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胡适思想差异_胡适简介
鲁迅与胡适“和而不同”的现代文化阐释
文化鲁迅与胡适“和而不同”的现代文化阐释文/李宗刚在1925、1926年这两年里,鲁迅、周作人支持的《语丝》与胡适、陈源等为重要撰稿人的《现代评论》发生了激烈的笔战,《晨报副刊》也成为双方论战的主要阵地。
1926年2月,时任《晨报副刊》主编的徐志摩刊发了其与李四光的通信,提岀要结束这一场笔战。
鲁迅则针锋相对,认为这是想用串戏的方法来哄骗,那是不行的。
胡适为了调解这一笔战,给周家兄弟和陈源写了封言辞恳切的信;但周家兄弟并不认同胡适的观点。
此后,周家兄弟与胡适闹翻。
周作人与胡适于1929年和好,但同为文坛巨擘的鲁迅与胡适为什么未能恢复当初的关系?对此.我们有必要将鲁迅与胡适置于“异同”的视阈来加以解读。
鲁迅与胡适的关系基调是“和”鲁迅和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主将,对推动“五四”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第一代真正觉醒的现代中国人,他们具有独立的现代人格,显示出已经醒来的“真的人”的文化格局,他们对彼此的评说也具 有鲜明的认同性特点。
我们不妨以鲁迅对胡适的评说为切入点,探究他们之间的“同”:其一,鲁迅对胡适的肯定性评说。
学界关于鲁迅评说胡适方面的相关研究,基本上将关注的重点放在鲁迅对胡适的批评方面,而对鲁迅肯定胡适的评说不甚重视。
其实,“五四”时期鲁迅与胡适在诸多方面是心意相通的,关系的基调是“和”。
鲁迅对胡适在“五四”文学倡导方面的功绩.毫不吝啬地给予肯定。
比如,1927年2月180,鲁迅在香港的演讲中谈及文学革命时提到胡适的作用:“首先,来尝试这工作的是’五四运动'前一年,胡适之先生所提倡的’文学革命’o”1935年3月2日,鲁迅再次充分肯定了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
可见鲁迅对胡适新文学历史功绩的肯定。
鲁迅高度评价胡适的文学研究及日记写作。
1922年8月21日.鲁迅在给胡适的书信中曾经这样称赞他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大稿已经读讫.警辟之至,大快人心!”二人产生罅隙后,鲁迅依然赞赏胡适的日记写作。
胡适与鲁迅
我以为,鲁迅与胡适实质上是不可比的。
读过孙郁先生?鲁迅与胡适?,我自忖,他尽管花了那样多的笔墨比拟鲁迅与胡适,但内心里也是觉得,二人实际上不可比。
看?鲁迅与胡适?,孙郁先生把“性情〞列在首位,这也大有深意在了。
性情在他看来,二人是不同的;性情不同,还有什么可比性?“鲁迅与胡适由同一营垒到后来的分手、对立,不仅隐含着中国新文化的主线,而且也是东亚在全球化过程中确立自身的文化冲突。
鲁迅与胡适在现代化之旅中的两种思考,两种选择,代表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精神路向。
〞“鲁迅与胡适的精神,都会给文化的开展带来长长的投影。
如果说,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对人类有过什么奉献的话,鲁迅与胡适的遗产,便会说明着什么。
〞这两段话出自书的?后记?。
据此,我们要说的是,这本书与其说是比拟二人,不如说是梳理二人间的关系,注意的那么是其中的交叉点。
再准确点说,是希望通过二人间的交叉点来思考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思想文化开展的不同路向及其成因。
我曾经读到过一位值得尊敬的文学评论家为此书撰写的评论,文字简洁、精当,结论却令人失望。
他得出的鲁迅比胡适“深刻〞的结论,未能走出传统的思维定势不说,可能也误读了孙著。
可是细想想,这种误读可能还是由于孙郁先生诱导的结果,读?鲁迅与胡适?,一个较深的印象,就是当写到鲁迅时,作者往往使用近乎诗化的文字,竭力挖掘,把优长处推向极致,于缺陷处那么不免优容;而写到胡适,那么大多文字舒缓,肯定处肯定得恰到好处,但态度上总逃不出“尽量理解〞的圈围,往直白里说,有些地方让人有怀揣难言之隐而扭扭捏捏的感觉。
说实在的,如果我们心平气和地看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胡适与鲁迅地位的变化,不能不成认这样一个事实:鲁迅正在走下神坛,而胡适那么渐渐上升到平地。
我的阅读面很有限,但在我所读到的,关于鲁迅与胡适地位变化的评论以及争论的意见中,有不少就是因为不适应、不习惯于这种变化而产生的。
无论是破口大骂,还是忠心保卫,也无论是全面提升,还是尽情挑刺,实际上在潜意识里都是不希望自己对历史的固有“想象〞落空。
鲁迅与胡适儿童教育思想比较及其启示
鲁迅与胡适儿童教育思想比较及其启示王志蔚【摘要】鲁迅和胡适不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他们在现代儿童教育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与实践,形成了“幼者本位”、“自立成人”等科学教育理念.但是,胡适与鲁迅在儿童价值观取向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认识和发掘两位教育家的儿童教育思想,汲取其教育精髓,对于矫正、更新当代儿童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鲁迅;胡适;儿童教育思想;比较;启示【作者】王志蔚【作者单位】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与美术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鲁迅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家,教育问题是他们启蒙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鲁迅和胡适少年都受到中国传统教育的浓重浸染,青年时期分别留学日美,深受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濡染和熏陶。
回国后,在多年的教育过程中,两位大师在中西教育观念的碰撞中,发表了许多振聋发聩、新人耳目的观点,对现代中国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儿童教育思想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一、鲁迅与胡适对现代儿童教育的认识与反思(一)鲁迅与胡适都认为儿童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鲁迅主张“立人”以“兴国”。
“兴国”必须提高国民素质,只有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国家和民族才有前途和希望。
鲁迅童年时代接受了封建腐朽的旧教育,他看透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于是,他在《狂人日记》里,借狂人之口向全社会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一直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而呐喊奋斗。
在《上海的儿童》、《我们怎么做父亲》、《看图识字》等文章中,鲁迅提出了家庭教育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
逝世前,因愤于《申报》上“儿童专刊”的信口雌黄,他还特作杂文《立此存照》(七)进行反驳。
在儿童教育的论述中,他批评那种只管多生孩子而又不负教养责任的人:“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有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鲁迅与胡适
鲁迅与胡适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胡适,(1891.12.17—1962.2.24),徽州绩溪县人。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
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
鲁迅与胡适,在我的视野里是两个窗口,一个通向深邃冷寂的长夜,一个连着开阔、暖意的春的原野。
”(孙郁)鲁迅是闪电,胡适是阳光(邵建)鲁迅是酒,胡适是水(傅国涌)鲁迅的精神是药,胡适的思想是饭,……鲁迅消失了的地方,胡适便凸现出他的意义(徐迅雷)鲁迅和胡适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从同盟军(《新青年》时期)到路人(甚至是敌人)的关系。
30年代,一个是左翼领袖,一个是右翼旗帜。
学术界有“挺鲁派”和“挺胡派”。
从根本上来说,鲁迅与胡适性情、身份、立场差异太大。
不同的留学背景,使他们成为“英美派”和“留日派”的代表人物。
当然,在“留日派”中鲁迅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鲁迅1902年4月进日本弘文学院,1903年发表《说镭》、《中国地质略论》等文章,表现了对科学的热情;1904年6月到仙台医学院;1906年3月退学,返回东京。
胡适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后任该报编辑。
1906年考入中胡适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
鲁迅学医的动机:救治像父亲一样的病人、战争时当军医、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弃医从文”:直接原因“幻灯事件”;深层原因是对国民性的思考(其中包含梁启超影响)。
胡适学农的动机:“我的选择是根据了中国盛行的,谓中国学生需要学点有用的技艺,文学哲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个观念。
但是也有一个经济的动机:农科学院当初不收学费,我心想我或许还能够把每月的学费节下一部分汇给我的母亲。
鲁迅当年是如何痛骂胡适的
鲁迅当年是如何痛骂胡适的1925年,鲁迅辛辣嘲讽胡适“蒙着公正的皮”的丑态让人作呕1、胡适主张学校是教学机关,不应该卷入政治漩涡尤其是党派斗争漩涡中去,鲁迅骂他出卖灵魂,令人作呕鲁迅年长胡适10岁。
二人之友谊,始于1918年(共同为《新青年》撰稿),终于1925年(因“女师大风潮”而生嫌隙)。
胡适日记中,记载了不少这段时期二人交往的具体情形,如“与启明(周作人)、豫才(鲁迅)谈翻译问题。
豫才深感现在创作文学的人太少,劝我多作文学。
”“演讲后,去看启明,久谈,在他家吃饭,饭后,豫才回来,又久谈。
周氏兄弟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
”①鲁迅出版《中国小说史略》,胡适曾誉之为“一部开山的创作”;鲁迅对胡适的《西游记》、《水浒传》研究,提供过不少帮助,也称赞过胡适的某些文章“警辟之至,大快人心!”②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鲁迅力挺许广平等女学生,痛骂校长杨荫榆、学者陈源、教育部长章士钊。
胡适也受波及,第一次被鲁迅极辛辣地不点名嘲讽(之前也有过讥刺,但程度甚轻),说他“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挂出了原想竭力隐瞒的丑态。
丑态,我说,倒还没有什么丢人,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
”③嘲讽的原因如下:女师大风潮蔓延到北大,北大评议会部分人士认为教育部长章士钊解散女师大,乃是教育界罪人,在投票程序并不合法的情况下(如主持人违规参与投票以打破六票对六票的均势,临时宣布评议会无表决权之议案、强行付诸表决等),投票宣布北大独立,与教育部脱离关系。
胡适等17名北大教授则于事后发表公开信,呼吁学校“应该早日脱离一般的政潮与学潮”、“学校为教学的机关,不应该自己滚到政治漩涡里去,尤不应该自己滚到党派政争的漩涡里去”。
胡适的这些言论,引发了鲁迅极大的不满。
④2、女师大学潮中,学生一方粗暴剥夺校长资格,查封校长办公室;鲁迅指责校长杨荫榆对学生“率警殴打,断绝饮食”,并非事实20年代高校“学生自治会”权势过大,与女师大风潮有极大关系。
【课外阅读】胡适与鲁迅的自由思想比较论(下)
【课外阅读】胡适与鲁迅的自由思想比较论(下).四为保持个人的思想自由,胡适和鲁迅都极为注重个人独立,认为没有个人的独立,就没有思想自由。
胡适为此拒绝从政,坚守自由与学术。
鲁迅逃离官场,选择了从教最后成为自由撰稿人,保持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胡适一生拒绝涉足官场,挣扎在身份独立中追求自由。
胡适认为思想文化建设应该先于政治。
中国的政治令他失望,所以他回国后“打定二十年不谈政治的决心”,一直致力于思想和文化的建设,在新文化运动中暴得大名后对政治还是一个旁观者。
在胡适的自由思想中,民主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自由也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的宽容,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理结构,是人与社会所构成的心理状态。
因此,单纯的政治行为,尤其是暴力的政治解决,不可能使自由深入人心而形成一种政治的合力。
所以他更看重思想和文化的建设,想从思想革命入手进行思想建设。
但是他的这种思想革命的意愿遇到了内外两种力量的冲击:一是外部的——北洋政府的腐败;二是内部的——《新青年》同仁采取的激进的政治运动。
尤其是《新青年》阵营分裂,形成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核心的更激进的“主义派”,以胡适为核心的走向温和的“问题派”。
“主义派”主张用激进的手段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政治问题,“问题派”则认为要渐进改造。
面对政治越来越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胡适按照西方的模式,提出“好政府主义”:“现在的少年人把无政府主义看作一种时髦东西,这是大错的。
我们现在决不可乱谈无政府;我们应谈有政府主义,应谈好政府主义!”胡适的“好政府主义”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他认为:“欧州有了十八九世纪的个人主义,造出了无数爱自由过于面包,爱真理过于生命的特立独行之士,方才会有今日的文明世界”因而非常强调个人的历史作用。
胡适把个人当作“小我”,把人类当作“大我”。
个人虽渺小,但一举一动都会给社会留下不朽的痕迹,所谓“芳不止流百世,臭不止遗万年”。
胡适反对暴力革命,强调只能进行社会改良,而且改良也只能由少数有影响的“好人”形成“社会重心”,逐渐改良社会。
胡适与鲁迅
胡适(1891.12.17—1962.2.24)现代著
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胡 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 一。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 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 域都有进行研究。
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 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 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 研究院院士。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 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 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 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影响:既看重思想启蒙的问题,也决不轻视 社会革命
思想理论
进化论 实验主义
事物的变化都是一 点一滴积累的
影响:只看重启蒙而轻视革命
鲁迅
※改造国民性 ※揭发自己的弱
点为了改善复兴
胡适 ※健全的个人主义 ※中国知识分子,
要发展个性,造 成自己独立人格
(一)阅历
鲁迅在参加新文化运动前有长期的社会阅历,对于中 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都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胡适从辛亥革命到张勋复辟前的一段时间,他正是在美 国度过的,美国社会的生活水平令他羡慕不已,他对国内 情形的观察也很肤浅。
(二)主张
鲁迅当时虽然也接受进化论乃至其他西方学说,但他 观察中国社会问题,始终从实际出发,保持一种清醒的现 实主义态度。
胡适思想中书斋式的理想主义的色彩却相当浓厚,看问 题又往往是从理论观念出发。
胡适与鲁迅面对反动统治当局及其思想文化方面的代表人物的 反扑和攻击,主动予以义正言辞的回击。
胡适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并肩作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尽 管他们各自作战的侧重点不同,形式与战斗力的强弱有所不同。
心情短语之胡适与鲁迅悲剧观念之比较
胡适与鲁迅悲剧观念之比较摘要:胡适与鲁迅先后在各自的著作中发表过对于文学中悲剧精神的看法。
针对中国古代文学中贫瘠的悲剧思想和“大团圆”的悲剧结局,二人不约而同地表示反对。
在树立新的悲剧观念上,针对西方古典悲剧观中的英雄悲剧,二人皆提倡现实主义悲剧观,并都认同进化的文学观,并且都不认同把西方的悲剧模式完全照搬到中国。
尽管二人的悲剧观念有诸多相同之处,但是在西方悲剧观视野的观照之下,依旧有着不同于对方的独立主张,以西方悲剧观念发展的历史作为参照,我们可以发现胡适的悲剧观同亚里士多德有相似之处;而鲁迅的悲剧观更加接近于马克思、恩格斯与果戈理。
论及悲剧问题的具体实施时,二人的悲剧理论中都缺乏具体举措,我们只能从他们的文学观上来整体把握,发现鲁迅在悲剧理论的建构上明显比胡适丰富。
关键词:胡适鲁迅悲剧观念一、对中国传统悲剧的批判胡适和鲁迅作为“五四”一代知识界的旗帜性人物,不约而同地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悲剧观念作出了批判,特别是对其中“大团圆”的悲剧结局的特点,都进行了无情的批评。
在他们的眼中,大团圆的结尾和中国国民性中的落后面是分不开的,这必然会影响到悲剧的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的悲剧艺术确实有二人所指出的问题。
在历史的发展中,中国人形成了一种乐于接受超现实的慰藉的审美心理,在关汉卿的作品《窦娥冤》之中,窦娥虽然冤死,但是六月忽降飞雪,遮盖住死者的尸首,这件事情已经使得窦娥的冤情昭告天下。
人民群众借用这种天人感应的思想,逐渐形成一种历史的意识;人间到处都是冤屈不平,但是上天一定会主持公道的。
{1}在第四折中,窦娥的冤情被窦天章翻出,但是窦天章是一个糊涂的官员,还是在窦娥鬼魂的提示下才发现女儿的冤案。
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大团圆”结局,作者借用人们心中普遍的迷信观念,通过艺术加工,强化被压迫者的反抗意志,将主人公的复仇精神和反抗意志加以升华。
通过对《窦娥冤》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关汉卿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乐观主义者,同样也是一个包含着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笔下也会描写诸多黑暗,但那些只是作为“希望”或“光明”的衬托而存在。
鲁迅与胡适思想差异_胡适简介
鲁迅与胡适思想差异_胡适简介鲁迅与胡适两人本是没有比较性的,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有差异,那么他们两人到底有什么思想差异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鲁迅与胡适思想差异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毕业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后因为看到日本人残杀国人,觉得必须从文化上来医治民族的病,于是弃医从文,坚决的走上了从文道路。
参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其主将的一员。
享年56岁。
胡适,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家。
胡适兴趣广泛,他还涉及很多知识领域,如教育学、考据学等多种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因为积极倡导文学改革,后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核心人物之一。
鲁迅与胡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思想差异以及文化追求。
从学术理论上看,鲁迅能从实际出发,不断的改善自己,让自己能够清楚认识到文化改革比社会改革更重要。
但胡适还是坚信自己,他认为事物的变化都是一点点积累的,只要思想改变了,社会面貌就自然会改变。
而鲁迅注重启蒙思想,但同时也不轻视社会改革,他认为适者生存、劣者淘汰,事情的发展在不断的改进,人也要随事情的变化不断进步。
而胡适只注重启蒙思想,丢了社会改革,胡适往往从理论上出发,坚持启蒙主义。
虽然两个人的思想不一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五四运动时期,鲁迅和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胡适简介胡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家、哲学家、诗人、学者。
他是安徽绩溪人,原名叫做嗣穈,字希疆,后来改名胡适,字适之。
他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是自由主义者,实用主义者。
他是我国文学成就的代表人,代表作品有《胡适文选》、《文学改良刍议》等,在1939年胡适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这是一个对于文学者的肯定。
后来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改革。
胡适的父亲叫胡传,是台东直隶州知州,崇尚文学,著有《台湾纪事两种》,胡适有现在的成就也是受到他父亲的影响,胡适跟随父亲从小学习。
所以在胡适5岁时便在安徽绩溪的私塾上学,后在其他学堂求学。
【课外阅读】胡适与鲁迅的自由思想比较论(下)
【课外阅读】胡适与鲁迅的自由思想比较论(下).四为保持个人的思想自由,胡适和鲁迅都极为注重个人独立,认为没有个人的独立,就没有思想自由。
胡适为此拒绝从政,坚守自由与学术。
鲁迅逃离官场,选择了从教最后成为自由撰稿人,保持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胡适一生拒绝涉足官场,挣扎在身份独立中追求自由。
胡适认为思想文化建设应该先于政治。
中国的政治令他失望,所以他回国后“打定二十年不谈政治的决心”,一直致力于思想和文化的建设,在新文化运动中暴得大名后对政治还是一个旁观者。
在胡适的自由思想中,民主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自由也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的宽容,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理结构,是人与社会所构成的心理状态。
因此,单纯的政治行为,尤其是暴力的政治解决,不可能使自由深入人心而形成一种政治的合力。
所以他更看重思想和文化的建设,想从思想革命入手进行思想建设。
但是他的这种思想革命的意愿遇到了内外两种力量的冲击:一是外部的——北洋政府的腐败;二是内部的——《新青年》同仁采取的激进的政治运动。
尤其是《新青年》阵营分裂,形成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核心的更激进的“主义派”,以胡适为核心的走向温和的“问题派”。
“主义派”主张用激进的手段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政治问题,“问题派”则认为要渐进改造。
面对政治越来越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胡适按照西方的模式,提出“好政府主义”:“现在的少年人把无政府主义看作一种时髦东西,这是大错的。
我们现在决不可乱谈无政府;我们应谈有政府主义,应谈好政府主义!”胡适的“好政府主义”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他认为:“欧州有了十八九世纪的个人主义,造出了无数爱自由过于面包,爱真理过于生命的特立独行之士,方才会有今日的文明世界”因而非常强调个人的历史作用。
胡适把个人当作“小我”,把人类当作“大我”。
个人虽渺小,但一举一动都会给社会留下不朽的痕迹,所谓“芳不止流百世,臭不止遗万年”。
胡适反对暴力革命,强调只能进行社会改良,而且改良也只能由少数有影响的“好人”形成“社会重心”,逐渐改良社会。
胡适晚年如何评价痛骂过自己的鲁迅?
胡适晚年,如何评价痛骂过自己的鲁迅?今年是鲁迅去世80周年。
“要胡适,还是要鲁迅”,是当下极常见的争论自八十年代以来,“要胡适,还是要鲁迅”一直是中国思想界争议不休的话题。
如1998年,《读书》杂志组织召开《人间鲁迅》再版研讨会,谢泳在会上提出了一个极尖锐的问题:“为什么鲁迅后来被……利用呢,为什么他们不利用胡适呢?”2000年,李慎之撰文《回归五四学些民主》,又称:“鲁迅还不能代表‘五四’的全部,能够比较全面地表达和代表‘五四’精神的,毋宁还是胡适。
”①……这些意见,都曾引发激烈的争论。
近年来,这样的争论,在民间舆论场,也已成常见之事。
鲁迅生前对胡适颇多痛骂与嘲讽,二人确实不是同路人确实,无论是思想还是立场,鲁、胡二人的对立,在鲁迅生前已颇明显。
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中,鲁迅力挺许广平等女学生,痛骂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学者陈源。
胡适则呼吁“学校为教学的机关,不应该自己滚到政治漩涡里去,尤不应该自己滚到党派政争的漩涡里去”。
鲁迅遂嘲讽胡适“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挂出了原想竭力隐瞒的丑态。
丑态,我说,倒还没有什么丢人,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
1927年,胡适欲北上,顾颉刚给他写信,极力劝阻,理由是“这几年,周氏兄弟假公济私,加以(孙)伏园、川岛(章廷谦)们的挑拨,先生负谤亦已甚矣,在这国民革命的时候,万不可再使他们有造谣的机会,害了先生的一生。
这是我和泪相劝的一件事,请先生听我罢!”顾氏之言虽不免夸张,却也可见鲁迅对胡适的恶感已非一日。
②1929年,胡适曾公开称赞鲁迅的《水浒传》研究“很细密周到,我很佩服”。
但二人的关系已难挽回。
1933年因反对带有共产国际背景的“民权保障同盟”把法律问题统统弄成政治问题,以至于牛兰夫妇这样的共产国际间谍亦在同盟要求当局“无条件释放”的名单之中,胡适再次被鲁迅痛骂成颠倒黑白、标榜仁义道德的“帮忙文人”。
③同年,鲁迅还曾嘲笑“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缘由是胡适在答记者问时说了一句“日本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征服中国,即悬崖勒马,彻底停止侵略中国,反过来征服中国民族的心”——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胡适刚刚在《独立评论》上刊文《日本人应该醒醒了!》,告诫日本:“即令日本的暴力更推进一步乃至千万步,即令日本在半年一年之内侵略到整个的华北,即令推进到全海岸线,甚至于深入到长江流域的内地,——我们还可以断言:中国民族还是不会屈服的。
从鲁迅与胡适论中华民族的思想维度
从鲁迅与胡适论中华民族的思想维度从鲁迅与胡适论中华民族的思想维度从先生“从《狂人日记》,论鲁迅的伟大之处”,想到“故乡”,我甚至想,如果不是鲁迅写有一篇《故乡》,“故乡”是不是会成为我们如此熟悉的一个词。
也许鲁迅太深刻了,我有时会想,他是不是有神经质,不喜欢走动,喜欢孤独地坐着抽烟,喜欢胡思乱想,喜欢玩得深沉。
他留给世间的文字,确实是有长久生命力的,原因之一是可以引发无限想象,可以无限延伸,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解释,可以不断地重新发现微言大义,因为他的文字本身往往不是常识的阐发,而是文学化的,他的语言表述、思维方式、想象力都那么独特,不同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东西,不同的心境下,不同的时代,都可以读出不同的内涵。
与此相比,他的同时代人胡适就显得太牵白、太清楚、太不文学、太不哲学和太不诗意了,太没有想象、延伸、解读的空间了。
我脑子里临时跳出两个词,鲁迅是酒,胡适是水。
鲁迅是酒,酒喝下去是会醉的,所以我们常常被鲁迅所蛊惑、所牵引、所陶醉,在他的深刻、伟大里走不出来,在他的“故乡”里走不出来,未庄、鲁镇,成为我们难以出走的“故乡”,我们都像阿Q那样为画圆不成、成了瓜子状而遗憾不已,哪怕死到临头也浑然不觉。
我们都像祥林嫂那样反复念叨着,实际上是内心充满恐惧,对现世、对来生。
还有孔乙己、狂人、华老栓和形形色色的看客,在他们的命运中,分那种深入骨髓的焦虑,都让人动心,让人不安,让人欲罢不能、时时回望。
每一次重读《野草》,似乎都会有新的感觉、新的体验。
鲁迅的世界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给人不安感,有许多未知的因素,充满了不稳定性。
胡适不同,他的世界没有那种焦虑和不安,他有一种脚踏在地上的从容和平静,过得一天就是一天,进得一寸就是一寸,哪怕在现实当中永远都得不到真正的自由,但我们一样可以追求自由,并且充分享受追求自由的过程、追求自由的快乐。
胡适的理想包含在生活中,在日常的读书、写作、交友中,在批评、建议、挨骂中,在一点一滴的做事中。
鲁迅与胡适“和而不同”的现代文化阐释
但鲁迅与胡适的政治观点产生了严重分歧, 鲁迅是个悲观主义者,历经风雨后决定从官场走 向民间,而胡适则是个“爱管闲事”的人,正从 书斋走向官场。1925 年,鲁迅等人支持的《语丝》 与胡适等人支持的《现代评论》展开笔战成为二 人闹翻的关键因素。胡适曾就此事向鲁迅写信, 不希望朋友关系受到这次笔战的影响,但鲁迅等 人并不认同,结果此次笔战终归导致了二人关系 的破裂。
1. 鲁迅对胡适的肯定 1.1 鲁迅对胡适的文学研究予以充分肯定 二人发生罅隙前,鲁迅曾在信中对胡适所作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予以高度赞扬,称希望 可以将书早日印成,“因为这种历史的提示,胜于 许多空理论”。即使两人关系破裂后,鲁迅也曾 对胡适的日记写作加以赞赏,在《莽原》中提到
作者简介:唐旭龙,本科,清丰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二、鲁迅与胡适的“和而不同”中的“不同” 上文中提到的“和”并非“同”的意思,而
是“和”中存差异、含区别,“不同”也体现为多 样性。鲁迅与胡适后随改革的发展在五四新文化 深化发展的观念上产生“不同”。由此可见,“不 同”是在“和”的基础上形成了多样性,下面将 尝试对鲁迅与胡适之间的“不同”进行分析。
究,胡适也高度赞扬鲁迅的小说史研究及白话文开创。而他们的“不同”则是在彼此欣赏
的“和”的前提下的。现在看来,他们二人的“和而不同”恰巧推动了新文化的渗透,具
有历史意义。
[关键词] 鲁迅 胡适 “和而不同”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胡适与鲁迅
为何强调独立人格
1.易卜生笔下的《玩偶之家》 主人公娜拉 2.《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中》的 游行 3.奥威尔的《动物庄园》
独立人格的对立面不是极权主义而是人 类对于集体认知的盲从
我们总是尾随于大众的认知或许是免于对未知 的恐慌,或者是懒于思考现象以解除思虑的不 安,又或许是对于某种意识形态怀抱着狂热, 殊不知我们已丧失了自由的思考能力与质疑不 公的勇气,这样的生命形态其实一直都在颂扬 虚无
他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 我总以为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比自
由更根本。我们也可说,容忍是自由的根 本。社会上没有容忍,就不会有自由。无 论古今中外都是这样:没有容忍,就不会 有自由。人们自己往往都相信他们的想法 是不错的,他们的思想是不错的,他们的 信仰也是不错的:这是一切不容忍的本源。 如果社会上有权有势的人都感觉到他们的 信仰不会错,他们的思想不会错,他们就 不许人家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 出版自由。
看客;国民精神麻木的缩影
• 国人自己被凌虐,但也可凌虐别人。
自己被人吃也可以吃别人。大量的受 害者往往不直接死于统治者的屠刀之 下。而是死于“看客”所构成的强大 杀人团的精神虐杀之中。‘看客’所 起到的是对封建统治者及封建文化的 帮凶的作用
看客之于现在的意义
• 在今天,封建文化已离我们很远, 然而冷酷麻木的看客形象却未曾走 远,这是因为独善其身的自我主义 深深植根于人性的劣质土壤之中, 鲁迅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那群 麻木的民众,使他们成为拥有自由 意志与独立的个人
为何以前称他为社会公敌现在大家却追 念他的思想
• 因为自由主义意味着对一切普遍接受的观 念土壤进行质疑与解构,所有对于一切政 府想要对人民灌输的意识形态他都敬而远 之,所以他既得罪站在共产党的鲁迅,也 使得蒋介石在日记里都忍不住骂他,然而 在今日普遍追求个人幸福却又缺乏信仰的 社会,胡适的自由思想,独立之志体现了 充分的人道主义理念
关于鲁迅和胡适的爱恨情仇
关于鲁迅和胡适的爱恨情仇鲁迅和胡适都是中国近代的文学家,对于后世的影响至深,但是他们两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你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故事一从鲁迅的日记中看,两人交往于1918年,而真正来往于1923和1924年。
这期间,两人有着比较一致的思想观点与共同主张。
那就是: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特别是在反对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方面,两人亦步亦趋:或是胡适倡导观念,鲁迅相继发表文章,予以呼应;或是两人同时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某一问题作深入的阐发。
鲁迅倡导文学革命,注重新文学的创作实践。
他在《〈自选集〉自序》一文中表述说:“我做小说,是开手于1918年,《新青年》上提倡‘文学革命’的时候。
”鲁迅认为,文学革命实际上是对死的封建文学的革命,首先要有思想的革命,它需要胆识和勇气。
而胡适倡导文学革命,则注重从理论上突破,先后写出了《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在否定旧文学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革命文学论述。
故事二鲁迅与胡适的矛盾,始于1925年。
那时的鲁迅,正由官场走向民间,而胡适,则由书斋走向议政之路。
在鲁迅的文章里,也有明确记载:先是清朝末代黄帝溥仪召见胡适,而后,则是胡适与段祺瑞政府和蒋介石集团互递秋波。
一个成了现政权的拥护者,一个成了现政权的批评者,两种选择,使两人分道扬镳,站在了对立面上。
他们以各自为中心,分别团结了一批知识分子,使寂静的知识界一时热闹起来。
鲁迅与胡适的价值选择中,所延伸的政治观点和文化隐喻也十分鲜明。
从两人当时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政见的分歧:鲁迅以为中国的进化,有赖于精神的重塑,改造国民性乃知识界的重任;胡适则以智慧和潜能,贡献给权利阶层,借现政权力量,推进社会的进步,正如胡适在我的自述一文中所说:“我是一个注意政治的人。
当我在大学时,政治经济的功课占了我三分之一的时间。
”他先后主持过《每周评论》《努力周报》和《独立评论》三个政论性周刊,表明了胡适对政治的关心。
鲁迅与胡适:中国两类现代知识分子的个案比较
鲁迅与胡适:中国两类现代知识分子的个案比较时下的学者总是喜欢把鲁迅与胡适对立起来,以为不以此则不能体现出两人在中国现代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等问题的重大意义。
我是不太赞同“胡适还是鲁迅”这种二元思维式的提法的。
此种“非爱即恨、非友即敌、非红即黑、非左即右”的化繁为简的做法让中国的历史成了一部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的血泪史,现在依然未能从学人的心头抹影。
虽然胡适与鲁迅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两种不同道路的选择,可是他们在本质却还是有许多共同点的。
那么胡适与鲁迅两者之间到底相距多远呢?在50年代的大陆的任何文化媒体与新闻媒体里,胡适一直被说成是资本主义的毒草,一种罪恶的思想体系甚至是一切知识罪行的污染源。
而在60、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鲁迅的作品都是唯一可以和领袖的书同样摆上书架的。
他被摆弄为文化大革命的江青式的旗手,是当时官方唯一承认的知识分子。
在这两种表面截然不同而本质上都是被“玩弄”的遭遇里,他们的思想、人格是否是不可调和水火不容的呢?是否会成为他们的不同际遇的根源呢?在此,我不揣冒昧,试用我的浅薄笔力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论一下胡适与鲁迅两者相距到底有多远。
宽容与不饶恕胡适在很多人的眼中一直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楷模。
从1903年严复将英国著名思想家约翰-穆勒的《论自由》一书翻译出版,到梁启超用生动、鲜明、犀利的文笔写下《新民论》将自由意识传播于一代学人,使之成为追求民主革命的共同,从而形成一场富有影响力的思想运动。
胡适是深受他们两人的影响的。
(他的“适之”之笔就取自严复翻译的达尔文一书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所受的教育以及关于知识分子应当保持中立和独立的认识都在推动他走上自由主义者的道路。
但是他又超越了他们,以自由知识分子的人格标榜、批判社会政治,成为一个从思想到实践、从早期到晚期的“开风气”的自由主义者的先师。
1948年9月4日,胡适接受北平电台的邀请,作为《自由主义》的讲演,在这篇讲话,他首先解释了自由主义“最浅显的意思是强调尊重自由,如果自由主义里没有自由,那就好像…长坂坡‟里没有赵子龙,…空城计‟里没有诸葛亮一样”叫不顺口。
胡适与鲁迅:能找到一个共同的起点吗?
我曾读过许多鲁迅的论战对手当年的文字,他们的文字在鲁迅的凌厉攻势面前,常常不堪一击。我也读过后来去了台湾的女作家苏雪林写的那本书《我论鲁迅》,通篇都是对鲁迅的不敬,但是从头到尾读下来,也找不出多少有分量的足以击倒鲁迅的事实依据。鲁迅生前论敌似乎遍于国中,却仿佛常胜将军,这是我们这些吃着鲁迅偏饭成长起来的人,从教科书中得出的一个模糊印象。历史的事实是,包括胡适在内许多知识分子不愿意与鲁迅对阵,不愿意选择与鲁迅交锋的姿态。在一个天下未定于一尊的时代,他们能包容鲁迅,包容一个住在上海租界坚持社会批判的鲁迅。这个更重要的因素,可能常常被忽略了,就是像胡适这样的人,是不愿挺身回应鲁迅,在这方面浪费笔墨的,这有周策纵的回忆可证,到晚年,鲁迅去世多年,胡适说过鲁迅是自己人。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鲁迅正面批评他也好,侧面讽刺他、挖苦他也罢,他都一概不回应,不仅如此,当他的学生苏雪林在鲁迅身后写信抨击鲁迅时,他还给了她很重的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胡适思想差异_胡适简介
鲁迅与胡适两人本是没有比较性的,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有差异,那么他们两人到底有什么思想差异呢?下面是本人为你
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鲁迅与胡适思想差异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毕业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后因为看到日本人残杀国人,觉得必须从文化上来医治民族的病,于是弃医从文,坚决的走上了从文道路。
参与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其主将的一员。
享年56岁。
胡适,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家。
胡适兴趣广泛,他还涉及很多知识领域,如教育学、考据学等多种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因为积极倡导文学改革,后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核心人物之一。
鲁迅与胡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思想差异以及文化追求。
从学术理论上看,鲁迅能从实际出发,不断的改善自己,让自己能够清楚认识到文化改革比社会改革更重要。
但胡适还是坚信自己,他认为事物的变化都是一点点积累的,只要思想改变了,社会面貌就自然会改变。
而鲁迅注重启蒙思想,但同时也不轻视社会改革,他认为适者生存、劣者淘汰,事情的发展在不断的改进,人也要随事情的变化不断进步。
而胡适只注重启蒙思想,丢了社会改革,胡适往往从理论上出发,坚持启蒙主义。
虽然两个人的思想不一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五四运动时期,鲁迅和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胡适简介
胡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家、哲学家、诗人、
学者。
他是安徽绩溪人,原名叫做嗣穈,字希疆,后来改名胡适,字适之。
他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是自由主义者,实用主义者。
他是我国文学成就的代表人,代表作品有《胡适文选》、《文学改良刍议》等,在1939年胡适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
提名,这是一个对于文学者的肯定。
后来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改革。
胡适的父亲叫胡传,是台东直隶州知州,崇尚文学,著有《台湾纪事两种》,胡适有现在的成就也是受到他父亲的影响,胡适跟随父亲从小学习。
所以在胡适5岁时便在安徽绩溪的私塾上学,后在其他学堂求学。
在胡适接受早期的西方教育时,就有了很大的兴趣,后来又受到梁启超、严复等人的影响,开始接受新思想。
1915年,胡适到哥伦比亚大学进修,
并且接受了实用主义哲学思想,这是杜威的哲学。
回国后,先后任职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兼校长,加入《新青年》编辑部,胡适是白话文和文学改良的倡导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胡适的一生功成名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和爱戴。
胡适逝世后,他的墓志铭由著名学者毛子水提笔,金石家王壮也为胡适书写。
2010年,我国文化部部长蔡武抵达台湾后,
第一件事就是去胡适的故居参观,还去胡适墓园哀悼和前去观看胡适铜像。
从这些可以看出胡适在我国当今社会的影响力还是十分显著的,大家对于胡适是非常尊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