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咏物词
《卜算子》原文赏析
《卜算子》原文赏析《卜算子》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展现了不肯攀高结贵的品格。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卜算子》原文赏析,欢迎阅读!《卜算子》原文赏析篇1《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翻译: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原文赏析篇一: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词的历史可谓久远,但直到宋代,才可称“得其时也”。
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为词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词坛一时名家辈出,各领风骚。
而因词风迥异造成的流派之争也便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作为一代文坛名匠,苏东坡的词风,更是被后世的文论家们屡加评论。
纵观古今对苏轼词风的评论,大体有“豪放”,“旷达”,“婉约”等几种说法。
其实,对像苏轼这样才华横溢,气质浪漫,个性自由,风格多变的一代文豪,试图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词风,那肯定是徒劳的,也是片面的。
如果仔细探究一下苏轼的全部词作,使可见苏词风格的多样,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豪放,亦有《蝶恋花》的缠绵悱恻,更有《水调歌头》的超脱旷达等等,不一而足。
再基于苏轼执着而不乘张,既能拼搏进取,亦能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以及挥洒自如的写作态度和变化莫测的诗文技巧。
我认为,对苏轼风格应分而论之。
一、苏轼词作风格中的“豪放”苏东坡之所以被后世众论者尊为“豪放派”之鼻祖,主要还是由于他的一些描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的词作,确实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慷慨豪迈的气质,领词风转变之先河。
如他创作的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全篇洋溢着一股报国杀敌的豪情,其词在脉脉柔情的传统词风中,敲响了慷慨激昂,纵横奔放的豪迈鼓乐,“回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给人一种豪气冲天的冲动感觉。
另外,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田》回忆自己与苏辙少入仕之初,自信“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勃勃雄心,《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湖》中季风迂儒,赞扬“帕首腰刀”的勇士,《阳关曲·赠张继愿》中“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的惋惜,都充满高昂豪放的精神,这在唐诗佳处,也不过如此。
因而王灼说他:“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詩,溢而作词,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
便是此意。
二、苏轼词作风格中的“旷达”苏轼词作中那些描写自己面对自然、感怀今昔的词作也比比皆是,这类作品,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神,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首词有个共同点,都是作于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挫折,甚至经历了生命危险、遭受极大不幸的时期。
浅析苏轼咏物诗词的思想内涵
浅析苏轼咏物诗词的思想内涵咏物词并非创始于苏轼,花间词人就已开始尝试。
最早写咏物词的可能是牛峤,有《梦江南》二首分别咏双燕、咏鸳鸯:衔泥燕,飞到画堂前。
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惟有主人怜。
堪羡好姻缘。
(其一)红绣被,两两间鸳鸯。
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
全胜薄情郎。
(其二)咏鸳鸯这里借咏双燕鸳鸯表达痴情女子对“薄情郎”的相思哀怨,重在情态而不描摩物象,堪称“咏物而不滞于物”。
至北宋,开其先声者要算柳永和张先。
柳永有《木兰花》三首,分咏杏花、海棠、柳枝。
张先有《汉宫春》一首咏腊梅。
但当时的“热门儿弦歌”只是男女艳情、伤离怨别,柳永张先的咏物词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后来章质夫作了一首咏杨花的《水龙吟》词,引起了苏轼的重视,他和了一首,一时传唱,咏物词于是被词人们开始“发现”而重视了起来,大家一方面比较章、苏二词的优劣,一方面开始摹拟写作,咏物词的风气从此开始形成。
咏杨花苏东坡的咏物词以“咏杨花”为其代表作品,其实,他还有一些咏物词也是写得很好的,主要有《算子》(缺月挂疏桐)咏孤鸿,《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咏石榴,《洞仙歌》江南腊尽)咏柳,《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咏梅,《定风波》好睡慵开)咏红梅,如此等等。
唐玲玲先生指出:东坡咏物词共有三十多首,她进一步分析说:“苏轼咏物词内容是广泛的,诸如咏季候、海潮、月色、雪、凌霄花、红棉花、鸿雁、红梅、青桔、琴、茶、荷、海棠……等等,所写的物景,从草木、花卉、禽鸟、天象,无所不包,词境空灵蕴藉,表现了他的胸襟见识、感情兴趣,托意高远,是《东坡乐府》中的优秀之作。
”红梅比之柳永、张先,东坡以词咏物更具有明确的自觉性,这是他把诗文革新的精神引入词域的一种尝试,也是他“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的实践。
对于诗的咏物,苏轼是有其明确看法的。
这在他元祐3年12月6日写给儿子苏过的一段话里表述得非常清楚,他说:诗人有写物之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他木殆不可以当此。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苏轼的感叹诗词《洞仙歌·咏柳》赏析
苏轼的感叹诗词《洞仙歌·咏柳》赏析《洞仙歌·咏柳》宋·江南腊尽,早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赏析】苏轼的咏物词,大多借物喻人、咏怀,把人的品格、身世和情感寄托于所咏之物上,物中有人,亦物亦人。
这首词咏柳词,全章用象征法写柳,句句写垂柳,却句句是写佳人,正突出地体现了上述特点。
词的上片以腊尽梅凋,引出春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两句,写柳的体态标格和风流韵致。
柳枝婀娜多姿,如少女的细腰,风韵独特。
“清英秀雅”四字是作者对柳之风骨的评价,写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隽、雅洁、秀丽。
下片转入对垂柳不幸命运的怜惜。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三句,写垂柳纵有美丽的外表、清高的品格却处于寂寥无人之地。
长安永丰坊多柳,生永丰园一角的垂柳,尽管分外妖娆,怎奈无人一顾。
诗人写过一首《杨柳枝词》,曰:“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宣宗听到此词极表赞赏,遂命人取永丰柳两枝,移植禁中。
白居易以杨柳不受人欣赏比喻贤才被埋没,不受人待见。
苏轼在这里化用白居易诗意,说永丰坊的杨柳,碧色可人,金黄色的柳丝在风中飘拂,十分美丽,只可惜却无人欣赏这种美。
后几句继续写垂柳的凄苦身世,歇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
这婀娜多姿、落寞失意的垂柳,宛若骨相清雅、姿丽命蹇的佳人。
这佳人或许是向苏轼索词的倩奴,或许是与倩奴命运相似的女性。
无论如何,作者是以婉曲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品格清淑而命运多舛的少女形象,并对之倾注了同情。
扩展阅读:苏轼的主要作品古文《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刑赏忠厚之至论》、《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天石砚铭(并序)》、《策别课百官》六篇、《策别安万民》六篇、《策别厚货财》二篇、《策别训兵旅》三篇、《策断》四篇、《黠鼠赋》、《记游定惠院》(一作《记游定慧院》诗歌《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金山寺》《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赠刘景文》《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词作《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南乡子·送述古》《永遇乐·长忆别时》《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蝶恋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江南腊尽》《阳关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永遇乐·明月如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哨遍·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娇·赤壁怀古》《南乡子·霜降水痕收》《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满庭芳·三十三年》《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木兰花令·次欧公韵》《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行香子·过七里滩》《点绛唇·不用悲秋》《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念奴娇·中秋》《水龙吟·雁》《醉翁操·琅然》扩展阅读:人物评价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
苏轼咏物词研究
苏轼咏物词研究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中国文坛上的文学巨匠。
他的诗词
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个性特点,其作品广受世人的喜爱和赞誉。
其中以他的咏物词尤为著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轼的咏物词以其豪放、雄奇的风格,独具一格。
他将物象与文
化内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每一篇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艺
术价值。
苏轼所咏之物,既有自然景观,也有文化古迹,还有人类生
活的方方面面。
他的词作以山水、人物、古迹、器物等为主题,将词
的表现对象多元化,从而创造了更为生动、丰富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苏轼的咏物词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
他常常通过对物象的描绘和
赞美,表达自己对于美的追求和生命意义的感悟。
例如,他在《赤壁
怀古》中用咏物的手法,抒发出自己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这种抒
情风格,给作品增色不少,更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深刻感受。
苏轼的咏物词不光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
他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感受事物的美妙、内涵,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
之中。
他对于物象和文化符号的所见所感,都展现了他的思想和态度,令读者感受到了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意义。
这些内容对于后人发
掘和汲取,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启示。
综上所述,苏轼的咏物词是词体文学创作的重要范式之一。
它承
载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宝藏之
一。
对于今人创作诗歌和咏物文学,苏轼的词作更是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帮助我们深刻人生,发现美好,创造佳作。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 毕业论文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毕业论文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摘要:苏轼是才气横绝的宋代诗人、词人,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
他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对词体的革新,使宋词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提高了词的地位,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革新以诗为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他是北宋诗人、词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苏轼大刀阔斧地对词体进行改革,所谓“词至东坡,1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刘辰翁)。
革新了晚唐五代以来浮靡的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给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而且为词坛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和美感,提高了词品,提升了词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
北宋的胡寅在《酒边词序》中也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白兔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2超然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充分肯定了苏轼在革新宋词中的功劳。
本文将主要从苏轼词的题材内容、风格特色、表现方法、音律造工四个方面论述他的词革新意义。
一、在内容题材上,苏词冲破了“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
晚唐五代以来所形成的词体观念对待诗和词的态度是不同的,认为诗应体现教化思想,风格应温柔敦厚;而词则与诗判然有别,绮丽婉媚为其特色。
苏轼的词时人以“以诗为词”评之,即指其词具有诗的品格和气质,与本色当行的词有着明显的不同。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是其明确的词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苏轼3认为词应向诗靠拢,特别是优秀的词应与诗没有差别。
他认为词是“诗之裔”?4(《祭张子野文》),称赞优秀的词作为“古长短句诗也”?(《与蔡景繁书》)。
他以诗为词,以爱国热情、田园风光、悼亡怀人、咏史怀古、登临送别、说理谈禅等题材入词,扩大了词的内容题材。
苏轼的咏物诗
苏轼的咏物诗
1.浣溪沙·咏橘
苏轼·宋
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
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2.西江月·梅花
苏轼·宋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3.洞仙歌·咏柳
苏轼·宋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惟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4.赵昌寒菊
苏轼·宋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5.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轼·宋
寒雀满疏篱。
争抱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
坐客无毡醉不知。
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
一点微酸已著枝。
苏轼《浣溪沙·咏橘》练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
苏轼《浣溪沙·咏橘》练习题阅读答案与赏析《浣溪沙·咏橘》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作者借咏橘之题材以抒发自己清新高洁之性情。
全词描绘细致,形神兼备,饱有余味。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浣溪沙·咏橘》原文宋代:苏轼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浣溪沙·咏橘》练习题1.开篇“菊暗荷枯”四字,是化用苏轼《赠刘景文》诗的哪两句?(2分)2.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塑造橘的形象的?请分析。
(4分)参考答案1.【答案示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2.【解析】下阕主要采用侧面描写来表现橘的美味、清香。
前两句,写尝橘的情状。
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
而“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
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
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
“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清香。
《浣溪沙·咏橘》赏析咏物诗词,义兼比兴,讲求气象,自然容易受到好评。
唐宋诗人,遵循《诗经》以来的“美”、“刺”原则,每借物寓意,有所寄讽,并以此为咏物“正宗”,而直写物象的纯粹的咏物之作,似乎已落入第二义了。
其实,“纯用赋体,描写确肖”的咏物诗词,只要在选材炼意、琢句谋篇方面技巧娴熟,精美工致,也不失为佳构。
苏轼是咏物能手,他的诗词中既有托讽深远的名篇,也有刻画精工的妙制,像这首咏橘词,可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巧言切状,体物细微,虽无深刻的思想内容,却饱有余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布置环境。
咏物词,特别是咏小物的词,往往由于题材狭窄,难以展开,低手为之,易成枯窘。
东坡才大,先在题前落笔,下文便有余地抒发。
苏轼《红梅》赏析
苏轼《红梅》赏析苏轼《红梅》赏析《红梅》是北宋诗人苏轼所作诗词之一,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红梅》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其一】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其二】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
不应便杂夭桃杏,半点微酸已著枝。
【其三】幽人自恨探春迟,不见檀心未吐时。
丹鼎夺胎那是宝,玉人頩颊更多姿。
抱丛暗蕊初含子,落盏穠香已透肌。
乞与徐熙新画样,竹间璀璨出斜枝。
译文:红梅花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独自开放;这是因为它担心自己玉洁冰清的美丽面容会不合时宜而受到世人猜忌。
所以,只得故意妆扮出浅浅粉红般的桃杏颜色。
但是红梅的枝条还是保持了孤独而细瘦的样子,呈现出经受霜雪考验后仍然劲挺的姿态。
梅花的内心是适应寒冷的,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
现在显露出来浅红的桃杏色,那不过是酒后泛起的红晕无来由表露在美人的面容上罢了。
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辫梅花和桃杏呢?创作背景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
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作品鉴赏赏析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
“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
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故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全诗翻译赏析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苏轼《水龙吟》全诗翻译赏析【原文】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从没有人怜惜任它飘落满地。
抛家离舍倚路傍,仔细思量却是,貌似无情也有愁思。
萦绕离恨的柔肠频受折磨,娇媚的眼睛困倦,似睁非睁,似闭非闭。
梦魂随风飘飞千万里,去追寻情郎的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起。
不怨恨这杨花已经飞尽,恨只恨西园百花凋落难连缀。
拂晓一阵风雨后,哪能再见杨花的踪迹?早化成一池浮萍细碎。
若把春色分成三分,二分已化为尘土,一分落入池水里。
细细看那不是杨花,点点都是离人的眼泪。
【赏析一】此词为借柳絮拟人抒情的咏物之作。
咏物词,贵在既出物之形态,而又别有所寄,即应在不即不离之间。
苏轼这首词,明咏杨花,暗咏思妇,更隐然寄托了身世坎坷沦落的寂寞幽怨。
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最工。
上阕起句似花还似非花,以写意的笔致写出柳絮的特性与命运:柳絮名为杨花,暮春时与群芳一起飘落,成为撩人一景,但群芳有人爱惜,柳絮却是任其坠落。
这一传神描写既写出杨花的特点,而又隐含思妇的处境,为写人言情留下了许多空间。
非花一词,更是提醒读者词作并非着力于描花,而更注目于咏怀。
抛家以下,写杨花飘落,如弃妇无归。
以拟人手法将杨花喻为伤春思妇,又以女性情态描摹柳絮的盈盈之态,浪迹天涯的无情杨花有了人之情思,柔肠百结的思妇更萦损之态。
花人合一,相互辉映,凄凉欲绝。
梦随数句,杨花纷纷坠地时而随风上扬飘舞不定的姿态,恰似思妇随郎君心意决绝,却被莺呼起只剩空虚怅惘。
思妇之神,杨花之魂,尽皆表达得出神入化。
下阕将无限幽恨一笔荡开,转而以落红难缀之恨引出落花飘零以衬杨花,由笔传情,更深沉地写出杨花委尘的无限悲恨。
苏轼咏物词的审美追求
苏轼咏物词的审美追求闫凤春(巴盟电大分校,内蒙古临河016000) [摘 要]苏轼是宋代咏物词的奠基者。
他的咏物词具有咏赞物性,传递情趣;物之异化,传达情致;“物”为所用,情结全章;“物”境朦胧,含蓄托情等特别的审美特征,使人们在品评、激赏中得到美的享受。
[关键词]苏轼 咏物词 审美特征 审美追求 苏轼作词很注意文学本身的美学价值。
他的咏物词尤其表现出很高的审美追求,思想性和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他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与心者,该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亦。
”他强调创作的审美追求应该认真观察,研究描写对象,清清楚楚掌握它的特征,同时有熟练的艺术技巧,写作时才能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咏赞物性,传递情趣通过对物态进行刻画描写,咏赞物性,传递词人的审美情趣。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寒雀满疏篱,争报寒柯看玉蕤。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
坐客无毡醉不知。
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本词采用以人观物为视角,人与物分离的写法。
上片以热闹的气氛来渲染早梅所显示的姿态、风韵。
岁暮风寒,百花尚无消息,只有梅花缀树,葳蕤如玉。
在冰雪中熬了一冬的寒雀,值此梅花盛开之际,得知大地即将回春,自有无限喜悦之意。
“寒雀满疏篱,争报寒柯看玉蕤”生动地描绘了寒雀对物候变化的敏感。
顾随先生曰“……‘满’字、‘看’,颊上三毫,一何其清幽高寒,一何其湛妙圆寂耶?”“一首《南乡子》,高处、妙处,只此开端二语”(顾随文《东坡词说》)。
而东坡词之妙并不止这些。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
踏散芳英落酒卮。
”进一步从寒雀早梅引出赏梅之人,客来花下,寒雀惊飞,此原本无足怪,妙在雀亦多情,迷花恋枝,竟至客来花下,尚未觉察,直至客人坐定酌酒,方始觉之,而惊飞之际,才不慎踏散芳英,则雀之爱花、迷花已尽述,故花之美艳绝伦及客为花之所陶醉俱明。
散落之芳英,恰恰落在酒杯中,平添无穷雅兴。
论苏轼词的婉约风格
浅论苏轼词的婉约风格摘要: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
苏轼虽被尊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苏词的婉约词风前人虽已有论述,但是有过于片面化。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结合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婉约词,从而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婉约凄美的一面,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苏轼。
关键词:苏轼婉约题材内容特征婉约一词,即委婉含蓄之意。
首先是它具有“可歌性”。
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跟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婉约词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是一种创作手法。
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也是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它以情动人,道尽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作家们把肺腑中的真情,悲愁与欢愉,通过抒情的婉约词,曲折细腻地透露出来,赢得古今无数读者的同情与共鸣。
婉约词的又一特点是“以美取胜”。
它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展观自然美与生活美,歌颂人物的心灵美。
婉约词上承花间词,与花间词一脉相承,但是与在花间词相比,婉约词内容上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传统题材上都有很大的创新。
在苏轼以前的北宋词坛仍是以及婉约词为主流,主要是一些男女相思、闺阁幽怨的艳情之作如柳永,直至苏轼才打破了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入正宗高雅的文学殿堂。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苏轼的咏物词品析
苏轼的咏物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他的咏物词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在苏轼的咏物词中,他经常借助于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现了其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世界观。
苏轼的咏物词多为借物抒情,体现了词人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世界观。
其词常用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手法构成其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例如,他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通过描绘杨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和友情的怀念之情。
《全宋词》中所辑录苏轼的词共358首,其中咏物词30首。
这些咏物词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如咏月6首,咏梅5首,咏荷、琴各3首,柳、荔支、茶各2首,咏海案、石榴、花、菊、雁、足各一首。
这种广泛的涉猎显示了苏轼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深厚感情。
总的来说,苏轼的咏物词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不仅展示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还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视古人情感世界的窗口。
人间词话对苏轼词的评价
人间词话对苏轼词的评价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他认为历史上写得最好的咏物词,就是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人间词话》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
这段话的意思是——苏轼的词旷达,辛弃疾的词豪迈。
没有他们二人的胸襟而又想学习他俩写词的风格,就好像是东施学习西施捧心一般的照搬照抄,效果会适得其反。
苏轼和辛弃疾虽同属豪放词派,但二者风格不同,苏轼的词多心胸旷达,乐观积极,故曰“旷”,辛弃疾的词多表达自己的报国壮志却往往有一种壮志难酬的感慨,故曰“豪”。
论苏轼的婉约词
论苏轼的婉约词[石占德]内容摘要:文学史上婉约词的词作传统对苏轼的影响使其创作了大量的婉约词,但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对婉约词进行了重大的突破与革新,树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因此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苏轼婉约词:一苏轼写婉约词有其历史必然性。
我用以下四个观点为论据来证明:首先,纵观词的发展,从词的产生到北宋中期,基本上仍是婉约词一统天下。
其次,从词本身来看,词最初并不是专供观览的案头文学,而是配合新兴乐曲演唱的歌词,所以词又有曲、曲子、曲子词之称。
其三,从苏轼的经历和思想来看,他也有写作婉约词的情感基础。
其四,就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来说,它们并不是水火不容相互排斥的。
二苏轼对婉约词的革新。
(一)开拓了婉约词的题材、内容。
1、描写农村题材的词。
用[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为论据。
2、悼亡词。
用《江城子》《西江月》两首词的内容、意境、构思分析,毛泽东的悼亡词与苏轼悼亡词比较为依据。
3 、咏物词中的柔美情怀,苏轼的咏物词使婉约词的气质和词品得到了提升。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为论据。
4、苏轼词诉说了真挚的亲朋情感。
以《沁园春》苏轼赴密州任旅途中寄子由的分析为据。
5 、苏轼词展现了清新秀丽的水色山光。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为论据。
6、苏轼闺阁词中的少女情怀7、苏轼婉约词中的思乡情怀。
例如:[醉落魄]离京口作(二)苏轼婉约词追求“以雅为美”。
1、他的词婉约词洗脱了“脂粉气”,变得明丽净洁。
以[洞仙歌]为例“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说明。
2 、用语文雅也是苏轼婉约词刻意追求的。
对[永遇乐]《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这首词的分析为论据。
(三)苏轼的“婉约词”与他人之作也有明显的不同,同样显示出其鲜明的个性。
第一:同样是写“婉约词”他突破了糜烂生活的低俗气味,词中流露出一种清新明丽之情。
第二:他的婉约词不再多做缠绵悱恻的抒情,语气变的爽快利落,且时时做旷达之想。
十首经典咏物诗词
10首经典咏物诗词,一首一个千古名句在诗词中,不管优秀的咏物诗,诗人们以物抒心,托物言志,用花木虫鸟诉说着内心的感受。
诗词君分享十首咏物诗,每一首都是经典名作,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1、最高洁傲世的咏蝉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垂下触须吸吮着甘甜的露水,稀疏的梧桐之上,不时传来蝉清远的声音。
正是因为站在高远,声音才传得远,而不是借助秋风的力量。
2、最惊心动魄的咏石灰诗: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最清空脱俗的咏雪词: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
《东风第一枝·咏春雪》宋·史达祖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
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
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
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
红欲断、杏开素面。
旧游忆著山阴,厚盟遂妨上苑。
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
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咏物词主要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到南宋时,咏物词已进入成熟期,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更重视写作技巧和形式美。
4、最意味深长的咏竹诗: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
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
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长到高矗云霄。
5、最傲然不屈的咏梅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苏轼写过的36字词
苏轼写过的36字词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历史上的周瑜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少有为,是苏轼心中十分仰慕的英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4、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关于苏轼咏物词的独创性研究
关于苏轼咏物词的独创性研究
贾燕军
【期刊名称】《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00)005
【摘要】苏轼在我国文学历史上有着很高的造诣,最主要的是苏轼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于当时时代有着较为重要的开创性.咏物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诗歌形式,苏轼的咏物词不仅继承了传统咏物词的风格,还根据自己的经历以及气质为咏物词注入了新鲜的灵魂,并且为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总页数】3页(P113-114,118)
【作者】贾燕军
【作者单位】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太原03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3
【相关文献】
1.论苏轼咏物词的独创性 [J], 苏静
2.苏轼咏物词的审美追求 [J], 闫凤春
3.从应目会心到迁想妙得--以"咏物词"特点看苏轼、章楶的《水龙吟》 [J], 李锡鹏
4.结构表层的互文性与深层的隐喻性--苏轼咏物词《水龙吟》的诗学解构 [J], 曹章庆
5.苏轼"以诗为词"观在咏物词中的体现 [J], 宋定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的咏物词
11涉外1班20111001121 卢文静摘要:苏轼的词题材广泛,其中的咏物词颇具特色。
苏轼的咏物词多为借物抒情,体现了词人复杂的思想和矛盾的世界观。
其词常用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手法构成其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咏物词虽不始于苏轼却盛于苏轼,苏轼的咏物之作达三十余首,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亦颇高。
本文将对苏轼的咏物词进行大略的艺术分析。
关键词:苏轼,咏物词,艺术分析。
《全宋词》中所辑录苏轼的词共358首,其中咏物词30首。
且咏物的题材涉猎广泛,极具代表。
咏物词的托物言志在苏轼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在咏物词中多次借梅荷、榴花、孤雁、月光等表现自己的清高、孤傲性格。
苏轼的词风少见词的艳科俗流,其旷达风格及其艺术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苏轼的咏物词明丽雅致,可以说并非豪放词风。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其词作《蝶恋花》中的上阙,残红,青杏,燕子,人家,这些意象更近乎于婉约词风。
“枝上柳绵”二句广为传诵的佳句。
王世贞《花草蒙拾》说:“‘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东坡公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苏轼词风格的多样性表明,他革新词风并非单纯地反对婉约一派,而是要改变婉约风格独占词坛的局面,使词的风格由一元化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蝶恋花》的上阕写暮春之景,景中有情,喜愁交错。
下阕写人,墙外行人,墙里佳丽,创造了一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境界。
下阙的“多情却被无情恼”,笑者不知而无情,思者多情而不能传情,因而陷入更深的惆怅烦恼之中。
作者在这微妙的心理刻画中,给人留下了富有人生哲理的联想。
其缠绵婉约的情思、少年男女之间的淡淡情愁说不尽、道不明,这其中的感情自然不是豪放词情。
“文似看山不喜平”,词亦忌直露。
苏轼的咏物词有些不直接描写所咏之物,
而是采用虚写、烘托的手法“直是言情,非复咏物”。
苏轼的《浣溪沙·咏橘》中写道“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噗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上阕描写橘林的景色。
菊花凋谢后,竹篱边、茅舍旁经霜的橘子由青转黄,开始成熟。
下阕用夸张的手法虚写橘子的香和味。
刚把橘子剥开一半就闻到了袭人的芳香,初一品尝,橘汁像甘泉在口齿问流淌。
少女剥过橘子的手三天之后还留有余留的淡淡香气。
这样,不咏橘,而橘的色香味可以意会。
词人巧妙地以少女的手上尚余的香气侧面烘托了橘子的甘甜馨香,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称赞橘子甘美香甜更有意趣。
苏轼进一步发挥了词的抒情功能。
他的词里跃动着一个活泼灵动的生命,而且这个生命的性格面貌是十分清晰的。
不论是词人的自身感情,还是自然的景物,全都富有意趣,结合的恰如其分。
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将杨花比拟成一位思妇,全词写离别的闺怨。
借飘荡的扬花形容被抛弃的女子的身世,遗貌取神,文笔空灵。
词中的上阙提到“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明明是暮春杨花离枝,却说成“抛家傍路”。
在描写杨花零落飞扬的情状时,想像成满怀离愁别苦的思妇柔肠寸断,在百无聊赖中昏昏欲睡。
一双娇眼显出“欲开还闭”的倦容。
由于对情郎魂牵梦绕,竟在梦中随风万里寻郎,无奈好梦又被啼莺惊醒。
词人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使之人格化,从而完成了一个完整而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
在词人的笔下,杨花仿佛是有了自身的感情,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有自己思想的生命。
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论及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时,说苏词“直是言情,非复赋物”①“不似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不仅是托物咏情,更使杨花有了自己的感情。
苏轼的《西江月》将梅花比拟成侍妾朝云。
“素面常嫌粉沈,洗妆不褪唇红。
”将广南中间白四周红的梅瓣比作朝云的脸面,不须擦粉而自然雪白,甚至还嫌擦粉会损伤天然的洁白,洗了妆之后,嘴唇上的红不褪色。
词作生动地描写了梅花的娇美与脱俗,增一分则媚,减一分则素,恰如其分的美丽姿态如同美人的倾城姿容。
苏轼词中形成的清新朴素、简洁旷远的语言风格,打破了只有香软字面才能入词的习惯,为后来辛弃疾驱遗万卷开了先河。
苏轼的部分咏物词也侧面地再现了农村生活。
苏轼是第一个把农村生活纳入词这一领域的词人,这一方面著名的作品有《浣溪沙》词五首,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如《浣溪沙》其二“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
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
月明千里照平沙。
”山色空蒙,其苍翠纵横扩展,渲染衬托着缤纷的晚霞,荆楚的江边,秋风寂然,嫣然怒放着丛丛野花。
远处树林之间,点点村舍若隐若现,依稀可闻几只鸣噪的乌鸦。
这组词生动鲜明如画,充满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语言清新朴素,轻巧自如,苏轼那种随遇而安的怡然神情跃然纸上。
晕霞、寒花、啼鸦等意象组成的意境构成了一个悠远安详、宁静平和的乡村生活画卷。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中国人思家念远、安土重迁的情怀一直是根深蒂固的。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
”深刻地表现了词人浓重的思乡情怀。
苏轼的词少有奇崛的手法和结构,更以情理取胜。
此即元好问说的“东坡圣处,非有意于文字之为工,不得不然之为工也”②
苏轼的另一首《浣溪沙》极为著名,其丰富的理趣和人生哲理更给人以思考。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苏轼的咏物词中常用音义双关的表现手法。
其《贺新郎·夏景》“芳心千重似柬”,既指石榴花蕊一层层包裹得很紧,又指美人心事重重,不肯流露。
“花前对酒不忍触”联系结句“共粉泪、两簌簌”看,既指不忍触花,以免落花,又指不忍触动美人的芳心,以免落泪。
苏轼的《减字木兰花·荔支》“骨细肌香”,既指荔枝核小肉甜,又指美人骨细肉香。
“恰是当年十八娘”,既指名为十八娘的荔枝,又指十八岁的少女。
苏轼的《双荷叶》中写道“红心未偶,绿衣偷结。
”“绿衣”既指水中荷叶,又指苏轼好友贾耘老之侍妾。
“绿衣”为妾。
荷花已有
红蕊而未长出莲藕就“绿衣偷结”,嘲笑贾耘老与侍妾双荷叶未成正式配偶前就已私通苟合。
后人将形式上阴柔优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内容上言情和咏物等,归为婉约词。
苏轼的咏物词总的来说亦属于婉约词的范畴,与前人不同的是,苏轼突破了婉约词多描绘男女缠绵情感的藩篱。
他扩大了言情词的内容,包括夫妻情、兄弟情、友人情、山水情等。
后人称“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③后人分析了苏轼婉约词的特征:一是言情高远典雅。
即苏轼对言情词情感的突破。
二是咏物自然明快。
苏轼的咏物词重在物态的刻画描摹,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情致,而且运用咏物的“离合”之法,在咏物中多有寄托。
三是婉约中蕴涵旷达。
正如宋胡寅在《酒边词序》中称道苏轼说:“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同时,他还间或继承柳永俚俗口语的作风,给人以清新朴素、简洁旷远的感觉。
苏轼的咏物词虽属婉约范畴,但其清新旷达、明丽灵动的风格更延伸了词的内容与层次对婉约词派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①沈谦.填词杂说[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②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M].商务印书馆,1937
③刘熙载.艺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