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政策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策略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策略

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策略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之一。

然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结构大不相同,因此,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和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政府支持和奖励企业发展政府的支持和奖励政策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贷款和资金补贴等方式来支持和鼓励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和风险。

政府还可以通过出台奖励政策来支持企业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发展。

二、招商引资和经济特区建设招商引资是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物流、人力资源、政策优惠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优越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到本地区投资和创业。

另外,经济特区的建设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机遇,使得当地的经济更加繁荣。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人才和科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驱动因素。

政府可以通过资助高职院校和科研机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途径,拓展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潜力。

总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策略的制定和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基础、产业结构、人才资源、政策环境等多个因素,以实现区域经济稳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第十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

第十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
二、区域产业与投资政策 (一)产业政策 (二)投资政策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 (一)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二)区域合作政策
四、区域创新政策 (一)区域创新政策的作用领域 (二)区域创新政策的主要手段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利益主体地位
二、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一)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 (二)开发自然资源 (三)完善经济运行机制 (四)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五)做好扶贫工作
(区域规划方案报告的写作,有多种多样的体例, 以土地利用规划的写作为范例)
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政策
第一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和作用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内涵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 稳定发展经济、高效配置资源、公平分配收入
(三)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四)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
第二节 地区形象塑造
一、地区形象与地区形象塑造 (一)地区形象
(二)地区形象塑造
二、地区形象塑造的性质和内涵 (一)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客观反映 (二)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形象的扩大和延伸 (三)地区形象塑造是区内与区外关系的集中反映 (四)地区形象塑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集中反映
三、地区形象塑造的功能和地位 (一)地区形象塑造的功能 (二)地区形象塑造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中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
调节资源配置 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 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

三、区域经济政策的适用地区 (一)重点发展区域
(二)“问题”区域
第二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
一、区域财政金融政策 (一)区域财政政策 (二)区域货币政策 (三)区域转移支付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
第1页/共43页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特征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1.稳定发展经济:既要保证国家经济一定的增长速度,又要保证地区差距不要过分拉大。区域经济政策是协调这个关系的最有效的杠杆。2.高效配置资源:要保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有重点地在区域间进行资源配置,要根据地区优势,形成地区的特色产业。实现区域间及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的合理空间布局,生产要素高效配置。 3.公平分配收入:目前通行的调节的方法是补偿原则和转移支付,如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则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对落后地区予以帮助。(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投资,用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金投向落后地区等。
第4页/共43页
四、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和手段
1、区域政策工具:一般有微观政策工具、宏观政策工具、协调政策工具。微观政策工具:包括劳动力再布局政策,如迁移政策、劳动力流动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效率政策。还包括资本再布局政策。可通过税收与补贴对投入、产出、技术进行引导,还可通过资本市场效率政策、管理控制等实现政策目标。宏观政策工具:包括贸易、财政与货币政策向区域下放,以及中央区域政策工具。
2.区域经济政策的两种层次
(1)超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是指区域性组织制定的涉及该组织内部成员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2)国家层次的区域经济政策,包括两个层次:国家区域经济政策:是由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及其所属的有关机构(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央银行、经济计划部门)负责制订、通常适用于国内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若干地区。地方区域经济政策:一个国家级别较高、被授予一定经济管理权限的地方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制订、通常适用于该地方政府所辖的行政区范围之内。
第20页/共43页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含义和特征 (一)含义: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

区域经济评论2021.01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本刊特稿】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刘应杰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创新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与此同时,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成为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区域发展主要有以下五大发展战略:区域梯度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此外,为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具体来说主要有4项:区域发展先行先试政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政策、地区协作和对口支援政策和跨区域协同发展政策。

未来,中国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有以下4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划分改革的问题,区域政策精准化、精细化的问题,区域发展政策的协调问题,区域发展中出现新的分化差距问题。

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区域政策;改革开放;区域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66(2021)01-0010-04收稿日期:2020-11-09作者简介:刘应杰,男,国务院研究室专题调研组组长,中国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10001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实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第一次归纳总结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几大战略,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的目标任务。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区域发展战略是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国家对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之一,区域政策也是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政策之一。

我国区域发展知识点总结

我国区域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区域发展概念1. 区域发展的含义区域发展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其社会经济各个方面都朝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这个地区可以是国家、省、市、乡镇以及其他地理单元。

2. 区域发展的目标区域发展的目标是使一个地区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开发,使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平衡和协调的发展,最终实现地区整体的繁荣和稳定。

二、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1.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地域辽阔,地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沿海地区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对欠发达。

同时,城乡发展也存在差距,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发展不平衡。

2. 区域发展的挑战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衡、环境恶化、人口流动等问题。

同时,全球化和信息化对区域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我国区域发展的政策1. 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是我国政府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旨在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该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东北振兴东北地区曾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但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转型困难,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为了解决东北地区的经济困境,我国政府实施了东北振兴战略,着力促进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3. 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指在促进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

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使城乡居民都能够分享到城市化带来的发展成果。

1. 产业转移在我国区域发展中,通过产业转移,可以逐步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协调。

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而中西部地区则可以接收一部分产业转移,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2. 人口流动人口是资源和劳动力的载体,人口流动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推动人口流动可以带动地区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3. 资源调配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通过调配资源,可以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能够更加均衡和协调。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学科,通过对经济活动在不同地理区域分布、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1. 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指的是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

区域发展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指标的比较和分析,找出促进区域发展的方式和路径。

2. 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在经济发展、产业创新、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和能力。

区域竞争力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竞争力因素的评估和分析,提出提升地区竞争力的政策和措施。

3.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同一行业的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集中发展的现象。

聚集经济研究通过对聚集经济的原因、机制和效应的分析,揭示聚集经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促进产业聚集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4. 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是将空间因素引入到经济学模型中进行研究的方法。

它利用空间数据和空间统计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影响,揭示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空间特征和规律。

5. 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指的是政府或组织为促进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而采取的行动和政策。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发展战略的设计、实施和评估,提出促进地区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方法。

6. 区域不平衡:区域不平衡指的是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差异。

区域不平衡研究通过对区域差异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提出缩小区域差距的政策和措施。

7. 区域整合:区域整合是指将多个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和整体规划的过程。

区域整合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整合的方式、效果和机制的研究,提出促进区域整合的政策和措施。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个较新的学科领域,其中的词汇还有很多,以上仅为常见的几个名词解释,对于进一步了解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有一定的帮助。

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

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

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是指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促进地区协同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中国,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为中国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存在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先进、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的现象。

因此,为了推动全国各地区经济共同发展,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应运而生。

首先,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有利于实现全国经济的整体增长。

中国经济地区间差距较大,只有实施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才能够促进各地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互补发展。

比如,通过在中西部地区引导发展优势产业和支持创新创业,可以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进而拉动全国经济增长。

其次,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有利于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通过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和消除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特别是在当前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充满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和就业机会的平衡分布。

由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人口过多,就业机会有限,而另一些地区人口相对较少,就业机会不足。

只有通过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才能够实现人口和就业的平衡分布,避免一些地区过度拥挤和人口过剩。

此外,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还有利于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农村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限于资源和市场等因素,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通过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和投入,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实施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

地区协调发展要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避免牺牲环境和资源来追求经济增长。

二是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结合。

地区协调发展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调控,要实现市场与政府作用的良性互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08.16•【文号】发改地区[2016]1771号•【施行日期】2016.08.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6]17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8月16日附件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

近年来,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指引下,我国区域发展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区域良性互动格局加快形成,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区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存在诸多挑战,特别是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一些区域无序开发情况比较突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区域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统筹协调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板块,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工作部署,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创新完善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积极推动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区域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与措施

区域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与措施

区域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与措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发展规划成为了推动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区域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与措施是指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规划时所追求的长远目标和具体行动方案。

本文将探讨区域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与措施,以期为地方政府和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战略目标1.经济发展目标区域发展规划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措施。

例如,对于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通过发展相关产业实现经济增长;对于人力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可以通过培育人才和创新创业来推动经济发展。

2.社会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是区域发展规划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发展目标包括但不限于改善民生、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就业等。

为实现这些目标,可以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和项目,例如加大教育投入、提供就业机会等。

3.生态环境目标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态环境目标在区域发展规划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实现生态环境目标,可以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例如加强环境监管、推动绿色发展等。

二、战略措施1.制定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是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基础。

制定科学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潜力等因素,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规划方案。

同时,要注重规划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区域的生产力水平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例如,加大对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区域的发展潜力。

3.培育创新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培育创新创业氛围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投入,推动区域经济的创新和转型升级。

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供创业孵化平台和政策支持,鼓励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

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农村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农业产能、农民收入和农村社会稳定。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通过分析和讨论,探讨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在不同地区间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异。

因此,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包括农村道路、电力、通信、供水等方面的改善,能够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

应该引导农民逐步走上农业产业化的道路,通过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农产品的质量。

此外,还要注重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民的收入。

三、培育乡村产业乡村产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可以适应不同的产业布局。

当地政府应该通过提供土地、资金和人才支持,激发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村产业,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

四、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相对滞后,需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

同时,还应该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为农民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农业需求,缓解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

五、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实现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应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参与其中,发挥其主体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农业保险是保障农民利益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要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推广,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增强农民的风险承受能力。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土地和丰富资源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战略和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其效果,探讨中国在区域发展上的取得的成果和未来的规划。

一、区域发展战略中国的第一个区域发展战略是“西部大开发”。

该战略从1999年开始实施,旨在推动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改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该战略的实施涵盖了十多个省份和自治区,其中包括了云南、贵州、西藏、新疆等较为贫困的地区。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和加强人力资源培养等措施,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如今,西部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其次,中国政府还实施了“中部崛起”战略。

该战略是在2004年提出的,旨在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中国内地的平衡发展。

中部地区包括了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

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通过加大企业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手段,快速推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现在,中部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区域,对于推动中国内地的平衡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是“东北振兴”战略。

该战略的实施计划从2003年开始,旨在推动中国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东北地区的困难和矛盾。

在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采用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大基础设施投资、通过发展海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等。

目前,东北地区已经加快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步伐,扭转了经济下滑的趋势。

二、区域发展政策除了实施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外,中国政府还给予了一些区域发展政策的支持。

这些政策主要是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别化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人才政策等,以推动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把握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把握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把握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差异和不平衡状况,而区域发展战略则是针对这种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和规划,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整体发展。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

一些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经济发展迅速;而另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产业结构落后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这种区域差距,促进整体发展,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把握区域发展战略需要深入理解区域的特点和发展潜力。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需要进行科学地分析和判断。

只有准确了解了区域的特色和潜力,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

其次,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中,需要注重各地区的特色和差异,避免“一刀切”的模式。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发展重点,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例如,在经济发达地区,应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而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则需要突出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还需要注重整体性和协同性。

各地区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因此,区域发展战略要考虑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区域间的联动效应,避免单一地区的发展对其他地区产生不利影响。

除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区域发展还需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合作和努力,都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

只有形成多方合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在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技术、人才、资金和资源等要素的流动性,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各地区应加强交流合作,共享经验和成果,形成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区域发展。

最后,要不断完善和调整区域发展战略,适应新的情况和需求。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地区的发展也存在不断变化的因素。

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汇总

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汇总

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汇总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各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愈发重要。

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区域内均衡和协调发展。

本文将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政策的相关概念、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实施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区域发展战略政策的概念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是指政府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措施和政策。

区域发展战略政策通常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旨在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下的微观细分,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区域发展战略政策的重要性1.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税政策等措施,引导优势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升级,提高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2.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可以根据各区域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产业互补和优化布局,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 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可以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等措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减少贫困。

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可以通过制定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措施,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公平分配和资源共享,推动区域整体发展。

三、区域发展战略政策的主要内容1. 制定区域规划区域发展战略政策首先应该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区域规划,明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项目,制定发展路径和时间表,推动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

2. 促进产业发展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应该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推动优势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链延伸。

3.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道路、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活质量。

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的报告全文

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的报告全文

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的报告全文一、前言地区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范围内,促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近年来,我国地区协调发展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地域广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区域间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为此,本报告拟就我国地区协调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战略和政策建议,以期加强地区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二、我国地区协调发展的基本情况1.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人民生活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科技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这种不平衡发展局面折射出了地区间的差距较大。

2.城乡差距较大城乡差距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资源、就业机会等方面,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较高,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较低。

3.资源环境压力大我国地区资源环境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

资源环境压力对地区协调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4.地区政策落实不力地方政府在地区协调发展中的政策落实不力也是制约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地区发展基础、特色和潜力,致使政策实施效果不佳。

三、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建议1. 加强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加强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统一。

2.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是保证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环境保护,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科学化、环保化。

3.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编制加强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编制是推动地区协调发展的基础。

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

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

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
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各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战略和政策。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促进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发展。

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和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促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协调发展。

2. 产业转移与承接政策:鼓励发达地区将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通过产业转移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腾出空间。

3. 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4. 财政转移支付政策:通过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

5. 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鼓励优秀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同时加强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提高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6.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强地区间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等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总之,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是实现国家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实施这些战略和政策,可以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全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仅涉及到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利,也事关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本文主要从战略与政策的重要性、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以及对策与建议等方面,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关键问题。

一、战略与政策的重要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

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条件和发展需求,因此,需要为不同的地区制定适合其本身需求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

具体来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能够对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改善民生、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此类政策,政府措施和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有效结合,不仅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还能够促进市场的发展活力,从而全面推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二、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区域发展的差异日益加大,不同地区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

例如,一些发达地区面临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等问题,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需要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路线。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使得战略与政策制定更具挑战性。

未来的趋势也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一方面,中国未来将持续地推进对创新的投资和技术升级,这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另一方面,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合作的不断加深也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战略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更多的创新精神和对社会经济变化的敏锐感受力。

三、对策与建议在当前形势和未来趋势的背景下,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已经变得极为关键。

以下是一些对策和建议:1. 提高研究和分析能力政府需要提高其研究和分析能力,分析经济形势和市场动向,形成可行的发展方案和政策。

政府应加强运营管理能力和信息交流工作,增加战略思考量,以便能为适应全球化、创新发展等变化制定更优质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政策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政策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政策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政策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和策略。

区域发展战略是一种长期规划与目标设定的方法,包括地理区域内政府利用资源、制定政策、推动发展的长期战略,以实现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而区域政策是在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针对具体问题和挑战制定的政策措施。

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在于能够统一各个部门、地区和利益相关方的目标和行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作共赢。

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时,需要考虑到地区的特点和优势,明确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并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落实。

这些政策和措施可以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培训等,以提升地区竞争力和吸引外部投资。

区域政策则是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制定出的具体行动方案。

政府通过区域政策来调整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解决区域间的差异和不平衡。

区域政策可以包括产业政策、人口流动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以实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特点: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资源、产业结构、人口情况等,必须根据地区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例如,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相关的产业,人口密集的地区可以注重发展服务业。

2.合作与竞争:区域发展往往需要进行跨地区合作与竞争。

政府需要鼓励地区间的合作,加强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同时,政府还需要制定政策来引导和促进区域间的竞争,提高地方的竞争力。

3.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可持续发展,即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同时保护环境资源。

4.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发展战略需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

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

在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时,政府需要密切关注政策的效果和落实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政策,以确保战略的顺利实施和目标的实现。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分析一、引言区域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地域差异造成了各地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

因此,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是保持国家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

二、战略分析1. 双重引领战略中国的特色城市经济和特色产业经济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引领战略。

特色城市经济注重的是城市特色和特色产业的发展,而特色产业经济则注重的是产业特色和城市的发展。

这两种战略因地制宜,相互协调,实现了双重引领,带动了全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2. 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转移的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比较成熟,而西部内陆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针对这一状况,中国政府制定了从东部沿海地区到西部内陆地区的战略,旨在通过政策,引导东部地区的优势资源向内陆转移,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和协调发展。

3. “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又一个战略。

在这一战略中,中国主动对接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搭建共建共享的经济合作平台,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合作格局的形成,同时也助力中国与全球经济互联互通。

三、政策分析1. 发展优势型产业优势型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针对各地不同的优势产业和地理位置等特点,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鼓励地方发展优势产业,带动全区域产业发展。

2. 建设产业园区政府将建设一批产业园区,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各地区政府支持和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用地难等问题,推动产业园区的发展。

3. 优化“一盘棋”制度实现市场环境公平、竞争性、良性的发展,需要政府优化“一盘棋”制度,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

同时,政府也需要协调各企业、行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作和发展。

四、结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战略应该因地制宜,发挥地区特色和优势;政策应该关注细节,提高政策执行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决策。

是对区域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以及实现总目标、总任务的关键性决策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谋划。

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区域发展战略属国家和地区最高层次的规划和高层次的宏观决策。

区域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长期性(l0年以上)、系统性(六大要素)、稳定性、政策性(指导性和约束性)、层次性(多个层次,整体战略和子战略)的特征。

区域发展战略的特征:全局性、客观性、长远性、系统性(区域是一个巨系统、区域发展战略包括六大战略要素,也是一个系统)、稳定性(不能随意变动)、政策性(带有一定的指导性和约束性)、层次性(区域的层次性,对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

整体战略和分地区、分行业、分部门的子战略,各个子战略服从于整体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包括总体发展战略、部门发展战略和地区发展战略。

总体发展战略是指区域整体的发展战略,包括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布局和战略措施六大战略要素。

部门发展战略是指区域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部门的发展战略。

地区发展战略是指区域的次一级区域的发展战略,既要考虑地区本身发展的要求,又要考虑与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衔接。

总体发展战略要注意处理好与上一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关系,与平行区域、本区域内发展战略的关系。

部门发展战略具有专业性、从属性、交叉性、同步性。

地区发展战略既要考虑地区本身发展的要求,又要考虑与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衔接。

区域发展战略的分类:可分为经济发展战略和空间开发战略两大部分。

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和部门、行业发展战略等内容。

经济总体发展战略通常把发展指导思想、远景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人口控制目标、各产业的比例和发展方向作为谋划重点。

部门发展战略主要是明确各部门的发展方向、远景目标、重点建设项目和实施政策。

空间开发战略是对区域发展经济战略目标和重点在具体区域的空间安排,以构建合理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空间开发战略的重点内容是确定开发方式,明确重点开发区域,确定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出区域开发的策略和措施,制定区域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的地区安排。

区域发展战略的组成要素(六大战略要素):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措施。

、①战略方针(又称为战略思想,区域发展战略的总纲):是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的依据,是实现战略目标总的策略、总的原则,是规定区域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对战略的高度理论概括。

②战略目标(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区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预期达到的全局性的奋斗目标,也是一定时期的总任务和总方向。

按时限可分短期、中期、长期目标。

区域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包括经济效益目标(经济总量. 经济效率. 经济结构指标)、社会效益目标(人口. 科技进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指标)、生态效益目标(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指标)、建设目标(空间结构.空间规模.环境质量指标)③战略重点: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而又有发展优势或需要特别加强的部门、环节、要素或区域。

战略重点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战略重点的选择是竞争中的优势领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农业、交通、能源、教育)、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关键部门、关键产业。

④战略步骤:是区域发展战略分步实施的日程安排,是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分解,是分阶段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步骤。

⑤战略布局:是从空间上安排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

战略布局模式主要包括增长极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络开发模式。

⑥战略措施: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的途径、手段和方式,是战略目标、战略方针的进一步具体化过程。

区域发展战略措施通常包括实施战略的组织机构,投资、税收、就业、产业、技术、能源、环境、对外贸易等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控制、激励、协调等手段。

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战略方针是区域发展战略的总纲,是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布局和战略措施的依据;战略目标是战略方针的具体化和量化,它又决定着战略重点、步骤、布局和措施;战略重点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战略步骤是从时间上安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战略布局从空间上安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战略措施是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保证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布局的实施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区域发展战略制定的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超前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制定区域发展的步骤:(1)区域发展条件评估:作为制定战略的基本依据。

自然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社会、经济资源的分析及评价。

区域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的分析与评价。

区域环境容量分析与评价。

(2)区域的时空定位:空间定位(根据区域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判断本区域在高层次区域或同一层次区域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功能以及在地域分工中所能起的作用和应承担的角色)。

时间定位(对区域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之上确定区域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经济结构调整和近期战略重点)。

(3)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包括总体环境和产业环境两大方面。

总体环境包括影响区域发展的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区域周边环境。

产业发展环境包括发展机遇、包括来自区域外部的竞争和威胁。

(4)确定六大战略要素:战略方针、战略目标体系、战略重点(重点产业、重点地区)、战略步骤(分步走的阶段和目标)、战略布局、战略措施。

(5)选择与确定区域发展战略模式:包括总体战略模式(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出口替代、信息化发展战略)和空间战略模式(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梯度推移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方针:又称为战略思想。

它是发展战略的总纲,是实现战略目标总的策略、总的原则,是规定区域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对战略的高度理论概括。

是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的依据。

区域发展战略中战略重点选择的内容:(1)竞争中的优势领域。

包括优势资源开发、优势产业开发、新技术的应用等;(2)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或发展中的先行部门。

农业、能源、教育、交通常被列为区域发展的重点;(3)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指区域发展要解决的制约因素、应突出解决的矛盾;(4)区域发展中的关键部门、关键产业(战略产业)、关键地区、关键环节。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的关系:战略是规划的基础和灵魂,规划是战略的延续、细化、发展和落实。

战略是规划的基础,应当先制定战略,再制定规划。

区域发展战略↓区域总体规划↓区域专项规划-区域分区规划区域专项规划-人口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区域产业布局规划(工业布局、农业布局、旅游业布局….)、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区域分区规划-功能子区规划(开发区规划、旅游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城区规划、交通枢纽区规划……….)、行政子区规划区域规划的基本特性:战略性、区域性、综合性。

区域规划的内容: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及重大项目建议。

区域政策指中央政府为推动和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调控区域经济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实施区域政策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和协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政策]我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政策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的指导方针,大体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地区协调发展的转变。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政策的演变的三个阶段[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政策]1949~1978年、1979~1991年和1992年以后1. 1949~1978年的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109:这一阶段,基本上受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均衡发展、均衡布局、缩小差距是其基本特征。

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当时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主要侧重在国家投资和重点项目的布局方面。

(1)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均衡发展战略片面追求区域均衡发展目标,过度强调生产力的均衡布局和缩小地区差别,主张国家投资布局应以落后地区为重点,有时甚至在资源分配和政策投入上采取撒胡椒面式的地区平均主义做法。

在这种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和支配下,国家投资的地区布局曾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向西推进(一五计划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

均衡发展形成并长期存在,有其客观和主观、国际和国内等多方面的原因:①建国初期生产力分布极端不合理。

建国初期,生产力分布畸形,工业偏集于东部沿海,广大的西南、西北地区和内蒙古几乎没有什么现代工业。

因此,国家希望尽快改变生产力分布极端不合理的状况。

同时,从合理配置生产力的角度看,也需要有重点地逐步发展内地工业,推进内地工业化的进程,使工业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地。

②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110。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纠集一些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

在这种紧张的国际形势下,当时我国的工业项目布局和厂址选择较多地考虑国防和安全的需要。

“一五”时期新建工业企业大部分布局在战略后方地区。

1964年,中苏关系极度紧张,我国面临来自北方和南方两方面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对国际形势和战争危险估计严重,提出了加快三线战略后方建设、积极备战。

我国第三和第四两个五年计划生产建设,转向重点建设“三线”地区。

③原苏联生产配置理论影响,加上对均衡发展的机械、教条式理解,导致均衡发展战略在我国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2)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方针和布局政策111-113①生产力布局第一次大规模向西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开始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大规模建设。

提出了有计划地、均衡地在全国布置工业的指导方针,把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开发提上了重要日程。

②“大跃进”时期的均衡布局和地方经济体系112:“一五”时期,我国生产力布局存在着忽视沿海工业发展的倾向。

针对这种倾向,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强调要兼顾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发展。

为此,“二五”计划提出要充分利用和适当加强沿海老工业基地。

然而,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打乱了这一部署。

当时设想,主要依靠地方工业的发展,实现工业生产“大跃进”。

这一时期,我国生产力布局的方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期望在全国实现工业的均衡分布。

二是期望各大协作区和各省区均能各自建立比较独立和完整的经济体系。

各地掀起了大办工业的群众运动。

各地区不管有无资源条件和实际可能,都追求本地区工业自成体系,大中小项目遍地开花。

③“三线建设”时期(“三五”、“四五”)的第二次大规模西进:当时,中央根据各地区战略位置的不同,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

“一线”地处战略前沿,“三线”地区为全国的战略后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