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导读(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氏春秋·序意》记载了吕不韦的一段纲领性
的讲话:“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有大圜在
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盖古之清世, 是法天地。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 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 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循矣。天曰顺,顺维生;
地曰固,固维宁,人曰信,信维听,三者咸当,无
无誉无訾(zi),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一上一下,以禾为量,而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
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此神农、黄帝之所法。若夫
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成则毁,大则衰,廉则 锉,尊则亏,直则骫(wei),合则离,爱则隳(hui), 多智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
“神农、黄帝之所法”是,认识诸如像“道德”
为而行。行也者,行其理也。行数,循其理,平其 私。夫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 者皆私设精则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 以日倪而西望知之。”
“大圜在上”指天或宇宙有圜(循环之)道,“大矩在下” 指地有矩道,即天地自有客观规律。公理化系统中不证自明的
公理便由“古之清世,是法天地”这句话引出。法天地的宗旨
二、《吕氏春秋》 的主要科学思想 (2)强调人的后天学习作用,尊师重教,注重科 学技术知识的教授与传播。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吕氏春秋·尊师》 明确指出:“治唐圃,疾灌寝,务种树;织葩(pa)屦(ju) , 结罝(ju)网,捆蒲苇;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 入川泽,取鱼鳖,求鸟兽;此所以尊师也。”并说:“义之 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 成身莫大于学。”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 就是榜样,他们“学而受益,未有不尊师者也”。
需要讨论是的,吕不韦作为先秦杂家,亦赞同老子 “无为而治”的思想,这与他提出的公理化系统难道 不矛盾吗?所谓无为,其实说的是有所为情况下的无 所为。《序意》讲得很明白:“三者(指上揆、下验、 中审)咸当,无为而行。行也者,行其理也。”“无 为”显然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三者咸当”,“行” 则依据“理”,而“理”便是吕不韦的公理化系统。 “无为而行”是指不违背、不干扰公理化系统的运行。 因此,无为而治思想是相对公理化系统而言的,即不 违背公理化系统(无为)与按公理化系统“行其 理”(有为)的统一。( 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穴者,其唯圣人矣乎!”(注:下文引用《吕氏春秋》中的
文字,仅指出篇名,不再提书名)可见,长“治”久“安” 之道,在于使“愚智工拙”“出乎一穴”,“皆尽力竭能”。
那么怎样才能统一世人的思想呢? ——兼儒墨,合名法
(阴阳家、道家)。(李约瑟难题)
青龙
白虎
朱雀 玄武 (龟蛇)
《论语》共20篇 《学而》篇第一,共十六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 《为政》篇第二,共二十四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八佾》篇第三,共二十六章。孔子谓季氏,“八佾(yi) 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里仁》篇第四,共二十六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 处仁,焉得知?” 《公冶长》篇第五,共二十八章。子谓公冶长,“可妻 也。„„”
是什么?就是“行数,循其理,平其私”。 上述公理是杂家哲学思维体系的总纲,分为三个演绎枝: 一是“上揆(揣度)于天”,命题是“天曰顺,顺维 生”。——大公无私 。“平私”,“去私”,“贵公”,“尚
德”。如 《贵公》说:“昔先圣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
下平矣。„„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阴阳之 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吕氏春秋》认为,世人必须选择好的老师,而选老师
“不可不慎”,有如墨子感叹织染。“墨子见染素丝者而叹曰: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 以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 (kui) 、靖叔„„子贡、子夏、曾子学于孔子,田子方学于子
贡,段干木学于子夏,吴起学于曾子„„孔、墨之后学显荣于
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
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 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 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 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旨曰: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 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 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 幼 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 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 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 约 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 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 大用 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 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 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 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
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
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 ‘夔一足’,非‘一足’也。”(《察传》)
三、 《吕氏春秋》 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1)察其秋毫,验之以理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 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故治乱存亡, 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察微》) 《吕氏春秋》指出,观察事物必须明察秋毫,孔子可作 为榜样,其方法是“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察其秋毫” 方法之一是要仔细辨别传言:“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 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jue) ,玃似母猴,母猴似人, 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 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吕氏春秋》以孔子、子夏的言 论来说明:
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皆所染者得当也。”肯定如果选择儒 者为师,就“皆所染者得当”。而统治者如果“所染不当”, 不以儒家为师,就会“国皆残亡,身或死辱,宗庙不血食,绝 其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当染》)
二、《吕氏春秋》 的主要科学思想
(3)“与时俱化”、认识事物而又不囿于已有认识 (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发展演化观(无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
《必己》中引用庄子的一段言论,总结了神农、
黄帝“与时俱化”、既认识事物而又不囿于已有认识
的发展演化观。庄子的学生问庄子,为什么不能成为
木工材料的大树(无为)“以不材得终天年”,而不
能鸣叫的大雁(无为)却“以不材死”?”
“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不材之间。材、不
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道德则不然:
司马迁《史记· 吕不韦列传》说:作者编纂《吕氏春秋》
目的是“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汉书· 艺文志》
认为该书的特点是:“杂家者流Hale Waihona Puke Baidu盖出于议官。兼儒
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 所长也。”这些评价虽然来自旁观者,但有着一定的
道理。
书中尊崇道家、儒家,肯定了顺应客观
的思想,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 融合阴阳、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
一、《吕氏春秋》的学派定位与体系结构
《吕氏春秋·不二》已明确表达编著是书的目的是为了 统一百家的思想,即“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
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
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 异则危;夫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
处“弗能废也”、“不可失也”,而各家的短处“不可不察
也”。说明诸子百家思想必然要对中国千百年来的科技发展 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里仅对积极方面,初步提要总结。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
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
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年写成。是战国末年百
家诸子中最后一家重要学派的代表作,分十二纪、八 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计二十余万言。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 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 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 桐棺三 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 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强本节用,则人 给家足之道 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 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 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 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 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 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 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 实不中其声 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 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 所托者形也。神 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 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 〔形〕,而曰"我有以治 天下",何由哉?
《吕氏春秋》导读
何思琪 人文学院哲学系
一、《吕氏春秋》的学派定位与体系结构
中国古代主要科学技术思想和方法,基本奠定形成于春
秋战国时期,此时诸子百家争鸣,学术空前繁荣,涌现出众 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道 家及兵家、农家、杂家等。司马迁在《史记》中谈“六家之 要旨”时分别指出各家理论的长处和不足,并认为各家的长
这样的事物,要“与时俱化”,复杂的事物就像龙与
蛇一样,就像禾始于粟、生于苗、成于穗一样,时常
发生变化,所以人的认识也应该随之变化与深化。人 (或神农黄帝)能够“浮游乎万物之”肇始,认识事 物而又不囿于已有的认识(“物物而不物于物”), 不被已有的认识所束缚(“不物于物”),不断获取 新认识(“物物”)。要防止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舍弃了庄周的消极的成分)
二、《吕氏春秋》 的主要科学思想
(1)人和自然的关系,我国古代称之天人关系, 不乏对天人关系的科学认识。 把自然界明确作为人类观察研究的对象。《吕 氏春秋》说:“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 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 辨万物之利以便生。”(《尽数》)辨别自然之 “利害”,有赖科学观察,要善于捕捉和发现问题、 客观事实及规律,“听于无声,视于无形”。 (《重言》)
二是“下验之地”,命题是“地曰固,固维
宁”。——等级制度 。由“天尊地卑”、“万物皆
别”等自然现象法出等级制度,并从定亲疏、决嫌疑、
别同异、明是非出发,演绎出网状的政治观、法律观、 战争观、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等理论,为巩固政 权服务。 三是“中审之人”,命题是“人曰信,信维 听。” ——用人制度。任人唯贤、赏罚分明。演绎 出执政者应分清是非和礼贤下士等方面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