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文化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建筑领域发展的历史。
中西方建筑有许多差异,包括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1. 设计风格:中西方的建筑设计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平衡和谐,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和尊重。
西方建筑则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自由表达和个人意愿。
2. 材料选择: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砖瓦和石材等天然材料,强调材料的质感和纹理。
西方建筑则更多地使用现代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3. 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多采用悬挑结构和木结构,注重平衡和静态力学。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更注重动态力学和抗震性能。
4. 功能: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功能和象征意义的结合,如建筑布局和空间规划与人的居住习惯和传统文化有关。
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利用效率,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中西方建筑在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也相互影响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中西方建筑各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各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各自表达不同思想和情感,也承载者不同的文化和体现不同的信念。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
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另外这里有一篇比较系统的,或许更清晰一些。
不过大体说起来也就是这么几点,下面的要概括一些。
中外建筑的赏析
四个类别:
1置物类:书箱、衣箱、官皮箱、百宝箱、 文具箱、印匣、其他箱匣、都承盘、提
盒等;
屏风的诞生,开始是专门设 计于皇帝宝座后面的.史记 中也记载:天子当屏而立. 经过一段漫长时间的发展, 屏风开始普及到民间,走进 了寻常百姓家,成了古人室 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晋派
只是一个泛称,不仅 指山西一带还包括 陕西、甘肃、宁夏 及青海部分地区,只 是在这些地区当中 山西一带的建筑风 格较为成熟. 晋派 建筑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山西的城市 建筑,这是狭义上的 晋派建筑; 另一类
是陕北及周边地区 的窑洞建筑,这也是 西北地区分布最广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与风格
孔庙、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 庙---中国传统文人及帝王的治国儒学的精神家园 中国特有的世界
京派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
以京派建筑最为典型, 而京派建筑里以四合 院最为典型. 四合院是 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 区的传统住宅. 北京四 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 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 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 载
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 讲究风水的,从择地、 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 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
时代风格3种
①秦汉风格. ②隋唐风格. ③明清风格.
中国建筑的构造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 式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 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 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 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 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 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 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 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 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 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 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 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
木雕屏风是古时建筑物内 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所谓 屏其风也.最早大多放在床 后或床侧,后逐渐由固定的 发展为活动的,式样和助能
浅谈中外建筑的差异
浅谈中外建筑的差异浅谈中外建筑的差异摘要: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每个国家的建筑都会因为地域差异、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等因素形成差异。
本文主要从建筑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两个方面去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建筑为什么在布局设计上和结构设计上存在差异。
关键字:差异、布局设计、结构设计、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建筑是一种立体艺术的体现,具体是通过建筑物群体布局和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等组成的建筑构图,然后在比例、尺度、色彩方面,通过装饰、绘画、雕刻等手段处理下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这种艺术的展现会因为文化差异、观念差异、价值观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一、中外建筑的差异中外建筑的差异在古典建筑方面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建筑布局和结构上。
以下就以古典建筑为例说明中外建筑设计的差异所在。
(一)建筑布局设计差异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平面布局设计方面大多都是以简单的、有组织的、有规律的布局为主,在走向上特别讲究组织性和规律性,其中以庭院式组群布局最为突出。
每当我们参观这些传统的中国建筑物时,我们会发现每座建筑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论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都是由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的单座建筑,然后加上一些走廊、围墙等环绕而成的一个个庭院。
这些庭院式的建筑物在布局上基本是一致的,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然后再沿着横、纵轴线进行设计,而且在纵轴线上的建筑物一般要比在横轴线上的建筑物更为重要,如北京故宫,这座宫殿能充分地把上述所介绍的设计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设计风格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前。
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空间布局向高空发展。
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制有关。
古希腊的外向型风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着这个世界。
(二)建筑结构设计差异自民国时期到现在,我国建筑的设计概念一直受到外国思潮的冲击,在建筑结构形态的选择上也一改以往的结构方式,变成了以轻钢结构、混凝土结构为主要形式。
中外建筑史-中日古建筑特点与区别对比
而中国建 筑房顶的一条 条椽到了拐角 却是扇形排列 的
法隆寺的五重塔也 是日本佛塔造型的鼻祖, 这个建筑上一层的构造 叠在下一层的房檐上, 并且为了稳定,有一条 从上到下的柱子一直插 到地上,也就是说这个 建筑除了第一层是根本 不能进人
日本方塔,塔心柱接地,不可登临,无平坐
而在中国, 木塔不仅仅层 层可以上人, 而且每一层都 是有着佛像空 间可以膜拜的。
京都东寺的檜皮葺
同样属于平安时代的建 筑,还有京都的法界寺 法界寺,和寝 殿造有很多异曲同 工的地方,而且斗 栱还有立柱进一步 的减小,少了很多 唐代建筑的雄浑, 而且此时的椽也就 是垂木已经不是主 要支撑房顶的结构, 而完全沦为装饰物。
在寝殿造的内部装修里, 也有了和同时期的宋代不一样 的地方。 襖(ふすま)出现了,襖 本来来源于类似屏风一样,在 室内作隔断的东西,唐代的时 候中国也是这样,不过后来在 日本逐渐发展成了方便开启的 推拉门。由于推拉门无论是在 日本还是中国都有过出现,所 以现在对于它到底是出自哪里 还是有争议的,但是同时期的 中国已经有了在室内设置隔断 的“小木作”,由此,中日之 间的差异逐步扩大。
已经灭亡的唐朝随着乱世的继续,对于日本 的影响式微。而相对的,日本也进入了幕府时期。 从此时开始,日本建筑空间的复杂性开始内化, 同时仍然受到来自大陆的影响,但是从这个时候 开始,日本建筑基本走上了自己发展的道路,开 始出现与中国建筑明显的不同。
这一时期发展的的例 子之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二条城。
随着国风文化的不断发 展,一种叫做“寝殿造”的建 筑也出现了(图 平等院凤凰 堂) 它总体的基本形制是: 正屋居中,前有池沼,两侧有 配屋,其间连以开敞的游廊。 更复杂一些的,在配屋外侧又 向前伸出中廊,到池沼边沿以 亭阁结束。
中外建筑艺术和文化
中外建筑艺术和文化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
中外建筑艺术和文化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它们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给世界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遗产。
中国建筑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古建筑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尊重。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往往融合了思想、文化、艺术等多个元素,不仅体现在建筑形态、结构、色彩、装饰等方面,更包含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例如,众所周知的紫禁城,它不仅是中国封建皇宫建筑的典范,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而西方建筑风格却是多种多样的,有古典主义、哥特式、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等等。
西方建筑强调理性、科学、功能和技术,以表达个人和社会的审美观点,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
例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都是西方建筑的代表作品。
两种文化和风格的建筑形成的巨大反差,也引起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思考和交流。
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建筑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近两千年前的丝绸之路时期。
中国的土木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逐渐传播到中亚、印度、西亚和欧洲等地,为当时世界建筑史贡献了重要的一笔。
例如,著名的远洋航线发源地——云南普洱市思茅区的普洱茶马古道,是古代重要的商贸和文化传播通道之一。
基于文化和艺术观念的不同,中外建筑文化在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创新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传统中国建筑依托自然山水环境,风水布局吉祥,讲究以人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西方建筑始终强调实用、功能性和可操作性,并在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出来。
例如,在建筑材料、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往往会对现代建筑的设计带来影响。
尽管存在不同之处,中外建筑文化和艺术的交融和共同发展已成为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世界文化遗产——温州南麂岛”依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西方现代建筑理念相融合,成为修建于岛上的一组高档民宿,极具文化特色。
中外建筑的差异
中西建筑差异正文:古代世界建筑笼统得可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等。
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果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
而其余的三个体系,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
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屹立于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中华文明之树中非常美丽的一支。
中西建筑的不同一、建筑材料的不同1.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结构的方式。
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木质结构,即使一些砖筑的佛塔和地下墓室,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他们的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可见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所占的统治地位。
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
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
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
从大量的木架构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木构架具有三种基本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1).抬梁式结构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
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中西方建筑文化审美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审美差异由于文化渊源、思想观念、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建筑审美观念上也不同。
一、建筑审美风格的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格调。
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飞檐有许多类型,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
中国建筑倾向于反映中国的艺术风格情趣,像园林建筑就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中国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沿袭着差不多相同的格调,而西方建筑在其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都不同,像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就是非常不同的建筑风格。
二、建筑形体审美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
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单体建筑的外轮廓线和群体建筑的天际线都是一种对于“线形美”的表现。
西方建筑则讲究“体积美”,在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数与几何图形有特别的认识,极其重视富于逻辑的几何形状之美。
他们往往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形体来塑造建筑的形式美。
此外,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可看出中西方审美情调的不同。
木质轻盈、熟软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情调感受,中国人比较感性,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普遍存在求和睦、重感情的心理;石质阴冷坚硬,给人以冷峻、生硬的感觉,符合西方人的理性、客观、求实际的心理。
三、建筑和谐之美和对抗之力审美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为美。
我国在汉以后,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传统建筑逐渐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
而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
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并且缺乏人情味。
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
在西方造园家眼里,自然景物不是模仿的对象,而是改造的对象,因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景多以体现人工伟力的建筑为主,山水花木不过是建筑的陪衬。
中外建筑差异
艺术设计学院 环艺(2) 张乾龙 100180182
中 国 园 林 建 筑
中外建筑对比
中 国 创 意 建 筑
俄罗斯典型建筑
建筑的差异分析
中外古代建筑差异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 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 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 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 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 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 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 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 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 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 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 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 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西方则以平直、外露、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美,比如 开阔平坦的大草坪、巨大的露天运动场、雄伟壮丽的高层 建筑等等,皆强调轴线和几何图形的分析性,平直、开阔、 外露等无疑都是深蕴其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建筑的象征 性、暗示性、含蓄性等有着不同的美学理念。西方的建筑 着眼于实物体。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 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 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 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 种理念确定了命运。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 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庙的 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方形;从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到地 面,恰好可以嵌进一个直径43.3米的圆球;米兰大教堂的 “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 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一、引言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更是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载体。
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其中中外建筑之间存在着许多异同点。
本文将从建筑形态、材料、装饰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二、建筑形态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以宫殿式建筑为主要代表,常见于中国传统宫廷、园林等场所。
其特点是呈现出“重檐歇山顶”的屋顶形态,采用木构架结构,外墙常用灰瓦或琉璃瓦覆盖。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以教堂、城堡等为代表,具有欧洲传统风格。
其特点是采用石材或砖块等坚实材料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呈现出高大壮观的立面形态。
三、材料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以木材、瓦片为主要材料,常用的建筑技术有斗拱、榫卯等。
这些木质结构不仅具有优秀的抗震性能,而且还可以适应中国气候的特点。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以石材、砖块等坚实材料为主要结构材料,常用的建筑技术有拱形、穹顶等。
这些结构具有很好的承重性能和耐久性。
四、装饰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在装饰方面,强调对称和精细雕刻。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龙凤图案、云纹等,色彩以红色为主要色调。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在装饰方面,注重对称和线条感。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花卉图案、雕刻等,色彩以浅色系为主。
五、功能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通常用于宫殿、园林等场所,强调对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与人文环境的协调。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通常用于教堂、城堡等场所,强调对权利和宗教的象征意义。
六、结论中外建筑在形态、材料、装饰、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式建筑注重对称和精细雕刻,采用木质结构和瓦片覆盖;而西式建筑则注重线条感和承重性能,采用石材或砖块作为主要结构材料。
此外,中式建筑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协调,而西式建筑则强调权利和宗教的象征意义。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建筑风格的可能性。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摘要:本文从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出发,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明确中西建筑的基本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加强各种文化范畴之间的交流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西文化;建筑;中西方传统建筑;影响建筑是人“衣食住行”的四大物质条件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直接且密切的联系。
建筑不能脱离它所在的环境,因此建筑最能直觉地反映民族特征,美国建筑教育家罗泊桑教授说:“凡是伟大的建筑,都不仅能在功能上作出回答,也是在对人类的心灵与精神上做出回答……。
建筑的物质形式是社会的直观表达,是最能反映当代历史的,甚至在一片毁灭的废墟中,它也能象征一种文化传统和它的思想性。
”我们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建筑的影响,要从整体的文化脉络,从文化的形成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最主要的本质出发。
一、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歌德把建筑称作是“凝固的音乐”和“石头的史书”。
几千年来,建筑的文化价值一再被哲人和诗人们所肯定,建筑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是最重要的社会文化之一。
建筑是人为的,有人才有文化,与其他人类物质产品相比,建筑与人有着更为密切与深刻的关系。
它巨大的艺术容量和强烈的艺术表现能力、与人类心灵直接相通的抽象性所赋予的巨大涵括力,都使它具有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
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
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
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不论古今中外,人的基本的人性都是一样的。
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贪生而惧死,都有所喜恶,都有爱憎之心,都有执着于现实和追求理想的本能,这就是人的共性和普遍性。
浅析中外建筑的特点和差异
浅析中外建筑的特点和差异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同时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而中西方建筑艺术风格存在重大差异的原因在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
本文主要以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堂和中国的故宫为例,具体分析中外建筑在结构、风格、样式、自然条件等诸方面的差异。
标签:中外建筑;文化意念;建筑结构;差异建筑的英文是Architecture,这个单词是由Archi和tecture组合而成。
这两个单词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哲学和技术,说明建筑是最高技术与哲学的综合。
如美国建筑师路易·康所说,每一个建筑都有它的精神灵魂。
一、中外建筑的结构差异在欧洲文明发展史上的两河流域,由于当地缺少优质石料而粘土资源丰富,导致砖结构的发展。
砖的使用又促使叠涩式和辐射形的拱券和穹窿结构出现,这就是巴比伦建筑的结构特点,。
古希腊由于当地石料丰富,创造了石梁柱结构体系,形成灿烂的古希腊建筑。
像加特农神庙等建筑的立体面上,常投以柱廊。
柱式和柱廊的设立是为了换一种抽象的方式去表现人类的曲线美。
而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特征便是以“框架式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就是先用粗壮的木柱构成房屋的大致结构框架,使得主要木梁可以支撑整个房屋的重量,然后再用不同的木柱一步步搭建。
因为主要的木梁承载了房屋的重量,所以四周的墙壁不会受到很大的压力。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最早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其原因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处于黄河中游地区,这里是以黄土高原的黄土为材料而创造的夯土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木构架的。
二、中外建筑的文化差异外国古代代表性建筑主要是宫殿、陵墓、庙宇、教堂,这些都通常是形而上的精神要求。
古代人知识未开,他们把未知的苍茫宇宙、世间万物理解为神力的作用,因此在建筑塑造上常把空间处理得幽暗、神秘,气氛压抑、威严,外观圣洁、庄重。
体现出让宗教主宰人们灵魂的设计意图以及对于神灵敬畏崇拜的精神内涵。
同样在现代西方建筑中,例如圣家族大教堂,它作为新哥特式风格的建筑代表,闻名于世。
(中外建筑差异)
2.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 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 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 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 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 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如自然的、地 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 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 文形态等原因。
3.诚实的结构
欧美建筑特点:
1.古希腊建筑
2.古罗马的建筑
3.拜占庭建筑 4.哥特式建筑 5.巴洛克建筑风格
1.古希腊建筑风格的 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 崇高。古希腊的“柱 式”,这种规范和风格 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 檐部(包括额枋、檐壁、 檐口)及柱子(柱础、 柱身、柱头)的严格和 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 的造型格式
中外建筑的差异
中国建筑:
1.围院的平面空间 2.轴线的空间艺术 3.诚实的结构
4.“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1.围院的平面空间
中式建筑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 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 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 四合院空间。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 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 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家 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 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 国是家的扩大。体现了古代中国家国一体的思想。
2 .古罗马的建筑风格的特点是“须讲求规例、配置、 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 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 “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 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
3.拜占庭建筑风格的 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 普遍使用“穹窿顶”。 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 中心突出。第三个特点 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 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 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 建筑形制。第四个特点 是色彩灿烂夺目。
中外建筑风格对比分析
中外建筑风格对比分析建筑是一种载体,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文化。
建筑风格是建筑表现的重要方面,它代表了不同文明和历史阶段的风貌,是人类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中外建筑风格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下面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建筑风格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哲学思想,如四合院、宫殿建筑、寺庙建筑等。
这些建筑风格表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宗教面貌,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个体的表现和形式美学的追求,如古希腊、古罗马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等。
这些风格侧重于建筑的形式和美感,具有规则性、对称性和装饰性强的特点。
二、建筑结构和形式中外建筑风格在结构和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结构采用的是榫卯结构和木构架结构,其特点是材料简单、结构稳定。
而西方建筑则采用石材和钢铁等坚固材料,其建筑结构更加坚固和耐久。
从建筑形式上来看,中国传统建筑通常采用“三进院落”的布局,即“门楼”为入口、中间是“正厅”、后面是“后堂”,以及众多的庭院和走廊等。
与之相对,西方建筑则注重建筑的立面和整体美感,采用分层、对称、装饰等方式的建筑风格,如哥特式建筑、古典主义建筑等。
三、建筑材料和装饰建筑材料和装饰是中外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建筑大多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土砖、瓦片等,其装饰则以浮雕、木雕、砖雕等为主。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人造材料,如钢铁、混凝土、玻璃等,其装饰则以壁画、雕塑、拱形等为主。
四、建筑功能和意义建筑的功能和意义也是中外建筑风格的重要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用于居住、寺庙、宫殿等场所,具有强烈的宗教和文化符号意义。
而西方建筑则注重功能性和商业性,其大多用于办公、商业、教育和娱乐场所,强调的是实用性和商业性。
总的来说,中外建筑风格在历史、文化、结构、形式等多个方面都有所不同。
中外建筑对比
中外建筑对⽐中外建筑对⽐——颐和园与罗马⼤教堂⼀、颐和园1、⾃然的⼭⽔⾻架影响布局⽅式颐和园始建于乾隆⼗五年,是依照原有的瓮⼭和西湖修建的。
有⼭有⽔这便是颐和园最初的⼭⽔地形。
后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了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和湖。
这样的⼭⽔⾻架就为颐和园的⼤的整体布局限定了⼤的框架。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等于决定了颐和园的布局⽅式。
设计师还⾮常巧妙的将这些⼭⽔地形条件加以很好的利⽤和改造,有取有舍,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典皇家园林所特有的“⼀池三⼭”的格局。
2、功能的分区显⽰布局特点颐和园根据使⽤功能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区:以仁寿殿为中⼼的政治活动区,以乐寿堂、⽟澜堂和宜芸馆为主体的⽣活居住区,以万寿⼭和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前两个区集中在东宫门。
⽽风景区则主要集中在万寿⼭和湖周围,有佛⾹阁、长廊、排云殿、⼗七孔桥、铜⽜、知春亭等著名的建筑。
众多的建筑和景点构成了颐和园的主要容,同时也显⽰出了颐和园布局的整体脉络,主次分明。
这样的布局形式不仅很好的和原有的地形相结合,也成就了这座古典皇家园林的的使⽤功能。
3、布局中的空间问题颐和园的布局也很好的表现出了空间的概念。
这主要有两⽅⾯的原因:⼀是⼭⽔地形本⾝的尺度很⼤,让⼈能够感受到强类的空间感;另外颐和园还巧妙的利⽤“借景”的⼿法来实现了空间的延伸。
以园外数⼗⾥西⼭群峰为,把⽟泉⼭上的宝塔纳⼊全园画⾯之中,从园中西眺,⼈们会更感到⼭外有⼭,景外有景。
全园建筑依据⼭湖形式巧妙安排,并且以西⼭群峰为借景,更加使景⾊变幻⽆穷,美不胜收。
(图⼀)艺术特⾊1、兼备实⽤性与艺术性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品既有受重⼒规律⽀配的物质性,⼜有受审美规律⽀配的精神性;既有符合⽬的性的实⽤价值,⼜有可供欣赏的艺术价值;既是科学史的产物, ⼜是艺术史的成果。
园的⼗七孔桥也是实⽤性与艺术性并存的建筑代表。
⼴阔的湖,桥⾯呈长长的曲线横跨其上,桥如虹,⽔如空,既宜远观,⼜宜近赏。
另外,它对于周围环境的构景功能也⼗分显著。
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精选文档
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0 概述建筑是人造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既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又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一直以木构架建筑房舍宫府,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木建筑文化。
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功能比较简单,建筑类型不多,从建造手段看主要是石结构,人们常把建筑看成是石头的史书。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传统建筑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中外建筑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1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型制和布局,传统建筑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开也体现了“儒家”的尚大精神,进而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
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还是皇家园林以至居民的组群建筑莫不如此。
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关注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圆融之美。
使组群既能在远观时给人以整体性的恢宏气势和魄力,又能在近观时予人以局部的审美情趣与亲和感。
西方古典建筑,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罗马的凯旋门、印度的泰姬陵,还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吉拉尔达塔、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钟塔,则更注重于单体的外部造型和体量上的巨硕突兀。
它们往往以超人的尺度,极力渲染那种对于宗教的迷狂和敬畏之感。
2中西建筑美学差异缘由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有着不同的和谐之美,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中西名族不同的价值观,在建筑上就体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同时,中国的名族风格是含蓄、和善、仁慈等多种人文风格;西方文化重物,较重视科学与宗教,重视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中外建筑风格的比较研究
中外建筑风格的比较研究1.引言建筑是反映一个国家文化底蕴和技术水平的重要载体,其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建筑发展的趋势。
中外建筑风格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研究比较这些差异对于理解中外建筑文化和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中外建筑风格的基本特征中外建筑风格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些差异反映在建筑的不同特征上。
2.1中式建筑特征中式建筑最典型的特征是使用木材为主要建材,且多采用工艺复杂的斗拱和雕花等装饰。
同时,中式建筑利用大面积的坡屋顶和进深浅的“穿堂”来构造独特的空间分割方式,既合理利用了室内空间,又充分尊重了自然环境。
2.2欧式建筑特征欧式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
最明显的特征是使用石头或砖石结构,同时从遮阳、通风、隔音等方面考虑使用各种造型复杂的窗户。
欧式建筑在结构上有着更强的对称性和规则性,厚墙和高屋顶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对于防御和保暖的需要。
3.中外建筑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外建筑文化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分别受到了地理、文化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3.1中国建筑发展历程从商周时期的祭祀建筑到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和庙宇,中国的建筑风格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特别是在唐宋时期,中国的建筑文化达到了巅峰期,建筑艺术和文化艺术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风格。
3.2欧洲建筑发展历程欧洲的建筑发展与古希腊罗马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兴起和城市的发展,推动了哥特式建筑的兴盛。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建筑开始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同时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也推动了建筑的文化演变。
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的建筑风格充分发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技术。
4.中外建筑文化的文化意义中外建筑文化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义。
4.1中国建筑文化的文化意义中国建筑文化不仅仅是建筑的艺术表现,更是人们对于自然、人文、心灵的探索和感悟。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与人文的高度契合,在其宏大的空间中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建筑文化差异建筑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就是一部凝固的史诗。
无论古今中外,建筑都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
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因而既就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就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使中西方的建筑艺术风格存在着重大差异。
一、材料的差异
材料就是建筑的基本素质。
各民族、时代建筑的反差,往往也就是从不同材料起步。
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就是土木的“世界”。
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
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
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立面外观。
这种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起,一脉相承,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邻国的建筑风貌。
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
古希腊的大量神庙,就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就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就是石结构的。
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带来了审美上的差异。
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二、建筑结构的差异
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建筑的结构方法与逻辑。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就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
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就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比较而言,西方建筑尤其欧洲建筑,并不执着于结构之美,而就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
欧洲建筑尤其就是神庙以及其她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
柱廊与柱式的设立,就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就是一种关于人体的抽象雕塑的美。
从外表瞧,欧洲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
建筑师们带着强烈的追崇雕塑美的创作冲动与情结,来处理建筑的结构问题。
三、布局方式的差异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瞧,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就是由若干单座建筑与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就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其实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来建设,且以封建政权为其核心。
欧洲建筑通常就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
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就是“广场式”的。
庭院的内敛性,就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性,就是欧洲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
四、文化观念的差异
由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其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刻的同构对应关系,体现着人类的文化思想观念。
简言之,中国古代建筑始终就是以现世
的君权为核心的,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而西方古代建筑就是宗教的、神权的。
中国传统美学神韵在于重视现实人生,讲究人伦次序,淡化宗教信仰,始终灌注着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体现着传统儒家重视人的群体生命意识。
故而,中国古代都城尤为强调礼制秩序,并在住宅布局上体现儒家上下、男女之礼的基本思想,从而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建筑空间模式。
从建筑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国古代建筑既体现了重视现实人生具有实用理性的倾向,也溶入了中国的人生观与宇宙观。
如果说儒家哲学就是统治中国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与此相对,基督教神学则就是欧洲封建社会的总的理论,就是它包罗万象的纲领。
教会成了社会的中心,从而导致西方的文明对神灵的崇拜、对宗教的敬畏,并深深地影响着她们的建筑艺术,以致突出建筑本体、风格多样变化与直指苍穹的艺术造型等个性特征。
因此说,欧洲古典建筑具有个体“崇高”的美学特征,在文化上,可以瞧做就是张扬个性、崇尚个体形象的表现。
综上所说,中国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建筑则重物质,重外观。
前者就是群体的统一,内在而含蓄;后者就是单体的突出,外在而暴露。
也正如梁思成先生说的: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如同欧洲的画一样,就是可以一览无遗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都像一幅中国的手卷画,手卷画必须一端端地逐渐展开过去,不可能同时全部瞧到。
走进一所中国房屋,也只能从一个庭园走近另一个庭园,必须全部走完,才能全部瞧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