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图版(上海)第一册教案设计-专题7 地貌

合集下载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7 地貌-学案设计(有答案)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7 地貌-学案设计(有答案)

地貌【学习内容】地貌类型、地貌与经济建设、等高线地形图【学习目标】1.掌握并会判别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2.会判别等高线地形图3.理解地貌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学习重难点】1.掌握并会判别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2.会判别等高线地形图3.理解地貌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回顾(一)主要地貌类型1.地球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称为地貌,它是在地球_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主要地貌类型有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

3.河流地貌是流水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

河流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河谷深切而狭窄__;中游流水减缓,河谷宽阔,河床遭受_侧蚀___形成_曲流__,凹岸不断遭受侵蚀,而泥沙在凸岸不断堆积;下游河床平缓,流水_堆积_作用强盛,往往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__。

以我国广东省丹霞山命名的___丹霞__地貌,也是一种流水侵蚀地貌。

4.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地区,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___西南__各省区。

喀斯特地貌包括地表和地下两部分。

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多样,主要有石芽、石林、溶蚀盆地、落水洞,还有相对高度较大的“峰林和“孤峰”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指溶洞。

5.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我国的海蚀地貌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南以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海积地貌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北的沿海地区。

6.风成地貌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在干旱和沙漠地区常见的风蚀地貌有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积地貌主要有沙漠(沙丘)和黄土。

分布于中国内陆荒漠里的雅丹地貌也是一种 风蚀 地貌。

7.黄上地貌是指在黄土地区经 流水长期侵蚀 和 切割 而形成的地貌,广泛分布在中纬度的半干旱地带,以我国 黄土高原_地区最为典型。

(二)等高线地形图 相关概念1.地形图:在地图上表示地球表面 地貌形态的地图。

2.等高线:在地图上将 相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投影到平面上所形成的水平曲线。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7 地貌-学案设计(无答案)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7 地貌-学案设计(无答案)

地貌【学习内容】地貌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学习目标】1.掌握并会判别主要地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别。

【学习重难点】1.掌握并会判别主要地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别。

【学习过程】一、要点知识回顾(一)主要地貌类型(地貌是在地球的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内力使地表隆起和凹陷,外力使地表趋于平坦。

)1.流水地貌:由流水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

流水作用包括侵蚀、搬运和堆积。

其中搬运的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

河流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河谷深切而狭窄河流中游——流水减缓、河谷宽阔,形成曲流河流下游——河床平缓,堆积作用强盛,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2.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形成的。

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地区,如我国的西南各省。

形成过程:石芽、溶蚀洼地和落水洞→洞穴、地下河→地面溶蚀加剧,溶洞地下河崩塌,地面塌陷,形成溶蚀盆地和峰林→盆地扩大、峰林消失,仅存孤峰。

·分类1)地表:石芽(路南石林)、溶蚀盆地(广西桂林)、落水洞、孤峰、峰林2)地下:主要指溶洞。

溶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河、地下湖。

3.海岸地貌:指海岸地带受风浪、海水、潮汐、生物、气候、入海河流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地貌。

·分类:①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我国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以南、山东、辽东半岛,地势险峻,坡陡水深。

)②海积地貌:沙滩、沙洲、沙堤(分布在杭州湾以北,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滩涂广阔)4.风成地貌: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分类:①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干旱、沙漠区)②风积地貌:沙漠/黄土(风中的沙受阻堆积形成沙丘,若无植被阻滞,则成为流动沙丘)·治理沙漠手段:植树种草、防风固沙。

5.黄土地貌:黄土地区经流水长期侵蚀和切割形成的地貌,广泛位于中纬度半干旱地带,以我国的黄土高原最为典型。

2.1.2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1.2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总结不同地貌类型的景观特点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利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通过对地貌景观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不同地貌类型,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问题中深入理解地貌景观特点。例如,在讲解丹霞地貌时,可以提出“为什么丹霞地貌呈现出红色?”等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等因素,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中,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地貌景观的特点、成因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此外,组织小组间的分享和交流,使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本教学案例以我国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为切入点,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导入,使学生能够迅速融入课堂氛围,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将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神奇的同时,增强对地貌景观特点的理解。
2.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
本案例运用多媒体、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视觉、听觉和触觉上全方位感受地貌景观。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2.丹霞地貌:讲解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颜色成因、主要景观类型等。结合教材中的图表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丹霞地貌的独特魅力。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设计: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能够分析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和结果;能够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能够结合实例,分析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和结果,能够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是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这是对学生要达到的水平要求而采用的方法进行的限定,并且对所举的例子进行分析,这是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的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材中设置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这两个小标题。

其中第一个标题又分成了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讲述了流水侵蚀地貌的发育过程,流水侵蚀的力的方向以及其对河谷形态的影响,还设置了“张家界”这一个活动讨论。

第二部分说的是不同类型的冲积平原的特点及其空间分布,后面还有一个小实验的活动题。

第二个标题下,图片实例较多,是让同学们在读图中,对知识进行获取总结和归纳。

本节课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及其相互联系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

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以合格和冲击平原为例,重点解释了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发育过程。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

“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

教材图4.18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

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也做出了简要介绍。

【学情分析】通过了学生初中的学习,对于河流地貌的发育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都是表面的,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7地貌-学案设计(无答案)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7地貌-学案设计(无答案)

地貌【学习内容】地貌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学习目标】1.掌握并会判别主要地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别。

【学习重难点】1.掌握并会判别主要地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别。

【学习过程】一、要点知识回顾(一)主要地貌类型(地貌是在地球的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内力使地表隆起和凹陷, 外力使地表趋于平坦。

)1.流水地貌:由流水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

流水作用包括侵蚀、搬运和堆积。

其中搬运的方式有推移、跃移、悬移。

河流上游落差大、水流急,河谷深切而狭窄河流中游一一流水减缓、河谷宽阔,形成曲流河流下游一一河床平缓,堆积作用强盛,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2.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形成的。

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地区,如我国的西南各省。

形成过程:石芽、溶蚀洼地和落水洞一洞穴、地下河一地面溶蚀加剧,溶洞地下河崩塌,地面塌陷,形成溶蚀盆地和峰林一盆地扩大、峰林消失,仅存孤峰。

,分类3)地表:石芽(路南石林)、溶蚀盆地(广西桂林)、落水洞、孤峰、峰林4)地下:主要指溶洞。

溶洞内有石钟乳、石笋、石柱、地下河、地下湖。

5.海岸地貌:指海岸地带受风浪、海水、潮汐、生物、气候、入海河流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地貌。

・分类:①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我国主耍分布在杭州湾以南、山东、辽东半岛,地势险峻,坡陡水深。

)②海积地貌:沙匹沙洲、沙堤(分布在杭州湾以北,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滩涂广阔)6.风成地貌: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分类:①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干旱、沙漠区)②风积地貌:沙漠/黄土(风中的沙受阻堆积形成沙丘,若无植被阻滞,则成为流动沙丘)•治理沙漠手段:植树种草、防风固沙。

7.黄土地貌:黄土地区经流水长期侵蚀和切割形成的地貌,广泛位于中纬度半干旱地带,以我国的黄土高原最为典型。

距今250万年以来形成。

2.1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1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4.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让学生明白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之道,使学生在学习地貌知识的同时,更加关注环境保护。
5.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让学生了解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如“为什么会有如此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是如何形成的?”等,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是如何掌握地貌知识的,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展示各种地貌景观,引发学生对地貌的好奇心和兴趣。
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地貌情境。
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地貌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与地貌的关系。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地貌景观,如家乡的丘陵、平原等,让学生认识到地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地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交流、分享观点。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 专题7《地貌(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专题7《地貌(1)》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地理专题7《地貌(1)》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水平要求】识记:地貌的形成,地貌的主要类型;黄土地貌、流水地貌的形态。

理解: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分析;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简单应用:认识自然界的主要地貌的特征,喀斯特地貌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教学重点】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的成因。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对典型的黄土地貌的识别、判读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貌的方法。

【基本知识梳理】【教学思路及学生活动设计】教学过程:课前演讲,讲评。

引入新课:利用预备铃的时间播放我国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图片,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自然的引出课题―――地貌。

一、流水地貌:河流地貌为主1、作用力:侵蚀、搬运、堆积2、河流上、中、下游表现不一样:上游底蚀――深切的河谷中游侧蚀――曲流,中游堆积形成凸岸下游----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3、分布:有河流分布的地区。

二、喀斯特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堆积作用。

1、分地表、地下喀斯特地貌地表:石芽、孤峰、峰林、溶蚀盆地落水洞。

地下:溶洞、地下瀑布、石钟乳。

2、分布:西南地区较多三、风成地貌:1、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2、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3、分布:西北干旱和沙漠地区四、黄土地貌:1、地貌形态: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2、分布:黄土高原五、海岸地貌:1、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2、海积地貌:沙滩、沙洲、沙堤3、分布: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六、结合景观图总结五种地貌的开发利用疑难解析读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地貌称地貌,我国的高原这种地貌分布广泛。

我国以这类地貌成为旅游胜地的两个名胜是和。

(2)下面两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此种地貌的形成原因:A:CaCO3+H2O+CO2→Ca(HCO3)2B:Ca(HCO3)2→CaCO3↓+H2O+CO2↑其中石钟乳①的形成可用方程式表示,为流水的作用;溶洞②的形成可用方程式表示,为流水的作用。

2.1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1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5.家庭作业:结合课本内容,布置以下练习题:
a.解释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b.描述各地貌类型的景观特点,并举例说明。
c.分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貌的改造作用。
作业完成后,请学生认真检查,确保理解正确、表述清晰。教师将及时批改作业,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地理素养。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各地貌类型的识别方法、景观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主要地貌景观特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作业:请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观察并记录身边的地理环境,选择一个典型的地貌类型,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或平原,描述其景观特点,并分析其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3.丘陵:讲解丘陵地貌的形成原因,如水流侵蚀、地壳运动等,描述丘陵的景观特点,如连绵起伏、坡度较缓等,并分析丘陵对土地利用、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
4.盆地:阐述盆地地貌的形成原因,如构造运动、沉积作用等,介绍盆地的景观特点,如四周高、中部低等,以及盆地对资源开发、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影响。
5.平原:讲述平原地貌的形成原因,如河流冲积、冰川作用等,描述平原的景观特点,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等,并分析平原对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影响。
2.地图绘制: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绘制一幅简要的地貌分布图,标注出我国主要的地貌类型,并简要说明各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3.研究性学习报告:鼓励学生分组进行地貌研究,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貌现象,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研究该地貌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撰写一份研究性学习报告。

2.1.1地貌的概念、河流地貌、海岸地貌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1.1地貌的概念、河流地貌、海岸地貌优秀教学案例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研究地貌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设计小组合作项目,如制作地貌模型、调查校园周边地貌等,让学生动手实践;
3.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互助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及பைடு நூலகம்发现问题,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四)反思与评价
3.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4.邀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研究成果。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貌的概念、河流地貌和海岸地貌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实地考察照片、地形图和地貌模型,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地貌概念。同时,设计一系列思考题和讨论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貌形成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地貌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通过本节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貌的概念,掌握地貌的基本特征;
2.分析河流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能够识别不同地貌类型;
3.掌握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瀑布和海南岛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地形图和地貌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瀑布和海南岛海岸地貌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貌的壮美;

沪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7地貌》评课稿

沪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7地貌》评课稿

沪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7地貌》评课稿一、引言《专题7地貌》是沪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的一篇重要课文。

本文是对该课文进行评课的细致分析和探讨,旨在提供对该课文的全面理解和评价,以及对相关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讨论和建议。

二、课文概述《专题7地貌》课文主要介绍了地貌的基本概念、地貌要素以及地貌类型等内容。

通过对地貌的科学解释和实地观察,引导学生理解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对地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进一步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

三、教材分析1. 课文结构《专题7地貌》课文由引言、地貌要素和地貌类型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先介绍了地貌的概念和地貌学的研究方法,为后续内容打下基础。

地貌要素部分介绍了地貌的形成要素,包括内力、外力、地貌材料和时间等。

地貌类型部分则对常见的地貌类型进行了介绍,如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海岸地貌等。

2. 课文内容《专题7地貌》课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地貌概念课文通过对地貌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对地貌的基本概念有一个整体和准确的认识。

b. 地貌要素课文重点介绍了地貌的形成要素,包括内力、外力、地貌材料和时间等。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详细解释,学生可以理解地貌形成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c. 地貌类型课文对常见的地貌类型进行了简要介绍,如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海岸地貌等。

这些介绍不仅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不同地貌特征,还能培养学生对不同地貌类型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专题7地貌》这一课文,学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理解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地貌形成的基本要素和过程;•认识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发展地貌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1. 教学内容设计《专题7地貌》课文的内容设计较为合理。

通过先介绍地貌的概念和地貌学的研究方法,再分析地貌的要素和类型,课文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貌相关知识。

2. 教学方法和策略本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如讲述、实地观察和综合学习等。

高中地理中图版(上海)第一册 教案设计-专题7 地貌

高中地理中图版(上海)第一册 教案设计-专题7 地貌

地貌【教学内容】主要的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并知道风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够借助情景识别流水地貌、黄土地貌、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并能简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各种地形名称、主要地貌部位及海拔高度。

(4)理解地貌对农业生产、对工程建设、对城市发展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一系列地理图片、视频等使学生认识各种地貌类型,区分流水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和海岸地貌的主要差异。

(2)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分析各种地貌的主要成因并探索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有效途径。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技能、完善已有知识。

(4)通过有关工程建设的案例呈现与引导,使学生感受地貌对人类活动具体影响,理解地貌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关系的两面性。

(2)通过介绍青藏铁路、三峡水利工程、洋山深水港等我国的重大工程建设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对山区地貌的了解,增强国情意识,激发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主要地貌类型的识别;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貌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教学难点】主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析【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和问题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读图观察、比较归纳、案例分析并参与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主要地貌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地貌与经济建设情景导入地貌景观图片呈现出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图片、动画(或视频)演示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情况活动认知观察地貌形态,了解地貌所属类型、主要分布在哪里?探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复习有关等高线的概念和五种地形的主要差异;了解等高线制作原理;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貌部位;初步学会等高线地形图到地形剖面图的转绘。

2022-2023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2-1 主要地貌景观的特点 (3)

2022-2023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2-1 主要地貌景观的特点 (3)

第二章第一节主要地貌的景观特点流水地貌✧课标内容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 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课标分解1.课标的核心地理要素是“地貌”,需利用实例阐述清楚“地貌”这一地理基本概念。

2.课标的核心最终落在“识别地貌”以及“说明景观特点”,为本节课两个重点。

3.完成本课标的条件是“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鉴于实际条件所限,所以本节教学运用实验、图像,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对各种图像资料的分析判读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图像,直观观察地貌的形态,能够判断地貌的类型,梳理总结地貌景观特点,描述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地理实践力。

2、通过典型地貌形成过程分析,提炼自然环境中地貌的影响因素,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3、通过对不同流水地貌的对比分析,探寻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地貌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识别河流上、中、下游的典型地貌类型,说明沟谷地貌、冲(洪)积扇、河口三角洲的景观特点。

【教学难点】对比观察冲(洪)积扇和三角洲的地貌景观,利用它们的形成原理推断地貌景观特点的描述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活动设计新课导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现实生活中不乏面容娇好的人,他们往往有白皙的皮肤,明亮清澈的大眼睛,挺直、秀美的小鼻子,当看到这样的容貌立刻会神清气爽,心情舒畅。

地球也有“容貌”,称为地貌,是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

你会欣赏吗?本节教学考虑到高一新生的知识储备还停留在初中区域地理的认知水平上,所以设计时利用同学们较为熟悉的长江流域为主线,将长江上游、中游、下游的地貌景观串联起来,利于学生对河流地貌的整体认知。

共设计了四大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一】活动内容: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展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活动目的:思维导图的建立有利于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搜寻地理关键信息的能力。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7 地貌-教案设计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专题7 地貌-教案设计

地貌【学习内容】地貌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学习目标】1.掌握并会判别主要地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别。

【学习重难点】1.掌握并会判别主要地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别。

【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地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是同时受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主要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1.流水地貌(2)曲流现象:又称河曲,指河道弯曲,形如蛇行的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

(如长江中游的下荆江河段),在自由曲流的发展过程中,河道愈来愈弯曲,上下凹岸间的曲流颈逐渐弯窄,一旦曲流颈被洪水冲决,就产生自然的裁弯取直,被截去的河弯形成牛轭湖,而裁直的新河段,以后又可能发展新的弯曲。

2.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破坏和再造作用而形成的(1)组成:地表和地下两部分。

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洞、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态。

(2)分布:石灰岩地区,我国云贵地区最为突出。

(3)举例:云南路南石林、广西桂林。

(4)下面两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A:CaCO3+H20+CO2→Ca(HCO3)2溶洞——流水侵蚀B:Ca(HCO3)2→CaC03↓+H20+CO2↑石钟乳——流水沉积3.海岸地貌:海蚀地貌:常见的有: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1)分布:杭州湾以南、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2)海积地貌:常见的有:沙滩、沙洲、沙堤;(3)分布:杭州湾以北沿岸地区。

4.风成地貌: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地貌)(1)风积地貌:沙丘、沙漠(2)雅丹地貌:“雅丹”,又名“雅尔丹”,是维吾尔族对“陡壁的险峻小丘”的称呼,这种地形在罗布泊周围的雅丹地区发育得最典型,分布面积最广。

(3)黄土地貌: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4)特征: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

沪科版地理第一册专题七《地貌》课件 (共48张PPT)

沪科版地理第一册专题七《地貌》课件 (共48张PPT)

牛轭湖
截 弯 取 直
A
B
C
D
中游荆江段曲流
青 藏 高 原
四川盆地
巫 山
横断山脉
黄河中游
河口
中 游
三门峡
黄河的大量泥沙 从何而来呢?
一担河水六斗泥
黄土高原

黄土地貌


(米)
5214雅拉达泽峰
黄河干流纵剖面
5000 4000 3000 河口 2000 1000 0 5464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千米) 旧孟津 利津
地势平坦,流速变缓,水量增大,泥沙淤积→三角洲平原地貌
7500年前上海地区的海岸线
上海几条古海岸线的位置示意图
青 藏 高 原
四川盆地
巫 山
横断山脉
曲流的发育
地势趋坦,流速减慢,河道摆动,凹岸侧蚀、凸岸堆积→曲流地貌
思考:
AB两处哪里更适 合建港口?
凸岸:泥沙堆积,弯曲加剧
湖北宜昌
A
B
凹岸:
受侵蚀,港阔、水深,适宜建港口
沙滩
风力堆积
风积地貌
海岸泥沙堆积
海积地貌
内蒙古鄂尔多斯
响沙湾
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
风力堆积
风积地貌
流水侵蚀
黄土地貌
塔克拉玛干圣墓山“蘑菇”
台湾野柳“女王头”
风力侵蚀
风蚀地貌
海浪侵蚀
海蚀地貌
沙堤
沙洲
新疆魔鬼城(雅丹地貌)
丹霞地貌
海岸地貌
地貌分类
地貌形态 中国分布
海蚀地貌
海蚀崖、海蚀洞、 海蚀柱 杭州湾以南、山东 半岛、辽东半岛海积地貌沙滩、沙Fra bibliotek、沙堤 杭州湾以北

高中地理 中图版(上海)第一册教案设计-专题7 地貌

高中地理 中图版(上海)第一册教案设计-专题7 地貌

地貌教学内容主要地貌类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流水的的三种作用,2.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基本形态;3.知道黄土地貌的分布及类型;4.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5.知道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的类型;6.了解海岸地貌和风成地貌的主要形态。

方法与过程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录像、地图、风景图片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流水地貌的主要特征2.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区3.我国黄土地貌的典型分布区4.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的主要原因教学难点主要地貌类型的判别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请说出下面四幅图分别是我国什么地区的景观?地貌是在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地球表面形态。

一般来说,巨型和大型地貌是内力地质作用形成的,中小型地貌主要是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

地貌类型多样,按地质作用的方式可分为河流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构造地貌、坡地地貌、冰川地貌、海洋地貌、风成地貌等。

一、河流地貌读“长江上、中、下游地貌”图,回答,长江的上、中、下游地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上、中、下游会形成不同的地貌呢?1.流水作用:侵蚀、搬运、堆积读图理解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2.河流地貌的成因想一想:河流上游的峡谷主要受哪一种流水作用形成的?下游的三角洲平原又是受到哪一种流水作用形成的呢?欣赏虎跳峡、三峡、长江三角洲平原的景观图。

阅读下面两幅图,说出河流中游的曲流是怎样形成的?出示长江中游荆江河段示意图,“千里长江,险在荆江”。

二、喀斯特地貌多媒体出示溶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认识喀斯特地貌:1.地表喀斯特地貌(1)石芽:地表水沿石灰岩坡面和裂隙流动,经过岩溶作用,就会溶蚀出凹槽,称为溶沟。

溶沟之间突起的石脊,称为石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
一、地貌与农业生产
你知道农业包括哪些部门吗?
你认为地貌的哪些方面对农业生产有影响?
1.海拔高度
地势较低的湿润地区,适合发展哪一种农业?
(1)地势较低的湿润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
找一找:我国有哪些地区属于地势较低的湿润地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
地势较低的干旱地区,适合发展哪一种农业?
(2)地势较低的干旱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
新疆牧场澳大利亚牧场海拔高的山地地区适合发展哪一种农业?
(3)海拔高的山地地区适合发展林业
阅读“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图,说出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海拔高的高原地区适合发展哪一种农业?
(4)海拔高的高原地区适合发展高原畜牧业和高寒作物
青藏高原畜牧业青藏高原特有的农作物——青稞
2.地表的起伏状况和地形的坡度、坡向
坡度在3°—7°采取等高种植,超过7°就需要修筑梯田,超过25°的山地则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坡向造成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

3.地貌的物质组成
流水地貌:对农业生产有利。

如:长江三角洲
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不利。

如:云贵高原
黄土地貌:既有利也不利。

如:黄土高原
二、地貌与工程建设
1.海拔高度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1)海拔较高的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影响工程建设
青藏铁路
修建青藏铁路面临的难题有哪些?
高寒缺氧:青藏铁路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占全线85%左右,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大部分地区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60%。

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紫外线强,自然疫源多,被称为人类生存极限的“禁区”。

生态环境脆弱:青藏高原是巨川大河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的重要起源中心,生态环境原始、独特而脆弱。

多年冻土:冻土在冻结状态下体积膨胀,到夏季则冻土融化体积缩小。

在这两种现象的反复作用下,道路或房屋的基底就会出现破裂或者塌陷。

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日照强烈、地质构造运动频繁,其多年冻土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举世无双。

(2)海拔较低的临水地区,施工中容易发生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等问题
2003年7月1日凌晨,建设中的上海轨道交通四号线突发塌陷(隧道透水涌砂)事故。

经过奋力抢险,险情得到妥善控制,但穿越黄浦江的浦东南路站—南浦大桥站部分区间隧道严重受损。

2.地质基础影响工程的选址和施工建设
阅读课本专栏“三峡大坝选址”,说明地貌对工程建设还有什么影响?
3.地表起伏影响工程造价、施工难度和使用效益
4.海岸地貌与港口建设关系密切
海积地貌有利于港口建设,海蚀地貌适宜建深水港。

洋山深水港
三、地貌与城市发展
1.地貌影响城市的布局
地貌制约着城市的拓展方向和城市的空间布局 (1)河谷、山谷中的城市只能线性延伸
(2)高原、平原上的城市可向四周呈放射状或棋盘状扩展 (3)山地、丘陵地区的城市则呈立体发展态势
四、地貌与旅游
你最想到下面哪一个地方旅游?
黄山天涯海角桂林
魔鬼城虎跳峡黄土高原
地貌对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城市发展和旅游等人类活动有重要的影响,那么人类活动是否会影响地貌呢?试举例说明。

有利的影响:挖掘河道、兴修水利、修筑梯田、填造人工岛、绿化沙漠等。

不利的影响:围湖造田加剧了洪涝灾害,过度开垦加剧了土壤的侵蚀,无序采矿破坏了耕地和自然景观等。

地貌影响着人类活动,又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资料1:过度开垦加剧了土壤的侵蚀。

地球上的森林在历史上曾覆盖了地球面积的2/3,达到76亿公顷;到1862年,森林面积减少到55亿公顷。

进入二十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来,森林毁坏的速度进一步加快,1963年减少到38亿公顷,1975年减少到26亿公顷。

据统计,世界森林面积的减少,在1980年时为每年1100万公顷,到1990年达到每年1700万公顷,近年达到每年2000万公顷,这就是说全世界每分钟约有近40公顷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照这样的速度下去,百年后地球上的森林将荡然无存。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资料2:无序采矿破坏了耕地和自然景观。

据测算,一个小煤窑,窑身占地10-15亩,在开采期限内每年造成4-8 亩土地塌陷,“小煤矿挖断了我们的命根子。

”在河南省汝州市小屯镇时屯村头,60多岁的老农时宝指着大片塌陷的农田,向记者诉说“小煤矿之祸”:“俺镇这几年冒出来76个小煤矿,乱采滥挖,个个都是‘吃地虎’,挖坏农田,挖塌了村庄。

” “这地以前是亩产400公斤小麦的良田,被小煤矿挖塌后,亩产量不足150公斤。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