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内容及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内容及影响因素
摘要:同伴关系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网状结构。同伴关系在儿童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本文先讨论了同伴关系的基本内容,接着又从儿童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及归因等方面探讨了影响同伴关系的因素,希望能对同伴关系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同伴关系同伴接纳影响因素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适应价值。70年代中期以来,系统深入的同伴关系研究已经出现,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同伴关系的基本内容研究:
1、同伴关系的意义:
同伴关系在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作用,它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2]。其主要意义有四个方面:一是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二是同伴关系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映的机会;三是同伴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心渠道和参照框架;四是同伴关系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3]。同伴关系还起着行为强化、榜样学习和社会比较的作用[4]。
2、同伴关系的类型: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网络结构。国内学者认为同伴关系包括同伴接纳和友谊。同伴接纳是指儿童在同伴群体中被喜欢和接纳的程度。通过观察法和社会测量技术可以确定儿童同伴接纳水平,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儿童分为五种类型[7]:⑴受欢迎儿童,是指在同伴中获得的积极提名多,消极
提名少;被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⑵被拒绝儿童,是不被大多数同伴喜欢的儿童。
⑶被忽视儿童,是那些被提名(包括积极提名和消极提名)很少的儿童。⑷矛盾的儿童,是那些被某些同伴喜爱,同时又被其他一些同伴看作具有破坏性而不被喜欢的儿童。⑸一般的儿童,指那些同伴接纳程度处于一般情况的儿童。在一个普通的班级中,前四类儿童大约占全体儿童的2/3,剩下的1/3是一般的儿童。在以上五类儿童中,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和被忽视儿童是被研究得最多的。
在整个儿童期间,同伴相互作用的基本趋势是[1]:从最初简单的、零零散散的相互作用逐步发展到各种复杂的、互惠性的相互作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同伴关系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4、同伴关系的研究方法:
对同伴关系类型的测量,虽然不同的研究者采用的分类标准略有差异,但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都属于社会测量法。社会测量法分为提名法和量表评定法。提名法是要求一组儿童各自提名一个或数个他(她)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同伴。如“请说(写)出你最好的朋友的名字”、“你最喜欢和谁一起玩”或“请说(写)出你最不喜欢一起玩的人”,前者叫正提名,后者叫负提名。量表评定法要求儿童根据具体化的量表对同伴群体中其他成员进行评定。如给被试一个同班同性别同学的名单,让他们在一个五点量表上表明他们对每个同学的喜欢程度,由同班同性别同学给予每个人的平均分数转化为标准分数,即为这个人的同伴接纳度。
二、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研究
(一)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关于社会行为与儿童的同伴接纳水平或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的关系,研究者已探讨了60余年(Koch,1933;Boivin&Hymel,1997)。被试的年龄从幼儿到青少年,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自然系统观察法、访谈法和行为评定法。研究者一般都是通过比较不同社会地位的儿童社会行为的差异或寻找同伴接纳水平与社会行为是否相关来确定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的。研究普遍支持了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相关,攻击或破坏行为与同伴拒绝相关的假设。
Coie等人(Coie,Dodge&Kupersmidt,1990)从发展角度概括了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他们指出,在所有年龄组,那些乐于助人、考虑他人、友好、遵守交往规则,积极参与同伴交往活动的儿童都是受欢迎的,但是合作的、亲社
会行为的表现形式随年龄增长日趋复杂,能力逐渐成为受欢迎的重要因素之一;攻击、破坏、多动、践踏群体规范等行为是幼儿和小学中低年级儿童被拒绝的主要原因,然而攻击行为的性质随年龄而变化。随年龄增长,攻击行为更加分化,外显性减弱。攻击行为与同伴拒绝的关系强度也随年龄而下降。间接攻击、对嘲笑或批评过分敏感成为儿童被拒绝的主要因素。社会退缩行为与社交地位的联系也随年龄而变化,社会退缩行为与年幼儿童的被拒绝没有太多联系,但却是青少年被同伴拒绝的结果。
(二)社会认知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儿童的社会认知在同伴关系中的作用。研究变量主要包括儿童的社会能力,儿童在社会情境中的目标,为达到目标所具备的有关的策略的知识,准确理解和监控社会事件的能力,归因偏见和归因风格等。
1、社会目标与同伴接纳
关于社会目标,一般指个体所偏爱的社会结果,包括那些令个体满意或个体愿意回避的。也有人称之为社会价值,即个体所重视的结果。
对社会目标在同伴关系中的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小学儿童,多采用假设情境实验法。研究者认为,目标是行为的中介,那些经常提出与情境或社会要求不符的目标的儿童在同伴关系中将体验到更多的困难。Tzylor和Asher(1984)的实验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发现,在游戏情境中注重增进关系的目标更多预测了3—4年级儿童受欢迎的程度,过分追求超过同伴的成就定向目标可以更好地区5—6年级社会地位不同的儿童。那些不受欢迎的儿童往往不能把任务情境、关系目标和成就目标很好地协调起来。另外,在冲突解决情境中,低社会地位的儿童更可能选择逃避的目标,而很少选择增进关系的目标(Renshaw&Asher,1982);在社会比较情境中,认为保持友谊更重要的儿童可能会努力争取与同伴平等,而选择支配目标的儿童可能会贬损同伴,因而他们的同伴关系也会不同(Parkhurst &Asher,1985)。还有研究请3—5年级儿童在4种假设情境中(如,加入一个团体),分别提出他们的目标和辨认出适当的目标。结果发现,受欢迎儿童自发提出的目标比不受欢迎儿童的目标更积极、友好;在辨认适当目标的任务中,两者没有明显差别。由此推测,不受欢迎儿童可能缺乏在同伴交往情境中自发提出适当目标的技能(Renshaw,&Asher,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