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波静校正方法在苏码头构造的应用

合集下载

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苏北盆地北缘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苏北盆地北缘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苏北盆地北缘构造特征及其演化陆一锋;徐永清;刘茂争;闫敏;徐树斌;陆雯【摘要】苏北盆地位于下扬子板块东北部鲁苏隆起的南侧,由于构造位置特殊,其构造演化比较复杂.利用高分辨率反射剖面资料,得到苏北盆地北缘清晰的地下结构和断裂形态.结果表明,整个剖面以大东凸起为对称轴,两侧箕状凹陷近似对称发育,涟南凹陷呈南深北浅的形态,涟北凹陷呈南浅北深的形态,该凹陷内正断层发育.这些研究成果为建立研究区的构造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推测自白垩纪末期以来,研究区在印度板块碰撞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影响下,拉张裂隙和挤压隆起2种作用交替进行,形成了对称箕状凹陷.【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7(041)004【总页数】7页(P624-630)【关键词】反射剖面;对称箕状断陷;构造演化;苏北盆地北缘【作者】陆一锋;徐永清;刘茂争;闫敏;徐树斌;陆雯【作者单位】江苏煤炭地质局长江地质勘查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煤炭地质局长江地质勘查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煤炭地质局长江地质勘查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煤炭地质局长江地质勘查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煤炭地质局长江地质勘查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地质矿产管理所,江苏宿迁223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4;P542.4苏北盆地位于下扬子板块东北部鲁苏隆起的南缘,属于苏北—南黄海盆地西部的陆上部分。

苏北盆地是发育在下扬子构造形变极其复杂的中—古生界基底之上的陆相中新生代复合盆地,由一系列断(凹)陷和隆(凸)起构成,其演化过程以凹陷和凸起交替发育为特征,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区性,落差巨大的边缘断裂对盆地的形态和演化起着控制作用。

盆地基底为中生界和古生界,沉积盖层由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构成,厚度不均匀,最厚逾6 km。

大地构造上,苏北盆地位于中、新生代西太平洋构造域的弧后区,华北板块与下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带位于其北部,东部为环太平洋构造域(邱海峻等,2006)。

改进的相对折射静校正方法

改进的相对折射静校正方法

改进的相对折射静校正方法
潘宏勋;方伍宝;武永山;孙建国
【期刊名称】《石油物探》
【年(卷),期】2003(042)002
【摘要】常规折射静校正方法,诸如延迟时法、互换法等,需要拾取准确的初至和追踪同一高速折射层,这在复杂地区比较困难.因此,人们提出了相对折射静校正方法,但是当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折射波初至能量变化大时,效果不很理想.为此,提出一种改进的相对折射静校正技术(IRRS),它基于折射波相邻道的相关特征,用相关系数和双时窗求取每相邻道的相对时移,进而用统计优化方法确定每一桩号上相邻道的唯一相对时移.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度高,适应性强,自动化程度高,计算速度快,能获得长、短波长静校正分量.
【总页数】4页(P208-211)
【作者】潘宏勋;方伍宝;武永山;孙建国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江苏,南
京,210014;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26
【相关文献】
1.催化裂化干气分析方法的改进——相对体积校正因子的测定及关联定量方法的应用及处理 [J], 韩丽萍;尹振星
2.基于改进相对判别准则的文本分类方法 [J], 董园园
3.基于改进相对判别准则的文本分类方法 [J], 董园园
4.相对折射静校正方法 [J], 陈广思
5.基于改进LMD和能量相对熵的主动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 [J], 徐艳春;赵彩彩;孙思涵;MI Lu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统一的二维和三维折射波静校正方法

一种统一的二维和三维折射波静校正方法

一种统一的二维和三维折射波静校正方法
Tane.,MT;董桥梁
【期刊名称】《石油物探译丛》
【年(卷),期】1998(000)004
【摘要】大部分地震数据处理按照炮点和检波点排列关系的不同分成2维、2.5维、弯线或3维情形。

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一种层析成象法,这种方法能克服这些几何排列中的难点,从拾取的初至时间中提供稳定的静校正解。

我们还指出,初至拾取包括短波长和长波长地表静校正量。

方程的解通过应用加权最小平方法及共轭梯度法,求解一系列广义地表一致性延迟时间方程得到。

在迭代过程中,对每个初至拾取都要进行估算,以确保它与最小平方解的一致性
【总页数】16页(P30-45)
【作者】Tane.,MT;董桥梁
【作者单位】河南濮阳中原油田计算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43
【相关文献】
1.三维折射波静校正方法及应用 [J], 童思友;尚新民;等
2.一种利用τ—p变换由折射波求静校正量的方法 [J], 姚姚
3.二维和三维折射静校正的一种综合方法 [J], 戴云
4.一种计算折射波静校正的简单方法 [J], Hath.,PJ;李淳禄
5.一种新的折射波静校正方法技术研究 [J], 荣立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对折射静校正方法

相对折射静校正方法

相对折射静校正方法陈广思【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年(卷),期】1990(000)004【摘要】在那些风化层横向变化剧烈、相邻两个接收点之间静校正值差别很大的地区,采用常规的高程校正和根据小折射或微测井控制点资料作线性内插,已无法求得合适的基准面静校正值。

在这种情况下,剩余静校正量已超过反射波波形的1/2周期,即使采用剩余自动静校正方法也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曾提出采用拾取生产记录初至时间计算基准面静校正量的各式各样初至折射法。

这些方法均可称为绝对折射法。

此类方法的特点是必须确定真正的初至时间,且在计算中要求追踪同一层的折射波,否则就会造成静校正计算误差和出现不闭合的问题。

相对折射静校正方法(RRS)则是从共炮点远道记录求取高速折射层的到达时间,并在小折射或微测井控制点数据控制下进行内插计算,求取各炮点和接收点的基准面静校正值。

就同一炮记录而言,两道折射波到达的时间差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于地表风化层的变化造成的时差,而另一部分则是由于折射波沿折射界面滑行及由此高速折射层至风化层底界之间旅行时差所引起的。

显然,第二部分折射时差应与炮检距呈线性关系;而第一部分时差应是随机的高频分量,这部分时差可通过线性校正方法将其分离出来。

由于环境噪声的影响,折射波到达时间很可能存在某些误差。

为此,RRS方法要求在一对控制点间计算5至10张共炮点记录的折射时差,再根据控制点数据对每个记录作线性校正求得每个桩号的基准面静校正值。

这样,在每个接收点上就会有5个以上的基准面静校正值,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点的校正值。

同时还可求得该点校正值的均方根误差。

合成记录理论试算的结果表明,用RRS方法求得的基准面静校正值误差一般只在±3ms之内,最大不超过±5ms。

两个地表变化较大地区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告诉我们,用RRS计算的基准面静校正值与简单线性内插算得的值相差100ms以上;用RRS数据处理的剖面,其结果远比用内插法数据处理的剖面要好。

折射波静校正与层析静校正在复杂山区适用性研究

折射波静校正与层析静校正在复杂山区适用性研究

折射波静校正与层析静校正在复杂山区适用性研究
宋佳;王国举
【期刊名称】《河北化工》
【年(卷),期】2016(039)008
【摘要】静校正是油气以及煤田地震勘探中处理环节最为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解决近地表起伏以及地表低、降速带横向变化剧烈对地震资料的影响,在处理复杂山地地震资料时尤为关键.目前,折射波静校正和层析静校正是煤田地质勘探中常用的两种静校正技术.本文以山西复杂山地资料为基础,综合分析两种静校正技术优缺点以及适用性.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宋佳;王国举
【作者单位】河北煤炭科学研究院,河北邢台 054000;河北煤炭科学研究院,河北邢台 0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
【相关文献】
1.层析静校正技术在复杂山区的应用 [J], 王献勇
2.大庆长垣油田近地表模型约束折射波层析静校正 [J], 齐春艳;陈志德;刘国友;陈斌
3.初至折射波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 [J], 霍浩;查树贵;李红艳;杨海生
4.复杂山区初至波层析反演静校正 [J], 韩晓丽;杨长春;麻三怀;秦宏国
5.折射波静校正与层析静校正技术适用性分析 [J], 于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波浪作用下高桩码头前波峰面高度研究

波浪作用下高桩码头前波峰面高度研究

波浪作用下高桩码头前波峰面高度研究陈国平;张志明;严士常;邵杰【摘要】码头前沿波峰面高度是确定高桩码头面板高程的主要参数之一,主要由码头前沿纵梁、桩帽、靠船构件等上部结构引起的反射波与入射波叠加,产生水面壅高,而高桩码头结构的桩柱间距较大,对波峰面高度影响很小.本文根据微幅波理论和波能流守恒,推导了高桩码头前沿波峰面高度近似解析解,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资料验证,理论公式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精度,可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4页(P28-31)【关键词】高桩码头;波浪;波峰面高度【作者】陈国平;张志明;严士常;邵杰【作者单位】河海大学交通学院海岸灾害与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07;河海大学交通学院海岸灾害与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河海大学交通学院海岸灾害与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39.2+6高桩码头前沿波峰面高度是确定高桩码头面板高程的主要参数之一,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较少,我国交通部JTJ295—2000《开敞式码头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1]规定,码头顶面高程应满足码头顶面不被波浪淹没的要求和上部结构受力的限制,并应与引堤、引桥的高程相协调。

码头顶面高程应按下式确定:式中:E为码头顶面高程(m);HWL为设计高水位(m);η0为设计高水位时50年一遇的H1%(波列累积频率为1%的波高)波峰面高度(m);h为码头上部结构的高度(m);Δ为波峰面以上至上部结构底面的富裕高度,取0.0~1.0 m。

当码头上部结构允许承受一定的波浪作用时,可根据结构受力条件,适当降低码头顶面高程,必要时应通过模型试验确定。

码头顶面高程应用极端高水位进行校核,其超高值可取为0.0~0.5 m。

采用富裕高度来考虑波浪与高桩码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水面壅高,存在较大随意性,因此,开展高桩码头前沿波峰面高度研究具有重要实际应用价值。

折射静校正技术在复杂地表条件地区资料处理中的应用效果

折射静校正技术在复杂地表条件地区资料处理中的应用效果

折射静校正技术在复杂地表条件地区资料处理中的应用效果摘要:折射静校正是地震数据处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本文通过实例阐述了绿山折射静校正处理技术在复杂地表条件地区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及效果。

关键字:折射静校正初至拾取速度模型校正量1 引言静校正是地震资料处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由于地表起伏,使炮点或检波点高程变化从而引起波传播路径长短的变化,地震记录产生时差;由于近地表速度层的不均匀性,造成多次覆盖反射时间存在时差,叠加后形成假反射或形不成反射,这就需要采用静校正技术来消除这种时差。

折射静校正就是直接采用地震记录初至时间去反演出地表层的厚度和速度,并计算出静校正量这种简单时移的办法来消除这种时差。

静校正是贯穿地震勘探的整个过程并对提高信噪比起着重要作用的过程,是实现CMP叠加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影响叠加效果,决定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和纵向分辨率,同时又影响叠加速度分析的质量。

2 绿山折射静校正在本区的应用本区属剥蚀丘陵—中高山区,北西向或北东向的沟谷发育,地形切割较强烈,地势西高东低,海拔标高为1567.2m至1220.9m,最高处位于勘探区西南部,最低处位于勘探区东北部,相对高差346m,地表地形较为复杂,地表高差较大(高程变化示意图见图1),岩性多变,野外采集得来的原始数据单炮初至波不平滑,目的层反射波不连续,这势必会影响后期数据叠加效果,但总体来讲,该区资料单炮品质很好,初至清晰,折射层较稳定,主要煤层反射波突出,为初至折射校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图1 5mX10m CDP高程立体图2.1绿山折射静校正量求取过程本区采用绿山软件的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来做野外一次静校正,主要分两步实现:第一步由给定的初始模型进行正演,用射线追踪的方法得到初始模型的初至波;第二步,用计算的初至波和实际拾取的初至波进行比较,计算地表模型的修正量,经过几次迭代,最终得到比较精确的地表模型。

具体工作流程如下:⑴大炮初至拾取:用GII建立观测系统数据库,输入炮点和检波点坐标以及高程数据,然后用BIO转换SGYS数据为CPT文件,再用PICKER模块每炮每道都做细致的初至拾取,获得初至时间,它代表观测到的通过模型的旅行时间,用于计算误差时间。

波浪对离岸透空式码头上部结构的作用

波浪对离岸透空式码头上部结构的作用

波浪对离岸透空式码头上部结构的作用
宋礽;白立兴
【期刊名称】《港工技术》
【年(卷),期】1997(000)004
【摘要】采用线性绕射理论计算了开敞式墩柱码头墩间的波面高程,并编制了计算程序。

同时,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波浪对码头上部结构的上托力问题,得出了波浪上托力压强的经验公式,并对有气体介入时波浪上托力压强的计算提出了建议。

所提出的计算程序和研究成果为合理确定开敞式码头上部结构的底标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参考。

【总页数】9页(P1-9)
【作者】宋礽;白立兴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30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56.1
【相关文献】
1.离岸透空式结构波浪上托力冲击压强计算公式的比较 [J], 施斌
2.透空式上部结构开孔沉箱码头波浪反射系数与波峰面高度试验研究 [J], 周凌愉;戴路;郑金海;严士常;龚伟杰
3.离岸透空式结构波浪上托力计算方法的探讨 [J], 施斌
4.斜向规则波作用下离岸式高桩码头上部结构总上托力 [J], 严士常;陈国平;李元青
5.斜向规则波作用下离岸式高桩码头上部结构总上托力 [J], 严士常;陈国平;李元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精度折射静校正软件的应用

高精度折射静校正软件的应用

2. 系统研制小结
2.2 主要功能
(6)交互确定炮检距范围 ● 两炮追逐时差曲线,单条曲线双边选择 ● 三炮追逐时差曲线簇,多条曲线双边选择 ● 人工定义炮检距范围,在实际记录上交互修改
2. 系统研制小结
2.2 主要功能
(7)折射延迟时的计算 ● 大折射采用互换法 (RM) ● 二维生产记录采用拟互换法(SRM) ● 三维生产记录采用拟互换法 (SRM) ● 迭代统计法(ISM)
2. 系统研制小结
2.2 主要功能
(4) 观测系统定义与道数据校正 ● 能对二维地震记录进行观测系统定义 ● 能对三维地震记录按束进行观测系统定义 ● 能对三维地震记录按检波线和非纵距进行 抽线处理 ● 能对二和三维地震记录进行空间校正
2. 系统研制小结
2.2 主要功能
(5)折射初至的拾取、修改与监控 ● 交互拾取折射速度,进行 LMO 校正 ● 定义种子炮参考初至,批量自动计算初至 ● 对井炮激发拾取波谷,对震源激发拾取波峰 ● 初至时间可显示在地震记录上,交互修改 ● 可显示单炮初至曲线,并联动到实际记录上TS :炮点延迟时 DTR :检波点延迟时
3. 方法原理
3.1 基本折射方程
上式可简化为:
offset(S, R)
FB _ time(S, R) DTS DTR
V1
DTS
h0(S ) V 0(S)
Cos(iS
)
DTR
h0(R) V 0(R)
Cos(iR )
iS
arcSin(V 0(S)) V 1(S)
1)代替人工大折射解释工作 2)在二维生产记录上进行野外静校正计算 3)在三维生产记录上进行野外静校正计算
报告内容
1 前言 2 研制小结 3 方法原理 4 软件工作流程 5 软件简要展示 6 模型正演与反演 7 软件应用及效果 8 结束语

一种三维折射初至静校正新方法

一种三维折射初至静校正新方法

一种三维折射初至静校正新方法
张建中;王克斌
【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年(卷),期】2003(038)006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三维折射初至静校正新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把观测面划分成许多CMP面元,在每一个面元内,根据折射旅行时方程求出CMP点低频延迟时间和折射层速度;②通过对相邻CMP点低频延迟时间和折射层速度进行双线性插值,获得各个炮点和接收点处的低频延迟时间,并把这些低频延迟时间换算成长波长静校正量;③从初至旅行时中减去相应的低频延迟时间和折射时间,获得高频剩余折射旅行时,再把剩余旅行时分解成炮点和接收点的短波长静校正量;④把求出的各炮点和接收点的长波长和短波长静校正量相加,就得到各炮点和接收点上的总静校正量.该方法在沙漠地区的三维静校正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总页数】3页(P608-610)
【作者】张建中;王克斌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电子工程系;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处理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
【相关文献】
1.模型约束的三维初至折射静校正 [J], 李培明;李振华;祖云飞;侯喜长
2.三维初至折射波静校正算法分析 [J], 范华;徐广民;贺涌;高苏罗
3.三维折射初至延迟时分解静校正 [J], 崔庆辉;徐峰;潘树林;张旭生;李松元
4.二维和三维折射静校正的一种综合方法 [J], 戴云
5.一种统一的二维和三维折射波静校正方法 [J], Tane.,MT;董桥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波联合的转换波折射静校正技术及应用

多波联合的转换波折射静校正技术及应用

多波联合的转换波折射静校正技术及应用佟恺林;李瑞;潘树林;吴波【摘要】转换波地震勘探是海上和陆上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主要工作方法.由于转换波具有传播速度低、吸收衰减大、能量相对较弱等特点,因此其地震资料静校正问题突出.常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在表层纵横波速度比不详、横波初至不易识别的情况下,效果都不太理想.针对转换波静校正难点,提出了多波联合的转换波折射静校正技术,该技术通过p-p-p折射波初至拾取技术和P-P-SV折射波共检波点初至叠加技术的联合,实现了P-P-SV折射波初至的成像及准确识别;以此为基础,再联合利用p-p-p折射波折射静校正技术和P-P-SV折射波延迟时差提取技术,求取P-P-SV折射波检波点延迟时间.最后,根据P-P-SV折射波检波点延迟时间,求解出P-SV 波检波点基准面静校正量.实际数据测试结果表明,多波联合的转换波折射静校正技术提高了转换波检波点静校正量计算精度,能够明显提高转换波资料成像质量.【期刊名称】《石油物探》【年(卷),期】2016(055)005【总页数】8页(P674-681)【关键词】转换波;折射;静校正;延迟时间;初至叠加【作者】佟恺林;李瑞;潘树林;吴波【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50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多波地震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转换波(P-SV)相对纵波(P-P)具有传播速度低、吸收衰减大、能量相对较弱、低速带厚度不一致、传播路径不相同等特点,转换波的表层静校正量更大,变化更加复杂,导致P-SV波静校正量通常是相同位置P-P波静校正量的数倍,P-SV波静校正量难以准确估计;转换波记录信噪比通常较低,初至附近P-P波折射、P-SV波折射等信息混杂在一起,使得P-SV波初至不易分辨,难以拾取,这些难点造成了转换波静校正处理问题突出。

几种静校正方法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

几种静校正方法在苏里格气田的应用

沿着 折射 界 面传播 的首 波起跳 时间l ,根据初 至 波旅行 时 间 ,建 立数 学模 型_ : _ 7 _ 8 ]
+ r dl 0 1 2—2 0 [E 4 ̄ f ] 刘 秋 良 ( 9 5一 ,男 ,2 0 q r 16 ) 0 9年 中 国石 油 大 学 ( 东 ) 毕 业 ,工 程 师 ,现 主 要 从 事 地 震 资 料 处理 及 方法 研 究 工作 。 华
在 复杂 地表 区建 立可靠 的 近地表 速 度模型 难度极 大 ,主要 原 因是地 表类 型复杂 多 变 ,不 同的低 降速 带 模 型差异 较 大 ,必 须选 用不 同 的近地表 速度 模 型反演 方法 。地震 资料 处理 中 ,近地 表模 型反 演方 法 主 要 有两 大类 :折 射法 和走 时层 析 反演 法 。折射 法 基 于 简 单 的水 平 层 状 模 型假 设 ,稳 定 性 好 、计 算 效 率 高 ,在 存在 稳定 折射 层 的地 区 ,一般 可 以取得 理想 的效 果 ,但 在 复杂 山地 ,该方 法失 效 。走 时层 析反 演 法 理论 上 比较 完善 、算法 比较 灵活 ,可 以有效 地解 决表 层 低 降速 带速 度 变化 剧 烈 的地 区 的静 校正 问题 ,
石 油 天 然 气 学 报 * 石 油 物 探 与 测 井
2l 年 6 o2 月
2 走时 层 析 反 演 静 校 正
用效 果 。
1 折 射 波 静 校正
折射 波静 校正 是利 用初 至折 射波旅 行 时计 算 静校 正 ,基本 的假设 条件 是存 在稳 定 的折射 层 ,表层 速
度 和厚度 纵横 向变 化不 太剧 烈 。折射波 静校 正假 设 近地表 模型 由几 个局 部水 平层构 成 ,认 为初 至时 间为

地震勘探高精度折射静校正新方法

地震勘探高精度折射静校正新方法

地震勘探高精度折射静校正新方法
杨凯;张建中
【期刊名称】《地球学报》
【年(卷),期】2003(024)0z1
【摘要】静校正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静校正解欠佳,不仅影响地震资料后续各阶段的处理质量,也会导致欠优化或完全错误的解释结果.利用折射初至计算静校正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提出一种折射初至波静校正的新方法,既能求出低频静校量,又能获得高频静校量.首先,在CMP道集内,根据折射旅行时方程求出CMP点低频延迟时间和折射层速度,获得各个炮点和接收点处的低频延迟时间,并把这些低频延迟时间换算成基准面长波长静校正量;然后,从初至旅行时中减取相应的低频延迟时间和折射滑行时间,获得高频剩余折射旅行时,再把剩余旅行时分解成各炮点和接收点的短波长静校正量.该方法被应用于沙漠地区的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良好静校正效果.
【总页数】5页(P289-293)
【作者】杨凯;张建中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上海,200092;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2
【相关文献】
1.折射静校正方法在山前地带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J], 张欣
2.复杂平原水网地区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以高邮凹陷YA、ZD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为例 [J], 晁如佑;张福祥;高春红
3.浅析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设计与折射静校正 [J], 罗岐峰;彭章池;韩春瑞
4.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中的炮密度、道密度选择——YA高精度三维勘探实例 [J], 屠世杰
5.山前地带煤田地震勘探折射静校正方法应用效果 [J], 张宁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

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

折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
段云卿
【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年(卷),期】2006(041)001
【摘要】山地、沙漠及其他复杂地表地区地震资料的线性散射噪声和随机噪声很强,有效反射信号弱,资料信噪比较低,静校正问题严重,使用常规剩余静校正方法难以见效.本文利用折射波信噪比高的特点,将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应用于折射波资料处理,通过交互手段,逐段估算折射波的速度,用合适的速度对地震记录进行线性动校正,在共炮点或共中心点道集上,用相关方法计算各道与模型道时差,再用统计方法计算出炮点和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将该方法应用于信噪比较低、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方法难以奏效的复杂地表区,获得良好处理效果.
【总页数】4页(P32-35)
【作者】段云卿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提高最大能量法剩余静校正中模型道精度的方法 [J], 吴波;潘树林;王荐
2.海洋走航式单边连续观测地震折射波Δt解释方法--1种新的浅层折射单支时距曲线解释方法 [J], 薛荣俊;隋波;薛巍;张政民;田振兴
3.剩余静校正方法在山地地震资料中的应用 [J], 徐楷亮
4.基于地震同相轴预测的剩余静校正方法研究 [J], 黄棱;刘洋;刘殿秘;刘财;王铁柱
5.高精度组合剩余静校正方法及其应用 [J], 徐兴荣;苏勤;孙甲庆;曾华会;肖明图;刘梦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中 :
图 1 两层 水 平 介质 折 射 模 型
对于排列上 的每一道, 上式均成立。利用最小
二乘原理使得理论旅行时与实际旅行时在最小平方 意义下达到最小 , 然后经过多次叠代分解求取炮点、 检波点的静校正量。在计算静校正过程中, 由于风 化层速度 未知, 需要通过微测井、 小折射、 近炮点
式 中:
() 2
介质均匀的假设为前提。但是, 在实际野外观测时, 表层因素与假设往往并不一致。例如, 由于存在地形
t s —炮点 s A之间的折射波延迟 时间,; s l R —检波点 B R之间的折射波延迟时间,; 8
起伏 , 低速带、 降速带的厚度变化和速度横 向变化等 因素的影响, 造成原始单炮资料的初至折射波不光 滑, 有效反射波的同相轴连续性变差。因此 , 需要进 行折射波静校正来消除由于地形起伏、 地表低速带横 向变化对地震波传播时间的影响。目前, 折射静校正 已成为进行地震数据常规处理的一种方法。
天 然 气 勘 探 与 开 发
2 1 年 7月出版 00
折射 波静 校 正方 法在 苏码 头构 造 的应 用
孔令霞 邹定永 屠志慧 李 楠 张琳羚2
(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 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 1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 田公司川中油气矿)

要 苏码头构造 由于受地形起伏和风化层厚度 变化的影响 , 地震原始 数据存在 静校正 问题 , 的存在极 它
大地影响着叠加剖面的成像效果和构造形态 。为 了消 除近地表介质对反射 波的这种 影响 , 利用 C G地震资料处 G 理系统中的折射波静 校正方法 , 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线性动 校正 , 确定折 射层 的速 度 、 移距 的范 围 , 偏 然后在共炮 点域 、 共检波点域求取折射波静 校正量 , 再对地震道数 据进行校正 , 有效解决 了静校正 问题 , 苏码头构造 三维地 使 震资料 的有效反射同相轴变得更连续 、 更清晰 , 从而提 高了叠加剖面 的质量 , 善了成像 效果 , 改 为后 续的处理 工作 打下了基础。图 6参 5
这样 , 公式( ) 1 可表示为 :
ta t s s+t +∥ o R
1 初至折射 波静校正方法及原理
假设产生初至折射波的界面在局部范围内近似 为水平面, 近地表介质均匀 , 为炮点, s R为接收点 , 如图 1 折射模型可得到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为: t = s(o ・ ) h/ cs・J + / ( ) s h/ cs 1 + R (o t) 1 R i i 1
初至等信息确定 值。该方法要求工 区有相对稳 定的折射层 , 且风化层的速度横向变化不大。
t一炮点 S 艘 激发 、 检波点 R接收的折射波旅行时问,; s
^— 处至折射层 A 5 B的厚度 , m;
k—矗处至折射层 A B的厚度 , m;

Hale Waihona Puke A和 B之间的距离 , m; 低速层的速度 , / ; m s
关键词
折射波静校正 线性 动校
偏移距 信 噪比 同相轴
0 引言
地震勘探 的基本理论是 以地面为水平 面、 近地表
当 V >,时 , oi 1 一S 2 t 1 cs , R时 , 1 式 右 端前 () 两项可 以写为炮 点 、 波点 的延 迟时 : 检
t = sv , s h/ lt h/ 1 R= R v
的影 响 , 原始 数据 存 在 静 校 正 问 题 。特 别 是 此次 处
理 的 目的层 都是 较浅 的地层 ( 莱镇 组 、 宁组 、 蓬 遂 沙 溪庙组 ) 折射 波静 校正 方法 的应 用尤 为重 要 。 , 苏 码头构 造 三维 地 震 资 料 的高 程 一 般 在 4 0 0m

图 2 高 程 校 正 后 的 单炮
查 。试 验 速 度 从 3 0 m/ 0 0 s一3 0 m s 间 隔 lO / 80 / , Om s 扫 描 , 3是截 取试 验 速 度 为 3 0 / 、 50 m s 图 0 0 m s3 0 / 、 30 / 8 0m s的三个 扫 描 速 度 图 。从 图 中可 以看 出 , 当

l ・ 6
第3 3卷
第 3期
天 然 气 勘 探 与 开 发
度、 确定偏 移距 的范 围 , 对 共 炮 点 、 检 波 点 部分 并 共
叠 加数据 拾取初 至 , 取 出折射 波静 校 正量 , 求 然后 对 地 震道数 据进行 校正 。此 方法 不用 对 每炮进 行初 至
拾取 , 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50 最 高为 5 9 3 最 低 4 8 9 , 程 变化相 0 m, 4 . m, 2 . m;高
对平缓 。虽然 地形 起 伏 不 大 , 低 降 速 带 的厚 度 变 但
折射 层 速度为 30 / 时 的初 至 折射 波校 平效 果 50m s 较好 。 根 据 对 苏 码 头 构 造 三 维 资 料 的线 性 扫 描 的结
1 —

折射层的速度 ,/ ; ms
C G地震资料处理系统 中折射波静校正模块 , G 通过对原始地震数据线性动校正, 求取折射层的速
f 一临界角 。
作者简介 孔令霞 。 17 女,97年 出生, 工程 师;0 1 毕业 于西 南石 油 学院应 用地球物 理 专业 , 从 事石 油天然 气物探研 究。地址 : 20 年 现 (1O1 四J省成都 市府青路一段 l 。电话 :O8 8O58 。E— a :xO@ptc n c玑 c 6O5 ) I 1 号 (2 )616O mik S ll e Hs o I w . I
2 苏 码 头构 造 静 校 正 问题 分 析
苏码 头 构造 位 于 川西 地 区南 部 , 区属 浅 丘地 工 形, 构造地 面 为北 东一 南 西 向不 对 称 背斜 。地 表 出 露地 层多 为 白垩 纪砂 泥岩 地 层 , 构造 核 出露 侏 罗 系
蓬莱镇 组地层 。由于受 地形 起伏 和 风化层 厚 度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