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实验PPT课件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溶血实验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溶血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4f48742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2.png)
溶血反应的机制
溶血反应的机制主要包括补体介导 的溶血、抗体介导的溶血和机械性 损伤导致的溶血。
溶血反应的临床表现
溶血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黄疸 、贫血和脾肿大等。
与医学免疫学相关的知识点链接
医学免疫学的定义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涉及免疫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 。
通过建立更加严格的动物模型和细胞株质量标准,减 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06
相关知识点链接
与溶血反应相关的知识点链接
溶血反应的定义
溶血反应是指红细胞破裂,导致血 红蛋白逸出,并刺激机体产生一系 列生理病理反应的过程。
溶血反应的分类
溶血反应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免疫 性溶血反应和非免疫性溶血反应。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溶血 实验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实验原理 • 实验材料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分析 • 实验结论与展望 • 相关知识点链接
01
实验原理
溶血反应定义
溶血反应是指红细胞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等细胞内物质的 过程。
红细胞破裂的原因是由于红细胞表面的膜结构受到破坏或改 变,导致红细胞内部的物质泄露出来。
实验试剂
抗红细胞抗体
用于引发溶血反应。
生理盐水
用于稀释红细胞和抗体。
补体
参与溶血反应。
pH试纸
用于监测反应过程中的pH变化。
实验仪器
试管
用于混合红细胞、抗体和补体。
pH计
用于测量反应过程中的pH值。
离心机
用于分离红细胞和血清。
显微镜
观察红细胞的溶解情况。
03
实验步骤
实验前准备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溶血实验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溶血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571041c8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66.png)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观察并记录每个试管的变化情况,如 有无溶血、凝集等。
在实验结束后,需要对每个试管进行拍照并记录实验结果 ,如红细胞有无凝集、有无溶血等。这些结果将用于后续 的分析和讨论。
03
实验数据分析
溶血反应阳性率计算
计算每个样本的溶血反应阳性率,即阳性样本数除以总样本 数。
判断溶血反应阳性率的参考范围为:健康人群 < 5%,患者 < 10%。
当红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形成抗原-抗体复合 物,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溶解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
通过检测血清中游离的抗体或红细胞抗原,可对相关疾病进 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实验试剂与器材
试剂
抗A、抗B标准血清、A型、B型、O型试剂红细胞、生理盐水等;
器材
试管、移液管、离心管等。
02
实验步骤
THANKS
感谢观看
数据解读需遵循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保证患者隐私 和医疗安全。
05
相关应用
临床应用场景
溶血实验是医学免疫学中一个重要的实验,常用于检测红 细胞表面抗原和抗体,以及红细胞表面受体的检测。
溶血实验还用于检测血清中游离的抗体或抗原,以及红细 胞表面受体的激活状态,对于诊断多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其他领域应用
溶血实验在生物学、药理学、病理学等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 。
在生物学中,溶血实验可以用于研究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探究生物膜与细胞之间的关系等。
未来发展趋势
溶血实验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提高实验的灵敏度和 特异性,以及寻找新的溶血方法等方面。
此外,溶血实验还可以应用于研究肿瘤细胞对红细胞的作 用,以及在药物筛选等领域的应用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在实验结束后,需要对每个试管进行拍照并记录实验结果 ,如红细胞有无凝集、有无溶血等。这些结果将用于后续 的分析和讨论。
03
实验数据分析
溶血反应阳性率计算
计算每个样本的溶血反应阳性率,即阳性样本数除以总样本 数。
判断溶血反应阳性率的参考范围为:健康人群 < 5%,患者 < 10%。
当红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形成抗原-抗体复合 物,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溶解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
通过检测血清中游离的抗体或红细胞抗原,可对相关疾病进 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实验试剂与器材
试剂
抗A、抗B标准血清、A型、B型、O型试剂红细胞、生理盐水等;
器材
试管、移液管、离心管等。
02
实验步骤
THANKS
感谢观看
数据解读需遵循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保证患者隐私 和医疗安全。
05
相关应用
临床应用场景
溶血实验是医学免疫学中一个重要的实验,常用于检测红 细胞表面抗原和抗体,以及红细胞表面受体的检测。
溶血实验还用于检测血清中游离的抗体或抗原,以及红细 胞表面受体的激活状态,对于诊断多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其他领域应用
溶血实验在生物学、药理学、病理学等领域也有一定的应用 。
在生物学中,溶血实验可以用于研究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探究生物膜与细胞之间的关系等。
未来发展趋势
溶血实验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提高实验的灵敏度和 特异性,以及寻找新的溶血方法等方面。
此外,溶血实验还可以应用于研究肿瘤细胞对红细胞的作 用,以及在药物筛选等领域的应用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免疫学实验ELISA双抗夹心法课件
![免疫学实验ELISA双抗夹心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6cd36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36.png)
值=阴性对照平均OD值×2.1 结果判断:待测样品孔OD值大于或等于判断值为阳性;
小于判断值为阴性。 注:阴性对照OD值小于0.05按0.05计算,
大于0.05按实际OD值计算判断值。
14
注意事项:
1. 试剂及待测标本使用前应平衡至室温,并将试剂混匀, 弃去1~2滴垂直滴加;
2. 严格按照操作程序依次加样,以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 3. 应尽量避免孔中有气泡,以免所测得OD值不准确。
15
思考题:
1.免疫标记技术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ELISA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6
17
2009级医疗专科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2.5*8,共20分
免疫、抗原、抗原决定基(表位)、异嗜性抗原、白细胞分 化抗原、TD-Ag、 TI-Ag、抗体、免疫球蛋白、单(多)克 隆抗体、补体、经典途径、旁路途径、细胞因子、IL、IFN、 CSF、TNF、MHC、MHC限制性、TCR、BCR、模式识别 受体(PRR)、抗原提呈细胞( APC)、适应性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免疫调节、超敏反应、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 免疫、计划免疫 注:红色标记为要求掌握英文
实验原理: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与酶对底 物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的一种敏感性很高的实验技术,可用于检测体 液中微量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首先,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在一种 固相载体表面-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孔中进行,通过洗涤去除多余的游 离反应物;然后加入酶标记的抗体或酶标记的抗抗体,从而形成抗体- 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双抗体夹心法)或抗原-抗体-抗抗体复合物 (间接法);此时加入酶底物和显色剂,在酶催化底物后,液体呈现显 色反应。液体显色的强弱与复合物中待测抗原或抗体的量呈正比,借此 可检测待测抗原或抗体的有无及含量。
小于判断值为阴性。 注:阴性对照OD值小于0.05按0.05计算,
大于0.05按实际OD值计算判断值。
14
注意事项:
1. 试剂及待测标本使用前应平衡至室温,并将试剂混匀, 弃去1~2滴垂直滴加;
2. 严格按照操作程序依次加样,以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 3. 应尽量避免孔中有气泡,以免所测得OD值不准确。
15
思考题:
1.免疫标记技术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ELISA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6
17
2009级医疗专科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2.5*8,共20分
免疫、抗原、抗原决定基(表位)、异嗜性抗原、白细胞分 化抗原、TD-Ag、 TI-Ag、抗体、免疫球蛋白、单(多)克 隆抗体、补体、经典途径、旁路途径、细胞因子、IL、IFN、 CSF、TNF、MHC、MHC限制性、TCR、BCR、模式识别 受体(PRR)、抗原提呈细胞( APC)、适应性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免疫调节、超敏反应、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 免疫、计划免疫 注:红色标记为要求掌握英文
实验原理: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与酶对底 物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的一种敏感性很高的实验技术,可用于检测体 液中微量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首先,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在一种 固相载体表面-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孔中进行,通过洗涤去除多余的游 离反应物;然后加入酶标记的抗体或酶标记的抗抗体,从而形成抗体- 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双抗体夹心法)或抗原-抗体-抗抗体复合物 (间接法);此时加入酶底物和显色剂,在酶催化底物后,液体呈现显 色反应。液体显色的强弱与复合物中待测抗原或抗体的量呈正比,借此 可检测待测抗原或抗体的有无及含量。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溶血实验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溶血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1bc24e4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2.png)
离心
将血液样本离心,分离出血浆和红细胞。
悬液
将红细胞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制备成红细 胞悬液。
加样与反应
加入抗体
将制备好的红细胞悬液加入试管中,并加入相应的抗体。
37℃孵育
将试管放入37℃恒温箱中孵育30分钟,让红细胞与抗体充分 反应。
观察结果与记录
观察结果
观察试管中红细胞的变化 ,如溶血情况、凝集现象 等。
在临床诊断中,溶血实验可以用于检测和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儿 溶血病等。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溶血实验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未来有望实现 更加快速、准确、自动化的检测,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06
相关知识点链接
红细胞膜抗原与抗体结合位点
红细胞膜抗原
是指红细胞膜表面具有的特定抗原决定 簇,可以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进而触发 溶血反应。
人O型红细胞
具有表面表达的抗原,可与抗人球蛋白抗体结合,观察是否发生溶血。
补体与缓冲液
豚鼠补体
可与抗体结合,激活补体溶解细胞,促进溶血反应。
Tris-HCl缓冲液
用于调节反应体系的pH值,保持实验条件的稳定。
03
实验步骤与方法
红细胞悬液制备
采血
从志愿者身上采集适量血液,加入肝素抗凝 。
洗涤
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去除血浆和白细胞 。
结论
该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特异性抗体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验证了抗 体特异性的原理。同时,该实验结果可用于进一步探讨不同抗体与抗原 的结合机制。
补体活性评估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补体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对红细胞溶解 的影响,评估补体的活性。
实验现象
在实验组中,加入补体后红细胞迅速溶解,产生 明显的溶血现象;而在对照组中,未加入补体的 红细胞溶解速度较慢。
实验诊断学--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ppt课件
![实验诊断学--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75dd9a37fd5360cbb1adbca.png)
ppt课件
16
IgM 约占血清总Ig的 5%~10%
分子量最大(900000),由五个IgM 单体连接而成,故又称巨球蛋白。
脾脏是它的主要合成部位,IgM主要分 布于血液中,防止发生菌血症方面起重 要作用,半衰期5天左右。
天然同族凝集素抗 A抗B、冷凝集素及 伤寒沙门菌的抗体
均属此类。
ppt课件
17
百分比
参考值
正常人群各年龄 段个体中血清 IgG、IgA、IgM 的含量有很大差
异
70%-80% 7.0-16.6g/L
10%-15% 0.7-3. 5g/L
5%-10% 0.5-2.6g/L
0.02%-1% 0.6-2.0mg/L
0.002% 0.1-0.9mg/L
ppt课件
13
测定方法
❖ 血清中含量较高的 IgG、IgA、IgM多 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火箭免疫电泳法和免 疫比浊法,而标本中含量极微的IgD和IgE则 采用敏感度较高的放射免疫法和酶免疫法等 进行定量测定。
ppt课件
14
IgG 占总Ig的70%~80%
是血清中的主要抗体,主要由脾脏和 淋巴结合成,在机体的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 用,抗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还具抗毒素 作用,为不完全抗体,分子量小 (150000),唯一能自由地通过胎盘。
半衰期约为23天, 故临床上使用丙球 作治疗时以2~3周
注射一次
ppt课件
ppt课件
22
高Ig血症
❖ 慢性细菌感染:肺结核,麻风,慢性支气管炎, 感染早期IgM显著升高,以后IgG升高,IgA 也可升高。
15
IgA 约占血清总Ig 10%~15%
分为血清型与分泌型两种,具有抗细 菌、抗病毒、抗毒素作用,其中的分泌 型(SIgA)在局部与抗呼吸道、消化道 和泌尿生殖道感染、炎症或肿瘤等病变 密切相关,是抗过敏的重要免疫屏障。
免疫学课件-第十一章中和试验PPT课件
![免疫学课件-第十一章中和试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ce6c57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5.png)
些难以治愈的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03
挑战与前景
目前中和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抗体筛选、稳定性、
生产成本等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中和抗体药物将具有广
阔的应用前景。
疫苗的研究与开发
研究内容
中和试验在疫苗的研究与开发中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检测疫苗免 疫后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评估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免疫原性。
中和试验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前景
01
02
03
病毒变异研究
中和试验对于研究病毒变 异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了解病毒变异对免 疫应答的影响。
疫苗研发
中和试验在疫苗研发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可用于评 估疫苗免疫效果和保护力。
抗体药物研发
中和试验在抗体药物研发 中具有关键作用,可用于 评估抗体药物的疗效和安 全性。
试验方法
将效应分子与细胞结合,观察细胞功能变化,如降低或消除即认为 被中和。
应用
细胞的中和试验可用于细胞信号转导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等。
03
中和试验的应用
病毒性疾病的诊断
诊断方法
中和试验常用于病毒性疾病的诊断,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 的中和抗体,判断是否感染病毒。
诊断价值
中和抗体出现较晚,病毒中和抗体滴度与病毒血症、临床 症状的消失及产生免疫力相一致,故中和试验可用来确定 病毒感染的类型、病程及预后。
免疫学课件-第十一章中 和试验
• 中和试验概述 • 中和试验的常用方法 • 中和试验的应用 • 中和试验的挑战与展望
01
中和试验概述
中和试验的定义
中和试验是一种检测抗体或抗原的试 验方法,通过加入适量的抗体或抗原 ,使原有的免疫反应被抑制或消除, 从而确定抗体或抗原的量。
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PPT医学课件
![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PPT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436550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7.png)
Pm=
Pm<5%为失控。此时,阴性标本可以发出报告,所有阳 性标本在查清原因后重做。
根据二项式分布的概率计算
如果一个实验室检测HBsAg,平常病人结果的阳性率为 10%,即p=0.1, 在某一次检测19个样本出现5个阳性结果, 14个阴性结果,则检测过程中是否存在污染的可能性可通 过下述方法计算。即计算在19个样本中出现至少5个阳性结 果的概率,此时的概率为1-(获得0个或1个或2个或3个或4 个阳性结果的概率)即:
本章小结
分析前质量保证包括检验项目的申请、患者的准 备、标本的采集、运送、接收和保存等。
分析中的质量保证包括实验室环境条件、仪器设 备维护校准、试剂方法的性能验证、标准操作程序的 建立、人员培训、标本前处理、室内质量控制、室间 质量评价和实验室间比对等,其中室内质量控制和室 间质量评价是质量保证的重要方面。
本章小结
临床上绝大部分开展的免疫学检验,都是仅能作为 筛查试验或诊断试验,阳性结果仅代表在检测中发生了 抗原抗体的阳性反应,但阳性反应可能是真阳性,也可 能是假阳性,也就是说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阳性可能。由 于免疫检验方法学的这一局限性,在免疫检验的分析前 、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保证中,都涉及到与其他检验项 目不同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检验项目的申请(分析前) 和结果的报告与解释(分析后)两个方面。
是对实验室操作和实验方法的回顾性评价,而不是用 来决定实时的测定结果的可接受性。
通过参与EQA,实验室可对自己的实验操作进行纠正, 从而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
第五节 分析后的质量保证
重点提示
结果的报告与解释 检验后标本的保存与处理 咨询服务
结果的报告
基本信息 ①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 ②送检科室或单位名称; ③标本采集时间和实验室接收标本时间;④标本的编号或 条码;⑤检测项目;⑥标本类型;⑦检测方法和主要设备 等。
Pm<5%为失控。此时,阴性标本可以发出报告,所有阳 性标本在查清原因后重做。
根据二项式分布的概率计算
如果一个实验室检测HBsAg,平常病人结果的阳性率为 10%,即p=0.1, 在某一次检测19个样本出现5个阳性结果, 14个阴性结果,则检测过程中是否存在污染的可能性可通 过下述方法计算。即计算在19个样本中出现至少5个阳性结 果的概率,此时的概率为1-(获得0个或1个或2个或3个或4 个阳性结果的概率)即:
本章小结
分析前质量保证包括检验项目的申请、患者的准 备、标本的采集、运送、接收和保存等。
分析中的质量保证包括实验室环境条件、仪器设 备维护校准、试剂方法的性能验证、标准操作程序的 建立、人员培训、标本前处理、室内质量控制、室间 质量评价和实验室间比对等,其中室内质量控制和室 间质量评价是质量保证的重要方面。
本章小结
临床上绝大部分开展的免疫学检验,都是仅能作为 筛查试验或诊断试验,阳性结果仅代表在检测中发生了 抗原抗体的阳性反应,但阳性反应可能是真阳性,也可 能是假阳性,也就是说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阳性可能。由 于免疫检验方法学的这一局限性,在免疫检验的分析前 、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保证中,都涉及到与其他检验项 目不同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检验项目的申请(分析前) 和结果的报告与解释(分析后)两个方面。
是对实验室操作和实验方法的回顾性评价,而不是用 来决定实时的测定结果的可接受性。
通过参与EQA,实验室可对自己的实验操作进行纠正, 从而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
第五节 分析后的质量保证
重点提示
结果的报告与解释 检验后标本的保存与处理 咨询服务
结果的报告
基本信息 ①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 ②送检科室或单位名称; ③标本采集时间和实验室接收标本时间;④标本的编号或 条码;⑤检测项目;⑥标本类型;⑦检测方法和主要设备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Ag-Ab反应的特点: (1)特异性 (2)可逆性 (3)可见性
可见性 Ag-Ab比例合适,形成大分子免疫复合物。
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3.影响Ag-Ab反应的因素 (1)电解质:0.85% NaCl (2)酸碱度:pH6~8 (3)温度:37℃
4.Ag-Ab反应类型:
(1)凝集反应 (2)沉淀反应
阳性者现象:呈乳白色细沙状(乳胶凝集); 阴性者现象:呈乳白色均匀混浊。
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一 凝集反应
一、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 ABO血型鉴定 1.材料 2.操作步骤 3.结果判断(自己的血型) 4.实验讨论
二、间接凝集反应——类风湿因子测定 1.材料 2.操作步骤 3.结果判断(自己的血型) 4.实验讨论
二、免疫实验课目的 1.验证所学理论知识。 2.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三、要求 1.严肃认真。 2.多想、多看、多做。 3.当堂完成实验报告。
四、Ag-Ab反应的相关知识 血清学反应——即体外进行的Ag-Ab反应。 由于机体绝大部分抗体存在于血清中,故
称之为血清学反应。 1.Ag-Ab反应的基本原则 (1)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2)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4大经典免疫实验
(3)补体结合反应 (4)中和反应 (5)免疫标记技术
实验一 凝集反应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血清学反应概念、特点。 2.熟悉凝集反应的概念、常用凝集反应 的实验方法及结果判定。 3.了解凝集反应的原理、类型及其用途。
二、实验内容 1.直接凝集试验(玻片法)
——ABO血型鉴定(每人做) 2.间接凝集试验
免疫学实验
( 供临床医学本科用)
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李念虹
Email: lnh666"
教材
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系列教材 ≪免疫学实验≫
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 主编
朱道银,吴玉章
临床医学本科实验内容及安排
实验课内容
1 凝集反应 2 沉淀反应 3 免疫标记技术 4 免疫酶斑点试验
学时数
——类风湿因子检测(小组做)
三、凝集反应相关知识
(一)概念 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
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称为凝集反应。
颗粒性Ag 又称凝集原 相应Ab 又称凝集素
· 颗粒性抗原: 光镜下可见,肉眼观呈浑浊悬
液,如细菌、RBC等。
· 可溶性抗原: 光镜下无形态,肉眼观呈澄清
A型
A
抗B
B型
B
抗A
AB型 O型
A、B —
— 抗A、抗B
1.材料 已知Ab:标准血清 —— 抗A、抗B 待测Ag:红细胞血型抗原
2.操作步骤
(1)无菌操作采血(无名指尖)于NS试管→形成约 2~5%红细胞(RBC)悬液;
(2)准备1张载波片; (3)加血清(Ab)各1滴; (4)加RBC各1滴; (5)摇晃察
凝集
不凝集
3.结果判断 凝集者:出现红色颗粒状或块状凝集物; 不凝集者:呈红色均匀混浊。
(1)若抗A凝集,抗B不凝集 —— A 型血 (2)若抗A不凝集,抗B凝集 —— B型血 (3)若抗A、抗B均凝集 —— AB型血 (4)若抗A、抗B均不凝集 —— O型血
4.注意事项 (1)适度的RBC悬液浓度,约2-5%; (2)抗A和抗B不能混用; (3)在白色背景上观察效果较好。
思考题 1.试述血清学反应、凝集反应的概念。 2.简述凝集反应的类型、用途及实例。 3.如何判断ABO血型检测结果?
透明,如蛋白质、多糖抗原等。
(二)凝集反应类型
1.直接凝集反应
2.间接凝集反应
1.直接凝集 ——玻片法 已知Ab,测Ag,为定性实验; 用途:鉴定菌种、菌种分型、血型鉴定。 ——试管法(如肥达氏反应) 已知Ag,测Ab,为半定量实验; 用途:辅助诊断肠热症等。
2.间接凝集反应
RBC——间接血凝试验 用途:某些病毒感染和变态反应患者血 清中的相抗体量。
乳胶——间接乳胶凝集试验 用途:检测类风湿因子等。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妊娠试验
(已知) (已知)
(已知) (已知)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某些传染病和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四、实验操作内容
(一)玻片法—— ABO血型鉴定(每人做)
用已知血型Ab,测未知血型Ag;为定性实验。
ABO血型系统
血型 红细胞表面的血型Ag 血清中的血型Ab
4 4 4 4
录像
有 有 有
非临床医学本科实验内容及安排
实验课内容
1 凝集反应 2 沉淀反应 3 免疫标记技术
学时数 4 4 4
录像
有 有
一、免疫学实验注意事项 1.学生进实验室必须穿白大褂,不得穿拖鞋。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和实验室 秩序,按要求完成实验。 3.学生应爱护实验设备、器材等公物,厉行节约; 若损坏实验用品,要及时报告。 4.需回收的玻璃器材如载玻片等,放于指定陶瓷缸 内;废弃的使用品仍-入垃圾桶内。 5.实验结束,清理好桌面,由班干部安排值日学生 做清洁;做完清洁,关好水电、门窗,由带教老师检 查认可后,值日学生方可离去。
(二)间接乳胶凝集试验 —类风湿因子检测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存在: 变性IgG — Ag 抗变性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 Ab 临床上用检测类风湿因子以辅助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
1.材料 已知Ag:致敏乳胶(乳胶颗粒表面有变性IgG) 待测Ab:待检血清中的类风湿因子
待测Ab
已知Ag
2.检测步骤: (1)取黑底纸片三片; (2)加待测血清、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各1滴; (3)各加1滴致敏乳胶,用牙签混匀; (4)5分钟后观察结果,以黑背景观察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