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自2004 年粮食恢复增产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已实现十年连增,基本立足国内保证了粮食自给。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从国内消费需求和国际粮食贸易角度看,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很大压力。一是人口绝对增长、城市化人口快速增加和工业用粮大幅增加,对粮食总需求量呈刚性增长趋势。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粮食消费结构升级,导致小麦、稻谷、玉米、大豆等粮食品种结构矛盾进一步凸显。三是受耕地资源绝对供给量限制、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粮食增产难度日益增大。四是国外高补贴的现代化农业模式大幅降低了粮食销售价格,导致一定时期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低于国内,在刺激粮食进口的同时,直接影响我国粮食自给率。据此,必须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农业农村实际的粮食生产经营形式,促进粮食稳产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我国农村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及其特点

1、传统农民。当前,无论从种植面积或粮食产量看,传统农民都仍是我国农村粮食生产的主力军,生产了全国一多半的粮食。这类生产经营主体,一是人数庞大,文化素质不高,年龄老龄化;二是生产方式传统,科技含量不高,土地产出率不高;三是户均种植面积小,主要为自家承包地,流转土地也多在同村组内或亲戚好友间进行,面积较小;四是不以粮食生产作为家庭增收的主渠道,对增加粮食产量动力不足,有的种粮只是为了口粮需要。可见,传统小农户粮食生产形式在增产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需要加强对传统农民的教育培训,增强种粮科学技术水平。

2、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这类生产经营主体主要指职业种粮农民,包括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种粮合作社等。其特点:一是劳动者年富力强,文化素质高,经营理念新,生产技能强;二是生产专业化水平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三是种植面积大,北方种粮大户的种植面在100 亩以上,有的地方达到1000 亩以上,规模效益明显;四是粮食产量高,据农业部统计,2012 年我国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的粮食总产为2400 多万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1%,粮食单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随着农村土地流转

力度加大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职业种粮农民在农村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将成为未来我国粮食生产经营中的支柱力量。

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

1、规模经营有利于增加土地产出率。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等现象凸显,由于种粮农民越来越少,传统农民的一家一户零碎种植方式,因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高,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人。从产业规律和世界农业发展经验看,在农业劳动力供给有限的情况下,只有扩大种植规模、发展职业农民,才能通过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先进农业科技集成推广等技术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增加土地产出,产生规模效益。

2、适度规模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稳定。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在我国经营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适度”。一方面,农业经营规模和土地产出率之间存在反向关系,获得最大产量,

就要结合各地农业资源禀赋、生产经营环境、生产力水平等因素,在规模效益和土地产出率之间找到最适度的规模经营标准。另一方面,我国有两亿多农户、户均耕地面积不到10 亩,假设家庭经营面积达到100 亩,只需要十分之一即可,如何解决其余两亿多农户的生活和就业问题,将极大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

3、粮食作物符合农业规模生产的要求。比较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的生产过程,经济作物属于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机械化程度低,对土地规模依赖程度低,通常一户两个中年劳动力只能管理三四个蔬菜大棚;而粮食作物的机械化程度高,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劳动强度均较低,一户两个老年劳动力就能种植十多亩地。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和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兼业农民和职业农民的必然选择。

三、当前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1、土地问题。一方面,部分农民对流转土地存有顾虑。随着各地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有序开展,截至2013 年底全国已流转耕地亿亩,流转比例达到26%,

但仍有农民对土地流转持观望态度。他们有的由于恋土情结不愿意流转土地;有的家庭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对于通过流转土地来增加部分收入积极性不高;有的看到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升,怕流转早了吃亏,持地带沽;有的因缺乏其他生产技能,只会种地,不敢流转土地。另一方面,流转的土地存在”非粮化”现象。由于国家没有关于流转土地用途的明确规定,可以种粮也可以种植经济作物,考虑到种粮的比较效益低,有条件的农民更倾向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

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问题。一是耕地的基础地力水平。多数农民忽视对土地的养护,连年种植和过量施肥导致耕地地力消耗较大、土壤养分非均衡化严重。比如,在种植蔬菜等”耗地”作物后,地力下降严重,再种植粮食产量不高。二是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水平。目前,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耕地面积一半左右,还有一半耕地处于靠天吃饭的情况。同时,许多有灌溉条件的地区,面临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水稻机插、玉米机收率不到50%,要继续加强对常规作业机械的研发。

3、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问题。虽然我国正在积极

发展测土配方施肥、土地代耕代收、合作信贷等社会化服务,但是在服务类型和水平上与农民所需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服务主体数量较少、规模较小,组织带动能力不强;二是服务业务主要集中在产中,对产前信息采集、产后储运加工等环节服务较少;三是服务内容还需不断完善,比如有的地方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保险不包括旱灾,有的农民感到政策性农业保险赔付金额较低,”如果遇到灾害,赔偿金只够抵偿化肥钱”。

四、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几点思考

1、以提高农业政策的精准度和长期效用为目标,继续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要增加并改进对粮食规模经营主体的直接补贴。在根据种植面积对种粮大户和粮食合作社进行补贴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对粮食家庭农场的补贴政策;改进粮食综合补贴方式,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商品粮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提高补贴精准性和指向性。二是要加大农业金融保险支持力度。提高粮食作物保险覆盖面和中央、省级财政保费补贴比例,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种粮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