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含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含练习题)和答案解析

【课后巩固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Chuì)而出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D.①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 ②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C..共.【供给】其乏困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3、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缓不济.急B.同舟共济.C.假公济.私D.无济.无事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科网]A.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其无礼于晋B. 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D. 唯君图之./ 君之.壮也,犹不如人5、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马之千里者B. 是寡人之过也C. 邻之厚,君之薄也D. 何陋之有6、请翻译下列句子。

[来源:Z&xx&](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矣(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参考答案及解析【课前预习案】一、注音识记1、秦军汜(fán)南2、佚(yì)之狐3、夜缒(zhuì)而出4、许君焦、瑕(xiá)5、若不阙(quē)秦6、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二、整体感知阅读文本两遍,完成下列题目: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主要事件是什么?晋文公、秦穆公、郑文公、烛之武主要事件:郑国被秦、晋两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穆公。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及巩固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及巩固练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以、而、焉”等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以、而、焉”等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2.难点: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自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秦伯说(yuè)(三)题解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二、合作探究(一)研读第一段1.理解以下文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2.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二)研读第二自然段1.诵读,体会和把握人物性格和心理:“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重点体会以下词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无能为也已是寡人之过也3.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三)研读第三段1.学生借助注释细细梳理本段。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已修改)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已修改)

学材版本人教版大单元主题古代记叙散文学时总数 2 文本题目烛之武退秦师研读学时 2学道编号导学案(1—2)年级备课组高一语文编制老师张荣学习目标1、扫除文字障碍,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学习烛之武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学习重点】1、引领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学法指导自学解决问题,小组互助讨论,梳理知识点,生质疑问题,师点拨引导教学过程问题及问题解决学习指导课本一、作者简介及题解常识填空1.秦伯是,郑伯是。

烛之武是的臣子,子犯是的臣子。

2.《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又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例)史书,相传为末年鲁国史官所做,主要记载了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以国为中心,旁及同时代诸国之事《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又和《》、《》并称为“春秋三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秦军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共.其乏困()杞子逢.孙()阙.秦以利晋()秦伯说.()2.查找工具书,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3.质疑问题二、小组互助讨论:1归纳各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2分组解决文言现象三、疏通课文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研读夜缒.而出共.其乏困许君焦、瑕.若不阙.秦秦伯说.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微夫.人之力2.阅读课文,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四节内容。

起因(1段)发展(2段)高潮与结局(3段)尾声(4段)3.文言文中,许多句子会省略主语,因此阅读时需依上下文意判断。

请在括号中写出主语:(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许之。

夜缒而出。

(3) ( ) 见秦伯,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1答案一1、生字:函(hán)氾(fàn) 佚(yì) 缒(zhuì) 阙(jué)二1、《曹刿论战》记叙的是长勺之战;比照映衬,详略得当,《左传》,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

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2、烛之武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

3、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一段讲解1、作者交代两军布阵的目的,为下文做铺垫。

同时也为描写人物埋下伏笔,正是有了这样的排兵布阵,说明秦、晋之间还是有一些不信任。

才给烛之武说秦伯提供了机会,此处重点给学生点明佚之狐、烛之武两人的观察力。

从而引出烛之武的形象之一“洞察全局,深入了解,精心准备”。

此处顺便可给学生讲讲烛之武在这之前在郑国的职务,管马官员。

2、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句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阐明原因: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第二段讲解1、A2、“已”:通“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3、1.逮有生之年,施展才华。

2.郑伯诚恳的态度。

为人臣,当为国效力。

3.自己以后在郑国安身立命的考虑。

第三段讲解1、攻守、防备之道2、“君”,3、欲扬先抑词类活用: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参考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参考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参考答案【检查预习】1、编年体公羊传谷梁传【分析课文】1、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勇于自责。

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

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3、略4、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陈亡郑利晋——以害动秦;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责晋贪不义——巧施离间。

5、略6、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检测】1、A2、D3、B4、C5、D文言知识点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5.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6.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6.共其乏困(形容词作名词乏困—缺少的东西))文言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3.东道主(古义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为“设宴请客的主人”)。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烛之武退秦师》是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章节,讲述了烛之武敢死力战,以身殉国,使秦军无法攻克燕国的故事。

这篇章节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精神,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深刻体味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性质。

I、整体感知1.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是什么?答:秦国攻打燕国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答:采取奇袭战术,在燕军撤退后出现在秦军背后,火烧秦军辎重,导致秦军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细节理解1.烛之武为什么不惧秦军?答:烛之武相信只要坚持战斗,秦军终会因粮草短缺而退兵。

2.为什么秦军会失败?答:烛之武采用奇袭战术,燃烧秦军的补给物资,使秦军部队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I、深度思考1.烛之武做出了勇敢的选择,你又会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勇敢的选择?答:此题回答比较因人而异,可能出现的答案是:在危险的情况下冲锋,挺身而出捍卫正义,面对错误的事情直言不讳等等。

2.国家在战争时需要人民团结一致,你认为学习这些历史是什么意义?答:学习这些历史,可以加深人们对国家历史的理解,进而加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对于保持团结和推进各项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IV、课堂运用针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可以激励学生们善于思考,在读史中感受到历史的价值,知道做出正确的选择,勇敢于面对挑战,不断探寻自我。

同时,可以开展“诵读烛之武退秦师”、“制作烛之武故事板报”等有趣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段历史,掌握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时代为背景,更好地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学习关于烛之武的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国家团结的重要性。

烛之武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他凭借勇敢和智慧,成功燃烧了秦军的后勤补给,从而导致了秦军在关中的失败。

他的故事激励我们面对挑战时不要退缩,勇于挑战,做出正确的选择。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检测(1)、内容: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特点: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2)参考答案.a(缒:zhuì)(3)、参考答案b(4)、参考答案:若a.像b.假若、如果c.你夫a.成年男子b.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c.那,那个微a.稍微b.如果、没有c.如果、没有,如果不是之a.往,到b.的c.代秦军焉a.助词b.何,为什么c.哪里d.兼词“于之”在这里e.代词,它①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②越国以鄙远(名词用作动词)③既东封郑(名词用作动词)(2)特殊句式(3种)①阙秦以利晋(使动句)②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③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合作探究1、退:使动用法,使-----撤退2、导学第一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②.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

(省略句)③.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2)、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3)、解析:秦晋围郑。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及答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案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附课文及译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并熟背全文。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 领会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课前自主学习案一、知识链接1、《左传》其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背景资料:本文故事发生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

各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3、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烛之武的说辞,分析其高超的论辩艺术。

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够准确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2)分析烛之武的说辞,理解其论辩思路和技巧。

2、难点(1)体会烛之武在游说秦伯时所运用的谋略和智慧。

(2)探究文中所蕴含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三、知识链接1、《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 453 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背景介绍本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秦、晋围郑,形势紧迫,在这关键时刻,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四、字词梳理1、字音氾(fán)南佚(yì)之狐缒(zhuì)阙(quē)秦逢(páng)孙2、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语气词,了)(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3、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妇女的尊称)4、一词多义(1)封①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②肆其西封(疆界)(2)鄙①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3)许①许君焦、瑕(答应)②杂然相许(赞同)③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4)阙①若不阙秦(使……减少)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同“缺”,缺口)(5)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隐约约)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5、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词用作动词,驻军)(2)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4)既东封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5)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7)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6、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语意判断)(2)省略句①(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②(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宾语)(3)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4)状语后置句①以其无礼于晋(正常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正常语序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五、文本研读1、整体感知(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及答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学习目标:12、理解掌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学习本文层次安排技巧4、分析烛之武地人物形象5、欣赏辩论技巧6、背诵全文.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2一、作家作品《烛之武退秦师》见于《左传》,春秋时五等爵位为、、、、.二、注音氾南( ) 佚之狐( ) 缒( ) 共其乏困( ) 瑕秦伯说( ) 失其所与()朝济而夕设版()三、一词多义1、师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③吾师道也2、辞①公从之.辞曰③动辄以朝廷为辞④停数日,辞去3、许①“许之.”、“许君焦、暇……”②杂然相许③潭中鱼可百许头4、鄙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③越过以鄙远5、济①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③朝济而夕设版焉6、微①则名微而众寡④行李之往来⑥朝济而夕设⑥⑥既东封郑,又欲背诵全文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烛之武形象分析三、赏析辩词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四、拓展阅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公二十二年》,阅读后,回答问题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官歼焉.解释下列句中字在文中地意思(1)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及:于:(2)楚人未既济既:济:(3)及其未既济也,请击及:请:(4)又以告以:告:(5)既陈而后击之既:陈:《烛之武退秦师》答案第一课时一、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编年体历史著作二、fàn yì zhuì gōng xiá qǐ páng quē三、 1、师:①军队②老师③学习2、辞:①推辞3、许:①答应答应给你4、鄙:①边远地地方④兼词,相当于“于此”“于”③代词,它④代词,“餍”,满足④说,通“悦”,方地国成为边境古义:东边道路上地主人;④以为,古义:介词结构判断句..文章通过简明生动师必退”,一个以至于以“老.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乏困”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带来地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地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武形象地核心.所以说,三、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这段说辞,只有125字,合攻郑各有所图,了对方.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显示出极强地说服力.四、(1)及——与;于——在(2)既——(3)及——趁,乘着;请——请您允许(4(5)既——已经;陈——通“阵”。

烛之武导学案1答案

烛之武导学案1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1(2016.09.27)五检测练习1.通假字:①无能为也已已通矣②共其乏困共通供③阙秦以利晋阙通缺④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2.词类活用:⑴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原意是军队,此意是驻军⑵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原意是联盟,盟约,此意是结盟⑶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词,原意是夜晚,此意是当夜,在夜晚⑷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原意是早晨,此意是在早晨⑸越国以鄙远名词作意动用法,原意是边邑,此意是把……设作边邑⑹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作名词,原意是赏赐,此意是恩惠⑺共其乏困动词作名词,原意是缺乏,此意是缺少的东西⑻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原意是雄厚,此意是变雄厚⑼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作动词,原意是衰败,此意是损害3.古今异义:⑴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行所带的东西⑵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4.一字多义:⑴指出各句中“其”的具体指代:①以其无礼于晋(郑国)②君知其难也(越国以鄙远之事)③共其乏困(秦国的使者)④欲肆其西封(晋国)⑵指出各句中“之”的具体指代:③将焉取之(土地)②唯君图之(阙秦以利晋之事)③使杞子……戍之(郑国)④子犯请击之(秦军)⑤因之力而敝之(帮助自己的人)⑥亦去之(郑国)⑦公从之(佚之狐的话)⑧许之(说秦这件事)5.特殊句式①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译:这是我的过错。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译: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译:如果灭亡了郑国对您有好处……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省略句,省略介词。

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④敢以烦执事省略句,省略宾语。

补:敢以(之)烦执事6、⑴贰①“二”的大写。

②副职③不专一④离心,背叛⑤再,重复。

”⑵鄙①边远的地方②庸俗,鄙陋。

③看不起,轻视。

⑶许①答应,听从。

②赞同。

③约数④表处所⑷微①细小,轻微③卑贱④幽微,精妙。

⑥如果没有。

⑸敝①坏,破旧。

苏教版-语文-高一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模块二1、正音fàn yìzhuìgōng juéqǐpáng zhì3、第一段:秦晋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退秦军;第四段:晋亦撤军模块三1.通假字①说—悦②知—智③共—供④厌—餍2.古今异义①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②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③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④夫人古义:那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⑤执事古义: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3.一词多义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代词,指秦军;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代词,郑国。

以:介词,因为;介词,拿;连词,来;连词,相当于“而”;介词,用。

其:代词,郑国;不定代词,“那”;代词,指使者;代词,指秦国;表希望的语气助词,“还是”;代词,自己的。

焉:句末语气词,可以不译;疑问代词,哪里;疑问代词,哪里。

4.词类活用⑴名词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⑵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⑶名词活用为动词,订立同盟⑷名词活用为动词,符合仁道⑸动词使动,使……削弱;名词使动,使……获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计划⑹名词意动,以……为边邑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⑻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使动,使……成为边界;名词活用为形容词,西边的5.文言句式⑴判断句⑵判断句⑶宾语前置句⑷介词结构后置句第二课时模块二一、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晓之以理。

烛之武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二、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惟君图之)。

三、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

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及答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学案课文导学一、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文中词语地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归纳其中四个词语地义项:若、夫、微、之.2.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地起因、经过和结果.3412.年).理:梳理课文.可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记叙地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地理解.)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地?(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地郑国,郑国面临覆灭地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地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地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地意见.)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地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地成功.)赏:欣赏特色.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地那段话,为此,可思考如下几个问题: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地?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地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地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诵:作了铺垫.这两方面地情况是: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地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二)第二段.1、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佚之狐言于郑伯曰(yì)(2)解释下面加点词.①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如,像)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如果)③若毒之乎(人称代词“你”)④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推辞)(尚且,还)(同“矣”)(3)翻译下面句子.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力壮地时候,尚且赶不上别人.)2、课文分析.这段写烛之武同意“见秦君”.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请说明这一段如何写得波澜起伏,曲折生动地.(字数不超过150个字)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地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远:(1)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地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地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地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2)烛之武说服秦退兵最重要地理由是什么?请予以概括.(不超过20个字)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3)除上述理由之外,烛之武说服秦退兵地理由还有什么?请予以归纳.①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四)第四段.1、基础知识.(1)解释下面加点词.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因为)②以乱易整,不武.(用)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④失其所与,不知(结交)(智)⑤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还是)2、课文分析.晋文公为什么不愿进攻秦军?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地人.在盟友变敌友地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楚国.(4)今老矣(5)越国以鄙远(6)邻之厚,君之薄也(7)共其乏困(8)君亦无所害(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0)既东封晋,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11)若不阙秦(12)与郑人盟(13)不仁,不知(智),不武(14)唯君图之1.名词地活用A.名词活用为动词(2)军——驻军,驻扎(5)鄙——原为名词边邑,此为名词意动用法,以远方为边邑(12)盟——订(建)立同盟(13)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14)图——计划、考虑B.名词作状语(102.3((712(4人以美地享受.整个情节发展脉络是: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故事地主角是烛之武,因而凡是涉及烛之武地情节都作了详写;其他情节均为略写,而且,用“略”,更凸现了“详”.六、课外阅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下面一段宋襄公地故事,则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阅读后,回答问题.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已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解释下列句中斜字在文中地意思:(1)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及——于——(2)楚人未既济既——济——(3)及其未既济也,请击及——请——(4)又以告以——告——(5。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解析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一)选择题(60分,每题3分)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B.《左传》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C.《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D.“东道主”是出自于《左传》的词语,现在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答案】B【解析】“纪传体史书”应为“编年体”2.下列词语读音字形错误最少的一项()A.风云变换巧言令色脉(mài)胳阕(quē)秦B.夜缒而出嘉言懿行鄙(bí)远供(gōng)给(gěi)C.提要勾玄死而后己焦暇(xiá)散佚(yì)D.钢举目张见贤思齐戌(shù)守由于(wéi)【答案】B【解析】A.换—幻、胳—络、阕—阙。

B.bí—bǐ、gěi—jǐ。

C.勾—钩、己—已、暇—瑕。

D.钢—纲、戌—戍、wéi—wèi。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描述正确的一项是:()①既东封.郑②又欲肆其西封.A.相同,都是动词B.不同,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答案】B【解析】①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②名词,疆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B.秦伯说,与.郑人盟C.遂与.外人间隔D.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答案】A【解析】A与,动词,结交,亲附。

其他为介词,跟、和。

5.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③使.人之所恶莫胜于死者④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④相同,③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D.①③不同,②④相同【答案】A【解析】①②动词,派遣。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1课时 (3)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1课时 (3)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1课时(3)-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烛之武退秦师》答案第一课时:[答案]1. (A项“汜”读“fàn”,B项“共”读“gōng”,D项“逢”读“páng”。

) 2.D(厌:满足;微: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3.D 4.D 5.A (B项的“说”,通“悦”; C项的“知”,通“智”;D项的“共”,通“供”。

) 6.D(A、B 、C项均用作介词,D项用作连词,表承接。

)7.D(否定判断句)8.B(B项为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其余的均为使动用法。

A 项为“使……削减”;C项为“使……灭亡”;D项为“使……成为疆界”。

)9.D(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指佚之狐的建议;B项介于姓和名之间的助词;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C11.A《左传》《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编年体春秋鲁左丘明春秋B《公羊传》《榖梁传》第二课时答案1、伏笔。

伏笔一、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说明秦、郑间并无矛盾冲突,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伏笔二、秦军函陵,晋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来势凶猛。

秦晋两军分地驻守为烛之武说秦国提供了机会。

2.提示:“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

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小结:一是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危难时刻,能够接受规谏,勇于自责。

三是赞颂烛之方,又不失本国尊严。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学习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精彩的说辞艺术,体会其委婉曲折、步步深入的说理技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能准确翻译课文。

(2)分析烛之武的说辞,理解其论辩技巧和逻辑思维。

2、难点(1)理解烛之武如何巧妙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说服秦伯退兵。

(2)探讨烛之武形象的现实意义。

三、知识链接1、《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 年),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左传》不仅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著作。

它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背景介绍本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此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 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四、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氾(fán)南佚(yì)之狐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2)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3)辞曰辞:推辞(4)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5)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6)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7)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8)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9)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10)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五、文本研读1、烛之武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的?郑国危在旦夕,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说他能退秦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师》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各史书体例。

3、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不懂的字和词。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

“传”意为注释,《左传》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基础知识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函()陵氾( ) 南佚( ) 之狐夜缒( ) 陪()邻阙 ( ) 敝()之伯说()不知()逢( ) 戍()之共()其乏困三、用各种形式朗读课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史实2、根据课下注释解释课文第一、二段3、解决一、二段的知识点并赏析这两段学习过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背景资料、晋围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此前,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国时,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国围攻国呢?这是因为,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蔡、四国联军(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国也有向外扩的愿望,所以,、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烛之武退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

因此、晋围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理顺结构(学生探讨完成)开端:。

发展: 。

高潮:。

结局:。

四、赏析一、二段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易)(1)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3)犹.不如人()(4)无能为也已.()2、探讨分析下列问题(中)(1)晋、两国为什么围攻国?(2)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第三、四课时【学习目标】解决三段的知识点并赏析这一段学习过程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易)(1)夜缒.()而出(2)既.()知亡矣。

(3)越国以鄙.()远.()(4)焉()用亡以陪.()邻(5)行.()之往来(6)共.()其乏困(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8)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9)若不阙.(),将焉.()取之?(10)阙以利晋,唯.()君图.()之(11)伯说.(),与人盟(12)使杞子、逢、戍之,乃.()还。

(13)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15)失其所与.(),不知..()(16)吾其.()还也。

二、赏析第三段(难)1、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第五、六课时【学习目标】赏析第四段,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一、探讨下面的问题1、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军进攻?2、请探讨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二、完成课后二、三题完成下列练习题小组合作探究(一)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1、通假字:(易)(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伯说,与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2、词类活用(难)①烛之武退.师②且贰.于楚也③晋军.函陵,军汜南④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⑤越国以鄙远..⑥阙以利.晋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⑧邻之厚.,君之薄.也2、古今异义(易)①若舍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②行.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③亦去.之古义:今义: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4、文言句式(难)①以其无礼于晋②佚之狐言于伯曰③夫晋,何厌之有?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烛之武)辞曰⑥敢以(之)烦执事⑦若舍以(之)为东道主⑧(晋)许君焦、瑕第七、八课时5、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中)(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以陪邻?⑤若舍以为东道主(2)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以陪邻?③若不阙,将焉取之④且焉置土石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其①行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4)若①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②若舍以为东道主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5)夫①遂率子荷担者三夫②夫晋,何厌之有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微①鲁直现左足,各微侧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③微斯人。

吾谁与归④微言大义(成语) ()(7)贰①贰则疑惑。

()②不迁怒,不贰过。

()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8)鄙①蜀之鄙有二僧()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9)许①许君焦、暇……()②杂然相许()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10)敝①使史更敝衣草屦()②操之众,远来疲敝()③因人之力以敝之()(二)、课堂达标与迁移(中)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与释义错误的一项是()A. 夜缒(zhuì)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B. 伯说(yuè),与人盟:“说”通:“悦”,高兴C. 失其所与,不知(zhì):“知”通“智”,明智D. 使杞子、逢、戍(shù)之:防守E. 共(gòng)其乏困:共同,一起F. 若不阙(quē),将焉取之:侵损、削减2. 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意思和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 越国以鄙远鄙:做动词,当做边邑B. 既东封封:做名词,疆界C. 晋军函陵军:做动词,驻军D. 若阙地及黄泉,隧而相见隧:做动词,挖隧道3.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和意思不完全相同。

做代词的两项是()A. 何厌之有B. 唯君图之C. 将焉取之D. 君之所知也E. 邻之厚,君之薄也F. 行之往来4. 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有的是谦称,有的是敬称。

属于敬称的两项是()A. 是寡人之过也B. 吾不能早用子C.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D. 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E.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F. 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毂5. 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怀有二心,从属楚国。

B. 若使烛之武见君,师必退。

如果派烛之武见国国君,敌军一定会退后。

C.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别国来鄙视远方敌人,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D. 阙以利晋,唯君图之。

损害国的疆域却使晋国获得利益,请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中)夜缒而出,见伯,曰:“、晋围,()知亡矣。

()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以为东道主,行之往来,共其乏困,君()无所害。

()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将焉取之?阙以利晋,唯君图之。

”伯说,与人盟。

使杞子、逢、戍之,乃还。

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越国以鄙远鄙:当做边邑B. 敢以烦执事执事:主持事务C. 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D. 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7. 文中括号按顺序应填入的一组词是()A. 既若亦且B. 既若乃而C. 亦而乃且D. 亦而亦且8.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晋军(于)函陵,军(于)汜南。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 使杞子、逢、戍之,(烛之武)乃还。

D. 若舍以(之)为东道主。

9. 翻译下面句子。

(1)焉用亡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师答案三、理顺结构(学生探讨完成)开端:晋围。

发展: (烛之武)临危受命。

高潮:(烛之武)智退师。

结局:晋军撤退。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且贰.于楚也(从属两国)(2)晋军.函陵(驻扎)(3)犹.不如人(尚且)(4)无能为也已.(通“矣”)(1)晋、两国为什么围攻国?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答: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亡子亦有不利焉。

一、解释加点的字:参看课下注释二、赏析三、四段1、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烛之武劝说穆公的整段话。

其中“阙以利晋”最关键2、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军进攻?请参看课后题答案3、请探讨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答:他怀才不遇,却临危之时,申明大义;他垂暮之年,却老当益壮,只身前往敌营,勇敢至极;他手无缚鸡之力,却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伯退军,智慧过人。

“义、智、勇”集于其一身。

第四课时练习题1、通假字(1)已,通“矣”②共,通“供”提供③厌,通“餍”,满足④说,通“悦”⑤知,通“智”2、词类活用(1)退:使……撤退(2)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对……有二心(3)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4)“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5)鄙,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指国(6)利:名词使动使……获利(7)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8)“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3、古今异义:(1)若舍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2)行之往来 (行,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3)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4、文言句式(1)状语后置(2)状语后置(3)宾语前置(4)判断句(5)(6)(7)(8)省略句5、一词多义⑴以①(因为,连词) ②(拿,用,介词) ③(表顺承,连词)④(表顺承,连词) ⑤(把,介词)(2)焉①(语气词,表述) ②(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疑问副词,怎么能)④(疑问代词,哪里) ⑤(代词,之) ⑥句末表反问或疑问呢(3)其①代词使者②代词指“越国以鄙远”这件事③代词指自己④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4)若①像②如果③你(5)夫①人指三个人②句首语气词③那个人(6)微①略微②没有③没有④幽微,精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