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认识建筑 建筑与环境的认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作业 布置
内容:收集案例,采用 A2 图幅,运用专业图式及文字对建筑、环境
与人进行分析,完成参观报告。(详见本讲任务书、指导书)
要求:个人完成,1 份/1 人,全体按时上交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具挂图
教师课件
小节及学生
存在的问题
(教师课后
填写)
第一讲 认识建筑/人、建筑与环境的认知
1.1 建筑及其范围
教学思想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⑴ “问题牵引教学法“:对于较难理解的基本概念,主要采用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讨论,寻找就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方法
⑵ “设计师需求为动力”的教学方法,从设计师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自发
的探索。
⑶ “讲、学、练”相结合:对于复杂的细节思考和想象,大量采用演示、
讲解加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连续性的思考和实践中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工艺
……
3.4 建筑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⑴ 广泛的知识积累 ⑵ 扎实的设计功底 ⑶ 丰富的想象力 ⑷ 把握生活的脉搏 ⑸ 重视建筑法规的学习 ⑹ 加强设计实践,提高设计能力
第 4 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知识 4.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第 1 部分 初识建筑
1.1.1 建筑的定义
《辞汇》注解:筑造房屋、道路、桥梁、碑塔等一切工程。 《韦氏英文字典》:设计房屋与建造房屋的科学及行业,构造的一种风格。
1.1.2 建筑涵盖的层面
⑴ 与人的关系:为人们提供活动的场所; ⑵ 是一门工程:大多数情况下需建造而非纸上谈兵; ⑶ 是一门科学:涉及居住行为、设计行为、材料与技术等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 ⑷ 是一门行业:在社会分工中,建筑扮演着特定的角色; ⑸ 是一门艺术:建筑的美感由此产生。
3.2 设计程序
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建设项目确定以前,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建设 项目确定以后,为工程建设提供设计文件。
设计工作程序包括参加建设项目的决策、编制各个阶段的设计文件、配合施工和参加验 收、进行总结的全过程。
设计步骤:建设项目一般按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进行。技术上复杂的建设项 目,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可按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进行。
⑵ 建筑的艺术性是基于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建筑与土木工程除了在技术层面上有共通 之处,最大的差异在于建筑的艺术性和历史感。
1.3 建筑与社会
建筑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学科。而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并与社会组织和现象产生互 动关系,即建筑是社会化产物。
如:北京的“紫禁城”:反映当时社会阶层关系的明显例证:历经元代—明代—清代, 形成至高无上的轴线感。
3.2.1 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应在总体设计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初步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⑴ 设计的依据; ⑵ 产品方案; ⑶ 原料、燃料及动力的用量和来源; ⑷ 工艺流程; ⑸ 主要设备选型及配置; ⑹ 总图运输; ⑺ 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
3.2.2 技术设计
技术设计是对重大项目和特殊项目为进一步解决某些具体技术问题,或确定某些技术方
1.1.3 狭义的建筑本质
即以“房屋”或“建筑物”为中心,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抵抗风雨的遮蔽物”。建 筑的本质是提供适合人们居住与活动的房舍。建筑设计是先满足人类居住的本质特性,后从 各种偶然特性寻求变化的行为——这样的设计准则适于建筑,也适于其他,如“灯”的设计 ——先照明,后美观
由此:中国的“民居”与巴黎的“卢浮宫”在本质的某个意义上是相同的。
结构是建筑的骨架,起承重、传载的作用,具有安全性、稳定性、耐久性等。
2.2.2 建筑材料
从传统的木、砖、石、土——近代的钢、水泥、混凝土——现代的玻璃、铝合金等轻型 材料——复合材料。
2.2.3 建筑施工
建筑工业化生产。
2.3 建筑形象
即建筑的美观。建筑是人类艺术中重要的一支,但两者间的最重要差异在于建筑有它的 实用性。但如果满足建筑物机能需求,造一个“可住”、“可用”的房子,则并非是一件“好的”
2.1 建筑功能
即建筑的用途。不同的建筑类型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均应满足基本的功能要求。如: 住宅、教学楼、医院、办公楼、纪念馆、商场等。
2.1.1 满足人体基本活动尺度的要求
包括: ⑴ 人体尺度及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 ⑵ 家具及设备尺寸与使用它们的必要空间尺度。 如:建筑平面形式、功能、布置及空间尺度的确定:
建筑作品,仅仅是一门土木工程设计。 建筑形象之美没有绝对的答案,是由诸多要素共同发挥而获得的一个完美组合。如:比
例、尺度、平衡、对称、韵律、统一、变化、对比、色彩、质感等。
2.3.1 比例
⑴ 定义:比例是物体的每一部分构件与整体之间,存在 着一种数字(倍数)关系,而且每一部分与其他部分存在一种 数字(倍数)关系。
用什么建造?如何建造?包括建筑材料、结构、施工技术、设备等。
2.2.1 建筑结构
“没有将建筑设想变成物质现实的工程技术,就没有建筑艺术。” 工程技术一直影响着建筑造型。各个时代的建筑师都是对材料在技术上的熟练掌握从而 得到启发。 如: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中世纪的歌特式教堂都是特定技巧的高度提炼。在建筑学中 艺术和技术曾长期是一个统一体,后来分工细化。
社会与人的关系,建筑的基本构成、设计要素内涵;了解建筑的基本范畴
教学目的
及类别;
⑶ 使学生初步了解中西方建筑发展的总体背景知识,建筑与人居环境
的基础知识;
⑷ 初步了解如何从专业的角度描述建筑(图示或文字)。
⑴ 了解建筑的定义;
⑵ 了解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建筑师的职责;
⑶ 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第 3 部分 建筑师的职责 3.1 建设程序定义
建设程序——指建设项目从设想、选址、评估、决策、施工到竣工验收、投入生产的整 个建设全过程所遵循的先后次序。我国现行的建设程序包括后面将要叙述的九项具体工作内 容。
⑴ 项目建议书 ⑵ 可行性研究 ⑶ 设计任务书 ⑷ 编制设计文件 ⑸ 列入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⑹ 设备订货和施工准备 ⑺ 施工 ⑻ 生产准备 ⑼ 竣工验收
1.1.4 广义的建筑本质
狭义的建筑是以人与建筑物为范围;而广义的建筑则包含所有人类居住环境的课题。即 广义建筑的本质就是我们的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环环相扣而且必须由小至大紧密配合的 层次关系。
1.2 建筑技术与艺术
建筑是一门工程,即由设计——施工——使用的过程。
⑴ “大兴土木”:说明建造的复杂程度,是通过物质材料与工程技术手段来实现,消 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力。
利用这种差异的对比作用,以求打破单调,求得变化。
⑵ 对比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a、方向性的对比——常见的方法。有横竖、左右、前后三个方向。
b、形状的对比——引人注目。但能否采用,取决于内部功能——合理性——应认真推
敲各部分体量之间的连接关系。
c、直与曲的对比——个别建筑采用可以通过直曲的对比来丰富建筑体形的变化。
⑵ 希腊人认为具有美感的男性与女性的身体、四肢与整 体间具备了上述优美的比例关系,甚至头部中从头顶到下巴存 在一定的比例关系时,此时脸很美。
2.3.2 尺 度
⑴ 定义:不是自身绝对的内在数字关系,而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相对的一种关系。 ⑵ 建筑与人体 ⑶ 建筑物之间 ⑷ 建筑各部分之间 ⑸ 与“比例”区别 比例是达成建筑物本身的和谐关系; 尺度是追求建筑物与周围环境间的和谐 关系。 ⑹ 共点:均为建立和谐的视觉秩序。
知识目标
⑷ 初步了解西方古典建筑的发展史及古典柱式的特点; ⑸ 初步了解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必然性;
⑹ 初步了解格罗皮乌斯、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赖特这四位现代
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的建筑成就;
⑺ 初步了解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则之下,建筑师们在创作思想与手法
上显示出分化和多样发展的趋势。
初步具备对建筑的认识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和绘图提高对建筑的基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指导书
教学课题 (章节) 课内学时
课型
第一讲 认识建筑/人、建筑与环境的认知
18
课外学时
18
理论教学(8 学时)+实践教学(10 学时)
教材及 参考书
⑴《建筑初步》 田学哲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⑵《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01)
⑶《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2001)
⑷《图解思考》,[美]保罗·拉索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⑸《建筑空间组合论》
彭一刚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⑹《外部空间设计》 (日)芦原义信著 尹培同译
⑺《建筑设计资料集》(一)
⑻《建筑的涵义》
刘育东著 天津大学出版社
⑴ 启发学生初步了解建筑空间、环境、功能,组成的一般元素并分析
其相互关系;
⑵ 启发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分析和发现建筑问题的方法;解读建筑与
案而进行的设计。
3.2.3 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是把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中确定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案根据建筑安装工 程或非标准设备制作的需要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把工程和设备各构成部分的尺寸、布置 和主要施工方法,以图纸及文字的形式加以确定的设计文件。
3.3 设计工作
设计工作的专业分工示意
建筑 结构 给排水 供暖 通风 供电
⑵ 对称形式的均衡:明确的轴线。给人以严谨、完整和庄严的感觉。与功能有矛盾, 适应性不强。
⑶ 非对称的均衡:给人以轻巧活泼的感觉。功能的适应性较强。 ⑷ 动态均衡:没有轴线和均衡中心。
对称形式的均衡
不对称形式的均衡
动态均衡
2.3.5 对比与微差
⑴ 定义——体量是内部空间的反映。内部空间的差异性必然反映在外部体量的组合上。
空间高度:净高要求——住宅 >2.4m ,教室 >3.4m ;单层工业厂房:与内部设备、 结构有关;
2.1.2 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即建筑朝向、保温、隔热、防潮、隔声、采光、通风、照明等要求。
2.1.3 使用过Leabharlann Baidu和特点的要求
即人的“动线”需求,使人们能在建筑内外及建筑物各个空间顺畅的流动。
2.2 物质技术条件
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材料技术不同、服务内容不同、人们的审美观点不同, 影响建筑由内部功能到外部形式发生质的变化。
1.3.1 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的影响
建筑空间的不同历史时期演化: 1.3.1.1 萌芽时期 主要体现在防御和储存的建造活动。 1.3.1.2 发展时期 ⑴文字的发明和铁矿的冶炼标志着人类文明的真正开端。 ⑵人们用理智和科学从多样性和异质性的具象事物中概括、提炼出带有共性的抽象几何 空间。 ⑶建筑不仅满足生存需要,还逐步加入了精神内容。 1.3.1.3 成熟时期 建筑类型的增多,建筑技术的提高,建筑理论的系统发展,世界各国、东西方都形成 自己完全的建筑空间体系。 如:东方建筑单体以“间”为单位,群体以“院”为单位,沿平面展开,形成不同类型的建 筑群,可谓“以不变应万变”。 西方建筑空间发展传承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文化的“人本主义”设计思想,不同建筑空间 型制各不相同,并得以发展,走向成熟。 1.3.1.4 融合时期 工业革命后,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不断涌现,满足日常功能的建筑空间应运而 生,建筑地域性和民族性差异渐小。 1.3.1.5 多元时期 人类的需求日趋高标准、多层次、多样化,“以人为本”成为一切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建 筑空间发展最大限度地体现人的价值和中心地位,成为真正的“人性空间”。
2.3.3 律动
⑴ 定义:強弱元素依序交替出現的規律现象 ⑵ 自然界:电线上的燕子,在简单的架构中,燕子姿态大同小异,产生生动活泼的感 觉; ⑶ 声音:海浪、雨滴; ⑷ 人类自创; ⑸ 听觉; ⑹ 音乐; ⑺ 视觉; ⑻ 舞蹈、体育、美术、建筑。
2.3.4 均衡与稳定
⑴ 定义:从人的心理体验中一直有一种追求稳定的趋势,反映在建筑美感的因素上 就是视觉上的平衡。
1.3.2 社会思想意识、民族文化特征对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 1.3.3 地区自然条件的影响
第 2 部分 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提出实用、坚固、美观为构成建 筑的三要素。
每一社会历史时期,人类都以其特定的方式和形态解决:建筑学和建筑设计、建筑工程 技术、建筑人为及艺术内涵与表露。
能力目标
础的专业理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使其具有分析问题、解决
素质目标
问题的能力。
重点
⑴ 初步了解建筑的基本概念; ⑵ 初步了解中西方建筑发展的总体背景知识以及建筑与人居环境的 基础知识。
难点
⑴ 了解建筑属性; ⑵ 分析建筑基本构成要素; ⑶ 思考中西方古典建筑于当代建筑的借鉴与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