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财政学原理 (1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俱乐部理论
俱乐部理论以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公共商品的提供者为前提,在既定的 公共商品供给水平下,从人口角度分析地方政府的最优管辖规模。 布坎南(1965)用俱乐部比喻一个地区范围内居民消费公共商品达到最 优规模的机制。他认为在俱乐部机制下,地方政府能够提供最优规模 的公共商品。布坎南以游泳俱乐部为例,他假定在这个俱乐部里游泳 池的总成本固定,因此一个新成员加入会降低所有成员的成本,这就 是规模经济在起作用。随着成本的下降,会有更多的新成员加入,而 随着更多的新成员加入,每一个成员负担的成本就更低。但是同时就 出现拥挤现象,拥挤所造成的效用降低是新成员增加带来的边际成本。 起初拥挤成本很低甚至没有,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上升,上升到一 定程度时,就使成员因拥挤带来的边际成本上升,有的成员就会选择 退出。这样最终达到一个均衡点,俱乐部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即因人员增加带来的分摊成本下降的收益与因成员增加带来的拥挤的 成本相等,此时,俱乐部人数上达到最优规模。
第十四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1
财政分权理论
2
政府预算管理wenku.baidu.com制
3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第一节 财政分权理论
一、财政分权的理论依据 二、财政分权的局限性 三、影响分权的因素 四、财政职能在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划分
www.themegall
一、财政分权的理论依据
财政的集权与分权讨论的是政府体系中中央与地 方政府在财政收支与管理上的责任、权利划分及 相互间的协调、制衡关系。在世界各国,除了少 量的属于城市型的国家,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 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即政府体系由中央政府和地 方政府组成,其中地方政府还可进一步划分级次, 从而需要将财政的职责权利在各级政府间进行合 理的划分,以使各级政府能够协调运转,实现各 项社会经济职能。
(四)俱乐部理论
(四)俱乐部理论 一个俱乐部的最优规模应确定在增加的边际拥挤成本等于 减少的边际分摊成本这个均衡点上。地方政府的最优管辖 规模也应据此原理确定。图14-1是地方政府最优管辖规模 示意图。图中MC曲线表示新增一个居民给当地带来的边 际拥挤成本,它随着人口增加而不断上升,因而是一条向 右上方倾斜的曲线。MR曲线表示新增一个居民给所在地 区带来的边际利益,新成员为地方政府纳税使当地人均公 共供给成本不断下降,因而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MC曲线与MR曲线相交于E点,此时新增居民带来的边际 拥挤成本正好等于边际收益(人均公共供给成本下降), 由该点决定的人口规模即为地方政府最优管辖规模。
一、财政分权的理论依据
财政的集权与分权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合理 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职权范围,正确 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达到集权与分权的 最优组合。财政职权在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不同的 配置状况,体现不同的财政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通常,预算管理体制是体现这一关系的载体,而 财政集中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财政集权与分 权的状况。所谓财政集中度是指中央财政收支在 国家财政收支总量中的比重,中央财政在国家财 政收支总量中的比重较高,一般反映国家财政的 集权程度较高,相反则较低。
上述理论均是从一些假定前提出发进行分析而得出的,尽 管这些理论在解释现实问题上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 们都从特定角度说明了地方财政分权的必要性。 从实践角度来看,财政分权存在以下优势: 1.满足不同的公共需求偏好。在一个人口众多和民族多 样化的国家里,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消费偏好,对公共商 品有不同的需求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公共商品由中 央政府的统一供给,将无法兼顾不同群体的特定需求,从 而产生效率损失。而由地方政府进行分权管理,由不同的 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居民的具体要求决定地方性的供给规模 和结构,能较大限度地缓解因需求偏好差异带来的矛盾, 使不同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得到较充分的满足。在现实生 活中,实行地方自治和民族自治就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作法。
(二)辖区受益论
辖区受益论以不同层次的公共商品有不同的受益 空间范围为依据,认为应按公共商品受益范围来 确定分担其供给成本的辖区范围,使成本分担的 地理边界与受益范围大体一致,以实现公共商品 的成本与受益在地理范围上的内在化。据此,全 国受益的公共商品由中央政府供给,地方受益的 公共商品由地方政府供给。
(一)偏好误识论
有关财政分权的经 济学理论主要包括
(四)俱乐部理论 (三)以足投票论
(二)辖区受益论
(一)偏好误识论
偏好误识论认为,如果有关公共商品的供需信息 是完全、准确和及时的,则公共商品无论由中央 统一提供还是各地方分别提供,在效率上应该是 无差异的。但现实生活中公共商品的供需存在着 信息不完全、不确定和时滞性,接近辖区民众的 地方政府在了解居民公共需求偏好上具有优势, 而中央政府则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受信息失真 的误导,中央政府无法实现公共商品的最佳供给, 不可能达到资源最优配置和福利最大化。因此, 由地方政府提供当地公共商品会更有效率。
(三)以足投票论
以足投票论假定,居民能自由流动,且不存在流动成本;居民完全了 解不同社区税收与公共劳务的差别;有众多社区可供选择;居民流动 性不受任何就业机会的约束或限制;公共服务收益或税收在社区间没 有外溢;每个社区有一个公共机构,试图建设社区以达到规模经济优 势下的人口规模,使得公共商品有最低的平均成本。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就会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符合自己偏好的地方公共服务与税收组合 的社区,结果是相同偏好的居民居住在同一地区,公共商品能按最优 规模和最小负担来提供。另一方面,如果在社区之间,提供相同种类 公共商品的边际成本(边际供给成本与边际拥挤成本之和)不同,成 本高的社区的居民就会流向成本低的社区,直至成本差异给现有社区 中的居民所带来的利益差异趋于零为止。以足投票论实际上提供的是 一种地方公共商品供需调节的准市场机制理论,这里,地方政府作为 公共商品的供给者,相互间具有一定的竞争性,社会成员作为公共商 品的需求者,可以通过选择居住地来显示自己对公共商品的偏好,以 此解决公共商品供给的垄断性和公共偏好显示困难所带来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