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相

合集下载

河流相与油气

河流相与油气

831
其它
120000
111641
沾化凹陷探明储量分层系统计图
80000
馆陶组储量 占总储量的67.0% 占总储量的67.0%
40000
23719
5992
4445 沙一段
6387
2854 沙三段 沙四段
1674 中生界
0
馆陶组 东营组 沙二段
229 石炭-二 叠系
4016 奥陶系
2665 其它
太平油田
层序地层研究明确了主力含油层系
以岩心、 以岩心 、 测井和高分辨率 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 地震反射剖面资料为基础 , 运用精细层序划分和对比 技术, 将太平油田原上报 技术 , 储量的东营组地层划归上 第三系馆陶组下段。 第三系馆陶组下段。
古 地 貌 特 征
前第三系顶面 立体显示图
沾6 沾8
沾化凹陷馆陶组河流 相模式及砂体展布

2)曲流河沉积模式
• 二元结构明显 • 泥岩较发育。盖层条件好,易形成 泥岩较发育。盖层条件好, 多个砂体叠合连片大面积分布的构 多个砂体叠合连片大面积分布的构 造 - 岩性圈闭。 孤岛油田、 孤东油 岩性圈闭 。 孤岛油田 、 田、埕岛油田主力含油层的储集层 多为曲流河砂岩体。 多为曲流河砂岩体。
87年控制储量 年 456 万吨
87年探明储量330 年探明储量 万吨
87年探明储量 年 777万吨 万吨
陈 家 庄 凸 起 北 坡
2000年新增馆 2000年新增馆 下段探明储量 1234万吨 1234万吨
2001年新增馆下段 2001年新增馆下段 Ⅰ、Ⅱ砂组探明储 量1350×104t ×
2001年新增馆下段Ⅲ 2001年新增馆下段Ⅲ、Ⅳ、

河流相分类

河流相分类

辫状河:
多河道、低弯度
网状河:
多河道、高弯度
第一节 概述--河流的分类
第一节 概述--河流的分类
? 河流类型在时间、空间上均可
发生变化
第二节 河流沉积环境 及沉积特征
? 一、顺直河
? 在河床受限制、部分曲流河段、三角洲河口 等 地可出现,可进一步发展成曲流河。
? 缺乏侧向迁移,以 垂向充填沉积作用为主。
曲流河的侧向迁移
三、辫状河
? 河道砂坝(心滩)发育,宽、浅、急 ? 砂质辫状河、砾石质辫状河
1.河道砂坝(心滩)的形成
? (1)双横向环流 :
所形成的心滩较细长,粒度细,可向下迁移。
? (2)洪水期
大范围沉积被后期水流所冲刷、切割
2. 河道砂坝的分类
? 纵向砂坝、横向砂坝、斜向砂坝
3. 沉积特征
? 河道沉积 ? 心滩沉积
? 1. 河道沉积:(1)底部滞留沉积 (2)正常河道淤积:缘于水流逐渐减弱, 向上粒度变细、层理规模变小
3.沉积特征
? 2. 心滩沉积 :辫状河沉积的主体,典型特征。
? 沉积物:砂砾,少有泥质加积 ? 结 构: 滚动组分为主,分选中等--差。 ? 构 造: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为主,不同时期沉积层
第 三 节 垂 向河 沉流 积的 模沉 式积 组 合 及
第三节 河流的沉积组合及 垂向沉积模式
第三节 河流的沉积组合及垂向沉积模式 ? 山区的辫状河
曲流河的垂向沉积序列
曲流河垂向沉积模式(沃克,1976):
四个单元(由下至上)——
泛滥平原沉积 天然堤沉积 边滩沉积 河床底部滞留沉积
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 ”概念:
分选中等。
? 构造:大中型槽状、

第3章 河流相

第3章  河流相

第三章河流相河流是地表水流湖泊、海洋的通道。

河流作为重要的地质营力汇集大量的沉积物(包括溶解物质),并将它们搬运到大的湖泊和海洋盆地中去。

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如下沉的海岸平原、山间盆地及山前盆地,河流的沉积作用非常活跃。

有时,河流沉积会成为这些盆地的主要充填物。

河流形成的砂体可能成为油气的有效储层。

第一节河流的类型一、按地形及坡降分类可将河流分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

前者地形高差和坡降大,向源区方向侵蚀作用强烈,河岸陡而河谷深,河道直而支流少,水流急而沉积物粗。

后者地形高差及坡降小,向源区方向侵蚀停止,侧向侵蚀强烈,河道弯曲而直流多,故平原河流多为弯曲河流。

二、按河流的发育阶段分类可将河流划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幼年期河流数河流发育的初期阶段,山区河流多属此类;壮年期和老年期河流多属平原河流。

在同一条河流中,这三类河流分别位于上游、中游和下游。

从沉积的角度看,大量的沉积作用发育在河流的壮年期和老年期。

三、按河流弯度分类河流弯曲度的概念:是指河流长度与河谷长度之比,通常称为弯度指数。

其临界值为1.5,也有人定为1.3,以此临界值和河道的多寡,可将河流划分为平直河、曲流河、辫状河和网状河。

(一)平直河也叫顺直河,河流弯度指数小于1.5。

多属于小型河流,或仅在较大型河流的某一段内存在。

河道内凹岸为冲坑(深槽),是冲刷边,沿其发生侵蚀作用;凸岸因加积作用形成砂坝,从而河道可以产生侧向迁移而逐渐向曲流河过渡。

(二)曲流河又称蛇曲河,单河道,河流弯度指数大于1.5。

河道较稳定,宽深比低,一般小于40。

天然堤发育。

侧向侵蚀和加积作用使河床向凹岸迁移,凸岸形成点砂坝(边滩)。

由于河道极度弯曲,常发生河道截弯取直作用。

曲流河河道坡度较缓,流量稳定,搬运形式以悬浮负载和混合负载为主,故沉积物较细,一般为砂、泥沉积。

曲流河主要分布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以边滩沉积发育为特征。

(三)辫状河辫状河多河道,河道中有心滩或河中砂岛发育,河道频繁分叉又合并,形状似发辫。

第3章-河流相

第3章-河流相
第三章 河流沉积体系
一、河流的概念和分类
◆山区河流——坡降大,向源侵 蚀作用强烈,河岸陡而河谷深, 河道直而支流少,水流急而沉积 物粗。 ◆平原河流——坡降小,向源侵 蚀停止,侧向侵蚀强烈,河道弯 曲而支流多,故平原河流多为弯 曲河流。
亚马逊河
幼年河
壮年河
老年河
◆分岔参数——平均每个蛇曲波长中河道砂坝 的数目。 分岔参数≤1,单河道;分岔参数>1,多河道 ◆弯曲指数——河道长度/河谷长度。 弯度指数≤1.5,低弯度;弯度指数>1.5,高弯 度
l 河床亚相 l 堤岸亚相 l 河漫亚相
河漫滩 河漫湖泊 河漫沼泽 天然堤 决口扇 河床滞留沉积 边滩沉积
l 牛轭湖亚相
第三章 河流沉积体系
(二)辫状河沉积相模式
1、概念
图 4-10 辫状河道心滩的形成过程与水流特点 (据 C.C.Plummer 和 D.McGeary,1996)
A 一个心滩水流分成两股;B 由于心滩的发育形成了许多小河床两岸迅速堆积所形成 平行于河床的砂堤。
n沉积物:粉砂、泥薄互层。 n构造:小型波状、槽状、攀
升层理、水平层理,顶部可 有暴露构造。
n垂向:边滩之上; n剖面:楔形; n平面:豆荚状
天然堤层理构造垂向序列 (柯尔曼,1969)
Formation of Natural Levees
苏77-35-32 3069.7m 盒8下 杂色泥岩
苏77-15-29 2996.85m 盒8下 植物化石
◆侧向沙坝
◆纵向沙坝
河道弯曲,流量不对称 低角度板状交错层理
上游侵蚀,下游沉积 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
◆横向沙坝
加宽加深,线流发散 多组高角度板状交错层理

3-18河流相

3-18河流相
所形成的心滩较细长,粒度细, 可向下迁移。
②洪水期
大范围沉积被后期水流所冲 刷、切割
纵砂坝:顺流加积 横砂坝:垂向→顺流加积 斜向砂坝:侧向加积
心滩形成示意图
纵砂坝:顺流加积,上游侵蚀下 游沉积
横砂坝:垂向→顺流加积;河道 窄变宽处,流线发散
斜向砂坝:侧向加积,河道弯曲, 流量不对称
单组板状 多组板状
河流沉积物可按悬移(<0.1mm)、跃移(0.1-0.25)和推移 (>0.25mm)三种方式搬运。
2. 流水作用: 对沉积物的作用 ⑶堆积作用
侧向加积:
底流搬运的推移、跃移质在凸岸堆积, 形成边滩沉积,即河流沉积剖面的下部 旋回。使弯曲河道侧向迁移。
边滩随时间横向发育或增长
2. 流水作用: 对沉积物的作用
在平直河段,主流线居中,水流形成两个对称的横向环流。
在弯曲河道中,受惯性作用,主流线沿河床弯曲偏向凹岸,存 在一个横向环流。
凸岸
凹岸
2. 流水作用: 对沉积物的作用
⑴ 侵蚀作用
a. 下切侵蚀作用: 河床加深
b.侧蚀作用:谷地扩宽
V
U
地形坡度:大
地形坡度:小
2. 流水作用: 对沉积物的作用
⑵搬运作用

1 比
1
河床底部滞留沉积

第河三流沉沉积积的单“元二元结构”概念:结
堤岸亚相、河漫亚相 构
第二(沉顶积层单沉元积,底垂向层加沉积积)
+
第一底(沉部底积滞层单留沉元沉积积,、 侧边向滩加沉积积)
“二元结构” 是河流相沉积的重要特征
纸坊组上部 曲流河
长1曲流河道砂岩倾向加积
Model of Meandering river system

第十二章 河流相

第十二章  河流相

第十二章河流相河流是地表水流湖泊、海洋的通道。

河流作为重要的地质营力汇集大量的沉积物(包括溶解物质),并将它们搬运到大的湖泊和海洋盆地中去。

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如下沉的海岸平原、山间盆地及山前盆地,河流的沉积作用非常活跃。

有时,河流沉积会成为这些盆地的主要充填物。

河流形成的砂体可能成为油气的有效储层。

第一节河流的类型一、按地形及坡降分类可将河流分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

前者地形高差和坡降大,向源区方向侵蚀作用强烈,河岸陡而河谷深,河道直而支流少,水流急而沉积物粗。

后者地形高差及坡降小,向源区方向侵蚀停止,侧向侵蚀强烈,河道弯曲而直流多,故平原河流多为弯曲河流。

二、按河流的发育阶段分类可将河流划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幼年期河流数河流发育的初期阶段,山区河流多属此类;壮年期和老年期河流多属平原河流。

在同一条河流中,这三类河流分别位于上游、中游和下游。

从沉积的角度看,大量的沉积作用发育在河流的壮年期和老年期。

三、按河流弯度分类河流弯曲度的概念:是指河流长度与河谷长度之比,通常称为弯度指数。

其临界值为1.5,也有人定为1.3,以此临界值和河道的多寡,可将河流划分为平直河、曲流河、辫状河和网状河。

(一)平直河也叫顺直河,河流弯度指数小于1.5。

多属于小型河流,或仅在较大型河流的某一段内存在。

河道内凹岸为冲坑(深槽),是冲刷边,沿其发生侵蚀作用;凸岸因加积作用形成砂坝,从而河道可以产生侧向迁移而逐渐向曲流河过渡。

(二)曲流河又称蛇曲河,单河道,河流弯度指数大于1.5。

河道较稳定,宽深比低,一般小于40。

天然堤发育。

侧向侵蚀和加积作用使河床向凹岸迁移,凸岸形成点砂坝(边滩)。

由于河道极度弯曲,常发生河道截弯取直作用。

曲流河河道坡度较缓,流量稳定,搬运形式以悬浮负载和混合负载为主,故沉积物较细,一般为砂、泥沉积。

曲流河主要分布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以边滩沉积发育为特征。

(三)辫状河辫状河多河道,河道中有心滩或河中砂岛发育,河道频繁分叉又合并,形状似发辫。

河流相

河流相

第十八章河流相§18-1 河流沉积过程及河流分类河流是流水由陆地流向湖泊和海洋的通道,它不仅是侵蚀改造大陆地形和将风化物质由陆地搬运到湖海中去的主要地质营力,而且是大陆区重要的沉积营力。

在适宜的构造条件和沉积背景下,有时甚至可发育上千米厚的河流沉积。

河流相是陆相组中最重要的油气储层,更是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中的最重要的特色相带之一。

一、河流沉积过程河流沉积过程主要受地形坡度、沉积物类型和输砂量、河水流量和流态以及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若其他控制因素相对不变,侧水流流态会影响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方式。

常见的水流流态有下述三种类型。

1.层流和紊流(p17.图2-6)层流是水质点运动方向彼此平行、规则成层流动的水流。

紊流是一种充满了漩涡的急湍流动,流体质点运动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方向和速度随时间而变化,彼此互相掺混。

紊流水体内有强烈的侧向混合作用,且水层之间发生扰动。

河水流态属于紊流。

水体运动可分解成平行底面和垂直底面的两种运动。

当垂直向上的分力>泥砂之间的阻力时,泥砂搬运,否则沉积。

2.横向环流└→是由表流和底流构成的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

在平直河段,水流形成两个对称的横向环流,主流线沿河床中心分布[如图18-1(a)]。

在弯曲河道中,主流线沿河床弯曲。

主流受惯性作用,在凹岸产生塞水现象,形成水面的横比降。

在横断面上,水体两侧受到不等的压力作用,使得底部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它与由凸岸流向凹岸的河面水流一道构成连续螺旋形前进的单支环向环流[如图18-1(b)]。

表流是辐聚水流,在回岸处产生强烈的下降水流,是冲刷凹岸的主要因素。

底流是辐散水流,使泥砂在凸岸发生堆积。

3.流水作用河流作为沉积物搬运的重要地质营力,可使沉积物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1)侵蚀作用流水冲刷河床物质,产生垂直地面的下切侵蚀,使河床加深,产生向着河岸的侧方侵蚀,使河谷展宽。

(2)搬运作用河流中沉积物可按悬移、跃移和推移方式进行。

河流相沉积模式

河流相沉积模式

河流相沉积模式
河流相沉积模式是指在河流系统中,由于水流速度和输沙能力的变化,沉积物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沉积特征。

河流相沉积模式通常包括三种主要类型:
1. 河道相:河道相沉积主要发生在河床和河道内部,在沿河流动向的方向上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

典型的河道相沉积包括河床砾石、河滩砂、河漫滩泥等,这些沉积物在河道中形成沉积层。

2. 洪积相:洪积相沉积主要发生在河流周围的洪积平原和河谷地带,主要是由于河流周期性的泛滥和冲刷作用而形成的。

典型的洪积相沉积包括粗砂、细砂、淤泥等,这些沉积物经常形成平坦的洪积扇或洪积平原。

3. 三角洲相:三角洲相沉积主要发生在河口附近,当河流进入静水体(如海洋或湖泊)时,由于水流速度降低,沉积物开始沉积下来。

典型的三角洲相沉积包括三角洲前缘的砂质沉积、三角洲心滩的泥质沉积等。

河流相沉积模式的研究对于认识河流沉积演化过程、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河流相沉积的分析,可以揭示古代河流系统的演化历史,为油气勘探、水资源开发等提供重要依据。

河流相的沉积模式与特征分析

河流相的沉积模式与特征分析

河流相的沉积模式与特征分析摘要:河流相沉积是一种重要的陆源沉积,对于水文地质研究以及煤炭、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河流的沉积过程、河流的类型以及沉积模式的分析基础上,研究了河流相沉积的岩性、构造、生物化石等特征,为深入认识和研究河流相沉积提供了参考和支撑。

关键词:陆相沉积;河流相;沉积;沉积特征1引言河流受到水动力的影响,时刻改变着地球的地形地貌。

河流相沉积的研究能够有效划分层序。

河流相地层的分布规律、地层展布特征、砂体类型等能够揭示沉积物的搬运体系,明确物源方向。

河流沉积的动力来源主要是河水的流动,水动力条件不同,相应砂体的粗细等特征也不同[1],因此根据水动力条件、物源等因素的变化,会有不同的沉积模式,进而形成不同的沉积特征。

河流相沉积的泥质组分,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可以在地下形成煤、油气等资源[2],因此,研究河流相沉积,不仅对水文地质研究具有较大的帮助,而且对煤、油气等矿产的勘探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此外,第四系的河流相沉积,也是工程地质研究的重点。

2河流相的沉积模式分析河流中的水流,其流动状态是质点运动轨迹非常杂乱的紊流。

在几何形状平直的河道部分,通常能够形成两个横向的环流;而在几何形状弯曲的河道部分,河水流动的主要轨迹也是弯曲的,弯曲方向与河床一致。

流水的流动,不仅能够冲刷和侵蚀河道中的物质,还能搬运冲刷的物质,随着河水动力的减弱,它们将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堆积,因此水动力条件是河流相沉积的主要因素。

2.1河流沉积过程河流通常起源于山脉的沟谷中,最终流向湖泊或者海洋。

河水流动的过程中,会不断冲刷河岸或者河床,大量的物质会经过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河流沉积。

影响河流沉积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的落差、水流量等。

被冲刷的物质被河水搬运,搬运到一定距离后随着水流速度的变缓而堆积下来,从而形成了沉积物。

对于颗粒较大的物体,需要较大的动力搬运,因此其搬运距离较短,而颗粒较小的物体,需要的动力相对较小,搬运的距离也较长。

河流相沉积标志

河流相沉积标志

河流坡降大,河道不固定且迁移迅速,导致河漫滩不发育,亦称 “游荡性河”。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上游河段以及冲积扇上。
⑷网状河Anastomosing river
具弯曲的多河道特征,河道 窄而深,顺流向下呈网结状。
河道沉积物搬运方式以悬浮负 载为主,沉积厚度与河道宽度成比例 变化。
沉积作用以垂向加积为主,侧 向侵蚀弱,天然堤,洪泛平原以及湿 地沼泽发育。
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侧向加积 ,并且侧向侵蚀和加积作用
使得河床向凹岸迁移,在凸岸形成点砂坝(边滩)。 发育河道、边滩、心滩、堤岸、河漫滩、洪泛平原 、牛轭湖
等沉积环境,沉积类型多样完整,也是研究程度最高的河流。
主要分布于河流的中下流地区。
⑶辫状河Braided river 多河道,多次分叉和汇聚构成辫状。 河道弯曲度小,其宽/深比值>40,弯度指数<1.5,宽而浅且水流急, 因此沿水流方向存在双向环流及单向环流,会在河道内形成砂坝(心滩), 不发育曲流河中的边滩,这是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低弯度(弯度指数<1.5) 高弯度(弯度指数>1.5)
平直河 曲流河(蛇曲河)
辫状河 网状河
其中弯度指数=河道长度/河谷长度
⑴平直河Straight river 弯度小,仅出现于大型河流某一河段的较短距离内,或属 于小型河流。 (2)曲流河(蛇曲河)Meandering river
河道弯曲、单河道,弯度指数>1.5,河道较稳定,宽深比 低,一般小于40。
多发育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Hale Waihona Puke 二、河流沉积相模式图河流相是河流沉积环境及其沉积特征的综合。不同类型的 河游,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有所不同,因此其沉积相也就 有所差异。

河流相

河流相

(六)相组合
在横向上,河流相向上游方向与山麓-洪积相衔接,向 下游方向上与湖泊、三角洲、海岸相相邻。在垂向上,向
上可演变为三角洲相等相类型。
三、河流各亚相主要类型
河床滞留沉积 河床亚相
微 相
边滩沉积 心滩沉积
堤岸亚相
微 相
天然堤沉积 决口扇沉积 河漫滩沉积
河漫亚相
微 相
河漫湖泊沉积 河漫沼泽沉积
堤岸亚相
微 相
天然堤沉积 决口扇沉积 河漫滩沉积
河漫亚相
微 相
河漫湖泊沉积
河漫沼泽沉积 河床亚相在垂向上应当过渡为天然堤、决口扇。但心滩沉积 发育的辫状河常不发育天然堤、决口扇等漫滩相沉积。
三、河流各亚相主要类型
河床滞留沉积 河床亚相
微 相
边滩沉积 心滩沉积
堤岸亚相
微 相
天然堤沉积 决口扇沉积 河漫滩沉积
环境。
第三节 河流相
二、河流相沉积的一般特征
(一)岩石组合
河流沉积由砾、砂、粉砂和粘土等各类碎屑沉积 物组成。 上游偏粗,下游偏细。砾石成分复杂,有比较多 的陆源砾石。底部冲刷面之上的泥砾,是河流相的 重要鉴定标志之一。
(二)结构
河流沉积的分选差到中等,分选系数一般大于 1.2,粒度频率曲线常为双峰,正偏态; 粒度概率图上常表现明显两段性,且以跃移总 体为特征。
三、河流各亚相主要类型
河床滞留沉积 河床亚相
微 相
边滩沉积 心滩沉积
堤岸亚相
微 相
天然堤沉积 决口扇沉积 河漫滩沉积
河漫亚相
微 相
河漫湖泊沉积 河漫沼泽沉积
(三)河漫亚相(泛滥平原亚相)
河漫亚相是平原河流的亚相类型,位于天然堤外侧, 地势低洼而平坦,由于它是洪水泛滥期间沉积物

18-河流相

18-河流相

河流沉积的“二元结构”
二)辫状河沉积相模式

河道宽、浅、急 心滩发育,而边滩不发育是辫状河最突出的特征
1.河道砂坝(心滩)的形成

双横向环流 -形成心滩的水动力基础

地形坡度差异—导致心滩迁移 心滩上游方向较陡,沉积物较粗,遭受侵蚀作用,下游 方向较平缓,发生沉积作用
2. 河道砂坝的分类


平面:豆荚状
决口扇 决口扇--洪水冲决天然堤,在其外侧形成的扇形沉积体。
沉积物:细砂、粉砂,较天然堤粗。 构 造:中小型交错、波状层理,冲刷--充填构造。 垂向上:上下均为河漫泥质沉积。单旋回厚十几cm-几米。 剖面上:透镜状 平面上:舌形或扇形 垂向上:正粒序
2)
3.河漫亚相
特点: 1)位于天然堤外侧的地 势低洼而平坦的地区 2)粉砂\粘土,河流中最细 3)构造简单,波状\水平,暴 露成因\生物成因
5.曲流河沉积的垂向模式
第四沉积单元:天然堤和泛滥平 原沉积,断续波状层理粉砂岩和 水平层理泥岩
细粒悬浮 物质在洪 泛期的垂 向加积的 产物 河道迁移 而引起沉 积物的侧 向加积的 产物
第三沉积单元:边滩顶部沉积,小 型交错层理\上攀\波状层理粉细 砂岩 第二沉积单元:边滩沉积,大型交 错层理中细砂岩,层理规模向上 逐渐变小 第一沉积单元:河床底部滞留沉 积,块状含砾砂岩或砾岩,与下伏 呈冲刷侵蚀接触
横向上:“泥包砂”
四. 河流沉积组合及沉统控制,成因上有 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山区冲积扇、辫状河——平原曲流河—— 滨湖(海)网状河、三角洲 (冲积沉积体系)
五. 古代河流鉴别标志

岩性:砂岩、粉砂岩;泥砾 成分:长石砂岩、岩屑砂岩 结构:分选差至中等;粒度曲线 两段式,以跳跃总体为特征;C-M 图呈S形,发育PQ、QR、RS段 构造:板状、槽状交错层理,上 部波状交错层理; 砾石叠瓦状 排列;侵蚀—冲刷构造; 暴露构 造 生物化石:破碎的植物枝、干、 叶;硅化木

河流微相的划分和三角洲微相的划分

河流微相的划分和三角洲微相的划分

河流微相的划分和三⾓洲微相的划分河流相:河道亚相(河道微相)、泛滥平原亚相(河漫滩、河漫湖泊、河漫沼泽)三⾓洲:三⾓洲平原亚相(分⽀河道微相、沼泽微相)、三⾓洲前缘亚相(⽔下分流河道微相、⽔下天然堤微相)和前三⾓洲亚相。

根据环境和沉积物特征可将曲流河相进⼀步划分为河床、堤岸、河漫、⽜轭湖四个亚相。

1.河床亚相河床是河⾕中经常流⽔的部分,即平⽔期⽔流所占的最低部分。

其横剖⾯呈槽形,上游较窄,下游较宽,流⽔的冲刷使河床底部显⽰明显的冲刷界⾯,构成河流沉积单元的基底。

河床亚相⼜称为河道亚相,其岩⽯类型以砂岩为主,次为砾岩,碎屑粒度是河流相中最粗的,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多彩。

缺少动植物化⽯,仅见破碎的植物枝、⼲等残体,岩体形态具有透镜状,底部具有明显的冲刷界⾯。

河床亚相可进⼀步划分为河床滞留沉积和边滩沉积两个微相。

(1)河床滞留沉积河床中流⽔的选择性搬运,细粒物质→悬浮和带⾛,⽽将上游搬来的或就近侧向侵蚀河岸形成的砾⽯等粗碎屑物质留在河床底部,集中堆积成不连续的透镜体,称为河床滞留沉积。

其特点是:●以砾⽯等粗碎屑物质为主,砂、粉砂极少。

●砾⽯成分复杂,源区砾⽯居多,亦有河床下伏岩层的砾⽯。

●砾⽯常具叠⽡状定向排列,倾向上游。

●砾岩很难形成厚层,⼀般呈透镜状断续分布于河床最底部,向上过渡为边滩或⼼滩沉积。

(2)边滩沉积⼜称为“点砂坝”,是曲流河中主要的沉积单元,是河床侧向迁移和沉积物侧向加积的结果(图18-1)。

因曲流河河床中⽔流对沉积物的搬运以底负载搬运(滚动和跳跃)⽅式为主,故边滩沉积:●岩性以砂岩为主,●矿物成分复杂,成熟度低,不稳定组分多,长⽯含量⾼。

如陕北保罗系河床亚相砂岩,长⽯含量可⾼达49%以上。

●垂向上,⾃下→上常出现由粗⾄细的粒度或岩性正韵律。

●层理类型主要为⽔流波痕成因的⼤、中型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间或出现平⾏层理(图18-5)。

2.堤岸亚相垂向上常发育在河床沉积的上部,相对河床亚相⽽⾔,属顶层沉积。

河流微相的划分

河流微相的划分
■微相类型及特征:
→分支河道、陆上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淡水湖泊等沉积微相。
1)分支河道微相:沉积特征与河流相的河床沉积基本相同。它构成了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的骨架。
▲以砂质沉积为主,粒度比邻近的微相稍粗,分选差。
▲河床可发育边滩或心滩。
▲垂向上具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韵律。
▲常发育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具有不对称波痕及冲刷一充填构造。▲化石少见,最底部可见植物碎片。
▲一般由陆上弱氧化→水下弱氧化(泥岩颜色、自生矿物)▲古生物更发育
(1)天然堤沉积
河流在洪水期因水位较高,河水携带的细、粉砂级物质溢出河道沿河床两岸堆积,形成平行河床的砂堤,称为天然堤。
■天然堤的地貌特征:
●它高于河床,并把河床与河漫滩分开。
●天然堤两侧不对称,向河床一侧坡度较陡。
●每次随洪水上涨,天然堤不断加高,其高度范围与河流大小成正比,最大高度代表最高水位。
二元结构(水下河道、水下河道间);不明显正韵律;冲刷-突变面;横剖面透镜状、平面长条状等;
与陆上河道的区别:——以河能为主,短时间海(湖)能改造
▲既有河流的流水层理(槽状、板状交错层理)——洪水期可见海(湖)能层理(波状、脉状、透镜状)——洪水期后
▲冲刷—充填构造,向海减弱,直至消失。
▲与明显水下特征的支流间湾等微相共生。
●弯曲河流的凹岸天然堤一般发育较好,凸岸天然堤逐渐变为边滩的上部。尤其在较小河流中,天然堤和边滩上部交互出现,很难分开。
■天然堤的沉积特征:
●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粒度比边滩沉积细,比河漫滩沉积粗;●垂向上突出的特点是砂、泥岩薄互层。
●层理构造以小型波状交错层理、上攀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为特征。●垂向序列是:上部泥质岩则发育水平纹层

河流相储层构型及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

河流相储层构型及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

(1)微观非均质性严重的储层内部; (2)大尺度沉积旋回的上部; (3) 夹层和滞留区的附近。
2、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原油性质、水 动力学特征和开发方式等。以孤岛油田为例,其河流相储层的特殊之处在于,沉 积微相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原油粘度较高以及多层合采等,这些因素均对剩 余油的分布产生了较大影响。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孤岛油田河流相储层结构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在沉积 旋回的影响下,储层厚度呈现出明显的韵律性变化;同时,储层内部也存在着层 内非均质性,这使得油田开发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储层动态变化。
1、剩余油分布特征阐述
根据大量的生产数据和模拟实验,我们发现孤岛油田河流相储层剩余油主要 分布在以下三个区域:
单一河道识别
单一河道的识别主要从河道起源、流经区域和河谷形态三个方面进行判断。
1、河道起源:单一河道一般起源于上游山区或丘陵地带,由水流冲刷侵蚀 作用形成。在河流相储层中,通过分析地层沉积特征和岩石学特征可以确定河道 起源的位置。
2、流经区域:单一河道在发育过程中,会流经不同的地理环境,如平原、 丘陵、沼泽等。根据不同区域的地貌特征和沉积特征可以判断河道的流经区域。
一、河流相储层概述
河流相储层是指在河流作用下形成的储层,主要分布在河流流域内的河床、 河漫滩、阶地等部位。河流相储层具有独特的特征,如颗粒较粗、分选性好、层 理发育等。这些特征决定了河流相储层的储集性能和流体流动性,是研究油水分 布的重要基础。
二、河流相储层构型对油水分布 的影响
河流相储层的构型是指其内部结构和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层理、层面构造、 砂体展布等。这些构型特征对油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8河流相

18河流相
30
决口扇沉积
31
32
3.河漫亚相
河漫亚相是平原河流的亚相类型,位于天然堤外 侧,地势低洼而平坦。洪水泛滥期间,水流漫溢天然 堤,流速降低,使河流悬浮沉积物大量堆积。由于它 是洪水泛滥期间沉积物垂向加积的结果,故又称为泛 滥盆地沉积。

河漫亚相沉积类型简单:①主要为粉砂岩和粘土 岩;②粒度是河流沉积中最细的;③主要为波状层理 和水平层理;④平面上位于堤岸亚相外侧,分布面积 广泛;⑤垂向上位于河床或堤岸亚相之上,属河流顶 层沉积组合。
47
48
1、心滩的形成 与河流的水动力结构有一定 关系。辫状河弯曲度较低,近似于顺直河道,沿主 流线两侧常形成两个螺旋式前进的对称环流。这种 环流是由表流和底流构成的连续的螺旋形前进的横 向环形水流。表流为发散水流,由中部向两岸流动, 并冲刷侵蚀两岸。底流由两岸向河流中心辐聚,并 携带沉积物在河床中部堆积下来。遇到河流的洪水 季节,这种堆积作用尤为显著,从而形成心滩。
(2)河漫湖泊 当河床因天然提的围限和本身的沉积作用而逐渐抬 高时,河床往往在一个比河岸两侧地形较高的“冲脊” 上流动,洪水漫溢至两侧河漫滩上。洪水期后,低洼地 区就会积水,加上冲脊上河床水平面高于两侧低地,亦 构成低地积水区的地下水的源泉。因此,长期积水的低 洼地带就形成了河漫湖泊。 河漫湖泊以①粘土沉积为主,并有并有粉砂岩出现; 在气候干旱地区,河漫湖泊可发展成盐湖,形成盐类沉 积。 ②是河流相中最细的沉积类型;③多块状层理,有 时可见到薄的水平纹层,泥岩中泥裂、干缩裂缝常见; 干旱气候条件下,常形成钙质及铁质结核;④在潮湿气 候区的河漫湖泊中,生物繁茂,可形成丰富的有机质沉 积,并可保存较完整的动植物化石。
河漫滩沉积以①粉砂岩为主,亦有粘土岩的沉积; ②平面上距河床愈远粒度愈细,垂向上亦有向上变细 的趋势;③波状层理和斜波状层理(洪水层理)为主, 亦见水平层理,可见不对称波痕。河漫滩常因间歇出 露水面而在泥岩中保留干裂和雨痕。④化石稀少,一 般仅见植物碎片。⑤岩体形态常沿河流方向呈板状延 伸。

沉积相研究之河流相

沉积相研究之河流相

沉积相研究之河流相河流相是地球科学中沉积相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河流是地球上水文循环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将降雨和融雪中的水从山区、高地运输到低地地区。

这个过程产生了河流系,其中包含许多支流和主干河流;同时还形成了相应的沉积相类型和特征。

河流相的主要特征包括有层层复合的泥质、砂质和碎屑物质。

这些物质源自于高地和山区的风化、侵蚀、抬升和侵蚀等过程。

这些物质被河流水流带到低地地区,并逐渐沉积下来形成河流相。

由于河流水流的不断变化,沉积物质在河道中形成了不同的沉积构造,如河床砂砾、河汊沙洲和冲积平原等。

河流相的沉积构造主要取决于河流的水动力学条件。

通常而言,河流水流速度越大,携带的颗粒物质越粗,沉积物越粗糙。

河床砂砾是典型的河流相沉积构造,它主要由砾石和沙子组成,分布于河床下部的流动区域。

河床砂砾在河流中被不断地重排和调整,形成了明显的沉积层状结构和交错构造。

河汊沙洲是河流相中的另一个重要沉积构造,通常发育在河流下游的宽深处。

河汊沙洲由细沙和粉砂组成,常呈现沉积的平缓坡度。

河汊沙洲主要由河流携带的颗粒物质在静水区沉积而成,形成了连续的地层堆积。

河汊沙洲经常发展出细小的水道和洲岛,这些沉积构造提供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良好栖息地。

冲积平原是河流下游沉积相的典型代表,它位于河流的洪水平原区域。

由于洪水期间河流的水流速度减慢,所携带的颗粒物质会沉积在谷底的沉积平原上。

冲积平原通常被粉砂、黏土和泥质沙组成,因此富含有机质。

这些沉积物在冲积平原上出现了明显的堆积层状结构,形成了典型的冲积平原地貌。

河流相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表层变化以及地质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河流相的沉积学特征、层序和演化过程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地球历史中不同地质时期河流系统的形态演变、环境变化以及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

此外,河流相的研究还能提供洪水、农田灌溉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信息。

因此,对河流相的深入研究不仅对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也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相一、河流沉积作用过程(一)常见水流流态:层流、紊流、横向环流。

横向环流:是由表面流和底流构成的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

(二)流水作用:1.侵蚀作用:下切侵蚀、侧方侵蚀。

2.搬运作用:悬移(一般小于0.1mm)、跳跃(向上垂直分力大于颗粒重力)和推移方式搬运。

3.堆积作用:侧向加积(凸岸沉积,凸岸向凹岸迁移)和垂向加积两种类型。

二、河流分类、不同类型河流的基本特点(一)现代河流的类型的划分1、按地形和坡降分类:山区河流:地形高差大,朔源侵蚀强烈、河岸陡、河谷深、河道直、分支少、流速大、沉积物粗。

平原河流:坡降小、侧向侵蚀为主、河道弯曲、支流多、沉积物相对较细。

2、按河道发育阶段分类:幼年河:发育在河流的上游、山区,以侵蚀作用为主,多分支汇合成主流。

壮年河:发育在中游,形成泛滥平原。

老年河:发育在下游,以网状河为主3、按照河道分岔参数和弯曲度分类:分岔参数:小于1为单河道;大于1为多河道。

利用弯度指数和游荡性指数划分:曲流河:S>2.0,B≈0;顺直河:22.00>S>11.33;辫状河(游荡性河):S<1.3,B>0。

弯度指数(S)=河道长(l)/河谷长的比值(L);游荡性指数(B)=2×各河心滩总长/河道长(l)。

按河道的弯曲度和分岔系数(Rust,1978)可分为:平直河、曲流河、辫状河及网状河四种四、不同河流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1、顺直河:河流弯曲度小,通常仅出现于大型河流某一河段的较短距离内,或属于小型河流,随时间推移将向曲流河发展。

2、曲流河:又称蛇曲河,为单河道,其弯曲度很高,河道较为稳定,宽深比低,一般<40,因河道较为固定,其侧向迁移速度较慢,故泛滥平原和点砂坝(边滩)较为发育。

河道坡度较缓,流量稳定,搬运形式以悬浮负载和混合负载为主。

3、辫状河:为多河道,多次分岔和汇聚构成辫状,河道宽而浅,弯曲度小,宽/深比值>40,心滩较为发育。

河流坡降大,沉积物搬运量大,河道不固定,迁移迅速,故又称“游荡性河”,以底负载搬运为主。

4、网状河:具弯曲的多河道特征,河道窄而深,顺流向下呈网状。

沉积厚度与河道宽度呈比例变化,河道间被半永久性的冲积岛和泛滥平原或湿地所分隔。

河道沉积物搬运方式以悬浮载荷为主。

(一)顺直河、曲流河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1、曲流河沉积特征:根据环境和沉积物特征,将曲流河相进一步划分为河床、堤岸、河漫、牛轭湖四个亚相。

(1)河床亚相:河床是河谷中经常流水的部分,其横剖面呈槽形,上游宽、下游窄,其岩石类型以砂岩为主,次为砾岩,碎屑粒度是河流相中最粗的,属底层沉积。

包括河床滞留沉积和边滩沉积。

a、河床滞留沉积:形成环境及过程:河床中流水的选择性搬运,使细粒物质被悬浮和带走,而将上游搬运来的或就近侧向侵蚀河岸形成的砾石等粗碎屑物质留在河床底部,集中堆积形成不连续的透镜体。

岩性及沉积构造:砾石以粗碎屑物质为主,砂、粉砂极少,砾石成分复杂,源区砾石居多,常呈叠瓦状排列。

b、边滩沉积:曲流河中主要的沉积单元,是河床侧向迁移和沉积物侧向加积的结果。

凹岸水体承受的压力以及水位高于凸岸,形成了连续螺旋形前进的单向环流,表流是辐聚水流,惯性力强,强烈侵蚀凹岸;底流是辐散水流,能量降低,沉积物在凸岸堆积形成边滩。

搬运方式:边滩中沉积物的搬运以底负载搬运(滚动和跳跃)为主。

岩性:岩性以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较低,常含大量来自凹岸早期沉积的泥砾。

垂向上:自下而上常出现由粗变细的粒度特征。

沉积构造:主要为水流波痕成因的大、中型槽状或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等。

曲流河边滩块状砂体及其上泛滥平原的粉砂岩、泥岩,构成一个向上变细的正向半韵律。

(2)堤岸亚相:指河道两侧的沉积,属顶层沉积,岩石类型简单,粒度较细。

包括天然堤、决口扇沉积。

a、天然堤沉积:河流在洪水期因水位较高,河水携带的粉砂、粘土物质沿河床两岸堆积,形成平行河床的沉积物,称天然堤。

天然堤垂向序列及主要特征:岩性:主要由粉砂岩与泥岩的薄互层组成。

沉积构造:发育沙纹层理、水平层理等,可见泥裂、雨痕、植物根系、虫迹、钙质结核、包卷层理等。

b、决口扇沉积:形成过程:洪水期河水冲决天然堤,部分水流由决口流向河漫滩,砂、泥物质在决口处堆积形成扇形沉积体,称为决口扇。

岩性: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组成,粒度比天然堤稍粗。

沉积构造:有时可见粒序性或沙纹层理、滑塌变形构造,常见底冲刷构造等。

剖面形态:在剖面上呈透镜状,向河漫平原方向变薄、尖灭。

(3)河漫亚相:位于天然堤外侧,地势低洼而平坦,洪水泛滥期间,水流漫溢天然堤,流速降低,河流悬浮沉积物大量堆积,又称泛滥平原。

包括河漫滩、河漫湖泊、河漫沼泽等沉积。

a、河漫滩沉积:河床外侧河谷底部较平坦的部分,平水期无水,洪水期河水漫溢河床淹没平坦的谷底形成河漫滩。

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发育少量泥岩沉积构造:可见沙文层理、水平层理等、裂、雨痕等。

b、河漫湖泊沉积:成因:平原区的弯曲河流中,当河床因天然堤的围限和本身的沉积作用而逐渐抬高时,河床往往在一个比河岸两侧地形高的“冲脊”上流动(悬河),洪水漫溢,河间低地积水形成河漫湖泊。

岩性:主要为粉砂岩及泥岩(细)沉积构造:发育波状纹层、水平层理,可见钙质结核、植物根系等(低能)。

c、河漫(岸后)沼泽沉积:在潮湿气候条件下,河间低洼积水处植物生长茂盛,植物死亡后有机质得以大量保存,形成沼泽。

主要为粉砂岩、泥岩及泥炭(煤层)沉积。

(4)牛轭湖亚相:弯曲河流的截弯取直作用使被截掉的弯曲河道废弃,形成牛轭湖。

截弯取直包括串沟取直和颈项取直两种类型,其剖面结构有所差异。

环境类型主要岩性与粒度沉积构造特征垂向层序特征形态特征河床滞留沉积以粗砾岩和含砾粗砂岩为主,中、细砂岩较少1.砾岩定向排列,可呈叠瓦状,最大扁平面倾向上游;2.底部具冲刷面;33.下部常为块状,中、上部可发育大型槽状、板状交错层理1.具不太明显的正韵律结构;2.向上过渡为边滩或牛轭湖充填沉积1.剖面上常呈透镜状;2.平面上条带状边滩 1.粒度变化范围大;2.主要由含砾、砂及粉砂等组成;3.可分为粗粒边滩和细粒边滩1.下部具大型槽状或(ε型)板状交错层理,中上部为小型槽状交错层理或爬升波痕纹理,顶部有时出现水平层理;2.常见再作用面1.典型的正韵律结构2.底部为河床滞留沉积,顶部过渡为天然堤;1.剖面上为板状砂体;2.平面上为椭圆或弧形堤岸天然堤 1.主要为薄层粉砂岩和泥岩;2.二者常呈薄互层状1.发育小型流水砂纹交错层理或爬升层理和水平层理;2.上部泥岩中可见植物和生物扰动构造1.砂、泥薄互层;2.底部与边滩过渡接触,顶面与漫滩细粒沉积突变接触1.剖面上为楔形;2.平面上呈条带状决口扇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粗砂岩1.主要为小型交错层理,局部发育中型交错层理;2.常见冲刷、充填构造1.常见反韵律;2.局部冲刷比较明显,侧向延伸有限舌状、透镜状牛轭湖主要为细粒的粉砂岩和泥岩1.发育水平层理;2.泥岩中常具块状构造1.一般无韵律结构;2.底部与河床滞留沉积呈快速过渡接触1.剖面上被边滩砂所包围;2.平面上呈弧形、半圆形河漫滩主要为粉砂岩和泥岩 1.发育水平层理;2.常具块状构造;3.生物扰动构造一般无韵律结构板状牛轭湖主要接受粉砂岩及泥岩沉积,见小型交错层理及水平层理。

⑸曲流河沉积的垂向模式:曲流河沉积的典型垂向层序由沃克等(1976)提出,这个标准模式由下至上可划分为四个沉积单元。

2、曲流河沉积的垂向模式自下而上划分为四个沉积单元:(1)第一沉积单元:为块状含砾砂岩或砾岩,属河床底部滞留沉积,与下伏层呈冲刷侵蚀接触,底部具明显的冲刷面,粗砂岩中含泥砾,可见有不清晰的大型槽状交错层理;(2)第二沉积单元:为具大型槽状交错层理的中、细砂岩,层理规模向上逐渐变小,中夹具水平层理的细砂岩,沿层面可发育剥离线理,为点砂坝(心滩)沉积;(3)第三沉积单元:为粉细砂岩组成,发育有小型槽状交错层理和上攀沙文层理,为点砂坝(或边滩)顶部沉积;(4)第四沉积单元:主要由断续波状交错层理的粉砂岩和水平纹理的粉砂质泥岩及块状泥岩组成,块状泥岩中常发育有泥裂、钙质结核或植物根系,属天然堤和泛滥盆地沉积。

上述曲流河的理想层序由下至上,粒度由粗变细,层理规模由大变小,层理类型由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变为小型交错层理、上攀沙文层理、水平层理,底部具冲刷面,从而构成了一个典型的间断性正韵律或正旋回。

韵律的下段为河床滞留沉积和边滩沉积组成,称为底层沉积;韵律的上端由堤岸亚相和河漫亚相组成,主要是大量细粒悬浮物质在洪水期垂向加积的结果,称为顶层沉积。

底层沉积和顶层沉积的垂向叠置,构成了河流沉积所谓的“二元结构”(河流沉积的一个“阶”)。

(二)辫状河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1、辫状河沉积特征:辫状河最大的特点是心滩发育,而边滩不发育;同时,由于河道迁移迅速,稳定性差,因此天然堤、决口扇很难保存;由于河道弯曲度低,河道废弃不会形成牛轭湖。

多河道,多次分叉和汇聚构成辫状。

河道宽而浅,弯曲度小,其宽/深比值>40,弯度指数<1.5,河道砂坝(心滩)发育。

河流坡降大,河道不固定,迁移迅速,亦称“游荡性河”。

(1)河床亚相:a、河床滞留沉积b、心滩沉积:因辫状河弯曲度较低,在主流线两侧形成两个螺旋式前进的对称环流,这种环流是由表流和底流构成的连续的螺旋形前进的横向环形水流,表流为发散水流,由中部向两岸流动,并侵蚀两岸,底流由两岸向河流中心辐聚,并携带沉积物在河床中部堆积,形成心滩。

形成过程:心滩的上游方向较陡,沉积物粒度较粗,沉积物较粗,并遭受侵蚀作用;而下游方向比较平缓,主要发生沉积作用;上游的不断侵蚀和下游的不断沉积导致心滩不断向下游迁移。

组成:心滩沉积物一般较粗,成分复杂,成熟度较低,主要为砾石和粗砂。

层理:发育巨型或大型的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等。

形状:透镜状,底冲刷发育。

曲线:牵引总体为主。

(2)河漫亚相河漫平原:以粉砂岩、泥岩沉积为主,发育沙文层理及水平层理。

2、辫状河沉积的垂向模式A. 滞留沉积砾岩,具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底部为大型冲刷面;B. 具平行层理、小型槽状交错层理及爬升波痕纹理的细砂岩;C. 具大型槽状交错层和板状交错层理的中砂岩;D和F. 具水平层理的细砂和泥质沉积,泥层中发育暴露成因的干裂构造。

辫状河与曲流河垂向模式差异:与曲流河相比,辫状河在垂向层序上具有以下特点:(1)岩性结构差异:(1)河流二元结构的底层沉积发育良好,而顶层沉积不发育或厚度较小;(2)底层沉积的粒度粗,砂砾岩发育;(3)由河道迁移形成的各种层理类型较为发育,如巨型-大型的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等。

(2)沉积微相构成差异:辫状河最大的特点是心滩发育,而边滩不发育;同时,由于河道迁移迅速,稳定性差,因此天然堤、决口扇很难保存;由于河道弯曲度低,河道废弃不会形成牛轭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