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8a5b9be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f.png)
0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4
适宜性
游戏应适合学前儿童的年龄和 发展水平,能够促进其身心发
展。
趣味性
游戏应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 学前儿童的参与和兴趣。
教育性
游戏应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能够促进学前儿童的认知、语
言、社交等方面的发展。
安全性
游戏应保证儿童的安全,避免 任何可能造成伤害的环节。
游戏实施步骤
准备
准备游戏所需的材料和 场地,确保安全和适宜
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 概述
汇报人: 2023-12-27
目录
• 学前儿童游戏定义与特点 • 学前儿童游戏的重要性 • 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 • 学前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 • 学前儿童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 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01
学前儿童游戏定义与特点
定义
学前儿童游戏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的 活动,通过与玩具、环境和其他儿童 的互动,探索世界、学习知识和技能 ,以及发展社会性情感。
04
学前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
学前儿童游戏的教育价值
• 学前儿童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通过玩耍和活动来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活动。学前儿童 游戏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进其全面发展。
05
学前儿童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游戏设计原则
01
02
创新性游戏的实例
例如,“小小建筑师”游戏,通过让孩子搭建积木、桥梁等建筑结构,培养他们 的空间感知和动手能力;又如“我是小医生”游戏,让孩子扮演医生角色,进行 模拟诊疗和照顾病人的场景,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交能力。
游戏与科技结合的发展
游戏与科技的结合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b13c15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b4.png)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第一篇:学前儿童游戏教案第一单元学前儿童游戏导论第一节游戏的本质一、“游戏”的词义二、游戏的本质学说三、游戏的本质特征第二节幼儿游戏的特征一、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二、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三、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第三节学前游戏教育一、幼儿游戏与学前教育的关系二、游戏教育及其模式探索第二单元角色游戏第一节角色游戏概述一、角色游戏的特点二、角色游戏的结构三、角色游戏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一、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二、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三、促进幼儿意志品质的发展四、促进幼儿身体和语言的发展第三节角色游戏的指导一、角色游戏指导的主要内容二、各年龄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第四节角色游戏指导与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角色游戏的观察与记录项目二角色游戏的教学指导计划第三单元表演游戏第一节表演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一、表演游戏的特点二、表演游戏的种类三、表演游戏的教育作用第二节表演游戏的指导一、表演游戏指导的基本任务二、各年龄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与指导第三节表演技能实训项目一手影表演技能项目二木偶表演技能项目三歌唱表演技能项目四综合表演技能第四单元结构游戏第一节结构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一、结构游戏的特点二、结构游戏的分类三、结构游戏的教育作用第二节结构游戏的指导一、结构游戏指导的基本任务二、各年龄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及指导三、结构游戏教学指导范例第三节建构技能实训项目一积木建构技能项目二凸点型积塑建构技能项目三分割拼图的设计与制作技能项目四七巧板的制作与游戏指导技能项目五其他常用拼板玩具的制作技能第五单元体育游戏第一节体育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一、体育游戏的特点二、各年龄班幼儿体育游戏的特点三、体育游戏的教育作用第二节体育游戏的结构和分类一、体育游戏的结构二、体育游戏的分类第三节体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一、幼儿自主体育游戏的指导二、体育教学游戏的组织和指导第四节体育游戏的创编一、体育游戏创编的步骤和方法二、体育游戏情节的构思方法三、体育游戏竞赛方法的设计四、体育游戏细节的设计第五节体育游戏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观摩与记录项目二幼儿体育游戏的创编与改编项目三幼儿体育游戏的教学活动设计一、体育游戏的结构二、体育游戏的分类第三节体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一、幼儿自主体育游戏的指导二、体育教学游戏的组织和指导第四节体育游戏的创编一、体育游戏创编的步骤和方法二、体育游戏情节的构思方法三、体育游戏竞赛方法的设计四、体育游戏细节的设计第五节体育游戏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观摩与记录项目二幼儿体育游戏的创编与改编项目三幼儿体育游戏的教学活动设计第六单元智力游戏第一节智力游戏的特点和指导一、智力是什么二、智力游戏的结构和特点三、智力游戏的指导第二节发展观察力的智力游戏一、听觉游戏二、视觉游戏三、触觉游戏四、嗅觉与味觉游戏五、观察力游戏的指导第三节发展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智力游戏一、注意力游戏二、记忆力游戏第四节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智力游戏一、想象再造游戏二、想象创造游戏第五节发展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智力游戏一、发展思维能力的游戏二、发展操作能力的游戏第六节智力游戏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发展观察力的智力游戏活动设计项目二发展记忆力的智力游戏活动设计项目三迷宫设计项目四游戏棋设计项目五幼儿智力游戏的教学活动设计第七单元其他游戏第一节语言游戏一、幼儿语言发展阶段二、幼儿语言游戏的类型三、幼儿语言游戏的指导要求第二节数学游戏一、幼儿数概念的发展阶段二、幼儿数学游戏的主要内容第三节音乐游戏一、幼儿音乐游戏的类型二、幼儿音乐游戏的设计第四节美术游戏一、幼儿绘画游戏的发展阶段二、幼儿美术游戏的指导第五节集体娱乐游戏一、集体娱乐游戏的组织二、集体娱乐游戏的主持技巧第六节婴幼儿游戏一、婴儿的发展与游戏引导二、婴幼儿游戏的类型三、婴幼儿游戏的指导要点第一单元学前儿童游戏导论要求:了解游戏的一般概念,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游戏学说,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认清游戏乐趣的自足机制,明辨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深刻理解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
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特征
![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c80b16a04431b90d6c85c7c6.png)
游戏是内生需要的自愿活动
“自愿”属于动机的范畴。活动动机是推动人去 活动的心理力量,它指向于解释个体活动的原因。
游戏的内容、种类和玩法,都受到社会文化、地 理条件、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它是社会生活的一部 分。
但游戏本身不是日常生活,它是对社会日常生活 的一种表征。
对
现
的 一
实 生
种活
表
征
社 会 经 的验 反 映
游戏富有选设性的自足乐趣
游戏具有自主选择性,即不同的人依据个人和游 戏的特点选择了与自己相对应的游戏形式。(幼儿 园的区域活动角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的这种 需求)
游戏的本质特征
早
精力过剩说
期
生活准备说
的
成熟说
游
放松说
戏
行为复演说
理
休养说
论
生长说
现 代 游 戏 理 论
精神分析的游戏观 角色模仿的游戏观 认知动力的游戏观 行为主义的游戏观 社会活动的游戏观 元交际理论
游戏的觉醒理论
想一想:
游戏的实质是什么? 怎样给游戏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游戏?
学习本课程网站上提供的各类资源 实地观察生活中或幼儿园小朋友游戏时的
状态,并作记录
谢谢大家
显规则是游戏所明确规定的、游戏者需要有意识 自觉遵行的规则,主要是关于游戏方法的规定;
隐规则是约定俗成、不必说明的规则,它以游戏 者的技能、经验水平和合作意识等为基础。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664dd8a4700abb68a982fbad.png)
愤怒 夸张
哭 厌烦无聊 茫然 放声大笑
专注
轻松
微笑 嬉笑
兴奋性程度增加
精品课件
2、动作
非常规性、重复性和个人随意性 (1)探索 对物体性质的探索 对物体关系的探索 动作效应的探索
精品课件
(2)象征:是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 构性动作,包括以物代物和语言动作代替另 一事物或动作。
(3)嬉戏:故意作“坏事”取乐,带有幽默、 逗乐、玩笑的性质
毛曙阳
——
精品课件
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这种 活动现实直观地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 立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刘焱 内部动机 游戏者决定游戏活动的过程、内容 游戏者想象和创造游戏材料的使用和游
戏情节的开展
精品课件
四、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 (一)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 1、表情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 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 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 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①趣味性 ②具体性 ③虚幻性 ④自由自愿性 ⑤社会性 ——《教育大辞典》
精品课件
“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 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 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其中自主 控制是游戏的最内在本质。”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 你小时候玩的游戏有哪些? ❖ 为什么你认为它是游戏?
❖ 如何判断一个活动是游戏?
精品课件
第一节 游戏的本质
一、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特征的认识
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3、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 4、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精品课件
二、国外对学前儿童游戏特征的认 识
学前儿童游戏论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游戏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2e453345727a5e9856a61b6.png)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本质与特征)一、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历程(一般演变趋势):儿童游戏本质观在态度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由生物性到社会性。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一词在其意义的渊源上是从古汉语中的“遨”“嬉”等词义发展而来,而在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等十分相似。
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自在。
英文中的游戏“play”作为名词所指向的行为特征是:不要求沉重的工作;使人愉快和满足。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在大约19 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自觉的本质化阶段。
表现为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发泄。
霍尔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生物性本质观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游戏理论的研究。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贡献:游戏的本能论及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局限性: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人在童年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改变人们对儿童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态度。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游戏概念及特点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游戏概念及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fbc232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a7.png)
日常生活的活动
游戏不是儿童主观臆断 或空想,而是以客观现 实为依据,是周围生活 的反映和写照。
想象力创造力活动
幼儿需要“以人代 人”“以物代物”。
把各种材料想象成真正 的物品模仿成人对它们 的行为。
想象力创造力活动
幼儿依靠想象不断变换 物体、角色、情节。
在任何游戏中,幼儿能 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 力,把游戏的方式加以 变化,富有趣味性。
心的需要
冯分类
感到快乐的活动
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一 种享受。
幼儿在游戏中总是可以 冯分类 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能够全身心放松,使自 己无拘无束的自由活动。
感到快乐的活动
儿童也能在自己的操作和 冯分类 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产生极大的愉悦体验。
日常生活的活动
孩子使用真实的梳子给 布娃娃梳头,但这一行 为只是孩子在游戏中的 象征性行为,梳子在此 时也只是游戏中的玩具。
➢ 每个人谈论起自己的童年都 离不开游戏,游戏对孩子们 来说总是充满趣味和魅力, 总是欢乐愉悦的,那么到底 什么是游戏,游戏又有哪些 特点呢?
内容 本节
01
游戏的概念
02
游戏的特点
游戏的 概念
游戏的概念
“游”字让人想象在水 中自由自在的游动。
“戏”字自古以来又有舞动、 活动起来的意思。
游戏的概念
➢ 同时伴随着紧张、喜悦的感觉。
游戏的概念
➢ 同时伴随着紧张、喜悦的感觉。 ➢ “不同于平常生活”的意识。
游戏的 特点
自主自愿的活动
幼儿游戏 特征
感到快乐的活动
冯分类
日常生活的活动
想象力创造力的活动
自主自愿的活动
一种自愿自发的行为,孩 这是因为游戏是他们发自内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9882229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10.png)
首先,游戏有助于幼儿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 其次,游戏是克服情绪紧张与进行情感宣泄的一种手段。 再次,在游戏中还可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审美感、理智感和道德感等高级情感。 最后,通过游戏可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自信心。
(六)游戏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一)自主自愿性
三、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点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没有强制的目标,这减轻了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感和局促情绪,让幼儿没有心理负担地去游戏,自发的行为往往是愉悦的;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让幼儿感到满足与快乐;游戏中的幼儿自娱自乐,以不断重复的方式将有趣的情节保持下去,他们能控制所处的环境,甚至能根据需要去改造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实现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
二、学前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
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成人排解来自生活、工作中的紧张、不安、郁闷等消极情绪。虽然游戏在成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但它仍然只是成人生活中一个相对次要的部分。而学前儿童阶段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就是学前儿童的生活。
(一)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
在成人的意识里,对于游戏与非游戏活动有着明显的界限和区分,他们既不会把“正经事儿”当“儿戏”,也不会把“游戏”当成真正的生活。而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的界限是模糊而游移的。
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能力,也是幼儿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游戏是培养幼儿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的过程本身就是交往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来跟其他小朋友交流,或者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言语的反应。
(二)游戏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游戏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游戏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90bed99700abb68a982fb6a.png)
学前儿童游戏1.游戏:游戏是发生在一定情景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2.游戏的本质学说(游戏理论研究)早期的游戏观(1)精力过剩说:德国的希勒、英国的斯宾塞认为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耗费的精力较少,有着特别富余的精力,这些富余精力必须从体内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锅那样会爆炸,游戏便是宣泄剩余精力、保持健康的最佳通道。
(2)生活准备说:德国的格罗斯认为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升华本能、演练生活的手段。
(3)成熟说:荷兰的博伊千介克认为游戏不是练习,而是儿童幼稚动力一般特点的表现,游戏也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
(4)放松说:德国的拉察鲁斯和裴茄克认为对于儿童来说,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生活经验的缺乏,而对复杂的外部世界难于适应,很容易产生疲劳,所以需要游戏来使自己得以轻松和恢复精力。
现代游戏理论(1)精神分析的游戏观:奥地利的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排解内在心理矛盾和冲突的途径之一。
(2)角色模仿的游戏观:萨立认为儿童游戏的实质在于执行某个角色,获得某种新的地位感。
(3)认知动力的游戏观:瑞士的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客体的重要方法,也是巩固已有概念的技能的方法,还是使思维和行动相协调、平衡配合的方法。
(4)行为主义的游戏观:美国的桑戴克认为儿童的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受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也受学习的效果律和练习律的影响。
(5)社会活动的游戏观: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看到周围成人活动,并在游戏中模仿这些活动,因此,儿童游戏反映了成人世界的实践活动;鲁宾斯坦认为游戏是一种经过思考的活动,儿童对周围现实态度的一种表现;康宁认为游戏作为儿童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是由于儿童的地位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发生了变化而出现的;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儿童是游戏的创造者。
3.游戏的本质特征(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愉快的活动(3)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4)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4.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1)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成人:游戏是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排解紧张和不安的情绪。
学前儿童游戏体育游戏概念及特点讲义
![学前儿童游戏体育游戏概念及特点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34b9aec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a9.png)
学前儿童游戏体育游戏概念及特点讲义引言学前儿童阶段是孩子们发展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
儿童通过游戏和体育活动来探索世界、与他人互动、发展身体素质。
本文将对学前儿童游戏和体育游戏的概念及其特点进行探讨,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指导儿童的游戏和体育发展。
一、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自然、最重要的一部分。
学前儿童游戏是指儿童在未进入正式教育之前,通过各种主动性的、自愿参与的活动,来实现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一种行为方式。
学前儿童游戏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自由性:学前儿童游戏是自主选择和自由参与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选择游戏内容和方式,没有强制性。
2. 多样性:学前儿童游戏形式多样,包括戏剧、角色扮演、玩具游戏、拼图、积木等多种类型的游戏,丰富多彩。
3. 虚构性:游戏中的角色和情景通常是虚构的,孩子们可以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在游戏中享受想象空间的自由发挥。
4. 个体差异:每个学前儿童的游戏兴趣、游戏水平和游戏方式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个体差异来引导和促进游戏发展。
二、体育游戏的概念体育游戏是指通过体育活动来满足儿童对身体锻炼和运动的需求。
它不仅包括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跑步、跳绳、球类运动等,还可以包括一些具有儿童特色的活动,如踏板车、滑板等。
体育游戏与学前儿童游戏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手段。
但是,体育游戏更加注重儿童的身体锻炼和运动技能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协调性、灵活性和身体素质。
三、学前儿童游戏体育游戏的特点1. 综合性发展:学前儿童游戏体育游戏能够促进孩子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培养创造力、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提高身体技能和协调性。
2. 激发动机:游戏的本质是儿童内在的驱动力,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力来主动参与游戏和体育活动。
而且游戏不仅是孩子们玩的过程,更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3. 社交互动:学前儿童游戏体育游戏往往需要多人参与,通过合作、交流和互动,儿童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沟通,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学前游戏论》复习思考题
![《学前游戏论》复习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294c2271e2bd960590c677f9.png)
《学前游戏论》复习思考题第一部分《学前游戏论》各章复习题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概论1、名词解释:剩余精力说;生活准备说;松弛说、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对象与内容、结合实际谈谈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意义、简述国外儿童游戏研究的历史发展、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行学前儿童游戏应遵循哪些原则、结合幼儿园游戏实际,设计一个观察幼儿游戏的计划第二章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一、单选题、维果斯基认为,游戏的价值在于()愿望的满足同化超过顺应宣泄与降低焦虑创造最近发展区、幼儿实现角色扮演的途径是()物品动作语言情景、、关于游戏动作的顺序以及在游戏中被允许和被禁止的活动的规定是指()游戏任务游戏构思游戏规则游戏结果、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幼儿游戏的典型形式是()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按国家有关规定,幼儿园各班的户外游戏场地面积不应小于()、教师请有关角色的双方双向地进行评价的方法是()反映式评价交往式评价情感式评价参与式评价、幼儿园的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最重要的相同之处就是()扮演角色规则性强创造性成分大观赏性强、提出“剩余精力说”游戏理论的是()格鲁斯霍尔斯宾塞皮亚杰、把游戏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对它进行理论上的研究其历史有()多年多年多年多年二、问答题、简述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游戏的主要观点、论述皮亚杰关于游戏与认知发展关系的观点、论述认知发展理论游戏不同阶段的发展、论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比较分析现代三大理论流派游戏理论的异同、简述游戏觉醒理论的主要观点、简述研究游戏的元交际特征的意义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及特征1、名词解释:主体性;动机;游戏性体验2、论述游戏的本质观的演变过程3、论述建立游戏主体性本质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简述游戏特征的“三内说”、简述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简述国内学者对从游戏和非游戏的辩证关系上对游戏特征的分析、游戏既重过程又重结果,请你结合教育实践谈谈你的看法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与学前儿童发展1、名词解释:情景转变;角色扮演;角色行为;角色意识2、试对比分析认知发展学派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儿童游戏发生时间和儿童游戏能力获得的不同看法3、简述儿童游戏的基本要求及各种需要的基本含义4、列举儿童游戏的动机类型以及它与儿童基本要求有什么关系、象征性游戏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构成要素在幼儿前期、幼儿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试分析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与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关系、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角色认知之间有何关系?举实例说明、学前儿童游戏内容和游戏形式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方面呈现出何种发展模式、论述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和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第五章学前儿童游戏与幼儿园教育1、名词解释:游戏;教学;课程2、试述游戏活动对儿童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影响3、试述游戏活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4、简述游戏活动对儿童人格成长的意义、结合教育实际,试分析儿童在游戏中是如何学习的、简述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对游戏教学的启示、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学说、用自己的观点分析游戏、教学、课程的关系、案例分析)给性别、文化背景及认识水平相同的二个幼儿提供相同的玩具餐具,并提出同样的指示语,但两个孩子对玩具的组织和利用方式不同。
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与本质
![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与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8212d71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d.png)
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与本质如下是有关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与本质:一、游戏的定义对游戏的不同理解造就了不同的游戏定义。
我国学者刘焱认为:游戏是游戏者能动地驾驭活动对象的主体性活动,它现实直观地表现为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
二、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1. 具有主动性、是自发行为学前儿童选择游戏,是因为这是由学前儿童的内部需要决定的,是由内部动机引起的。
学前儿童会将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场景放到游戏中,让自己成为游戏的主人。
因此,幼儿在游戏中总是积极表现,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2.具有虚构性,是一种假装行为游戏不是学前儿童真实的生活,但是他们会假装在生活在,会利用模仿、利用来创造性地整合和表现周围的生活。
他们清楚这是“假装的”,就比如过家家。
3. 具有愉悦性,是一种娱乐行为幼儿在游戏中会获得快乐。
4.具有具体性,是具体行为游戏是虚构的,想象的,但是虚构的、想象的事物又是具体的。
比如小医生打针,针筒是玩具,但是它是由具体材料做成的;医生是假扮的,但是这个角色是具体存在的。
三、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研究游戏的本质,就是要揭示儿童游戏产生的原因以及要回答儿童为什么游戏的问题。
1. 游戏本能论从生物学角度解释,把游戏看成一种生物现象,是生物本能的表现。
剩余精力说:席勒、斯宾塞;游戏是由于机体中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
松弛消遣说:拉察鲁斯、裴茄克;儿童游戏的本能是恢复精力的方式。
能力练习说:格鲁斯、施太恩;游戏是先于劳动、先于童年,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准备。
复演说:霍尔;游戏是个体呈现祖先的动作、习惯和活动,是重演史前人类的祖先想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
2.游戏社会反映论从社会学观点去研究、解释儿童的游戏,把儿童游戏看成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活动的特殊形式,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映活动,具有社会性。
3.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做义工而表现与发展起来的功能特征,包括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等。
学前游戏论简答
![学前游戏论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1d6ee74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e3.png)
学前游戏论简答游戏论简答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介绍一、学前儿童游戏论研究的内容:1.描述儿童游戏发展的一般模式和共同特征2.揭示儿童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探索不同因素对游戏发展的影响4.提出并帮助指导儿童的游戏策略或具体方法。
前三个是基础理论研究,后一个是应用研究。
2、研究意义:(一)改善教育实践1.为学前教育机构开展游戏活动提供科学指导2.为玩具的设计与生产,为家长购置玩具、指导幼儿游戏提供帮助3.为其他有关儿童游戏的领域提供理论依据(二)推进理论建设三、对经典博弈论的评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带有浓厚生物学色彩,主要是主观思辨产物,缺乏可靠实验依据,由于它或多或少的解释并说明了游戏的现象,推动着儿童游戏研究的进展,对后人的研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四、儿童游戏研究的发展趋势:1.从博弈论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游戏研究已经从单纯的思辨性转向实证性。
2从游戏价值观的变化来看,对游戏发展价值的理解已经从推测性、不完整性或集中性发展到了准确全面的理解。
3.研究范围逐渐拓宽,不仅关注纯理论问题,还关注应用问题。
五、儿童游戏研究四阶段:1.从20世纪20年代到解放初期。
从1940年代到1960年代3文化大革命期间4文化大革命以来六、陈鹤琴认为儿童游戏的原因:1.与儿童游戏的力量和能力有关2.与儿童好动的天性和游戏能够给孩子快感有关七、陈鹤琴提出的高品质玩具标准:激发儿童对游戏的兴趣,质地坚实,不易损坏,激发儿童想象力,发展儿童创造力,适应儿童能力,发展儿童智力。
8.中国儿童游戏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1.儿童游戏研究的中国化2.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九、研究儿童游戏时需注意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十、儿童游戏研究的课题来源:1.关于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理论的的研究2.幼儿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十一、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程序:1.明确研究目的与选择研究对象2.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3.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4.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5.研究程序和选择研究环境6.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1二、儿童游戏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13。
《幼儿园课程》第三章-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
![《幼儿园课程》第三章-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https://img.taocdn.com/s3/m/56d5f6ddcfc789eb162dc8c8.png)
第三章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目录结构:第一节游戏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地位 (2)一、对游戏在儿童发展和教育中作用的理论研究 (2)(一)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游戏 (2)1.游戏是带有过去或未来倾向的现时行为 (2)(1)带有过去倾向 (2)(2)带有将来倾向 (2)2.游戏是实现的愿望和控制(优势) (2)(二)从文化的角度看儿童游戏 (2)1.游戏作为一种分类框架 (2)2.游戏的背景 (2)二、游戏在学龄前儿童教育实践中的地位 (2)三、在教育实践中对游戏的界定 (3)四、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 (3)(一)游戏被看作对“整个儿童"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二)游戏活动有益于儿童认知过程及其支持系统的进行 (4)(三)游戏有益于幼儿进行幼儿园课程各学科(领域)的学习 (4)(四)游戏有益于幼儿园课程各学科的整合 (4)第二节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 (5)一、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机整合 (5)(一)教学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 (5)(二)幼儿园游戏和教学的关系 (5)二、实现游戏与教学的最优化结合 (6)第一节游戏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地位一、对游戏在儿童发展和教育中作用的理论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立场阐述了游戏在儿童发展和教育中的作用。
(一)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游戏1。
游戏是带有过去或未来倾向的现时行为(1)带有过去倾向皮亚杰将游戏看作是同化大于顺应的活动,在游戏中儿童用过去的经验去“改变现实”。
(2)带有将来倾向维果茨基认定,游戏“创造了最近发展区”,是为导向儿童进一步发展的教学的背景。
2.游戏是实现的愿望和控制(优势)例如,儿童期的愿望之一就是做大人能做的事,有大人一般的本领,像大人一样生活,这种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儿童通过想象,模仿大人的行为,扮演大人的角色,使在现实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愿望在游戏中得到补偿。
(二)从文化的角度看儿童游戏文化的角度强调游戏的背景及其有关的方面。
有人认为,在一段时间和一个地方,什么可能是游戏,谁可能参与游戏,是由当地当时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专题一-学前儿童游戏概述PPT课件
![专题一-学前儿童游戏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e58a35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7.png)
•他例举小猫戏球是捕 鼠的练习;小狗嬉咬是 为将来自卫所作的练习; 男孩子玩的打渔游戏是 将来养家谋生的准备; 女孩热衷于玩娃娃是将 来养育子女的准备。可 见,根据这种观点,儿 童游戏是儿童将来必须 承担的更为成熟的活动 的低级形式,为未来生 活作了准备。
复演说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 利·霍尔提出“复演 说”,他认为儿童 的发展复演了从动 物到野蛮人再到部 落成员的人类发展, 儿童游戏是远古时 代人类祖先的生活 特征在儿童身上的 重演。
专题一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游戏的特征 ★游戏的分类 ★游戏的影响因素分析
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
一、你心中的游戏
思考与讨论:
你曾经做过哪些游戏?它们有哪些共 同特征?
你认为什么是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
自主自愿性 虚构性 愉悦性
一、游戏的特征
(一)游戏的描述性特征
1.游戏是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 2.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 3.游戏是与探究不同的行为 4.游戏是一种模拟、假装的行为 5.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行为
家庭的影响
(一)父母 (二)媒介的影响
游戏者自身条件的影响
(一)同伴 (二)儿童自身的年龄、性别 (三)健康状态 (四)认知风格
题外内容:游戏的理论流派
一、经典游戏理论
• 剩余精力说 • 松弛说 • 生活预备说 • 复演说 • 成熟说
剩余精力说
剩余精力说的代表 人物是德国哲学家、 思想家席勒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 • 佩勒的角色动机说 • 蒙尼格的宣泄说 • 埃里克森的掌握说 • 游戏治疗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 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 析学派则提出“游戏发泄论”、“游 戏补偿论”。认为人的欲望常爱压抑 不能随意表现,游戏则可促使儿童发 泄他的内在的抑郁和坏的情感,从而 摆脱和消除它。发展自我力量,以应 付现实环境,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 足的欲望和要求,从而得到正常发展。
《学前儿童游戏》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游戏》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301a52a8956bec0975e3df.png)
《学前儿童游戏》作业答案一、名词解释:1、游戏:游戏是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发、自愿的活动,它伴有愉悦的情绪并有别于日常生活,是遵从一定游戏规则的有序活动。
2、儿童心理治疗:儿童心理治疗是利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儿童进行行为及问题的矫治,针对儿童情绪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
3、游戏的教育化:这是针对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放任现状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清游戏,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
4、手段性游戏:由教师组织的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教育活动,其中有游戏的体验,有游戏般的乐趣,我们可以称之为手段性游戏。
5、手指游戏:是配合儿歌或歌曲的节奏进行的手指表演游戏。
6、嬉戏:是一种游戏动作,指故意做“坏事”或做某种动作来取乐,有幽默、玩笑、逗乐的性质。
7、益智图:拚图类的一种。
是类似于七巧板设计思想的图形板块,由清代童叶庚创制。
其板块切割比七巧板更为复杂,由15块具弧角勾股之形的板块合成一方,散则可以拼排各种文字事物图形。
8、精力过剩说:这种观点认为,任何生物体都有一定的能量来满足其生存的需要,当生存需求满足之后,若还有剩余的能量,那就是多余的精力。
多余的精力累积起来会造成压力,所以必须消耗掉。
游戏这种并不直接有益于生存的活动,就是消耗剩余能量的一种方式。
9、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幼儿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10、幼儿园游戏:是在整个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宏观关照下,由教师组织开展的,它已成为整个幼儿园教育方案中的基本活动和重要的组织形式。
11、基本活动:是指对一个人来说最经常、最适宜、也是最必需的活动。
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这样一种活动。
12、预演说:这种观点把儿童游戏看成是未来生活的预先练习。
认为儿童游戏是他将来必须承担的更为成熟的活动的低级形式,游戏内容取决于他将来成人以后的活动内容,儿童自发地将自己投身于这样的活动,目的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第三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2add33667ec102de2bd89f0.png)
❖ 3、角色扮演:以人代人
(1)机能性角色 (2)互补性角色: (3)想象性或虚幻性角色
❖ 4、言语 (1)伙伴之间的交际语言。 (2)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3)想象性独白
❖ 5、材料
❖ 二、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与体验
❖ 1、游戏活动的动机
(1)内部动机
(2)直接动机
(3)内部控制
❖ 2、游戏的体验
(1)兴趣性体验。 (2)自主性体验。 (3)
胜任感。
(4)幽默感。
(5)驱力
愉快。
❖ 三、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
(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可能 (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己决定 (3)游戏的难度与幼儿能力相匹配 (4)不追求或担心活动结果带来的奖惩
第三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
❖ 你小时候玩的游戏有哪些? ❖ 为什么你认为它是游戏?
❖ 如何判断一个活动是游戏?
第一节 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
❖ 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
❖ 一般趋势:在态度上由不自觉
自觉。
在内涵上由生物性
社会性。
❖ 经历的阶段: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 3、加维对游戏特征的分析 ❖ 加维,1982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五个特征。
(1)游戏是令人愉快、有趣的活动,即使有时并一定表示 出快乐,但游戏者仍然作出积极的评价。 (2)游戏没有外在的目标。 (3)游戏是自发自愿的。 (4)游戏包括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 (5)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有着某种系统性的联系。
思考:怎样理解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其特征表现 是什么)?其意义如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 问题:试评述游戏的生物性(社会性)本质观?
❖ 二、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
❖
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
具体表现为:
(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 (2)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 (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 三、确立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 值
思考:怎样理解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其特征表现 是什么)?其意义如何?
第二节 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
❖ 一、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表述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
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第三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
❖ 你小时候玩的游戏有哪些? ❖ 为什么你认为它是游戏?
❖ 如何判断一个活动是游戏?
第一节 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趋势:在态度上由不自觉
自觉。
在内涵上由生物性
社会性。
❖ 经历的阶段: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 4、假想与现实:(1)游戏是假想的活动。(2)游戏活动 源于现实又从属于现实。(3)游戏用假想改造现实。
❖ 5、练习与探索:(1)游戏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练习。是探 索的后继活动。(2)游戏水平在探索中提高。(3)游戏 是在利索能及范围里的探索。
❖ 6、活动与幻想:(1)游戏是活动者的积极参与。(2)幻 想状态是内化了的游戏。
❖ 3、加维对游戏特征的分析 ❖ 加维,1982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五个特征。
(1)游戏是令人愉快、有趣的活动,即使有时并一定表示 出快乐,但游戏者仍然作出积极的评价。 (2)游戏没有外在的目标。 (3)游戏是自发自愿的。 (4)游戏包括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 (5)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有着某种系统性的联系。
(1)内部动机
(2)直接动机
(3)内部控制
❖ 2、游戏的体验
(1)兴趣性体验。 (2)自主性体验。 (3)
胜任感。
(4)幽默感。
(5)驱力
愉快。
❖ 三、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
(1)幼儿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可能 (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幼儿自己决定 (3)游戏的难度与幼儿能力相匹配 (4)不追求或担心活动结果带来的奖惩
❖
游戏因素的结构模式
❖ 思考题:
结合所学知识,如何判断一项活动是否是游 戏活动?
❖ 三、游戏特征的辩证统一关系
❖ 1、愉快与严肃:(1)游戏是愉快的活动。(2)游戏不是 非严肃的活动。(3)游戏是伴随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
❖ 2、手段与目的:(1)游戏无外部强加的目的。(2)游戏 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3)游戏是手段重于目的的活动。
❖ 3、自由与约束:(1)游戏是自由的。(2)游戏是有规则 约束的。(3)游戏规则的遵守是自愿的。
❖ 克拉斯诺(Krasnor)和佩培拉(Peplerp)1980年 提出了游戏行为的四种特征或四种因素。 (1)灵活性(flexibility)。 (2)肯定的情感(positive affect)。 (3)虚构性(nonliterality)。 (4)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 二、国外对学前游戏特征的分析
❖ 1、纽曼“三内说”
用控制(control)、真实性(reality)、和动机 (motivation)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 游戏。
指标
游戏的特征
控制 —— 内部控制 真实性 —— 内部真实
动机 —— 内部动机
❖ 2、克拉斯诺对游戏特征的分析(四因素论)
第三节 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
❖ 一、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 1、表情
❖ 具体表情:
愤怒 哭 厌烦无聊 茫然 专注 轻松 微笑 嬉笑 夸张 放声大笑
兴奋性程度增加
❖ 2、动作
❖ 非常规性、重复性和个人随意性 (1)探索 a.对物体性质的探索 b.对物体关系的探索 c.动作效应的探索
(2)象征:是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包 括以物代物和语言动作代替另一事物或动作。
(3)嬉戏:故意作“坏事”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 的性质。
❖ 3、角色扮演:以人代人
(1)机能性角色 (2)互补性角色: (3)想象性或虚幻性角色
❖ 4、言语 (1)伙伴之间的交际语言。 (2)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3)想象性独白
❖ 5、材料
❖ 二、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与体验
❖ 1、游戏活动的动机
❖ 4、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
克罗伊斯认为游戏有六种特点: (1)自由。 (2)松散。 (3)易变。 (4)非生产性。 (5)由某种规则和玩法所支配。 (6)虚构的。
❖ 5、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
1983年,对游戏行为的特征归结为六个方面: (1)内部动机。 (2)对于手段的注意 。 (3)我能拿它做什么。 (4)想象或虚构。 (5)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不是来自游戏之外 。 (6)游戏者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