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灭吴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继续学习古代汉语知识,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理解越国终能灭吴的原因,掌握课文的主题思想,辩证分析勾践这一历史人物形象;
(三)了解关于《国语》的文学常识,初步赏析本文的写作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字词、句式(主要课文无注释又较难理解者或新知识点)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停留、居住)
不可不养而择也(养、培养;择,选择录用)
夫虽无四方之忧(即使)
将不可改于是矣(指代吴越两国长期势不两立的局面)
纳之太宰嚭(进献)
将进之(进献)
卑事夫差(卑,恭卑;事,侍奉)
今寡人不能(两个单音词,没有才能)
公与之母(给予,提供)
三年释其政(免除)
此其利也(有利的机会)
勾践辞日(推辞、不接受)
不患其众之不足也(担心、顾虑)
国人皆劝(劝勉、鼓励)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是故败吴于囿(因此)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安与知耻(感到、感觉)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离开)
去民之所恶(去降、不做)
时雨既至(已经)
……既栖于会稽之上(已经)
逐使之行成于吴(终于、竟)
逐灭吴(于是、就)
寡人请更(请允许我……)
国之父兄请日(请求)
……请报之(请允许我们……)
其达士(指示代词,“那些”)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欲其旅进旅退(句中语气词,表期望,不译)
2、词类活用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退却、返回)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各→动词,“积蓄、准备”)
服之而已(使……臣服、认输)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动)
必庙礼之(庙,名→状,“在庙堂上”;礼,各→动,“举行宴享”以示尊重)
……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蒙受耻辱)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使……暴露)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动,“穿”)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
又郊败之(名→状,“在国都的郊外”)
3、句式
……又何求焉?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
夫吴之与越也,仇佳谁敌战之国也(……也,……也式判断句)
昔者之战,非二三子之罪,寡人之罪也(谓语前加副词表示否定判断)(二)越国战胜吴国的根本原因及本文的主题:
勾践灭吴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除了靠着一种领导者的意志、政治眼光、谋略和毅力之外,根本原因在于采取了以民为本的政策,“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民众的全力支持下一举灭吴。文章的主题就是: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三)对勾践这一人物的评价:
是一个有胆识有谋略,城府很深的政治家。
可取之处:胸怀大志、处变不惊、知人善任,忍辱负重、毅力过人
历史局限(补充):古代封建君主,有着“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安乐”的自私本性。
(四)本文的艺术特色:
1、故事情节曲折委婉
2、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3、历史经验教训深刻
4、文字简朴、字约义丰
三、教学过程和步骤设计
设计意图:令学生在一定的故事和疑问性景中深入理解和发掘课文内涵,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习其身上的优点,同时欣赏本文以平实简朴的文字记述精彩曲折的事件和刻画人物的特点。为图体现文、史、哲不分家的教学思想。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利用上一课与本课相同的时代背景引出本课,提问学生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对春秋时中国的政治格局有怎样的印象。(出示春秋时的诸侯形势图幻灯片)明确:当时周王朝衰落,诸侯势力兴起,相互讨伐,黄河流域就有齐、宁、晋、秦、楚等多国争夺霸权,中原大地上可谓狼烟四起。而在长江下游东南地区也有两个国家(不甘示弱,先后争做霸主,相互间争得不可开交,它们就是吴国和越国)。
(板书课题,强调出处,请同学课后仔细阅读文后有关《国语》的介绍)
2、交代吴越战争的由来(结合地图):
吴王阖闾曾打败过强大的楚国,一心想向中原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当诸侯的首领。可是南面的越国也一天天强盛起来,开始威胁到吴国的后方,使它北上争霸受到牵制,吴越两国的仇怨、摩擦因此而一发不可收拾。阖闾在一次对越
战争中负伤而死,他的儿子夫差为了报仇就在公元前494年的一次战役中大败越国,杀得越王勾践只剩士兵五千,退居到会稽山这个地方,越国面临亡国的危险,情况危急。我们的课文由此拉开了序幕。
(二)分析讲解1、2自然段
1、出示字词幻灯片(目的提醒学生注意理解这些字词,正音,加点者在教学过程中作知识点讲解,其余参看注释自学):
2、请同学朗读第1段
3、串讲、引导(适时讲解字词句知识点):
提问:①勾践退守会稽之后有否因惨败而一撅不振?他有什么进一步的行动?
明确:没有,从“乃号令……共知越国之政”或见他正积极着手于招缆人才,找人出谋划策,充分挖掘人才(智力)资源。
引导:他提出了什么样的“待遇”?此待遇的吸引力在哪昊?(“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将吸引有政治抱负,想建功立业的人才出来,结果这个人是谁?——文种)
提问②:请同学翻译一下文种说的话,体会一下这番话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向勾践讲求谋臣的道理,但勾践既然已经在求谋臣,文各讲这些话不是多此一举吗?
明确:不然,表面讲求谋臣的道理,实际上通过婉转的责备表示了他的不满和抱怨,隐隐见出他的忠贞和自负(本环节目的让学生的颀摹人物心理、引起兴趣的同时,体会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刻画其性格心理,简炼到位的特点)引导:一个臣子居然敢公然责备和抱怨他的君王,在古代一般情况下是不是早被砍头了?但且看勾践的适应如何:“苟得……,执其手而与之谋”,不但没生气,还对他表示了充分的信任,十足的亲热,大家想想为什么,体现了勾践性格时的哪一面?(暂不用回答,留待分析形象时解决)这种情况下这种当然欣然为之效劳了,最后他们商量出了什么对策?请在课文第一段找答案。(“行成于吴”)俗语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求和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啊?就是先保住国家不被覆灭,争取扭转败局的机会,那么他们有否顺利达到目的呢?请继续乍第2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