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及反思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通过语文教学改革的几个案例与反思,说明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是践行教学理论的有力举措,也是活跃课堂学习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案例反思
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尝试运用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新教学方法,下面是几个案例。
案例1
今年春季,根据学校“推进课程改革,提高人才素质”教学活动周的部署,语文教研室在部门领导下开展了基于学生核心能力与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笔者将《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课堂教学以主题实践活动的形式展开。学生进行了异质分组,每组由组长带领组员进行集体备课,然后在课堂上呈现学习内容,其他组进行评判。一位以前在课堂上经常宣扬“沉默是金”的学生这次的表现截然不同了。他主动要求带领一组同学进行两个自主学习单元的学习活动。请我负责教学指导、课堂观察以及纪律管理。而他虽然是第一次上讲台,做起事来却是条理分明,认真负责。并且每一节课他都带领小组成员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还制作了令
人耳目一新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对这位与自己同龄的新“小”老师的表现非常好奇,他幽默风趣的表现拉近了大家的距离。第一堂课的效果非常好。
学习下一单元时,学生已经自然而然地根据多媒体课件的话题提示和“新”老师进行相关的对话交流了,虽然少数学生由于语言表达方式欠缺不得不借助了似是而非的体态语。
课堂上,有几位小组长还介绍了对语文学习的建议,其中一位作为一名学习方面的“暂差生”还和大家一起交流总结了一些改进学习方法的讨论。他表现出的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成为学生乐于分享的一笔难得的财富。
反思:语文课堂上不讲语法不做强化训练,教师总会觉得“不放心”。我也因此忽略过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但实践证明,围绕主题实践活动的学习方法实现了单元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出现了新的景象,学生“跳一跳”摘到了“桃子”,而且是主动地“跳”。多媒体课件的适当使用,更是给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在学生心中产生的涟漪和波澜,感受到自己教学理念的滞后。而且同龄人之间容易交流、认同,开发学习者资源,让某方面有优势的学生当“老师”教同学,形成互助学习习惯,这一“亮点”值得继续摸索!
案例2
今年5月,我临时接一个班级的课。我从侧面了解到这个班是出名的“问题班”。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那种讲语法、做题目
的方法已经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厌倦心理,不改变肯定行不通。怎么办?因特网上的一篇文章“用歌曲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了我的灵感。可是,我的脑海里又萦绕着另一个疑问:这些“大学生”能唱好歌么?纪律怎么办?
上课铃响,学生诚惶诚恐等着老师训话,我却迟到了——学生正等得不耐烦,我踱着方步步入了教室,我打开多媒体设备,在屏幕上打出一行字——新歌今唱!抛出诱饵:“今天我们学首好听的歌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好”。热闹过后,我话锋一转,问:那——谁当今天的领唱员?有没有人想学唱英语歌呢?谁要是能唱
几首拿手的歌曲,别人会多羡慕!从突然的安静中我看到了学生的肯定。于是,欢快的歌声响起来,课堂立即变成“动感地带”。
学生学唱歌的表现得到及时的“回报”,我多次“断定”:“这么难的歌都能学好,学语文更有潜力!”此后,他们积极完成作业,学习态度有了可喜的转变,成绩不断进步。我又及时对那些而产生了习得无助感的学生进行归因训练,给以鼓励与指导。
反思:大学生和中学生一样,青春活泼,易于兴奋,让他们枯燥地背单词记语法,犹如把他们捆绑起来,而歌唱创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老师的鼓舞与期待产生了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学生因唱歌而产生的强烈兴趣向着英语学习产生了正迁移——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积极向上的班风形成了。我故意“迟到”,让学生在焦急等待过程催生“上课”的热切愿望。可见,重新认识课堂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
水平出发的教学方式,必将给课堂输入清新的空气。
案例3
在前两个案例的启发下,我开始对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基于主题实践活动的语文教学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今年8月,我从事了课题《基于主题实践活动的学习能力培养与评价行动研究》。利用网络特征创设新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每周固定安排两节课让学生上网查找、浏览有关网页、观看各单元课件和名师课堂实录。用qq群和电子邮件交流问题。我还请教教研室同仁,使他们的主题网站和课题的网络平台联合成为一体化的网络平台。实验的目的是转变人们“谈网色变”的现象,让学生真实感受浩瀚的网络学习资源,学会自觉学习。在许多家长、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对学生上网学习持怀疑态度的强烈反差下,网络化探究学习活动得到了学生热情的支持。
反思:基于网络技术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其交互性的特点也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运用技术手段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互动的角度来看,网络环境下,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机器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减轻紧张和焦虑感,形成轻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学生不仅能积极完成学习、复习任务,也通过网络的学习、交互活动感受到学习方式迫在眉睫的变革。
综上,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
其理论依据之一是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暂时的、发展的和客观的,是经过学习者内心建构并受社会文化影响的。学习者正是通过实施任务和参与活动,促进了知识的“重组”与“建构”。而且一旦学习者体验到参与活动的意义,感受到新知识构建的成功,他们会更加主动积极,从而加速语言信息的内化。知识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教师只是活动中的指导者和参与者。
参与理论(engagement theory)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是通过交互方式完成的有一定任务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它强调有意义的学习,这和建构主义不谋而合。同时,参与理论强调协作式的学习方式,认为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基于对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和活动的本质的探究。学生通过对某一真实项目以合作方式自主学习,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案例的实践证明,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是一种学习的新理念、新策略和新方法。课堂上运用对话、讨论、启发等方法,能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逐渐养成主动参与的态度,勇于探究的精神,勤于动手的习惯,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善于交流、乐于合作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