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与作品分析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方法分析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4db9b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d1.png)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方法分析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属于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问题中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尤其是《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
本文将从案例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案例教学法的方法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这一门课程中。
在这门课程中,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来进行分析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曲式和作品的相关知识。
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作为案例,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音乐中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这些作品的背景和特点,然后通过具体的乐曲进行分析,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曲式结构、音乐形式、和声、旋律等内容,并通过案例来进行讨论和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的影响1.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问题中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案例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探究和学习音乐知识。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方法分析1. 选择合适的案例。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合适的音乐作品作为案例。
曲式与作品分析
![曲式与作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2bc5d126fff705cc170a0c.png)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案(上)(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赖朝师)说明:本教案是音乐本科教学的基础技术理论课。
它包括曲式分析与音乐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曲式方面讲授了简单曲式与复杂曲式两大类别。
其中,简单曲式包括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复杂曲式包括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等。
音乐分析包括了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旋律发展的基本手段,曲式组合的基本原则,以及用大量的音乐作品进行引证。
由于篇幅的缘故乐谱没有直接加入,但在本书中都有表明。
第一讲一、教学内容曲式的定义与曲式发展的基本情况,曲式中的六大基本术语二、教学重点定义与六大基本术语三、教学过程第一章绪论一、曲式的定义及概述音乐作品的结构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如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等都是构成音乐的结构要素。
这些要素,在一个作品中也都有自身的结构,如旋律的结构,和声的结构等。
但这些都是局部性结构。
而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则不同,它是整体性的。
音乐是时间艺术,音乐的形式是在时间的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曲式也就是音乐过程的结构。
换言之,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在一起有起讫的时间过程中按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便是音乐作品的曲式。
就严格的意义而言,每一首具体的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都是不尽相同的。
但是,曲式作为人类的音乐思维方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又积淀形成某些共同的规律。
这些共同的规律不仅体现为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曲式结构原则,而且也形成某些具有相当稳定性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曲式程式类型。
我们要学习曲式的基本知识,也就是要掌握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曲式结构原则以及历史地形成的具有规范意义的各种曲式类型。
当然,人类的音乐实践是无止境的,音乐作品中的曲式现象也处于流变、更新的过程之中,曲式学的内容也是不断发展更新的。
本书所提供的仅仅是曲式分析的最基础的知识,不可能穷尽曲式学的全部复杂问题。
有兴趣的习者,在学完本教程后可进一步自修,以求对曲式学作更深一层的研究。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方法分析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515d04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3.png)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方法分析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具体实例的教学方法,它通过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特别是《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从案例教学法的定义、特点和实施步骤等方面,分析《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定义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实例为基础,通过教师提供或学生自主选择真实的案例,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及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案例通常来自于真实生活中的事件或问题,通过对案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学生可以从中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曲式与作品分析》是音乐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学生具备对不同曲式和作品的分析能力,从而深入理解音乐的内涵和外延。
而案例教学法正是一种适合于培养学生音乐分析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1. 真实性:案例教学法的案例通常都来源于真实生活中的事件或问题,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2. 现实性:案例教学法引入的案例往往是学生所熟悉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3. 实践性: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从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 综合性: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往往涉及多学科知识和多方面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音乐语言和表达手法,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的实施步骤1. 选择案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音乐作品作为案例,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案例。
2. 分析案例: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所选案例进行分析,例如曲式结构、乐曲节奏、旋律和和声等方面的分析,讨论乐曲的表达手法和音乐语言的特点。
音乐学专业科目三《曲式与作品分析》
![音乐学专业科目三《曲式与作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59a3526529647d2628522f.png)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考教育学士学位考试音乐学专业《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课程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设置说明《曲式和作品分析》是为培养和检验应考者的曲式和音乐作品分析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曲式分析基本理论;二是音乐作品内容分析。
要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曲式类型的特征以及判断依据,能分析具体的音乐作品的曲式特征及音乐内容特征。
二、参考书目《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陈丹布编著)第二部分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1、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2、有关曲式结构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3、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
4、音乐的陈述类型。
第二章:一段曲式1、识记:什么是一段曲式;乐句、乐节和乐汇之间的区别;一段式的分类原则。
2、理解:一段曲式的特征;乐段内部各单位的相互关系;复乐段的结构意义。
3、重点分析曲目:格里格《我爱你》巴托克《献给孩子们》。
4、分析要求:能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作简要的和声分析;说明音乐内容。
第三章:二段曲式1、识记:什么是二段曲式?二段式呈示段的特征;什么是再现的二段式?什么是无再现的二段式?2、理解:二段式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的对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重点分析:舒曼《初衷》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判断曲式形式;画出曲式结构图;分析音乐内容。
第四章:三段曲式1、识记:什么是三段曲式?什么是引伸型中段?什么是并置型中段?2、理解:引伸型中段和并置型中段各有哪些特点?3、重点分析:肖邦《玛祖卡舞曲》OP33NO2《在银色的月光下》。
4、分析要求:判断何种类型的三段曲式;画出结构图式;分析中段写法;说明音乐内容。
第五章:三部曲式1、识记:三部曲式的基本结构图;中部的写法可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什么叫三声中部?2、理解:三部曲式的基本特征;呈示型中部与展开型中部有哪些不同?3、重点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第三乐章肖邦《降E圆舞曲》OP18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乐段;判断曲式类型;画出结构图式;分析音乐内容。
曲式与作品分析 名词解释1
![曲式与作品分析 名词解释1](https://img.taocdn.com/s3/m/e63044dece2f0066f533223d.png)
曲式与作品分析名词解释:1、曲式:音乐作品的合乎于一定逻辑的结构便称为曲式。
具体来说,音乐素材有明确目的的合乎于逻辑安排,在不同时间先后出现,变化、发展的布局、处理,根据一定原则形成为若干典型结构,即是我们所谓的曲式。
2、曲调:曲调(即旋律)是一个完整的现象,是以一个声部表达的乐思,并常常以它来体现音乐的基本内容。
曲调是各种表现手段的统一体,它包括高音关系、时间关系(即节奏、节拍、速度等)、强弱、音色和演奏法,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包含它本身所暗示的和声关系以及曲式的最基本结构。
3、音色:音色是指乐音的色彩特质,它决定于该音所产生的泛音作用。
4、织体:简单说来是作为音乐作品构成的基本材料的‘音’,在作品中的具体组织形式。
5、复调体:“复调体”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若干曲调的结合,这些曲调互相配合但独立发展。
6、和声体:“和声体”则是在若干声部的结合中明显地分出主要曲调与伴奏两部分。
7、“主题”是具有比较独立的结构形式的、意义比较完整的、能体现清晰地性格面貌的、鲜明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
由于作品的内容要求以及乐曲规模的大小不同,一首作品中可能有一个或几个主题。
8、变奏:是指在保留原来音乐材料的结构基础上进行的装饰变化。
变化可能在音高(曲调线)、节奏、和声,甚至音强、音区、音色、演奏法、织体等各方面,但是最常见的是曲调的音高和节奏、织体方面的改变。
9、展开:展开与变奏最大区别在于后者基本上保留原来结构,而前者则触动并改变原来结构。
这种“触动”可能只是从陈述过的音乐材料中抽出一些小片段加以展开处理,或将主题的和声结构加以变化。
在对旧的音乐材料做展开处理时常可自由运用音值扩大、缩小、倒影、音程扩大缩小、转位等方法取得较大变化。
10、模进:是展开的重要手法之一。
模进即是音乐材料(乐节或乐句,曲调或和声)的原来形式在同一声部中的其他音级上,一不同高度重复出现。
可分为准确的模进、守调模进、上行模进、下行模进等。
11、再现: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重复”,即是在音乐展开之后,在新的音乐片段之后重又出现前面的音乐材料或主题,它们可能准确地再现,也可能变化的再现。
曲式与作品分析在音乐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
![曲式与作品分析在音乐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0bbbe6a0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a.png)
曲式与作品分析在音乐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
节奏是音乐技术中最基础的要素,它不仅反映着音乐的本质,而且构成了音乐
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此两个因素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来讨论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的重要性。
首先,音乐曲式对于音乐教学及乐理的学习至关重要。
曲式是音乐构成的基础,是音乐终曲的主要形式。
曲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开端、中段和结尾及其起伏、发展及其节奏等,从而了解音乐的主题思想,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探讨音乐以及它的结构。
例如,《节奏之王》博士研究生贝克对于曲式与乐理、节奏等有着明确的教学理念,并且广受学者们的好评。
其次,音乐作品分析在音乐教学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作品分析不仅有助于学生
掌握音乐中不同时期的流派、曲式、乐理、技术特点等,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确立其曲法概念。
例如,格里高利的音乐视觉化思维,旨在教授学生如何分析音乐作品传达其艺术思想,以及如何真正掌握音乐色彩和技术表现。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在音乐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掌握音乐历史、曲式、乐理以及技术特点等知识,而且对学习掌握乐理运用也有着巨大作用。
因此,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被正确的重视和认识。
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
![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ea9d7c7cd184254a35356a.png)
音乐学院《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体现该乐曲或段落的基本性格面貌的乐思,称之为(主题)。
2. 一首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如果用它自身的主要调性的主功能来完全终止,那么该结构单位称为(收拢性结构)。
3.乐段的内部结构可以细分为(乐句)、(乐节)、(乐汇)。
4. 乐段最后落于主调的属和弦,以和声的半终止结束,称之为(开放乐段)。
5. 段落之间还可能形成尾首重叠的关系,称为(侵入终止)。
6.音乐作品的结构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要素包括:(旋律)(和声)(织体)(调式调性).7.乐段的调性结构可分为(单一调性)和(转调)的结构二、名词解释(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复乐段复乐段是一种特殊的结构。
复乐段的“复”,为重复或复合的意思。
它既是一个量的概念,即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分量,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内容为重复关系。
复乐段以其包含乐段数量的差别,可分别称之为二重复乐段、三重复乐段等。
但三重及三重以上的复乐段实际上非常罕见,因此,通常所谓的复乐段,也即指二重复乐段。
2.三部性原则三部性原则是在呼应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部性结构就是在遥相呼应的两部分之间,插入一个中间部分。
三部性原则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可用图式:A-B-A来表示,即主题(呈式)——离题(对比或引伸展开)——返题(主题再现)。
三部性原则的核心是再现,因而也可以称之为再现原则三、简答题(共四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哪些特征?答: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以下几个特征:(1)乐思材料比较片段化、零碎化。
(2)调性与和声呈不稳定功能。
这种不稳定功能的最基本的体现是避免全曲的主要调性而在从属调性上进行。
调性与和声的不稳定功能的进一步强化则体现为不确立一个明确的调性为目标,避免主和弦或避免完全终止式,不在一个调性上作较长的停留,较多使用不协和和弦等等。
曲式与作品分析-图文
![曲式与作品分析-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f5060f1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72.png)
曲式与作品分析-图文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1、《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分析角度,将侧重在“作曲技术理论范畴”。
而在作曲技术理论的各学科中,本教程又更集中于“音乐结构技术理论”。
所以该课虽然不要求全面、系统地分析作品的和声、复调或配器技术,但要求学生具备以上学识,以便将有关内容作为音乐语言要素进行综合观察,并根据其在具体作品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作出重点分析。
2、曲式学虽然对历史上的音乐结构法则进行过系统化的规范,但世界上却没有绝对统一的方法、模式。
因为作曲家在创作时,对利用和发挥各音乐要素的偏好各不相同,所以也没有绝对格式化的分析方法,我们只能是根据具体作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3、音乐分析应从宏观入手,逐步深入到细节。
音乐语言要素中(在音乐构成的“各种要素”中),曲式是支撑骨骼,调性布局和和声功能布局是宏观环节,其他要素在一般情况下,多属于微观分析。
宏观和微观是互为表里的综合体。
分析与综合相辅而成。
第二节本课程所包含的基本内容1、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音乐语言)音乐语言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旋律线、节奏、节拍、速度、调式、调性、和声、音区、音强(力度)、音色、演奏(唱)法、织体等2、音乐发展的基本手法包括重复、再现、模进、迭奏、变奏、宽放、紧收、演化、对比等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的音乐发展手法。
3、音乐语言的陈述结构包括乐段及其扩展形式、模进结构、连句结构、自由结构等一系列音乐语言的陈述结构形式。
4、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曲式结构主要学习规范化曲式,以不同的曲式结构原则(并列原则、再现原则、循环原则、奏鸣原则、变奏原则和套曲原则)为基础,重点讲述曲式结构的类型。
第二章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旋律线、节奏、节拍、速度、调式、调性、和声、音区、音强(力度)、音色、演奏(唱)法、织体等)第一节关于旋律(M)1、定义:旋律是指音乐的一切横向音高关系,是由音程的大小和音程的方向两种属性构成。
也就是说,它是由乐音的连续横向运动形成的轨迹。
曲式与作品分析
![曲式与作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8c95bf48d7c1c709a145c4.png)
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
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 =MFA 。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 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
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 一、有关旋律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
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
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
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1、旋律的外形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曲式与作品分析
![曲式与作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d2e7f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9.png)
●回旋曲式:同一个主题反复出现,其间插入若干新材料(或原材料的引申)的对比部分所形成的结构成为回旋曲式。
A+B+A+C+A……+A叠部(Refrain)插部Ep. Eposode●回旋曲式分类:1、小回旋曲式,三段式连锁链接,文艺复兴时期。
2、古典回旋曲式,引申发展,规模小、对比低、统一性强。
古典乐派A+B+A+C+A。
3、回旋奏鸣曲式,库普兰、拉莫等多用,古典乐派。
●回旋曲式构成条件:1、包含五个以上相对独立部分。
2、叠部(Refrain)至少出现三次。
3、有两个以上的各不相同的插部(Epsode)。
4、叠部隔时出现,插部穿插其间,各部分的主题体材料排列具有循环和交替特点,显示了三部性的连锁关系。
5、回旋原则。
6、调性方面,所有的主部都由主调支持,插部伴随掉的对比,较为逻辑的选择是T-D-T-S-T的调性功能布局。
●回旋曲式调性方面:所有的主部都需要由主调支持,而所有的插部都要求伴随调性调式的对比。
较为逻辑的选择T-D-T-S-T●回旋曲式除了其结构意义之外,又具有明显的体裁意义。
它主要来源于欧洲民间带“副歌”的轮舞歌曲形式,这种形式的副歌部分不断原样反复,而分节歌式的“领唱”部分则每次不同。
●应用范围:回旋曲式常用于独立的声乐曲或器乐曲(舞曲尤多),以及大中型套曲的某一个乐章。
●小型回旋曲式:曲式的各相对独立部分均为乐段或小于乐段(乐句),由叠部起始各插部与叠部交替轮换出现,整体上呈三段式连锁衔接关系的结构类型。
●小型回旋曲式的插部通常是叠部材料的引申发展。
各部分规模小,音乐的对比程度低,体现出较强的统一性。
(库普兰、拉莫)●变奏曲式:由代表基本乐思的音乐主题的最初陈述及其若干次变奏所构成的曲式称为变奏曲式。
A+A1+A2+A3+……原型称为变奏主题●变奏曲式以变奏原则为基础但它也经常综合其他的结构原则。
如再现三部性原则、多部对称原则或奏鸣原则、套曲原则等。
●一般变奏曲只使用一个主题,但也有双主题变奏。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大纲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c90183f31126edb6f1a10a0.png)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0104003学时:64 学分:4分适用对象:音乐学本科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考核要求: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期中考查、期末考试三种,平时占20%,期中20%,期末占60%。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高为杰、陈丹布著,《曲式分析基础课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吴祖强著,《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杨儒怀著,《音乐分析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曲式与作品分析》是音乐本科理论必修课之一。
本课程着重学习作品曲式结构与音乐分析,并着重进行这两个方面的学习。
通过教学与学生自习,使学生了解早有普遍意义的曲式结构原则和各种曲式的类型,掌握分析音乐作品的方法,并对音乐作品的结构和风格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1、掌握曲式的理论:主要有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曲式发展的基本原则;音乐的陈述类型2、掌握曲式的结构类型:主要有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
3、 能够以曲式的基本理论独立的分析音乐作品。
4、 能够以曲式理论写作音乐分析文章。
(二)教学要求1、掌握各种作品的体裁结构。
2、以理论的掌握带动作品的分析。
3、采用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修完《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基础课程之后,开始学习本门课程,并为其他课程如钢琴、声乐、中外音乐史等提供不可或缺的技章 课程内容 学时 1 绪论:曲式定义、基本术语、曲式发展基本结构原则、音乐的称述类型 4 2 一段曲式:定义及特征、乐段内部结构、分类等 8 3 二段曲式:定义及特征、二段式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分类等。
6 4 三段曲式:定义及特征、三段式的呈示段、中段、再现段、从属部分。
16 5 三部曲式:定义及特征、三部曲式的中部、基本类型、中部及再现部、从属部分。
琵琶作品《十面埋伏》的曲式与作品分析
![琵琶作品《十面埋伏》的曲式与作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cb156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4.png)
琵琶作品《十面埋伏》的曲式与作品分析(一)曲式结构分析在《十面埋伏》琵琶曲中,其为我国传统的大型套曲曲式结构,共包括三大部分,也是十三段,其中第一大的部分是战前的准备,这里的四小段把士兵的列阵和旌旗飘扬的战前场面进行了有效的烘托;第二大的部分是战争的过程,通过壮阔激昂的音乐把战场中相互厮杀和万马奔腾之景进行了有效的展现,且在大战部分,描绘出四面楚歌下的楚军将士浓郁的思乡情景,显得更加凄美和悲壮;第三大的部分是战争的结束,包括了凯旋和收兵回营,主要描绘汉军胜利后凯旋而归之景,对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进行了表露,此段节奏同前两部分对比是相对舒缓的。
(二)作品分析本曲主要运用的是浦东派的演奏方式,该版《十面埋伏》一共有18段,共分成了四大部分,分别是引子、准备、交战和凯旋。
第一部分:引子一—乐曲中的《列营》《擂鼓》《掌号》《放炮》四段。
此四段是《十面埋伏》乐曲的引子部分。
在该部分中,需要使用各种琵琶演奏的技巧来展现战争筹备时期的紧张和繁忙的场景。
例如,需要运用“轮拂”来拉开整曲的篇章;运用“拂轮”的手法表现节奏渐快的节奏以及激奋人心的长音,这就意味着战争场面一触即发,而锵锵的节奏和古代的战鼓有异曲同工之处,并通过节奏的调整以及调式的来回切换来增加曲子的节奏,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使得听众感觉到大战来临前的慌乱和揪心。
此时,通过改变曲子的旋律,速度再进一步加快,同时之前的高音渐变到低音,旋律一直慢慢改变,目的是将整个曲子的推力进行提升,也就预示着风雨欲来的感觉,将人们对战争的期盼、恐惧、焦虑、疑惑等各种心态推到一个极态。
第二部分:准备。
这一章节是《十面埋伏》的主要部分。
《打开门》也是曲子的主要旋律,而其他《点将》部分的旋律变化都是围绕着《打开门》进行的。
在这一章里,乐曲的节奏性就很快,同时抒情的氛围也比较浓,而曲子的旋律则以恢弘肃穆为主。
这也体现了军队的军威和军容。
在这一章里,运用的演奏技巧的目的是为了能将军队的威武雄壮以及气势豪迈得以体现。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方法分析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3b8268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e7.png)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方法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方法分析。
首先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然后探讨了其在该教学领域的具体应用。
接着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效果上的优势,并详细描述了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
最后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在《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具体操作、实施步骤、重要性、发展前景1. 引言1.1 标题案例教学法在《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的方法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案例教学法在《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案例教学法的概念、特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探讨该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培养分析能力方面的优势。
文章还将介绍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步骤,总结案例教学法在该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并展望其未来在教学中的发展前景。
正文: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真实生活案例或学术案例为基础,通过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来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具体案例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包括情境性、启发性和综合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的运用在《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内涵,提高他们的音乐分析能力。
通过分析实际音乐作品的案例,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不同曲式的特点和演变规律,从而更好地掌握曲式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效果上的优势案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通过具体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音乐作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曲式作品分析笔记文档
![曲式作品分析笔记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e5d93908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45.png)
曲式作品分析笔记⽂档●曲式分析提纲(⼀)引⾔1、有关作曲家及写作背景2、有关作品(体裁、标题)3、有关⾳乐形象和情绪(⼆)曲式调性及结构图⽰(三)详细分析1、引⼦:结构、材料2、分析A 段:3、分析B 段:从主题中抽取的材料,发展的发式4、按照宏观,微观⽅⾯;按照概括逐段分析5、分析尾声:材料作⽤(四)结束语:收获,总结,启发●九⼤⾳乐结构要素(⼀个旋律加伴奏)(多个旋律横向进⾏)●曲式结构主题——绪论(⼀)定义:指乐曲中具有⼀定特性的,并处于显著地位的⾳调(核⼼⾳调)。
是乐曲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貌:通过⾳调要素体现(九⼤结构要素)、有完整的乐思主题的数量:⼩型作品⼀个主题,⼤型作品多个主题引⼦:(⼀)定义:位于乐曲开始的、主题呈⽰前的乐段或乐句(⼆)作⽤: a 营造某种氛围 b 引导主题主题材料:单⼀材料、对⽐材料、多种材料开放性结构特点:a 结束于属和弦 b 结束于转调终⽌收拢结构:结束于主调的主和弦●曲式结构原则及⾳乐陈述类型原则:并列原则定义:是曲式最简单的结构⽅式,即乐曲的各部分根据并列累积的原则进⾏组合特点:连续将有着不同程度的对⽐更新曲式部,在横向延伸中累积如: 1、A ⼀部曲式(列)2、A+B ⼆部并列曲式3、A+B+C 三部并列曲式4、A+B+C+D+…… 多部并列曲式相同的调式调性,内在⾳乐相同点结构旋律和声⾳⾊织体⼒度速度节奏节拍调式调性演奏演唱法主调织体复调织体呼应原则特点:上下分两部,重复,对⽐再现原则间隔重复结构形式:1、A (a+b )+B(c+a 或b ) 再现⼆部曲式2、A+B+A 再现三部曲式3、A+B+C+A 再现四部曲式4、A+B+A+B+A 再现五部曲式A+B+A+B/+A 双三部曲式(B/代表B 有变化)5、A+B+C+……+A 再现多部曲式起承转合原则(起开合):是由呼应原则衍⽣⽽来并与三部性原则相综合变奏原则 1、定义:以⼀个主题为基础,⽤变奏⼿法引出多个变体2、图⽰:A+A1+A2+A3+A4+……A^3、⼀⾸变奏曲通常含⼀个主题,有时也可能有两个主题,构成双重变奏曲回旋原则 1、定义:特点:主导的结构部分循环出现2、图⽰:(1)A+B+A+C+A 五部回旋曲式(2)A+B+A+C+A+D+A+……A 多部回旋曲式A+B+C+A+C+B+A (对称原则) 奏鸣原则奏鸣组合称为最⾼的曲式结构原则特点:两个在调性和主题材料上的对⽐主题,在再现中实现主调中的调性的回归统⼀构成图⽰⼀段曲式定义:由功能相同的⼀种乐段构成的曲式即⼀段曲式乐段是规模最⼩的曲式结构单位,⼀般由两个(典型)或以上的乐句构成,⼀般不易划分句逗,⼀⽓呵成定义:乐句组合时末尾的终⽌和弦(半终⽌、结束终⽌)形成了呼应关系的能表达完整乐思的基础性结果单位,它通常和⾳乐主题的陈述有关1、终⽌式的呼应关系,乐段的结束终⽌可以是本调的半终⽌、完全终⽌、也可以是转调上的半终⽌、完全终⽌、或其他类型的终⽌2、所谓完整的乐思是区别于那些过渡性、展开性、引⼦型或连接句写法的段落3、基础性的结构单位讲的是结果规模:乐段既是构成曲式的基本单位,所以篇幅不能很⼤,但⼜是⼀个相当完整的结构调式与和声呈现部主题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展开部引⼊部分基本展开部属准备段再现部主部连接部结束部副部1、单声部⾳乐中,上下两句多为属主⾳的上下呼应格式2、多声部⾳乐中,乐段的和声进⾏具有⼀定的布局格式半终⽌⼀段为K46—V(或不完满终⽌)全终⽌为V—I(完满终⽌、偶尔为不完满)3、书14页4、乐段是相对独⽴的结构,具有⽐较完整的旋律⾳调乐段的分类1、以乐句的数量为依据2、个乐句之间主题材料的不同组合关系作为依据3、以乐句外部结构形态作为依据,⼩节数为计算单位⽅整结构乐段由⼆或四个乐句构成,每句等长,均为⼆、四、⼋⼩节4、以和声、调性关系为依据收拢性和开放性收拢性结束于主调的主和弦⼀句类:A=a 乐段内没有句逗,形式上只相当于⼀个乐句特点1、只出现于⾳乐的开始位置2、凡是这种单⼀结构的乐段都是主题3、都有⽐较明确的终⽌效果4、通常结束处有特殊的记谱法⼆句类:1、A=a+a’(平⾏结构的两句式乐段)最常见平⾏重2、A=a+b(对⽐结构的两句式的乐段0)对⽐复3、A=a+(a/2+a/2)(分裂结构的两句式乐段) 分裂关4、A= a+(a/2+a/2)+a(综合结构的两句式乐段) 综合系三句类:1、A=a+a’+a’’重复型乐段2、A=a+a’+b或A=a+b+b’对⽐型乐段3、A=a+b+a 再现型乐段4、A=a+b+c 并列型乐段四句类:1、A=a+b+a+b 平⾏结构2、A=a+a’+b+b’对⽐结构3、A=a+a’+b+a 起承转合多句类:(五句以上)多见于声乐作品和⼤型器乐作品的主题陈述复乐段定义:复合结构的乐段,指由两个相应的单乐段按照平⾏、呼应的原则构成的结构特点:1)典型的复乐段常常包括四个乐句,⼀、⼆句构成前乐段,三四句构成后乐段,其中第三句以重复第⼀句的主题材料开始,是区别⼆段式的主要标志(包括变奏、模进)2)前后乐段的终⽌式不同,形成呼应关系,与乐段重复的主要区别复乐段的终⽌1)前乐段不⽤完全终⽌(往往⽤半终⽌),后乐段完全终⽌。
曲式与作品分析
![曲式与作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34b5be9e3143323968938b.png)
在山大王的宫中
声音
强
弱
各种事物的能量、力量
大
小
物体与形状
大
小
物体的质量
重
轻
情态体验
强
弱
空间距离
近
远
速度
速度也是音乐审美中重要的表现因素,不同的速度 演奏往往具有不同的表现性质和作用,能很好得体
旋律:是单声部乐思,是由旋律音进行的距离(音程) 和方向所造成的。也就是旋律的级进和跳进、上行和下行。 旋律进行所采取的音程大小,直接关系到进行的紧张度的问 题。同时,它们的表现力还涉及到旋律的进行方向问题。
不同类型的旋律线有不同的表现作用。例如:有规则地 采取小音程上下起伏的旋律线通常表现微波荡漾一般的形象。
现音乐的情绪变化。
第一布兰登堡第二乐章
第一布兰登堡第三乐章
速度的快慢和力度的强弱是变化无穷的,快——慢、 强——弱的对比和渐快、渐慢、渐强、渐弱的色调变化, 不仅有巨大的表现作用,还在作品的结构上起着组织作用。 如:拉威尔的《波莱罗》
pp p mp mf f ff
grave
庄板
40
largo
广板
织体
织体:是音乐材料组成音的编织物的组织方式。可分三种类 型:
1、单声部织体 2、复调织体(多声部织体) 3、主调音乐织体(多声部织体) 织体也和音乐语言中的其他要素一样,在曲式中可以起呼应 和对比的作用,可以促使乐思不断发展。
1、单声部织体:以单一旋律声部、包括同一旋律的八度 叠置为其陈述方式。
2、复调织体:特点是若干旋律声部的同时结合,各声部 都有同等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旋曲式:同一个主题反复出现,其间插入若干新材料(或原材料的引申)的对比部分所形成的结构成为回旋曲式。
A+B+A+C+A……+A叠部(Refrain)插部Ep. Eposode●回旋曲式分类:1、小回旋曲式,三段式连锁链接,文艺复兴时期。
2、古典回旋曲式,引申发展,规模小、对比低、统一性强。
古典乐派A+B+A+C+A。
3、回旋奏鸣曲式,库普兰、拉莫等多用,古典乐派。
●回旋曲式构成条件:1、包含五个以上相对独立部分。
2、叠部(Refrain)至少出现三次。
3、有两个以上的各不相同的插部(Epsode)。
4、叠部隔时出现,插部穿插其间,各部分的主题体材料排列具有循环和交替特点,显示了三部性的连锁关系。
5、回旋原则。
6、调性方面,所有的主部都由主调支持,插部伴随掉的对比,较为逻辑的选择是T-D-T-S-T的调性功能布局。
●回旋曲式调性方面:所有的主部都需要由主调支持,而所有的插部都要求伴随调性调式的对比。
较为逻辑的选择T-D-T-S-T●回旋曲式除了其结构意义之外,又具有明显的体裁意义。
它主要来源于欧洲民间带“副歌”的轮舞歌曲形式,这种形式的副歌部分不断原样反复,而分节歌式的“领唱”部分则每次不同。
●应用范围:回旋曲式常用于独立的声乐曲或器乐曲(舞曲尤多),以及大中型套曲的某一个乐章。
●小型回旋曲式:曲式的各相对独立部分均为乐段或小于乐段(乐句),由叠部起始各插部与叠部交替轮换出现,整体上呈三段式连锁衔接关系的结构类型。
●小型回旋曲式的插部通常是叠部材料的引申发展。
各部分规模小,音乐的对比程度低,体现出较强的统一性。
(库普兰、拉莫)●变奏曲式:由代表基本乐思的音乐主题的最初陈述及其若干次变奏所构成的曲式称为变奏曲式。
A+A1+A2+A3+……原型称为变奏主题●变奏曲式以变奏原则为基础但它也经常综合其他的结构原则。
如再现三部性原则、多部对称原则或奏鸣原则、套曲原则等。
●一般变奏曲只使用一个主题,但也有双主题变奏。
主题:长度大于等于4小节,是一条完整的旋律,多为单二或一部曲式。
●固定基础变奏的主要分类:1、固定低音变奏,2、固定和声变奏(恰空),3、固定音高变奏(也叫固定旋律变奏)●固定基础变奏的结构特点:1、形象清晰、风格鲜明。
2、形式洗练,内涵丰富。
3、讲究和声、推敲细节。
4、留有余地,变化万千。
承载结构主题多为单二部或一部曲式。
●采用的固定元素通常有:1、固定低音。
①动机低音。
②固定低音。
③帕萨卡利亚(源于欧洲西班牙,三拍子、慢速度、固定低音是整个结构的主题和基础,复调音乐风格占有绝对优势。
)2、固定和声。
恰空(与帕萨卡利亚相似的民间舞曲,三拍子、慢速度、和声的、主调)。
3、固定旋律●固定变奏曲:曲式中的某种元素保持原型不变,并始终在音乐中循环反复,形成固定的结构链和曲式基础。
●主题变奏:“主题变奏”不再属于固定基础变奏范围,它不仅不要求固定主题,而且恰恰要求对主题自身进行变奏。
不对原主题做任何肢解性处理的变奏方式。
●主题变奏的分类:古典装饰变奏(严格变奏)和自由变奏(性格变奏)。
●古典装饰变奏(严格变奏)。
变奏的着力点在于围绕着以主题旋律为中心的多方面装饰加工,原主题的曲式结构不变,旋律骨干音不变,和声骨干也相对稳定。
定义:保留主题的基本结构,维持旋律以及和声的基本骨架,但使用更加灵活的变奏方法,如旋律和和声做华彩性的发展,节奏织体多变,甚至换用调式、调性。
使音乐的情绪、性格产生对比等。
所形成的结构,称为装饰变奏,又称严格变奏。
它是主调音乐时期变奏曲式中使用最广泛最具典型意义的形式。
●古典装饰变奏主题特点:材料:节奏音型一般比较单纯、简练。
和声:单一调性或统一调性,和声单纯结尾收拢较为多见和声节奏适中,不宜过密。
结构:二段式或一段式较为多见。
速度:中速、慢速为多见。
●古典装饰变奏变奏特点:保持基本结构不变,旋律围绕某些骨干音做华彩加工,可能随时改变节拍、节奏和速度,和声保留功能轮廓,但可以改变细节,作装饰加花,改换织体,甚至改变调式调性。
规模较大的装饰变奏曲可能将主题及其变奏清楚分组并与其他曲式结构原则结合(通常是三部性原则)。
●自由变奏。
可以改变原主题的曲式、体裁,也可以针对主题中某一材料进行集中的展开或发挥,甚至偶尔还可插入某些新材料来与之对比,但均以不改变乐曲以变奏为主导的结构为前提。
定义:引进更多的新因素,扩大音乐发展的起伏,强化各个变奏之间的对比性和相对独立性,使其更为灵活多样的变奏手法。
●自由变奏的自由主题结构与装饰变奏相似:1、采用主调音乐的写法。
2、旋律、和声、节奏单纯、简洁、精炼。
3、极有富于特点的旋律进行。
4、常用二段或一段式结构。
●自由变奏的手法:常改变主题的基本结构,曲式、和声、调式及旋律都可能做很大的改变。
用各种各样的变奏手法把乐思从多侧面、多层次的发展进行对比。
也具有分组、分阶段的特点。
●双主题变奏(二重变奏)一、布里顿《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二、《波莱罗》莫里斯、拉威尔创于1928年。
特点:3/4拍,速度稍快。
主部、中间部、再现部、响板节奏。
1、节奏完全相同、速度不变。
2、主题答句反复九次,不展开变奏。
3、始终在C大调上,最后的两小节才转调。
4、前半部有和声,除独奏就是齐奏,后半部附有淡淡的和弦。
5、舞曲只有渐强变化。
●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主部连接副部结束导入展开属准备主部连接副部结束部部部部主调副调不稳定和声阶段主调主调主部主题一般只有一个,副部可以是多个。
统一、对比、发展三位一体的原则。
统一原则是奏鸣曲式的重要标签。
●呈示部: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每一个部都可能产生一个或多个主体材料。
主部在主调,副部在副调。
●呈示部中音乐的对比是基本格局,重要的是主部与副部的对比,他们是矛盾的核心。
连接部和结束部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省略。
●呈示部内的主部,材料方面:主部是最先陈述的主要主题,决定着音乐的性质。
结构方面:主部必须某种曲式的承载,一般由小型单曲式承担主部结构(乐段至单三范围)其中乐段结构最为常见。
和声方面:主部的调性习惯上称为主调,也是整个奏鸣曲式的调性和声基础。
主部两种结束方案:1、全终止结束(收拢)。
2、半终止结束(开放),主部陈述待续,与连接部关系紧密甚至合为一体。
●呈示部内的连接部:材料方面:1、使用新材料,与主部形成A与B的关系。
2、使用主部材料同头开始的连接部,与主部形成A与A的关系。
结构方面:连接部是附属性质,属自由结构。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阶段、中转阶段(材料和和声都离主部主调而去)、准备阶段(为副部的进入作铺垫)。
和声方面:连接部的基本功能是离开主调和达到副调,避免主调或主调功能,避免在任何调上发展为全终止。
也有三个阶段:开始阶段:延续主部从主调/直接起自从属调的连接。
中转阶段:调性频繁转移。
准备阶段:以副部调性为目标的和声预备。
●呈示部内的副部:材料:与主部进行对比。
结构:需要曲式支持,范围也在乐段和单三之间,每个副部都应形成自己的曲式结构。
和声方面:须建立在新的调上。
调对比是主部和副部在呈示部之间的基本设计原则。
全终止是评判副部的唯一标准。
●呈示部内的结束部:材料:不受限制,少数可省略。
结构:同样属于附属结构,也是自由结构部分,可用罗马数字划出前后阶段。
和声:在副部全终止之后开始,和副部保持调性一致。
●展开部三阶段:导入阶段、展开阶段、属准备阶段。
展开部原则上避免主调的出现,导入多从属调进行,若从主调导入,往往会伴随结构方面的特殊考虑。
●导入阶段:相当于展开部的引子,通常结构规模不大,短小、可以不完整。
完成导入后即消失。
不具备对材料的扩张或发展功能。
导入方式:1、同头导入:同主部或前奏的材料。
同头起,原主题明显有所减缩,并大多会移调。
2、结尾导入:继续结束部的材料,形成结束部与展开部无缝连接。
3、幷置导入:用新材料闯入方式突兀的宣告展开部就此开始。
●展开阶段:核心,材料:来自呈示部,主题材料变形,对位发展若用新材料则叫插部。
调性和声的不稳定是其典型特征:避免呈示部中主、副调的出现,避免任何调式上的全终止,频繁转、离调,避免临时主调印象。
●展开阶段:展开部的核心部。
在这里出现的材料必须来自呈示部(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或前奏),并进行各种各样的发展处理。
1、动机音组的模块持续、重复、摸进。
2、主题材料的分裂。
3、主题材料的变形。
4、多个主题叠置的对比发展。
5、主题在展开中不断综合新的因素向新音乐形象派生。
6、如果这一阶段是运用新材料的呈示性陈述则不称为展开部,而是插部。
●调性和声的不稳定是展开部的典型现象。
1、避免呈示部中主调和副调的出现。
2、避免在任何调性(式)上的全终止。
3、频繁的转调或离调。
4、避免产生临时主调的印象.●属准备阶段:1、取主调的属功能范围的和声,停留并持续,直至解决到再现部。
2、取主调属音作低音持续.在属持续音上方的和弦不受低音控制,根据音乐需要进行,但属持续音一经出现,属准备阶段表明已经开始。
3、在展开和再现之间阶段,任何音、任何和弦甚至任何节奏的持续都会产生属准备的结构意义。
所以属准备泛指一切通向再现的连接性附属结构,并非一定要求属功能的和声才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