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公共政策学0318_自考复习要点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环境:对于具体的政策主体系统来说,存在两种不同的政策环境:
1、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即系统的生态环境,包括:①地理自然环境②经济环境③政治法治环
境④社会文化环境⑤国际环境。
2、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是指政策系统在制定和实施某项公共政策的过程中直接地对政策系
统的运行产生影响的政策环境。
一国的现实国情是政策的工作环境。
※政策反馈系统:政策反馈系统是将政策的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的一个特殊子系统。
多层次、多网络是其突出特点。
※政策系统的运行的步骤:①利益输入②利益综合③政策形成④政策发布⑤政策执行⑥政策反馈
※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政府权力、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二重性:
①公共政策是政府推行政治统治的基本工具②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2、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决定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数量
※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任何政策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所提供的总体框架内运行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
1、单一制:①中央集权型(法国是中央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②地方分权型(英国是地
方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
2、联邦制。
※政府能力: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地制定并有效地实施公共政策的能力,其内涵包括如下:
1、政府能力与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密切相关
2、政府能力包括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层次的能力
※公共决策权的配置:
1、根据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的多少,分为:①首长制②委员会制;
2、根据决策权限的集中与分散程度,分为:①分权制②集权制;
3、根据上级决策机关对下级的指挥控制方式,可分为①完整制②分离制;
4、根据决策系统中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和范围,分为①层级制②职能制。
※公共决策规则:①全体一致规则②多数规则
※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①总统制②议会制③半总统制半议会制④超级总统制⑤委员会制⑥人民代表大会制⑦军人独裁制。
※公共利益的内涵:首先是利益获得者的群体范围,其次才是利益实现的程度。
※非政府政策行为者包括:公民、社会团体、政党、大众传媒
※公民更多的是政策客体的理由:
1、公民的真正意愿很难确定
2、公民的意见多属短见
3、公民参与成本过高,效率低下
4、公民参与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如何理解公民是公共政策的基石;
1、整个政策运行过程都以公民为基础
2、公民参与政策过程,可加深其对政策意义的理解,还可增加他们配合政策运行的自觉性,
提高政策的效力
3、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法制化要求公民参与
4、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政策信息的获得将变得十分便捷,公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消除
了参与过程所遇到的障碍,提高其参与效率
※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①政策信息沟通②影响并制约公共政策③稳定公共政策秩序
④角色替代
※政党与公共政策:政党是公共政策制定最重要的倡导者和政策理念最重要的提供者,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执政党的政策,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行两党制的国家里,政党首先借助于公共权力才能够与公共政策现实地发生联系,政党的主张和要求转化为公共政策,只有那些在大选中获胜、取得国家政权的政党才能成为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其政治纲领和主张才能转变为公共政策。
在实行一党制国家里,政党是公共政策的主导性力量。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唯一合法的执政党以及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体现者,中国共产党在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上都发挥主导性作用,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而是参政党,特们通过政治协商制度参与国家大事情的讨论与决定
※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的作用:
1、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
①监测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和提出公共问题
②促进信息交流,释放社会多元诉求
③制造“焦点效应”,催生热点公共问题
2、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
①推动公众议程尽快转化为政策议程
②价值取向和利益导向的引领者
③构建“第二现实”
3、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
※大众传播对政策执行和监控:
1、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
2、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
※大众传播对政策评估和调整
1、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
2、以自已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
3、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
第四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模型: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仿(仿真),是认识主体为着一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构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以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的真实系统即实际存在的事物;有实物模型(如地球仪)和理论模式两种。
※模型及其认识论的意义:
1、可以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对所构模事物的运行结果和发展趋势做
出了有效预测;
2、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
3、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
※政策过程模型的必备条件:
1、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
2、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
3、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
4、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
5、必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具有历时观察的功能
※公共政策分析需要借助于模型的原因?
1、模型及其认识论的意义
2、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具体性
3、决策程序是根据模型的特征,人为地编制出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步骤顺序。
※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有:①理性主义模型②渐进主义模型③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④政治系统模型
※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有:①机构—制度模型;②集团模型;③精英模型
※理性主义模型的含义: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遵循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方案,使用最佳的手段达到最大的政策结果;
※理性主义模型的具体运用:1、这种模式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2、理性人的理性主义决策过程;
※理性主义模型的缺陷:
1、理性人缺乏经验支持;
2、理性人的公正,客观和理智是有限的;
3、过高地估计了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作为政策分析工具所起的作用,而对社会性,政治性,
文化公共政策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
4、理性人在决策中拥有的知识,信息都是有限的;
※西蒙和林德布洛姆德的修正:西蒙提出决策有限理性的命题,对其批评和改进形成了人们普遍接受的理性优化模型;
※渐进主义模型的含义:林德布洛姆主张援用民主智慧寓于社会互动之中的市场运作的原理,广泛地参与主体了解彼此德价值偏好,透过妥协调适,良性的互动进而实现政策的动态均衡;※渐进主义模型的具体运用:其两大命题为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决策者把决策看做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
※渐进主义模型的缺陷:其具有显而易见的保守性,只注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政策目标的制定及其实现,压制政策创新和具有根本意义的社会变革;
※规范最适模型(德洛尔):1、以四项假设为基础;2、把政策过程分为:①决策前②决策中③决策后;3、其特点是开放性和包容性;
※混合扫描模型(埃齐奥尼):1、试图保留理性主义模式和渐进主义模式各自的优势并弥补它们的缺陷.
2、存在的缺陷:与规范最佳模型一样,是试图调和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在思维方式
和操作方法上的矛盾,就难免在价值取向上显得有些模棱两可;
※政治系统模型:
1、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政治系统方法的创始人:伊斯顿;
2、决策主体(政治系统)做出对社会具有约束力的权威决定,包含着一系列分配价值的决定和行动;
3、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的系统运行过程;
4、其特点是最具解释力、最具普适性的模型;
5、缺陷:适合宏观分析的模型,只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轮廓,不能够指明所分析的政策的具体特性;
※机构—制度模型:
1、特点是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决策模型;
2、是建立在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上的(如人们对一项决策的好坏,有无总是与一定的政府机构-
制度联系起来,或自然而然的在两者间建立某种因果关系或相关性);
3、戴伊:认为公共权力机关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显著特征:①合法性②普遍性③强制性;
※集团模型:
1、戴维.杜鲁门:集团理论更加系统化
2、莱瑟姆:从集团理论这一视角去分析政府在政策形成的作用,形成了政策分析的集团模型;
对公共政策的界定是:某一特定时间集团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
3、特点: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解释力;
4、缺陷:过分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而低估了公共权力机构自身所起德独立的又富有创造性的
作用;无法解释人类在政府与政治过程上的许多问题;对于多元主义政治体制以外的那些政治体制内的决策过程缺乏解释力;
※精英模型:
1、现代精英政治理论的创始人莫斯卡、帕雷托和米歇尔斯,经由熊彼特和拉斯韦尔进行民主
改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成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析途径;
2、戴伊和齐格勒<<民主的嘲讽>>
3、认为实际的政治过程和决策过程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的
4、缺陷: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政策形成的影响. ※“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
1、建构的两种资源:一是理论,特别是认识论和历史理论;二是公共政策的经验认识
2、鉴于政策制定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的过程,政策执行过程
在认识论上又是一个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过程;与此同时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的关系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它是一个逻辑过程;
3、“上来下去”政策过程模型的特征是容纳性和开放性:由若干个亚模型组成:①决策认
识的真理性模型;②群众—领导性模型;③个别——一般性模型;(民主--集中性模型)4、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的决策模式,它能容纳从国外引进的以科学决策为根本诉
求的任何决策理论,决策模式和决策手段
5、西方学者在另外的理论背景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建构的决策模式,经过改造是可以被整合
到我国“上下来去”模型的某一个亚模式中去的
6、西方现代社会调查的程序设计和技术手段,统计学方法,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等都可以在”
上下来去”模型的社会操作过程中大显身手
※构建中国特色的政策过程模型的原因:①港、澳、台因素论②华人经济圈论③儒家文化圈论④伟大人物论⑤政府功能论⑥国际形势论⑦政策决定论
※决策过程理性化的含义: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精神,经由合法的公共权力机关,经由合法的程序,获得其合法性和强制力。
※决策过程专业化的原因:(政策过程专业化也是公共政策科学化的重要内容)
1、政策议程的确立需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意见;
2、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参谋
3、专业人员的价值观、素质和利益等因素经常影响到政策实施效果;
4、政策效果需专业人员来评估。
他们的判断和诊断能够对政策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
※政策过程科学化的含义:就是决策者及其他决策参与者尊重客观规律,采用合理的决策程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对政策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环境,事实求是地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做出预测、判断和抉择
※政策过程的民主化的含义:是指保障公民和各社会政治团体以及政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保障政策内容尽可能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在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中形成民主的体制、程序和气氛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
※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公共问题的基本内涵:
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
2、问题的察觉;
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
4、团体或组织活动;
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公共问题和政策问题之间的关联及区别:
1、问题是泛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2、公共问题范围最宽,包括社会问题;
3、公共政策问题是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公共行动以期解决的问题。
※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基本特征):①关联性与公共性②客观性和主观性③历史性与动态性
※政策问题的分类:
1、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①结构优良②结构适度③结构不良三种类型
2、根据政策问题发生领域的不同:①政治问题②经济问题③文化问题④外交问题⑤民族问题等
3、根据作用范围不同:①国际问题②全国性问题③区域性问题④地方性问题。
※常见的公共问题提出主体:1、政府部门;2、政治人物;3、政党组织;4、利益集团;5、大众传媒;6、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7、公民和社会团体;8、政策网络
※政策网络的含义:由政府机构与民间组织及市场主体、利益相关者或意见领袖们以及其他相关主体及人士组成的能对有关政策过程产生一定影响的政策社群、政策联盟或政策联合体。
主要可以分为:①利益型政策网络②意见型政策网络③混合型政策网络。
※问题认定:就是对需要由公共政策来解决的公共问题进行性质、范围、涉及领域及相关利益关系的界定过程。
※问题认定的方法:
1、边界分析法: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三个步骤:
①饱和抽样②诱导性提问③边界估计。
2、多角度分析:即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
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多角度分析的三个角度:①个人②组织③技术
3、类别分析法:是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之一,同样也是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之一,通常要经
过逻辑区分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
4、层次分析法:将政策问题的原因划分成可能原因、合理原因和可诉原因三个层次的一种分
析方法。
其实属一种分类分析方法;
(1)可能原因:是指一切有可能促成某种问题得以产生的因素;
(2)合理原因:是指以科学的研究或直接的经验为基础所探查出的问题成因;
(3)可诉原因:是合理原因中实际起作用的原因;
(4)如就贫穷原因来说,拒绝工作,失业以及精英之间财富与权力的分配都算可能原因,而失业和精英之间财富与权力的分配属合理原因,而失业则是唯一的可行原因;
5、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是指由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
一些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人,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包含如下阶段:①组建团体②意见产出③意见评估④意见排序。
6、假设分析法:是一种旨在将相互冲突的政策问题立论假设创造性地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
它比所有分析方法都更具有综合性,更适合于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
※问题认定的步骤:
1、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
2、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
3、搜寻事实依据
4、列举目的和目标
5、明确政策封套
6、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
7、在此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
※政策议程: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政策议程的类型:
1、系统议程:指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2、政府议程,即正式议程:指政府组织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政府议程
的分类:
(1)按照议程项目的新旧状况,分为:①旧项目②新项目,
(2)按照其建立过程中各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分为:①界定或认定议程②规划议程
③磋商议程④循环议程;
※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差异,这是政策系统的划分的两大类:
1、系统议程: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很模糊,仅是整个政策过程中的问
题发生或提出阶段;它不涉及可行性解决方案问题,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众说纷纭的特点;
2、政府议程:由一些较具体的项目组成,处于政策问题认定的最后阶段,主旨在于最终认定
与政策问题有关的种种事实,如青少年犯罪问题一旦进入政府议程阶段,政府就要详述该问题情形及各种具体的解决办法;
※国外有学者将公共政策议程按照政策问题的重要性程度划分为:
1、实质性议程:是指认定哪些影响深远和潜在意义重大的政策问题的议程;
2、象征性议程:指一些政策问题虽然属象征性的,但也会引起社会和决策者政治上的关注的议程
※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1、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2、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
3、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与过程。
※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1、事件和问题并没有明显的严重化,政策问题仍处于潜在的状态和轻微的程度上;
2、领导人和有关学者并没有察觉其严重性;
3、社会缺乏正常的、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以上四点是于进入政策议程条件相对应
的相反条件均可造成障碍);
4、不符合社会既得利益者价值规范的要求,不合乎社会制度和程序要求的问题;
5、表达方式不当;
※政策议程确立过程的模型:
1、科珀等学者的模型理论
(1)外在创始模型:是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该类型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
(2)动员模式的含义: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该模式通常出现在不太民主的社会中;
(3)内在创始模式的含义:属政府因解决纯政府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该模式在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较为流行
2、芭芭拉.尼尔森的模型理论:议程的确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①议题确认②议题采纳③议
题重要程度排序④议题持续。
3、约翰.金登的模型理论:三源流模型,建立在三种源流的基础上:
(1)问题流:主要关注问题的定义,包括预算约束,问题是如何被认知的,以及客观条件是如何被定义为问题的
(2)政策流:与解决问题的技术可行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公众接受度等有关;
(3)政治流:设计政治对于问题解决方案的影响。
(4)当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汇合到一起,政策窗口就打开了。
4、中国学者的模型理论:①关门模式②动员模式③内参模式④借力模式⑤上书模式⑥外压模式。
第六章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政策目标的特征:①问题的针对性②未来的预测性③目的的多元性。
※公共政策目标的分类:P279
※公共政策目标的基本目标:①公平②效率③自由④安全
※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1、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
2、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①实事求是②面向未来③系统协调④明确具体⑤伦理考量
※政策规划,即政策构建: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政策规划的特征:
1、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与政府主导并存;
2、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政策设计:是政策分析人员有系统地探讨政策问题,并组合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要素,产生政策方案,使各政府要素间具有一致关系,并符合现实环境,以达成政策问题能够解决的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政策设计的逻辑结构:
1、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①结果②目标人群③执行机构④法规
2、政策的联系机制构成:①规制②工具③假定
※政策规划的主体:
1、政策规划的政府主导化:体现在规划的组织和管理方面。
在现实的政策规划过程中,政府
可能不仅仅在规划的组织和管理上占主导地位,在规划方案进入抉择阶段上也可能常常占主导地位;其中有政府的地位的影响,也有政府在设计方案时往往比较务实等原因
2、政策规划的主体多元化。
政策主体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元的,多元化是现代公共政
策过程中各国通行的模式
3、单一主体的政策规划:规划主体为政府机构;优点:能把握全局。
缺点:公正、科学难以
保证;缺乏民主性
4、多元主体的政策规划:规划主体为政府机关、研究机构、利益集团;优点:公正、科学、
民主.缺点:可能失之于片面;通常采取听证制度;
※政策方案设计的原则:①紧扣政策目标②规划多重方案③方案彼此独立④方案要有创新⑤方案切实可行。
※政策规划的主要模型:
1、韦默和维宁的政策分析框架,将政策分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1)问题分析,由三个重要步骤构成:
①理解问题②选择和解释目标与约束③选择解决办法
(2)解决方案分析,分为四个步骤:
①说明相关标准,也就是确定备选政策方案的评估标准
②详细说明能够潜在推进政策目标的备选政策方案
③用每一种衡量标准来评价每一种备选政策方案,预测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④推荐一种备选政策方案,并提供选择的依据
2、帕顿与沙维奇的政策分析框架,政策分析的六个步骤:
①认定和细化问题②建立评估标准③确认备选政策④评估备选政策⑤展示和区分备选政策⑥监督和评估政策实施
※政策学习的类型(从内容及程序上):①工具学习②概念学习或者问题学习③社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