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标志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分《素问》、《灵枢》两部分

、《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杲、张从正、朱震亨、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辨证论治:

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病因、病性、病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治则和治法。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在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通过治疗疾病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同病异治:同一种病,由于时间地点及机体反应不同或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则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对立制约,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制的关系。阴阳的互根互用,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的相互转化,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

、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阴阳互损: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肃杀、潜降、收敛;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静藏

、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相乘:乘,即乘虚侵袭。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脾、肺、肾,具有“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的特点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具有“泻而不藏”,“实而不满”的特点

、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脉、脑、髓、骨、女子胞

、心:主血脉,主神智;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通,朝百脉主制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喜燥恶湿;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通降,以降为和、小肠: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

、三焦:通行诸气,运行水液

、心与肺:主要体现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气与血的关系;肺主气,气为血帅,肺气助心行血,心主血;血为气母,心血运布肺气肺气虚弱,行血无力,肺失宣肃,肺气壅塞,影响心的行血,心血瘀阻;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影响肺的呼吸,胸闷咳喘

、心与脾: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脾旺血足使心血充盈,心阳温脾则健运不息,心行血,推动血行不已,脾统血,血液不溢脉外;脾气虚弱,心血不足,心阳不足,脾失温养

、心与肝:主要体现于行血藏血和精神情志调节两方面,血液与神志的关系;心主血,心有所主,心主血行,肝藏血,肝有所藏,疏泄正常;心主神明,主宰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心与肾: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以资心阴,使心火不亢

、肺与脾:主要体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方面

、肺与肝:主要体现于人体气机的升降和调节方面

、肺与肾:主要体现于水液代谢、呼吸运动方面。肺为水之上源,肺失宣降,行水于全身,下引于肾。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升清降浊,输于膀胱。肺为气之主,肺主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吸引摄纳,使气归根

、肝与脾: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协同作用

、肝与肾:主要体现在肝肾同源,藏泄互用的关系

、脾与肾:主要体现于先后天的互促互助和水液代谢方面

、脾与胃:胃纳不佳,影响脾的运化与升清,腹胀泄泻,脾失健运,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胃脘胀痛

、气的功能:推动、温煦、防御、顾摄、气化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化生而成,司呼吸、推动心血运行、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

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

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胃、小肠、大肠吸收水谷精微及水液,上输于脾

生成津液。脾将津液上输于肺,由肺的宣降将津

液布散全身,脾将津液直接向四周布散致全身各

脏腑;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肺接受脾转输来的

津液,通过宣发将津液向身体外周体表和上部布

散,通过肃降将津液向身体下部和内部脏腑输布

并将代谢后的浊液向肾和膀胱输送;肾气对人体

水液输布代谢具有推动和调控作用,经过肾气的

蒸化将清者重新吸收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化为尿

排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促进

津液输布的通畅;三焦为水液和诸气运行的通

道。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经气的蒸腾激发形

成汗液排出,肺主呼吸,呼出水气;肾气蒸化,

生成尿液,肾气推动激发作用下排出体外,肾气

的固摄作用使尿液不会随时漏出;大肠传化糟粕,

带走一部分残余水分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血能化气、血能载气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

病邪的统称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

、六淫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

境性、相兼性、转化性

、七情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

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痰饮: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

为痰,清稀者为饮

、瘀血:是血液运行障碍、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

物,属于继发性病因,包括离经之血停积体内,

以及阻滞于脏腑经络内的运行不畅的血液

、瘀血致病的症状特征:

疼痛:刺痛,固定,拒按,夜甚;肿块:体表血

肿,局部青紫,肿胀隆起,体内癥积,扪之质硬,

坚固难移;出血:血色紫暗,或有瘀血块;紫绀:

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肌肤甲错,皮肤紫癜;舌

象:舌质紫暗,或舌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

曲张;脉象: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气滞: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状态

、气逆:气的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脏腑

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

皮肤)的颜色和光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五色主病:

青主寒痛瘀惊风;赤主热;黄色主虚、湿、黄疸;

白为虚、寒、失血;黑主肾虚、水饮、瘀血

、望五官:望眼-五轮学说;望耳-肾、肝胆;望

鼻-肺、脾胃;望口唇-脾胃;望齿龈-肾、胃;望

咽喉-肾、肺胃

、望舌色:淡白色主虚证、寒证;红色主热证;

绛色主热盛、主瘀;青色主寒凝阳、瘀血;紫色

气血壅滞、瘀血

解表药

定义:凡具有发散功效,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

解除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

应用:解表药主要用治外感表证

分类: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

辛凉解表药——柴胡、葛根

使用注意:1、中病即止,不可久用或过量使用2、

阳虚自汗、阴虚盗汗、泻痢呕吐、吐血、下血、

麻疹已透、疮疡已溃、热病后期津液已亏者,慎

用3、入汤剂不宜久煎

祛风湿药

定义:凡具有祛风除湿功效,以祛除风湿为主要

作用,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应用:适用于风湿之邪所致的肌肉、经络、筋骨、

关节等处疼痛、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筋脉拘

挛、屈伸不利等证

分类:1 祛风湿散寒药----独活2 祛风湿清热药

----秦艽3 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

使用注意:祛风湿药大多辛散温燥,易耗伤阴血,

故阴虚血亏者应慎用

祛湿药

定义:凡具祛湿功效,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

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称之。

分类:1 化湿燥湿药----藿香、苍术2 利水渗湿

药----茯苓、猪苓3 清热利湿药----茵陈、金钱草

化湿燥湿药

定义:凡具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

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称之

应用:适用于湿犯中焦所致的脘腹痞满、食少倦

怠、呕恶泄泻等病证

使用注意:此类药物大多含挥发油,系其有效成

分,入煎剂宜后下

利水渗湿药

定义:凡具利水渗湿功能,以利水渗湿、通利小

便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称之

应用:适用于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胀满、小便不

利等病证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易耗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

清热利湿药

定义:凡具清热利湿功效,以清利湿热为主要作

用,治疗湿热证的药物称之

应用:适用于湿热所致的黄疸、热淋、血淋等病

解表剂

定义:凡以辛散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

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称之

应用:主要用治表证,或麻疹未透,以及疮疡、

水肿等初起之时

分类:1 辛温解表剂----表寒证----麻黄汤2 辛

凉解表剂----表热证----银翘散

使用注意:1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宣之品组方,故

煎药时间不宜太久,以免药性耗散,影响疗效2

服后取汗,但不可发汗太过,以防损伤正气

祛风剂

定义:凡以辛散祛风或息风止痉的药物为主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

称之

外风----指风邪侵袭人体头面、经络、肌肉、关节、

筋骨等所致的病症

内风----指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风病

分类:祛风散邪剂----川芎茶调散,祛风除湿剂----

独活寄生汤

使用注意:祛风剂药性多温燥,津液不足,阴虚

有热者慎用

祛湿剂

定义: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

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方剂称之

分类:清热化湿剂——茵陈蒿汤

、《黄帝内经》:标志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分《素问》、《灵枢》两部分

、《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杲、张从正、朱震亨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

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

的统一性的思想

、辨证论治:

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

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

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病因、病性、

病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治则和治法。

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

方法。辨证论治在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

分割,是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

工作的基本原则。通过治疗疾病的效果可以检验

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

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同病异治:同一种病,由于时间地点及机体反

应不同或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则可

采用相同的治法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

性的总概括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对立制约,指自然界的一切相关事物和现

象,其阴阳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互斗争和相互抑

制的关系。阴阳的互根互用,指相互对立的事物

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

关系。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量不是

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

之中。阴阳的相互转化,指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

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

、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

的临床症状

、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

的临床症状

、阴阳互损: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人

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

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

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

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

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

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

温热、升腾、向上;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

纳;金曰从革,肃杀、潜降、收敛;水曰润下,

寒凉、滋润、向下、静藏

、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

生化、变化的意思。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

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五行

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相乘:乘,即乘虚侵袭。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

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

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脾、肺、

肾,具有“藏而不泻”,“满而不实”的特点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胆、

胃、大肠、膀胱、三焦,具有“泻而不藏”,“实

而不满”的特点

、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脉、脑、

髓、骨、女子胞

、心:主血脉,主神智;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

通,朝百脉主制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

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喜燥恶湿;在志

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

口,其华在唇

、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

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

其华在发

、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

、三焦:通行诸气,运行水液

、心与肺:主要体现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

协调关系,气与血的关系;肺主气,气为血帅,

肺气助心行血,心主血;血为气母,心血运布肺

气肺气虚弱,行血无力,肺失宣肃,肺气壅塞,

影响心的行血,心血瘀阻;心气不足,心阳不振,

血行不畅,影响肺的呼吸,胸闷咳喘

、心与脾:主要体现于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脾旺血足使心血充盈,心阳温脾则健运不息,心

行血,推动血行不已,脾统血,血液不溢脉外;

脾气虚弱,心血不足,心阳不足,脾失温养

、心与肝:主要体现于行血藏血和精神情志调节

两方面,血液与神志的关系;心主血,心有所主,

心主血行,肝藏血,肝有所藏,疏泄正常;心主

神明,主宰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心与肾: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使肾

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以资心阴,使心火

不亢

、肺与脾:主要体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

谢两方面

、肺与肝:主要体现于人体气机的升降和调节方

、肺与肾:主要体现于水液代谢、呼吸运动方面。

肺为水之上源,肺失宣降,行水于全身,下引于

肾。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升清降浊,输于

膀胱。肺为气之主,肺主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

换的场所。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吸引摄纳,

使气归根

、肝与脾:主要体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

藏血与统血的协同作用

、肝与肾:主要体现在肝肾同源,藏泄互用的关

、脾与肾:主要体现于先后天的互促互助和水液

代谢方面

、脾与胃:胃纳不佳,影响脾的运化与升清,腹

胀泄泻,脾失健运,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胃脘

胀痛

、气的功能:推动、温煦、防御、顾摄、气化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

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化生而成,司呼吸、

推动心血运行

、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

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

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胃、小肠、大肠吸收水谷精微及水液,上输于脾

生成津液。脾将津液上输于肺,由肺的宣降将津

液布散全身,脾将津液直接向四周布散致全身各

脏腑;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肺接受脾转输来的

津液,通过宣发将津液向身体外周体表和上部布

散,通过肃降将津液向身体下部和内部脏腑输布

并将代谢后的浊液向肾和膀胱输送;肾气对人体

水液输布代谢具有推动和调控作用,经过肾气的

蒸化将清者重新吸收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化为尿

排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促进

津液输布的通畅;三焦为水液和诸气运行的通

道。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经气的蒸腾激发形

成汗液排出,肺主呼吸,呼出水气;肾气蒸化,

生成尿液,肾气推动激发作用下排出体外,肾气

的固摄作用使尿液不会随时漏出;大肠传化糟粕,

带走一部分残余水分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血能化气、血能载气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

病邪的统称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

、六淫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

境性、相兼性、转化性

、七情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

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痰饮: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

为痰,清稀者为饮

、瘀血:是血液运行障碍、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

物,属于继发性病因,包括离经之血停积体内,

以及阻滞于脏腑经络内的运行不畅的血液

、瘀血致病的症状特征:

疼痛:刺痛,固定,拒按,夜甚;肿块:体表血

肿,局部青紫,肿胀隆起,体内癥积,扪之质硬,

坚固难移;出血:血色紫暗,或有瘀血块;紫绀:

面色黧黑,唇甲青紫;肌肤甲错,皮肤紫癜;舌

象:舌质紫暗,或舌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

曲张;脉象: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气滞: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状态

、气逆:气的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脏腑

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

皮肤)的颜色和光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五色主病:

青主寒痛瘀惊风;赤主热;黄色主虚、湿、黄疸;

白为虚、寒、失血;黑主肾虚、水饮、瘀血

、望五官:望眼-五轮学说;望耳-肾、肝胆;望

鼻-肺、脾胃;望口唇-脾胃;望齿龈-肾、胃;望

咽喉-肾、肺胃

、望舌色:淡白色主虚证、寒证;红色主热证;

绛色主热盛、主瘀;青色主寒凝阳、瘀血;紫色

气血壅滞、瘀血

解表药

定义:凡具有发散功效,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

解除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

应用:解表药主要用治外感表证

分类: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

辛凉解表药——柴胡、葛根

使用注意:1、中病即止,不可久用或过量使用2、

阳虚自汗、阴虚盗汗、泻痢呕吐、吐血、下血、

麻疹已透、疮疡已溃、热病后期津液已亏者,慎

用3、入汤剂不宜久煎

祛风湿药

定义:凡具有祛风除湿功效,以祛除风湿为主要

作用,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应用:适用于风湿之邪所致的肌肉、经络、筋骨、

关节等处疼痛、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筋脉拘

挛、屈伸不利等证

分类:1 祛风湿散寒药----独活2 祛风湿清热药

----秦艽3 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

使用注意:祛风湿药大多辛散温燥,易耗伤阴血,

故阴虚血亏者应慎用

祛湿药

定义:凡具祛湿功效,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

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称之。

分类:1 化湿燥湿药----藿香、苍术2 利水渗湿

药----茯苓、猪苓3 清热利湿药----茵陈、金钱草

化湿燥湿药

定义:凡具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

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称之

应用:适用于湿犯中焦所致的脘腹痞满、食少倦

怠、呕恶泄泻等病证

使用注意:此类药物大多含挥发油,系其有效成

分,入煎剂宜后下

利水渗湿药

定义:凡具利水渗湿功能,以利水渗湿、通利小

便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称之

应用:适用于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胀满、小便不

利等病证

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易耗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

清热利湿药

定义:凡具清热利湿功效,以清利湿热为主要作

用,治疗湿热证的药物称之

应用:适用于湿热所致的黄疸、热淋、血淋等病

解表剂

定义:凡以辛散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

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称之

应用:主要用治表证,或麻疹未透,以及疮疡、

水肿等初起之时

分类:1 辛温解表剂----表寒证----麻黄汤2 辛

凉解表剂----表热证----银翘散

使用注意:1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宣之品组方,故

煎药时间不宜太久,以免药性耗散,影响疗效2

服后取汗,但不可发汗太过,以防损伤正气

祛风剂

定义:凡以辛散祛风或息风止痉的药物为主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

称之

外风----指风邪侵袭人体头面、经络、肌肉、关节、

筋骨等所致的病症

内风----指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风病

分类:祛风散邪剂----川芎茶调散,祛风除湿剂----

独活寄生汤

使用注意:祛风剂药性多温燥,津液不足,阴虚

有热者慎用

祛湿剂

定义: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

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方剂称之

分类:清热化湿剂——茵陈蒿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