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咏物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的咏物词

11涉外1班20111001121 卢文静摘要:苏轼的词题材广泛,其中的咏物词颇具特色。苏轼的咏物词多为借物抒情,体现了词人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世界观。其词常用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手法构成其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咏物词虽不始于苏轼却盛于苏轼,苏轼的咏物之作达三十余首,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亦颇高。本文将对苏轼的咏物词进行大略的艺术分析。

关键词:苏轼,咏物词,艺术分析。

《全宋词》中所辑录苏轼的词共358首,其中咏物词30首。且咏物的题材涉猎广泛,极具代表。咏物词的托物言志在苏轼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在咏物词中多次借梅荷、榴花、孤雁、月光等表现自己的清高、孤傲性格。苏轼的词风少见词的艳科俗流,其旷达风格及其艺术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苏轼的咏物词明丽雅致,可以说并非豪放词风。“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其词作《蝶恋花》中的上阙,残红,青杏,燕子,人家,这些意象更近乎于婉约词风。“枝上柳绵”二句广为传诵的佳句。王世贞《花草蒙拾》说:“‘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东坡公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表明,他革新词风并非单纯地反对婉约一派,而是要改变婉约风格独占词坛的局面,使词的风格由一元化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蝶恋花》的上阕写暮春之景,景中有情,喜愁交错。下阕写人,墙外行人,墙里佳丽,创造了一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境界。下阙的“多情却被无情恼”,笑者不知而无情,思者多情而不能传情,因而陷入更深的惆怅烦恼之中。作者在这微妙的心理刻画中,给人留下了富有人生哲理的联想。其缠绵婉约的情思、少年男女之间的淡淡情愁说不尽、道不明,这其中的感情自然不是豪放词情。

“文似看山不喜平”,词亦忌直露。苏轼的咏物词有些不直接描写所咏之物,

而是采用虚写、烘托的手法“直是言情,非复咏物”。苏轼的《浣溪沙·咏橘》中写道“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噗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上阕描写橘林的景色。菊花凋谢后,竹篱边、茅舍旁经霜的橘子由青转黄,开始成熟。下阕用夸张的手法虚写橘子的香和味。刚把橘子剥开一半就闻到了袭人的芳香,初一品尝,橘汁像甘泉在口齿问流淌。少女剥过橘子的手三天之后还留有余留的淡淡香气。这样,不咏橘,而橘的色香味可以意会。词人巧妙地以少女的手上尚余的香气侧面烘托了橘子的甘甜馨香,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称赞橘子甘美香甜更有意趣。

苏轼进一步发挥了词的抒情功能。他的词里跃动着一个活泼灵动的生命,而且这个生命的性格面貌是十分清晰的。不论是词人的自身感情,还是自然的景物,全都富有意趣,结合的恰如其分。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将杨花比拟成一位思妇,全词写离别的闺怨。借飘荡的扬花形容被抛弃的女子的身世,遗貌取神,文笔空灵。词中的上阙提到“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明明是暮春杨花离枝,却说成“抛家傍路”。在描写杨花零落飞扬的情状时,想像成满怀离愁别苦的思妇柔肠寸断,在百无聊赖中昏昏欲睡。一双娇眼显出“欲开还闭”的倦容。由于对情郎魂牵梦绕,竟在梦中随风万里寻郎,无奈好梦又被啼莺惊醒。词人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使之人格化,从而完成了一个完整而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在词人的笔下,杨花仿佛是有了自身的感情,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有自己思想的生命。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论及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时,说苏词“直是言情,非复赋物”①“不似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不仅是托物咏情,更使杨花有了自己的感情。

苏轼的《西江月》将梅花比拟成侍妾朝云。“素面常嫌粉沈,洗妆不褪唇红。”将广南中间白四周红的梅瓣比作朝云的脸面,不须擦粉而自然雪白,甚至还嫌擦粉会损伤天然的洁白,洗了妆之后,嘴唇上的红不褪色。词作生动地描写了梅花的娇美与脱俗,增一分则媚,减一分则素,恰如其分的美丽姿态如同美人的倾城姿容。苏轼词中形成的清新朴素、简洁旷远的语言风格,打破了只有香软字面才能入词的习惯,为后来辛弃疾驱遗万卷开了先河。

苏轼的部分咏物词也侧面地再现了农村生活。苏轼是第一个把农村生活纳入词这一领域的词人,这一方面著名的作品有《浣溪沙》词五首,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如《浣溪沙》其二“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山色空蒙,其苍翠纵横扩展,渲染衬托着缤纷的晚霞,荆楚的江边,秋风寂然,嫣然怒放着丛丛野花。远处树林之间,点点村舍若隐若现,依稀可闻几只鸣噪的乌鸦。这组词生动鲜明如画,充满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语言清新朴素,轻巧自如,苏轼那种随遇而安的怡然神情跃然纸上。晕霞、寒花、啼鸦等意象组成的意境构成了一个悠远安详、宁静平和的乡村生活画卷。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中国人思家念远、安土重迁的情怀一直是根深蒂固的。“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深刻地表现了词人浓重的思乡情怀。苏轼的词少有奇崛的手法和结构,更以情理取胜。此即元好问说的“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②

苏轼的另一首《浣溪沙》极为著名,其丰富的理趣和人生哲理更给人以思考。“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苏轼的咏物词中常用音义双关的表现手法。其《贺新郎·夏景》“芳心千重似柬”,既指石榴花蕊一层层包裹得很紧,又指美人心事重重,不肯流露。“花前对酒不忍触”联系结句“共粉泪、两簌簌”看,既指不忍触花,以免落花,又指不忍触动美人的芳心,以免落泪。苏轼的《减字木兰花·荔支》“骨细肌香”,既指荔枝核小肉甜,又指美人骨细肉香。“恰是当年十八娘”,既指名为十八娘的荔枝,又指十八岁的少女。苏轼的《双荷叶》中写道“红心未偶,绿衣偷结。”“绿衣”既指水中荷叶,又指苏轼好友贾耘老之侍妾。“绿衣”为妾。荷花已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