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尝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尝试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必须首先从教师自身做起,才能落实创新教育的目标。创新教育主要在于实施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二者相互依存,有机结合,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创新,不能墨守成规,而要推陈出新。实施创新教育,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就是善于运用已有知识来分析、研究面临的事实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实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过程。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营造民主氛围,构建创新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养成敢于想别人未想的良好思维。谁能相信一个惰于思考的人能有所创造?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就要给学生一种民主的氛围,一个能够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的客观环境。谁都知道,创新不可能在紧张、呆板、压抑的氛围中产生,而是思维的灵感在愉悦的环境中的迸发。“这愉悦”的环境,应当是轻松、活泼、平等、和谐的。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由精神上的愉悦,带来行动上的放松,充分地想自己所愿,言自己所想言,干自己所肯干,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在教学《詹天佑》时,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学习表达活动。播放录音资料,引发想象表达。同学们对着画面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耳听介绍进入情景中,说出了自己的心理话,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课堂气氛活跃。结尾我又设计了让学生代替皇帝写一封诏书表彰詹天佑的丰功伟绩,这个练习开放性极强,跨越时空,新鲜而没有压力,这时同学们个个喜笑颜开,敞开心扉,边说边写。模仿表演,学习的热情被激活了。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由精神上愉
悦带来行动上的放松,充分地想自己所愿望,言自己所想言,干自己所想干,迸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创设教学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感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学生的思维在开课前,一般情况下是处于潜伏状态。如果有一个奇妙的导语,创设最佳的教学悬念就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开启学生的思路。自以为“没有特别天赋”的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发明大王,是因为他有“强烈的好奇心”。可见好奇心对创造才能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钱梦龙、魏书生、洪镇涛、胡明道等著名特级语文教师特别重视导语的设计和使用。这些名家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使用导语树立了样板。在精心设计导语时,可从内容上或瞄准课堂教学目标,或针对学生实际,或切近课文风格;或激趣,或质疑,或讲述故事,或表演,内容应丰富多彩,形式应灵活多变。如我在教学《马说》时,设计这样的导语:“‘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专设了一等奖,表彰那些选送出获奖演员的电视台,并取名为‘伯乐奖’,何为伯乐?”引导学生读课后小知识《伯乐和千里马》,然后继续质疑:“这则小故事有什么寓意?文静学家韩愈要借这个小故事阐明什么道理?抒发什么情感?”这段导语既引出一个小知识培养了学生好奇心,又把课文的重点提示出来,引导学生运用旧有知识思维,探寻新的结论;既与教学目标一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
情景是一种气氛,是一种场面,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受,让学生的大脑两半球相互作用,在情景中,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语言流畅,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
如我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并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而是把着
力点放在“创设问题情境”上。首先让学生读课题,想一想:读了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读全文,结合课题想一想:你现在还想提出哪些问题。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就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胆子就大了,思维就活了。“飞”即抢时间,“夺”即攻天险。抓住这两个要点,在阅读行为上就产生了连续性、扩展性、创造性的变化。读了课题,能够大胆想象,梳理问题,能够合理比较,讨论问题,能够创新求异,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良好的“问题情境中”得到发展。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思想家、科学家的成功不是得益于“质疑”的。古人说:“学者须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怀疑是创新的开始,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借问题促进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这既是从无疑到有疑,由有疑变成无疑的知识学习,能力提高的极好方法,也是一个培养独立的创新思维的过程。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想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开始的,以解决问题告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诱导创造性思维,大胆提出疑难,学会发现问题。除了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养成质疑习惯外,还激励学生在课中和课后质疑。如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引导学生在课中质疑:某词某句在此作何理解?换个词行吗?为什么?某某同学发言你同意吗?为什么?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等等。一节课学习完后,引导学生质疑:假如不这样结局行吗?你怎样给它换一个结局等等。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开
拓和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合理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想象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它是一种立足现实,又跨越时空的思维。这种思维结合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化的东西丰富化。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了学生想象,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学中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戒律,激发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连。在教学《瀑布》时,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在学生脑海中勾勒了一幅极为壮观的瀑布画面,学生渐渐进入那“如烟、如雾、如尘”的情境中,再要学生谈此时此刻的感受和想法,通过想象使学生既感受瀑布的壮观美和热爱祖国山河及自然的情趣,又受到了美的熏陶,培养了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学《穷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设想给课文写续篇,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所谓求异,就是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点。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求异、不落框、不进套、不师云亦云,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打破定势,拓展思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同一个任务,鼓励学寻求不同的方法完成。以“章”为例,在一次陈其结构时,一个同学说是“立”“早”,这是普通流传的说法,而另一个同学则认为是“音”“十”,表明一段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