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黄山学院教学进度计划
(2012 ~ 2013 学年度第 1 学期)
院(系)文学院主授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年级2010 教学班文化产业管理学生人数49
课程编号:150216课程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主讲教师:吕尚枝职称:助教
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主编:王文章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始授课前一周内由主讲教师填写完成,一式三份交所在院系审核后,教务处、院系和主讲教师本人各留存一份;教师留存的教学进度计划在每次授课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在执行情况栏签字确认。
主讲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院(系)负责人(签字):填表日期:年月日
黄山学院教学进度计划
(2012 ~ 2013 学年度第 1 学期)
院(系)文学院主授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年级2011 教学班文化产业管理学生人数46
课程编号:150216课程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主讲教师:吕尚枝职称:助教
教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主编:王文章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始授课前一周内由主讲教师填写完成,一式三份交所在院系审核后,教务处、院系和主讲教师本人各留存一份;教师留存的教学进度计划在每次授课结束后由学生代表在执行情况栏签字确认。
主讲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院(系)负责人(签字):填表日期:年月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的界定以及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的界定以及分类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概念的界定和分类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概念的界定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民族、地域和群体特征,以及表现出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各种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指无形的传统技艺或表达方式,而后者则是指实体性的自然或人造产品。
例如,中国古代书法作品是一种具有很高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书法技艺则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分类1. 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是指通过口头或行为方式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包括歌曲、音乐、舞蹈、戏剧等。
这些艺术形式通常都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方式和社会习惯,包括民间信仰、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
这些社会实践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历史演变。
3. 节庆活动节庆活动是指人们在特定时间里举办的各种庆祝活动,包括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这些活动通常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人们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4. 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是指通过手工制作方式创造出来的各种物品,包括陶瓷、织锦、木雕等。
这些手工艺品通常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四、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这些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人们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
课程以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为基础,融合文学、美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建构独立的逻辑框架和知识系统。
并以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以田野实践为基础,对经典之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讲解,弥补了“小传统”的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讲授,使学生较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知识,认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进而掌握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发展状况,为学生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提供有效的理论工具与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意义,以及中国和外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等内容。
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让学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包括考察学生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状况、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研究等。
(四)教学时数周2课时,共36课时。
(五)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田野调查相结合。
= ♦・工*,一、本文第一章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要点: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释义;非物质文化遗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5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1课时)自然遗产概念的提出;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和深化。
第二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释义(1课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相关概念的理解;国内外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
第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2课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ppt课件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旅游开发, 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线路,推动文化 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
推动跨国联合申遗工作,提升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和保护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创新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数字化技术记录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数字化档案库,方便传承和传播。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纳入学校课程,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 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如与现代艺术、设计等领域的融合,创 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国际合作与交流前景展望
建立资源数据库。
资源评估与筛选
02
对普查结果进行评估,筛选出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
资源整合与规划
03
将筛选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制定旅
游开发规划。
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
传统产品升级
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进行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游 客体验。
创新产品设计
结合现代旅游需求,设计具有创意和吸引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 游产品。
培训一批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教师,提高学校教
育的质量。
社会教育中的普及宣传
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在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让更多 人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展公益讲座和培训
邀请专家学者和传承人开展公益讲座和培训,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和技艺。
利用媒体进行宣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ppt课件
目 录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播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推广 •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
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创造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代表着人类智慧
和创造力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以及相关的自然和文化景观等。
它们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性、传承性、多样性和价值性等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 独特性: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代表着不同地区
和民族的特殊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
2. 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口头或实践方式进行传承,从而
使其得以流传至今。
这种方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不断变革的
时代中保持其原始面貌。
3. 多样性: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每
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多样性形成了人类丰富多
彩的文化生态系统。
4. 价值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代表着人类
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历史变迁。
它们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
和艺术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方面。
在全球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威胁,如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等。
因此,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共同推动全球文明交流与互鉴。
非遗课知识点总结
非遗课知识点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而非遗课作为一门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传授,让学生了解、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非遗课中,学生将学习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传承技艺、保护方法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非遗课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生和老师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都有所存在,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丰富文化遗产。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代表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和内容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
每种分类下都有代表性的项目,如中国的昆曲、京剧、茶道、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项目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二、非遗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 非遗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内涵,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社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非遗保护的方法和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包括调查研究、认定保护、传承发展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分类的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分类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的、传承并表达其文化身份的一切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它包括各种传统的知识、技能、表演艺术、仪式、习俗和传统的表达方式,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宇宙观念有关的实践。
在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根据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 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通过代际传承的方式得以保存并传递下去。
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积累,而是包含了人们对于其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成员之间的互动。
2. 与社群认同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定的社群和群体认同紧密相关。
它反映了这些社群的价值观、信仰体系、社会组织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方式。
3. 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群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交、经济和环境活动密切相关。
它有助于维持社群的凝聚力和身份认同。
4. 传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的表达方式,反映了特定社群的历史和传统。
这些传统是代际传承的,同时也是不断演变和适应的。
根据UNESCO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被划分为五类:1. 口头传统和表达:包括语言、方言、歌唱、故事、谚语、诗歌等以口头方式传承和表达的文化遗产。
2. 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包括婚礼、葬礼、庆典、宗教仪式、习俗等社会活动和仪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节庆。
3. 表演艺术:包括舞蹈、音乐、戏剧、戏曲、杂技等表演艺术形式,具有特定的叙事和表演方式。
4. 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包括手工艺技艺、传统医药知识、农耕技术、渔业技术等。
5. 自然与宇宙知识和实践:包括传统农历、天文观测、天文仪式、非物质遗产与自然环境保护相关的实践等。
这些分类不是相互独立的,往往会有一定的交叉和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分类有助于认识和保护多样性的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不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书籍标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第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 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解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特征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身份认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作用第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法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记录- 田野调查方法与技巧- 文献、档案和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跨学科方法- 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视角下的研究方法- 艺术学、音乐学、戏剧学等学科视角下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第五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与中国的相关政策- 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与实践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与传承模式第七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现代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与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第四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推广第八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展示-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应用- 博物馆、展览和节庆活动等场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第九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与旅游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系和互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开发第五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第十章:国际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与保护的机制与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与项目- 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与合作的项目与经验分享第十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与环境可持续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融合第六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与当代创新第十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创新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第十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策略- 跨代传承与新生代参与的实践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保护的策略结语:面对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挑战,本书旨在提供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帮助读者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方法与技巧,并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PPT课件
皮影戏
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 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 。
传统技艺
陶瓷制作
一种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经过成 型、干燥、烧制等工序制成的器
物。
漆器制作
一种以木胎为底,在上面髹漆并 进行装饰的工艺品。
竹编
一种以竹子为主要原料,通过编 织、拼接等工艺制成的日用品或
工艺品。
中药炮制技术
炒制
01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不同火力加热,并
不断翻动或搅拌,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炙制
02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的炮制方
法。
煅制
03
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炮制方
法。
05 民俗活动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
传统节日习俗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神话传说的传承面临挑战,需要采取措
施加强保护和传承。
民间故事
定义与特点
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流传的口头文学作品,具有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朴 实等特点。它们反映了民众的生活、情感和智慧。
代表性作品
《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等。
传承与保护
民间故事主要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同时也通过书面记载、舞台表演等形式得以传播 。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民间故事的传承受到威胁,需要采取 措施加以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俗活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了解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了解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传承、实践并享受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祝活动、手工艺技艺以及相关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1)无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精神财富,以口头、表演、技艺等形式存在,无具体物质载体。
(2)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人们口传心授、世代相传而延续至今的。
(3)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4)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在人们生活中的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
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中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技艺。
截止目前,我国已有42个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1)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如京剧、昆曲、豫剧、越剧、曲艺、藏戏等。
(2)社会实践、习俗和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婚礼、丧葬、祭祀等习俗。
(3)手工艺技艺:如刺绣、陶瓷、漆器、雕刻、剪纸、土陶、民间绘画等。
(4)传统医药:如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
(5)自然和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敦煌莫高窟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1)家庭传承:父辈向子辈传授技艺、知识和价值观。
(2)师徒传承:老师傅向学徒传授技艺和经验。
(3)学校教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课程,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4)社会普及:通过各种媒体、展览、演出等活动,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
3.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和义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与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例如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以与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如下:(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3,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可以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弘扬传承和振兴等工作。
4,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
5,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有什么评定标准?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领域中的代表作,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价值,无常规可循,无法以任何外在尺度衡量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体现出一个民族的表达自由和创造天才。
代表作的具体标准如下(1)适于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所有文化空间或文化表现形式,必须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理念,特别要符合联合国于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2)该项目具有作为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特殊价值;(3)该项目根植于相关群体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历史之中;(4)该项目在民族与文化群体中起着确认文化身份的作用;作为灵感与文化间交流的源泉和凝聚各民族或各群体的手段所表现的重要性,目前在该群体中所起的文化与社会作用;必须考虑到文化通常处于不断变化的这样一个事实,申报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表现形式能够反映相关民族当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5)该项目具有超凡的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6)该项目具有唯一见证某个鲜活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本国或其它地区的同类文化现象相比,该项目是一个特殊的创造;(7)该项目因缺乏拯救和保护措施、或因迅速变革的进程、或城市化、或外来文化切入而面临消亡的危险。
非遗概念完全详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详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空间:〃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传承主体: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
一旦丧失其结果必然是被异族同化。
文化自觉就是指某一文化圈内的民众从意识上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自我珍视。
如何培养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1.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3.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不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解放文化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4.要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相结合,将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结合。
5.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生活世界相统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区域及环境中,便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文化〃得到整体性保护,这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整体性,活态性,保护的新阶段。
民间文学: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一人民的口头创作。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
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代代相传的、通过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习俗、传统医药知识等非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遗产。
它涵盖了人类创造的各种智慧和技能,以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明显的区别。
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指物质文物,如古建筑、艺术品等,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对人类智慧、技能和传统实践的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口传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传承,几代人口耳相传,不依靠书面材料或其他物质载体。
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人际联系。
2. 动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体现形式,它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会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演变。
3. 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罗万象,涵盖了社会各个方面的智慧和实践。
不同地域、民族和群体因地制宜地创造、发展和传承着各自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多元而丰富的面貌。
4. 社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与特定的社区或群体密切相关,它是社区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交流,社区内部的联系得以加强,并形成共同的记忆与认同。
5. 时代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类智慧和实践,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变迁。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会不同时期人类生活的过程和变化。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国际上也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组织和机制,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等。
总结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的重要体现,具有口传性质、动态性、多样性、社区性和时代性等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传承发展至今且具有代表性的无形的文化遗产。
它包括口头表述(语言、方言和方音)、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礼仪习俗)和知识与实践(手工艺、传统医药等)等多个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对于特定社群的生活、视野、想象力和认同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人类创造与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人类在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创造的,传承至今且在当代社群中有所认同与传承。
二、无形性与感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直接触摸、视觉感知,它存在于人们的意识、记忆、习俗和实践之中,只能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进行传承。
三、代表性与普遍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中一种共享的特性,它是特定社群认同与记忆的重要元素,同时也代表了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社群参与与实践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社群共同参与、实践和传承的,是社群中特定群体认同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元素。
除此之外,在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一、历史性与时代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特定社群来说具有历史性,传承久远,但同时也要考虑到时代变迁对其产生的影响和改变。
二、地域性与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志性特征往往与特定地域、民族或社群相关,不同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差异和多样性。
三、可持续性与保护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同时也需要保护和传承。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重视传统的保护方式,也要注重与当代社会发展的整合。
以上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的一些主要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创造的宝贵财富,不仅体现了不同社群的独特文化价值,也承载了人类共同的精神传承。
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一章 非遗的概念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 物,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各种传统手艺.
遗产对儿
剪纸遗产= 陶瓷遗产=
剪纸 + 古老的瓷器+
剪纸技术 古老的烧制技术
第 二 概念 界定 节 中存
完
(四)从传承的原生程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 须是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那些已经被改编或改
造过的,也不能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焖炉烤鸭
吊炉烤鸭
(五)从品质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 须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财富,没有重 要价值者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社会价值 科学价 值 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二)从传承时限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悠久历史,时间不足百
年者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为何是百年
户县农民画
金山农民画
(三)从传承形态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那些历
史上确实存在,但并没有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山封禅 月坛祭月 文字传承 文物复制 活态传承
文
遗 产 学
非 物 质
化
第
一
章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壹
概 念 的 界 定
第 一 节
贰
概念 界定 中存 在的 问题
第 二 节
概 念第 的一 界节 定
【印象刘三姐】 【印象普陀】 【户县农民画】 【金山农民画】
【泰山封禅】
【天坛祭天】
【童子尿煮鸡蛋】 【摊煎饼】
【故宫 长城】
【古村落】
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它包括:口头传说和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歌舞游戏、传统体育、传统医药、民俗活动和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传统的文化空间。
这些具有文化、历史、精神、审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纽带,对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口头传说和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歌舞游戏、传统体育、传统医药、民俗活动和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传统的文化空间。
这些具有文化、历史、精神、审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纽带,对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口头传说和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歌舞游戏、传统体育、传统医药、民俗活动和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传统的文化空间。
这些具有文化、历史、精神、审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纽带,对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作为人类精神家园和民族历史记忆载体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正式启动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截至2007年底,中国政府共公布了四批16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及100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总数也已达到13项,位居世界第一。
2。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11大类78个项目,其中,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审的有67项。
根据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管理的意见》,从2007年开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的简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其特征的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非物质的、以传统的方式传承和表达的文化实践和表现形式。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达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庆典和节日、传统的医药知识、自然与宇宙知识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创造力,是民族、社群和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独特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设立的,旨在保护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与物质遗产不同,物质遗产指的是物质的实体,如建筑、艺术品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传统的方式、技艺和习俗等无形的文化实践和表现形式,并强调它们的连续性、变化性和社会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1. 传统性和历史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社群或民族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代代相传的文化实践。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并与特定的社会群体或地域紧密相连。
2. 口口相传和社会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以口述的方式传承给后代,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统或其他社会实践来保存和传播。
它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互动,以及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和经验。
3. 创造性和表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多种表现形式,包括舞蹈、音乐、戏剧、仪式、节日等。
这些表演形式是创造性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表演性,能够传达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意义。
4. 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群或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一个群体内部形成共同的记忆和意识形态,并通过社区的参与和支持得以传承和表达。
5. 捍卫和适应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文化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它具有捍卫和适应的能力,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其独特性和生命力。
总结和回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并在社会群体中形成共同的记忆和认同。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谢谢!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主讲人:吕尚枝
黄山学院文学院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概念
一、相关概念 文化遗产
“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
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物质与非物质的关系。
文化遗产
“heritage”父亲的财产—— 祖先留下的财产——无限 扩大。 国内学者概括文化遗产的 特征:历史性、艺术性、 科学性、纪念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的概念可用, 只要根据我国国 情调整一下。 根本就是按照国 外的经验定义的, 怎么可用来指导 国内的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 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遗的定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 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 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从内容上 看,“有形 文化遗产” 就是物质 文化遗产, “无形文化 遗产”就是 非物质文 化遗产。
文化空间
• 传统的或民间的文化表达形式规律性地进行的地方 或者一系列 地方。 ——埃德蒙· 木卡拉
“文化空间”主要指的是有价值的文化活动的空间或时间,应符合的标准是: 这些空间或者时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空间或者时间,而是有价值的传统文 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所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有实践性;这些传统文 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的举行是有规律的,即举行这些活动的地点和时间 在传统的约定俗成过程中,都有重复性。通俗地说,就是经过大家认可的、 约定俗成的、定期定时举行文化活动的场所。
“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
有形文化财指的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与艺术 价值的建筑物、绘画、雕刻、工艺品、书 法作品、典籍、古代文书、考古资料及有 较高价值的历史资料等有形文化载体; 无形文化财指的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 价值的传统戏剧、音乐、工艺技术及其他 无形文化载体,而且也把表演艺术家、工 艺美术家等这些无形文化财的继承人一并 指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老字号”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标准或条件····中华老字号 中华老字号
1、拥有商标所有权或使用权。 2、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 3、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 4、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老字号”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标准或条件····中华老字号 中华老字号
文化空间1类:按传统习惯的时
间场所举行的大型综合性民众民 间文化活动,如传统节庆、歌圩、 庙会等。
第三章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
非物质认定—遗产认定—分类认 定—代表性认定—价值认定—濒 危认定——真实性认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遗产分类
1、世界自然遗产:四川九寨沟、湖南武陵源、云南三江并流; 2、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秦始皇陵、苏州园林、布达拉宫、平遥古城、 颐和园、龙门石窟; 3、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艺术、古琴艺术、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蒙 古长调艺术; 4、文化典籍遗产:《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书集注》。
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 • 第一批国家级遗产代表作公示项目
501项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项目 518项(原申报1315小项) • 第二批国家级遗产项目申报2540 小项;2008年6月批准公布510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
物质遗产——乐器/文物
古 琴 制 作 工 艺 古 琴 演 奏 技 巧 古 琴 传 统 曲 谱 古 琴 相 关 习 俗 古 琴 传 授 方 式
(4)对相关器物的全面保存与保护 (5)对文字、声像资料的完整保存 (6)数据库的建立
实地调查的几个重要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立与缺陷
阐释 第二、“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 化遗产”是对第一个要件的限制,包括三种情况:1、 第一个要件中对象被某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2、第 一个要件中对象被某团体视为其文化遗产;3、第一 个要件中对象被某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
确立与缺陷
阐释
第三、“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 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 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等,是对第一、二 要件的补充说明:1、“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 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补充第一个要件,即非物质文 化遗产是可以被发展和创新的;2、“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 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 力”,是对第二个要件的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某个群体 或团体具有“认同感”、“历史感”。
确立与缺陷
缺陷 3、对此前概念缺陷清理的不彻底 在《公约》通过之前的联合国教科文文件中,“口头传统” 与“非物质遗产”经常被当作并列的概念使用,存在着明显 的缺陷,但《公约》没有对其进行彻底的清理。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的表述中,“口头/口述的”是 用oral, “非物质的”用 non-material,内涵有相通处,又各有 侧重面。非物质遗产不必一定是彻头彻尾的口头传统,但形 态特异如非洲“鼓语”,在传承和使用中,大抵也没有完全 脱离口头表述。“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是非物质遗产 中的一部分,二者是种属关系。《公约》没有明确提出并彻 底清理这种缺陷。
有人认为,母版法文文本与中文本用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区别于日本的“无形文化财”,目的是照顾日本之 外的其他缔约国的民族情感。
确立与缺陷
缺陷 2、概念名实不符 《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所指的“文化遗产” 现象,无论用“非物质”还是用“无形”都不能准 确的描述,存在着名实不符的缺陷。
提出与修正
小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从保护遗产的现实需要, 提出并不断修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先 是从保护物质类遗产需要提出“世界遗产”的概 念,后来鉴于物质类世界遗产之外还有许多非物 质类遗产需要保护,于是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概念,对其先用“民间文化”称之,进而用“口 头遗产”名之,随后用“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表 述,最后才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非 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就这样在提出与不断修正的矛 盾斗争中慢慢浮出水面,成了一个法定概念。
提出与修正
提出过程 3、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 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墨西哥会议文件中首次 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但用 “民 间文化”来表述,1985年保护民间文学政 府专家第二次委员会文件涉及非物质文化 遗产时仍然沿用这种表述 。
提出与修正
提出过程 4、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在巴黎召开第25届大会上通过《关于保护 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的建议》 (Recommendation on the Safeguar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lore),则 用“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来表述“非物 质文化遗产”。
提出与修正
提出过程 5、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头 与非物质遗产杰作宣言》(Proclamation of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用“非物质遗产”、 “口头遗产”概念,执委会第154次会议特别指 出,由于二者密不可分的,故此后在“口头遗产” 后面应加上“非物质遗产”的限定。2001年《世 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2年《伊斯坦布尔宣言》 等正式文件对其沿用。
确立与缺陷
阐释 第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 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 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第一 要件范围的多重限制:1、“顺应可持续发展”是第 一重限制;2、符合“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 尊重的需要”是第二重限制;3、“符合现有的国际 人权文件”是第三重限制。
背 景
概念问题“多” 1、名称不统一 民间创作、民间艺术、口头遗产、 非物质遗产、 无形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2、阐释不彻底 “无形”与“非物质”之辩 “民间文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之辩
提出与修正
提出过程 1、从知识认识论意义上讲,国际社会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多少是受到了日本无形文 化财这一概念的影响。早在1950年,日本就颁布 了《文化财保护法》,不仅针对有形文化财,同 时提出要保护无形文化财──这是世界范围内第 一个在国家政策制订中将文化遗产纳入基本大法, 并明确提出保护无形遗产;1979年日本颁布了 《国家指定选择的民俗文化财》,其中认定‘重 要的无形文化财’共80项。
定义 “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 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 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 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 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 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 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 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确立与缺陷
阐释 可见,《公 约》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界定有广 义和狭义两个层 面:符合第一、 二、三要件者属 广义层面;符合 全部四个要件者 属狭义层面。
符合四个要件者 狭义概念
符合前三个要件者 符合前两个要件者
符合第一要件者 广义概念
确立与缺陷
阐释 另外,从《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说明 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象包括两类,一类是物质 类的,如实践;一类是精神的,如传统的手工艺技 能、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 界和宇宙的知识、口头传说与表述等,与其在定义 第一个要件所规定相同。
提出与修正
提出过程 6、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至此,“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称和概念才算是在国际性标准法律文件 中被确定。
提出修正
修正过程
2、“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是一个非常
宽泛的概念,与“民间文化”在意义上有一定的 关联,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不是在广义层面运 用它,而是注意到了其狭义层面的意义,即口头 创作或口传遗产的意义,这样做固然抓住了口传 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却搁置了非口传类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也不是一个科学、准确的概 念。
提出与修正
修正过程
3、“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概念的出现,
是对只重视口传遗产偏狭的纠正,但却陷入另一 种逻辑泥坑。把作为后者一部分的口传遗产与非 物质遗产并列,使两个具有包含关系的种属概念 被误作为平行关系,这种做法自然是不够严谨的。
提出与修正
修正过程
4、直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
出台后,一个全新的概念便随之出笼了。从表面 上看,通过国际法律规定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 念似乎不在存在以上诸缺陷了,人们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概念的讨论似乎也该尘埃落定了。但问题 却并不这么简单,此容后详述。
确立与缺陷
缺陷 其次,用“无形”也不能准确表述这类文化遗产。什么 是无形?这是一个容易产生歧义的概念,是指客体本身没有 形状或没有固定形状,还是主体无法感受或不能直接感受到 客体形状呢?《公约》中所用的“无形”术语,如果是指前 者,那么概念所讲的“实践”、“表演”(实践中的一种)、 “工具”、“工艺品”、“文化场所”等将被排除在外;如 果指后者,那么概念的所有对象将被排除在外。
确立与缺陷
缺陷 首先,物质与意识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如果《公约》 所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就是哲学的“物质”, “非物质”即“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精神文化遗产, 那么,定义第一类要件中的“实践”、“表演”(实践中的 一种)、“工具”、“工艺品”、“文化场所”等显然与概 念自相矛盾了;如果《公约》所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物质”是指哲学的“物体”,非物质就是非物体,非物质 文化遗产就是非物体的文化遗产,那么,定义第一类要件中 的“工具”、“工艺品”、“文化场所”等仍是与概念矛盾 的。所以用“非物质”表述这类文化遗产仍是不准确的。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主讲:宋俊华
授课要点
提出与修正 确立与缺陷 重构与阐释
背 景
遗产申报“热” 2001年与2003年,中国昆曲相继入选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杰作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陌生拗口的词语 开始闯入中国百姓的生活。 “中国的‘遗 产’热被来自国外的火种点着”,于是 “申遗”便成为大家获取政治、文化和经 济资源的招牌,一场“非物质遗产热”突 然席卷了华夏大地。
确立与缺陷
缺陷 1、概念术语不统一 《公约》最初用法语起草,然后用六种语言(含法语)向 全世界发布,无论用其中那种工作语言的《公约》文件都具 有同等法律效力。然而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述时,法 文、英文、中文三个版本却不完全相同,其中法文版与中文 版一样,都是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即nonphysical(或者: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的表述,但英文版却用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即“无形文化遗产”表述。
提出与修正
提出过程 2、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大会在巴黎召开 第17次会议,会上通过了一个历史性文件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 《世界遗产公约》。公约对人类物质类文 化遗产做了界定、分类,制定了在世界范 围内的保护措施。当时有会员国就提出增 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10年后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