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燥湿药
中医药材清热燥湿药
目录
• 中药材清热燥湿药简介 • 中药材清热燥湿药的常见种类 • 中药材清热燥湿药的功效与作用 • 中药材清热燥湿药的配伍与禁忌 • 中药材清热燥湿药的选用与使用方法
01 中药材清热燥湿药简介
定义与特性
定义
清热燥湿药是指具有清热燥湿功 效的一类中药材,主要用于治疗 湿热证。
特性
配伍原则
清热燥湿药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如与利水渗湿药合用,以增强疗 效。
使用方法
01
煎煮方法
用药剂量
02
03
用药时间
清热燥湿药一般需先用水浸泡30 分钟左右,再煎煮20-30分钟, 以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
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确定用药剂 量,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 大剂量。
清热燥湿药一般饭后服用,以减 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03 中药材清热燥湿药的功效 与作用
清热燥湿
药具有清除体内 湿热的作用,对于湿温、 暑湿等湿热病证有很好的 治疗效果。
调理脾胃
清热燥湿药能够调理脾胃 功能,改善食欲不振、腹 胀等症状,有助于消化系 统的正常运作。
缓解关节疼痛
清热燥湿药对于风湿、类 风湿等引起的关节疼痛有 一定的缓解作用,能够减 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功效相克
某些药物在功效上存在相克关系,配伍后可能减 弱或消除清热燥湿药的功效,需谨慎配伍。
3
毒性反应
部分清热燥湿药可能具有一定的毒性,与其他药 物配伍时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需注意 用药安全。
注意事项
用药剂量
01
在使用清热燥湿药时,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
致不良反应。
用药时机
02
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避免在不适宜的时机使用清
清热药-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穿心莲、秦皮、白鲜皮、椿皮主治湿热病证湿热病证——头身重痛、肢体困倦,口渴不欲饮,舌苔比较厚腻(共同表现)(①有热,②有比较秽浊的分泌物)湿温病——温热病中的特殊类型;不但有温热邪气,还有湿邪内盛,单独清热不行,同时还要除湿湿热在胃肠——泻痢,湿热引起的腹泻,尤指湿热痢疾湿热在脾胃——引起脘腹的痞闷、腹胀、痞满,恶心、呕吐湿热在肝胆——湿热黄疸(湿热内盛,薰蒸肝胆,胆汁外溢于肌肤而出现的皮肤发黄,爪甲发黄,眼的巩膜发黄)肝开窍于耳,耳流脓液湿热在下焦——淋证,湿热淋证(小便黄赤短少,小便淋涩疼痛,排尿时,尿道有淋涩疼痛,或者点滴不通,点滴难尽的症状,相当于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男性前列腺的炎症)妇女下焦湿热白带,白带过多其它——皮肤的湿热疮疹,湿疹、湿疮分泌物较多湿痹,关节红肿疼痛==========================================================================①(兼)清热泻火用于温热病气分热证黄芩用于脏腑的气分热证②(兼)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病证热毒引起的疮痈肿痛==========================================================================性味:典型苦寒药(中病即止,不能过用)清热作用很强,寒性很明显苦能清泻,本身滋味也非常苦苦能燥湿燥湿:对湿邪的一种治疗作用,能减轻湿邪(与水湿有关)引起的一些病证==========================================================================黄连、黄芩、黄柏相须而用(共同)①清热燥湿广泛的用于多种湿热病证;②清热泻火①温热病的气分热证,清气分热,②清脏腑热黄芩长于清气分热(用较多),而能清肺热,清少阳热;黄连长于清心胃热;黄柏泻相火,退虚热。
中医药材清热燥湿药
保阴煎 泰山磐石散
黄芩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 用, 止血可炒炭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现代研究】
黄连
? 为毛茛科植物黄连 、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性能】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
【功效与适应证】
清热燥湿 --------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color=W hite] 沈 阳 最好 的 妇科医 院 024sdfk/
沈 阳最 专业 的妇科 医院sy sd120/
沈 阳好 的妇 科医院 沈 阳最 权威 妇科医
mobile.sy sd120/ 院mobile.024sdfk/
沈 阳专 业治 疗外阴 白斑的 医院 ljy 120/
沈 阳最 好泌 尿外科 医院sy sdy
【功效与适应证】
清热燥湿 -------------------湿温暑湿,胸闷呕恶 黄芩滑石汤
湿热痞满
半夏泻心汤
黄疸泻痢
葛根黄芩黄连汤
泻火解毒,止血 ----------肺热咳嗽、高热烦渴 清肺汤
血热吐衄
大黄汤 子芩丸
痈肿疮毒
黄连解毒汤
安胎--------------------------胎动不安
龙胆
? 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 、龙胆 、三叶龙胆 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能】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与适应证】
清热燥湿--------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
龙胆散 龙胆泻肝汤
泻肝胆火--------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
惊风抽搐
凉惊丸 当归芦荟丸
【用法用量】煎服 ,3—6g。 【使用注意】脾胃寒者不宜用,阴虚津伤者慎用. 【现代研究】
清热燥湿药的种类及用药注意事项
清热燥湿药的种类及用药注意事项一、清热燥湿药的概述在中医药中,湿热是指人体内潮湿炎热的病理状态,常表现为胸闷、口苦、尿涩、便溏、舌苔厚腻等症状。
清热燥湿药是针对湿热病理状态的一类药物,它们可以清热解毒、燥湿利水,帮助调理身体,缓解湿热带来的不适。
二、清热燥湿药的分类清热燥湿药可根据药性、功效等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2.1 清热药清热药可以清除体内的热邪,常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症状,如高热、口疮、牙龈肿痛等。
常见的清热药物有: - 青蒿素:清热解毒,广泛用于治疗疟疾。
- 黄连:清热胃火,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胃炎等。
- 石膏:清热解毒,具有退热、消炎的作用。
2.2 燥湿药燥湿药可用于排除体内的湿气,改善湿热引起的症状,例如湿疹、泄泻等。
常见的燥湿药物有: - 茵陈蒿:燥湿利水,可用于治疗湿疹、泄泻等。
- 苦参:燥湿消肿,常用于治疗湿热病变引起的皮肤病。
- 白茅根:燥湿利尿,可用于治疗水肿、尿道感染等。
2.3 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集合了清热和燥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多种症状。
常见的清热燥湿药物有: - 黄芩:清热燥湿,常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黄疸、脚气等。
- 葛根:清热燥湿,可用于治疗湿热病变引起的头痛、头晕等。
三、用药注意事项在使用清热燥湿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3.1 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湿热病症虽有共同特征,但其病因和病机却各有差异。
在使用清热燥湿药物之前,应首先进行病因病机辨证,确定所需的清热燥湿药物。
3.2 适量用药清热燥湿药物属于烈性药物,使用过量可能导致消耗体液、伤及阴液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用药时应该遵循适量用药的原则,避免过量使用。
3.3 注意药物组方的配伍禁忌清热燥湿药物在配伍时需要注意其相互作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一些药物具有配伍禁忌,如黄连与甘草同用可能削弱黄连的作用,应在药物配伍时慎重选择。
3.4 注意患者体质特点清热燥湿药物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合理选用。
一些患者体质较虚弱,对清热燥湿药物可能过敏或不耐受,应调整剂量或选用其他药物。
清热燥湿药功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清热燥湿药功效
导语:生活中有很多药物都是常见,对一些常见的药物,在使用上都是比较轻松,但是对一些不太常用的药物使用,需要对它们进行了解,这样在使用的时
生活中有很多药物都是常见,对一些常见的药物,在使用上都是比较轻松,但是对一些不太常用的药物使用,需要对它们进行了解,这样在使用的时候,对自身疾病治疗是不是有帮助,才能够知道,清热燥湿药是很多不熟悉的,对清热燥湿药功效都有什么呢,下面就详细介绍下。
清热燥湿药:
【药性】苦,寒。
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安胎。
【重点提示】本品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用之品,尤善泻肺火去上焦湿热。
又能凉血止血、清热安胎,为“安胎圣药”。
【应用】
1湿热病证本品苦寒而燥,有较强的清热燥湿作用,能清泄脾胃、肝胆、大肠及膀胱诸经的湿热,故广泛用于湿温、暑湿、淋证、泻痢、黄疸等多种湿热病证,尤长于清中上焦湿热。
2肺热咳嗽本品能入肺、胃、胆诸经以清热泻火,可用于治多种脏腑实热证。
因其尤善清肺火,故常用于肺热壅遏,清肃失司、咳嗽痰黄等证。
3热病烦渴,寒热往来本品清热泻火力强,可用于外感热病,中上焦热盛所致的高热烦渴。
本品亦长于清半表半里之热,常配伍柴胡以疏透外入少阳之邪,共收和解少阳之效,故亦为治伤寒邪入少阳,寒热往来证之常片j药。
4血热出血证本品既能凉血,又能止血,常用治血热妄行所致的吐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药学——清热药(一)
中药学——清热药(一)1. 定义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2.分类、性能特点及适应证:1)清热泻火药:苦、甘,寒。
入肺、胃、心、肝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
应用:气分实热证、脏腑火热证。
2)清热燥湿药:苦,寒。
入肝、胆、胃、大肠、肾、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湿热诸证、脏腑火热证。
3)清热凉血药:苦、甘、咸,寒。
入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兼养阴。
应用:血热证。
4)清热解毒药:苦、辛,寒。
入肾、膀胱以外诸经。
功效:清热解毒。
应用:热毒蕴结诸证。
5)清虚热药:苦、甘、咸,寒。
入肺、胃、肝、肾经。
功效:清虚热兼养阴。
应用:热邪伤阴、阴虚发热。
3.配伍应用1)兼表证,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2)气血两燔者,宜气血两清。
3)里热积滞者,~泻热通便药。
4)血热兼出血者,~凉血止血药。
5)热证伤阴者,~滋阴养血药。
6)窍闭柏昏者,~开窍药。
7)热盛惊风抽搐,~平肝息风药。
4.使用注意1)本类药物多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2)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
3)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者禁用。
4)中病即止,以免损伤正气。
5.各类药功效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竹叶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夏枯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清热燥湿药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黄芩【别名】腐肠,空心草。
【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肺、胆、大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止血安胎。
【主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疽疔疮,慢性气管炎,肝炎钩端螺旋体。
【成份】含黄芩甙、汉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素等【药理】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抗炎,抗变态反应,轻度升高血糖,增加胆汁分泌、肠管运动,抑制白喉、痢疾、绿脓杆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致病性真菌,钩端螺旋体,降低血压,镇静,利尿,解痉等作用。
【配伍注意】恶芡实;畏丹砂、丹皮、藜芦;山茱萸、龙骨为使。
脾胃虚寒、气虚、血虚者不宜用。
【配伍应用】1.治暑温初起、胸闷腹胀、呕恶尿赤、湿重于热者,宜与白豆蔻、滑石、通草等药配伍;热重于湿者,当与茵陈、木通、连翘等药同用。
2.治妊娠蕴热、胎动不安,常与白术、苎麻根、竹茹等药共伍。
3.治湿热中阻、痞满呕吐,多与黄连、半夏、干姜等药合用。
4.治血热吐衄、火毒疮疡,宜与大黄、黄连等药配伍。
5.治慢性气管炎,可与葶苈子、甘草等药同用。
6.治上焦湿热、高热烦渴,每与薄荷、连翅、栀子、叶竹等药合用。
7.治湿热泻痢,常与白芍、黄连、白头翁等药配伍。
8.治上焦火盛、咽喉肿痛,多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药同用。
9.治湿热黄疸,宜与茵陈、栀子、柴胡等药合用。
10.治肺热咳嗽,当与桑白皮、知母、地骨皮、贝母等药共用。
11.治钩端螺旋体,宜与金银花、连翘等药配伍。
【古籍方例】方名:普济消毒饮组方:黄芩、黄连各15克,玄参、柴胡、桔梗、陈皮、生甘草各6克,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3克,僵蚕、升麻各2克。
水煎服。
功用:疏风散邪,清热解毒。
主治:恶寒发热,风热疫毒,头面红肿,咽喉不利,舌燥口渴,颜面丹毒,腮腺炎。
黄连【别名】王连,支连。
【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泻火燥湿,解毒杀虫。
【主治】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热泻腹痛,消渴,菌痢,吐衄下血,咽喉肿痛,口疮火眼,湿疹,疳积,百日咳,蛔虫病,汤火烫伤。
中药学歌诀
中药学记忆歌诀一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撒葱白香薷荆芥不久煎辛芷耳夷通鼻窍防风生姜羌藁本2.发散风热药薄荷蔓荆蝉牛蒡桑叶菊花与浮萍柴葛升麻升阳气再加豆豉可除烦二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和栀子芦根竹叶与天麻决明夏枯密蒙花2.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及黄柏苦参龙胆秦鲜皮3.清热解毒药银翘野菊穿心丁治痈选用蒲败鱼凉血利咽青黛根利咽马勃射山豆止痢白头马齿鸦贯众蚤休土茯苓消痈散结漏慈姑熊胆红藤半边蛇4.清热凉血药生地玄参水牛角丹皮赤芍及紫草共治温毒发斑疹5.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白薇胡连合上银柴胡三泻下药攻下黄硝番芦荟火麻郁李润下药峻下逐水遂戟芫商路巴豆牵牛子四祛风湿药1.祛风湿散寒药二乌二蛇上昆仑独活木瓜仙风藤2.祛风湿清热药秦艽防己与桑枝草桐海桐与二藤3.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桑生与狗脊五化湿药化湿解暑藿佩兰祛风散寒是苍术行气除螨是厚朴化湿行气豆砂仁燥湿行气草豆蔻燥湿截疟草果行六利水渗湿药1.利水消肿药薏仁再加猪茯泻2.利尿通淋药二石通车东去灯海蟹遍地(薢扁地)3.利湿退黄药金虎茵陈与珍珠七温里药回阳救逆附干姜引火归元是肉桂散寒止痛茱茴香丁香二椒菝澄茄八理气药青陈二枳白腹皮佛手花香可解郁行气止痛七味药三香楝乌与甘荔降气止呃柿蒂豆九消食药山神来(莱)倒(稻)麦鸡十驱虫药使君苦楝驱蛔虫苦槟丸榧杀多虫槟瓜草雷驱绦虫槟榔飞鹤兼通便十一止血药1.凉血止血药白鲫(蓟)鱼(榆)住(苎)花侧2.化瘀止血药三蒲草3.收敛止血药白仙鹤紫血榈4.温经止血药爱疆土(艾姜土)十二活血化瘀药1.活血止痛药延川遍地是黄金乳香没药常相须灵脂降落银杏叶皆属活血止痛药2.活血调经药牛王丹桃红母鸡爱兰花3.活血疗伤药土鳖自然骨碎补血竭儿茶马奴苏4.破血消癥药斑虻和蛭鳖三棱莪术消相同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1.温化寒痰药夏南星三白皂荚旋覆花2.清热化痰药贝母瓜蒌胖胆星三竹前胡瓦礞石三海昆桔黄药子3.止咳平喘药苦杏紫苏马兜铃洋紫款冬百琵琶白果葶苈桑白皮十四安神药1.重镇安神药清心安神选朱砂活血利尿是琥珀耳目纳喘是磁石龙骨平肝和固涩2.养心安神药益肝敛汗生津酸润肠止汗柏子仁养血驱风首乌藤解郁活血合欢皮祛痰开窍益智远十五平肝熄风药1.平肝熄风药珍珠牡蛎代赭石刺蒺决明罗布麻2.息风止痉药平肝熄风羚天藤开窍醒神是牛黄全蝎蜈蚣蚕地龙十六开窍药开窍二香冰菖蒲十七补虚药1.补气药2.补血药白芍熟地与当归阿胶龙眼何首乌3.补阳药拔(巴)羊毛(茅)仲续断锁肉鹿补骨益智菟沙苑4.补阴药南北沙参合二冬玉石黄精枸杞子黑女桑椹龟鳖甲十八收涩药1.止汗药麻黄根2.敛肺涩肠药敛肺涩肠五豆蔻乌梅诃子罂粟壳石榴余粮赤石脂3.固精缩尿止带药补益肝肾山茱萸覆盆桑螵莲芡实金樱椿皮海螵蛸十九涌吐药常山瓜蒂和胆矾二十攻毒杀虫止痒药二黄与蟾酥土荆蛇床矾二十一拔毒化腐生肌药只供外用红炉石铅丹砒石轻硼砂。
清热燥湿药的种类及用药注意事项
清热燥湿药的种类及用药注意事项
清热燥湿药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因湿热引起的各种疾病。
这类药物有很多种,常见的有黄连、黄芩、栀子、苦参等。
在使用清热燥湿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清热燥湿药适用于哪些人群。
一般来说,这类药物适用于因湿气过重引起的各种不适,如口干舌燥、腹泻、便秘、尿频等。
但是对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人群,则不宜过多地使用此类药物。
其次,在使用清热燥湿药时需要注意剂量。
由于这类药物性质较为凉爽,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控制剂量,避免出现过度清凉的情况。
一般来说,成年人每次服用应控制在10克以下。
另外,在使用清热燥湿药时还需要注意服用方法。
一般来说,这类药物可以直接入口服用或者泡水饮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时应避免与酸性物质一起服用,否则容易降低药效。
最后,在使用清热燥湿药时需要注意药物的质量。
由于市面上存在很多假冒伪劣的中草药制品,因此在购买时需要选择正规渠道,并注意查看药品的生产日期和批号等信息,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之,清热燥湿药是一类常见的中医药物,可以有效地治疗因湿气过重引起的各种不适。
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服用方法和药品质量等因素,以确保其安全有效。
中药02-2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黄芩唇形科黄芩的干燥根。
苦,寒。
归肺、胆、胃、大肠经。
本品苦寒清泄燥湿,主入肺与大肠,兼入胃与肝胆。
作用偏于上焦肺及大肠,善清肺与大肠之火,除上中焦湿热。
兼入血分,能凉血而止血,清热而安胎。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1、湿温,暑湿,湿热胸闷、黄疸、泻痢、淋痛、疮疹。
2、热病烦渴,肺热咳喘,少阳寒热,咽痛,目赤,火毒痈肿。
3、血热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
4、胎热胎动不安。
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可用酒炒,止血多炒炭用。
本品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促进细胞免疫、抗过敏、降血脂、护肝、利胆、利尿、镇静、降血压、抗凝血、抗血栓形成、抗氧化及抗肿瘤等作用。
黄连毛茛科黄连等的干燥根茎。
苦、寒。
归心、肝、胃、大肠经。
本品大苦大寒,清泄燥湿,药力颇强,主入心、胃经,兼入肝与大肠。
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湿热,为治湿热火郁之要药。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
2、热病高热、烦燥、神昏,内热心烦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疮。
3、肝火犯胃呕吐吞酸。
4、血热妄行吐衄,痈疽肿毒,目赤肿痛,耳道疖肿,湿热疮疹。
黄连配木香: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木香辛苦性温,功能理肠胃气滞而止痛。
两药相合,既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黄连配吴茱萸: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吴茱萸辛苦而热,功能燥湿疏肝下气。
两药相合,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黄连配半夏、瓜蒌: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半夏辛苦而温,功能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瓜蒌甘寒,功能清热化痰、利气宽胸。
三药相合,既泻火化痰,又消散痞结,治痰火互结之结胸证效佳。
本品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原虫、抗炎、抗过敏、促进免疫功能、抗肿瘤、正性肌力、负性心率、抗心率失常和心肌缺血、降血压、抑制胃肠平滑肌、抗溃疡、利胆、降血糖、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抑制中枢等作用。
中药学清热燥湿精选ppt
高热神昏,配伍石膏、知母、牡丹皮等 热盛伤阴,心烦不寐,配伍黄芩、白芍、阿胶 心火亢盛,心肾不交的怔忡、不寐,配伍肉桂 邪火内炽,迫血妄行的吐衄,配伍大黄等
10.04.2020
中药学
黄连的应用
4 痈肿疖疮,目赤牙痛 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 毒,善于治疗疔毒。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10.04.2020
中药学
概述
含义:本类药物药性苦寒,清热之中,燥湿力强,称为清热燥湿药。 适应证:①主要适用湿热证。
②部分药还兼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还可用于脏腑火热证。 湿热证:
湿温或暑温挟湿,湿热壅滞,气机不畅,症见身热不扬,胸脘 痞闷, 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湿热蕴结脾胃,升降失常,症见脘腹胀痛,呕吐,泻痢; 湿热壅滞大肠,传导失职,症见泄泻、痢疾、痔疮肿痛等; 湿热熏蒸肝胆,症见黄疸、尿赤、胁肋胀痛、耳中流脓; 湿热下注,症见带下色黄,或热淋灼痛; 湿热流注关节,症见关节红肿热痛, 湿热浸淫肌肤,症见湿疹、湿疮。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药性苦寒,燥湿力强,过服易伐胃阴,用量不宜过大。 脾胃虚寒、津伤阴损者慎用。
痈肿疔毒,配伍黄芩、黄连、栀子
目赤肿痛,赤脉胬肉,+淡竹叶 胃火牙痛,+升麻、生地黄、丹皮 5 消渴 善于清胃火。 治疗胃火炽盛,消谷善饥的消渴证,配伍麦冬、黄柏; 用治肾阴不足,心胃火旺者,配伍生地黄等
6 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外用
10.04.2020
中药学
黄连
【用法用量】入煎剂,2-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配柴胡治疗少阳证。
10.04.2020
中药学
黄芩
【用法用量】入煎剂,3-10g。 清热——生用; 安胎——炒用; 清上焦热——酒炙; 止血——炒炭。
10种健脾清热祛湿的中成药,帮你去除“湿邪”
10种健脾清热祛湿的中成药,帮你去除“湿邪”中医理论里将“风、寒、暑、燥、湿、火”称之为“六邪”,其中中医认为湿邪最为常见且最难根除。
湿邪不除,容易导致脾胃不调、运化阻滞,像平常经常觉得身体浮肿、乏力、四肢沉重,大便不成型、容易胸闷嗳气等,都是湿气重的表现。
那么“湿邪”究竟该如何去除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健脾清热祛湿的中成药。
健脾清热祛湿的中成药有哪些1、清热祛湿颗粒清热祛湿颗粒能清热祛湿、益气生津。
其主要成分是党参、茵陈、黄芪、野菊花、岗梅根,其中野菊花和岗梅根都是清热解毒的常用药,经常用于治疗高热、咽喉炎。
茵陈有利热祛湿的作用,党参、黄芪补气,几种药材合用达到清热益气、祛湿健脾的效果。
2、六君子丸六君子丸主药是党参、炒白术、茯苓、半夏,茯苓是祛湿的要药,中医有茯苓祛湿汤是专为祛湿调制的。
六君子丸能化痰祛湿、补脾益气,对治疗脾胃失调、食欲不振、湿痰多有很好的效果。
3、四妙丸四妙丸的主要成分是苍术、牛膝、黄柏,当中牛膝活血通经,黄柏清热燥湿,所以四妙丸的功效主要是去湿热、通经络,常用来治疗湿热下注导致的关节红肿、疼痛、关节肿胀、行动不便。
4、归脾丸归脾丸主要由党参、白术、黄芪、茯苓、木香、当归等11味药材组成,常用于调理心脾两虚。
像气短乏力、心悸头晕、失眠多梦等症状,都可以通过归脾丸来进行调养。
5、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很常见的补脾益气的中成药。
其主要成分是白扁豆、白术、茯苓、人参、薏苡仁等,能益脾胃、补肺气,对气虚咳嗽、食量小、大便不成形都有很好的改善效果,可以用于治疗肠胃炎。
6、湿毒清胶囊湿毒清胶囊是非常有效且价格低廉的祛湿清热的中成药,对于血热湿重导致的瘙痒、脱皮、皮肤癣都有良好的疗效。
其主要成分是地黄、当归、丹参、蝉蜕、苦参、白鲜皮,白鲜皮性味苦寒,有清热祛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7、五淋丸五淋丸的主要成分是海金沙、关木通、栀子、黄连、石韦,海金沙能清热利水,石韦清热利尿、活血散瘀,关木通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中药学》考试必考掌握药
第 1章解表药1. 发散风寒药掌握:麻黄、桂枝、紫苏(附:紫苏梗、防风、荆芥、羌活、白芷2. 发散风热药掌握: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附:葛花、柴胡;第 2章清热药1. 清热泻火药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2. 清热燥湿药掌握:黄芩、黄连、黄柏3. 清热解毒药掌握: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 4. 清热凉血药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5. 清虚热药掌握:青蒿、地骨皮第 3章泻下药1. 攻下药掌握:大黄、芒硝2. 润下药3. 峻下逐水药第 4章祛风湿药掌握:独活、木瓜、马钱子、秦艽、防己、桑寄生、蕲蛇第 5章化湿药掌握:藿香、苍术、厚朴(附:厚朴花第 6章利水渗湿药1. 利水消肿药掌握:茯苓(附:茯苓皮、茯神、泽泻、薏苡仁2. 利尿通淋药掌握:车前子(附:车前草3. 利湿退黄药掌握:茵陈、虎杖、金钱草第 7章温里药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第 8章理气药掌握:橘皮(附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枳实(附:枳壳、木香、香附第 9章消食药掌握:山楂、神曲、麦芽第 10章驱虫药掌握: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第 11章止血药1. 凉血止血药掌握:地榆、小蓟2. 化瘀止血药掌握:三七、茜草3. 收敛止血药掌握:白及4. 温经止血药掌握:艾叶第 12章活血化瘀药掌握:川芎、郁金、延胡索、丹参、益母草、红花(附:番红花、桃仁、牛膝、水蛭、莪术第 13章化痰止咳平喘药1. 温化寒痰药掌握:半夏2. 清化热痰药掌握: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了解:前胡、天竹黄、竹沥、海藻、昆布、黄药子3. 止咳平喘药掌握:苦杏仁(附:甜杏仁、紫苏子、百部、桑白皮、葶苈子第 14章安神药1. 重镇安神药掌握:朱砂、磁石、龙骨(附:龙齿2. 养心安神药掌握:酸枣仁第 15章平肝息风药掌握:石决明、牡蛎、代赭石2. 息风止痉药掌握:羚羊角(附:山羊角、牛黄、钩藤、天麻第 16章开窍药掌握:麝香、石菖蒲第 17章补虚药1. 补气药掌握: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2. 补阳药掌握:鹿茸(附:鹿角、鹿角胶、鹿角霜、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 3. 补血药掌握: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4. 补阴药掌握:北沙参、麦冬、龟甲、鳖甲第 18章收涩药1. 固表止汗药2. 敛肺涩肠药掌握:五味子、乌梅3. 固精缩尿止带药掌握:山茱萸、桑螵蛸、莲子(附:莲须、莲房、莲心、荷叶、荷梗第 19章涌吐药第 20章杀虫止痒药掌握:硫黄、雄黄第 21章拔毒生肌药掌握:升药。
清热燥湿药的总结
清热燥湿药的总结引言清热燥湿药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类药物,用于清除体内的湿热邪气,具有祛湿热、燥湿化痰的作用。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湿热邪气会导致人体出现湿热内蕴的症状,如口苦、口干、尿赤等。
因此,清热燥湿药成为中医治疗湿热内蕴症候群的重要药物之一。
清热燥湿药的分类根据中医药学的理论,清热燥湿药可分为以下几类:1. 清热药清热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
常见的清热药有黄连、黄芩、连翘等。
2. 燥湿药燥湿药主要用于燥湿化痰,具有祛湿化痰的作用。
常见的燥湿药有苦参、白术、桑白皮等。
3. 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是将清热药和燥湿药结合使用的药物。
它既能清除体内的湿热邪气,又能燥湿化痰。
常见的清热燥湿药有黄连解毒片、凉蓝解毒丸等。
清热燥湿药的药理作用清热燥湿药具有以下主要药理作用:1.清热解毒作用:清热燥湿药中的清热药成分可清除体内的湿热邪气,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2.祛湿燥湿作用:燥湿药成分能够燥湿化痰,减轻痰湿堵塞。
3.抗炎作用:清热燥湿药中的一些药物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炎症症状。
4.抗菌作用:清热燥湿药中的一些药物成分具有抗菌作用,能够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清热燥湿药的临床应用清热燥湿药的临床应用主要针对湿热内蕴症候群的患者。
常见的临床应用包括:1.口腔溃疡:清热燥湿药可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如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丸等。
2.痤疮:清热燥湿药可用于治疗痤疮,如凉蓝解毒丸等。
3.湿热性疾病:清热燥湿药可用于治疗湿热性疾病,如湿疹、湿热黄疸等。
4.咳嗽痰多:清热燥湿药可用于治疗咳嗽痰多,如苦参茶等。
需要注意的是,清热燥湿药应根据个体情况和病症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清热燥湿药的禁忌症清热燥湿药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禁忌症:1.孕妇禁用:清热燥湿药中的一些药物成分对胎儿有不良影响,孕妇禁用。
2.乳母禁用:清热燥湿药中的一些药物成分会通过乳汁传给婴儿,乳母禁用。
3.弱体虚寒者慎用:清热燥湿药具有燥湿作用,对弱体虚寒者可能加重病情。
中药“清热燥湿药”——秦皮
中药“清热燥湿药”——秦皮本品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白蜡树、尖叶白蜡树或宿柱白蜡树的干燥枝皮或干皮。
主产于陕西、河北、吉林、辽宁。
春、秋二季剥取,晒干。
本品气微,味苦。
以外表皮色灰白、味苦者为佳。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苦、涩,寒。
归肝、胆、大肠经。
具有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6~12g。
生用。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秦皮苦寒,明目涩肠,清火燥湿,热痢功良。
三、临床应用1.湿热泻痢,赤白带下本品苦涩性寒,功能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故可用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常与白头翁、黄连、黄柏等药同用,如白头翁汤(《伤寒论》)。
若治湿热下注之带下,可与黄柏、泽泻等药配伍。
2.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本品能清泻肝火、明目退翳,用治肝经郁火所致目赤肿痛、目生膜,可单用煎水洗眼,或配伍栀子、黄连、夏枯草等药。
若肝经风热、目赤生,常配伍木贼、谷精草、桑叶等药。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秦皮素、秦皮苷、七叶素、七叶苷(秦皮甲素,其苷元即秦皮乙素)等香豆素类成分及鞣质等。
2.药理作用秦皮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七叶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链球菌、奈瑟氏双球菌有抑制作用;秦皮乙素对卡他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也有抑制作用;秦皮乙素、秦皮苷、秦皮素均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
此外,本品还具有利尿、促进尿酸排泄、抗氧化、抗肿瘤、保护血管、保肝等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性味归经】 功效应用】 【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 清热燥湿:本品长于清下焦湿热。 清热燥湿 (1)膀胱湿热之热淋。配伍车前子、滑石等。 (2)湿热下注之带下黄稠。配伍山药、芡实等。 (3)湿热下注之足膝肿痛。配伍苍术、牛膝等,如: 三妙散。 (4)湿热泻痢。配伍白头翁、黄连、秦皮等。如: 白头翁汤。 (5)湿热黄疸。配伍栀子、甘草等,如:栀子柏皮 汤。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疗带状疱疹:龙胆草30克,丹参15克,川芎10 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带状疱疹 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大便秘结者 加大黄12克。治疗12例,全部治愈。服药1剂后疼 痛减轻者14例,服药3剂后皮疹停止发展者38例。 均无不良反应。 2、急性结膜炎 、急性结膜炎:龙胆草15克,加水250ml,煎后取 液加适量氯化钠洗眼,每日3~4次。治疗急性结膜 炎94例,其中85例用药1~2天痊愈,治疗后仅4例 无效。
★★黄 柏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川黄柏)或黄檗(关黄柏)的干燥 树皮。以川黄柏质量最佳。 炮制:生用、盐水炙用。 别名:川黄柏(四川、云南)、关黄柏(辽宁、吉 林、黑龙江) 饮片:(1)川黄柏:呈板状,去净粗皮,厚3~ 7mm。外表面黄棕色或褐色,较平坦,有不规则的 浅裂纹,偶有残存灰褐色粗皮,内表面暗黄色或浅 棕色。体轻,质较硬。断面深黄色。气微,味极苦。 饮片多横切成条。
★★龙胆草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 中品。因植物叶如龙葵,味苦 如胆而得名。 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 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 根茎。前三种习称“关龙胆”, 主产于东北和内蒙古,产量大、 品质优。后一种习称“川龙 胆”,主产于四川、云南等地。 炮制:生用。
饮片:根茎呈不规则块状,下端着生10余条细小的 根条(如马尾状)。根圆柱状,多顺直。表面淡黄 色或黄棕色。质脆,易折断。饮片多切成1~5cm小 段。气微弱而特异,味极苦。以条粗壮,色黄、残 茎少者为佳。 性味归经】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肝、胆经。 功效应用】 【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 清热燥湿:本品尤治下焦湿热,泻肝胆火。 清热燥湿 (1)下焦湿热之阴痒阴肿、带下黄稠、湿疹。 (2)肝胆湿热之黄疸。茵陈、栀子、大黄等。 2.泻肝胆火 泻肝胆火: 泻肝胆火 (1)肝胆实火之头痛、胁痛、口苦等证。配伍黄 芩、柴胡、栀子等,如:龙胆泻肝汤。 (2)肝热生风之高热惊厥。
【性味归经】 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性味归经】 功效应用】 【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 清热燥湿:本品善清中上焦湿热,尤善清上焦肺 清热燥湿 火。 (1)湿温或暑温 胸脘痞闷、身热不扬、恶心呕吐。 (2)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腹痛 配伍黄连、葛 根,如:葛根芩连汤。 (3)肝胆湿热之黄疸。配伍茵陈蒿、栀子等。 3 (4)湿热下注膀胱之热淋涩痛。配伍木通、白茅 根车前子等。 2.泻火解毒 泻火解毒: 泻火解毒 (1)肺热咳嗽。善清肺火。单味药应用,如:清 金散。 (2)热病烦渴、面赤便秘。
2.泻火解毒 泻火解毒:痈疮肿毒、湿疮、湿疹。 泻火解毒 3.退热除蒸 退热除蒸: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本 退热除蒸 品长于清相火、退骨蒸。配伍知母、地黄等,如: 知柏地黄丸。 用量用法】 【用量用法】 煎服,5~10g,清热燥湿解毒多生用, 退热除蒸多盐水炙,止血多炒炭用。 使用注Leabharlann 】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用。
●黄芩、黄柏、黄连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共同点:黄芩、黄柏、黄连均具有清热燥湿,泻火 解毒作用,用于湿热证及热毒证。 异同点:黄芩善于清肺火,长于治疗中上焦湿热 诸证。且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安胎之功,故肺热咳 嗽,血热出血及胎热不安多用之。 黄连善清心火,长于治疗中焦肠胃湿热诸证,故 心烦不寐、胃热呕吐、湿热痢疾多用之,为治湿热 痢疾之要药。 黄柏泻肾火(相火),退虚热,又长于除下焦湿 热,故阴虚火旺之潮热盗汗及湿热下注诸证多用之。
【性味归经】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性味归经】 功效应用】 【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 清热燥湿:本苦寒,清热燥湿之力强,尤长于清 清热燥湿 中焦湿热,善清心经之火,为治湿热痢疾之要药。 (1)湿热泻痢。配伍白头翁、黄芩等,如:白头 翁汤。“为治湿热泻痢之要药”。 (2)脘腹痞满、恶心呕吐。配伍生姜、半夏、黄 芩等,如:半夏泻心汤。 (3)胃热呕吐。 (4)肝郁化火的呕吐。 配伍吴茱萸等,如:左金 丸
★★黄 连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 为上品。其根连珠而色黄, 故名。 为毛茛科植物黄莲、三角叶 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主产于四川、云南,川黄连 为道地药材。 炮制:生用、酒炙、姜汁炙。 别名:云连、川连、鸡爪连。
饮片:(1)味连(鸡爪连):根茎多分枝,常弯 曲,形如鸡爪,粗细不一。单枝长3~6cm。表面黄 褐色,外皮脱落处呈黄棕色。单枝呈结节状隆起。 全枝皆附有残留的短须根。质坚实。断面不整齐, 呈金黄色,外层深红色,中间偶有空心。无臭,味 极苦。(2)雅连:多单枝,略呈圆柱形。(3)云 连:一般较细小,多单枝,弯曲如沟,色浅。饮片 多切成薄纵切片,也有薄横切片。以条粗壮,质坚 实、无须毛、断面金黄色者为佳。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一、药性特点 本类药物性味多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 二、作用及适应证 清热燥湿:主要用于湿热证: 1.肠胃湿热:呕吐、泄泻、痢疾腹痛。 2.肝胆湿热:黄疸、胁肋胀痛、口苦尿赤。 3.湿热下注:带下色黄、热淋灼痛。 4.湿热流注于关节:关节红肿热痛。 5.湿温或暑温夹湿:身热不扬,胸膈痞闷,舌苔 黄腻 6.湿疮、湿疹 三、使用注意:苦寒性燥之品,易于伤津败胃, 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及阴亏者慎用。
(3)痈疮肿毒、咽喉肿痛。 (4)邪在少阳,寒热往来。配伍柴胡、半夏等, 如:小柴胡汤。 3.凉血止血 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凉血止血 4.清热安胎 清热安胎:胎热不安。 清热安胎 用量用法】 【用量用法】 3~10克。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 止血多炒炭。 ※黄芩分枯芩与子芩。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 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而治肺热咳嗽痰 黄之证;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中实而坚,体重 主降善泻大肠湿热,而治湿热泻利腹痛之证。 使用注意】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用。
【用量用法】煎服,5~10g。 用量用法】 使用注意】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阴虚津伤者忌用。 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 主要含龙胆苦苷。 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 1、保肝、利胆。降低谷丙转氨酶。 2、健胃、促进消化、抗菌作用。 ●龙胆草与黄柏鉴别 龙胆草与黄柏皆清下焦湿热。但龙胆草长于泻肝胆 实火,以治头痛目赤;而黄柏主泻相火,以疗潮热 遗精。
★★黄 芩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主产 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以山西 产量最多,质量最好。 炮制: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别名:元芩、枯芩。 饮片:药材成圆柱形,,扭曲,大 小粗细不等,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 遇冷水或潮湿后则变成黄绿色,老 根中间呈棕黑色,常枯朽中空。气 微,味苦。饮片切成4~10mm的 小段或纵切片。以条长、质坚实、 棕黄色、断面不朽者为佳。
3.治疗肺结核:小檗碱治疗30例,每次口服0.3克,3 治疗肺结核: 治疗肺结核 月为1疗程,有一定疗效. 4.治疗高血压病:小檗碱每日剂量为0.74~4.0克,治 治疗高血压病: 治疗高血压病 疗原发性高血压急性肾炎及先兆子痫的高血压症共 19例,疗效迅速安全,对早期及二期患者较好,三 期及重症患者较差。 5.治疗糖尿病:口服黄连素0.4克/次每日3次,1~3个 治疗糖尿病: 治疗糖尿病 月为1疗程,治疗二型糖尿病30例,用药后血糖下降时 间为:1周4例,2周7例,3周14例,5例效果不显著。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疗萎缩性胃炎:黄莲500克,食醋500ml(瓶装 治疗萎缩性胃炎: 治疗萎缩性胃炎 为佳),白糖300克,山楂片1000克,加开水 4000ml,混合浸泡7日,每次50ml,饭后服,每天 3次。治疗24例,经胃镜复查,其中21例胃粘膜萎 缩性病变消失,2例由萎缩性胃炎转为浅表性胃炎, 胃液分析空腹总酸度,游离酸度恢复正常范围(服 药50~90天)1例因坏死性胃炎死亡。 2.治疗慢性胆囊炎:小檗碱5~20mg,饭前服用, 治疗慢性胆囊炎: 治疗慢性胆囊炎 每日3次,治疗225例慢性胆囊炎等患者,24~48小 时使其症状消失。本品能降低胆汁中胆红素水平, 增加胆囊中胆汁量。对工业毒物所致中毒性肝炎亦 有一定疗效。
2.泻火解毒 泻火解毒: 泻火解毒 (1)阴虚火旺之失眠心烦。白芍、黄芩、阿 胶等,如:黄连阿胶汤。 (2)血热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配黄芩、 大黄,如:泻心汤。 (3)急性热病壮热烦躁。配伍黄芩、黄柏等, 如:黄连解毒汤。 (4)痈疮肿毒。黄柏,连翘等—黄连解毒汤。
【用量用法】 煎服,2~5g,清热泻火宜生用,清 用量用法】 上焦热宜酒炒,止呕宜姜汁炒,泻肝胆火宜猪胆汁 炒。 使用注意】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用,阴虚者慎用。 【化学成分】 主含小檗碱,又称黄连素为7~9%。 】 【药理作用】 】 1、抗菌作用(黄连素):对球菌、杆菌、原虫、 真菌有抑制作对痢疾杆菌作用最强,相当于现代医 学的广谱抗菌素。 2、利胆作用(小檗碱):能增加胆汁的分泌。 3、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溃疡作用。
【化学成分】 黄芩含黄酮类,其中以黄芩甙元、黄 】 芩甙为主要有效成分。 【药理作用】 】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对 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副伤 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 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菌 作用 2、解热作用;解热作用的有效成分为黄芩甙元, 作用稍强于阿司匹林。 3、保肝、利胆、解痉作用 5、具有抗肿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