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创新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路径特征分析
第一,中国的经济转型具有“区域性渐进式”的特征,经济转型总体格局的进程是由转型绩效各异的地区演进所合成。这一特征描述了中国经济转型在不同区域内呈现出不同战略和改革重点以及阶段式推进的实践特征。中国广阔的地域环境决定了地区间不同的资源享赋和转型环境,因此经济转型也会呈现出独特的地域色彩。
第二,对区域经济转型路径多样性的解释显然不能通过一两个因素间的比较就得出全面、准确的结论,而是需要对经济、地理、历史、政策、宏观经济因素、资源享赋等多种因素进行相互的交织融合,通过建立一个系统的、涵盖多要素的分析框架,来探讨区域经济转型路径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过程。
第三,由于社会经济条件、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人力资源、文化传统的差异,使得一个区域在转型过程中,会受到不同驱动因素的推动,不仅使经济转型基于当地独有的或具有较大优势的要素享赋,更让转型路径不断地趋向于这一优势,从而体现出不同的经济发展特点,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转型道路,从而形成了区域经济转型路径的多样性。
第四,在区域经济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具有推
动转型路径不断强化的内在倾向。地方政府既有可能使转型绩效水平高的地区加快经济转型,又有可能导致某些转型绩效水平低的地区转型过程的延缓,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对现有转型路径的不断强化和路径差异程度的加剧。
第五,区域经济转型路径的成型取决于该路径基于的制度票赋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及环境能否匹配,能否相互适宜。这种适宜性主要包括:制度与优势资源共享相适宜;制度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宜;制度与区域文化传统相适宜。
第六,区域经济转型路径本身充满着不确定性,因此在演变途中会在不同阶段面临着多重的临界状态。只有通过形成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包括市场能力和经济能力的形成,才能促使转型路径会不断对其自身进行动态性调整,而这也是对转型路径的优化过程。
目前国内关于区域经济差异成因的研究己经比较成熟,总结出了影响区域差异的多种因素,但以往的研究缺乏对所有因素交织融合在一起对区域经济发展演化进程的考察。但是,中国区域经济转型路径比较这一论题,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历史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其自身的繁杂性及综合分析框架的宏
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创新研究
刘荣锋
(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厦门361024)
【摘
要】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演化规律,形成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
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战略格局。要突破区域差距拉大、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扭曲、产业同构诸多瓶颈因素,选择明晰政府职能、推进科技创新、有序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等路径。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6-0045-02
*[收稿日期]2012-11-14
[作者简介]刘荣锋,男,福建人,助教,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类方向。
第15卷·第6期
2012年12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Vol .15,No.6Dec .2012
45
大使得本文的研究难度较大。对转型路径形成机理的分析也要求作者需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这也就为本文的写作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差距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尤其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更为显著,受市场机制的影响,使得大量的生产要素趋于东部地区流动,而产业并未实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梯度的转移,以至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除此之外,要素条件、产业基础、人文环境及其区位等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同时,在市场经济趋利原则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资金、人才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由经济不发达地区逐渐向经济发达地区、由经济增长缓慢地区逐渐向经济增长迅速地区转移集聚,这种行为进一步加剧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状况。截止当前,各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已经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市场力量作为决定区域经济能否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部门应予以重视,切实循序渐进的提升市场力量,避免出现超之过急提升行为。
(二)区域分割问题。各级地方政府缺乏协调发展意识,过分追求自身利益的提高,即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施地方保护主义,此行为造成各地区、行业、企业之间无法实现优势互补,有效资源难以实现合理配置,从而导致大量的优秀资源浪费、流失。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分权行为使得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较大程度上扭曲了地方政府的一些变异的经济行为。
(三)产业同构问题。经济发达地区为保证自身的领先地位,经济落后地区为规避“马太效应”的继续扩大,其各级地方政府面对着“兴地富民”的巨大压力,盲目性的引进、重复建设,其一系列建设行为均未考虑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和需求,以此导致地方政府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自身的区域经济特色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不利于地区分工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及其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三、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创新研究
(一)理顺利益关系,明晰各级政府职能
与企业相比,各级地方政府尚未形成健全的市场导向机制,以至于地方政府政绩无法在市场框架内合理评价,短期行为也成为制约各级地方政府行使职能的重要影响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央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干预各级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造成地方政府的合理经营机制难以顺利成熟与完善,从而将各级地方政府推入政策博弈的状态,不利于共赢机制的构建。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划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利和财产边界问题已是不容忽视,该问题对各级政府制度改革,规范各级政府运行机制,促进责权利统一区域经营主体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注重市场作用与政府推动的协调统一
区域之间能否实现经济合作和如何实现经济合作隶属于经济行为,其主要取决于产业之间的联系:即资源、市场和生产要素能否在这些合作区域之间实现通核的流动;能否对两个或几个区域之间形成互补互利的共生关系,从而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总结来说,市场要素的整合是区域经济整合的基础,而区域经济整合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干预,一旦缺乏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干预,其区域经济整合行为将丧失公平性、公正性。因此,为确保区域经济合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做好政府和企业的协调工作,以企业为区域合作的主力军、生力军,以政府为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总设计师和总规划师。
(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区域发展规划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合作。加强专业化协作,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打破条块、地区分割,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促进生产要素和市场资源的合理流动。在这方面一要利用各自特点,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在市场定位中选择确定自己的比较优势,切实与一流企业“对标”,实现产业整合。要充分利用发达地区的技术、资金、信息和管理经验,形成互有分工,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切实突出主营业务,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步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集约化、深加工和专业化协作水平,突出核心竞争力。在合作机制方面应建立合作协调机构,加强区域间沟通,研究合作的重点,选择合作的模式,制定合作的策略,协调合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等。
(四)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推动作用
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对促进区域经济合作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致力于中央政府角度看,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中西部与沿海地区经济差距较大、落后地区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是其面临的显著问题,此形势下更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提升工作层次、充分发挥调查研究、制定政策、统筹指导及其协调服务职能,力争实现“四大结合(与对口支援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与规划结合、与国际(下转第71页)
2012年12月第15卷·第6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