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作业指导书汇总
钢筋间距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作业指导书 (1)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作业指导书一、检测依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52-2008)《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二、检测目的:试验室混凝土内部钢筋位置和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方法。
适用于现浇混凝土结构以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实体中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分布、几何尺寸的检测。
三、仪器设备:钢筋位置测定仪四、试验步骤:1)、检测前准备1.仪器在检测前应进行预热或调零,调零时探头必须远离金属物体。
在检测过程中,应经常检查仪器是否偏离初始状态并及时进行调零。
2. 检测前宜具备下列资料:①工程名称及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名称;②结构或构件名称以及相应的钢筋设计图纸资料;③混凝土是否采用带有铁磁性的原材料配制;④检测部位钢筋品种、牌号、设计规格、设计保护层厚度、结构构件中是否有预留管道、金属预埋件等;⑤必要的施工记录等相关资料;⑥检测原因。
2)、步骤1.根据钢筋设计资料,确定检测区域钢筋的可能分布状况,并选择适当的检测面。
检测面宜为混凝土表面,应清洁、平整,并避开金属预埋件。
2.对于具有饰面层的构件,其饰面层应清洁、平整,并与基体混凝土结合良好。
饰面层主体材料以及夹层均不得含有金属。
对于含有金属材质的饰面层,应进行清除。
对于厚度超过50mm的饰面层,宜清除后进行检测,或者钻孔验证。
不得在架空的饰面层上进行检测。
3.对于含有铁磁性原材料的混凝土应进行足够的实验室验证后方可进行检测。
4.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结构部位和构件数量,应符合下列要求:①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结构部位,应由监理(建设)、施工等各方根据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共同选定;②对梁类、板类构件,应各抽取构件数量的2%且不少于5个构件进行检验;当有悬挑构件时,抽取的构件中悬挑梁类、板类构件所占比例均不宜小于50%。
③对于钢筋分布或几何尺寸的检测根据委托方要求进行检验。
钢筋保护层厚度测定作业指导书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作业指导书
一、仪器:KON-RBL钢筋位置测定仪
1、技术指标
(1)钢筋直径适应范围Φ6—Φ50
(2)保护层厚度测量范围 0--100㎜
(3)测定准确度 0--39㎜误差±1㎜
2、工作环境
(1)环境温度 -10˚C--40˚C
( 2 ) 相对湿度<90%RH
( 3 ) 电磁干扰无强交变电磁场
( 4 ) 不能长时间阳光直射
二、操作方法
1、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结构部位,应由监理(建设)、施工等各
方根据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共同选定。
2、开机画面显示统计测量画图, 输入数据编号、被测钢筋的设
计直径。
3、选择一个起始点,将探头放置在被检测体表面, 沿钢筋走向
的垂直方向均匀速移动探头, 速度应小于40㎜/s。
4、当探头到达被测钢筋正上方时, 仪器发出鸣声,同时观察画
面“当前值”,出现最小值时即是钢筋的准确位置, 此时按
“存储”键将检测结果存入当前设置的数据编号中。
5、重复4检测,对梁类构件,应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
度进行检验;对板类构件,应抽取不少于6根钢筋保护层厚
度进行检验。
6、做好原始记录及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三、注意事项
1、每检测一次构件重新输入数据编号时,系统自动重新校正探
头, 此时应把探头拿到空中或远离金属等导磁介质
2、测量表面要尽量平整, 以提高测量精度
3、测量过程尽量保持匀速移动探头, 速度不应大于40㎜/s
4、如果连续时间较长,应每隔10分钟左右将探头拿到空气中远
离钢筋,按“确定”键复位一次.。
钢筋保护层测定仪作业指导书
钢筋保护层测定仪作业指导书
一、目的
检测钢筋砼保护层厚度和钢筋间距、位置。
二、仪器
Microcovermeter钢筋保护层探测仪
三、前期准备
1、查询设计和施工图纸,明确钢筋设计类型、直径和砼保护层厚度。
2、检查电池是否完好,仪器是否工作正常。
3、对梁类、板类构件,应各抽取构件数量的2%且不少
于5个构件进行检验;当有悬挑构件时,抽取的构件
中悬挑梁类、板类构件所占比例均不宜小于50%。
4、对选定的梁类构件,应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
厚度进行检验;对选定的板类构件,应抽取不少于6
根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
对每根钢
筋,应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测量1点。
5、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检测误差不应大于1mm。
6、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
允许偏差,对梁类构件为+10mm,-7mm;对板类构
件为+8mm,-5mm。
7、对梁类、板类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分别
进行验收。
四、现场检测
1、选择表面平整,没有浮浆的砼做为检测区域。
2、依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测,将数据填入相应表格。
五、资料整理
1、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
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构应判为合格;
2、当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小于90%但不
小于80%,可再抽取相同数量的构件进行检验;当按2次抽样总和计算的合格点率为90%及以上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结果仍应判为合格;
3、每次抽样检验结果中不合格的最大偏差均不应大于规
定偏差的1.5倍。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能力验证作业指导书
2014年公路水运工程结构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厚度比对试验作业指导书一、编制目的为保证我省公路水运工程结构混凝土钢筋保护层检测能力比对验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检测操作的一致性,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用电磁感应法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
三、引用标准《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152-2008)四、样品描述本次能力验证所用模型为:1、带一根钢筋的水泥混凝土试件,尺寸为150×150×150cm,保护层厚度分别为30mm,40mm,50mm。
钢筋直径为φ10。
2、工程实体构件模型:T梁、圆形立柱、盖梁。
注:每个构件有一个测区,每个测区一个编号,测区内有若干根钢筋。
立柱钢筋竖向主筋为25,箍筋为φ10,本次检测为竖向主筋25;盖梁钢筋竖向主筋为25,纵向箍筋为φ10,本次检测为竖向主筋25;T梁钢筋竖向为12,纵向箍筋为φ10,本次检测为竖向主筋12。
五、准备工作1、参加比对的检测机构派3名持证人员参加;2、参加比对的检测机构可携带多台仪器设备;3、各检测机构领队抽签确定比对顺序。
4、所有参加比对的人员请穿着工作服,保持仪表整洁。
六、比对程序本次比对分两项内容,即设备验证和实际操作。
1、设备验证:参加比对的检测机构按顺序进入检测室内,利用携带的仪器设备对混凝土试件进行检测,重复检测两次,并做好记录(精确到1mm),检测时间不超过5分钟。
携带多台设备的检测机构可分别用每台设备进行检测,检测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
各检测机构根据设备验证结果,自行计算仪器设备的修正因子,现场提交检测记录及计算结果(表1)。
2、现场操作:本次比对组织单位将在每个实体构件上划出检测区域,检测机构利用同一台设备分别对3个实体构件的指定区域进行检测,每个测区检测2次,并做好记录(精确到1mm),计算两次的平均值(精确到0.1mm),检测时间不应超过15分钟。
现场完成填写检测记录(表2),提交给现场工作人员后方可离场。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作业指导书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作业指导书浙江省公路水运工程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和适用范围1.1为确保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工作正常进行,取得正确、可靠、有效的检测数据,规范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工作并有序开展,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1.2本指导书适用于电磁感应法及雷达法检测公路水运工程中混凝土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厚度。
2术语、符号2.1术语2.1.1钢筋保护层厚度混凝土结构表面到钢筋外侧的距离。
对于光圆钢筋,为混凝土表面到最外层钢筋表面间的最小距离,对于带肋钢筋,为肋外缘到混凝土表面的最小距离,其值如图1中C1所示。
带肋钢筋保护层厚度C ≈C 01图1带肋钢筋保护层厚度C i =C 12.1.2电磁感应法由单个或多个线圈组成的探头产生电磁场,当钢筋或其它金属物体位于该电磁场范围内,会干扰磁力线使之变形,导致电磁场强度的分布改变,这种改变被探头探测到,通过仪器显示出来,进而检测到钢筋保护层厚度。
2.1.3雷达法由雷达天线发射电磁波,与传递到混凝土中遇电学性质不同的物质(如钢筋等)的界面产生反射,反射波由混凝土表面的天线接收,根据接收到的电磁波来检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保护层厚度。
2.1.4指示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时仪器显示的钢筋保护层厚度t C。
2.2符号D——第i个测点钢筋保护层厚度实测值;niD——构件某处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平均值;nD——构件某处的钢筋保护层厚度特征值;neS——钢筋保护层厚度实测值标准差;Dc——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修正值;c——检测环境温度。
T3引用标准3.1《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 152-20083.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3.3《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257-20083.4《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督查办法》交安监发[2014]122号3.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2011版)3.6《电磁感应法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和钢筋直径技术规程》DB11/T365-20064仪器设备4.1电磁感应式钢筋探测仪或雷达仪①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测量精度要求如下:I、钢筋保护层厚度在40mm(含)以下时,测量允许偏差为±1mm;II、钢筋保护层厚度在40mm~60mm(含)时,测量允许偏差为±2mm;III、钢筋保护层厚度在60 mm以上时,其测量允许偏差应不大于钢筋保护层厚度设计值的10%。
保护层厚度试验作业指导书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保护层厚度试验作业指导书一编制目的:为确保操作熟练、规范和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有效。
二检测环境:常温三检测设备深度游标卡尺、钢直尺、钢卷尺四测定保护层厚度的试件为下述三种情况之一:1 外压荷载试验后的管子;2 同批管子中因搬运损坏的管子;3 在同批管子中随机抽样的管子。
五测点位置:1 测点的纵向位置1)平口管、双插口管、企口管:测点A和C各距端面300mm,测点B在管的中部;2)承插口管:测点A在承口外斜面的中部,测点B在距拐点100mm处的管体平直段上,测点C距承插口端面300mm;3)钢承口管:测点A距钢承口端部600mm,B点在管的中部,C点距插口端300mm。
2 测点的环向布置测点在环向截面的分布,应使三个测点与管子圆心的夹角为120°六检测依据:GB/T16752-2006《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试验方法》七试验步骤:1 在管子表面测点处凿去表层混凝土,不得损伤钢筋,使钢筋暴露,清除钢筋表面浮灰;2 用深度游标卡尺测量环筋表面至管体表面的距离,即为保护层厚度。
测量时,深度游标卡尺测量面应与管子的轴线平行;3 对于公称内经小于或等于600mm的管子,因凿去管子内表面混凝土比较困难,可在外表面测点处凿通管壁,用钢卷尺(或钢直尺)测量测点处的管壁厚度,用游标卡尺测量环向钢筋直径,计算管体混凝土内保护层厚度。
C n=t-(C W+d0)式中:C n—保护层厚度,单位为毫米(mm);t—管壁厚度,单位为毫米(mm);C W—外保护层厚度,单位为毫米(mm);d0—环向钢筋直径,单位为毫米(mm)。
4保护层厚度亦可在测点处钻取一个芯样进行测量,若用无损检测仪检测保护层厚度时,检验仪的精度应小于0.1mm。
八结果判定环筋的内、外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当壁厚小于或等于40mm时,不应小于10mm;当壁厚大于40mm且小于等于100mm时,不应小于15mm;当壁厚大于100mm时,不应小于20mm。
09-钢筋保护层作业指导书word格式
1、适用范围1.1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结构部位,应由监理(建设)、施工等各方根据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共同选定;1.2 本仪器仅限于对梁类、板类、悬挑构件等结构实体的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位置、钢筋直径的测定。
2、编制依据2.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2 依据瑞士PROCEQ公司Profometer5S钢筋扫描仪使用说明书。
3、注意事项3.1 仪器必须经过计量部门检定合格,检测误差不得大于1mm;3.2 禁止非检验人员操作仪器;3.3 该仪器为精密仪器,使用时要防止冲击性损坏,使用完后做好清洁并放入干燥的仪器箱内;3.4 使用前后应检查电池使用时间,以防电池用量不足造成漏液损坏仪器;3.5 领用设备时应检查设备是否能正常使用。
4、检验依据4.1 对梁类、板类构件,应各抽取构件数量2%且不少于5个构件进行检验;当有悬挑构件时,抽取的构件中悬挑梁类、板类构件所占比例均不宜小于50%;4.2 对选定的梁类构件,应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对选定的板类构件,应抽取不少于6根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
对每根钢筋,应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测量1点;4.3 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可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方法,也可采用非破损方法并用局部破损方法进行校准。
当采用非破损方法检验时,所使用的检验仪器应经过计量检验,检测操作应符合相应规程的规定;4.4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对梁类构件为+10mm,-7mm;对板类构件为+8mm,-5mm。
5、检验操作5.1 Profometer5S型钢筋扫描仪的扫描探针对与其纵向轴线平行的钢筋反应最灵敏而对与其纵向轴线垂直的钢筋反应灵敏度最小。
因此检测时探针应在待检验钢筋上平行移动;5.2 检测前应检查待检部位是否平整,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5.3 仪器开机正常显示后,应按委托方要求设置参数,如钢筋直径(直径未知时设为16mm)、构件编号、钢筋间距、报警声音等,设置完后按下START/RESET键复位;5.4 对于双层布置钢筋应先测出每层钢筋位置,然后从起始点出发沿一个方向移动探针,同时注意仪器的声音变化和显示屏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滑移线条、信号值的变化。
(完整版)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作业指导书汇总,推荐文档
浙江省公路水运工程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和适用范围1.1为确保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工作正常进行,取得正确、可靠、有效的检测数据,规范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工作并有序开展,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1.2本指导书适用于电磁感应法及雷达法检测公路水运工程中混凝土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厚度。
2术语、符号2.1术语2.1.1钢筋保护层厚度混凝土结构表面到钢筋外侧的距离。
对于光圆钢筋,为混凝土表面到最外层钢筋表面间的最小距离,对于带肋钢筋,为肋外缘到混凝土表面的最小距离,其值如图1中C1所示。
带肋钢筋保护层厚度C ≈C 01图1带肋钢筋保护层厚度C =C i 12.1.2电磁感应法由单个或多个线圈组成的探头产生电磁场,当钢筋或其它金属物体位于该电磁场范围内,会干扰磁力线使之变形,导致电磁场强度的分布改变,这种改变被探头探测到,通过仪器显示出来,进而检测到钢筋保护层厚度。
2.1.3雷达法由雷达天线发射电磁波,与传递到混凝土中遇电学性质不同的物质(如钢筋等)的界面产生反射,反射波由混凝土表面的天线接收,根据接收到的电磁波来检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保护层厚度。
2.1.4指示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时仪器显示的钢筋保护层厚度。
t C 2.2符号ni D ——第i 个测点钢筋保护层厚度实测值;n D ——构件某处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平均值;ne D ——构件某处的钢筋保护层厚度特征值;D S ——钢筋保护层厚度实测值标准差;c c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修正值;T——检测环境温度。
3引用标准3.1《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 JGJ/T 152-20083.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 F80/1-20043.3《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JTS257-20083.4《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督查办法》 交安监发[2014]122号3.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20023.6《电磁感应法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和钢筋直径技术规程》 DB11/T365-20064仪器设备4.1电磁感应式钢筋探测仪或雷达仪①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测量精度要求如下:I 、钢筋保护层厚度在40mm (含)以下时,测量允许偏差为±1mm ;II 、钢筋保护层厚度在40mm ~60mm (含)时,测量允许偏差为±2mm ;III 、钢筋保护层厚度在60 mm 以上时,其测量允许偏差应不大于钢筋保护层厚度设计值的10%。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作业指导书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作业指导书浙江省公路水运工程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和适用范围1.1为确保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工作正常进行,取得正确、可靠、有效的检测数据,规范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工作并有序开展,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1.2本指导书适用于电磁感应法及雷达法检测公路水运工程中混凝土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厚度。
2术语、符号2.1术语2.1.1钢筋保护层厚度混凝土结构表面到钢筋外侧的距离。
对于光圆钢筋,为混凝土表面到最外层钢筋表面间的最小距离,对于带肋钢筋,为肋外缘到混凝土表面的最小距离,其值如图1中C1所示。
带肋钢筋保护层厚度C ≈C 01图1带肋钢筋保护层厚度C i=C 12.1.2电磁感应法由单个或多个线圈组成的探头产生电磁场,当钢筋或其它金属物体位于该电磁场范围内,会干扰磁力线使之变形,导致电磁场强度的分布改变,这种改变被探头探测到,经过仪器显示出来,进而检测到钢筋保护层厚度。
2.1.3雷达法由雷达天线发射电磁波,与传递到混凝土中遇电学性质不同的物质(如钢筋等)的界面产生反射,反射波由混凝土表面的天线接收,根据接收到的电磁波来检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保护层厚度。
2.1.4指示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时仪器显示的钢筋保护层厚度t C。
2.2符号D——第i个测点钢筋保护层厚度实测值;niD——构件某处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平均值;nD——构件某处的钢筋保护层厚度特征值;neS——钢筋保护层厚度实测值标准差;Dc——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修正值;cT——检测环境温度。
3引用标准3.1《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 JGJ/T 152-3.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 F80/1-3.3《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JTS257-3.4《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督查办法》交安监发[ ]122号3.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3.6《电磁感应法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和钢筋直径技术规程》DB11/T365-4仪器设备4.1电磁感应式钢筋探测仪或雷达仪①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测量精度要求如下:I、钢筋保护层厚度在40mm(含)以下时,测量允许偏差为±1mm;II、钢筋保护层厚度在40mm~60mm(含)时,测量允许偏差为±2mm;III、钢筋保护层厚度在60 mm以上时,其测量允许偏差应不大于钢筋保护层厚度设计值的10%。
作业指导书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及间距检验按编制
作业指导书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及间距检验按编制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及间距检验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普通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中钢筋间距和钢筋保护层厚度的现场检测,不适用于含有铁磁性物质的混凝土检测。
2 执行标准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T 50344-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JGJ/T 152- 《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GB/T 50784- 《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3仪器设备钢筋探测仪或雷达仪。
检测前首先验证仪器必须检定合格,检定日期在有效期内。
4检测目的检测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中钢筋的间距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是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中结构实体检测必检项目。
检验为工程验收提供必要的依据。
本文中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抽样、数据测量、合格评定标准均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编制。
5资料收集在检测前,应该收集以下资料:1工程名称、结构及构件名称以及相应的钢筋设计图纸;2建设、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名称;3混凝土中含有的铁磁性物质;4检测部位钢筋品种、牌号、设计规格、设计保护层厚度和间距,结构构件中预留管道、金属预埋件等;5施工记录等相关资料;6检测原因。
6现场检测6.1检验构件的选取规定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构件应由均匀分布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非悬挑梁、板类构件,应各抽取构件数量的2%且不少于5个构件进行检验。
2.对悬挑梁,应抽取构件数量的5%且不少于10个构件进行检验;当悬挑梁数量少于10个时,应全数检验。
3.对悬挑板,应抽取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20个构件进行检验;当悬挑板数量少于20个时,应全数检验。
6.2测区、测点的布置6.2.1对选定的梁类构件,应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6.2.2 对选定的板类构件,应抽取不少于6根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6.2.3 对每根钢筋,应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部位量测3点取平均值(GB 50204- E.0.2);6.2.4 在测定钢筋保护层厚度时须标记检测范围内设计间距相同的连续钢筋轴线位置,连续量测构件钢筋的间距。
5.钢筋间距及保护层厚度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
钢筋间距及保护层厚度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及适用范围:1 本方法用于测量钢筋混凝土中钢筋的位置、方向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适用于保护层测量范围在100mm以内。
2 为避免强磁场干扰,探头及测点附近300mm范围内除被测钢筋外,应无其它金属物。
3 使用环境条件:环境温度0-40℃。
相对湿度为20%~90%。
2.检测依据3.1检测依据的技术标准1、《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270—19982、《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152—20083.2合同文件工程检测合同或检测委托书是检测依据标准之一,检测人员进场前,应了解合同和检测委托书的主要内容,合同义务必须履行。
当合同的内容与采用的技术标准有矛盾时,应向委托方说明,但原则上应优先履行合同义务。
3.检测准备1、检测前宜结合设计资料了解钢筋位置状况。
2、检测前应对仪器进行调零,调零时探头应远离金属物体。
3、检测前应对仪器进行率定。
方法为取与被测构件内部相同的钢筋,其长度为500mm,在空气中使探头与钢筋保持平行并依次靠近钢筋,分别侧记探头底面与钢筋表面的距离(即模拟保护层厚度)和仪表读数。
以仪表读数为纵坐标,保护层厚度为横坐标,绘出率定曲线。
仪器设备1、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测试仪。
2、钢卷尺:2~3m ;游标卡尺。
5.检测条件仪器使用环境条件:环境温度0~40℃。
相对湿度为20%~90%。
6. 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6.1 钢筋位置的测定6.1.1 仪器接通电源后,手拿探头使其在待测混凝土表面作有规则的移动。
直到仪器保护层厚度示值最小,此时探头中心线与钢筋轴线重合,记下此位置和方向,即为钢筋的位置。
6.1.2 检测钢筋间距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绘图方式给出结果,当同一构件检测钢筋不少于7根钢筋(6个间隔)时,也可给出被测钢筋的最大间距、最小间距,并按下式计算钢筋平均间距:1,n ii m i s s n ==∑式中: Sm,i —钢筋平均间距,精确至1mm ;Si —第i 个钢筋间距,精确至1mm 。
关于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及间距检测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批准人:颁布日期:实施日期:审核:编写:目录1适用范围 (3)2 执行标准 (3)3仪器设备 (3)4检测目的 (3)5资料收集 (3)6现场检测 (4)7评定 (7)8检测报告 (8)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及间距检测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中钢筋间距和钢筋保护层厚度的现场检测。
2 执行标准GB 50204-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T 50344-2004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JGJ/T 152-2008 《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3仪器设备钢筋位置测定仪。
4检测目的检测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中钢筋的间距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5资料收集在检测前,应该收集以下资料:1工程名称、结构及构件名称以及相应的钢筋设计图纸;2建设、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名称;3混凝土中含有的铁磁性物质;4检测部位钢筋品种、牌号、设计规格、设计保护层厚度和间距,结构构件中预留管道、金属预埋件等;5施工记录等相关资料;6检测原因。
6现场检测6.1抽样原则6.1.1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结构部位,应由监理(建设)、施工等各方根据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共同选定。
6.1.2 对梁、板类构件,应各抽取构件数量的2%且不少于5个构件进行检验;当有悬挑构件时,抽取的构件中悬挑梁类、板类所占比例均不宜小于50%。
6.2测区、测点的布置6.2.1对选定的梁类构件,应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6.2.2 对选定的板类构件,应抽取不少于6根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6.2.3 对每根钢筋,应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测量1点;6.2.4 在测定钢筋保护层厚度时须标记检测范围内设计间距相同的连续钢筋轴线位置,连续量测构件钢筋的间距。
6.2.5 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选取不少于30%的已测钢筋且不应少于6处(当试剂检测数量不到6处时全部选取),采用钻孔、剃凿等方法验证,并填写相应的记录表:①认为相邻钢筋对检测结果有影响时;②钢筋工程直径未知或有异议;③钢筋实际根数、位置与设计有较大偏差;④钢筋以及混凝土材质与校准试件有显著差异。
钢筋保护层厚度及间距检测
钢筋保护层厚度及间距检测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中钢筋间距和钢筋保护层厚度的现场检测。
2 执行标准GB 50204-20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T 50344-2004《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JGJ/T 152-2008《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3仪器设备钢筋位置测定仪。
4检测目的检测混凝土结构及构件中钢筋的间距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5资料收集在检测前,应该收集以下资料:1.工程名称、结构及构件名称以及相应的钢筋设计图纸;2.建设、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名称;3.混凝土中含有的铁磁性物质;4.检测部位钢筋品种、牌号、设计规格、设计保护层厚度和间距,结构构件中预留管道、金属预埋件等;5.施工记录等相关资料;6.检测原因。
6现场检测6.1抽样原则6.1.1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结构部位,应由监理(建设)、施工等各方根据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共同选定。
6.1.2 对梁、板类构件,应各抽取构件数量的2%且不少于5个构件进行检验;当有悬挑构件时,抽取的构件中悬挑梁类、板类所占比例均不宜小于50%。
6.2测区、测点的布置6.2.1对选定的梁类构件,应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6.2.2 对选定的板类构件,应抽取不少于6根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6.2.3 对每根钢筋,应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测量1点;6.2.4 在测定钢筋保护层厚度时须标记检测范围内设计间距相同的连续钢筋轴线位置,连续量测构件钢筋的间距。
6.2.5 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选取不少于30%的已测钢筋且不应少于6处(当试剂检测数量不到6处时全部选取),采用钻孔、剃凿等方法验证,并填写相应的记录表:①认为相邻钢筋对检测结果有影响时;②钢筋工程直径未知或有异议;③钢筋实际根数、位置与设计有较大偏差;④钢筋以及混凝土材质与校准试件有显著差异。
6.3技术指标依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对于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梁类构件为+10mm,-7mm;板类构件允许偏差为+8mm,-5mm。
钢筋保护层厚度及现浇混凝土板厚检测作业指导书
钢筋保护层厚度及现浇混凝土板厚检测作业指导书-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控制编号分发号:钢筋保护层厚度及现浇混凝土板厚检测作业指导书文件控制状态:□受控□非受控文件持有者姓名:持有者接收日期:年月日前言根据扬州市江都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要求,为保证本公司检测室检验人员在不同时间检验方法、过程的一致性,实现检验结果的重现性、准确性和可信性,依据现行相关标准制定本检验实施细则。
本细则编制遵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2015,《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范》JGJ/T 152-2008等标准的规定和本中心的程序文件,仪器操作规程的规定编写。
本室所有检测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本检验细则执行。
本检测实施细则由负责起草。
本检测实施细则批准人:1、检测项目1.1钢筋保护层厚度1.2现浇混凝土楼板厚度2、检测依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2015《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范》JGJ/T 152-20083、测点布置3.1钢筋保护层厚度(1)检测的结构部位,应由质量监督站检测科选定;(2)对非悬挑类,应各抽取构件数的2%且不少于5个构件进行检验;(3)对悬挑梁,应抽取构件构件数量5且不于10个构件检测;当悬挑梁少于10个时,应全数检测验;(4)对对悬挑板,应抽取构件构件数量10且不于20个构件检测;当悬挑板数量少于20个时,应全数检测验;(5)对选定的梁类构件,应对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对选定的板类构件,应抽取不少于6根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进行检验。
对每根钢筋,应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测量3点;(6)对悬挑梁、板构件,测受拉钢筋的保护层时应清除混凝土表面的杂物,并用磨石将表面浮浆等不平整处打平。
3.2现浇混凝土楼板厚度(1)检测的结构部位,应由质量监督站检测科选定;(2)梁、柱应抽取构件数量1%,且不少于3个构件;(3)墙、板应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取1%,且不少于3个构件;(4)层高应按有按有代表性的自然间抽取1%,且不少于3个构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公路水运工程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作业指导书1目的和适用范围1.1为确保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工作正常进行,取得正确、可靠、有效的检测数据,规范混凝土构件中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工作并有序开展,特制定本作业指导书。
1.2本指导书适用于电磁感应法及雷达法检测公路水运工程中混凝土构件的钢筋保护层厚度。
2术语、符号2.1术语2.1.1钢筋保护层厚度混凝土结构表面到钢筋外侧的距离。
对于光圆钢筋,为混凝土表面到最外层钢筋表面间的最小距离,对于带肋钢筋,为肋外缘到混凝土表面的最小距离,其值如图1中C1所示。
带肋钢筋保护层厚度C ≈C 01图1带肋钢筋保护层厚度C i =C 12.1.2电磁感应法由单个或多个线圈组成的探头产生电磁场,当钢筋或其它金属物体位于该电磁场范围内,会干扰磁力线使之变形,导致电磁场强度的分布改变,这种改变被探头探测到,通过仪器显示出来,进而检测到钢筋保护层厚度。
2.1.3雷达法由雷达天线发射电磁波,与传递到混凝土中遇电学性质不同的物质(如钢筋等)的界面产生反射,反射波由混凝土表面的天线接收,根据接收到的电磁波来检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保护层厚度。
2.1.4指示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时仪器显示的钢筋保护层厚度t C。
2.2符号D——第i个测点钢筋保护层厚度实测值;niD——构件某处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平均值;nD——构件某处的钢筋保护层厚度特征值;neS——钢筋保护层厚度实测值标准差;Dc——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修正值;cT——检测环境温度。
3引用标准3.1《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 152-20083.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3.3《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257-20083.4《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督查办法》交安监发[2014]122号3.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3.6《电磁感应法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和钢筋直径技术规程》DB11/T365-20064仪器设备4.1电磁感应式钢筋探测仪或雷达仪①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测量精度要求如下:I、钢筋保护层厚度在40mm(含)以下时,测量允许偏差为±1mm;II、钢筋保护层厚度在40mm~60mm(含)时,测量允许偏差为±2mm;III、钢筋保护层厚度在60 mm以上时,其测量允许偏差应不大于钢筋保护层厚度设计值的10%。
②检测仪器的最大量程应满足被测结构的钢筋保护层厚度;③检测仪器应能在-10℃~50℃环境条件下正常使用;④满足在圆曲面上使用。
4.2、钻孔取芯机或同等功能的冲击钻①取芯或钻孔直径以不大于3cm为宜;②取芯或钻孔深度必须大于被测结构的钢筋保护层厚度。
4.3、钢卷尺钢卷尺规格以5m为宜。
4.4、游标卡尺①精度为0.02mm;②最大量程必须大于被测结构的钢筋保护层厚度。
4.5、修补材料取芯后的修补材料应选用不小于结构混凝土强度的膨胀材料,并与混凝土有较好的粘结性。
5仪器标定及自校5.1、电磁感应式钢筋探测仪及雷达仪应定期送计量检定单位校准,正常情况下,钢筋探测仪校准有效期一般为一年。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对仪器进行校准:①新仪器启用前;②检测数据异常,无法进行调整;③经过维修或更换主要零配件(如探头、天线等)。
5.2、检测前应根据检测结构构件钢筋布置形式,对钢筋探测仪或雷达仪进行自校。
钢筋探测仪自校方法见附录1和附录2,雷达仪自校方法见附录3。
6检测频率及测区要求6.1检测频率①公路工程对于特大桥、大桥、中桥逐座检查。
桥梁下部工程抽查不少于墩台总数的20%且不少于5个,墩台数量少于5个时全部检测。
每种结构型式墩台抽查不少于1个。
桥梁上部工程抽查不少于总孔数的20%且不少于5孔,孔数少于5孔时全部检测。
每种结构型式桥梁抽查不少于1孔。
小桥抽查不少于总数的20%且每种类型抽查不少于1座。
桥梁上部结构每孔测4处,侧面和底面分别测2处,每处10个测点;桥梁下部结构每墩台测4处,立柱、墩台帽、系梁等每类构件不少于1处,每处10个测点。
②水运工程桩、梁、板总数的1%-2%且不少于3件,每类构件不少于1件,每件构件测1处,每处10个测点。
沉箱、扶壁、圆筒总数的10%且不少于3件,每类构件不少于1件,每件构件测1处,每处10个测点。
闸墙、坞墙、挡浪墙总数的5%且不少于3段,每类构件不少于1段,每件构件测1处,每处10个测点。
对于每类工程构件,选取两个测点,进行取芯或钻孔检测钢筋保护层厚度,以验证非破损法检测的准确性。
6.2测区要求(1)检测前应先划定测区,对于梁、板等构件一般划成长方形,尺寸1m ×2m,以布置在梁体侧面、底面的中部位置为宜;对于柱、墙等构件一般划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并按箍筋布置形式沿柱子一圈划定,以布置在柱子距地面(水面)上1m以上位置为宜。
(2)按单个构件检测时,应根据尺寸大小,在构件上均匀布置测区,每个构件上的测区数不应少于3个。
(3)测区应均匀分布,相邻两测区的间距不宜小于2m。
(4)测区表面应清洁、平整,避开接缝、蜂窝、麻面、预埋件等部位。
(5)测区应注明编号,并记录测区位置和外观情况。
(6)对构件上每一测区应检测不少于10个测点。
(7)对某一类构件的检测,可采取抽样的方法,抽样数比例按相关规范、标准及文件确定,每个构件测区布置按单个构件要求进行。
7试验步骤7.1检测仪器准备开机检查:按下开机键,检查开机显示和电池电量,若电池电量不足,及时更换电池。
7.2检测前准备7.2.1检测前应对检测设备进行校准,校准方法见附件。
7.2.2检查被测混凝土表面应平整,扫描面无较高的突起物或浮灰。
7.2.3查看图纸并询问现场工作人员相关情况。
7.3非破损检测7.3.1按施工图纸在试验记录上记录轴线、钢筋直径、保护层厚度设计值、构件名称。
7.3.2初步确定钢筋位置:将探头(或天线)放置在被检测部位表面,沿被测钢筋走向的垂直方向匀速缓慢移动探头(或天线),根据信号提示判定钢筋位置,在对应钢筋位置的混凝土表面处做出标记。
7.3.3确定箍筋或横向钢筋位置:避开被测钢筋,在中间部位沿与被测钢筋垂直方向用7.3.2的方法检测与被测钢筋垂直的箍筋或横向钢筋,并标记其位置。
7.3.4 确定被测钢筋的检测部位:在相邻箍筋或横向钢筋的中间部位,沿被测钢筋的垂直方向进行检测。
钢筋保护层检测示意图7.3.5 检测区域及检测方向确定后,应按下列方法进行保护层厚度的检测:①设定钢筋探测仪(或雷达仪)量程范围及钢筋公称直径,沿被测钢筋轴线选择相邻钢筋影响较小位置,并应避开钢筋接头和绑丝,读取第1次检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
在被测钢筋的同一位置重复检测1次,读取第2次检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值。
②对同一处读取的2个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值相差大于1mm时,该组检测数据无效,并查明原因,调整后在该处重新进行检测。
仍不满足要求,应更换钢筋探测仪。
③计算评定时采用第1次读数。
7.3.6检测数据及记录信息复核,检测人员签字确认。
7.4局部破损检测为验证非破损检测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非破损检测点的同一点位,采用取芯机或冲击钻由混凝土表面垂直钻进直至所检钢筋,清理孔位,用游标卡尺测量该点的钢筋保护层厚度,精确到0.1mm 。
检测完毕后,需对破损处及时修补。
局部破损法检测与非破损法检测对比结果按下述方式处理:①局部破损法检测结果与非破损法检测结果进行对比,1点的差值均在±2mm (含)以内,则认为非破损法检测结果可靠。
②局部破损法检测结果与非破损法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如1点差值超过±2mm ,则认为本次非破损法检测结果不可靠,仪器需重新进行自校,自校后或更换仪器重新检测。
8结果整理及评判8.1 结果计算整理 ①检测构件某处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平均值n D ,按下式计算:n D D n i nin ∑==1式中:ni D ——钢筋保护层厚度实测值,精确至0.1mm ;n ——为构件某处测点数。
②检测构件某处的钢筋保护层厚度特征值ne D ,按下式计算:D n ne S D D 695.1-=式中:D S ——钢筋保护层厚度实测值标准差,精确至0.1mm ; ()1)(212--=∑=n D n D S nn i ni D8.2 结果评判①单点标准对于每类构件实测保护层,最大偏差不得超过《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和《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中规定的允许偏差值的1.5倍。
②总体评价当测量部位实测保护层厚度特征值ne D 与设计值nd D 的比值在0.9~1.3(含)范围内,则该处钢筋保护层厚度测试结果判定合格,当测量部位实测保护层厚度特征值ne D 与设计值nd D 的比值在0.9~1.3(不含)范围之外,则该处钢筋保护层厚度测试结果判定为不合格。
每类(个)构件钢筋保护层厚度合格率(%)=合格测区/总测区9原始记录及报告9.1检测原始记录1、检测原始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①仪器自校情况及修正系数。
②检测现场的情况描述,检测日期、地点、检测环境温度的记录。
③被检构件位置和构件编号、检测原始数据的记录及测点布置示意图。
④检测仪器名称和编号、检测依据等记录。
⑤检测人员签字。
2、检测原始记录表格式可参照附录3。
9.2检测报告1、检测报告宜包括下列内容:①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委托单位(委托人);②有关情况描述(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情况描述);③检测日期、地点及检测环境条件;④仪器名称及编号;⑤检测依据、检测方法、检测数量、检测点位置示意图,并标明检测部位;⑥检测数据分析及检测结果;⑦检测结论;⑧报告签字:检测人员、审核人员、批准人员;⑨环境校准及验证信息;⑩其它必要的说明。
2、检测报告格式可参照附录4。
1.1 校准试件的制作1.1.1 制作校准试件的材料不得对仪器产生电磁干扰,可采用混凝土、木材、塑料、环氧树脂等。
宜优先采用混凝土材料,且混凝土龄期达到28d后使用。
1.1.2 制作校准试件时,宜将钢筋预埋在校准试件中,钢筋埋置时两端应露出试件,长度宜为50cm以上。
试件表面应平整,钢筋轴线应平行于试件表面,从试件4个侧面量测其钢筋的埋置深度应不同,并且同一钢筋两外露端轴线至试件同一表面的垂直距离差应在0.5mm之内。
1.1.3 校准的试件尺寸、钢筋公称和钢筋保护层厚度可根据钢筋探测仪的量程进行设置,并应与工程中被检钢筋的实际参数基本相同。
1.2 校准项目及指标要求2.2.1钢筋保护层厚度在40mm(含)以下时,测量允许偏差为±1mm;2.2.2钢筋保护层厚度在40mm~60mm(含)时,测量允许偏差为±2mm;1.3 校准步骤1.3.1 校准过程中应始终确保仪器供电电压稳定、电源充足,并避免外界的电磁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