国人的基础 乡村不受重视的原因: 对乡村缺乏认识 受西洋文化的影响 新士大夫与传统士大夫一样看不起农民

农村社会学课件 第二三章

农村社会学课件 第二三章
• 实体主义(代表人物:斯科特):农民作为具有自身 特点的群体,其行动选择会有别于一般经济人的理性 选择,他们不会总是追逐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二)小农经营
Ø 小农经营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生产规模较小,另一 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因而生产与 家庭生活是合为一体的。
Ø 作为一种生产经营方式,小农经营主要由以下几个要 素构成:
• 第一,以家庭为单位占有和使用农业生产资料; • 第二,农业生产劳动是由家庭组织和管理的; • 第三,生产经营的成果在家庭生活过程中自然分配; • 第四,生产经营过程中分工与合作依托于家庭内的亲
Ø农民及其家庭农业维续的基本条件:
• 第一,农民及其家庭在一定时期内还生存和生活在农 业环境之中,因此小农家庭及其生产方式仍有维续的 基础。
• 第二,农民及其家庭农业有着自身的再生产机制,即 便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小农家庭仍会在相当长时期 内以一定的规模再生产着。
• 第三,工业化和城镇化无论以何种速度推进,都无法 完全吞噬所有的乡村和农民及其家庭农业。
Ø农村经济对农民生活方式及其特征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民的社会生活水平,经济 越发达,农户的收入水平越高,农民生活中的消费支 出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其次,经济结构及转变影响着农民生活方式的结构特征。 最后,经济活动的内容影响着农民生活方式的内容。
(二)“两栖”生活
Ø 乡—城之间大量流动人口的出现,反映出了当前 农民生活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两栖”生 活,即农民生活的社会空间实际有两个:一是农 村的家庭所在地,另一个是城市的劳动工作地。
总计
频数 43 255 553
1 416
447 2 714
百分比(%) 1.58 9.40 20.38 52.17

农村社会学讲义电子版 (2)汇总

农村社会学讲义电子版 (2)汇总

2、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
(1)农民的自主性得到了比较充分的 体现。 (2)农民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3)农民中产生了迅速而明显的阶层 分化。 (4)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但贫富差距在逐渐拉大。 (5)农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正在由 传统向现代转变。




三、农民的社会化及其特征







(二)国内社会学家代表性的观点: 1、童润之:“注重实际问题的阐明”,“不偏重理 论推敲”——《乡村社会学纲要》1937。 2、乔启明:“研究农村社会问题,经济、文化、组 织等等”——《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 3、杨开道:“研究农村社会生活的全体,去谋求农 村社会的发达,农村人民全体的幸福”——《农村社 会学》 4、冯和法:“研究农民的相互关系的,农村社会关 系的重点是经济关系” 5、陈翰生:“社会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而中国大 部分生产关系是属于农村的。”

二、农民的社会属性与特征 1、二元社会结构下的中国农民 二元社会结构,主要是指我国几亿农民长期 以来受到的制度化、结构化的不公正待遇或者 说是政策性歧视,而且被剥夺变换身份的自由。 维系二元社会结构的具体制度主要有户籍制度、 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副食品与燃料供应制度、 住宅制度、生产资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就 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 制度、人才制度、兵役制度、婚姻制度和计划 生育制度等等。
(三)我们的理解:




1、从农村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来理解 社会学是通过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研究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 及其规律的科学。 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 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的科学。 2、对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几点说明:第一,农村社会学应该研究农村 社会的个人。第二,研究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地域的农村社会。第三, 研究客体是“农村”。 3、农村社会学的特点:整体性、实用性、本土性 4、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研究领域 (1)农民群体结构以及社会关系 (2)农村社区生活 (3)农村社会问题 (4)城乡关系 (5)农村现代化

《农村社会学》第二讲

《农村社会学》第二讲

染严重)
•(三)农村的文化娱乐方式(P126)
农村的文化娱乐方式是指农村居民文化娱乐的活 动过程和活动形式。 1.继承积极的传统文化娱乐文化 2.利用现代媒体是文化娱乐的主要形式 3.农村文化娱乐方式的民族性和代际差异 4.农村文化娱乐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范的组织规程;4)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5)一定的
物资设备
• 依据不同的标准,农村社会组织可以划分为农村正式 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 正式组织指政府按编制和法律规定而建立的组织。 • 农村基层的正式组织包括政治组织、村民自治组织 、经济组织、事业组织和群团组织等。
• 农村非正式组织指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宗族、宗教
村民委员会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也有把几个相邻 的自然村共同组成一个村民委员会,或者把一个较 大的自然村划为几个村民委员会。
• 第五,广泛性。
• 一是地域的广泛性。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最普遍的
社会组织,广泛分布于所有的农村社区。
• 二是成员的广泛性。村民委员会的成员由一定地域的 所有村民构成,而不像其他社会组织那样对其成员有 性别、年龄、职业或其他社会属性的限制。
,通过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三年,可以连
选连任。 • 村民委员会的基本职能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 公益事业,调解民事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 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群团组织
• 群团组织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由不同年龄、职
业、性别等的人民群众所自愿组合形成的群众性组
织,如共青团、工会、妇女联合会等。
• 第三,基层性。村民委员会是设立 在国家最低一级行政区划之下的社 会组织,它是农村基层政权指导下 的社会组织,直接由广大村民所构 成。
• 第四,地域性。村民委员会是一种地域性社会组织

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

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

第一章名词解释差序格局: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按自己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普遍规律,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和程序同样适用于对社会和人的研究。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有本质区别,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对社会研究的适用性,认为对人或社会现象的研究应有独特的方法。

实地调查:也称田野调查,研究者通过亲自深入农村直接进入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观察来收集资料。

类型比较法:通过比较方法描述出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这些农村社区的不同之处是它们各自的特征,而相同之处则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般特征。

追踪调查: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社区的调查研究。

问卷调查:研究者利用根据调查目的而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表格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复习题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农村个人和社会关系。

研究农村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农村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哪些方法?答:社会研究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技术、实地调查和社区研究、问卷调查。

3.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意义?答: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三农和农村社会分层的认识,对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民自治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丰富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知识宝库。

4.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基本要求?答:(1)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3)要深入田野,从实求知(4)要有“以民为本”的理念。

第二章农村社会学史略5、社会学家吴文藻倡导农村社会研究,费孝通创造性地进行了农村社区研究;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魁阁“学术团队内地农村研究的成果,以及抗战时期林耀华等人的农村社区研究成果为社会学和农村社区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6、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是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延续和深入。

”中国农村派“以农村调查的丰富资料,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农村社会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有力批判了”中国经济派“的错误观点。

农民 - 中国社会学教学网幻灯片PPT

农民 - 中国社会学教学网幻灯片PPT
(云南三村Earthbound China)

E.R.沃尔夫分析了传统农民(peasants)与现代农业者 (farmers )的区别:
“农民(peasants)的主要追求在于维护生计,并 在一个社会关系的狭隘等级系列中维持其社会身份。 因此农民不像那些专门为满足市场而生产、并在广泛 的社会网络中置身于竞争之中的耕作者。” 农民必须 “固守传统的安排”,
农民的含义
❖ 农民代表一种职业。农民和农业是连为一体的,无论是 “大农业”还是“小农业”、“传统农业”还是“现代 农业”;
❖ 农民代表居住生活在特定地理环境中的人群;
❖ 农民代表着社会中的一个阶级或阶层;
❖ 农民常常还与一种文化模式联系在一起,反映一种文化 心理、观念和意识。农民作为一个群体,有其自身的生 产和生活方式,在社会中处于特定的地位,因而在生活 中,自然会形成他们自己对待世界、社会和人生的基本 态度和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农民文化、小农意识确实 存在。
很少有哪个名词像“农民”这样给农村社 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造成这么多困 难。什么是“农民”?即便在地域上只限于 西欧,时间上只限于过去1000年内,这一定 义仍是个问题。
在对农民的认识中, “小农”、“农民”、 “农业劳动者”、“农村人”、“农场工人(farm worker)”等概念,我们虽然可能体会到它们之间 的细微区别,但在实际运用当中,还是难以明确 地区分开来。它们之间,既有重合交叉部分,亦 有差异分离部分;而且,不同的研究者在特定的 情景中运用这些概念时,其意义或许是同一或相 近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在理解和使用“农民” 这一概念时,也就可能出现某些分歧。
农民 - 中国社会学教学网幻灯片 PPT
本PPT课件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请学习完及时删除处理 谢谢!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二、中国农村贫困的状况和特点 (一)中国农村贫困的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1949---1952:贫困人口众多,贫富差距显著 社会主义改制完成1953---1978:由于原有社会阶层的格局打破, 贫困现象减少(水平低),但计划体制与人民公社制缺乏效率,农村经 济缺乏活力。 1978年以后,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贫困人口数量迅速下降。农村 贫困主要是相对贫困。
(四)人力资本论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贫困产生的原因不在于物质的匮乏,而在于 人资本的匮乏和自身对人力投资的轻视,人的能力没有与物质资本保持齐头并进,而 变成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解决贫困问题时注重人力资本的开发)
(五)贫困功能论
是以功能主义取向研究贫困问题的理论类型。强调贫困对社会具有正功能, 满足了社会的某种需要,这是贫困长期存在的原因。其中迪尔凯姆、穆尔等 都提过。 贫困功能的扶贫观认为贫困和社会分层是社会中理所当然的现象,贫困 个体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是自己跃迁至更高等级,只要它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但贫困者作为一个整体应该保持,以满足社会这方面的需求。 扶贫应该做的是从社会整体角度个这个阶层创造足够多的适合他们的工 作机会,以维持贫困者的生存,进而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
(二)目前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
1、贫困人口的数量规模庞大(一天不足一美元即为贫困) 2、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仍很深(恩格尔系数法)
(三)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结构特点
1 、极端贫困、一般贫困和相对贫困并存,但此消彼长。 2 、区域贫困与阶层贫困并存 3、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并存
(六)贫困结构论
社会结构因素是社会贫困的主要成因,贫困是由这些社会制度固定下来 的社会结构产生并维持着贫困现象的存在。(消除或改良既有社会结构,用 新制度取代或弥补旧制度)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来探讨贫困的根源, 一方面通过资产所有权剥夺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是资本有机 构成不断提高导致相对人口过剩,保证了有利于与资本家的失业大军始终存 在于社会中,造成贫困的不可避免性和延续性

《农村社会学》教学大纲

《农村社会学》教学大纲

《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农村社会学
适用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
课程学时:32学时
2、课程性质、地位、作用与教学目标
农村社会学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课程,不仅为农业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农业推广提供方法论依据,同时也是分析影响农业推广社会因素的重要工具。

本课程属于应用社会学范畴,强调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在分析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区发展条件、农村家庭与农村组织、农村社会问题等方面与农业推广关系密切,集中体现了农村社会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原理解释农村社会现象,灵活运用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具体社会问题。

3、教学目标
(1)了解该学科基本理论框架;
(2)熟练掌握农村社会结构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3)运用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原理解释农村社会现象;
(4)运用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具体社会问题,为农业推广实践提供符合农村社会实际的理论与方法。

4、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第一章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关于研究对象的认识国外学者的观点和认识吉勒特:农村社会学注重研究农村社会生活注重农村文化研究注重农村社会化研究对城乡差别的研究有人认为农村不存在社会学,只存在农村组织人口、文化、组织、经济——农村的四个要素(侧重于其结构研究)农村社会学属于应用社会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乔启明:认为农村社会学对农村文化、组织、经济进行整合性研究,为农民的生活指引出一条正确的方向杨开道:认为农村是社会的局部,谋求农村整体生活幸福的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1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特殊的国情2有助于我们认识和发现农村中的问题3有助于我们了解科学知识解决问题4有利于我们深入地进行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发展要求的资源的前提下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要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求得互动平衡。

农村的稳定(改革发展稳定),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目标,改革是动力。

首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第二章中国社会学的简要回顾第一节早期农村社会调查中国农村社会调查一调查的初级阶段二调查的兴起1917年后,留美学者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李景汉燕京大学社会学《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调查》第一部农村家庭调查著作,《定县土地调查》,定县实验区。

杨开道、许仕廉(1928)指导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在清河镇进行社会调查,1930年又在清河镇组织实验区,对清河镇的人口、家庭、集市、动态、村镇组织等进行了调查。

许仕廉用英文写了《清河:一个社会学的分析》。

陈翰笙,北京大学教授,1928年6月国民党政府成立了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所。

院长蔡元培,总干事杨杏佛,下设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制学等四个组。

社会学组由陈翰笙、王际昌主持。

《亩的差异》,主要调查封建土地制度。

农村社会学课件1-9章

农村社会学课件1-9章

李景汉(1895──1986),社会学家、社会调查学家。1917 年赴美国求学,攻读社会学并修社会调查研究方法,1920年获 学士学位;1922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硕士学位。1928年8月, 他应晏阳初之邀,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调查部主任。此后, 他历任国立北平大学、国立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教 授等职;建国后他先后担任辅仁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教授等职。之后,被错划为“右
主要著作:《社会调查大纲》(1934)、
《农村社会学概论》(1934)、
《中国乡村人口之分布》(1935)、
《现代社会事业》(1944)等。
吴文藻:社会学研究的中国化
吴文藻(1901-1985),1917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 业后赴美国留学,1925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社会学系, 1928年获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后任燕京大学教授,1935年任 系主任。1939年创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53年任中央民族学 院教授。1979年被聘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著名学者费孝 通、林耀华、瞿同祖、黄迪等曾师从吴文藻先生。吴文藻是中 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 极实践者。
三、涵义
农村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通过农 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 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简要历史
一、农村社会学的产生背景
(一)时代背景:美国南北战争以后农业和农村的变化
南北战争后,农业资本主义化和现代化后果: 1.促进了美国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导致农民急剧分化和广大小农的破产
美国农民为捍卫自己的利益,自1867年起便开展了一场 延续20多年、遍及全国农村的农民运动。半数以上的农 民投身到运动中。

农村社会学-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第二章
文化功能
21/47
第二章 农村社会中的主体
《农村社会学》
2、农村的地位——法律地位
我国农村的法律地位,主要是确认其在社会生活尤其是 在农村经济活动中的权利主体资格后,农村在经济活动中经营 自主权,生产资料和产品所有权,承包、转包权和经济收益权 等各种合法权益就可以受到法律的保护,从而能够促进农村经 济的发展。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农村作为承包方,与集体经济组 织通过签定农业承包合同这一法律行为,确定了农村作为合同 主体的法律地位。在承包责任制中,它是一个独立的、基本的 生产经营单位。在农村与农村之间,农户与企业、事业单位之 间,是以农户的名义,以户有财产在经济活动中享有债务、承 担债务、交纳农业税、完成统购派购任务、上交集体提留等都 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结算的,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户法律地位 的承认。
第二章 农村社会中的主体
《农村社会学》
西方学术界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兴起了“农
民”定义问题的论战。到70年代中期正如德国学者
欣德尔抱怨的:“关于如何定义‘农民’的论战已
经拖得太久了,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继续这种讨论纯
属浪费时间与精力。”但他也看到:“这一论战事 关农民研究的未来,因此讨论仍将继续下去。”一 直到90年代,“谁是‘农民’”似乎仍是个问题, 以至于英国农民学家T· 沙宁在1990年出版的一本颇 有影响的书便以《定义中的农民》为题。
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 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17/47
第二章 农村社会中的主体
《农村社会学》
三、农民的地位
18/47
第二章 农村社会中的主体
《农村社会学》
1、农业的地位——人类文明的基础
无论从何种角度说,由农民承担的产业——农业始终 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产业。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农村社会学课件 第二章农村社会的主体..

农村社会学课件 第二章农村社会的主体..
在当代发达国家,农民一 般称为farmer,这是一个 完全的职业概念,指经营 farm(农场、农业)的人。
在不发达国家,农民通常被 称为peasant。
无论在研究中还是在日常生 活的语境中, Peasant都包 含多重含义,既是一种职业, 也是一种社会等级,一种身 份或准身份,一种生存状态, 一种社区乃至社会的组织方 式,一种文化模式乃至心理 结构。
(三)农民的经济理性与生存理性
什么是理性? 理性就是人类选择与调节自我行为的能力,
其中包括目的的选择和确认,调整达到目的 的手段以及建立相应的价值体系等。
人们普遍认为传统小农的行为不理性,他们 自私、保守、落后、缺乏理性。
经济理性
施坚雅 关于农民行为特点的理论假设强调了农
民的“经济理性”,认为农民的行为符 合理性选择原则,农民也是具有经济理 性的人。
“农民是一个特殊阶级:作为劳 动者,他们是资本主义剥削的 敌人,但同时他们又是私有者。 农民几百年来受到的熏染就是, 粮食是他的,他可以随便出卖。 他认为,这是我的权利,因为 这是我的劳动,我的血汗。”
——列宁
毛泽东对农民属性的分析:
农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 优缺点并存。
在农民身上,既体现出极强的 革命性、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互 助合作性,又有资产阶级民主 性和封建小生产性。
费孝通 农民的特性: 1.乡土性 2.聚村而居,流动性小 3.自我主义
“差序格局”理论
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熟悉关系
中心势力
H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蒙德拉斯
农民是“高尚的法国人”,但这些杰出的公 民“在国家中没有得到他应有的地位”。难 道他们不是代表着1/3的人口吗?难道不是他 们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养活了整个国家吗? 但很遗憾的是:国家并不太感激他们;他们 的收入是其他生产者的收入的一半,而“他 们与其他人一样聪明”。因此,肯定是由于 制度上有毛病或农业政策失当。

人民大2024农村社会学(第二版)PPT四章 农民及其社会特征

人民大2024农村社会学(第二版)PPT四章 农民及其社会特征

三、农民职业
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实角度看,农民皆书一种职业。《汉书·食货志》记 载:“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其中“农”是指农民,农民是四大职业之一。 《现代汉语词典》将“农民”界定为“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即农民以 农业为职业。
在前工业社会,从事农民这一职业的主要是“播殖耕稼者”,即依靠耕种土地为人们 提供食物的劳动者。前工业社会的农民可以说是传统农民(peasantry),说其是传统 的,主要针对他们的一些特征而言,这些特征主要包括: 第一,传统农民的生产以家庭生计为第一目的,即自给自足。 第二,传统农民是以家庭来组织农业生产的,家庭经营是其职业经营方式。 第三,传统农民主要依靠土地、人力和畜力等传统生产要素来进行农业生产。 第四,传统农民职业是相对封闭和稳定的。
资料来源: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5-9.
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农民概念的阶级内涵,概括起来主要包括: (1)农民阶级是一个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 (2)农民阶级主要由半自耕农、贫农和雇农构成; (3)农民阶级身处社会底层,分散且无组织。
农民阶级的界定与划分,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揭示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不平等社会关系及社会结构; 从世界观的角度看,是为唤醒农民的阶级意识,为改变自己所遭遇的不平等而采取革 命行动。 所以,农民阶级理论有着明显的实践或行动取向,这一理论是为了动员和组织农民参 与革命实践而创立和发展的。
社会认同包含身份(identity)和认同两个方面。 身份是社会赋予个体的群体类别或归属的标识,如干部、工人、农民,以及富人和穷 人阶层等; 认同则是个体对与身份相关的问题的认知,是对自己或他人所属群体的划分与认识, 如家族认同、村落认同和阶层认同等。
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活动,社会认同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互动中常常发挥着重要作用。无 论是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学意义上,认同的作用都似乎较为明显,因为它 关系到人们如何进行“谁是谁、什么是什么”的社会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农村社会学调查研究机构:
北平社会调查所,这个机构前身是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 会的社会调查部。接受美国纽约社会宗教研究院的资助, 由陶孟和和李景汉主持。1929年改名为北平社会调查所, 进行了大量调查。 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由留美博士陈翰笙担任所长, 在国统区进行农村调查,在陈翰笙和王寅生主持下,在 1929-1930在江苏无锡、河北保定进行调查,薛暮桥等在 广西农村等调查。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平民教育家晏阳初为干事长,根 据他的愚、穷、弱、私是中国人民生活上的基本缺点的观 点,进行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以提高人民知识 力、生产力、团结力,进行新农村建设,并于1926年建立 定县实验区,1928年由社会学家李景汉接任继续调查。
费孝通和江村经济
费孝通是在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史上,即对农村社会学的 实际调查研究有过突出贡献,又在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上有过 重要贡献的学者。他的贡献集中体现在1936年江村调查和 1948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乡土重建》。费孝通一直主 张用发展乡村工业来改变乡村落后面貌。 《江村经济》,又名《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先生1936 年因病曾在在江苏吴江县开弦弓村修养,他利用人类学的实 地深入调查方法系统收集了该村不同住户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的各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他在英国伦敦经 济学院的博士论文,并在1938年在英国出版,1986年出版中 译本。该书对太湖边的一个约360户的小村子全面进行调查。 《江村经济》的贡献:
• 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家庭制度、生育 制度、教育和文化宗教制度。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农村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与普通社会学:农村社会学是分支学科,普通社会学提 供思想理论基础和方法,农村社会学更加深入和具体, 丰富了普通社会学。 与农业经济学或农村经济学:两者都属于社会科学,有 着密切联系也存在一定差异。农村社会学既研究经济现 象,同时也研究非经济现象,强调农村社会整体和各个 要素或个体之间的关系。经济学也有微观和宏观的,但 主要侧重在经济现象,研究假设和方法存在差异。 与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 和进化过程,特别是研究落后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为特色, 偏重于原始部族和农业民族文化现象。 农村社会学与家庭社会学、组织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存 在交叉。
整体性: 实用性: 本土性:农 Nhomakorabea社会学的基本内容
农村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
• 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农村的社会群体、农村社会组 织、农村社区与环境、农村的阶层与文化
农村的基本社会过程:
• 社会冲突和社会适应;农村生活方式、农村社会分 化和分层、农村社会问题、社会控制、农村社会管 理、社会变迁等
农村的基本社会制度
学术关注的同时,美国各州先后建立农业试验站和农学 院,通过农业技术手段解决各州农业生产问题,这些措 施提高了产量,与此同时开始考虑农业的经营管理问题, 并采取农业经济手段加以改善,例如限制农产品产量和 举哀歌,鼓励合作经营等。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状况并 没有太大改观。 美国农业管理部门和研究者认识到农村的问题不仅仅是 农业生产问题,农村组织和功能的失调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要求对农村社会各种条件 加以根本改善,由此对农村 问题的研究进入社会学研究时期,并最终建立农村社会 学。
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最初对建立农村社会学有贡献的算是威斯康星州立大学 的高尔宾教授(C.T. Galpin),他在1915年发表了《一 个农村社区的社会解剖》,文中从贸易圈、教堂、学校、 银行、牛奶站和仓库等服务圈,测定了农村社区的界限 和功能。 1923年农村社会学家吉勒特的第二部《农村社会学》的 出版是美国农村社会学史上的转折点,大量学校开设农 村社会会学的课程。 1937年成立了美国农村社会学会,1936年出版《农村 社会学》杂志。 二战后,1957年“欧洲农村社会学工作协会”成立,并 成立“欧洲农村社会学会”。1964年举办第一届“农村 社会学世界大会”。 日本农村社会学的迅速发展。
早期一些有影响的中国学者
李景汉和《定县社会概况调查》: 李景汉早年留学美国并任教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讲授社会调查。 李景汉也曾经担任中华教育促进会社会调查部担任的主任。定县调 查本是晏阳初在中国乡村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李景汉后全面接手 定县调查任务。调查进行了前后7年。 定县调查是中国首次以县为单位进行的系统的调查,其特点是:
以县为范围,内容包括全县一切社会情况。 对中国县志进行的改造。在调查研究方法上,延续了西方传统的社会调查方法, 充分利用了中国地方志所特有的结构和格式; 突出资料的客观性,调查报告只提供客观数据,不加任何粉饰和解释,不加任 何价值判断。 实证主义方法和方法论。
定县调查也存在一些缺陷:缺乏一套明确的方法论指导;客观调查使调 查者和被调查者不易沟通;把社会调查和研究完全割裂开来;调查资料 繁琐,轻重不分。
晏阳初和乡村建设
晏阳初于1892年出生在四川巴中,曾经在美国耶鲁大学 学习政治专业,20年代在国内推行以不识字的成年人为 主要对象的平民教育运动,并组织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 会(平教会),在河北定县开始试验。 晏阳初认为当时中国农村问题基本是愚、贫、弱、私。 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要实施四大教育:文艺教育解决 愚;生计教育解决贫穷;卫生教育解决弱;公民教育解 决私。 为进行四大教育,在河北定县农村开办平民学校,扫除 文盲,推广技术,组织合作社,建立卫生医疗保健制度, 开展乡村文艺活动推广节制生育。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乡村社会学在自己的特殊(乡村社会)范围内的研究研究任 务实际上等同于普通社会学。-摩尔曼和索罗金 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具体特殊问题的。
• 农村社会学的中心课题是乡村居民的社会化。-H.B.霍桑 • 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组织的。-桑德森
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从农村社会的整体出 发,通过农村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以综合的观点研 究农村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韩明 谟 本书的观点: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要素之 间的关系的科学。它通过对农村整体 整体及各部分 部分之间的相互关 整体 部分 系的研究揭示农村社会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促进农村社会 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国处在快速的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社会的顺利转 型需要对社会深入认识,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可以从如下 方面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农村社会学研究有助于从根本上认识中国基本国情; 开展社会学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在农村发展上更加科学、 更加符合农民的意愿; 开展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农村改革中出现的 社会问题探求适宜的解决途径,避免在农村发展宏观 知道思想上的片面性; 开展农村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研究,为中国农村现代化 事业提供理论咨询服务,为城乡关系的发展提供翔实 的参考资料和方向性的理论依据。
中国社会基本的特点,是大量人口居住 在不太广阔的宜耕地区,……,集约种 植五谷的农民构成了中国大多数人口, 他们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深厚基础, 要认识中国,认识中国人,不认识农民 的生活、农民经济是不行的。要了解农 村,不仅要了解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 而且要了解农村社会、农村文化、农民 的生活和心态等。 -费孝通
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解放以前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 中国农村的社会调查活动起始于上世纪初期一些教会 学校或学校中的外籍教授。1917年清华学堂美籍教授 狄德莫指导学生在北京西郊调查195户居民生活费用。 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教授葛学溥《华南农村生活》。 中国学者顾复于1924年出版《农村社会学》一书。 1929年燕京大学教授杨开道著有《农村社会学》,冯 和法著《农村社会学大纲》。 以注重农村社会调查研究的有1925年美籍教授Daniel Kulp的《华南农村生活》,金陵大学卜凯(J.L. Buck) 著《中国农场经济》。1935-1936年期间,燕京大学 社会学系以吴文藻师生多人利过国际通用调查方法对 中国各地开展农村调查,其中比较成功的是费孝通的 《江村经济》一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多部著作。 30年代广为推广的乡村建设运动,代表人物是领导山 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的梁簌溟,领导河北定县平民 教育促进会实验区的晏阳初和李景汉《定县调查》。
成功把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移植到社会中,开创人类学研究当 代文明社会的先河; 深入社区,安全参与; 从实证主义走向理解主义。
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1901-1985)
吴文藻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于1929年回燕京大学 担任社会学系主任,提出社会学“中国化”主张。提出:寻找一 种有效的理论构架,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对中国国情的研究,培养 出用这种理论研究中国国情的独立的学科人才。他在对西方社会 学和人类学进行反复研究之后,选择芝加哥学派的人文区位理论 和英国功能主义人类学派的理论,并邀请多个教授到中国讲学。 吴文藻提出社区研究和社会学的中国化,奠定了社区研究的理论 基础和方法,他主张用人类学功能主义的方法研究社区。 30年代前半期的中国自然灾害严重,内忧外患,老百姓生活穷困 不堪。社会学系的学生联系到中国的世纪,焦急万分地想了解中 国何以落得如此田地?他们在学习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派克 (Robert Ezra Park)的社区研究法,结合英国功能学派人类学 创始人之一的克里夫.布朗(Radcliff Brown)的比较社会学,纷 纷展开了对中国各地的调查。这一个时期,写出了多篇有影响的 著作。例如:费孝通与新婚夫人王同惠去广西调查,写出了《花 篮瑶社会组织》;林耀华写出了《福建的一个民族村》;杨庆堃 (kun)写出了《山东的集市系统》;徐雍舜写出了《河北的农 村社区的诉讼》等。
对农村社会学定义的把握
把社会看做是一个各种社会关系结合的生活 共同体,强调社会多因素的综合分析,研究 的内容包括农村社会的结构,它是怎样组合 起来的,他的功能以及在农村社会组织中的 位置和发挥的作用,研究的目的是得到社会 运行的规律,寻找它在一定条件下重复出现 的特性、规律,从而推演出一定的理论。 农村社会学的显著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