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闽南方言看闽南民间歌谣的_韵_味
闽南童谣顺口溜
![闽南童谣顺口溜](https://img.taocdn.com/s3/m/55aa738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40.png)
闽南童谣顺口溜闽南童谣是闽南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谣,顺口溜则是常见于童谣中的一种形式,特点是韵律和押韵比较明显。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闽南童谣顺口溜,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第一首童谣:洲仔花草多,花草很漂亮。
冬天寒风吹,花草冻得跑。
风停花活现,四季花相继。
这首童谣以洲仔花草为主题,描述了闽南地区的四季变化。
主要通过花草的生长和四季的交替,展示了洲仔花草的美丽和四季的变化。
第二首童谣:瓜仔瓜仔大如石,摸上去像打老鼠。
切开来是甜的啊,不如它家的汤圆。
这首童谣以瓜果为主题,描述了瓜果的外貌和味道。
通过比较瓜果和汤圆的美味,表达了对瓜果的喜爱。
第三首童谣:风筝飞上天,红红的心上面。
红尾巴刷刷刷,蓝线信号响。
这首童谣以风筝为主题,描绘了风筝在蓝天中飞翔的场景。
通过描述风筝的外貌和尾巴激动的摇曳,传达了风筝在空中的美丽和自由。
第四首童谣:房前种花花开好,西瓜秧儿瓜花放。
瓜熟果儿人采摘,开花结果人人夸。
这首童谣以农田为主题,描绘了农民栽种西瓜的场景。
通过描述西瓜的生长过程和农民的采摘收成,表达了对农田劳动的赞美和对丰收的庆祝。
第五首童谣:摘柚子好辛苦,果肉黄黄皮又绿。
舀出来一团团,甘甜味苦嘴里塞。
这首童谣以柚子为主题,描述了摘柚子的辛苦和柚子的味道。
通过描述柚子的颜色和味道,表达了对柚子的喜爱和对劳动的尊重。
以上是我为大家介绍的一些常见的闽南童谣顺口溜。
这些童谣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明快的韵律展示了闽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场景。
希望通过这些童谣能够让大家更加了解和熟悉闽南地区的文化传统。
闽南童谣介绍
![闽南童谣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709fe2b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2.png)
闽南童谣介绍
闽南童谣是福建省南部地区,特别是泉州、厦门、漳州等地的民间儿童歌谣。
这些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反映儿童生活乐趣的歌谣,也有寓教于乐的道德教育歌谣,还有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对家乡热爱的歌谣。
闽南童谣的语言生动活泼,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它们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富有节奏感的韵律,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
这些歌谣不仅富有娱乐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精神食粮。
闽南童谣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们是研究福建南部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同时,闽南童谣也是闽南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了闽南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闽南童谣正在逐渐被遗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大对闽南童谣的研究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闽南童谣的魅力。
总的来说,闽南童谣是福建南部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端午节闽南童谣的蕴意
![端午节闽南童谣的蕴意](https://img.taocdn.com/s3/m/6e0ac027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22.png)
端午节闽南童谣的蕴意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与中秋节、春节和清明节并列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今年,端午节将在6月14日盛大举行。
对于不同地区的人们来说,庆祝端午节的方式和形式各不相同。
而对于闽南地区的人们来说,端午节和童谣是密不可分的。
闽南童谣,顾名思义就是儿童歌谣,是闽南地区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化形式,但是它表现出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历史影响却不仅限于儿童范畴。
闽南童谣所包含的趣味性和传承性,让它成为了闽南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
端午节与闽南童谣的结合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体现。
端午节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习俗传承、地域分歧等因素,端午节的形式和民俗习惯在各个地方略有不同。
而在闽南地区,端午节的习俗多与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密切关联。
而闽南童谣则在这些传统节庆活动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中,闽南童谣最为热闹。
相传这支歌曲要由船头领唱,全组人员声嘶力竭,快节奏的童谣音乐配合着龙头的划水声、鼓声和呐喊声,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命力和内在的韵律感。
在这段快节奏的童谣中,闽南人表达了他们的信仰和情感。
通过这种传统体育运动,人们彼此之间的凝聚力和友谊也得到了加强。
此外,在端午节的食粽子活动中,闽南童谣也是不可或缺的。
闽南人喜欢把思念之情融入到这个节日里,他们制作的粽子也多以家乡的味道为主,比如蚝油肉粽、五香肉粽等等。
在闽南地区,家家户户都会在端午节之前忙碌着粽子的制作。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会随着成人的歌声跳跃着,品尝着母亲手中的美食,感受到浓浓的民俗风情。
这样的情景也被闽南童谣所记录和传承。
总之,闽南童谣所表现出的蕴意远不止于儿童范畴,它还承载着整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闽南童谣与端午节的结合,体现了闽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日常娱乐的独到见解。
在这个丰富多彩的端午节里,我们也应该学会通过闽南童谣这一形式,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遗产。
浅析闽南语民歌
![浅析闽南语民歌](https://img.taocdn.com/s3/m/887e7b9abceb19e8b8f6bac1.png)
浅析闽南语民歌作者:樊秋玥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11期摘 ; 要:“闽南语音乐”产生在闽南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民族民间音乐基础的移民地区,它多方吸收了姊妹艺术及海外音乐的某些因素,经历漫长的社会发展历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地方乐种。
它的形成是闽南音乐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
它以独特的语言魅力和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在我国音乐宝库中闪耀着瑰异之光。
本文从闽南语民歌的来源开始,介绍了闽南语民歌与闽南多种戏曲的历史渊源,并且较为全面的分析了闽南语民歌在各个地区的地方差异,作者用具体的歌曲个案来向大家介绍其独特的音乐特色,学习声乐教育专业的作者对闽南语民歌的传承有着独特的见解。
由于闽南与台湾一水相隔,有着极为密切的历史文化关系,所以对闽南语民歌的研究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闽南语;民歌;发展;传承中图分类号:J607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094-01台湾问题一直是牵绊着祖国人民和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民族情感的问题。
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什么压力都无法把它和祖国分开。
相同的血脉和共同的文化是一种巨大的凝聚力,无论何时都是维系着台湾与大陆密不可分的精神纽带。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明末清初闽南人大规模的迁入台湾,大陆文化向台湾的传播在这个时期也尤为突出。
台湾的语言主要来自福建,尤其是闽南话在台湾岛内被广泛使用,成为了最常用的语言。
清代到台湾任职的许多外省官员,都记载了台湾“土音”难懂的事实。
朱景英在《海东札记》中说:岛内“凡货食物,率土音叫唱,不可晓。
……《使槎录》云:郡中鸯舌鸟语,全不可晓。
如刘呼涝,陈呼谈,庄呼曾,张呼丢,吴呼澳,黄无音,厄影切,更为难省”。
《台游笔记》亦云:“土音啁啾,初莫能辩:呼内地人曰…外江郎‟、吃烟曰…脚荤‟、茶曰…颠‟、饭曰…奔‟、走路曰…强‟、土娼曰…摘毛官‟、玩耍曰…铁拖‟。
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
![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https://img.taocdn.com/s3/m/2ac8765259eef8c75fbfb3ff.png)
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蔡家谱闽南歌谣与闽南文化的构成关系极其密切,是闽南文化的折射和体现。
闽南文化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关系相当大,闽南民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闽南文化独有的丰富内容。
中原文化因北方汉人的大量的迁入而传入闽,所以福建闽南歌谣中的许多表现与中原文化相关的内容。
如闽南民歌当中的传说故事歌——史诗类:德化的《舜哥歌》从盘古开天地唱起,讲了尧舜禅让的故事。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唱的:姚舜行孝传天下,堪称国内第一人;尧帝当面就禅让帝位自称臣。
姚舜听了心不宁,便对尧帝当面讲分明:帝殿君王的福分,从小不敢相争登。
尧帝再三表真诚,行孝爱民人人敬;。
安溪的茶歌调《孟姜女送寒衣》对孟姜女从成婚到为丈夫寒衣再到与秦王对骂进行描写,以致“秦王被骂跳入海,东海传来水牛声。
”许多传说故事歌中的人物和情节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中原。
福建的宗教十分兴盛,特别是佛教和道教长期影响着福建人民的生活。
如惠安的《正月正》歌中有一段唱佛教的盂兰盆节的热闹:“盂兰大会号无遮,到处募缘笑语哗。
演唱《木连》三日夜,纷纷看剧乱如麻。
”各类巫师在举办各种法事时常唱出独特的经咒诀术歌谣,如永春的《乌髻观音咒》、《黄公祖师咒》、德化的《关帝咒》等闽南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元性,闽南歌谣的特点与闽南文化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这里说的多元性指的是闽南缺乏一种征服力很强的强势文化,谁也征服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由此形成的文化割据的状态。
在闽南文化当中有:厦门文化(作为经济特区和历史上五口通商的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交流,这是主要针对岛内而言的,针对岛外,海沧、杏林、集美、同安,又因距离差距大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方言区,这是由于这些地方靠近内陆又没有对外开放所决定的。
)、泉州文化(沿海的石狮、晋江文化与山区的安溪、永春文化又不一样。
)、漳州文化(从石码、东山、漳州市区等地又随着地理位置、经济情况的差异表现出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试论闽南语合唱的演唱特点
![试论闽南语合唱的演唱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b384b7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1d.png)
试论闽南语合唱的演唱特点闽南语是中国南方福建地区的一种方言,同时也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一种语言。
闽南语合唱是利用闽南语进行歌唱演绎的一种音乐形式,在闽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闽南语合唱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唱特点,下面就来一起试论闽南语合唱的演唱特点。
一、音乐风格多样闽南语合唱的音乐风格多样,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民族特色。
闽南地区历史上曾经沿海贸易发达,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闽南语合唱中不仅有自己的传统曲调,还融合了外来音乐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
从古典的山歌、乡土情歌到现代的流行音乐,闽南语合唱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使得演出形式更加多样化,吸引了不同年龄层和不同喜好的听众。
二、语言表达生动闽南语是一种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在闽南语合唱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由于闽南语的文学和艺术价值很高,因此闽南语合唱具有独特的语言韵律和表达形式。
闽南语的字音丰富,可以通过变调、抑扬等方式完成语言表达,使得合唱更加动听和生动。
闽南语合唱中还常常运用平仄、喃字、押韵等修辞手法来丰富表达,使得歌曲更加富有韵味。
三、情感表现深沉闽南语合唱在表现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深沉和细腻。
闽南人民勤劳朴实,生活在山水之间,他们对生活和情感有着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闽南语合唱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真挚的表达,将民间故事、乡土风情、生活琐事等融入到了歌曲之中。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真切贴近生活,表达了闽南人对于家乡、亲情、友情的深刻眷恋和热爱。
无论是抒情、思乡还是赞美,闽南语合唱都能够使人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四、声乐特色独特闽南语合唱的声乐特色独特,表现出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闽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声乐传统,包括潮剧、木偶戏、闽南民谣等,这些传统音乐影响了闽南语合唱的声乐演唱方式。
闽南语合唱的声乐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闽南喉音”的发声特点,即用于表现情感的颤音、滑音、发韵等方式;二是运用“切字唱”技巧,即在演唱时利用吐字、引韵、声调等方式使得歌曲更加传神,表达更加深刻;三是多声部和声的运用,通过高低、明暗的对位,形成悦耳的合音效果。
从闽南方言看闽南民间歌谣的“韵”味
![从闽南方言看闽南民间歌谣的“韵”味](https://img.taocdn.com/s3/m/52a713f4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c2.png)
从闽南方言看闽南民间歌谣的“韵”味
陈立红
【期刊名称】《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30)006
【摘要】闽南歌谣是我国民歌海洋中的一枝奇葩,这不仅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独特地域特色,更主要是它与当地人民的方言、文化、风土人情紧密结合。
闽南民间歌谣与其赖以生存的特定的方言环境和地域文化之间。
特别是闽南方言韵律与民歌乐律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动态联系。
其演唱语言的韵律与方言语调中的平仄起伏、韵脚谐合之美,能让当地人民一听即懂,一唱就能引起共鸣。
【总页数】5页(P136-140)
【作者】陈立红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音乐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02
【相关文献】
1.从闽南方言俗语看闽、台婚姻旧俗——《闽南话漳腔辞典》札记 [J], 汪毅夫
2.《切韵》系韵书歌戈韵与现代闽南方言比较研究 [J], 陆招英;
3.闽南方言民歌“雷州歌”的基础方言与用韵再论 [J], 董国华
4.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从闽南方言借词看闽南华侨与印尼、马来西亚人民的友好关系 [J], 孔远志
5.《广韵》中鱼韵在闽南方言里的读音层次 [J], 朱媞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音乡韵源流长——闽南地区歌谣文化内蕴阐释
![乡音乡韵源流长——闽南地区歌谣文化内蕴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68e1384e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7.png)
乡音乡韵源流长——闽南地区歌谣文化内蕴阐释乡音乡韵源流长——闽南地区歌谣文化内蕴阐释闽南地区是中国南方一个重要的地域文化圈,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歌谣作为一种传统的口头文学形式,一直以来存在于闽南地区人民的生活中,传承至今。
乡音乡韵,流传千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文化深度。
闽南地区歌谣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古人将这些故事转化成歌曲,歌唱表达出人们对神话故事和传说的情感和敬意。
同时,歌谣也是人们生活中的记录者,记录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和社会风貌等。
闽南地区的歌谣以其特有的节奏和旋律形式吸引着人们。
其中融入了方言的独特特点,使得歌谣更具韵味。
闽南方言发音独特,韵腔多变,这也为歌谣的传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传,闽南方言丰富的韵腔得益于古代的音韵演变过程中,外来族群的语音和当地方言的融合。
这种韵腔的演变与方言的传承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方言文化。
闽南地区的歌谣文化内蕴丰富多样。
首先,它是地域文化的传承者和表达方式。
通过歌谣,人们传承和表达着对祖先和故土的深情厚意。
歌谣中流露出的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体现了对先辈的尊崇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其次,歌谣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记录者。
闽南地区是一个农业兴盛的地区,人们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
歌谣不仅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展示了丰收的喜悦,还记录着农耕劳动的辛苦和岁月的沧桑。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闽南地区的歌谣文化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冲击。
城市化带来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模式的改变,使得人们渐渐放弃了传统的歌谣形式。
其次,新媒体的崛起也给传统歌谣文化带来了冲击。
新媒体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较广,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流行音乐和新形式的娱乐方式,而对于传统的歌谣文化日渐陌生。
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地区的歌谣文化,一些措施和行动已经在进行中。
首先,一些歌谣爱好者和文化机构开始开展歌谣的收集、整理和传承工作,致力于将闽南歌谣融入当代生活中。
从闽南方言看闽南民间歌谣的“韵”味
![从闽南方言看闽南民间歌谣的“韵”味](https://img.taocdn.com/s3/m/06e5439151e79b896802269e.png)
有反映孩趣天真活泼的童谣。如 《 天乌乌》 一只鸟仔》 丢丢铜》 青蛙》 油柑 《 《 《 《
枳 》还 有情歌 《 交阿妹 同厝 边》 阿妹 留心 到几 时》 。这些 民间歌谣 都 是异 , 要 《 等
常的直 白朴 实 , 人听 了亲 切 、 动 。 让 感
收 稿 日期 :01 - 5 0 2 10 —4
几 乎 每 个 句 式 韵 脚 都 押 在 “ 机 韵 u,上 飞 i ’ ( : 注 闽南 方言 有 1 5韵 ) 且韵 律节 奏 规整 统 一 , , 和 谐 上 V, I形象 好记 。 童谣 可 以说是 人 生成长 中认 知 世 界 的第 一道 窗 口, 们 每个 人 的成 长 、 我 知识 的获 得 几乎 都 是从 童谣 开 始 的 。这 首 童谣 不 仅 给孩 子 直观 形 象地 描 绘 了青蛙 目啁大 蕊 、长 舌 阔嘴 的体 态 形象 , 同时 又教 了孩 子青 蛙是 以蚊仔 做 饭 顿 、 会 跳会 泅水 的益虫 。 还有 七 言 四句 的情歌 《 要交 阿妹 同厝 边 》 :
21 0 1年 1 1月
第3 O卷
第 6期
重庆 文 理学 院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 h n q n ie st f rsa d S i c s o il ce c s d t n o r a o g i gUn v ri o t n ce e ( ca in e i o ) oC y A n S S E i
特 定 的地 理 环 境 和 历史 背 景 造 就 了 闽南 方 言 及赖 其 生存 的特 定 音 乐 文
化 。 方言 特征 而言 , 就 闽南 方言 是与 现代汉 民族 共 同语 普通 话相 距最 大 的方言
之 一 . 保存 的 大量历史 、 化信 息和 古汉 语特 点在 全 国各方 言 中也是 相 当突 所 文
闽台民间歌谣的独特风味
![闽台民间歌谣的独特风味](https://img.taocdn.com/s3/m/6064b6cb650e52ea551898fc.png)
闽台民间歌谣的独特风味一、前言闽台文化同出一源,这一点去过闽南和台湾的人都能感受到。
闽南歌谣和闽南方言有着密切关系,而闽南与台湾正是倚靠闽南方言为纽带,传承着闽南文化。
闽台的民间歌谣是闽南语文化的一种体现,今所谈论的“闽台民间歌谣”以闽南语民歌为主,不包括闽台地区的采茶歌、畲族民歌、高山族民歌等。
二、闽台民间歌谣特点一:生活化首先,民间歌谣大抵有个共同点,就是生活化。
闽南语民歌也不例外,我所常听到的《天乌乌》版本是:天乌乌,要落雨,阿公揭锄头欲掘芋。
掘啊掘,掘啊掘,掘著一尾旋鰡鮕,咿呀嘿都真正趣味。
阿公欲煮咸,阿嬷欲煮淡,两人相打弄破鼎,咿呀嘿都鑨铛锓铛锵,哇哈哈。
……邓丽君唱的也是这个版本,我估计闽台现行流传最广的估计就是这一版本,至于其他版本的样式及其源流,待下文详述。
此版本因有些本字难考,只能用上训读,我且以国际音标再标注一遍,如[thi~ɔɔ,bok lo hɔ,a kuŋ gia ti thau bok kuok ɔ。
kuok a kuok,kuok tio ik bue suan liu kɔ,i ia he ia zia~tshu bi。
a kuŋ bok tsu kiam,a ma bok tsu zia~,nɔ laŋ sio pha luŋ phua tia~,i ia he ia luŋtuŋ tshit tuŋ tshia~,ua ha ha。
]其中“揭”字据方言家考证,可能受了闽越语底层的影响,清音浊化使[k-]变读为[g-],意为举。
“旋鰡鮕”是泥鳅;“阿公”是爷爷,“阿嬷”是奶奶;“鼎”是锅,保留了上古名称。
整首歌全是生活的写照,并且趣味盎然,从天乌乌起兴,到爷爷去掘了一尾泥鳅回家,爷爷奶奶争煮不同的味道,最终争执打破了锅。
此外,在生活化这一层面上特意提一点。
从内容看,闽台民间歌谣包括时政、婚嫁、育儿、动物、植物、知识、幻想、生活、节令、民俗等,其中尤以写到动物、植物特别多,这是其它民歌如信天游、吴歌、采茶歌等所没有的,算是闽南特色。
闽南民间文学心得体会
![闽南民间文学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ecef98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1a.png)
闽南民间文学心得体会闽南民间文学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对闽南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中汲取了很多心得和体会。
首先,闽南民间文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深深感受到闽南地区的民间文学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其中包括闽南方言的独特之处,闽南人民对于家乡土地和历史文化的深情厚意。
闽南民间文学通过民谣、歌谣以及各种传统戏曲等形式传达了闽南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让我充分感受到了闽南地区的独特魅力。
同时,闽南民间文学也为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素材。
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闽南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谚语等。
这些文化素材既有助于我了解和探究闽南的历史文化,也能够拓宽我的文化视野。
通过研究这些文化素材,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闽南地区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对我个人的思维和人生观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闽南民间文学还启发了我的审美情趣。
闽南地区的民间文学作品多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呈现,其中富有的艺术想象力和独特的表现手法让我赏心悦目。
闽南民间文学强调情感和人性的表达,对于我个人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我也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最重要的是,闽南民间文学让我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通过学习闽南民间文学,我对于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从中感受到家乡土地的美丽与魅力,也对家乡的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刻的认同。
这种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感让我更加自豪和自信。
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一名闽南人,有责任去传承和弘扬这片土地的独特文化,为家乡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闽南民间文学是一门渊源流长、充满活力的文化宝藏。
通过学习闽南民间文学,我不仅提升了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也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与认同。
闽南民间文学让我体验到了文化的魅力,也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我相信,随着我对闽南民间文学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会在这片土地上发现更多令人惊叹的文化宝藏,并将其传承下去。
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探析
![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a250f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9.png)
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探析洪映红【摘要】闽南语民间歌谣中的"过番歌"和"讨海歌"地域特点鲜明,内容比重较大,是对闽台地域文化的一种揭示和还原.对闽南语民间歌谣的个案探析旨在阐释其诙谐性格,而主要源自于闽南语民间歌谣的闽南语歌曲,则是对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的地域性格再造.闽台闽南语民间歌谣的传承和变异关系是闽台地域文学血脉交融的产物,传承性变异使得地域文学呈现出历史性、地方性和创造性的特色,充溢活态的、永久的生命活力.【期刊名称】《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4)001【总页数】5页(P6-10)【关键词】闽南语民间歌谣;地域文化;地域性格;地域文学【作者】洪映红【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76.2(一)“过番歌”——华侨华人的创业之歌“过番”,闽南语“下南洋”的意思。
唐代泉州港(时称“刺桐港”)就已经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宋元时期又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之一,不少中国商人从这里出发前往海外各国,因商贸或其他关系定居国外而成为华侨。
清代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衰弱,列强欺凌,兵祸匪患,民不聊生,西方殖民者不断到中国拐卖华工,出国华侨规模逐渐扩大,人数不断增多。
“过番歌”是曾流行于闽台潮汕地区的民谣,讲述过去这些地区的百姓迫于生计下南洋谋生和经商的艰苦经历,是一曲曲谱写华侨华人的创业之歌。
闽南有许多民歌、童谣,其中不少有关华侨、侨眷的内容,如反映华侨出国艰难和在外生活状况的《番客歌》、《过番歌》、《番平歌》、《番邦水路真难走》、《脊背当盐埕》、《心头压石板》;反映被西方殖民者掠夺的《华工歌》、《华工血泪歌》;反映华侨在外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大船行到七洲洋》、《一身来到大海边》、《娘子在家我出洋》;反映侨眷送丈夫出洋的《送别》、《雨濛濛》、《十指尖尖奉一杯》、《欢喜船入港》;反映侨眷思念丈夫的《我君在外头》、《夫妻何时得团圆》、《肝肠寸断》、《日夜来想君》;反映华侨回归故乡的《亲像月缺再团圆》、《番客返来真风光》;反映华侨寄信回来的《报佳音》;反映收到侨汇的《到批银》;反映嫁给华侨,但丈夫迟迟不来举行婚礼的《父母主意嫁番客》;反映华侨回乡盖房子的《大楼托着天》;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侨汇中断,侨眷生活困难的《番客婶歌》等。
闽南方言语法特点
![闽南方言语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99bb654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4.png)
闽南方言语法特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闽南方言是汉语方言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中国福建省、广东省等地区。
闽南方言作为中国南方的主要方言之一,有着独特的语法特点,包括音韵、词汇、句法等方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闽南方言的语法特点。
闽南方言的音韵特点主要体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
闽南方言的声母相对较为丰富,包括清塞音、擦音、鼻音等多种音素。
韵母方面,闽南方言的韵尾较为丰富,韵腹也多有变化。
闽南方言的声调系统独特,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各自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
在词汇方面,闽南方言有着大量的特色词汇,这些词汇大多与当地的地理、历史、民俗等因素相关。
通常情况下,闽南方言的词汇较为丰富,表达细腻,形式多样。
闽南方言的方位词、量词等也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这里”、“那里”等的表达方式与普通话略有不同。
在句法方面,闽南方言句子的结构相对简单,一般采用主谓宾的句式。
闽南方言的语序灵活,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表达更为准确。
闽南方言的语气词、语法连词等也有很多特色用法,例如“乱乱”、“讲什么风”等常用于表达感情色彩。
闽南方言作为中国南方的主要方言之一,其语法特点在音韵、词汇、句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之处。
通过学习闽南方言的语法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增进沟通交流。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关注和学习闽南方言,让我们的语言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约224字】有亭向的闽南方言是中国南部福建省的闽南地区和广州等地的一种方言。
闽南方言属于汉藏语系汉语的支系,已用于汉字书写,但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
闽南方言的语法特点在音韵、词汇、句法、语序、词类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闽南方言在发音上有更丰富的声母和韵母,几乎每个音节都有具体发声,这也是yahoo难以辨认的原因。
而在词汇和语法方面,闽南方言的趋势是随着当地风俗而不断变化,灵活大气。
闽南方言多用于家庭和日常生活场地,一般都是本地人改变普通话,过去在官方文件和文学上被边缘化。
闽南童谣的介绍
![闽南童谣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f322e1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33.png)
闽南童谣的介绍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
其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童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儿童的知识。
闽南童谣《月亮月光光》被改编成了《海上生明月福运到厦门》,“月光光,渡池塘。
骑竹马,过洪塘。
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撑船来前路”,这是唐代闽南童谣的记载。
如今关于《月光光》有一系列的童谣,比如“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南塘”,同样还有“月娘月光光、照进房间门、爱困新眠床、爱甲三色糖”。
闽南童谣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集时政、哲理、趣味于一体,朗朗上口,妙趣横生。
不仅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在东南亚华侨华裔居住地也有传播。
目前,越来越多的厦门中小学、幼儿园开始注重学生对闽南童谣的学习和传承,以口口相传的新形势大力普及,让闽南童谣走进新时代,开创闽南文化的新篇章。
闽南歌曲_精品文档
![闽南歌曲_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957904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a0.png)
闽南歌曲简介闽南歌曲是指发源于中国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一类民间音乐形式。
这种音乐形式在福建省闽南地区极为流行,并且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名。
闽南歌曲是福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闽南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起源与发展闽南地区作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一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闽南歌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而真正形成并发展壮大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
受到海外移民、文化交流以及地方文化的熏陶,闽南歌曲吸收了多个地区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发展过程中,闽南歌曲不断与其他音乐形式进行交融和创新。
它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南洋音乐、西洋音乐等,使得闽南歌曲在音乐风格、演唱方式、曲风等方面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
风格特点闽南歌曲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曲调婉转动听闽南歌曲的曲调通常婉转动听,悠扬而富有感染力。
曲调结构多变,旋律优美且富有变化。
它的旋律多以自然的曲线展开,给人一种轻盈、舒展的感觉。
词藻华美闽南歌曲的歌词通常使人赏心悦目,充满了浓郁的诗意和艺术美感。
歌词细腻而华美,常以闽南方言表达。
许多歌曲歌颂了闽南地区的美景、丰收和人民的善良。
歌词中常使用对偶、比兴、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歌曲更加富有感染力。
演唱方式独特闽南歌曲的演唱方式独特,常常使用逐句对唱、情景对唱等形式。
演唱者通常用柔和、清亮的嗓音来唱歌,让人听起来既亲切又动人。
此外,闽南歌曲的演唱还强调情感的表达,演唱者常常会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来打动听众的心灵。
节奏明快活泼闽南歌曲的节奏通常明快活泼,富有活力。
很多歌曲都带有明快的节拍,让人忍不住跟着手脚一起拍打。
这使得闽南歌曲具有很强的舞蹈性和动感性,深受年轻人喜爱。
流行歌曲闽南歌曲中有一些非常有名的流行歌曲,让人耳熟能详。
以下是其中几首代表性的歌曲:1.《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歌以其动听的曲调和悦耳的歌词而闻名,歌颂了阿里山的秀美风景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试论闽南语合唱的演唱特点
![试论闽南语合唱的演唱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9acdf6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9.png)
试论闽南语合唱的演唱特点闽南语是中国南方福建省的一种方言,被广泛使用于福建省的沿海地区,以及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闽南语合唱是指使用闽南语演唱的合唱形式,它具有独特的音韵和韵律特点,是闽南地区文化传统和民间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下面将从音韵特点、曲调特点和演唱技巧等方面,试论闽南语合唱的演唱特点。
一、音韵特点闽南语的音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
闽南语的声母较丰富,共有21个声母,包括清辅音、浊辅音和鼻化辅音等。
韵母方面,闽南语韵母数较多,深浅韵母齐全,口腔开合度大。
闽南语有七个声调,即平调、上声、去声、入声、低平、低上和低去。
这些音韵特点赋予了闽南语合唱独特的韵味和音韵美。
在演唱时,合唱团要注重各个音节的准确发音和音韵的搭配,以保证整个合唱的和谐美妙。
二、曲调特点闽南语合唱的曲调特点主要体现在旋律的起伏和音乐的节奏上。
在闽南语传统音乐和歌曲中,常常以辽阔宽广的旋律为主,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闽南语合唱的曲调旋律多以悠扬、明快、欢快为主,具有较强的动感和生动性。
在演唱时,合唱团需要根据曲调的特点,把握好音乐的节奏和脉动,以展现出闽南语合唱独特的旋律美。
三、演唱技巧闽南语合唱的演唱技巧包括合唱团整体的表现力和个人的发声技巧。
在合唱团整体的表现力方面,要求团员们配合默契,互相呼应,协调一致地完成各自的声部,形成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的合唱效果。
在个人的发声技巧方面,要求团员们具备较好的发声、气息控制和音准感。
由于闽南语的语音特点,演唱者需要注意喉音和鼻音的运用,以及清腔和喉腔的转换,使演唱更加地生动传神、感情真挚。
闽南语合唱具有独特的音韵、曲调和演唱技巧等特点。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认识和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演绎闽南语合唱的美妙魅力,传承和弘扬闽南语合唱的艺术之美。
希望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并喜欢上闽南语合唱,让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结束】。
闽南锦歌的乡土风情音韵探析
![闽南锦歌的乡土风情音韵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16464e0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dc.png)
闽南锦歌的乡土风情音韵探析
周淑真;潘豫伟
【期刊名称】《广播歌选》
【年(卷),期】2006(000)008
【摘要】一、锦歌的起源①[锦歌属于一种说唱艺术,是发源于漳州九龙江沿岸,其
历史是悠久的。
锦歌,又名“什锦歌”、“念歌“、“弦歌”,是闽南语系中以漳州
腔调演唱的民间说唱曲艺,它是闽南主要民间曲艺音乐之一。
]②[流行于漳州各县区、厦门、晋江、台湾和南洋诸岛国华侨聚居地。
漳州锦歌来自民间。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记载:“锦歌的历史悠久,约产生于明末清初。
”锦歌在漳州的形成是由于唐宋元明以来,漳州经济发达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果。
《闽书》卷三十八“风俗”记载漳州明万历壬子年间(1612年)元夕有“别有闲身行乐善歌曲者数辈,自为
侪伍”
【总页数】2页(P68-69)
【作者】周淑真;潘豫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海峡两岸乡音乡情莘莘学子礼乐相承--将闽南乡土音乐“莲花褒歌”引入音乐课堂 [J], 曾晖
2.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探析--以太行乡土风情代表陵川县为例 [J], 吴巧丽
3.台湾乡土诗歌与闽南风情 [J], 许建生
4.闽南锦歌在地方高师院校的传承与创新 [J], 康国晶
5.闽南锦歌在地方高师院校的传承与创新 [J], 康国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0No.62011年11月第30卷第6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2011从闽南方言看闽南民间歌谣的“韵”味陈立红(集美大学音乐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摘要】闽南歌谣是我国民歌海洋中的一枝奇葩,这不仅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独特地域特色,更主要是它与当地人民的方言、文化、风土人情紧密结合。
闽南民间歌谣与其赖以生存的特定的方言环境和地域文化之间,特别是闽南方言韵律与民歌乐律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动态联系。
其演唱语言的韵律与方言语调中的平仄起伏、韵脚谐合之美,能让当地人民一听即懂,一唱就能引起共鸣。
【关键词】闽南方言;歌谣;韵律中图分类号:G423.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004(2011)06-0136-05收稿日期:2011-05-04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两岸闽台闽南语歌曲的价值研究(项目号:JA11170S )”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立红(1961-),女,福建厦门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造就了闽南方言及赖其生存的特定音乐文化。
就方言特征而言,闽南方言是与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相距最大的方言之一,所保存的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和古汉语特点在全国各方言中也是相当突显的,因此,其有语言活化石和“南蛮鴃舌”之称。
而对于生长在这方水土上的闽南人民来说,闽南方言是闽南地域文化的承载物,用闽南方言反映他们的里巷生活,表达他们的思想心声,除了那些民间戏曲之外莫过于闽南民间歌谣了。
歌谣可以说是早期民间文学、民间思想的载体,合乐为歌无乐为谣。
吴超在其《中国民歌》一书是这样定义的:“是从远古诗乐舞三位一体原始文化形态中分化出的,但仍保留有乐、舞特征的一种韵文样式。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整体艺术,它同时兼有文学(词句)、音乐(曲调)和表演(表情动作)三种形态。
它以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为主,主要在口头流传,形体比较短小,字句比较整齐,与劳动生活比较紧密,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们的思想、情感、愿望和审美情趣。
”[1]而闽南民间歌谣题材中既有反映日常生活情趣的民谣、爱情歌曲,也有反映孩趣天真活泼的童谣。
如《天乌乌》《一只鸟仔》《丢丢铜》《青蛙》《油柑枳》,还有情歌《要交阿妹同厝边》《阿妹留心到几时》等。
这些民间歌谣都是异常的直白朴实,让人听了亲切、感动。
136一、闽南民间歌谣的特点(一)挚朴的方言口语句式与节奏韵律的谐合统一流传于闽南民间生活中的七字句童谣《青蛙》:一只青蛙四条腿,腹肚大大身躯肥①,目晭②真大蕊③;长舌又阔嘴,吃蚊仔做饭顿④,会跳会泅水。
(陈郑煊搜集整理)[2]注:①身躯肥:身体胖;②目晭:眼睛;③大蕊:圆大;④做饭顿:当饭吃。
几乎每个句式韵脚都押在“飞机韵ui”上(注:闽南方言有15韵),且韵律节奏规整统一,和谐上口,形象好记。
童谣可以说是人生成长中认知世界的第一道窗口,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知识的获得几乎都是从童谣开始的。
这首童谣不仅给孩子直观形象地描绘了青蛙目晭大蕊、长舌阔嘴的体态形象,同时又教了孩子青蛙是以蚊仔做饭顿、会跳会泅水的益虫。
还有七言四句的情歌《要交阿妹同厝边》:要吃海鲜住海墘①,要交阿妹同厝边②,出出入入常相见,恰赢③牛郎织女星。
(丙东搜集整理)[2]注:①海墘:海边;②厝边:邻居;③恰赢:赛过。
这首情歌除了“恰赢牛郎织女星”的“星”的韵是押在鼻韵母的“灯光韵i耷”上,其余韵辙均押在“安全韵ian”上,且“墘”“边”“见”“星”的声调起伏是阳平、阴平、阴去、阳平,因此节奏韵律特别谐合统一。
这些民歌童谣朴素流畅,平易上口,用方言朗诵,平仄压韵,起伏流畅,节奏韵律十足,一听即懂,声声入耳,琅琅上口,且不失情趣诙谐幽默之感,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这些都源于闽南方言的会音妙语直达胸臆的原故。
(二)方言声调直接影响歌词形成乐律曲调声调在有声语言中,在人们表情达意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虽是一种不能独立存在的语音成分,依附在韵母之上,由声带振动后频率的高低长短变化而使词义发生变化,因此也叫字调。
闽南方言是多声调语言,共有7个(不包括轻声)声调,每一个单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而且至今仍然保存着完整的古入声调。
入声调的存在,使闽南歌谣在形成曲调乐律时地域特色格外浓厚,尤其是在民歌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如流传于台南的漳州闽南儿歌《天乌乌》[3]:我们且不看它歌词的内容,亦不唱其旋律,单是靠朗诵歌词时的声调起伏,既“依字”再看其旋律的走向,即“行腔”,“天乌乌,卜落雨”就已经在人的听觉上产生上下起伏、动静悦耳的韵律感,特别是每个句式倒数第二个入声韵尾的出现,给人欲言又止、后又以畅快的“互助韵蘅”结尾。
在闽南方言声调中,这种依字调行腔、以腔传韵的韵律感是由于方言中丰富的声调系统和复杂的韵母系统的共同作用,使闽南方言歌谣更具有音乐旋律性变化,加之平仄、韵脚的规则,共同营造出闽南歌谣韵律的起伏跌落,在规整中错落有致,在参差中有章可循,这些都是跟闽南方言特殊的声调有着紧密关系。
王耀华先生在其《福建传统音乐》一书指出:“在传统音乐的各种体裁形式中,儿歌的旋律音调是与方言声调关系较密切的一种,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儿歌的音调框架中体现该地区传统音乐音调特征的雏形。
”[4]122又如《大补瓮》:这首闽南民歌旋律活泼流畅,音乐形象鲜明,那种悠然自得、纯朴乐观的情趣,听来令人悦耳倾137心。
用闽南方言演唱既有鲜明的节奏节拍感,又有鲜活的语言张力,它不因格式句法的简单而显得单调,也不因似乎无拘束的自由而失度。
闽南的歌仔戏、高甲戏、梨园戏均有将该旋律作为小挑贩行进时的曲牌。
正如蓝雪菲教授在其《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指出的那样:“闽南方言是中国汉语七大方言闽方言中的一个次方言,用闽南方言演唱的闽南区域音乐是我国汉民族传统音乐中一个无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5]二、闽南方言语调形态的变化对闽南歌谣音乐色彩的影响语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语调专指句子的音高变化。
广义的语调不仅跟句子的音高变化有关,而且与语句的节奏(包括语速、停顿)、重音也有密切关系[6]。
它是人们在语流中用抑扬顿挫和其它语音变化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的语音形式。
不是每种语言都有声调,但是没有哪种语言是没有语调的。
有声调的语言比没声调的语言语调要来的复杂,而且语调也取决于一个人说话时的语势、语气、语态以及说话人此时的心态和所处的语言环境,它是一个动态指标,取决于个体素质的高下。
因此,唱闽南民歌亦不例外,闽南歌谣是闽南方言特有声调、语调与特有地域音乐色彩的有机结合。
如广泛流行于闽南一带的民歌《管甫送》:其语调高低起落与曲调的起伏变化以及歌词的韵律与调式主音所在的位置基本是对应关系。
“管甫啊,恁兜地埭?”寻问的语气句式与g d'g k'x h c x x h r x a c x x h'g;'曲调的旋律进行是相一致的。
其内容广泛,形式活泼,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句式的灵活多变,曲调的刚柔相济,演唱的场合广阔,都使闽南民间歌谣呈现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局面,形成了闽南民间歌谣仅有的格调风貌。
以“管甫送”题材编写此曲在闽南138的泉州、漳州一带广泛流行,它的曲调在锦歌、歌仔戏、高甲戏中也常被采用;它风趣诙谐,经过尤满金老师的重新填词就更为清新动人。
闽南歌谣曾经是口口相传、经久不衰的。
从内容上看,儿歌是传授知识、学习方言的第一首教材,情歌则是表达男女相爱的好方式。
从语言形式来说,都是口头语言教材,经过加工不论是诵读或者是配曲唱歌,都是节奏有致、韵脚分明、琅琅上口的。
三、闽南方言与闽南歌谣音乐的融通与发展闽南民间歌谣大多起源于福建的漳州、泉州、厦门地区用闽南方言传唱的山歌、小调、说唱曲艺以及戏曲等传统音乐。
而当代的闽南民间歌谣已从传统民歌的原生状态衍变发展成为以流行歌曲为载体、具有时代文化特征的“新民歌”形式。
这是闽南语民间歌谣在历史长河中历经流变、扬弃吐纳的发展必然,但其具体成因却与融入台湾本土文化的闽南方言的发展历程休戚相关。
首先,闽南民间歌谣因方言而美,闽南方言的朴实清新为歌谣的创作更增添了韵味;一旦进入歌谣,许多方言词和艺术音响相结合,便成了精粹,进入基本词汇的范围,因此闽南民间歌谣也对方言定型和扩展做了贡献。
闽南人保持着家乡的食、衣、住等生活方式,恪守着家乡的礼仪和婚丧习俗,遵循着家乡的岁时年节习俗,供奉着从家乡带来的神祗,演唱着家乡的音乐戏曲,闽南民间歌谣就是承载这一文化最好的载体。
可以说民歌音乐的旋律音调就是直接来源于民间日常生活的语言音调,是语言音调的延伸。
因此,研究闽南歌谣必须对闽南方言及其赖以生存的特定的文化环境有所了解。
闽南方言像一条从远古走来的河流,至今仍然生生不息汹涌澎湃,它承载着闽南社会文化、民俗民风的历史以及民间思想的传承。
保护好闽南方言这一古老的语种,就是保护所有闽南文化包括闽南民间歌谣的根。
其次,闽南方言词语都形成在地方戏曲盛行的年代,当时的地方戏都是男女老少不可或缺的注:恁兜地埭:你家在哪里。
阮兜:我家。
139生活内容,本地人长期沉浸其中,这些生动活泼的戏谚便能勾起看戏听戏时所记忆的戏中情、剧中人,因而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常用词,从而增添了方言词语的艺术性。
正是因为对方言的完善加工,使之既可以唱起来,读出来,又能让本地人听得懂、理解得快,也可以使舞台表演韵律分明,节奏整齐,富有多样而协和的音乐性,使受众得到艺术欣赏,从而增添了方言词语的艺术性。
我们应适当保留最有特色的方言腔或发音、演唱习惯,将大部分歌词改成现代人易于接受的普通话,这样既可保留歌曲的地方特色,又有助于歌曲的流传发展。
任何音乐语言的形成,都与其所在地域语言中的字音、声调、腔韵有关。
方言歌曲的创作不同于一般的歌曲创作,除了要求创作者掌握所有的作曲技法和手段外,还要通晓方言语音,用方言的思维遵守“依字行腔、行腔归韵”的艺术规范进行音乐创作,非如此难以构成方言歌曲的艺术特色。
再次,在闽南方言被极端弱化的语言环境下,能够生活、灵动地以“充满方言的语言智慧和作为语言艺术的方言”来进行到位的闽南民间歌谣创作的已无几人。
再者,独特难懂的闽南方言又将大多闽南语系之外的音乐创作者拦阻在外,即便是音乐作曲名家也轻易不敢问津,这导致了闽南民间歌谣的创作队伍只能靠闽南人自己孤独势弱的创作现象。
总之,民间歌谣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应该重视、保护这一珍贵的传统艺术,使我国的民歌在当代以及后世都能绽放出瑰丽的光彩。
最后,应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全方位建立闽南文化中心地位,树立闽南民间歌谣的品牌意识,有效地建立专业的经营队伍与网络、电视等各宣传媒体联手打造闽南民间歌谣的文化市场,向全国推介福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