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合集下载

数学毕业论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毕业论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

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

1、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1半,引入阶段正处在1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如在教学“比例尺”时可通过画邮票、画窗户的操作以及照相机照相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又如在“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时可通过“公共汽车上的上、下客”现象来导入。

2、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可先让学生到操场上拣7个小石子,然后在画有1个圆圈的桌上反复投掷并记录每次投掷后圈内、外的石子数,从而使学生在游戏中感知识更新的组成;在教学“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时可组织1次缝纽扣等比赛活动。

3、在生活中实践巩固新知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

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1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在“比和比例”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

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教学体会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教学体会

当前,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认为,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一、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低年级的小朋友刚接触数学,我们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从小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可以经常想学生问一些数学问题:星期天和妈妈上街买了哪些东西?共用了多少钱?你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大约要多长时间等?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高年级的学生可通过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与生活,如要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必须要量出学校的建筑物和操场的实际长和宽,按一定比例才能画出来。

再如,一个鸡蛋大约多少克?你的体重大约多少千克?学校教学楼大约高多少米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来源与我们的生活。

二、数学用与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起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正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后,可以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的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让学生计算一下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就必须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适的存款方法。

在学习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学习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学习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

而生活却是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是学生天天经历的。

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

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及旧知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我根据小学生爱听童话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

先在黑板上出示26、83两个数进行大小比较,接着叙述童话故事情节:由于2683比26、83大,经常欺负26、83,有个名叫“小数点”的魔术师,看了很生气,决定要治这个2683。

于是趁着2683不注意时,“小数点”(用红色的小圆片)就悄悄地从3的右下角跑到2的右下角住下(师演示红色的小圆片从3的右下角移到2的右下角)。

这个数(指着2.683)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我因势利导引入新课。

可见,小数点本事真大,只要移动一下它的位置就能使这个数大小发生变化。

小数点位置移动与这个数大小变化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

这样把新知识融入于童话形式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先与学生随意聊天,并提起请他们帮忙。

数学新课标感悟心得体会(优秀范文6篇)

数学新课标感悟心得体会(优秀范文6篇)

数学新课标感悟心得体会(优秀范文6篇)数学新课标感悟心得体会篇1实践表明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活力源泉。

1、生活中充满数学。

平时能让学生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校园面积的估计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

比如要教学完《相遇问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数学新课标感悟心得体会篇2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

数学与生活作文15篇

数学与生活作文15篇

数学与生活作文15篇数学与生活作文15篇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经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的描述。

数学的范围很广泛,无处不在。

小到一个闹钟、一个商店、一个饭店,大到国家发展、宇宙探索都离不开数学。

数学是一个周密的计算,若有丝毫失误,都会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之险。

有次,我到姑妈家去玩。

上电梯时,电梯上面会有很多数字,要到几楼,就在电梯上按一下楼层的数字,然后,很快就到了。

其中,电梯上写着核载13人、载重1000千克。

意思是这部电梯最多只能载13人,而且,总体重还不能超过1000千克。

超过了这个数,电梯就会报警,无法运行,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故障或严重事故。

我们每天都要去的超市里,也离不开数学。

要买哪些东西,需要多少钱,要拿多大的袋子或是带手推车,都需要精细的计算,这样才方便操作和愉快地购物。

上周,妈妈带我去市场买菜。

在一个卖苹果的摊子前,妈妈和卖苹果的中年阿姨讨价还价起来,本来是4元一斤的价格,最后,口头协议买了五斤苹果只付了16元钱。

讨价还价的也数字。

生活真的与数学息息相关啊!人要生活、工作,国家要发展,要强盛,都需要我们学好数学。

星期天,我和妈妈去工地看房子,正好看见伯伯在给我家新房子的窗户量尺寸,准备和爸爸去进料。

我也挤到跟前看热闹,发现了他身旁的一个简单的平面图:看着他忙活,我心想我也会,于是主动要求伯伯给我个尺寸让我我算,于是伯伯就说那你就把后面的8个小窗户算算看好了,长是2米,宽是1米,听完我就用这两天新学的知识做了起来,一边做嘴里一边念叨:第一步,一个长边与一个短边的总和是2+1=3米的;第二步用3米加上3米再1就是一个窗户的用料了,也就是3+3+1=7米;第三步用7乘以8算出8个这样的窗户需要几米――78=56米,所以一共是56米料。

刚算好,妈妈便进来了,我把算好的结果大声地告诉妈妈,妈妈听了说:“小马虎,你再看看。

如何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如何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如何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的衔接,提高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理解数学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诉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

同意堂课,不同的教室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室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是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

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室是不能胜任的。

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

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中间站,谁打对谁开口笑。

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

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把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资助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数学课堂中的生活情境

数学课堂中的生活情境

数学课堂中的生活情境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及时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的认知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课堂导入联系生活,激发学生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越感兴趣,自学接收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确求知欲,发现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时,课前可让学生带来斗笠,带来做建筑用的工具——重心锤。

上课开始,可以指着斗笠的上半部分和重心锤,问学生:这样的物体叫什么?能起什么作用呢?然后引入新课“这叫做圆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学习热情。

在讲了圆锥的特征以后,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圆锥,有的学生找到了陀螺(俗称“打不死”),引起了学生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

又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节课时,利用秋天大雁南飞的生活情景导入新课,初步感知大雁从“一”字形变成“人”字形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角。

然后,再让学生找找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角,学生的兴趣马上高涨起来,纷纷回答:把扇子打开以后就形成一个角,时钟的时针和分针形成了一个角。

教师适时导入新课:那么什么是角呢?在角中藏着多少秘密呢?我们一起来把它们找出来好不好?学生有了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接下去的教学过程中,他们就会认真思考,积极回答,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阶段是一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思维的活跃程度。

2教学过程联系生活,突破重点和难点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而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具体形象的,这就产生了矛盾。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综合2013·5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并应用于我们的生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出发,提出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有用的,从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一、创设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创设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将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例如在教学“从1数到10,再倒着数”这一环节中,可以结合我国发射“神舟九号”运载火箭的倒计时的实况录像,让学生跟着科学家一起数。

当火箭腾空的一刹那,学生欢呼雀跃,他们觉得火箭发射升空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自豪感,真正感到学好数学可以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又如在教学“买文具”中,请学生当售货员,教师拿一张5元的人民币去买一支钢笔,而售货员没有零钱找补,由此创设一个需要兑换人民币的情境。

学生经过交流后,得出5元能换5张1元,2元能换2张1元,5角能换5张1角,售货员就能把钱找补给老师。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突出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和认识人民币,解决了实际问题,学生也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

这样巧妙地创设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不是单调枯燥的过程,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用心设计生活化的内容,使学生有探究问题的欲望教师应更多地从学生身边或社会生活实践中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材料,并对教材进行重组与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数学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复习“长度单位”的知识后,我给学生留了作业———《小马虎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运用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中小学生限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让他们接受系统性强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无疑会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来认识、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数学成为中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在儿童初学数学时,他们并不是一无所知的,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他们都有一些。

但什么是数学,在儿童初学阶段,我们在引导认识的时候,不可能给出抽象的概念,而只能通过具体的内容,说明我们在使用数学。

二、结合实际,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数学的魅力所在就在于“数学很有用”,这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但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并能做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境、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例,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等活动,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

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

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可以先不回答,而是表扬他们观察的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

教案的教学反思怎么写(优秀10篇)

教案的教学反思怎么写(优秀10篇)

教案的教学反思怎么写(优秀10篇)教学反思怎么写篇一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我们都能找到其原型。

如何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呢?可以从生活实际着手,捕捉生活现象,创设生活情景,走进生活天地,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铺地砖》是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

在调查了解学生的经验之后,我发现,学生对于装修、铺地砖这样的事情是有感性认识的。

为此,我在教学时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课始时,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家装的效果照片,通过对家装中美的欣赏,并让学生帮老师设计新房,以鲜活的事例催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创设生活情景,体会“生活与数学同在”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

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如:在课后,我让学生将本堂课掌握的方法为实际生活设计铺地砖的方案,从而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很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给我们带来快乐。

小班教案教学反思篇二4月13日我执教了《好宝宝》一课,这是一节的小班语言活动课,经过红丽老师的建议我将活动目标改为如下:1.愿意做个好宝宝,高高兴兴上幼儿园!2.学说礼貌用语:老师早、妈妈好!3.知道在幼儿园应该和小朋友友好相处。

之所以这样定教学目标,主要是基于小班孩子年龄小、身心发展还不太成熟所以将教学目标定位比较简单,原来设计的第三个目标太大了,并不是一节课能够学会的。

在上课内容上,我设计了情境导入:情景导入:娃娃上学去、怎样成为好宝宝、幼儿学习朗诵儿歌:好宝宝三个环节,相对来说这三个环节虽然看上去比较少但还算比较完整。

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用数学歙县富堨中心学校李义华生活是数学的发源地,是数学的根,因此,数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产生的踪迹。

可以说生活就是数学,数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数学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他才有无穷无尽的魅力。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竭力让数学贴近儿童的生活,注重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学会“做”中学数学,探究中学数学,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方式,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这一切正好符合小学生好奇、好思、喜新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寻找身边的数学,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身边的数学”,要善于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经验转化成一种可供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

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一开始就从学生身边选择素材并制成录像片段作为课堂引入,这三段录像分别是学生称体重、农民卖菜和在水果摊买水果。

使学生通过对熟悉的生活场景的回顾,感受到质量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消除对这一知识的距离感。

此外,整堂课从教具到学具都取之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品,当学生看到自己喜欢吃的某一样食品或是非常熟悉的生活必须品出现在课堂上的时侯,那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会使他们的情绪空前高涨,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

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数学教学

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数学教学

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数学教学摘要: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生活,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在“做数学”中体验“生活数学”,进而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获得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生活实际数学教学数学概念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97-01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利用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将数学融合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在生活寻找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因此,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数学教学非常必要。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则需要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真实的背景。

”温非尔德认为: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或知识的较持久的变化,学习数学正是一个练习、经验“做数学”的过程。

则需要教师设法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解决,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生活数学”,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同时把课堂变为学生活动和展示自我的殿堂。

简单的说,让数学走进生活是实现数学教育,加强学生应用能力,推进素质教育不可少的一元,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则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浅析。

1 数学概念形象化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为此,教师必须开放小教室,把新鲜的生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

现实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现实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现实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摘要: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联系生活无处不在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

”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联系生活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让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

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愉快地进行学习。

因为在学生的眼中,数学是抽象的、枯燥的计算,但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

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先用学生所熟悉的扑克牌中用字母“J”表示11,用字母“Q”表示12,用字母“K”表示13……引导出用字母可以表示数。

这样,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所教知识转化成学生身边的生活内容,这样便可以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借助生活表象来学习知识,降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难度。

生活之中处处皆数学

生活之中处处皆数学

生活之中处处皆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正如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重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体验现实生活,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给学生创设身边的生活情境,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

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旨在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并发展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铺地砖》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铺地砖》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铺地砖》教学反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我们都能找到其原型。

从生活实际着手,捕捉生活现象,创设生活情景,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1、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铺地砖》是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学生对于铺地砖的认识不足。

为此,我在教学时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教学,以我班学生家要装修为例,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创设生活情景,体会“生活与数学同在”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3、寻找不同解题方法,培养思维灵活性在教学法过程中,注意了解决铺地砖问题方法的指导:总面积每块砖的面积=砖的块数。

引导学生只要知道房间的面积(大面积)和地砖的面积(小面积),两个一相除就可以求出需要几块砖。

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通过探究,明确了也可以先求出一排铺多少块,可以铺多少排,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原理求出砖的块数,课后反思,如果这节课教师就借用小黑板代替地面,用纸板剪出若干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代替方砖,让学生实际铺一铺,效果会更好。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女儿今年(1994年)12岁.妈妈对女儿说:“当你有我这么大岁数时,我已经60岁喽!”问:妈妈12岁时,是哪一年?()A.1969 B.1970 C.1972 D.19742.一个圆柱体杯中盛满15升水,把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铁圆锥倒放入水中,杯中还有()水。

A.5升B.7.5升C.10升D.9升3.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如果这两个圆的半径都增加3厘米,那么,它们周长增加的部分相比,()A.大圆增加的多B.小圆增加的多C.增加的同样多D.无法比较4.一个班有50名同学,在下面的比中,不可能表示男女人数比是()A.1:1B.13:12C.2:3D.3:15.下午3:45用24 时计时法表示()A.5:45 B.15:45 C.17:456.安妮花图书馆一本《安徒生童话》原价30元,六一儿童节,八折出售,六一儿童节过后恢复原价,需要提价( )。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坠ぷ魇奔?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

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

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以教材为本、教参为依据,教例信息不够新鲜、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不够生活化;学生为学而学,学到的知识很难与实际相结合,应用性不大,因此,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缺乏应有的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学和做无法同步发展。

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与数学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生活能力协调发展,提高和完善儿童——作为社会人的综合素质。

它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找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佳切入点,具有可操作性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建构的是可以应用的灵活的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

当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又能自觉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时,若能使之成为良性循环,他们将受用终身。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创设生活情景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小学生正处成长与发育的初级阶段,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积极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因此,我们要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如我在教授“比较数的大小”时,我首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景:我分别在课堂上放了4个包,分别是2斤、4斤、8斤、10斤。

然后就让学生上来将这4个包提起来,并且让学生自己感觉一下所提起各个包时有什么不同,同时让其他的同学注意观察提包同学脸色的变化,然后提出问题:“在提多少斤重的包时同学脸的表情是最紧张?”、“在提多少斤重的包时同学脸的表情是最轻松?”让学生进行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得出“提2斤时是最轻松,提10斤时是最紧张的。

”然后我就要抓紧机会再问“这是为什么呢?”,最后得出了原来“10斤比2斤重”,然后再让学生讨论“2斤与4斤”、“4斤与8斤”、“8斤与10斤”之间的比较,到最后,而最终让学生明白:斤数大总是比较重。

那也就是说比较重的数字就比较大。

然后引导学生不知不觉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后,引入课文内容。

二、从生活实际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
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我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

”“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我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

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挖掘生活例子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例子,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我在教授“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时,我挖掘了这样
的生活实例:我扮演公共汽车,同学扮演公共汽车的旅客,公共汽车汽车从起点站出发时共有25个旅客,公共汽车在行进过程有旅客上车,到了终点站时共有50个旅客,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出站时只有25个旅客,终点站时却有50个旅客?那么中途上来多少个旅客?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从而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25=50;反之,我又扮演公共汽车,同学同样扮演旅客,公共汽车从汽车起点站出发原有25个旅客,公共汽车在行进过程有25旅客上车,然后提出问题:到了终点站时公共汽车有多少个旅客?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从而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5+25=?然后让学生对两个算式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从而得出?+25=50是知道一个加数和和求另外一个加数,25+35=?是知道两个加数求和的,从而引入课文的内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新的知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实际例子,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轻松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识。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我们要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课改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

从而让数学生动化,形象化,通俗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高不可攀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学习数学,让学生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