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Q”让学生快乐习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QQ”让学生快乐习作
【摘要】小学作文是启蒙作文教学,应该从”引趣、激情、导窍”三q入手。
一q引趣,也就是从给学生的作文材料、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等方面去引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通过竞赛激趣、评价固趣等方式,使教学活动不在枯燥乏味,让学生乐于习作。
二q激情,即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学生有了兴趣以后,然后我们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思考和写作。
三q导窍,即入格、定格、变格的快速作文法,使得优秀习作水到渠成。
”引趣、激情、导窍”作文教学三q法,让学生爱上作文,让老师轻松教学作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论文实践研究趣情窍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上之难,再加上应试教育带来的”天灾人祸”,老师们多半采用的是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
导致了教学中出现了诸如教师过于干预,忽视学生的主体;学生管写,教师管改,使得学生的习作对象过于单一--只为了迎合我们的语文老师分数评价,使得学生习作中的”假大空”的现象蔓延,严重导致了习作的实质流失……从而于新课标要求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相背离。
习作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小学作文是启蒙作文教学,应该唱响”引趣、激情、导窍”快乐作文教学三要素。
一q引趣,原来作文并不可怕
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
心”。
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爱作文,乐习作。
在愉悦的情境中进行写作练习,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写作的活动中。
也就是要唱响作文教学中的第一要素——引趣。
1.我们给学生的作文材料要能情趣化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反思我们以往的习作教学,却没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而导致习作中”假大空”的现象蔓延。
而习作教学讲究的是教师导源,使习作言之有物,这个源是什么?这里的”物”又是什么?便是我们多彩的生活。
我不由想起有一次语文课,铃声早响了,实然六个男同学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门口喊”报告”,我按照惯例地问了一下迟到的原因。
当我知道他们是因为帮助退休的老教师搬煤而迟到时,于是这节原本是阅读教学课便变成了习作聊天课。
结果同学们不但写出了一篇篇反映这几位同学助人为乐的精彩习作——《搬煤》、《迟到》……而且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写叙事的文章。
再如有一次班上一个叫连燕青的女同学,大热天突然戴起了厚棉帽。
我便及时引导同学们进行情趣观察,思考。
原来她是因为怕头上的虱子传染给其他同学。
于是一篇篇反映她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生活作文便脱颖而出。
其实,生活实践亦能使学生笔下生花,充满情趣。
如每年的元旦文艺汇演,我及时地选取导演负责组织大家排练节目,并引导学生及时写出生活中的点滴感受。
汇演结束后,则引导学生提炼加工这些素材。
一篇篇优秀习作便在学生笔下脱颖而出。
如《难忘的经历》、
《精彩的文艺汇演》等。
渐渐地,学生们懂得了原来生活无处不作文,原来作文并不那么可怕。
自然面对习作便会由”怕”到”爱”。
2.教学策略要能情趣化
实践凝趣是作文教学当中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
班级作文广角的开设不失为有效的作文实践。
我在班级一角开设的《作文代带酷》栏目,由几位习作水平较高的同学担任编辑部成员,同学们一有好的习作便会主动投稿,经过我们的小编辑们的修改,然后誊抄并粘贴到该栏目中。
一个学期下来,小编辑们还会将这些习作分类编成优秀习作选。
雏鹰广播站的中课堂实践更不失为有效的作文实践。
我们在全校认真地选编了3位播音员,20多位小记者以及小编辑。
他们会及时地记载校内外发生的人事景物。
然后利用周二、周五下午第一节课的课前十分钟,由播音员进行广播。
同时雏鹰广播站还面向全校开设了佳作选登。
小编辑们将同学们的投稿进行选拔修改,并利用周三的班队活动课进行广播,然后在学校的雏鹰黑板报专栏连同小记者们的稿件一同定期刊出。
一个学期下来,我们还将学生的作品选登在《雏鹰专刊》(校报)报纸上。
让学生们的作品成为铅字,让学生享受习作情趣的过程,享受作文成功教学。
通过学生之间的激励机制,贯穿于习作的实践过程之中。
久而久之,学生有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及兴趣,以致于三天不习作,手就痒痒,因为他们尝到了习作的甜头,自然便会变”要他写”为”他要写”。
第三、教学活动也要充满情趣化
2.1 竞赛激趣
我在习作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写作大赛,或赛开头,或赛结尾,或赛观察,或赛想象,或赛系列日记……评选出最佳开头人、最佳结构人……反正最佳那是多多益善。
每次习作,我一说比赛,学生便会积极地投入到”最佳”争夺战中。
2.2 评价固趣
反思我们传统的习作评价,那是天头见眉批,地脚见总批,行文处圈圈点点,叉叉扛扛,曲线直线,筋头方框,简直是满纸红墨水,更无空白处,挑灯夜战将学生的作品改得是满纸”伤疤”。
我们的学生当然不领情,拿到作文本便往书包里一塞便完事。
再加之现在大多的中心小学都人满为患,一个班70、80个学生已经是见怪不怪啦!那挑灯夜战怎能管用!评价固趣显得尤其重要。
万年六0小学的特级教师王文芳在教中高年级作文时,将全班学生按习作能力交叉搭配成若干个小组。
利用习作登记表来鼓励学生互相评改习作,提高大家习作的积极性。
一篇习作便是一个点,五个点便连成一颗星。
每次点评,老师选取每组推荐上来的典型习作与学生一同点评。
而后引导学生在组内互相批改,并将组内推荐的优秀习作刊登在班级作文簿上。
为何要将作文分为小组教学,缘自于我们的老师精力不够,再说我们老师的一个”优”,未必有学生的”优”管用。
同时也可以克服评价过程中对象单一的不足,更能够实现课标中关于”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的要求。
当然,”沙里淘金,放大亮点”也不失为习作评改的一大亮点。
每次批改作文,学生写得好的作文得”优”,好的首尾得”星”,好的过渡得”星”等,学生一领到作文本,一算一篇文章得了优带2颗3颗星,便会手舞足蹈。
引趣让学生不再惧怕习作,实现了由”要他写”为”他要写”的转变。
二q激情,引导小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观察、思考和写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
故作文教学的第二要素为激情,引导小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观察、思考和写作。
鼓励学生能自主地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
”可在我们学生写的作文中,”人文分离”的现象那是十分的突出。
作文早已异化为应试工具。
于是,作文中说假话,虚张声势;说大话,不着边际;说空话,向壁虚造;说套话,人云亦云。
”送盲人回家”曾经”走火”;”救落水儿童”曾经”走俏”;”雨中送伞”曾经”时髦”;”勇斗歹徒”目前又”行情看涨”。
为了反映”助人为乐”的中心,五子登科(抱孩子、推车子、让位子、捡包子、扶瞎子)纷纷登台亮相;为了抒发对老师的崇敬之情,随意杜撰咱们老师带病上课晕倒在讲台上的感人场面。
这样的作文教学,将会铸成学生人格的分裂,表现在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导向上……更何谈创新。
”生活是写作的惟一源泉”。
学生的写作素材,主要来自生活。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天下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
和物,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提倡写生活的真实。
只有生活真实、感情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q导窍,让习作变得简单
写文章,犹如筑高楼。
一层楼为一段,一间房为一层,楼梯是过渡,窗户是呼应……每次习作,要确定主题、组织材料、布局谋篇、过渡呼应,细节描写等……,那是缺一不可。
重习作的结果的评价,而轻学生习作过程的有效指导是我们传统习作教学的弊端。
正所谓老师喋喋不休一节课,学生听得是头晕脑胀,而后便是让学生仔细写、认真写。
学生无奈只能是听到多少便”复制”多少。
要么便是照搬”佳作”。
而缺少自我思考、消化的过程,从则导致实质的流失反思可学生们一旦离开老师的讲,即便是写点生活中的亲身亲历,也无从下笔。
古人云:大匠育人,必先规矩。
鲁迅说:立定规矩,照此写去。
故快乐作文的第三要素便是导窍。
就是将习作大而化之,把基础作文的四大系列(叙事、写人、描景、状物)分解为五十到六十个微格,如总分写人格……在前作文指导的基础上,指导小学生”跳”好快速作文”三步曲”。
第一步是指导小学生快速划出思路图,布局谋篇,入”格”(章法)成文;第二步是根据前一步的”格”进行系列的快速强化训练,定格成文,提高作文质量;第三步是在定格的基础上进行变格练习,一格多变,一题多练,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总分写人格,入格写爸爸,定格写妈妈,变格写周围熟悉的人物等等。
通过练习写作三步曲,使小学生掌握一种写人方法。
作文教学应从模仿到创新,先做到”教学有
法”,而后再步入到”教无定法”的新境界。
那么,我们的作文培养出来的就是”建筑师”,而不是”泥水匠”。
每次习作,我们的学生面对的是一种简单的微格章法,他们还会惧怕作文吗?
尽管习作教学千头万绪,但只要我们能坚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情趣习作,让学生在聊天中,在游戏中,在实践中……悟出习作之窍。
唱响习作教学3q--引趣、激情、导窍,让多彩的生活成为精彩的习作,那还愁学生不愿写作文吗?我们老师还愁教不出学生写出好作文吗?
参考文献
[1] 《中国小学生作文章法大全》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年出版
[2] 《快速作文一点通》武宏钧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6出版
[3] 《走进新课程》刘建琼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6出版
[4]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