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Ames实验解析
![Ames实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833306e01f69e3143329451.png)
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后果
观察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基本方法
------致突变试验
遗传学终点(genetic endpoint): 在致突变试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所反映的各种 事件的统称。
一、观察项目的选择
1.观察效应终点的类型:
(1)DNA完整性改变
(2)DNA重排或交换 (3)DNA碱基序列改变(基因突变) (4)染色体完整性改变(染色体畸变) (5)染色体分离改变(非整倍体和多倍体)
❑非整倍体(aneuploid)
❑多倍体(polyloid)
❑非整倍体(aneuploid)
含义:指细胞丢失或增加一条或几条染色体。 类型:缺体(2n-2)、单体(2n-1)、 三体(2n+1)、四体(2n+2) 后果: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会导致基因平衡的失调,可能 影响细胞的生存或造成形态及功能上的异常。
❖致突变物(mutagen):凡能引起生物体遗传物质 发生改变的化学物质或任何环境因子,又称诱变 剂。 ❖遗传毒物(genotoxic agent):由于致突变物能损 伤遗传物质,因此致突变物又称为遗传毒物。
化学毒物致突变的类型
染色体改变
基因突变
碱 基 置 换
移 码 突 变
染 色 体 结 构 畸 变
突变依其发生的方式分为:
1.自发突变 (spontaneous mutation) 2. 诱发突变 (induced mutation)
➢自发突变 (spontaneous mutation)
❖概念:是由于普遍存在的未知因素作用 下,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 ❖特点:发生过程长、频率很低,与物种 进化有关。
例如: 21-三体综合征(Down氏综合征、先天愚型)
❑多倍体(polyloid)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2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2](https://img.taocdn.com/s3/m/cfddfc1283c4bb4cf7ecd191.png)
补产生的缺口;⑤DNA连接酶封闭,恢复原有
DNA序列。
(四)双链断裂修复
未修复的双链断裂启动DNA损伤反应
系统,使细胞阻滞于周期的某一期或诱发
细胞凋亡。
不是修复,是一种耐受过程,以容忍 损伤继续存在和高突变率情况来换取细胞 继续生存的耐受过程。
(五)交联修复:
一个突变,突变的菌株必需依赖外源性的组氨酸才能生长,
而在无组氨酸的选择性培养基上不能存活。致突变物可使 其基因发生回复突变,使它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也能 生长。计算诱发的回复菌落数即可判断化学毒物的致突变 性。
2. 常用菌株: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缺陷型突变株为指示 微生物。目前推荐使用 TA100 TA102 TA97 TA98
当细胞内发生DNA链内交联,会造成
双链的断裂,机体启动无误交联修复或易
误交联修复。
小结
修复的结果不全是有益的。
修复的途径是多种。
修复与突变不可分。
损伤-修复-突变
二、遗传因素对致突变作用的影响
(一)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1、氧化代谢酶
芳烃羟化酶:催化多环芳烃等致癌物活化。
2、酯酶
环氧水化酶:活化酶,参与苯并(a)比代谢为终致癌物。
遗传学终点。
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组畸变,DNA
原始损伤
(二)成套观察项目
1.原则
① 选择的遗传毒性试验应包括每一类型的遗传学 终点。 ② 应包括多种进化程度不同的物种,如原核细胞, 低等和高等真核细胞。 ③ 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配合。
2. HIC(1997)对于药品的遗传毒性评价 建议的实验组合为:
为增强对诱变物的敏感性加入一些附加突变:
第6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第6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bb82db126137ee06eef91864.png)
21
•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利用果蝇作了 大量的研究。1926年出版《基因 论》,建立了著名的基因学说。
Thomas Hunt Morgan (1866~1945)
22
摩尔根在《基因论》中绘制了果蝇基因位置图,首 次完成了当时最新的基因概念的描述: 基因是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的遗传单位,它不仅 是决定性状的功能单位,也是一个突变单位和交换 单位。
至此,人们对基因概念的理解更加具体和丰富了。
23
摩尔根果蝇遗传实验具有划时代意义
◆人类第一次把基因与染色体联系起来,认为基因
是一种物质,是染色体上的一个特定的区段。 ◆确立并发展了染色体的遗传理论。
24
年份 1904
1927
1943
1951 1966 1969
突变研究简史
事件
作者
发现X射线可以改变生殖细 De Vries 胞的遗传物质
36
一、基因突变
❖ 基因突变(genetic mutation):是指基 因在结构上发生了碱基对组成和排列 序列的改变(point mutation)。
不能应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进行观察,须采用理化或 生物学方法才能检出。 光学显微镜可分辨的物质最小为0.2μm 相当于4.7×106个核苷酸对的长度
37
63
染色体结构异常是染色体或染色单 体断裂所致。
当断端不发生重接或虽重接而不在 原处,即可出现染色体结构异常。
64
三、染色体数目异常
Normal human Karyotype: 46,XY 65
➢ 动物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为标准, 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表现为整倍 性畸变和非整倍性畸变。
外源性化学物的致突变作用
![外源性化学物的致突变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6833905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7.png)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特点
一.非重复序列 二.中度重复序列 三.高度重复序列—卫星DNA 四.多基因家族 五.中断基因:一个蛋白质的基因组成是由
许多不连续的基因外显子组成
蛋白质的合成
一.mRNA与遗传 密码
二.tRNA的结构和 功能
的失活
抗突变物在细胞内发生作用是十分复杂的,是个多
层次、多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往往是多种机制在 抗突变的发生上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其抗
小
结
突变的发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考虑问题的主 要角度:
添加标题
待研究物对前体的代谢抑制
添加标题
待研究物对细胞膜的稳定作用
添加标题
待研究物对细胞染色体的稳定作用
1直接的抗自由基作用 作用于与自由基有关的酶:GSH,
UDPGA,SOD以及
抗突变剂对抗自由基的 作用
考虑问题的 主要角度:
01
修复已经发生的突变
02
提高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对体细胞而言是造成肿瘤,衰老,动脉硬化的原因
五、突变的遗传 学终点
DNA完整性改变(形成 加合物,断裂,交联)
DNA重排或交换 DNA碱基序列改变 染色体完整性改变 染色体分离异常
六、基因突 变的分类和 检测
碱基置换:野生型P53转变为突变型 P53 检验 TA100
移码突变:TA98
三.核糖体
突变的物质基础
•突变的概念: •突变一般情况对机体是有害的 •基因组与基因组计划: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10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 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 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1999年, 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承担1%也就是3号染色体上的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任务,成为参与这一 计划的惟一发展中国家。 总召集人:杨焕明 南方组:陈竺,北方组:强伯勤
6 第6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6 第6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c1d090e14791711cc791722.png)
2、剂量设计与分组
• 根据受试物或其近似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选择与本实 验相同动物物种或品系,相同染毒途径的LD50值作为 参考值,选择剂量系列。 • 一般分四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及一个阴性对照组
3、确定实验动物染毒方法: 灌胃
4、观察周期及观察内容
观察周期:一般为14天或24h,但计算出LD50时应注明
• 品种、品系的选择 • 健康状况:健康成年动物
小鼠、大鼠测半数致死量,狗观察毒性反应。
• 年龄:大鼠180-240g,小鼠18-25g(35-50日 龄),家兔2-2.5kg,豚鼠200-250g,狗10-15kg。 • 性别:雌、雄各半,雌性实验动物要求是未 经交配和受孕的。 • 各剂量组动物数: 小动物数量为每组 10 只,大动物也应每组 6 只。
‘一次接触’
(P122)
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接触”,是指 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接触”是指在一
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 此外,当化学物毒性较低时,需要给予动物较大剂量时, 可在 24 小时内分多次给予,这时的急性接触即为“多 次”。
免费茶水的重金属严重超标
一份外国学者的研究指出, 中国13个品牌的香烟重金属含量超标
第二节 蓄积毒性
一、基本概念 P138
当化学毒物连续、反复进入机体,而且进 入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与排出的速度 (或总量)时,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 贮留的现象--蓄积作用(accumulation) 化学毒物容易蓄积的组织和器官——贮存库
急 以性 死毒 亡性 为的 终上 点限 参 数 急 非性 毒 作致 性 用死 的 为性 下 终急 限 点性 毒参 性数 ,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f271908650e52ea5518987b.png)
?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会导致基因平衡的失调,可能影响细胞的生存或造成形态及功能上的异常。如21三体导致先天愚型(Down氏综合征)。
第三节 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机制及后果
3.碱基类似物(Base analogs )取代
影响细胞分裂过程的因素:
纺锤体
微管蛋白的合成与聚合
微管结合蛋白的合成与功能发挥
2)碱基切除修复
(base excision repair, BER)
? DNA糖基酶识别、水解受损碱基→受损碱基脱落→AP位点→AP内切酶切断与受损碱基连接的脱氧核糖→聚合酶、连接酶完成修复
3.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
? 识别、去除错配的碱基对(G:T,A:C)
个体对致突变物敏感性差异的原因有:
1)代谢酶的遗传多态性;
2)修复能力差异;
3)宿主因素.
直接修复和切除修复
1.直接修复
1).光复活
光裂合酶切除紫外线产生的胸腺嘧啶二聚体;进化程度越高此功能越弱
2)“适应性”反应(O6-甲基鸟嘌呤修复)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胱氨酸残基接受甲基),修复烷基化的鸟嘌呤,可阻止DNA交链形成,在修复过程中不可逆性失活,但该酶具诱导性
无义突变:mRNA上的密码子由氨基酸编码密码子变成非编码的终止密码(UAG、UGA、UAA)。基因产物是不完全或是无功能的
2.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 指发生一对或几对(3对除外)的碱基增加或减少,以致从受损点开始碱基系列(阅读框架)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并转译成为不正常的氨基酸
(一) 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ysm )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114b40abaf45b307e87197a8.png)
17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染色体的结构异常的类型
1.稳定性畸变: 可通过细胞分裂而传递下去的畸变类型。
(1) 缺失(deletion):染色体上丢失了片段。 ①末端缺失:ABCDE→ABCD ②中间缺失:ABCDE→ABCE
(2) 重复(duplication):染色体连续出现两段或两段以上完全相同的 片段。
注:A、B、C、D代表非同源染色体
2020年4月25日星期六3时4分28秒
24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Take a break
2020年4月25日星期六3时4分28秒
25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第三节
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机制及后果
2020年4月25日星期六3时4分28秒
26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一、引起突变的DNA变化
2020年4月25日星期六3时4分28秒
11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碱基置换的后果
➢同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指没有改变基因产物氨基 酸序列的改变
➢错义突变(synonymous mutation):指碱基序列的改变引起 了产物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指某个碱基的改变使代表 某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密码子,导致 多肽链在成熟之前终止合成的改变
ABCDE→ABCDEde
(3) 倒位(inversion):染色体片段在染色体内作180°的颠倒。 根据倒位的染色体有无着丝点分为臂间倒位与臂内倒位。
ABCDEFG→ABCEDFG
(4) 易位(translocation):非同源染色体间相互交换了染色体片段。 ABCDE→ABCIJ FGHIJ→FGHDE
6 第六章 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解读
![6 第六章 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b0770180912a2161479298c.png)
5.染毒剂量与分组:
了解毒性资料可供参考者 近似化学物的LD50值 作预期毒性的中间 剂量,上下各设计12个剂量组进行预实 验
没有毒性资料可供查阅者 预试验
限量试验
染毒途径的选择:
③经皮肤染毒(dermal exposure):
液态、固态的化学毒物。 首选大鼠,也可选用家兔和豚鼠。 试验开始前 24h ,采用动物脊柱两侧皮肤脱毛 (剪毛法、剃毛法、化学脱毛法)。 局部涂敷受试化学毒物并以塑料薄膜或玻璃纸 和两层纱布覆盖,再用无刺激性胶布或绷带加以 固定。24h后取下固定物和覆盖物,用温水或适当 的溶剂洗去皮肤上残留的受试样品。
(二)其他指标 1. 急性毒作用带 (Zac=LD50/Limac): 可反应急性阈剂量距离 LD 50 的宽窄,即表示引 起实验动物的死亡剂量与最低毒作用剂量之间剂 量范围的宽窄。其越大,表示化学物引起急性死 亡的危险性越小。 2. LD84/LD16(或LC84/LC16): 灵敏性好、重复性强而且容易求。 3. LD100、LD01 4. 剂量反应曲线斜率
染毒途径的选择: ②经呼吸道接触 (inhalation): 研究生产条件下以气体、蒸气、粉尘、烟、雾等形 式存在的化学毒物和评价环境空气污染物以及吸 入给药途径的药物。
静式吸入 动式吸入 气管注入法
经呼吸道接触
静式吸入:将一定量的易挥发的静态化学毒物
或一定体积的气态化学毒物加入到具有一定体积 的密闭容器内,使实验动物吸入染毒。 • 优点: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受试物消耗量少, 尤其适合于小鼠接触易挥发的液态或气态化学物 的急性毒性试验。 • 缺点:随时间延长氧含量下降、 CO 2增加;毒 物浓度不易长期保持稳定,实验动物有经皮吸收 的可能。故一般仅用于急性实验。
第六章致突变作用及其评价
![第六章致突变作用及其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2c0c5671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d.png)
第六章致突变作用及其评价一、物理致突变作用物理致突变作用包括辐射和高温等。
辐射致突变作用主要有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类。
电离辐射直接作用于DNA分子,产生切割和离子化,导致碱基的改变和突变;非电离辐射通过激发态分子产生自由基,再与DNA发生反应,引起碱基缺失、骨架断裂等突变。
高温致突变作用主要通过破坏DNA的双螺旋结构,导致碱基的改变和突变。
评价物理致突变作用的方法主要有突变频率、突变谱和克隆肥大度等。
突变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和单位器官细胞中突变细胞的比例,可以通过突变频率实验来测定。
突变谱则是指突变细胞中各类突变的比例,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测序方法来分析。
克隆肥大度是指突变细胞在培养基上形成的克隆的大小和数量,可以通过克隆形成试验来测定。
二、化学致突变作用化学致突变作用包括化学射击和化学诱变剂两类。
化学射击是指化学物质直接与DNA发生反应,引起碱基改变和突变。
化学诱变剂则是通过诱导DNA产生加合法或错配法复制,导致突变。
常见的化学诱变剂有碱基类似物、交联剂和DNA切割剂等。
评价化学致突变作用的方法主要有突变频率、突变谱和鉴定突变基因等。
突变频率的测定方法与物理致突变作用的评价方法相同。
突变谱的分析和鉴定突变基因的方法则需要借助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如突变谱分析和基因克隆。
三、生物致突变作用生物致突变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引起的突变。
内源性因素包括细胞自身的突变机制和DNA复制错误等,外源性因素则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感染。
评价生物致突变作用的方法主要有突变频率、突变谱和鉴定突变基因等。
突变频率和突变谱的测定方法与物理致突变作用和化学致突变作用的评价方法相似。
鉴定突变基因的方法则需要借助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如基因进行克隆和功能验证。
综上所述,对致突变作用的评价可以通过突变频率、突变谱和鉴定突变基因等多种方法来进行。
不同的致突变作用可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评价致突变作用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评价指标的结果。
卫生毒理学基础习题集带答案(人卫版)
![卫生毒理学基础习题集带答案(人卫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66aaf47fd5360cbb1adb49.png)
毒理学基础习题集主编周建伟刘起展主审王心如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二 00 四年四月前言《毒理学基础习题集》是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组织编写的第四版《毒理学基础》的配套教材。
习题内容主要依据第四版《毒理学基础》的内容编写而成,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时本书也可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导用书。
本书编写还参照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内容与范围。
因此,本书还可作为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参考用书。
考试是评定应试者知识结构与能力、检查教学效果、客观进行教育评估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毒理学基础的学习过程中,有必要编写一本适应考试需要的教材。
本书的主要试题类型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即选择题,其覆盖的知识面较宽,能检查应试者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分析、综合和应用等能力,并且评卷比较客观。
主观题指名词解释、问答题和论述题。
主观题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突出教材重点,考查学生应用能力。
因水平有限,本书中错误与疏漏难免,恳切希望各院校老师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使用说明1. A 型题(单项最佳选择题)每道试题由一个叙述性题干和四个供选择的备选答案组成。
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佳选择,称为正确答案,其余三个均为干扰答案,从中选择最佳2. B 型题(配伍题)B 型题的基本结构是先列出五个备选答案,接着是至少二道用数字标明的试题,需从备选答案中为每题配一个最合适的答案。
3. 名词解释解释名词时,只需对该词作出明确解释,不需进一步讨论。
4. 问答题对问答题只需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回答内容的要点,不需展开讨论。
5. 论述题论述题则需进一步展开讨论。
目录前言 (1)目录 (2)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3)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10)第四章毒性机制 (18)第五章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19)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作用 (22)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29)第八章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39)第九章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48)第十章管理毒理学 (52)第一章绪论【A 型题】1. 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A.核素B.细菌C.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2.外源化学物的概念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以上都是【B 型题】【名词解释】1.毒理学2.现代毒理学3.卫生毒理学4.管理毒理学【问答题】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4.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论述题】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药物毒理-致突变作用-2009
![药物毒理-致突变作用-2009](https://img.taocdn.com/s3/m/a641360e76c66137ee0619b6.png)
基因组:细胞和生物 体的一套完整单体 的遗传物质
2.染色质(Chromatin)与染色体(chromosome) 染色质 :间期核内光镜可见 的嗜碱性物质 组成:DNA+组蛋白+非 组蛋白+少量RNA 染色体:中期细胞核,染色 质螺旋并折叠成染色体
karyotype(核型)
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一对染色体,分别来自 父本和母本,染色体上有着相同的线性基因序列 杂合体(Heterozygosity):同源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有不同的等 位基因,这个细胞就称为杂合体 等位基因(Alleles):同一个基因座位上的多种表现形式。一般控 制同一个性状,比如眼睛的颜色等
20世纪初- 60年代末期 遗传毒理学形成阶段 1969年3月12日, Alexander Hollaender创建学会, 根据当时 已知的诱变物 ethyl methane sulfonate 命名为“环境诱变剂学 会”Environmental Mutagen Society (EMS) 70年代-80年代后期 遗传毒理学蓬勃发展阶段 肿瘤的发生与诱发突变有关;Ames建立了体外回复突变试 验,发现致癌性和诱变性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
突变研究简史
1904 de Vries X 线可改变生殖细胞的遗传物质 1927 H.J.Muller:X线→果蝇性连锁隐性致死突变(起始) 1942 Charlotte Auerbach&J.M.Robson氮芥对果蝇有致突变性 (化学物致突变的首次证据) 1951 Russed 用X线可诱发小鼠突变 1966 Cuttanach 化学物可诱发小鼠突变 50年代末60年代初,突变对健康的影响始被广泛认
显性 致死
隐性 致死
存活 突变
毒理学基础_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毒理学基础_名词解释和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34541d4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7.png)
毒理学基础_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名词解释绪论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 3、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6、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
8、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se)/ 靶剂量(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部分。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2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2](https://img.taocdn.com/s3/m/887c9f6dcaaedd3382c4d30c.png)
首都医科大学
2012-11-12
Page 17
3. 双链断裂修复
DNA双链断裂严重威胁细胞存活。 未修复的双链断裂可以启动 DNA 损伤反应系统,使 细胞阻滞于周期的某一期或诱发细胞凋亡。 双链断裂可以通过同源重组或者非同源末端连接机 制被修复。
首都医科大学
2012-11-12
Page 18
第七章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的类型 第三节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机制和后果 第四节 机体对致突变作用的影响 第五节 观察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后果
突变的后果,主要取决于化学毒物所作用的靶细 胞,是生殖细胞,还是体细胞。
体细胞突变:仅能在直接接触该物质的个体身上表现出来, 而不可能遗传到下一代。 生殖细胞突变:可遗传到下一代。
首都医科大学
2012-11-12
Page 9
一、DNA损伤的修复 二、遗传因素对致突变作用的影响
首都医科大学
2012-11-12
Page 10
一、DNA损伤的修复
1. 直接修复(direct repair) 2. 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 3. 双链断裂修复(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 4. 交联修复(crosslink repair)
(2)“适应性”反应(adaptive response)
鸟嘌呤O-6位被烷化,易造成碱基错配。 机体有一种修复功能,主要依赖烷基转移酶作用,将鸟嘌呤O6位甲基 转给蛋白质,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化转移酶(MGMT)。这样鸟 嘌呤可恢复其正常的碱基配对特性。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2)优秀课件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2)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990901360cba1aa911dab8.png)
一、基因突变—碱基置换
碱基置换(base substitution):指某一碱基 配对性能改变或脱落所致的突变。
转换(transition):即嘌呤到嘌呤或嘧啶到嘧啶 的变化 颠换(transversion):即嘌呤到嘧啶或嘧啶到嘌 呤的变化
一、基因突变—碱基置换
致突变 物
DNA 复制
脱落
DNA链
配对性能改变
碱基
DNA 再次 复制
错误 配对
DNA链 另外 碱基对
一、基因突变—碱基置换
A
G
T
C
转换 颠换
一、基因突变—碱基置换
后果
转换和颠换的结果取决于其在蛋白质合成过程 中的错义密码和无义密码的多少。 有一个碱基发生转换或颠换,只有这一种相应 的氨基酸发生改变。 同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指没有改变 基因产物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学因子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 种改变可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致突变物(mutagen):凡能引起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
改变的化学物质或任何环境因子,又称诱变剂。 直接致突变物(direct-acting mutagen):具有很高的 化学活性,其原型就可引起生物体突变的物质 间接致突变物(indirect-acting mutagen):本身不能 引起突变,必须在体内经过代谢活化,才具有致突变 性的物质。
因为这种变化起源于基因和染色体,所以,是 可遗传的变异。
第一节 概述
从发生原因上,可分为: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是由于普 遍存在的未知因素作用下,在自然条件下发生 的突变
特点:发生过程长、频率很低,与物种进化有关
第六章_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第六章_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20be72eccbff121dd3683b2.png)
基因(gene):是DNA分子中最小的完整功能单位。
基本作用是决定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即每个基因 决定一条多肽链或一种酶。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 的携带者。 基因组(genome):生物体的一套完整单体的遗传
物质。
二、遗传学基础
2. 染色质与染色体
在分裂间期细胞核中,光镜下可见一种能被碱性染料着色 的物质,即染色质(chromatin)。染色质由DNA、蛋白、及 少量的RNA组成,形似串珠状的复合体。 在间期细胞核中,一般没有染色体结构,只有在细胞分裂 时,染色质才螺旋化并折叠成染色体(chromosome),故染 色质与染色体的物质组成是相同的。 将体细胞的全部染色体按大小形态等方式排列起来即构成 细胞的核型。每一个生物种属的核型是固定的。
(一)碱基损伤
2. 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链
嵌入剂以静电吸附形式嵌入DNA单链的碱基之间或DNA 双螺旋结构的相邻核苷酸链之间。 吖啶分子多数是多环的平面结构,特别是三环结构,其 长度是680nm,恰好是DNA单链相邻碱基距离的两倍。 它能够结合到DNA分子上,插入相邻的碱基对,使它们 分开,产生两个重组子,一个碱基对增多,一个碱基对 减少,即造成碱基对的缺失或者额外碱基对的插入。通 常引起移码突变。
碱基臵换的分类
转换(transition):指原来的嘌呤被另一个嘌呤 所取代或原来的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取代。 颠换(transvertion):指原来的嘌呤被另一个嘧 啶所取代或原来的嘧啶被另一个嘌呤所取代。
一、基因突变
2.移码突变 (frameshift mutation)
发生一对或几对(3对除外)碱基减少或增加,以
Ames实验
![Ames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71325205de80d4d8d15a4f6f.png)
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后果
观察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基本方法
------致突变试验
遗传学终点(genetic endpoint): 在致突变试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所反映的各种 事件的统称。
一、观察项目的选择
1.观察效应终点的类型:
(1)DNA完整性改变
(2)DNA重排或交换 (3)DNA碱基序列改变(基因突变) (4)染色体完整性改变(染色体畸变) (5)染色体分离改变(非整倍体和多倍体)
❑非整倍体(aneuploid)
❑多倍体(polyloid)
❑非整倍体(aneuploid)
含义:指细胞丢失或增加一条或几条染色体。 类型:缺体(2n-2)、单体(2n-1)、 三体(2n+1)、四体(2n+2) 后果: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会导致基因平衡的失调,可能 影响细胞的生存或造成形态及功能上的异常。
❑断裂作用:染色体断裂的发生或过程。
❖染色体型畸变是指遗传物质大的改变--大损伤, 一般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细胞学检查发现染色体断 裂及由断裂所致的各种重排。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类型:
失断 片
微 小 体
无 着 丝 点 环 (minute body) (fragment) (deletion) 断 裂 (break) 裂 隙 (gap) 和 缺外源化学物致突变用遗传(genetic):
1.是指生物物种通过各种繁殖方式来保证世代间生命延续的过程。 2.遗传是保持生物种族特性稳定的根本,该能力源自遗传物质DNA的特性;
3.遗传的稳定是相对的。
金丝猴的后代仍然是金丝猴
牛的后代仍然是牛
• 变异(variation):
• 是指生物亲、子代间,或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 • 变异引起生物多态性,使生物得以发展和进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儿具明显的特殊面容体征: 眼距宽,鼻根低平,眼裂小, 眼外侧上斜,有内眦赘皮,外 耳小,舌胖,常伸出口外,流 涎多。
3.男性唐氏婴儿长大至 青春期,也不会有生 育能力。 4. 易患各种感染,如 存活至成人期,则常 在30岁以后即出现老 年性痴呆症状。
70
突出的面部特征包括枕 骨突出,外耳旋转有畸 形,眼裂短,嘴巴小
•
突变”这个词的来源:“突变”是由荷兰De Vries(1901-1903) 提出。他当时在栽培月见草,发现其中有多种可变遗传的变异, 因这些变异是不连续的好象突然发生,故叫“突变”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为现代遗传学 奠定了基础(基因分离、自由重组)
17
•
1909年摩尔根(Morgan)发现 在红眼果蝇中有白眼果蝇 因发现了果蝇白眼突变的性 连锁遗传,提出了基因在染 色体上直线排列以及连锁互 换定律,摩根于1933年被授 予诺贝尔奖。 1946年,摩根的学生,被誉 为“果蝇的突变大师”的米 勒,证明X射线能使果蝇的 突变率提高150倍,因而成 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59
(1) 缺失(deletion):染色体上丢失了一个片段。
一个染色体发生一次或多次断裂而不重接,就会出现一个或 多个无着丝粒断片和一个缺失了部分染色质并带有着丝粒 的异常染色体。
60
(2) 重复: 在一套染色体里,一
个染色体片段出现不止一次。
61
(3) 倒位(inversion):一个染色体片段被颠
是一种物质,是染色体上的一个特定的区段。 ◆确立并发展了染色体的遗传理论。
24
突变研究简史
年份 1904 事 件 作者 发现X射线可以改变生殖细 De Vries 胞的遗传物质 用X射线照射发现可以引起 Muller 基因突变 发现芥子气可诱发基因和染 Averbach & Robson 色体畸变 用X射线可诱发小鼠突变
52
53
基因突变的案例——多毛症
23岁的墨西哥男子丹尼· 出生后 就患有一种罕见的多毛症,全 身都被浓厚的黑色毛发覆盖, 看起来就像传说中的恐怖“狼 人”。 据悉,丹尼一家五代人都患有这 种“狼人综合征”,他和26 岁的哥哥拉里从小便被当成 “怪物”,被关进笼子中四处 展出。 祖母携带这种变异基因,将它传 给了后代。哥哥拉里、堂姐妹 莉莉和卡拉、亲妹妹贾米、6 岁侄女丹尼拉等
第七章 外源性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Mutagenesis of Xenobiotics )
1
一般毒性作用 特殊毒性作用
(致畸、致突变、致癌)——―三致”作 用
2
致突变作用---造就了“蜘蛛侠”?
3
4
5
6
7
8
9
10
现实生活中……
自然界中的自发突变 转基因的动、植物(红薯,蓝色玫瑰)
素特别是化学因子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 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 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致突变物(mutagen):凡能引起生物体 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化学物质或任何环 境因子,又称诱变剂,也称为遗传毒物。
29
直接致突变物(direct-acting mutagen):
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其原型就可引起生 物体突变的物质。
基因突变:可分为碱基臵换和移码突变 两种类型。
突变基因:基因内存在的突变的基因 野生型基因:没有发生突变的基因
38
(一) 碱基臵换(base subsititution)
碱基臵换是某一碱基配对性能改变或脱 落而引起的突变。 转换(transition):即嘌呤到嘌呤或嘧啶到 嘧啶的变化 颠换(transversion):即嘌呤到嘧啶或嘧啶 到嘌呤的变化
54
‘狼人综合征’和月亮以及狼没有任何联系,而是与 基因有关。 多毛症基因曾是人类身上的一种“失传基因”。当 远古时代的人类还是长满毛发的灵长类动物时,身 上就存在着这种基因,但当人类渐渐进化后,这种 基因变得不再需要,就开始发生突变而“关闭”。 然而丹尼的家族不知何故,他们体内被“关闭”的 多毛症基因现在又被“打开来了”。 “狼人综合征”非常罕见,患病概率只有100亿分 之一,且没有根治办法。
66
整 倍 性 畸 变
67
非 整 倍 性 畸 变
68
缺体是指缺少一对同源染色体;
单体或三体系指某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应
地少或多一个
四体则指其比同源染色体多一对。
人类中常见有三种三体:
(1)21-三体,即Down氏综合征;
(2)18-三体,即Edward综合征
(3)13-三体,即Patau综合征。
单 碱 基 缺 失
50
基因突变的案例——白化病
突变--黑色素生成缺陷 --眼、毛发色素缺乏 发病率,2/1000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51
基因突变的案例——色盲症
全色盲,双色盲,色弱(红绿蓝三原色)
发病率,男性7%,女性0.49% X染色体隐性遗传(交叉遗传)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色盲矫正隐形眼镜, 改善色觉,提高色调分辨能力)
26
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是指人
为地造成突变
特点:发生过程短、频率高,既可被
人类利用,也可能对人类产生危害
27
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研究化
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以及人 类接触致突变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的 科学。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是指外来因
1927
1943 1951
1966
1969
化学物可诱发小鼠突变
成立国际环境诱变剂学会
Russed
Guttanach
25
从发生原因上,可分为: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是由
于普遍存在的未知因素作用下,在自 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
特点:发生过程长、频率很低,与物
种进化有关
18
基因与染色体
生物界都知道是遗传因子(即基因)决定了生物 的遗传。但是,基因究竟在细胞内的什么地方?
摩尔根以果蝇为试验对象回答了这一问题,基因 在染色体上。
19
20
21
•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利用果蝇作了 大量的研究。1926年出版《基因 论》,建立了著名的基因学说。
Thomas Hunt Morgan (1866~1945)
36
一、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genetic mutation):是指基
因在结构上发生了碱基对组成和排列 序列的改变(point mutation)。
不能应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进行观察,须采用理化或 生物学方法才能检出。 光学显微镜可分辨的物质最小为0.2μm 相当于4.7×106个核苷酸对的长度
37
倒了。倒转180再重接
臂间倒位:如果颠倒的片段包括着丝点,称为 臂间倒位; 臂内倒位:如不包括着丝点,称为臂内倒位。
染色体的臂间倒位
62
(4) 易位(translocation):从某个染色体断下的节
段接到另一染色体上称为易位。
相互易位
63
染色体结构异常是染色体或染色单
体断裂所致。
当断端不发生重接或虽重接而不在
间接致突变物(indirect-acting
mutagen): 本身不能引起突变,必须在体内经过代谢 活化,才具有致突变性的物质。
30
环境中的致突变因素
1. 化学物质
天然存在的致突变物:如黄曲酶毒素、亚硝酸盐等 人工合成的致突变物
抗癌药物:如环磷酰胺等
烷化剂:如环氧乙烷、氮芥、硫芥等 有毒金属:如六价铬、有机汞等 农药:如乐果、敌百虫等 食品添加剂:如奶油黄、胭脂红、食用蓝1号和2号 等 其他:如多氯联苯、氯乙烯、苯等
45
终止密码的突变
链终止突变:指无义突变使肽链过
早终止。
延长突变:指如果终止密码子因突
变而为氨基酸编码,结果产生过长 的肽链的现象。
46
(二)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指发生一对或几对不等于3的倍数的碱基减少 或增加,以致从受损点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 变,形成错误的密码,并转译为不正常的氨 基酸。
14
第一节 概 述
15
一、基本概念
遗传与变异
遗传:
生物物种以各种繁殖方式来保证世代间生命的持续。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变异:
亲子之间或子代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
16
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 异
---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突然的、根本的变化,因为这 种变化起源于基因和染色体,因此,是可遗传的变异 .39ຫໍສະໝຸດ A 腺嘌呤G 鸟嘌呤
T 胸腺嘧啶
C 胞嘧啶
40
Transitions are more common than transversions
41
42
后果
同义突变(synonymous mutation):指没有
改变基因产物氨基酸序列的突变。
GGG 和GGA 均编码 (glycine, Gly,甘氨酸)
原处,即可出现染色体结构异常。
64
三、染色体数目异常
Normal human Karyotype: 46,XY
65
动物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为标准,
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表现为整 倍性畸变和非整倍性畸变。
整倍性畸变可能出现单倍体、三倍体或
四倍体。超过二倍体的整倍性畸变也统 称为多倍体。非整倍性畸变系指比二倍 体多或少一条或多条染色体(2n+1, 2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