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 文学的当代意义与价值(节选)精练
高考现代文阅读实用类 文学的当代意义与价值节选精练 试题

文学的当代意义与价值〔节选〕文学的意义与价值要真正得到实现,端赖(端赖:确实依赖)读者的参与和确认。
建议大家多看一些经典,少看那种过把瘾就完的注水文学,并不再满足于“浅阅读〞带来的轻松体验。
年轻人追逐流行虽可理解,但我不能不说,任何对流行的追逐都是缺乏主见和定力的表现。
它的意义在传播中或者许会被无限放大,但终将被时间是遗忘。
这种遗忘,大家一定经历过。
人生处处是选择,选择文学比选择职业要容易得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困难得多。
虽然,如今文学正以异常活泼的姿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但我要说的是,这种活泼的进入并不能说明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已被人充分地认知。
有时情况恰恰是这样的,当人们在说文学的时候,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其实并不在场。
这自然与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关注重心和欣赏兴趣的改变有关,但也与创作和阅读双方对文学意义与价值的认知缺乏分不开。
我们都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这只是就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而言的。
假如就文学的实际存在方式而言,这样的定义显然太过薄弱,尤其缺少对由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整个文学活动的系统把握。
而一旦基于这样的系统把握来看文学,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它是语言艺术,不如说它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更准确些。
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
现代化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一个以物质来衡量和平准一切的过程。
在场经济、公平竞争等合理诉求的掩盖下,人受制于物的现象悄然滋生,善恶不分、见利忘义的“道德迷失〞,重当下轻将来、跟着感觉走的“存在迷失〞,还有……国人眼睁睁地看着欲望在生活中横行,变得日渐紧张和焦虑,有着身心不得盘旋的疲累与窘迫。
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为什么会对文学感兴趣,会自己掏钱买小说,或者试着写小说呢?不正是为了求得精神的拯救与摆脱吗?不正是感到在文学中,自己可以释放浪漫,获得心的平静和自由吗?文学既可以表现生活的种种伪美与假善,一切的复杂世相,并适度地予以容忍,还其世俗的合理性,从而让读者感到它有切近人生的真实与可信,更重要的是,它还批评它们,让人看到其如何的不合理,从而至少在那个时刻,把自己交给了神圣的真理与正义,进而培植起理想,修养出道德,抚平心底的创痛,获得前行的力量。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材料一: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乃是天、地、人三者之合一。
借用耶教术语来说,便是天、地、人之“三位一体”。
在中国,天地可合称为天,人与天地合一,便是所谓“天人合一”。
中国的社会风俗里面也有“三位一体”的信仰之存在。
如言时令,有二十四个节气,但同时有人造的节日。
中国人把此二项混合看待,不加区别,如清明、冬至是自然节,端午、中秋、重阳是人造节。
中国人在节日中,又多增添一些神话故事,使得人文自然益加亲密配合,社会礼俗随着天时节气而多彩多姿。
这亦是一种天人相应,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推衍到大自然变化中而与之呼应。
这就是那人文参加进自然里面而演化成为一体了。
此中有信仰、有希望、有娱乐,极富礼乐意义,极富艺术性,亦极富传统性,极富有关于民族文化信仰之启示性与教育性。
但到最近,大家对自己文化无了解、无信心,因此对此种节日亦觉无趣味、无意义。
中国社会上之新年节日不废而渐废,耶诞节日代之而兴。
中国社会并非一耶教社会,中国文化亦非一耶教文化,而中国人则追步西方,来过耶诞节日。
这里面自不免夹杂着许多无情无理之盲目效颦。
再讲中国的艺术,一幅山水画,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种结构。
一幅画上定有空白,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那都是天。
一座山、一溪水、一栋房子、一座亭榭,那都是地。
中间画着一渔翁,或是赶着骡子做生意的,或是读书弹琴的,或是倚着一杖在那里看天看地的,这都是人。
这是画中之主。
天有气象,地有境界,人有风格。
在此气象境界之中有此风格,配合起来,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
中国画便要此“气象”“境界”与“风格”之三者合一。
.中国画也不愿酷肖自然,而要把人文意境融入,另成一天地。
如画梅、兰、竹、菊,只是自然,但有生命,而且有人文理想作衬托,故称“四君子”。
天地大自然,一切是景,里面有了主人,有了生意,便有了“情”。
中国画要求在画中见性情。
再来讲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究竟人类理想最后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境界?耶稣教说,世界末日到来,能上天堂的就上天堂,不能上天堂的就下地狱,上帝不能天天老在爱着这世界。
专题17 实用类文本阅读 鉴赏评价-2020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析版)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于密钥分发通过量子
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
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
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客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
三、思考有据,判断正确。“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包含两个小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判断。“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文章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
解答本题的方法是:①评价的语言要简明准确。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只需要答出几个要点,不必面面俱到。这里主要是考生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写作意图以及作者对人物的认可程度、人物的社会影响等作出自己的比较客观的判断和评价。② 依据文本和试题要求作出正确评价。到底怎样评价,一方面是由文本自身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试题要求决定的。我们要善于相机行事。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评价,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段,这些词、句、段在传记里多属于议论性的,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③抓住关键性事件进行探寻评价。对那些很少有议论语句的文本,我们则需抓住那些对关键性事件进行叙述的段落,进行分析探寻。有的时候,文章的题目里也透露这作品主旨的天机。总之,文章的一些敏感部位,常常明示或隐含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只有抓住它们,才能正确地评价。
当代高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15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阅读的碎片化、快餐化倾向日益严重,导致许多人无法深入思考,难以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
它不仅能让我们了解世界,还能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将阅读作为一种消遣,追求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而忽略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阅读的碎片化主要表现为:一是阅读渠道的碎片化,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阅读;二是阅读内容的碎片化,如短篇、片段式阅读,使得人们无法全面、系统地了解某一领域的知识。
阅读的快餐化则表现为:一是阅读速度的快餐化,人们追求快速阅读,以节省时间;二是阅读目的的快餐化,人们阅读只是为了获取信息,而忽略了阅读的内在价值。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每天抽出一定时间进行深度阅读,如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专业书籍等。
2. 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纸质书籍、电子书等。
3. 注重阅读的质量。
不仅要追求阅读的数量,更要关注阅读的质量,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4.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为人们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总之,阅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只有重视阅读,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1)下列对文中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阅读的碎片化、快餐化倾向是信息爆炸时代的必然产物。
B.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许多人忽略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C. 为了改变阅读的现状,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质量。
D. 阅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重视阅读,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
2020年全国普通高考招生模拟考试(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全国普通高考招生模拟考试(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应有对生活现实的深切抵达中国诗歌有着悠久而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要求诗歌产生一定的现实功用,介入、改变外部现实,一直是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光辉而灿烂的中国诗歌文化,使诗歌不断走入人民大众的内心之中和生活之中。
近年来,诗歌中的现实书写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打工诗歌、乡土诗歌、城市诗歌也是各有其问题。
“打工诗歌”写作现象将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和写作群体呈现到了社会大众面前,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打工诗歌的写作贴近生活、“接地气”、有真情,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但是,如果深入地、大量地阅读作品,便会发现其中有不少问题。
“打工诗歌”作品数量很多,但却大同小异,“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在艺术上存在粗糙、直白、重复等问题,文学性不强。
从深层次来讲,诗首先是诗,应该用诗的方式说话,评价其成就的最终尺度只能是艺术水准和品质。
在打工诗歌的写作中,有一部分是跟风的、人云亦云的写作,所书写的现实是想象的、观念的、概念化的,而与真实、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并不搭界。
乡土诗歌的写作资源是广袤的乡村。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农村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也遭遇着挑战,这对于写作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
但就现实之中的乡土诗歌创作而言,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乡土诗歌写作的群体很大,但写得好的、有特色的还不多。
很多诗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前现代社会,一味把乡土、乡村写成桃花源、乌托邦。
个别这样的写作并无不可,但是如果风靡一时、大行其道,无疑是有问题的。
因为这样的写作,前人早已写过无数遍了,并无新意,而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早已发生变化,再用那种封闭、单向度的抒情方式来呈现乡村,无异于刻舟求剑甚至是掩耳盗铃。
城市诗歌的相关话题近年被广泛谈论。
实用类文本《中国文化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成都2023学年高三12月)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
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
人是社会性动物,个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
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
在原始社会,部落之外即法律之外,氏族内部自由平等友爱的关系在部落之间统统不存在;在阶级社会,民族是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的共同体。
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既然是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
文化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以民族为单位生活的自然结果,而且是这种生活的前提和条件。
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是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的东西,也是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东西。
如果文化完全没有民族差异,那么民族这种人类社会存在的历史形式早已不存在了,民族的差别也早已不存在了。
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
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
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
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
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
昆明市高三试题及答案语文

昆明市高三试题及答案语文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现代社会,文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文学不仅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传递文化价值,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 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学能够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问题;其次,文学能够表达个人情感,抒发内心世界;再次,文学能够传递文化价值,弘扬民族精神;最后,文学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社会进步。
2. 文学与艺术的关系是什么?答:文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文学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体验。
同时,文学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为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戏剧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3. 文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有哪些?答:文学对个人成长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首先,阅读文学作品能够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其次,文学能够培养个人的同情心和道德情操,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再次,文学能够激发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思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小说片段,完成4-6题。
片段一:(略)4. 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答:(根据小说内容具体分析)5. 小说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答:(根据小说内容具体分析)6. 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答:(根据小说内容具体分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片段二:(略)7.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答:(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8.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9. 文章的观点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启示?答:(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精练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精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精练长达一千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与绵延的万里长城,作为举世闻名的古代中国人创造的伟大工程,都是华夏民族的历史丰碑和永远的骄傲。
长城早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大运河的文物保护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大运河在广开海运之前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交通命脉,开凿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沟通交流。
大运河在开凿过程中利用了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开通的沟,在隋炀帝时最终完成,唐宋繁盛一时,元代截住夺取直,明清屡加疏通。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运河一直是一条南粮北运、商旅交运、水利灌溉的生命线。
大运河涉及黄河与长江这两个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连接着燕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其沿岸是古代中国人口集中、文化遗址密集的地区。
各个时代,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非同寻常。
不仅如此,大运河在开凿的长度、年代上还创下了傲视环宇的纪录,特别是沿岸几十座城市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保存了极其特色的内河文化。
但是,作为华夏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结晶的大运河,今未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无偏见肯定和保障它的历史地位。
大运河的保护现状确定令人忧虑。
除千百年来河堤决口、泥沙淤塞、水量匮乏等自然因外,更有乱开支渠、截住流用水、客理不善等人为因素。
由于不少河段利用了天然湖泊和自然河流,很多人认识不到大运河也是文化遗产或文物古迹三岁时出于局部利益考虑随意改拆遗存的现象时有发生,分省分段的管理体制也使大运河的保护无法形成综合性的全盘规划。
大运河虽然历尽沧桑,却衰而未亡,江南河段仍然泽被今人;已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也涉及到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和利用。
因此,亟需通过文物调查与文化保护研究.提交完整的大运河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九(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5题)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2020届高考语文全国卷24省9月联考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全国卷24省9月联考试题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下,文化作为一种塑造和传播国家文化形象的“软力量”,开始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密切关联,形成合力。
德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指出,这是要通过“破坏”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文化创意产业即是这种新合力、新生产函数、新组合的一种核心体现。
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有机构成,迎来了新的起点。
作为一种构建和传播国家文化形象的手段,文化创意产业自诞生伊始,就是构建全新国家形象、刺激国家经济升级的重要力量。
1994年,澳大利亚发布了第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强调发展实践,以便建立创意国家,更好地表现澳洲文化与澳洲特色,进而实现澳洲认同,扭转持续下滑的经济和国家形象。
1997年,英国明确提出“创意产业”,以此作为国家新政执行的政策导向,以塑造全新的国家形象。
2018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文化创意产业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
第二,为实现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所需的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包括制造和销售)等活动。
国家形象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海外发展的无形力量。
专业人士以SWOT态势分析法,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进行了量化分析。
【人教版】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含解析)

2019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茶史郑培凯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一直到了唐代,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了游牧民族地区,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
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了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
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
属于实用阶段。
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
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
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之唐代还要复杂。
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
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表面的沫饽不匀。
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
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
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了、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一、高考散文选材特点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
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厚重的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文章内容多数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讨论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二、高考散文的命题形式“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觉作品的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
【理解词句含义】考点:理解词句含意(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2.运用修辞和写作手法的关键词语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词语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含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答题模板:1.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2.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3.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含了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二)理解句子含意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1.含蓄句——由表及里①表层含意:句子表面的意义②句内意义: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③句外意义: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理解句意时,一般需要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借助“表层义”,联系语境,获取关键信息。
2.结构句——抓住位置①总领句②总结句③过渡句④照应句3.修辞句——还原本意首先,确定修辞手法,把握特点。
如比喻的相似性,反语的讽刺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
其次,将句子还原,即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意思明白的句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的,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医首先反映的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
有人认为,中医的理论是不科学的、模糊的、不可实证的,那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实证观念和思维。
实证思维主张分析还原,还原到后来就各个成为一个孤立的个体。
整体关联的思维也讲还原,而整体关联所还原的个体是相互关联的个体。
从根本上说,中医研究的是人这个有精神的高级生命体。
因此,中医才有这样的观念,整体生命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完整地反映整体的面貌,而不只是反映那个部分。
比如,肝脏不只反映肝脏,心不只反映心,而是与其他脏器的生理功能密切关联。
中医诊治要周全地考虑不同性别、体质、地域、时间等因素,对药材的采用也特别强调地域性的差异,这是基于中国哲学中“自然合理”的理念。
“自然合理”有尊重自然和注重个性两重内涵。
中国哲学里的“自然”是本然的意思,任何违背事物本来面貌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因势利导”,要适合、符合这个事物本来发展的途径、趋势。
而现代人所尊奉的“科学合理”的理念,是要去掌控自然,去改变事物的本来面貌。
其实,很多现代科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科学并不是按照人的意志去改变自然界的本来关系,而是使自然界和人类能够更加和谐地相处。
此外,“自然合理”特别强调符合事物的本性,即个性,这就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强调普遍化、普适性有很大的差异。
中医还体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直觉思维。
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中,“望”和“闻”是医生的直觉,中医通过“望”观察病者的气色、舌苔和形态,通过“闻”体气、口气、二便之气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的判断。
医者“问”,患者通过口述的方式,将自己的直观感受告诉医生。
最后是“切”,医生通过脉象来印证医者对患者情况的直觉判断是否准确。
高三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文学的价值,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在不同的年代和文化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呈现。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它在20世纪初发端,并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发展。
现代文学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区别。
现代文学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在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的转型,以及中国思想观念的变革。
它以直接关注当代社会现象,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为特点,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和外延。
1.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哪个时期发展起来的?2. 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在哪些方面有区别?答案:1.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
2. 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区别。
现代文学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现象,以及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
正确的写"√",错误的写"×"。
中国现代文学在20世纪初发端,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持续发展。
它与传统文学在思想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着较大差异。
现代文学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现象和人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和外延。
1.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在20世纪初。
(√)2. 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思想观念上有着较大差异。
(√)3. 现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
(×)答案:1. √2. √3.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它引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更好地反映了当代社会变革和人的内心世界。
现代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的转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关注。
同时,现代文学也保留了传统文学的精华,融合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在表达上更加巧妙和独特。
1. 现代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何作用?答案:1. 现代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更好地反映了当代社会变革和人的内心世界。
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2020-2024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五年高考真题)参考答案与解析目录现代文阅读Ⅰ专题练习一(高考真题) (1)参考答案与解析 (1)一、2024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2)二、2024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3)三、2024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 (4)四、2024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 (6)五、2023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9)六、2023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9)七、2023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11)八、2023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12)九、2023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13)十、2023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14)十一、2022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16)十二、2022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17)十三、2022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18)十四、2022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19)十五、2022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19)十六、2022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21)十七、2021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 (22)十八、2021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 (23)十九、2021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 (24)二十、2021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 (25)二十一、2021新高考Ⅰ卷(信息类文本) (26)二十二、2021新高考Ⅱ卷(信息类文本) (28)二十三、2020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 (30)二十四、2020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 (31)二十五、2020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 (32)二十六、2020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 (33)二十七、2020全国Ⅲ卷(论述类文本) (35)二十八、2020全国Ⅲ卷(实用类文本) (35)二十九、2020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 (37)三十、2020新课标Ⅱ卷(信息类文本) (38)一、2024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3分)C2.(3分)D3.(3分)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4-2023-2024)三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试卷(含答案解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4-2023-2024)三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试卷(含答案解析)2.实用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根据《杜登德语辞典》,“语言"是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
如此看来,只有我们人类可以说话,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树木是否也会自我表达,这不是很有趣吗?那么树木会如何“说话”呢?我们当然不可能听得见,因为它们肯定是静悄悄的,那些强风刮过时枝丫摇摆的嘎嘎声,以及轻风拂面时叶片婆娑的簌簌声,都是被动发出的。
不过它们确实以另一种方式沟通:通过气味。
在非洲大陆的莽原上,金合欢树是长颈鹿的珍馐,为了摆脱这种草食性的庞然大物,金合欢树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在叶子里散布毒素。
长颈鹿便会转移到其他树木那里。
是旁边的树吗?不。
它们会避开邻近的树木,然后在大约100米开外的金合欢树那里重新开始大快朵颐。
因为被啃食的金合欢树会施放一种警示气体,向邻近的同伴传递不速之客来袭的信息。
所有得到警讯的树木会立即分泌毒素来回应。
长颈鹿因为知道金合欢树的这个把戏,所以会走远一些,以寻找那些尚未知情的树木。
又或者它们会逆风而行,因为气味信息是顺着风向其他树木传送的。
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对此,树木当然不能只依赖空气,它也通过根部来传送信息。
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广,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倍,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而产生联系。
但也有偶然情形,因为森林里也有独行侠,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
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
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密度交织成网络,借助其网络,真菌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帮助它们交换害虫、干旱或其他危险消息。
在共同的生存空间里,可能森林里所有的植物都会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四(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5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
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
某种意义上,正是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传播过程中。
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
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
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材料二: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
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
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
《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
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
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的当代意义与价值(节选)
文学的意义与价值要真正得到实现,端赖(端赖:的确依赖)读者的参与和确认。
建议大家多看一些经典,少看那种过把瘾就完的注水文学,并不再满足于“浅阅读”带来的轻松体验。
年轻人追逐流行虽可理解,但我不能不说,任何对流行的追逐都是缺乏主见和定力的表现。
它的意义在传播中或许会被无限放大,但终将被时间遗忘。
这种遗忘,大家一定经历过。
人生处处是选择,选择文学比选择职业要容易得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困难得多。
虽然,现在文学正以异常活跃的姿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但我要说的是,这种活跃的进入并不能说明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已被人充分地认知。
有时情况恰恰是这样的,当人们在说文学的时候,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其实并不在场。
这自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关注重心和欣赏趣味的改变有关,但也与创作和阅读双方对文学意义与价值的认知缺乏分不开。
我们都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这只是就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而言的。
如果就文学的实际存在方式而言,这样的定义显然太过单薄,尤其缺少对由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整个文学活动的系统把握。
而一旦基于这样的系统把握来看文学,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它是语言艺术,不如说它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更准确些。
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
现代化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一个以物质来衡量和平准一切的过程。
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等合理诉求的掩盖下,人受制于物的现象悄然滋生,善恶不分、见利忘义的“道德迷失”,重当下轻未来、跟着感觉走的“存在迷失”,还有……国人眼睁睁地看着欲望在生活中横行,变得日渐紧张和焦虑,有着身心不得回旋的疲累与窘迫。
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为什么会对文学感兴趣,会自己掏钱买小说,或试着写小说呢?不正是为了求得精神的拯救与摆脱吗?不正是感到在文学中,自己可以释放浪漫,获得心的平静和自由吗?
文学既可以表现生活的种种伪美与假善,一切的复杂世相,并适度地予以容忍,还其世俗的合理性,从而让读者感到它有切近人生的真实与可信,更重要的是,它还批评它们,让人看到其如何的不合理,从而至少在那个时刻,把自己交给了神圣的真理与正义,进而培植起理想,涵养出道德,抚平心底的创痛,获得前行的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站在生活的反面的,通过批评,它使社会保持了健全的理想,同时也因与生活的反差,成就了自己的价值。
必须强调,说文学是生活的反面,不是说文学不能赞美生活,或者无视生活的发展和潮流的变化,而是说它在任何时候都对生活保持着一份警惕和冷峻,尤其拒绝与世俗同流,更不向愚昧和丑恶低头。
5.为什么说选择文学比选择职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困难得多”? 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们容易受流行趋势的影响
B.易于满足浅阅读带来的轻松体验
C.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人们的关注重心
D.文学中有对生活的种种伪美与假善的表现
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实现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方面,读者的参与和确认比作者的创作努力更加重要。
B.追逐流行虽然不值得肯定,但是它在文学的传播中却意义重大
C.优秀的文学既要适度地顺应生活,而又需始终站在生活的反面,与生活保持必要的反差。
D.就文学的实际存在方式而言,它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
7.下面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文学以异常活跃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生活,恰恰说明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其实并不在场。
B.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欣赏趣味的改变,影响着人们对文学的认知和选择。
C.“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依赖于文学并不一味地容忍生活中的伪美与假善,而是始终站在生活的反面。
D.作者和读者对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明确的认知,真正有意义的文学方有可能进入到人们的生活。
8.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文学有反映生活的功能,但更有批评、干预和引领生活的作用。
B.现代化进程中要求实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亦有其不合理的一面。
C.作家应该是生活的冷峻的观察者和睿智的批评者。
D.生活并不总是一个合理的展开过程,有时它还可能催生罪恶。
答案:
5.D(文学表现生活的种种“伪美与假善”,是让读者感到它有”切近人生的真实与可倍性”的前提和条件,并不是选择文学的困难所在)
6.C(A文章首句只能说明“读者”的“参与和确认”重要,而不能说明它比“作者的创作努力更加重要”。
B原文不是说“追逐流行”在文学传播中的意义重大,而是说“追逐流行”的意义在传播中或许“会被无限放大”。
D说‘‘文学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应是基于“对由作者一作品-读者构成的整个文学活动的系统把握”。
)
7.A(前后句硬凑因果,违背了它们在原文中的意义联系。
见2段)
8.B(“亦有其不合理的一面”原文明确肯定是合理的——“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等合理诉求的掩盖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