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沈周传世绘画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中期沈周传世绘画作品赏析

沈周(1427-1509年)明代中期著名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又称白石翁,以画闻名,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以画山水画著称,是明代中期画坛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纵观沈周之绘画,技法全面,功力浑厚,在师宋元之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进一步发展了文人水墨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被誉为吴门画派之领袖。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魏园雅集图》、《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沧州趣图》等。著有《石田集》《石田稿》、《石田文钞》、《石田咏史补忘录》《客座新闻》《续千金方》等,但大多散佚。

明代沈周《庐山高图》赏析

明沈周庐山高图纸本设色193.8×98.1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沈周送给其老师陈宽(醒庵)70岁生日的祝寿画,以庐山的崇高博大赞誉其师。图绘庐山崇山峻岭,岩石层叠陡峭,山峰巍峨壮观,山腰奇松红树,一泓瀑布倾泻而下,山脚流水潺潺;画面刚中带柔,突出老师的博大胸怀。

《庐山高图》主要借鉴了王蒙的笔法精髓,表现名山蓬勃氤氲的气象。全画布局气韵贯通,布景高远深幽,缜密繁复。山石皴法多用披麻解索皴,浓墨点苔,墨笔丰健,运笔稍快,用墨较干,湿笔刷染,近山用短披麻皴,浑厚自然,与中部斜上嵴状山势相分处,用焦墨连皴带擦,行笔迅疾、准确,有韵致地用焦、渴之笔将山势推到面前。中间斜山梁处勾以次淡墨,用皴稍少,分层用淡墨刷染,墨虽浅但不显薄,通体色调灰白,造成中间有空灵之感而不阻塞。通观全图,虽然以淡色为主,但渴、润、浓、淡、焦五色之墨的精彩效果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丰实华兹,很见功力。

近处一人迎飞瀑远眺,比例虽小,却起着点题的作用。由于作者极善于虚、实和黑、白的均衡处理,故画面虽饱满却不觉得挤迫窒息。画面上水的空灵、云的浮动,再加上直泄潭底的飞瀑,使密实的构图里有了生动的气韵。整幅画笔墨显得坚实浑厚,景物郁茂,气势宏大,虽笔法师王蒙,但更显清新空灵,融“崇高”的人格理想与壮丽的大自然为一体,也揭示了画家的胸襟。

明代沈周《魏园雅集图》赏析

明沈周《魏园雅集图》纸本设色纵152.7厘米横47.6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入编《明画全集》第四卷

沈周在此画中营造了一种山水亭榭,林泉雅集的氛围。

远处峰峦陡起,轻披薄雾;近处山顶与中部山腰,露出多处缓缓向上的台地,泉水从山涧飞流直下,汇成棕棕小溪。

溪水旁有一小桥,茅亭内四人席地而坐,书童侧立一旁正听候主人吩咐,一老者拽杖而来。山上山下,草木葱茏,叶红似火的枫叶点缀其间,更添几分胜地雅集美景。画家皴染兼施,构筑的画面气魄雄浑沉静,画心连画家共六人题咏,实为诗书画熔为一炉的山水佳作。

本幅作品取材于五人山亭雅集之事,故这一场景被安置于图中极为醒目之处。

茅亭位于溪旁,周遭杂树数株,隔水山峦耸立,山壑间若有溪泉涌来。

此是沈氏四十三岁时的画作。这是一幅典型的写实性作品,从魏昌的题跋可以了解当时雅集的情景和经过。还有参加牙雅集的陈述、周鼎、刘珏等人的题诗,更使画作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

此图历经程茂、罗振玉等人收藏。

明代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赏析

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设色纸本,纵36.8cm,横855cm,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应该是他的艺术的再创作。黄氏与沈氏的笔墨完全不同,沈氏且着了色彩,大胆地使用赫石和丹青,更加突出了春山的主题,林深茂密,绿树华滋,显出富春江两岸的浓浓春意。在卷幅的中段群山巧施淡赭,山峦间增加了云霭,使群山烟雾缭绕更透出迷人的质感。沈周为使画卷的构图更为完美合理,在画卷的尾部增加了一段山峦平岗树石,首尾相应,更显出江山无尽,弥补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头重尾轻的不足。沈周甚至在一些构图的细节也仔细推敲,在卷首处比之黄氏图卷在两小渚间增架一座小桥。一老者拄杖而过,江边曲径绘一行人,使群山、村舍、渔舟有机地联系起来,突出了人烟气息。在中段茅草亭旁,为突出两只钓舟的宁静气氛,沈周的画面比黄公望的画面减少了几只游鹅,也显出他的独到匠心。

沈周现存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更为宝贵的是它完整地保存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全貌。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明代由沈周、董其昌递藏,清初归吴正志。正

志传给其子洪裕,洪裕临死前将此卷殉之于火,被其侄贞度从火中抢出,但前段已烧焦。约在清顺治间,割去烧残前段,割去部分取名“剩山图”,现存浙江省博物馆。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画卷前部分仍有残痕,可以说是历尽沧桑,颇富传奇色彩。但要一览黄公望原作全貌,仅只有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了。

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一件纸墨如新,保存完好,流传有绪的艺术珍品。卷后有姚绶、吴宽、文彭、周天球、董其昌、谢松洲跋,有王时敏、宋荦等鉴藏印记。曾归王时敏收藏,民国初年入汪士元手,其后转入徐世昌家藏,1973年存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墨井画跋》、《大观录》、《佩文斋书画谱》、《麓云楼书画记略》、《古书画伪讹考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年2月号、《紫禁城》1985年2月号等皆有著录。

沈周《沧州趣图》赏析

《沧州趣图卷》,明代,沈周,手卷,纸本设色,纵29.7厘米,横88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沧州趣图卷》所绘沧州为明代属直隶河间府的沧州,

地处北方,沈周未曾到过,他只是表现山川之性和趣,故图名“沧州趣”。画面作平远布局,主要撷取江南水乡的景致,山丘逶迤,水面浩渺,坡岸伸展,杂树成林,一派南方山川秀丽风光。

《沧州趣图卷》,明代,沈周,手卷,纸本设色,纵29.7厘米,横88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沧州趣图》是沈周晚期的作品,他将元四家的笔法集中于一幅山水长卷中。不同的笔法衔接得那样天衣无缝,可见他对元四家笔法运用的精熟。同时又融入了北方山峦雄阔之势,积叠的山石多尖峻的棱角,显得坚硬凝重,坡岸、平台亦转折尖直,棱角分明,其质地多呈北方石山的特征,无疑增添了山川的雄健宏阔气势。画法亦源自董巨,运用善于表现江南山水的披麻皴、点苔、圆润中锋和水墨渲染等技法,然运笔于中锋中时见外笔、侧锋,转折粗重,平台轮廓多整饬线条,细劲有力;披麻皴也变为研拂式的短笔皴,率意凝重;点苔亦墨深笔厚,圆横交错。总体笔墨形式刚柔相济,苍中带秀,既具董巨的秀润之韵,又呈较强的硬度和力感,恰当地表现了沈周心目中的沧州之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