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2010年第12期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研究综述■虞力陈和摘要:文章首先定义了台风灾害经济损失,概括了进行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必要性及其社会意义。其次,综述了关于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与理论,并根据现有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目前我国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遇到的困难和不足。最后,对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台风;台风灾害评估;经济损失评估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华南沿海台风遥感检测与灾害评估》(编号:8351030101000002);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重大台风灾害及城市火灾应急响应集成系统研制》。作者简介:虞力,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生;陈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财经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粤商研究所研究人员。1.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提出(1)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定义以及构成分类。台风灾害经济损失是灾害评估和灾情统计的核心,一般认为其构成可分为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和灾害间接经济损失两部分。直接经济损失范围包括企业资产损失、居民财产损失、自然资源损失等(于庆东、沈荣芳,1996),而间接经济损失确定为停产减产损失、产业关联损失、中间投入积压增加的经济损失、投资溢价损失等(黄渝祥等,1994)。但由于核算灾害经济损失不但涉及内容广泛,而且计算方法复杂,所以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比较妥善的方法。(2)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必要性。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是制定防灾减灾规划和具体安排防灾减灾措施的基础,是政府合理安排筹措救灾资金、保险企业进行灾后损失赔偿和分配救灾资金的依据。对于灾后恢复工作和重建科学化,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东濒太平洋,海岸线长达18000多km,平均每年登陆我国台风都有6.9个,最多年份达到12个,而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民富庶,这种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会有较大影响,且地域分布十分不均(丁燕、史培军,2002)。因此正确评估台风灾害经济损失,特别是准确预测和测算灾害经济损失,对调整国民经济发展布局具有相当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2.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台风成灾是由于多种因子共同相互作用而成,包括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三种基本因子(王劲峰等,1993)。台风灾害成灾程度与台风灾害自身的强度和影响范围、人类社会的自然地理条件、人类对自然灾害的响应能力等几个方面有关,要做好台风灾害的评估工作就要掌握大量的基础数据,但由于现有的灾害资料的规范化和系统性都不够理想,可能常常出现缺乏必要的资料而无法得出明确的评估结果的情况。目前在进行专业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研究和实践中,一些专家学者对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日益深入的探讨和总结。(1)模糊系统。模糊数学理论是研究和处理数据处于模糊性现象的一种工具方法。研究模糊现象一般是用隶属函数来刻画,确定隶属函数后通过实践效果来检验和调整隶属度函数。选取台风气压最低值、最大瞬时风速以及过程降水量的极值作为灾害因子,由于各种灾情因子对灾害影响程度不同,选择适当方法来确定每个因子的权重,进而得到综合灾情指数,通过综合灾情指数对灾害进行等级划分,最后进行分析得出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结果(樊琦、梁必骐,2000)。神经网络技术综合了数理统计、神经计算、符号逻辑等人工智能理论技术,是一种非线性的动力学系统,其不要求对事物机制有明确的了解,也不需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系统的输出只取决于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连接权,而这些连接权的数值则是通过训练样本学习获得,这种方法对解决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机理尚不明确,有一定模糊性的问题特别有效(娄伟平等,2009)。选取台风登陆时的中心气压和近中心最大风速作为影响因子,综合考虑台风灾害经济损失指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统一标准化后得到的数据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层神经元,将台风灾害经济损失指数作为其输出层神经元,然后进行系统训练,确定出最合理的评估网络结构。(2)层次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按评估因子和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把参与评估的指标进行分层,建立一种分析结构,使指标体系条理化。在综合考虑台风本身强度、登陆地点和路径以及产生的风、雨影响等客观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台风综合影响指数对台风成灾程度进行分级评判(李春梅等,2006)。同时在每一层次中按已确定的准则对该元素进行相对重要性的判别,并辅之以一致性检验专题研究

143

_●2010年第12期以保证评价人的思维判断的符实性。再与历史灾情数据对比,预测出台风可以影响的经济损失范围,定量地估算出台风灾害经济损失。(3)数理统计。利用自然界记录的资料和历史文献记载资料,收集影响上海地区的灾情数据,包括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农田受淹等灾情指标,在根据以上标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记录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再结合致灾成因分析,建立台风灾害指数序列,找出灾情指数和致灾因子的回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用5个灾情等级,评估灾情轻重的程度。最后,运用灰色预测模式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中等程度以上的灾情年份进行预测(卢文芳,1995)。(4)等级评价。灾害损失等级评价是一种普适性广、可比性强而又相对准确的灾害经济损失评价方法,特别是对指标繁多、资料信息获取难度大、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等的评价对象,有较好的评估效果。采用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农作物成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等资料相对完备而又容易获取的要素作为评价灾情的指标,构建灾害损失度。同时再结合环境不稳定度,构建台风灾害经济损失指数指标,对灾害经济损失进行评价(陈香等,2007)。这种指标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解决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发生的灾害可比性的问题。实际上,灾害损失等级评价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模式识别问题,而在模糊识别的技术中引入感知器算法,利用灾情等级评价体系,可以更加准确的快速评估灾害损失(叶雯等,2004)。3.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存在的问题(1)学科间交融不足。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研究不仅是台风灾害经济规律和评估方法的探讨,也是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贯通,包括了经济学、灾害学、气象学、数学、计算机等一系列多项学科纵横(史培军,2002)。这就要求研究团队和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还要具备上述学科的理论基础,做到理解有关灾害专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所提供数值的相关意义。否则,无法将各个环节的可能性数值进行有意义的组合,也就无从谈起进行不确定性意义下的量化损失分析。出现这些问题,除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成本高以外,学科交叉不受重视以及学科研究太专,都极大地制约了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发展(黄崇福,2005)。(2)灾害数据缺乏准确性和统一性。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基础就是灾情的调查和统计,但在实际调查工作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建立台风灾害综合管理系统,没有制定统一的为各部门接受的灾情统计标准。所以长期以来,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原始记录资料数据不一致。即使对同一次、同一地区、同一时段的灾情统计数据也常常不同。由于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着像台风这种自然灾害,因此也就分别制定了各自的灾害统计标准和灾害等级标准,而这些不同的标准和规定,在台风灾害损失评估中成为了最大的难题(高庆华等,2007)。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只能依据国家统计局或国家台风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为准,这样无疑降低了台风灾情数据的专业性。(3)评估时效的滞后性。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某一次灾害的评估核算都必须在同一时间段的数据支持下进行,才具有整体性和可比性(黄崇福,2005)。由于灾情调查落后,或管理系统不善,灾情调查和灾害评估往往跟不上灾害蔓延发展的步伐,以至于延误灾害应急时机。以往的灾害评估,主要是运用人工调查的方法,对每个地区进行抽样调查,进而估算该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这种评估对发展评估多样性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在灾害发生前,或者是已知灾害即时发生情况下,如何能够利用已有的信息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对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进行快速评估,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4)缺乏数值化。在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中,应该尽量做到具体数值化。评估不论采用何种评价体系和指标,都应该做到相对统一和可以相互类比,而且为了方便建立模型,必须要求评估体系数量化。但是一些指标是不可测的,例如间接经济损失中的房屋倒塌、企业停产、生态资源破坏等。解决这类灾害损失评估问题,可以采用一组可观测相关指标去替代一组不可直接观测的指标,力求纳入统一的信息系统(高庆华等,2007)。在灾害评估结果中,也应该尽量使结果清晰化和数值化,这样对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能够及时有效的应对台风灾情和实施救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有的研究和文献,都很少涉及到类似的领域,大多都是对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趋势的判断以及一些模糊的综合指数的应用。4.对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展望虽然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在理论研究上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在实践上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对于这样一种新兴的损失评估研究还需要继续深化和不断地完善提高,这也说明了该项研究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特别是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要更加重视创新研究,对目前的研究思路要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变、从笼统的理论阐述向实证分析转变以及从单纯的研究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向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并重的转变。参考文献[1]陈香,沈金瑞,陈静.灾损度指数法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中的应用[J].灾害学,2007(6).[2]丁燕,史培军.台风灾害的模糊风险评估模型[J].自然灾害学报,2002(2).[3]高庆华,等.自然灾害评估[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4]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李春梅,罗晓玲,刘锦銮,何健.层次分析法在热带气旋灾害影响评估模式中的应用[J].热带气象学报,2006(6).(编辑:孟燕)专题研究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