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研究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能力研究现状
创新能力研究现状
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的背景。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过程呈现出了显著的区域化特征。全球化改变了对工业地理和区域经济的理解,全球的要素、资源和分布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变化着,并越来越集聚于有个性的地区,而区域的崛起也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从而也使得经济全球化的区域特征更加显著。
在全球化经济中,不再以国家,而是按照区域的竞争力来进行,企业的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其所在的国家环境,更主要的是其所在的区域和地方环境。个性成为区域价值存在的依据,知识成为区域的主要资产,创新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动力,网络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和发展模式,区域创新成为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参与者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技术创新的能力和资源配置显示着区域竞争的优势。国际间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竞争直接表现为创新的竞争,国内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体系能量的扩散效应也己成为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决定因素和竞争成败的关键。
2.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1996年,国内首次出现了“区域创新能力”这个词,有一些地区进行了区域创新能力的调研,但是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
(1)1996年6月—1997年5月,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和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联合承担了1996年北京市软科学计划项目“增强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创新能力调研”,并出版了专著《区域创新—一中关村走向未来》。该书对中关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尤其对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源头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了调研。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中关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理论剖析。该书运用网络理论解释中关村的区域创新,为区域创新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对中关村地区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
(2)2000年,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持了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区域创新创业能力与活力评估研究”。
(3)200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武汉汽车工业大学联合开展了区域创新创业能力与活力评估研究,重点是揭示省域经济实力、对外对内开放程度、政府作用、金融活动、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管理水平、科技开发能力、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社会文化传统等经济、科技、社会因素和省域创新创业能力及经济活力的内在联系;建立省域创新创业能力和经济活力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
案;评测分析湖北省创新创业能力和经济活力;提出湖北省经济面向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4)2000年,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吴林海出版了专著《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论》。
(5)2000年,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甄峰、黄朝永、罗守贵等人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文章,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
(6)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按照区域创新体系的框架,建立了分析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从1999年开始,这一由中青年学者组成的学术群体,每年围绕一个核心主题,选择与中国科技发展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并以《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1年版和2002年版连续两年)的形式发表研究成果。经过详细的数据加工,对以省为单位的区域创新能力作了分析。这些结论对各个地区评价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进行政策调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认为区域创新能力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知识创造能力,即不断地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知识流动的能力,即利用全球一切可用知识的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应用新知识推出新产品、新工艺的能力;创新的环境,是指为知识的产生、流动和应用所提供的环境;最后是创新的经济绩效,即创新的产出能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更强调知识的创造和流动能力。对于吉林省各县(市)的创新能力评价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7)2003年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课题研究组建立了包括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环境和创新经济绩效等五方面,涵盖了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科技成果、企业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居民收入等115个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区域创新能力的结构研究。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内备科技创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区域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与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区域创新能力有若干种不同的结构:(l)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考虑,区域创新能力是由科技创新的研究开发能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和科技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能力构成。
(2)从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的角度考虑,区域创新能力由知识创造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构成。
(3)区域创新系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活动要素,正是这些活动要素的参与和协同作用,才形成了区域创新能力,从这个角度考虑区域创新能力可以划分为信息能力、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和制度能力。
4.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从“国家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国家有其不同的指标,如意大利在度量其国家创新能力时是采用了专利、技木贸易、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三个指标;日本科学技术厅对其国家技术评价采用的指标为专利、技术贸易、技术密集产品输出、制造业总附加值等四项指标;在成功的由传统的农业和重工业基地转化为现代化的工业经济基地的威尔士地区,当地政府办公室评价威尔士经济结构的最主要的五个指标是:制造业就业率、机械业和电子业的职位变动状况、区域内人均GDP、外国直接投资额及其带动就业人数和公司数目的增加、威尔士制造业公司规模结构的变化。
我国国家统计局近几年来一直以“技术开发经费投人、科技人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新产品出口”六项指标为基础,建立技术开发综合指标体系。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指标是目前与我们关心的技术创新能力指标最贴近的指标”,于是采用这种指标体系来度量不同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
但是,从网络的角度来看,上述指标体系的一个主要的缺陷是没有能够体现出区域网络联系的程度,即没有体现出创新组织之间的协同绩效。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参与者的行为不是孤立的,传统的区域性的各种指标体系己经不能适应这种知识经济基础上的创新网络的绩效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应该进行综合的考虑网络的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的衡量标准不应再局限丁原有的诸如销售额、利润等传统的具体指标,而应从更广的范围、更多样化的内容出发、从知识的测度的角度来评价区域创新的发展状况,创建一套能够综合的反映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来对其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虽然国内正在进行一些有关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但是大都把着眼点放在区域创新能力的调研上。有关区域创新能力的定义、构成要素、指标体系、定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相当薄弱,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至今并不存在可供参考的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成果,仍是有待探索的新领域。
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尚处在初始阶段,是我国创新理论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①忽视区域创新系统的特殊性,对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重视不够;②没有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作具体深入的分析,无法从理论上说清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③缺乏系统、深入的区域创新系统专题研究,不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可操作的对策;
④局限于个体案例的经验总结和定性分析,没有总体性的定量分析,难以使研究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