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测色配色系统在纺织品染色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计算机在纺织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纺织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纺织中的应用计算机在纺织中的应用计算机在纺织中的应用【1】摘要:本文主要从分析纺织物的图案色彩混合原理入手,重点分析计算机在纺织业测配色领域目前的主要研究应用,并指出计算机在测配色技术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 纺织品; 图案设计计算机的运用领域越来越广,在纺织业中利用计算机进行研究工作,能够减轻研究人员的工作强度,创造出更高的工作效益和经济效益。

测配色就是计算机在纺织业当中的运用之一。

纺织物的图案是由不一样颜色的经纬线经过一定的组织结构进行相互融合交织而构成的,纺织品讲求美观实用,是非常重视色彩和图案的相互搭配的。

1.纺织物图案的色彩混合原理图案的色彩是通过色彩的空间混合原理而构成的。

1.1梭织物的组织结构纺织物的结构组织表示的是经纬纱线交织的规律,可以分成原组织、小花纹组织、复杂组织和大提花组织这样几种组织类型。

原织物是最简单的一种在机织物的组织结构当中,特点就是每根经纱或者纬纱上面就只有一个经纬组织点,剩下的别的都是经纬组织点(图1就是一个纺织物的原组织结构示意图)。

原组织纺织物的纹路包括有平纹、斜纹以及缎纹这样几个组织。

每一种其他的复杂的组织都是以原组织为基础的,任何复杂的过程都有一个相对普通的开始就是这个意思了,原组织经过一些纹路的变化和设计之后,就可以产生出其他的更加美丽繁复的图案。

图1当中,黑色代表的是经纱覆盖在纬纱的上面,就会形成经的一个组织点,这个地方的纺织物的颜色就是经纱的颜色;白色代表的是相反的情况,也就是纬纱盖在了经纱的上面,形成了纬组织点,自然这一块的颜色就是纬纱的颜色了。

这样经纬纱之间不断交换着位置,就可以得出不同的颜色和图案,那么就会诞生一个层次鲜明,颜色图案丰富的纺织品了。

1.2各种颜色的相互搭配物理学告诉我们,大自然有三原色,我们所看到的任何颜色都是通过这三原色进行适当的搭配出来的,这三原色是红色(R)、绿色(G),蓝色(B)。

三原色的基本规律称为Grassman定律,这一定律将随意的一种颜色C的表达方法用一个数学式表达了出来:C=R(R)+G(G)+B(B)。

电脑测色配色在纱线染色中的应用

电脑测色配色在纱线染色中的应用
根据库存颜色数据计算配出可以等同于该被测
物 的颜 色 。 我 厂是 生 产 工 业 及 民用 缝 纫 线 、 花 线 的 绣
经分光光度计测定后输入系统。经 S I I R C 系统 对所输入数据进行处理 , 建立 了染料配色数据 库。 数据 库建 立后 , 们对 已建立 的 数据 库 每个 我
参考 文献
[] 荆其诚等 . 1 色度 学
[ ] D d ,G Wyzc 1 lrnB sns 2 BJ d sek.Coo uies u i
S inc n n u ty ce ea d I d sr
[] F w i ee, r d l f l eh 3 . Blm yr Pl p s o T c— l n eoC r o
逐个将 染样经澳 定后输入澳 色 系统 , I l l 澳 好后得 到该染料在不同浓度 下的吸收反射特性 曲线, 为 配色 作好 准备 。
自该机 引进 后 , 我厂对 所 用 染 料分别 打 样 ,
颜色可用 x、 z三桶激值来表示 。 Y、 计算机配色 模拟标准 日光源 , f 澳 得被溯物 的 x、 z值 , Y、 再
引起 的 系统 误差 ; 样过 程 中按先 浅后 深 、 淡 打 先 根 据上述 两组 数据 染 取 不 同色 号得 到下列 结果( 见表 2 。从表 2可看 出 , 色 浓度 在不 同 ) 染 范 围的 No 1No 2基 础库 , 配 色 结果 不 同 。 .、 . 其
因此 , 我们做了大量配色试验 。通过试验 , 发现 染 色浓 度在 0 5 以 下 , . . No 1基 础 数据 配 色合
方价格有不同程度地降低 。 () 4 对有 争议 的染 色 产 品 , 用 电脑 评色 , 采 减少 了人为造成的错、 满判 , 降低了因错判造成 的 改染 率 , 提高 了产 品质量 。 C O

计算机在纺织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在纺织中的应用研究
图案的色彩是通过色彩的空间混合原理而构成的 。
1 . 1梭 织 物 的 组 织 结 构
田园 田
平 纹 一上二下斜纹 图 1三 原 组 织
大帮助 的。
3 . 2计 算 机 的 测 色和 配 色方 案
五枚 二 飞 纬 面 缎纹

1 . 2 各 种 颜 色 的 相 互 搭 配
在实际 的上色工作之前 ,先把相关 的颜色参 数带 人到纺织物 的配色模拟程序 当中去 , 先看看模 拟的效果 , 如果不满 意的话可 以 随时 的更改参数 。这样在实际生产之前 的预练可 以提 高一个后期
关键词 : 计 算机 ; 纺织品 ; 图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 : T P B g g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O O 6 — 3 3 1 5 ( 2 0 1 3 ) 0 2 — 1 7 7 — 0 0 1
计算机 的运用领域越来越广 ,在纺织业 中利用计算机进行研 以及纤维的共存性 ,这四个效应会对纺织物 的配 色精度产 生较大 究 工作 , 能够减轻研究人员的工 作强 度 , 创造 出更高的工作效益和 的影响 , 导致其配色难度增大 。 因此 , 加强基础数据 的制备 , 是使用 经济效 益。 测 配色就是计算机在纺织业 当中的运用之一 。 纺织物 的 计算机进行 测配色的一个关键点。 比方 说 , 要 对棉 、 涤两种纤 维进 图案是 由不 一样颜色 的经纬线经过一定 的组 织结 构进行相互融合 行 混纺 , 就要分别进行基础数据 的制备 , 一套是分散染料染涤 纶的 交织而构成 的 , 纺织品讲求 美观实用 , 是非常 重视色彩和图案 的相 基础数据 , 另一套则为活性染料染棉 的基础数 据 , 并综合考 虑其 它 互搭配 的。 因素 , 才能提高测配色 的效果 。

电子测配色与自动称配料系统

电子测配色与自动称配料系统

A 色度指数,红绿坐标,a的正方向为红,负方向为绿
B 色度指数,黄蓝坐标,b的正方向为黄,负方向为蓝
颜色表征系统
CIE1931—RGB表色系统:Cλ=R(R)+G(G)+B(B)
Cλ为某一待匹配的颜色的明度,R、G、B分别表示三原色混色时的 数量
CIE1931—XYZ表色系统 孟塞尔表色系统:H﹒V/C=色相﹒明度/彩度
五、电子测色的基本原理
1、电子测色公式
所谓电子测色,就是应用电子测色仪将物体的颜色用数值表示出 来。目前,普遍采用的测色仪是分光光度测色仪。该设备通过采集物 体表面的若干光学参数,反射物体的光谱辐亮度因数β(λ)、光谱反 射比ρ(λ)和相对光谱灵敏度S(λ)等,并根据色度学的三个基本方程 式求出被测物体表面颜色的CIE(国际照明委员会)三刺激值X、Y、Z, 代替人眼来表征物体表面的颜色特征。
兴起时期——1963年美国的氰胺和英国的I.C.I相继宣布用数学计算机 代客户作配色服务,视为电脑配色史的里程碑。
我国1987年开始进行国产电子测配色系统的研究,重点解决国产染 料的配色、混纺纤维的配色、底布转移等。沈阳化工研究院针对以上 情况研究测配色系统,并推出了SRICI(思维士)配色中文软件,为国内最 早中文软件,主要功能有单一织物和配方修正,混纺织物的配色和修正 ,颜色测量及质量控制和颜色配方库管理等。在原纺织部重视下,立题 “电子计算机测配色系统”,为“七五”攻关项目之一。
测配色软件在系统中的作用相当于人类的大脑。对测配色软件好坏 的评价最终表现在色差评定结果与人眼的相关性和给定配方的准确性。 测配色软件的开发都符合CIE准则,这是目前国际颜色控制行业普遍遵循 的理论准则。
3、电脑及打印机
显示被测样品各项参数,分析数据,输出相关数据及配方

计算机测配色概述

计算机测配色概述

计算机测配色概述纺织品染色需要依赖配色这一环节把染料的品种,数量与产品的色深联系起来。

长期以来,均有专门的配色人员担任这一工作,即先凭经验估算染色处方,打小样,目测核样,然后逐次逼近,直到同标准样相比,目测色差按灰卡达四级以上为止。

这一过程工作量大,费时,费料,还受配色人员的心理,生理因素变化的影响,配色重现性差[1][2][3]。

随着新染料,染料助剂的不断涌现,纤维原料的变化,流行色周期的逐渐缩短,人造光源的日益丰富,再加上产品的多品种,小批量,使得配色问题变的更加复杂。

如果继续依赖经验,无疑很难适应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

为此,人们希望能有仪器协助配色。

随着色度学,测色仪器和计算机的发展,使得这一愿望逐步实现。

计算机测配色适应当前纺织品市场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找到最经济的染色处方,打样次数少,节省了人力,缩短了生产周期,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计算机测配色可降低染色原料的消耗,减少常用染料和助剂的种类和库存。

它使用数据存储颜色信息,具有不褪色,便于查找等优点,有助于提高印染厂的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正由于以上的原因,使得计算机测配色的研究方兴未艾[4]。

同时,纺织品计算机测配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时代性的学科,它涉及到颜色光学,纺织染整,数值计算,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它在纺织印染工业中的应用与仪器测配色技术的发展几乎是同时开始的,后来随着数学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自动测配色仪器及其应用的研究与开发更为快捷与完善。

计算机自动测配色系统的研究及其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普遍,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工业颜色控制的质量,同时又强有力的推动了颜色科学的完善和发展[5]。

1 仪器测配色的发展历史及现状长期以来染料与颜料的应用中普遍以色彩合成与颜色混和理论为基础,采用人工配色,对配色人员的素质要求高,但既费时又难以适应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且成本高、正确性程度差。

为此,早在1940年就有人提出了用光电比色计读数法解决配色问题,即仪器配色。

计算机测配色技术在纺织品图案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测配色技术在纺织品图案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测配色技术在纺织品图案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包振华;徐华;王作宏【摘要】在分析纺织品图案与色彩构成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色彩的空间混合原理,提出了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处理纺织品图案设计中织物经纬纱线的配色问题.利用计算机测色技术建立纱线颜色库,再利用配色程序计算出经纬色纱交织后所形成的织物色彩,从而模拟纱线混色后织物的效果,达到快速配色的目的,这样就极大地简化了色织物中经纬纱线的配色问题,提高了纺织产品开发的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能更好更快地满足客户和市场需要.【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29)001【总页数】4页(P107-110)【关键词】计算机测配色;纺织品;图案设计【作者】包振华;徐华;王作宏【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轻工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武汉,430074;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轻工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武汉,430074;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轻工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11.1纺织品的图案是由不同颜色的经纬纱线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相互交织形成的,而色彩是图案的外在表现,纺织品图案设计非常注重色彩与图案的巧妙配合,并讲求艺术性、实用性、装饰性等特征[1].纺织品图案的色彩搭配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特点,偶然性是指色彩搭配由设计者的灵感发挥创作出来,必然性则是依靠设计者的实践经验或利用专业设计工具(如纺织CAD软件)完成色彩搭配.是否有既能满足一般设计人员方便快捷地完成纺织品图案、提高纺织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又能满足客户或市场需要的配色方法呢?在此,笔者就计算机测配色技术在纺织品图案设计中经纬纱线配色问题进行探讨.1 纺织品图案的色彩混合原理如前所述,纺织品的图案是由不同颜色的经纬纱线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相互交织而成的,图案的色彩则是按色彩的空间混合原理形成的.这里先简要描述一下色彩的空间混合原理及其对纺织品图案设计的影响.1.1 梭织物的组织结构机织物(梭织物)是由相互垂直排列的两系统纱线根据一定的组织规律在织机上相互交织而成的.织物的组织结构用来表示经纬纱线相互交错或彼此沉浮的规律,可分为原组织、小花纹组织、复杂组织、大提花组织等几种[2].原组织是机织物中最简单的组织结构,包括平纹、斜纹和缎纹组织,主要特点是每根经纱或纬纱上只有一个经(纬)组织点,其他均为纬(经)组织点,如图1为织物的原组织结构示意图.其他各种复杂的组织结构均以原组织为基础,适当加以变化,以得到各种不同的组织结构.图1 三原组织Fig.1 Th ree foundationalw eave在图1中,黑色部分表示经纱覆盖在纬纱上,形成经组织点,该部分织物的颜色显示为经纱颜色;白色部分表示纬纱覆盖在经纱上,形成纬组织点,该部分织物的颜色显示为纬纱颜色.这样,经纬纱线的相对位置不断变换,得到丰富多彩的纺织品图案与色彩的空间混合.1.2 色彩的空间混合原理自然界的大多数彩色都可以用适当比例的3种基本彩色混合组成的等色效应来模拟,常用色彩的三基色为红(R)、绿(G)、蓝(B).以三基色为基础的G rassm an定律给出了任一色彩C的表示方法[3]:色光的加色法是将两束色光打在同一点上形成一种新色光,对于任何线性的颜色坐标系统(如C IE XYZ系统)而言,只要将原来两种色光的坐标分别相加(位置矢量相加)就可以得到新的色光.因此,色彩相加的表示方法可描述为:色彩的空间混合是指将不同的颜色并置在一起,当它们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小到一定程度时,这些不同的颜色刺激就会同时作用到视网膜上非常邻近部位的感光细胞,以致眼睛很难将它们独立地分辨出来,在视觉中感受成一个新的色彩,从而产生色彩的混合,这种混合又称为并置混合[3].实际上,色彩空间混合中的各种颜色本身并没有真正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颜色,而只是借助一定的空间距离来完成其混合效果. 1.3 纺织品色彩的空间混合一般情况下,人眼能分辨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非常有限.视距在1m以下时,视距越小,视力下降越显著.因此,人眼接受外部刺激的亮度和色度受到周围背景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同时对比现象,包括亮度对比和颜色对比[4].当多种颜色并置在一起时,人眼就难以分辨某个具体的色彩,眼睛所见的将会是一块单一的色面,如图2所示.图2 色彩并置混合效果Fig.2 Co lo rm ix ing in hom ogeneous alignm ent色彩并置产生空间混合效果需具备3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色彩的形状肌理,即色彩用来并置的基本形状,如小色点(圆点或方点)、色线、网格、不规则形等.色彩的这种排列越有序,形状越细小,混合的效果就越单纯、越安静,否则,混合色会杂乱、眩目,没有形象感;二是取决于并置色彩之间的强度,色彩的对比越强,观看的距离越远,混合效果就越好;三是观看距离的远近,同是一个物体,近看形象清晰,层次分明,远看往往是个大感觉,明暗处于一种中性状态[5].色彩并置产生的空间混合可表示为:纺织品图案的色彩混合符合上述3个基本条件:并置在一起的经纬纱线为线状、细小,经纬纱线相互交叉混合,交织点为点状或线状;经纬纱线颜色可以有很大差异,也可以接近;织物常常是远距离观看,远看时,往往会感受成一种颜色,织物获得色彩明亮、丰富、强烈的艺术效果.2 计算机配色技术既然纺织品的图案与色彩是由经纬纱线相互交织得到的,则不同织物由于所使用经纬纱线的颜色不同、织物的组织结构不同、纱线的排列方式不同等,织出的图案与色彩效果将有很大的差异.为了准确地表达纺织品图案的色彩效果,以下采用计算机配色技术对其进行模拟.2.1 织物的混色比例计算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织物的组织结构不同,经纬纱线交织后将得到不同的颜色效果.经面组织的色织产品可以形成以经色纱为主的色感,而纬面组织可以产生以纬色纱为主的色感.对于方平或近似方平的色织物,其经纬色纱的混合比例可按下式进行计算[6]:其中cj,cw为完全组织中经、纬纱所占的百分数;tj,tw为经、纬组织点数;rj,rw为组织循环经、纬数.2.2 织物的混色效果空间混合和加色混合的原理是一致的,但由于纱线本身不是发光体,其纯度和明度都较低,因此,纺织品图案色彩空间混合的光亮度和鲜艳度都不可能完全达到色光的加色混合效果,明度只能达到被混合色的平均明度.按照色光的空间混合原理,可用下面的计算式模拟织物的混色效果:(3)式中,织物的混色效果(R,G,B)值是由经纱颜色(R,G,B)值和纬纱颜色(R,G,B)值根据完全组织中经、纬纱所占的百分数按照色彩的加法混合原理得到的,即:其中R,G,B为经纬纱线混色后纺织品的颜色值;R j,G j,B j为经纱颜色值;Rw,Gw,Bw 为纬纱颜色值.2.3 计算机配色处理将上述计算式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进行处理,模拟出织物的经纬纱线相互交织后的配色效果,程序处理过程描述见图3.图3 计算机配色算法Fig.3 Com pu ter co lo rm atch ing algo rithm在图3中,相关框图的参数要求如下.输入参数框:输入经、纬组织点数tj,tw;组织循环经、纬数rj,rw;经纬纱线颜色值R j,G j,B j和Rw,Gw,Bw;配色算法框:写出(1)~ (3)的计算公式;结果显示:将经、纬纱线颜色和织物最终混合效果颜色显示出来.将上述算法编写成织物配色效果模拟程序,通过输入相应的技术参数即可模拟出不同组织结构和不同颜色的经纬纱线交织后的配色效果.计算效果还要进行一定的修正,使之与实际配色相一致.运行程序,输入经纱的颜色RGB值(200,40,180),纬纱的颜色RGB值(20,10,240),假定织物组织为则最终织物的模拟效果如图4混合颜色框中的颜色.图4 经纬纱颜色及织物颜色效果模拟Fig.4 Co lo r effect sim u lation ofw arp,w eft and fab ric3 计算机测配色技术应用中的几个问题上述计算方法可根据织物的组织结构和经纬纱线的颜色快速得到色织物的局部或整体色彩效果,并可根据客户提供的织物颜色及时修正配置的经纬纱线颜色.为使上述测配色技术能更快更好地应用到色织物的纱线配色中去,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3.1 建立企业自身的纱线颜色库为实现快速配色,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对常用纱线或新型纱线进行测色(可由印染企业提供相关纱线颜色参数),建立较为完备的纱线颜色库,以便在配色时随时调用纱线颜色库信息.3.2 根据产品结构建立组织结构库根据自身产品种类建立相应的织物组织结构库,该结构库中可保存完全组织结构和局部组织结构,并计算出织物的混色比例cj,cw.3.3 计算机测色配色处理将相关参数输入到织物配色效果模拟程序中,模拟出织物的配色效果.若配色效果不理想,可修改相应的参数,直到配出较为合理的织物效果为止.3.4 上机试织,修改经纬纱线配色方案对配色结果进行上机小样试织,将小样颜色与客户样品对比,找出差距,调整配色方案,得到最终的织物配色结果.3.5 建立经纬纱颜色、织物组织、织物表观颜色库建立相应的经纬纱颜色、织物组织和织物成品表观颜色库,为快速配色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4 结束语色织物经纬纱线的配色及纺织品图案配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纺织品设计人员的实践经验,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借助于纺织CAD软件模拟不仅要有专门的软件,有时也显得较为复杂.对一般的色织物产品设计而言,为使纺织品图案设计更加方便快捷,利用计算机配色技术模拟织物的色彩效果,不仅可加快新产品的开发速度、提高生产效率,而且也使测配色技术应用更为灵活、简便.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姜淑媛.家用纺织品设计与市场开发[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2] 蔡陛霞.织物结构与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3] 阮秋琦.数字图像处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4] 谢光银.装饰织物设计与生产[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 贾京生.服装色彩设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 黄翠蓉.纺织面料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电脑测色软件应用概览电脑测色系统已被大量印染厂纺织-爱色丽

电脑测色软件应用概览电脑测色系统已被大量印染厂纺织-爱色丽

电脑测色软件应用概览电脑测色系统已被大量印染厂,纺织贸易公司所采用,越来越多的印染技术工程人员得以接触到这套系统,但是,现实使用情况是很多地方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功效,比如仅仅是测量然后出报告,或者传一个数据,甚至只是看看DE值大小。

这里有工厂操作流程的原因,比如因为业务繁忙,每天需要测几百个样品,只要能完成手头工作就可以了,没有时间考虑更多的应用;也有知识方面的原因,因为手头资料有限,操作手册仅仅介绍了某些参数的含义,而对于很多参数从来没有介绍;或者手册介绍很详细,但是没有中文版本等。

为了更好的让大家用好自己手头的测色系统,这里就色彩品管的应用中一些常用的功能以及某些常用参数含义做一下介绍,以便使大家有一个综合的概念;因为每种测色软件中的参数大多相同或类似,这里选择全球领先色彩解决方案供应商爱色丽公司的ColoriQC软件和ColorMasterQA软件进行演示;常见的软件页面如下:ColoriQC页面ColorMasterQA页面在常规的测色品管软件中,都会有几个部分:a标题栏,b菜单栏,c快捷按钮,d控制栏,e数据分析视图,f反射率曲线视图,g颜色模拟视图,h颜色空间视图等;除了标题栏,菜单栏,快捷按钮栏和控制栏都有外,其他的视图是可以自己添加的这就与软件的版本设计思路有关系了,比如:ColoriQC还可以配置数据统计视图、反射率数据视图、M&S报告视图、递交表格视图、趋势视图等;品管软软件还会有一些附加功能,比如,数据的导出功能: ColorMasterQA可以将数据倒入到MSExcel文本中,供操作者自由处理,而iQC的Remote功能则允许将数据传入常用的各种文本中,比如txt,Exel,Word文件,甚至xml格式;这种传输方便了与工厂队品管系统地扩展:如与工厂的ERP系统进行数据传输;各种测色软件中功能很多,下面以ColoriQC为例,介绍一下软件常规的应用:1.各种图表的应用举例:虽然各种图表都是由具体数据转化而来,都是数据的反应,但由于人们对图表感觉比数据要敏感,所以图表会使颜色差异分析更加直观,方便;A颜色空间:颜色空间视图实际是DL*,Da*,Db*数据在图形上的反应;工厂可以利用颜色空间视图中形象的容差圈,让使用者快速判定样品是否合格(圈内为何个,圈外为不合格),并确定颜色偏向及差异的程度;尤其是对拥有颜色理论不多的操作工更是如此;实际操作中可以由工厂主管设定颜色容差圈,操作人员只要查看样品点落在圈内和圈外,就可以判定样品是否合格了。

计算机在纺织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在纺织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在纺织中的应用研究作者:靳新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3年第02期摘要:本文主要从分析纺织物的图案色彩混合原理入手,重点分析计算机在纺织业测配色领域目前的主要研究应用,并指出计算机在测配色技术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纺织品;图案设计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177-001计算机的运用领域越来越广,在纺织业中利用计算机进行研究工作,能够减轻研究人员的工作强度,创造出更高的工作效益和经济效益。

测配色就是计算机在纺织业当中的运用之一。

纺织物的图案是由不一样颜色的经纬线经过一定的组织结构进行相互融合交织而构成的,纺织品讲求美观实用,是非常重视色彩和图案的相互搭配的。

1.纺织物图案的色彩混合原理图案的色彩是通过色彩的空间混合原理而构成的。

1.1梭织物的组织结构纺织物的结构组织表示的是经纬纱线交织的规律,可以分成原组织、小花纹组织、复杂组织和大提花组织这样几种组织类型。

原织物是最简单的一种在机织物的组织结构当中,特点就是每根经纱或者纬纱上面就只有一个经纬组织点,剩下的别的都是经纬组织点(图1就是一个纺织物的原组织结构示意图)。

原组织纺织物的纹路包括有平纹、斜纹以及缎纹这样几个组织。

每一种其他的复杂的组织都是以原组织为基础的,任何复杂的过程都有一个相对普通的开始就是这个意思了,原组织经过一些纹路的变化和设计之后,就可以产生出其他的更加美丽繁复的图案。

图1当中,黑色代表的是经纱覆盖在纬纱的上面,就会形成经的一个组织点,这个地方的纺织物的颜色就是经纱的颜色;白色代表的是相反的情况,也就是纬纱盖在了经纱的上面,形成了纬组织点,自然这一块的颜色就是纬纱的颜色了。

这样经纬纱之间不断交换着位置,就可以得出不同的颜色和图案,那么就会诞生一个层次鲜明,颜色图案丰富的纺织品了。

1.2各种颜色的相互搭配物理学告诉我们,大自然有三原色,我们所看到的任何颜色都是通过这三原色进行适当的搭配出来的,这三原色是红色(R)、绿色(G),蓝色(B)。

计算机测色配色在印染行业中的应用

计算机测色配色在印染行业中的应用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单色光的机会不多,一般接触到的都 是如自然界中的太阳光等复色光。这是由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组合 而成的混色光。复色光的不同波长辐射的相对功率分布决定了人 们对它的颜色感觉。所以,一定组分的复色光对应一种确定的颜 色。但是,一种颜色感觉并不只对应一种光谱组合,即两种组分 完全不同的复色光,有可能引起完全相同的颜色感觉,这就是颜 色科学中很重要的同色异谱问题。
计算机测色配色及在印染行业中的应用 12
在锥体细胞中又含有分别对红、绿、蓝光有响应的三种细胞, 其数量之比大约为32:16:1。
颜色测量
颜色品质管理
测色与配色
颜色传递
光与颜色 色度学原理 颜色测量 颜色品质管理 测色与配色 颜色传递
计算机测色配色及在印染行业中的应用 13
锥体视觉或明视觉(photopic vision): 锥体细胞的感光灵敏度低 在亮度为3cd/m2 (坎德拉/平方米)以上的光亮条件下起作用 能够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
光与颜色
计算机测色配色及在印染行业中的应用 19
色度学原理 颜色测量 颜色品质管理 测色与配色
在明视觉条件下,杆体细胞的光化学反应得到饱和,对光不 再反应,只有锥体细胞工作。锥体细胞的光化学反应也有一个饱和 上限,约为106 cd/m2 ,超过这一上限会产生刺眼的不快感。
在暗视觉条件下,杆体细胞起作用,并且它对光响应的灵敏度 非常高。但是,如果进一步降低亮度,则最终杆体细胞将不能感知 光亮。这种不产生响应的极限亮度与实验条件有关,约为10-6 cd/m2 。如考虑到人眼内部的光吸收和散射以及视网膜的吸收效率 等因素,这个极限亮度相当于5-14个光子(photon)。
测色与配色
颜色传递
光与颜色 色度学原理 颜色测量

计算机印染测色配色技术的应用——评《计算机测色配色应用技术》

计算机印染测色配色技术的应用——评《计算机测色配色应用技术》

染整技术·96·第40卷纺织行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在现代社会环境下高新技术的运用使得纺织行业已经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计算机印染测色配色就是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应用的典型代表。

计算机印染测色配色技术是一种综合了颜色科学理论、颜色测量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印染技术的高新技术成果。

计算机印染测色配色最大的现实价值在于能够利用数字来描述具象的颜色,将测色配色这一传统手艺转变为能够量化的科学技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来处理纺织常用中的色彩问题,让传统的目测评价逐渐变为现代设备评价,为纺织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测色配色应用技术》是一本在这一背景下编著的计算机印染纺织书籍,该书将染整企业中染色打样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作为切入点,以计算机测色配色的对象为载体进行论述。

该书共包括六个项目,即颜色基础知识、颜色的数字表示方法、纺织品测色、染料助剂性能测试、计算机配色、利用E-mail 传输qtx 文档和文本文档等色样档案。

在每个项目和任务中,对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过程都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同时附有任务实施的实践操作,对于染整技术学习者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

《计算机测色配色应用技术》中对计算机印染测色配色概念进行了界定,计算机印染测色配色为CCM(Computer Color Matching),是指利用光谱光度仪,即为测色仪来获取颜色样品的相关信息,通过计算机中的测色配色程序,利用计算机中存储的相关数据,计算出样品颜色差别以及参考配方的一种专用技术。

《计算机测色配色应用技术》中提出,计算机印染测色配色系统主要由硬件与软件部分构成,其中硬件中包括计算机以及光谱光度计。

光谱光度计:如需要对不透明的物体进行颜色的准确测量则需要使用光谱光度测色法进行。

光谱光度测色法是利用定量对比标准与测量样品在相同波长上的单色辐射功率,获得样品的光谱反射率所实现的。

光谱光度测色法仅仅知识一种相对测量,对两种单色进行定量的对比。

计算机测配色在印染行业的应用

计算机测配色在印染行业的应用

计算机测配色在印染行业的应用纺织品染色需依赖配色这一环节把染料的品种、数量与产品的色深联系起来。

长期以来, 均由专门的配色人员担任这一工作, 即先凭经验估算染色处方, 打小样, 目测核样,然后逐次逼近, 直到同标样相比, 目测色差按灰卡达4 级以上为止。

这一过程工作量大、费时、费料、还受配色人员的心理、生理因素变化的影响, 配色重现性差。

随着新染料、染料助剂的不断涌现, 纤维原料的变化, 流行色周期的渐趋缩短, 人造光源日益丰富, 再加上产品的多品种、小批量, 使配色问题变得非常复杂。

如果继续依赖经验, 无疑很难适应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

为此, 人们希望能有仪器协助配色。

随色度学、测色仪和计算机的发展, 使这一愿望逐步实现。

计算机配色适应当前纺织品市场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 可以在较短时间里找到最经济的染色处方, 打样次数少, 节省了人力, 缩短了生产周期, 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计算机配色可降低染色料的消耗, 减少常用染料和助剂的种类, 减少库存。

它使用数据储存颜色信息, 具有不褪色, 便于查找等优点, 有助于提高印染厂的管理和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正由于上述原因, 使得计算机配色的研究方兴未艾。

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物体,它的颜色特性可用三刺激值X,Y,Z来表示。

三刺激值是国际照明委员会(CIB)表色系统使色定量化的基础是色度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先测得物体的分光反射率曲线(或透光率曲线),然后再通过一系列计算得出X,Y,Z的值,固体表面色的三刺激值X,Y,Z由下式求得:常用的标准照D65明体为标准照明体和标准照明体和标准C照明体为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通常分2°和10°视场2组数据。

颜色的其它性质如色差、色深度、白度、荧光度等都可由三刺激值导出。

两个物体之间的色差E 对于颜色控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量。

由于对色的感觉因人而异,因而色差的定量具有与色定量相同的重要性。

CIE XYZ颜色空间是不均匀的,表示色差时,必须把非均匀颜色空间转换成均匀颜色空间。

电脑测配色系统的应用

电脑测配色系统的应用

3 2 电脑配 色的理 论依据 .
计 算机 自动配 色 主要 有 3 基 本要 素 :得 到初 个
始 配方 的公式 、预测 任何 色料 混合 物颜 色 的光学模
型 、调 整 配 方 使 之 接 近 目标 颜 色 。而 配 色 成 功 的
时 不合 格 ,这 种情 况 几乎每 个操作 人 员都碰 到过 , 主要 有 以下 几个方 面 的原 因:工厂 所使 用 的分光测 色仪 与客 户使用 的不一致 ;颜 色测 量时 的湿度 、温 度 、光源 条件 等测 量环境 不 一样 ,使用 热敏 性和光 敏性 强 的染料 时特 别 明显 ;测 量时 织物 的纹 路方 向
s s e a d i r c i a p l a i n l e c l c u a y c n r l n r vd o o e t g r p r o q a i n g m e t y t m n s p a t l p i t i oora c r c o to d p o i e c l rt s i e o t t u l y ma a e t c a c o k a n t n
3 电脑测 配色的工作原理和理论依 据
3 1 电脑测色的工作原理 .
我们应用 的是D t C lr S 6 0 测色系 统, 以 a aoo F 0 C C 差式 为 例 ,在 用 该系 统测 定 标准 样 后 ,再 测 M色
通过 测配 色系 统 即可找 出跳灯 现象 最小 、D 值最好 E
要 的部分 ,它 的作用 相 当于 人 的眼睛 ,所有 的颜色
均 需通过 它测 量后转 变为数 据传输 给软件 处理 。 目 前 ,电脑 测配色 系统 所使用 的分 光光度 仪主要 有两 类 :单光束和双光束。

计算机在染色技术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染色技术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染色技术中的应用摘要:计算机在染色技术中主要应用于测配色系统、染化料的自动称量和配制、染色工序的计算机中央控制及生产、技术资料、质量的计算机管理.测配色系统可快捷的确定客户来样颜色,并可根据计算机内储存的数据,给出相应的染色配方。

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了时间。

本文对计算机在染色技术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

随着计算机测配色系统的广泛应用,各种与计算机测配色系统相连的自动称量和配制系统相继在市场上出现。

中央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染色生产线计算机管理和操作的核心,它与计算机测配色系统、染化料自动称量和配制系统以及染厂生产、技术、业务计算机管理互联网,成为染色生产线一体化计算机管理系统。

染色工艺过程中的颜料染液自动测试和控制是世界级的重大课题,传统做法只能通过手工检测实施控制,极易造成染色过程的不稳定和产品的色差。

一、计算机在测色配色系统中的应用目前,电脑测色配色技术发展迅速,并在印染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该系统主要由具有双光束光学结构的高精度光谱光度计:先进的电脑测色、配色色彩管理软件和品质管理软件;较先进的计算机三部分组成。

系统不仅具有色彩测量、色差计算、配色、纠色、色号库、色泽分类、染料基础数据库以及染料强度K/S 值的管理,同时对印染产品的白度、泛黄指数、各种染色牢度的灰卡评级以及对染色产品的边中差、批間色差在色光的明度、饱和度和色调上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对于染料染色而言,由于染料相对于被着物数量很小,故可认为散射作用全由被着色物所致,公式可简化为:K/ S =(k/ s)1 C1 +(k/ s)2 C2 +(k/ s)3 C3 + …+(k/ s)nCn +(k/ s)0 (1)式中K、S分别为拼色后材料的总吸收和总散射;k0,s0 分别为介质的吸收系数和散射系数;k1,k2,k3,…,kn为各组分着色剂的吸收系数;s1,s2,s3,…,sn 为各组分着色剂的散射系数;C1,C2,C3,…,Cn为各组分着色剂的浓度。

电脑测色原理及在纺织检测中的应用

电脑测色原理及在纺织检测中的应用

电脑测色原理及在纺织检测中的应用2012-11-22 11:04:13有色纺织品在使用或加T.过程中,由于日晒、风吹、雨淋.、摩擦、汗溃、洗涤、熨烫等种种因素, 会使织物颜色的彩度、色相、明度发生变化^因此, 纺织品色牢度对消费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内在质量, 全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纺织品标准,都将一些色牢度指标纳人了限定的范围,由此可见色牢度的评定结果非常重要。

但是用传统方法辨色的结果常常与人的心理状态、年龄、环境.、疲劳程度有很大的关联,带有很多主观成分D现在,用仪器代替人眼来评定颜色之间的差异以及匹配程度已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应用。

本实验室目前也已引进了一台美国Data- colorSF600X型测色仪,经实践证明,该仪器能避免许多人为因素,较精确地反映试样的真实状态,并能衡量人眼无法得到的电子数据,能够方便快捷地应用于纺织检测领域。

1测试原理由于软件开发商编制的软件不同,应用电子计算机测色可能在具体的操作上会各不相同,但测试的原理是一致的,主要是基于CIE1931-XYZ表色系统,通过黑、白基准板的矫正,测得每种颜色的光谱反射率,进而得出纺织品颜色的三刺激值和色度坐标,并用CIEL4S色差公式计算彩度差、色相差、明度差等数据,得到所要求的测试结果。

2应用范围电子计算机测色目前可适用于大多数的纺织原料、纺织品、纺织制品-、塑料,定量评定包括荧光材料在内的纺织轻工产品的白度指数、淡色调指数、彩度指数、色相指数、明度指数、色差等。

适用的国内外标准有:GB/T 8424.2—2001相对白度的仪器评定方法GB/T 8424.3—2001 色差计算ISO 105-A01:1994色牢度试验一测试通则ISO 105-J02:1994白度的仪器评定方法AATCC 6:1999仪器评定颜色AATGC 7:1999仪器评定试样的色差AS 2001.4.A04:2004仪器评定贴衬织物沾色程AS 2001.4.A05:2004仪器评定变色灰卡等级3结果表述电子计算机测色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结果表述:——建立在CIE1976 LAB色空间修正基础上的试样与试样之间的色差AE_值。

浅析电脑测配色系统在硫化染料轧染中的应用

浅析电脑测配色系统在硫化染料轧染中的应用
民 美 术 出版 社 . 2 0 0 8
同专 业 和 层 次 的期 刊 、 杂志、 文集
等 有 关 于 服 装 专 卖 店 灯 光 布 局 与 光 效 设 计 的 资料 进 行 了归 纳 性 的 整 理 与研 究 . 并 对这 些 资 料进 行 了
尝试 性 的研究 与汇 总 。为 以后服 装
2 0 1 1
演 化过 程进行 了探 索 。
参 考 文 献 1 王超鹰 - 2 1 世 纪超 级 灯 光 设 计 [ M] . 上
海: 上 海 人 民 美 术 出 版 社 2 0 0 6
9 周 志敏 , 纪爱 华 . L E D、 O L ED 照 明技 术 与 工程 应 用 『 M] . 北京 : 电 子 工 业 出版
浅析电脑测配色系统在硫化染料轧 布赖 染料有 限责任 公 司 内蒙 古 阿拉 善右旗 7 3 7 3 1 1 )
摘 要 : 现 阶段 , 在 连 续的 轧软 生产 工 序 中 , 已成 功 的使 用思 维士 电脑 测 配 色 系统 , 能 直接 提 供 纯棉 灯 芯绒 织物硫化 染料 大样 染 色配方 一般 情 况下 . 1 — 2次放样就 能 达到相 关要 求 而且 配方异谱 的 同 色指数 较 小 , 选择 的料 也较 为精确 。 这样 , 就 能大 大的降低 生产成 本 , 据 推算 . 以此 种方法. 每年 大概 能创造 经 济效益 高达 6 0万元
电 脑 配 色 又 称 之 为计 算 机 配
我 国 虽 然 有 很 多 印染 厂 家 都 是 专 门生 产 灯 芯绒 染 色 与 印花产 品 的
理论 的 实 际使 用 中 . 其 理 论计 算 和 具 体 实 践 之 间 还 是 经 常会 出 现 差

计算机测配色技术在纺织品图案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测配色技术在纺织品图案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ma c i g o r n f y r f f b i n t x i s p te n d sg a e p o e s d b o u e r g a t h n f wa p a d wet a n o a r i e tl a t r e in c n b r c s e y c mp t r p o r mmi g c e n t c n l g t r u h t d i g p t l o o mi i g rn il . M a i g s o c mp t r o o me s r me t e h o o y h o g s u y n s a i c l r a x n p i cp e k n u e f o u e c l r a u e n tc n lg e h o o y,a y r o o wa c i r r se t b ih d a n c l r s t h l a y i s a l e .Th a rcc l rf r d b n e lc d wr p a d we ty r s b s e f b i oo o me y i t ra e a n f a n i c l u a e y u i g t e c l rma c i g p o r m.Th c u l fe to h a rcma c e o o i lt d a d t e a c l t d b sn h o o t h n r g a ea t a fc f e f b i t h d c l ri smu a e n h n e t s t e g a f r p d c l r ma c i g i c i v d Th r f r ,t e c l r ma c i g o r n f a n i g e ty h o lo a i o o t h n s a h e e . e e o e h o o t h n f wa p a d we t y r s r a l smp i e n y r y d f b i ,a d t e e f in y o e tls d v l p n n sp o u tv t flb ra e e h n e i l id i a n d e a rc n h fi e c ft x i e e o me ta d i r d c i iy o a o r n a c d f c e 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l
平纹织物 ;棉 织物染色工 艺 :室温入 染 ( 染料+ 氯化 钠6 / ,浴 比:1 0 0g L :3 )一升温染色 至6  ̄ ( ℃/ 0 C 1 m n 0m n i ,3 i )一加入 固色剂 固色 ( 水碳酸 钠2 / 无 0g L 0 g L 0 ,6 i )一温水洗 一冷水洗 一皂 或4 / ,6 ℃ 0m n 煮 ( 皂粉 1g L / ,无水碳 酸钠 1gL 5C,1 i ) / ,9  ̄ 0m n
验。
水洗 一晾 干 。大麻织 物 的染色 工艺 除染色 、 固色
温度 为7  ̄外 ,其余均与棉相 同。 0C 步 骤 I ,测色 。仪器 校验 :选 择合 适 的测色 孔 I 面积 ,然后 在软件 中选 择校验 ,按提 示完成 校验 。
测 色 :每 块 织 物 取 3 不 同 位 置 读 取 数 据 ,其 色 差 平 个

维达 到饱和 ,K S 不 再 因浓 度C /值 的变化 而变 化 ,染
色 达 到 平 衡 。 如 果 数 据 库 做 得 比较 精 确 ,所 有 的 浓
度 点 都会 落在 曲线 上 ,如果有 偏 离 曲线 的 点 ,应 修
正,直到符合要求 。
( )配色 实验评价 。通过 配色实验 的成功率 , 2 评 价其 数据 库 的准确 性 。配色 基本 过程 : 电脑 读 取
行,系统由九大模块组成 :配色文件管理、标准样 品 管理、配方管理 、质量控制 、初次仿样、配方修 正、
收稿 日期 :20—2 1 09 1—4
数据库 基础 色样 的制备 采用浸 染染色 工艺 ,染料 : 活性红 3 S B ,活性黄 3 S R ,活性蓝 F N B ,活性 黑G P S,
色 差 D 评 价 标 准一 C E a 或 C C 2 1 。 E I L b M (:)
均 值D < 1 E 。测量 时 必须 保 证色 样将 测 量 孔完 全 覆
盖 , 一 般 被 测 样 品折 叠 4 8 ,测 量 时 不 得 漏 光 , ~ 层 测 色 过 程 中测 量 口径 处 的 被 测 织 物 表 面 要 求 尽 量 平
整 有序 ,无褶 皱 ,同 时要避 开色花 点和 不均 匀处 。 本 实验研 究采用 标准 光源~ D 测色孔一 中面积 ;
图 1纺 织 染 色配 色软 件 功 能模 块
l实验
11染料数据库 . 11 1 . .染料数据库 的建立
0 ITX R N E 电脑 测 色 配色 系统 中的 “ 织染 色配 纺 色软件 ”能够在 中文W n o s 8 0 0 P i d w 9 、2 0 、X 环境下运
步骤 I,基 础色样 制 备 。数 据库 中基础 色样 染
功 能及配 色实验结果评价其数据库 的准确性;对该 系统的修 色功能、配方预 测以及 不同颜 色质量标准下 的色差
评 价 进 行 讨论 。
关键词 :电脑 测 色配 色;染料数据库;染 色;配 色, 色差 中图分类号 :T 9 . S 138 文献标识码 :B 文 章编号 :10 — 3 02 l)6 o 3 — 5 0 5 9 5 (0 00 一 0 0 0
随着现代颜色测量技术 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
展 , 电脑 测色 配 色 技 术 在 纺 织 品染 色 中 得 到越 来越 广

分光光度计校验 、系统设置、可选功能 ( 见图1 )。
泛的应用。电脑测色配色技术不仅克服了外界光源及
人 为 因 素对 测 量 结果 的影 响 ,而 且 能 够 对 染色 配方 做
料 浓度 档 的最 高浓 度 点 高 于 实 际使 用 的最 高 浓 度
点 ,依 照选 定 的染色浓 度范 围 ,合 理分配 数据库 染 色浓度 档 ( 一般6 档 及 空 白档 ) ,配制 染浴 ,根 ~8 据染料 和织 物 ( 底 )特性 ,选择适 宜 的染色工 艺 基 完成 染色 ,其染色 方式 包括浸 染 、轧染 、印花 。本
来样 一 电脑 自动 给 出 配 方 一 根据 配 方 打 样 ( 次 初 仿 样 )一测 仿 样与 来样 ( 标样 )色 差D D ≤1 E( E 合 格 ) ,D >1 行 配方 修 正 ,一 根据 修 正 配方 打 样 E 进 ( 修样 )-  ̄ 修样 与来样色差D ,D ≤1 - t -l E E ,则配色 成 功 ,配色 实验完 毕。 1 13 . .染料数据库 的应 用 标 样与 数据 库染 料相 同、基底 不 同 的交叉 配色 实验 ;标 样 与数 据 库 染 料 、基 底 均 不 同 的配 色 实
染料各浓度 档 (o f :0 0 ,0 0 ,0 1 ,0 3 , % m ) . 0 . 3 . 0 . 0 1 0 ,2 O ,3 o ;基底 分别 为纯棉针织 物及大 麻 .0 .0 . 0
作者简介 :关颖 ( 7 15 一),女 ,高级 实验师 9
鬈1 6 月 .  ̄ t
关颖: 测配系在织染中应 等 脑色色统纺品色的用 电
出快速 的反应及分析 。颜色数字信息的快速 反馈 ,为 生产的实用性和 高效性 ,以及与 国际通行的颜 色质量
评价标准接轨 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提供了保障。本实
验主要对意大  ̄ 0 I T X 0 R N E 电脑测色配色 系统 中 “ 纺织 染色配色软件 ”的应用一 染料数据库 的建立与评价 以 及系统的其它功能进行探索与研 究。




V l 2N . o_ o 3 6
J n2 1 u .0 0
电脑 测色配色系统在 纺织 品染 色 中的应用
关 颖 王建 明 王璐倩 梁冬艳
北京 10 2 ) 09 0 ( 北京服装学院 材料科学 与工程学院
摘要 :探 讨0 IT X R N E  ̄脑 测 色配 色系统在 纺织品染 色中的应用。建立染料基础数据库 , ̄ / 系统 自动检验 , 1 l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