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分析

合集下载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摘要】本文将对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进行比较和探讨。

首先介绍了透视法在中国绘画中的运用,包括透视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表现形式。

然后探讨了透视法在西方绘画中的运用,特别是在西方现实主义绘画中的透视手法。

接着对比了中西方绘画透视法的不同点,从技法、观念和审美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最终在结论部分进行了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总结,总结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并探讨了如何在绘画实践中借鉴和结合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透视法,以丰富和发展绘画领域。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了解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异同,为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透视法、中西美术、绘画、比较、中国传统绘画、西方现实主义、不同点、结论1. 引言1.1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意义深远的研究领域。

在中西两大文化传统中,绘画透视法作为绘画中至关重要的技巧之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透视法不仅影响着绘画作品的立体感和逼真度,更是反映着中西方绘画对空间、光影和结构的理解与把握。

在中西美术中,透视法的运用存在明显的差异,体现出了两种文化对视觉表现和审美价值的不同理解。

中西绘画中透视法的发展历程也各具特色,体现出了不同文化对绘画的认知和表现方式。

通过比较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运用和发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在绘画领域的差异和联系,为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和交流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2. 正文2.1 透视法在中国绘画中的运用透视法在中国绘画中的运用可以追溯至古代,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平面感和意境表现,因此在透视法运用上与西方有所不同。

古代中国绘画多采用“重远深浅”来表现远近关系,通过叠加颜色和线条的淡重变化来表现景深。

山水画中常用青绿墨淡来表现远处山峰,而近处山石则用深色、浓墨描绘,从而营造出距离感。

在传统中国画中,透视通常是隐含在画面中,不像西方绘画那样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绘画逐渐受到西方透视法的影响。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分析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分析

2020-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分析张帆(天津商业大学,天津300134)摘要:绘画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到人文背景及地域环境的影响,中西方传统绘画表达形式上存在巨大的不同。

中国传统绘画以“形散神不散”著称,更追求意向之美,西方绘画则注重内容的形象逼真,试图运用光线、空间等细节实现对事物的动态表达。

本文从透视法角度探析中西方传统绘画中存在的差异,以期为我国绘画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绘画;透视法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029-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21透视是一种绘画理论术语,指利用透明的思维去看待景物,通过对景物成像原理的分析,最终实现对景物空间关系的诠释。

透视法的运用使绘画的形象更加鲜明,使绘画的主题更显深刻。

中西方绘画由于自身立意不同,所采取的透视法则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而加强对中西方绘画透视法的比较与分析,能够实现对中西方艺术史的探究,为绘画艺术工作积累丰富的理论经验。

一、中西方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分析(一)中国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古代哲学致力于研究人与自然间的共生关系,古人热衷于运用虚构化的手法描绘宇宙之浩瀚,固造就了绘画中“意象”的特质。

随着古代文明的不断推移,古人艺术鉴赏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线条,而是要透过画作感悟其意境美,绘画中的事物也逐渐从二维空间实现向三、四维空间的延伸,作者开始注重对景物长、宽、高等空间元素的把握。

中国传统绘画与古代哲学可谓相辅相成,其展现出人类对事物本源的追求,用“布白”的手法是画作的寓意得到无限延伸,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观实则是对同一物景的多重角度描绘,通过对实体景观中多个细节的聚焦,力求达到“面面俱到”的效果。

诸如,将四时节气融汇到一幅图景中,或将某一个体的运动过程汇聚到一幅画中,构建以时间、空间位基点的场景,使画作的意象更加广泛。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绘画是人类创造美的重要方式,而透视法则是绘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西美术中,透视法的应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本文将对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进行比较分析。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定义。

透视法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模拟人眼对物体的视觉效果,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空间感。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主要包括单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等。

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透视法则往往以近大远小、重视前景、透视逐渐减弱的方式表现。

在单点透视方面,西方绘画注重透视中心的设定和精确的透视线条绘画。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就应用了单点透视,使画面更具有深度和真实感。

而在中国绘画中,单点透视往往会通过局部的虚实对比和线条勾勒来表现。

比如在明清时期的山水画中,通过画家的笔墨技法和构图手法来实现单点透视的效果。

在两点和三点透视方面,西方绘画尤其是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应用更为明显。

立体派、构成主义等艺术流派都大量地运用了多点透视,使画面呈现出更加抽象和立体的效果。

而在中国绘画中,虽然少有明显的两点和三点透视的表现,但是在古代建筑和园林的绘画中也能够看到一些多点透视的痕迹。

透视法在绘画中的应用对构图和色彩的处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通常被用来突出画面中的主题,使观者的视线更加集中。

透视线也可以成为创作时的构图工具,帮助画家更好地布局和构图。

而在中国绘画中,透视法主要用来体现画面中的空间深度,通过近大远小的处理来展现画面的距离感。

透视法在色彩运用上也有着不同的体现方式。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常常被用来处理阴影和光影的变化,从而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而在中国绘画中,则以水墨的淡重、浓淡、虚实等手法来实现透视效果,通过不同的墨色来表现画面的深浅和远近。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表明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绘画透视法的应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西方绘画中透视法更加侧重于画面的逼真和立体感,而中国绘画中透视法更多地体现在构图和空间的处理上。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简论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

简论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

912020/01 No.215简论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法内容提要:透视法在西方绘画中处 于核心位置,它对写实绘画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15世纪布鲁内莱斯基建立透视体系伊始,透视法的应用遍布西方绘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以具体的案例分析透视法在西方绘画中的运用。

关键词:透视法;焦点透视;西方绘画文_金智佳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透视”的词源是拉丁文“Perspcire”,意为“看透”。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布鲁内莱斯基提出“聚向焦点”理论,这被认为是透视法理论的树立。

这里说的透视主要是指焦点透视,即缩形透视。

透视学是绘画的舵轮,当代的学院绘画以透视为基础。

说到透视就不得不提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小孔成像技术,即在二维平面上虚构三维空间。

在原理上,人眼的视觉成像与小孔成像非常相似。

焦点透视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门技术。

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对西方艺术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催生了印象派及后来的立体主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透视是装置系统而不是真理。

这也是后来现当代艺术抗拒透视法的原因。

它促进了人们对于之前强烈追求现实主义的反思,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的探索。

一、透视法的运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和中世纪艺术有了很大的区别。

不同于中世纪的平面图案化的图像,文艺复兴强调现实,强调肉体,艺术也趋向于展现人感受到的世界。

文艺复兴强调现世性,着重于三维空间的暗示。

如果说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还仅仅是对真实的暗示,那么到了15世纪,文艺复兴就开始征服真实了。

据阿尔贝蒂考证,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发现了透视原理,但未落实于文字。

1435 年,阿尔贝蒂在《论绘画》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透视理论,透视法从此影响欧洲乃至世界绘画发展。

第一个使用透视法的画家则是马萨乔。

他的绘画并不优雅,脱离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但是他使用了灭点来暗示真实的空间。

贡布里希评论他的湿壁画《圣三位一体》:“这幅壁画揭幕时好像是墙上挖了一个洞穴,不难想象佛罗伦萨人必定会是多么惊愕……它更为真实,更为动人。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是描绘三维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法。

虽然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下面将对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进行比较。

在中西绘画中,透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希腊古代。

希腊古代的艺术家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景物,对远近关系进行了研究和表现。

希腊古代艺术家认为,通过减小物体的尺寸和线条的密度来表现远离观察者的景物,从而形成了透视法的雏形。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透视法的运用相对较少。

中国古代绘画注重表现气韵和意境,强调的是内在的情感和想象力。

很少使用明确的透视法来表达景深和空间感。

相反,中国古代绘画通常采用压缩和变形的手法来表现远近关系,创造独特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在西方绘画中,透视法得到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如达·芬奇和拉斐尔等,通过研究几何学和光影关系,将透视法进一步完善和应用于绘画中。

西方透视法主要通过远近点、视点和景深来表现三维空间,使得画面更加真实和具有立体感。

与此相比,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空间构建主要依赖于色调、笔墨和构图等元素。

中国古代画家通常采用多种透视法手法,如“高远透视”、“散点透视”和“分带透视”等,来表现远近关系和视角的变化。

这些手法强调的是整体的平衡和协调,而不是具体的线条和比例。

在现代中国绘画和近代中国西方绘画的交流中,西方透视法的应用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许多中国画家开始借鉴西方透视法的理念和技巧,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这种融合使得中国传统绘画在表现空间感和立体感方面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中西美术中的透视法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区别。

西方绘画发展了早期的希腊透视法,通过几何学的研究和光影关系的把握,将透视法应用于绘画中。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绘画注重表达情感和气韵,因此对透视法的运用较少。

在现代中国绘画中,西方透视法的应用得到了重视和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绘画在空间构图和立体感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

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与差异一、艺术表现方式的差异1.透视与非透视:中西方绘画在透视的处理上有所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透视法的运用,追求空间的逼真和立体感,使画面产生一种线性的深度。

而中式绘画则多采用非透视的手法,通过山水、花鸟的形象和构图,表现出静寂、静谧的美感。

2.色彩运用:中西方绘画中色彩也有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追求色彩的鲜明和对比,注重色彩的暖与冷、亮与暗的变化,以营造不同的气氛。

而中国绘画则以水墨为主要材料,追求淡泊、克制的审美情趣,通过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物象。

二、创作风格的差异1.对现实主义的追求:西方绘画多强调现实主义创作,追求真实感和精细描绘,致力于对现实主题和现实生活的深入研究。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审美情趣的表达,更加注重表达个人内心的感受,体现思想性和寓意性。

2.对绘画技法的使用:西方绘画以油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技法更为细腻和精细,画面贴近视觉感知的真实效果。

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用笔的质感和节奏感,追求笔法的灵动、意态的神韵。

在用笔技法上,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点染,追求韵味的表现,而西方绘画更注重线的把握和线条的构造。

三、主题内容的差异1.文化传承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主题内容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以文人雅士的情怀和境界为主题,强调对大自然和人文情感的表达。

而西方绘画更多地从宗教、历史、神话等方面寻找创作素材,注重表现人类对于宗教和文化的追求与探索。

2.艺术观念与价值体系的差异: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创作,倾向于强调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独立性。

而中国绘画则更强调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强调对传统技法和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起来,中西方绘画在艺术表现方式、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绘画追求非透视的构图和水墨的意境表达,强调意境和寓意的传达。

而西方绘画则注重透视的运用和色彩的对比,着重于真实性和现实主义的表现。

中国绘画透视方法

中国绘画透视方法

中国绘画透视方法
中国绘画常用的透视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散点透视法:中国传统绘画所采用的一种透视方法,即在一个面上表现一个场景,形成一个自然的、有深远感的空间。

这种方法不同于西方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而是通过多个角度来表现一个场景,从而打破了固定视线的限制。

2. 线条透视法:这是一种利用线条的透视变化来表现空间感的透视方法,即通过线条的弯曲、收缩和延伸来表现距离和深度。

这种方法在中国山水画中尤为常见,通过描绘山水的轮廓和远近关系,创造出立体感和空间感。

3. 空气透视法:这是一种利用空气对景物的模糊程度来表现空间感的方法。

通过描绘景物在不同距离上的清晰度和色彩变化,表现出景物的远近关系和深度感。

这种方法在中国山水画中也有广泛应用。

4. 纵透视:在平面上把离视者远的物体画在离视者近的物体上面。

5. 斜透视:离视者远的物体,沿斜轴线向上延伸。

6. 近大远小法:将远的物体画得比近处的同等物体小。

7. 重叠法:又叫遮挡法,前景物体在后景物体之上,利用前面的物体部分遮挡后面的物体来表现空间感。

8. 近缩法:在同一个物体上,为了防止由于近部正常透视太大,而遮挡远部的表现,为此有意缩小近部,以求得完整的画面效果。

以上是中国绘画中常用的透视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使画面呈现出丰富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

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比较绘画透视是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让画面更加立体和真实。

中西美术对于透视法的运用有着不同的特点,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中西美术中绘画透视法的不同之处。

一、透视法的起源在西方美术史中,文艺复兴时期是透视法得以系统化和完善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画家们开始研究人眼观察事物的方式,发现了透视的规律,并加以运用在绘画当中。

而在中国,透视法的运用则稍晚一些,直至近现代才开始引入中国的美术教育中。

在中西方美术的透视法运用上,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对于绘画的不同理解和传承方式。

西方美术通过对透视法的系统研究和推广,使得绘画更加真实和立体化,而中国美术则更加强调意境和内在的表达。

二、透视法的展现方式在西方美术中,透视法主要分为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

一点透视是指当视点在画面中央时,画面中的平行线都会消失到一个点上,这种方式常常用于建筑和城市风景的绘画中。

二点透视是指平行线在水平方向上消失到一个点上,通常用于近景的绘画。

而三点透视是指当视点在画面之外时,画面中的平行线会向两侧的两个消失点收敛,这种方式通常用于鸟瞰或者低角度的景物绘画中。

而在中国美术中,透视法的运用方式则更加灵活和多变。

中国传统绘画中常常运用重远轻近的手法来表现透视关系,通过颜色、线条和形态的变化来表现深远和近景之间的距离变化。

中国的山水画和花鸟画也常常通过构图和造型来表现远近透视关系,通过山石的远近大小和粗细来表达远近的距离感。

三、透视法的意义和表现在西方美术中,透视法的运用主要是为了使画面更加真实和立体化。

通过透视法的运用,画家可以更好地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让观者感受到画面中物体的距离和立体关系。

透视法的研究和运用,使得西方绘画不仅在表现力上更加丰富,也能更好地表达出画家的观察和创作。

而在中国美术中,透视法的运用更多地体现在表现意境和情感上。

中国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画面的意境和氛围,透视关系并不是最为关注的部分。

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原则

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原则

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原则
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原则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和形象还原
在画中以求精准、真实的表现形象。

主要表现手法有透视法、构图法、光影法、线条法、色彩法等。

首先,透视法是指绘画将一个三维的物体映射成二维图像时,根
据空间原理,采用简单的几何手段将平面上的物体映射成适当的深深
度带有立体感的画面。

其次,构图法是指根据绘画所表现的内容,画面内容的排布,以
及线条、色彩等元素的运用,使画面成为一个统一、立体的整体。

再次,光影法是指绘画内容表现的空间感、深浅感,不仅考虑色
彩的运用,也要考虑光线的方向和强弱,以及灯火应急的处理,从而
使画面更加真实逼真。

第四,线条法是指绘画中线条的运用,因为一切物体都是由线条
组成的,根据空间和重量感,可以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出物体的形状、
动作及位置等等,从而表现出绘画的空间特征和重量特征。

最后,色彩法是指绘画运用色彩来表现出物体的形态、质感及象
征意义,使原本平淡的画面变得更加精彩多彩,更能够表现出物体的
内涵特质。

总之,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原则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和形
象还原在画中以求精准、真实的表现形象,主要表现手法包括透视法、构图法、光影法、线条法、色彩法等。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80年代中后期的油画作品出现
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俗。中国油画出 现了空前的多样化的局面。新尚谊的 《瞿秋白》《塔吉克新娘》杨飞云的 《北方姑娘》 等等一批代表性画家及 其作品。
杨 飞 云 《 北 方 姑 娘 》
《塔吉克新娘》
《瞿秋白》
战洪宽作品
岭上雪
江南小镇
家乡雪
中 国 军 人
东方人是线性的唯美思维方式,西方 是三维空间的立体思维方式。不能说 这个说法对还是错,至少在绘画上有 这个趋势。据说,当年郎士宁给乾隆皇 帝画了一张肖像,乾隆皇帝说,“你画 的很象,但是不美!” 这一句话就概括 出了中西方美术风格的特点 。
差异总括
一.中西方美术最主要差异在于透视, 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 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 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民国中后期绘画
1927年,国Biblioteka 政府在南京成立。同一 年,吴昌硕在上海去世,齐白石则在 北京完成了他的“衰年变法”,中国 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的代表 为:齐白石和北京的画家群;黄宾虹 和江南画家群;徐悲鸿及其传派
齐白石山水、花鸟、人物皆能,写意、
工笔兼善,尤以画花鸟虾蟹闻名。作画主 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书法及篆刻成 就亦很高。
未来派的重要性是激进的主张和无政府主
义的口号所具有的感染力和煸动性。 代表画家:塞弗里尼
《呐喊》 蒙克
表现派
达达主义
是一种无政府主义 的艺术运动,它试 图通过废除传统的 文化和美学形式发 现真正的现实。通 过反美学的作品和 抗议活动表达对资 产阶级价值观和第 一次世界大战的绝 望。 特点:荒谬,玩世 不恭,强调直觉、 反习惯性思维逻辑)
清代末年民国早期
上海形成了在"扬州八怪"之后中国近代 绘画史上最后一个画派--上海画派。画 派的代表人物首推任伯年和吴昌硕。

中国绘画透视与西方绘画透视对比

中国绘画透视与西方绘画透视对比

中国绘画透视与西方绘画透视对比散点透视是与焦点透视相对的一种透视法则。

人的眼睛在观察活动中,本身就具有运动与静止的双重性。

散点透视在于散,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认为“托不动之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提倡用活动的视点观察景物,强调“景随人移”,以形成迂回连贯的空间,所构成的画面具有多视域特征和空间的跨越、时间的迁移性,也称“活点法”。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认为只有西洋画有透视,传统的中国画没有透视。

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传统的中国画是有透的但它的透视方法与西洋画的透视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西洋画讲究焦点透视法,传统的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法。

所谓焦点透视法,就是严守一个特定的视点去表现景物,近大远小,呈放射状。

散点透视法不拘泥于一个观点,它是多视点的,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现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

散点透视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比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这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优点。

例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用散点透视的多视点原理,把古代汴京东郊以虹桥为中心的风景、人物、城郭、街道、桥梁。

船只等等丰富内容的场面散点在一个画面,给予了充分详尽的表现。

如果采用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它只能突出地表现画家确定的一个视点周围的景物,也只能将其它许多景物根据近大远小的原则虚隐掉。

传统的中国画并不是不重焦点透视,它不过是在一幅画中根据需要采用多个焦点透视而已。

这是传统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古代确实没有系统的透视学,但对于科学的焦点透视法,也早有朴素的深刻认识。

早于德国透视画家丢勒一千多年的六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就曾写过一篇《画山水叙》说明了透视学中按比例远近布置物景的法则。

但中国画家多喜欢表现空间跨度大的山川江河,甚至想把整条长江都画到一幅画中,他们不满足于用一个焦点来束缚自己的视野,因此,中国画家多采用移动式、减距式、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法来表现无限丰富的景象。

中西人物画的空间透视观念比较——以宋元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人物画为例

中西人物画的空间透视观念比较——以宋元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人物画为例

空 间透视认识的 差异性 , 成就 了两种绘画艺术 , 为两种 也
艺 术在世界艺术中赢得 了较高的地位 。 传统绘画所表现 出
在 自然空间和绘画空间的转化 中充当 了载体的作用 , 中 而
国画家早 已脱离真实 自然的约束 ,“ 绘画成为人们认识 自 己、 反思生活的一种形式”他们的笔下并不像中国画家笔 。 下的宅间那样穷极 宇宙 、 变幻 无穷 。 尽管在表面上接近于
的散 点、 移动透视 , 还有一点是受工艺装饰的影响 , 因为 中国绘画脱胎于 工艺装饰 , 而工艺装饰 又没有时空限制随
意性较强 , 所以这一点也是导致绘画时空 白由性的重要 因
素。
自然, 却在心 灵上没有于 自然融 为一体 , 终究是徘徊在 自 然与内心之间 , 自然景观所园囿。 为 当然 , 这样的理解带 有极浓厚的东方色彩 , 因为西方画家并不会因为真实的描 绘 自然就没有了与 自然交流的乐趣 , 实上 , 事 西方画并非 单纯的 自然的翻版 , 同样带着个人的感情 基调。 中西人物绘画中空问透视的不 同表现是 多种原 因形
成的 。
意大利绘 画由于受摹仿学的影响 , 以求真为主 , 在观 察对象时视 点不 变, 对象不动 。 宋元刚好相 反, 人物画 由 于受 “ 神韵” 的影响 , 采取移动的观察方法进行 肖像写真 ,
的 态度 ,应 该 是 辨 证 的扬 弃 和 批 判 的继 承 。在 此 基 础 上 ,还 要 借 鉴 、吸 收 中西 方 艺 术 的精 华 ,尽 量扩 大 自 己的视 野 。
[ 键 词 ]中 西 人 物 蕊 ; 间透 视 ; 美 观 念 关 空 审
空 间是绘画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 , 是运用透视 、 明暗 、 色彩深浅和冷暖差别表现 出物体之 间的远近层次 关系, 使 人在二维平面的绘画上获得三维立体的深度空间感觉 。 宋 元与意大利人物 画最大的差别是对绘画空间的不同表现。 这是 由两种不 同的审美心理决定的, 也是两种不同 “ 心象 经验”的显现。中西绘 画对空间的不同认识 , 导致 了空 间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

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中国画和西洋画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中国绘画:是散点透视。

用不同的视点观察物象,然后将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内的物象共绘一画。

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即立足一点,描写物象,讲究“写形象真”。

(2)写意与写实中国画:追求以貌取神,以抽象之美表达其意。

西方绘画:强调写实,以具象美表达构象。

(3)“点线结构”与“块面结合”中国绘画:是用尖锥毛笔通过“平、留、圆、重、变”等笔法筑成“点线结构”。

通过点线“模拟”外界事物,表达“面”的时候,逸笔草草,求得形似。

西方绘画:是用扁平的“刷子”结构成一种“块面组合”形式,这种“块面结合”的技法善于表现物象的“质量感”和“体积感”。

(4)墨分五色与色彩世界中国绘画:特别是水墨画,特别讲究用墨、用水。

通过用水使墨有浓淡之分,要求有凸凹之形,以线条来表现物象的质感,用“墨分五色”来暗示色彩。

西方绘画:画家用“感觉到的色彩”来表现物体之间形成的色彩关系。

往往选择特定的色调或强烈的对比色彩去构成油画的主题和意境。

(5)光影与透视中国绘画:由于“点线结构”的局限性,无法表现”块面”的“光影”和“透视”效果。

西方绘画:善于将物理学知识应用于绘画艺术,能十分“象真”地表达物象,用光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轮廓、深度和空间,追求“环境”和“透视”效果。

(6)构图中国绘画:在构图布局上要求空灵和单纯,讲究意境和情调,画面要气韵生动;在造型上多以偏侧、仰视和俯视下笔,使画中物象显出主次、虚实的分别,多留白。

西方绘画:在画面上全部绘图着色,用不同色彩表达、烘托主题。

一幅西方油画,在完成后,无法再添笔加彩。

(7)诗、书、画、印与签名中国绘画:讲究诗书画印结合。

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印画同辉,几种艺术在同—画面上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

西方绘画:完成后,画家仅在画面—角签名和注明日期。

这种签名和日期不构成画面的有机部分。

中西方绘画透视的区别及其艺术特征

中西方绘画透视的区别及其艺术特征

中西方绘画透视的区别及其艺术特征中西方美术在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二者的差别在于各自的指导哲学的不同,因而给我们带来不同风格的震撼和美的感动。

中国人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比较多的以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西方人较少了以人的情感角度进行创作,他们更多以理性去思考问题。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

中国人的哲学讲求天人合一等,这在中国画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它本身也收到了社会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绘画是社会在精神,艺术方面的投影。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

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以行写神,形神兼备,注重画面情趣的表达,因此,在透视表现上既遵循透视上基本法则和规律,又不被一般法则和规律所限制。

中国画提倡用活动的视点观察景物,强调“景随人移”使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更全面、更生动,不受视域的局限,具有时空的跨越性,故又称之为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有移动视点、以大观小、高视位三种特点。

中国山水画家历来主张对所表现的景物要左看右看、前看后看。

对于一座山,可从山麓观至山顶,可从前山观至后山,每一处景物均尽收眼底,既能体现整座山峰的气势,又能于细微之处见精彩,形成一个整体印象。

例如,五代画家顾宏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设计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宾客酬应五个段落,把韩熙载在夜间一段时间中的活动生动而清楚地表现出来。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空间是视觉艺术中的重要概念,它是艺术家创造出的一种虚拟的、具有三维感的视觉效果。

中西方艺术在表现空间意识时有着不同的方法和特点。

本文将从透视法、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探讨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一、透视法的运用透视法是西方绘画中常用的一种表现空间的手法。

它通过透视原理,使画面中的物体能够按照真实的比例和距离排布。

在透视法中,常见的有线性透视、点透视和大舞台透视等。

在线性透视中,通过画家巧妙地运用透视线将画面分成多个部分,用以展示物体的距离远近。

画家可以利用透视线向观者传递一种深远感和空间层次感。

线性透视在西方绘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建筑和景观画中,可以清晰地展现远近景物。

点透视则是通过点的大小、强度和明暗来产生模糊感,使画面中的景物产生前后的层次感。

通过点透视的手法,画家可以在画面中创造出一种模糊但有深度的效果,使观者感到一种空灵的空间感。

大舞台透视主要用于室内和室外的环境表现。

它通过将画面分为前景、中景和背景,使不同的景物在画面中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感。

大舞台透视给人们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增强了真实感和沉浸感。

与此相对比的是,中式绘画中并不常使用透视法。

传统中国画注重画家的主观表现和情感表达,画家通过墨色和笔触的运用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和层次感。

中国画尤其注重表现空间的意蕴,给观者以诗意和想象的空间感。

二、构图的差异构图是指将画面中的物体有机地组织起来的方法。

中西方绘画在构图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西方绘画中常用的构图方法有黄金分割、对称和对角线等。

黄金分割是将画面分割成两个相对比例接近的部分,使画面更加和谐美观。

对称构图则是将画面分割成相等的两个部分,每一边都有对称的元素。

对称构图能够给人一种稳重而和谐的感觉。

对角线构图是指将画面分为对角线两侧,使画面具有动感和冲突感。

相对而言,中国画的构图一般追求同时具有独立性和统一性,画面形象明确,构图简练。

中国画在构图时常用“有中有空”、“中有静,边有动”等方法。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是两种绘画结构方式;前者是穿越一条时间轴线的视觉收集;后者是站在一个空间点上的视觉总结..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画者作画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其感受和需要;使“立足点”移动作画;摄入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它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比较真实客观地体现了物体的形象..中西方文化传统、思维模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各自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的“小我”必须融入民族的乃至宇宙的“大我”..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体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的载体..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画家虽没有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给人以豁达壮阔之感;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充满诗情画意;回味无穷..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大体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的观念为基础的..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或是神临自然、宗教的权力至高无上;或是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这两者的观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天人对立、天人相分的..从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文理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西方的自然科学自伽利略以来的400年间;都是在走一条分析的道路;总是不断地将客观物质世界一分为二..这种精神渗透到绘画艺术中;便体现为强调客观地表现现实对象..西方绘画总是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中;要求画家以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自然;即画家所画一定要与他所看见的保持一致..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雅典学院画家理智客观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分析作者:张帆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10期摘要:绘画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到人文背景及地域环境的影响,中西方传统绘画表达形式上存在巨大的不同。

中国传统绘画以“形散神不散”著称,更追求意向之美,西方绘画则注重内容的形象逼真,试图运用光线、空间等细节实现对事物的动态表达。

本文从透视法角度探析中西方传统绘画中存在的差异,以期为我国绘画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绘画;透视法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029-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21透视是一种绘画理论术语,指利用透明的思维去看待景物,通过对景物成像原理的分析,最终实现对景物空间关系的诠释。

透视法的运用使绘画的形象更加鲜明,使绘画的主题更显深刻。

中西方绘画由于自身立意不同,所采取的透视法则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而加强对中西方绘画透视法的比较与分析,能够实现对中西方艺术史的探究,为绘画艺术工作积累丰富的理论经验。

一、中西方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分析(一)中国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古代哲学致力于研究人与自然间的共生关系,古人热衷于运用虚构化的手法描绘宇宙之浩瀚,固造就了绘画中“意象”的特质。

随着古代文明的不断推移,古人艺术鉴赏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线条,而是要透过画作感悟其意境美,绘画中的事物也逐渐从二维空间实现向三、四维空间的延伸,作者开始注重对景物长、宽、高等空间元素的把握。

中国传统绘画与古代哲学可谓相辅相成,其展现出人类对事物本源的追求,用“布白”的手法是画作的寓意得到无限延伸,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观实则是对同一物景的多重角度描绘,通过对实体景观中多个细节的聚焦,力求达到“面面俱到”的效果。

诸如,将四时节气融汇到一幅图景中,或将某一个体的运动过程汇聚到一幅画中,构建以时间、空间位基点的场景,使画作的意象更加广泛。

此外,想象同样是画家运用透视法时不可缺少的元素,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同一时空中可能会因人類情感的迁移而产生不同意境,恰巧营造出“身临其境”质感,使看客萌生出到画作中游览一番的念想。

以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为例,该幅图描绘了韩熙设宴席款待宾客的场景,以长卷的形式记载了夜宴中琵琶演奏、宴间小憩、观赏舞蹈、清吹及欢送宾客一系列场景,将夜宴的流程阅览之上,给人以强烈的时空感[1]。

当代绘画艺术流派将“透视”归结为欧洲艺术发展的成果,其实不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便提出了“小孔成像”原理,奠定了中国透视法的基础。

相较于西方传统绘画艺术,我国传统、绘画在透视法的应用上更为灵活多变。

古人不单单在画作上创作出独立多元的空间,更将画作中的世界作为情感抒发的根据地。

例如,将盆栽视为一个独立的世界,让看客在小小的盆栽中饱览世间万物与人生百态,足见古人的奇思妙想。

再比如文人雅士偏好的“手卷画”,同样以长卷的形式实现对事物运动发展历程的描绘,为画作整体增添了流动性,横向多视点的组合方式将画面以“走马灯”的形式呈现,使得画作的纵向感不断延伸。

与立轴画的制式同,手卷画强调对画面的全景式布局,故事情节不再单调的局限于某一情境,而是沿着水平线的方式延展,烘托出故事情节的丰富性。

以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为例,其以远观视角描绘出汴京整体的繁荣面貌,由不同人物的肢体形态衬托故事情节,形成“处处有故事”的宏伟景象。

(二)西方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源头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受到古希腊哲学的影响,西方传统绘画工艺更注重对“形”的精准表达。

在西方艺术世界中,人们对于绘画品质的追求思考不逊色于对科学的探索,画家热衷于将绘画视作一门系统的学科,依靠解剖学、人体工程学等实现对画中人物的细节展示,至此,解剖学、物理学等也成为西方绘画透视法的根基所在。

文艺复兴以后,焦点透视学的出现使得西方绘画中含混不清的时空概念得到良好转变,画家开始运用光线、建筑结构等塑造场景立体感,使画作的质地开始由二维向三维转变。

与此同时,焦点透视学注重对事物瞬间形态的把握,这使得西方画作对事物“形象”的追求更加极致,成像更加逼真。

以曼坦尼那的《婚礼堂的屋顶圆孔》为例,该幅画以一种创新的视角进行作画,将画面布置为某礼堂的天顶装饰画,画面中的儿童与女人呈现出低头俯瞰的姿态,恰好与观赏者形成对视的既视感[2]。

画面对某一时间点人的人物表情、肢体动作,以及周边景物都有传神的表达,而建筑壁画的题材也弥补了焦点透视学空间感上的停滞,给人以更深邃的感官体验。

随着透视法在绘画中的应用逐渐成熟,西方艺术家不再满足于对特定大场景得描绘,而是试图从寻求空间尺度的延伸,构建多层空间重叠得视觉效果,绘画作品的风格也更具有场面感。

以歌剧院为例,14世纪后期欧洲兴起文艺复兴热潮,歌舞剧成为高贵典雅的象征,去歌剧院也成为欧洲贵族的一大潮流,这正为欧洲画家提供了创造的灵感,运用歌剧院错综复杂的空间结构使画作的背景层次更加丰富,也使画作整体的寓意更加耐人寻味。

以汉斯·珀尔齐格的《大剧院》为例,其将大剧院以写实的风格收录于纸上,透过剧院环形密集排列的桌椅,以及高大粗壮的罗马柱来衬托剧院空间的宽广,更向人们展示了欧洲古典建筑的恢弘绮丽。

1450年,德勒兹提出“折叠空间”这一概念,其试图从笛卡尔思想的束缚中脱离出来,通过多重网格间的相互连接来塑造空间上的连续性,同样达到了丰富画面空间层次的效果。

但将“折叠空间”运用到透视法中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在一幅画中采取多个视点,因此即便画作空间呈连续性,也无法达到十分流畅的视觉效果,因此这种透视法则在舞台剧中得应用十分广泛,在有限的场景里实现对麦田、城市等多处场景的转换,最大限度的实现对有限空间的应用。

以《契阿尔达被杀下马》为例,该幅画将惨烈的斗争以场景切换形式展现,左侧马匹陈列整齐,准备迎战;到了画中马匹惊慌四散,有骑士从马背上跌落;右侧则是人仰马翻的情境,兵器交织散落一地,充分体现出战争的混乱残酷[3]。

;二、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差异比较(一)三远法与透视法间的差异中国传统绘画以“三远法”为根基,传统画作多采取散点透视的方法,实现对同一场景中多个焦点的透视,侧重于对画面整体的把握。

无论是《清明上河图》还是《富春山居图》中都不难发现,画作中并无焦点,这也使得远处山川风景到进入市井人物都被尽收眼底,弥补了中国传统画作中写实风格的缺失。

所谓“三远”,实则是指以画家的观看角度,即“高远”、“深远”与“平远”。

通过仰视、俯瞰等视角先构筑画作整体轮廓,再加入细节,达到“以大观小”的效果。

相比之下,西方透视法则更注重对事物的写实描绘,其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可以营造意境美,而是通过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探索来引发读者共鸣,构建一种主观意义上的意境。

若从本质上进行探寻,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之初画家是利用动态的思维去看待景物,而西方传统绘画则是利用静止的思维去看待事物。

受到哲学与文化背景的影响,西方传统绘画风格更加严谨,小到画中人物的一个眼神,达到衣着服饰的面料与光泽等,都力图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这也使得西方传统绘画更具有穿透力。

以宗教为背景的著名画作《最后的晚餐》为例,整幅画中汇聚了十三个人,而晚餐的日期与十三号的时间点不谋而合,充分体现出基督教对于数字十三的忌惮。

而通过放大该画作,十二门徒的神态清晰可见,不同人物的肢体动作代表着其在宴会中扮演的角色,这相较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要灵动许多。

(二)东西方时空观念上存在的差异中国古代虽然拥有十分精密的度量仪器,但在艺术表达上对“数”的概念则相对模糊,且倾向于运用其他事物的衬托来体现物体本身的轻重,这也与西方传统绘画“精益求精”的观念存在巨大差异。

从主观上来看,中西方的艺术追求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绘画多渲染“恢弘”色彩,力图描绘中国秀美山川,彰显中华文化挥洒自如的气韵。

在散点透视下,画作的主题不受焦点局限,不同人的主观意向下可形成不同的感悟。

而西方传统画作虽然不乏多焦点画作,每幅画作却拥有明确的主题,诸如《向日葵》、《芭蕾舞女孩》等,观赏者很轻易的便能找到画作的主旨所在。

宗白华曾说:“中国绘画的透视法提神太虚”,依赖于水墨画的特质,构建云雾飘渺的诗意仙境,抽象之感油然而生。

中国绘画本身便是一门哲学,是艺术家包揽山河后修身养性的成果。

而西方传统绘画透视法更可视为科技发展与积累的结晶,其具象化特征及丰富的色彩颜料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且逼真效果更迎合不同質素观赏者的审美需求。

以中国画代表《吹萧迎凤图》与西方画代表《希律王的宴会》为例,《吹箫迎凤图》运用大手笔够了亭台楼阁与远山,人物则起到点缀的作用。

画中共出现十六个人物,塑造出在诗意山水的映衬下妇女和孩童其乐融融的画面,衬托出景观的悠然惬意。

《希律王的宴会》则以故事发展情节为主线对画作进行卷轴式设计,全图共出现14个人物,同样采取西方绘画中典型的多层次叠加的空间法则,将一幅二维平面上的画作延展至三维,画作将某圣经中某一桥段布置形成一个时间节点,实现了对该时间点人物动态信息的捕捉,塑造出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通过两幅画的对比可清晰的看出中西方传统绘画观念上的不同,也能透过画作感悟的中西方散点透视与线性透视思维上存在的巨大差异[4]。

三、结语中西方传统绘画是不同历史及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产物,随着科学与艺术水平的提升,中西方绘画中透视法的应用手段越来越灵活,也使得绘画作品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中国绘画并非对实物景观的浅显表达,而是中华文化中意识形态的展现;西方绘画亦并非刻板的追求场景逼真写实,而是侧重于依靠景物反映出某种思想,正因绘画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反思,才为画作赋予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而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透视法在未来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解剖与透视》——天津市2020年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ZXJXZX0133。

参考文献:[1]唐必刚.中西传统绘画透视理论之比较[J].当代继续教育,2007,25(003):50-52.[2]王天禄.论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取向[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4):58-63.[3]陈军.透视在中西传统绘画中的差异[J].红河学院学报,2013,000(003):105-107.[4]王小窕.中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法比较[J].美与时代(中),2016(02):14-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