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90后中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
1、中学生独立性增强
到了初中,学生们在班集体里的活动已不需要老师象小学时那样事必躬亲。

在教育者的启发下,靠自己的干部对班集体进行领导。

不愿随父母走亲访友,喜欢独立活动等。

2、中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一般都担负着一定的社会工作,在社会上有一个特定的角色。

他们在学校中锻炼和培养了自己许多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同学友谊感、工作责任感和义务感等。

家长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教育措施。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不要把他们当小孩子对待,要尊重他们合理的建议和要求,有些事情要和他们商量,并听取孩子的意见。

但又不能把孩子当做成熟的青年来对待,要给予他们关心和正确的指导。

这个年龄的孩子尚存的依赖性和冲动性逐渐消失,独立性和自觉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由于这一年龄各个方面极不稳定,转化迅速,变化多样,中学生大都表现出生机勃勃和超常的敏感性,容易发生突变,所以在教育措施和教育方式方法上,要根据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对人应有的礼貌及品德。

3、中学生观察人和事的自觉性逐步增强,精确性日益提高要带领孩子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注意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对观察力的指导,强调观察时所采取的态度及正确的观察方法,明确观察目的性,知道观察什么,怎样看待观察到的种种社会现象,怎样把这些现象与道德原理联系起来,使孩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中学生各项能力得到发展
中学生判断和推理比较周密,理解能力明显提高,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主要缺点是片面性和表面性。

他们有时毫无根据地争论,在论据不足的情况下还固执己见,怀疑一切,考虑问题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

对人对事容易有偏激情绪,常常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思维发展的缺点主要与知识经
验不足,辩证思维还未发展完善有关。

家长一方面要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引导,耐心教育,克服独立思考中可能产生的缺点和偏向。

5、中学生情感带有冲动性,意志较为薄弱
对人对事充满热情,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染。

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对周围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很关注,对国内外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很关心。

社会情操如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同志友谊感、责任感、义务感等已逐步形成,特别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道德标准来选择朋友,他们非常重视友谊和社会交往,有时甚至为此不惜代价,很容易把友谊局限于狭隘的范围,甚至因此而脱离集体,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和行为,讲哥们义气,搞小团体,互相庇护等。

中学生特别崇拜那些意志坚强的人,下决心力图培养自己的良好意志品质。

他遇到困难或失败时,表现意志比较薄弱,缺乏毅力,半途而废。

在初中阶段进行“挫折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挫折教育是一堂必修课。

“自古英雄多磨难”,丢掉幻想,才能在挫折面前心情坦然,要具有心理耐挫力,少一些挫折后的失望,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挫折是兴奋剂,激发人的进取心,也是镇静剂,使容易头脑发热的孩子冷静下来。

6、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
中学生既能自觉评价自己,又力图在任何场合中表现自己。

但为了表现自己是强者,有时会出现一些冒险行为。

我们家长对自己孩子评价要恰如其分,要教育他们全面地看待别人和自己,学会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逐步学会分析问题。

中学生理想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对理想中的人物有强烈的模仿倾向,这种模仿具有表面性质,甚至出现单纯地喜爱某些不重要的个性特点的倾向,如把粗鲁当勇敢等。

二、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
90后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清新健康的一代,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一代,是衣食无忧、坐享成果的一代,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的一代,他
们出生在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发达的特殊时代,具有睿智而轻狂,成熟而盲目,理性而躁动的显著特征。

当社会正讨论他们如何思维前卫、个性张扬、行为另类的时候,他们的身影已在高校校园悄然出现,并逐渐成为高校校园的“主旋律”。

面对这个“早熟、独立、张扬、自信”颇受争议、特点突出、时代感鲜明的学生群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有认清形势,转变理念,把握特点,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才能进一步做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90后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解析:
90后一般通指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中国公民。

他们出生在社会转
型加剧、改革深入、开放扩大和信息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他们既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体验者,也是社会不良风气和文化传媒的受害者。

因此,90后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思维、行为和认知方式,这是90后倍受质疑和批评的关键原因。

(一)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
1行为特点。

90后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很高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独立也表现得过早成熟,但实际是他们依赖心理强,抗挫能力差,假性成熟。

90后是在倍受呵护和禁锢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私密空间太小,只能通过网络来向同龄人倾诉。

而当QQ聊天内容也被家长监视时,他们只能用“火星文”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了。

因此,他们渴望独立,具有较强叛逆意识,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无法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

他们特立独行、张扬个性,缺乏团队忠诚感;90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行为表现成熟,心理脆弱,因为他们表现出的心理成熟与社会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

调查显示:
“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

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


2情感特点。

90后的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但深度不够,具有情绪心境化,隐蔽性差的特点。

社会环境的现实情况造成了90后大学生情感上躁动不安、荣誉感强、虚荣心强。

他们物质生活丰富甚至奢靡,精神生活却空虚迷茫。

在他们张扬傲慢的背后是孤寂与无奈和无法
宣泄的内心压抑之情。

90后大学生在对喜爱的对象表示热衷,对信服的人表露出钦佩和羡慕,对取得成就欢欣鼓舞,对不平之事表示愤慨等方面表现的程度比90前的大学生更为强烈,处于“疾风怒涛”的情感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刺激的增多,自我调节的能力本应不断增强,但更多的90后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表达。

放任甚至是放弃了自己宝贵的情感,而选择去麻痹甚至是戕害自己的情感,这是90后对待情感的—种趋势。

3思维特点。

受到各种思潮熏染的90后思维前卫、观念超前、“世故圆滑”。

在信息爆炸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们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存在强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维考虑问题的倾向。

信息和知识丰富,内心的空虚,导致更多的90后,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

受到负面效应冲击的他们,看似复杂圆滑,却又表现的直接暴露,多给人班门弄斧的感觉。

看似复杂圆滑的他们其实是冲动又极端,单纯而又脆弱。

4认知特点。

认知在狭义的一般层面就是对善恶、对错、美丑的认识。

90后一代大学生,在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悖与常理。

他们善恶分明但有时善恶不分,他们敢爱敢恨,果敢直接,但却是无法真正判断是非对错,经常是错号入座。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思想和价值观更加趋于功利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这是90后一代人自我矛盾的集中体现。

聪明的90后都有一技之长,但大多数人对学习没兴趣,并且有强烈的叛逆意识。

90后大学生的平均智商
高、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富有创造力,具有创新精神。

90后大学生普遍心理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
1、90后现象是市场经济环境的产物。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翻天巨变的阶段,由于过度地追求经济、物质的获益和精神享受,整个社会处在一种浮躁的气氛中。

这一时期正是90后大学生从出生到成人的完整生活阶段。

90后从出生开始,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优越许多,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社会给了90后大学生最好的物质条件,但也最深地伤害到了这一代人。

社会的各种新奇气息无不被他们吸入体内,尘垢的过度沉积必然导致90后大学生出现前所未有的与90前人群的质的不同。

2、90后现象是信息环境的产物。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媒体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等新兴媒体大量涌现,网上聊天、短信、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的流行,拓展了大众传媒的传播途径,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第一,互联网络的发展,导致90后对网络过分依赖,造成个人心灵明显封闭,削弱了他们的价值判断和控制能力;第二,大众传媒的诱惑力和欺骗性,导致多数学生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第三,国外信息资源的垄断和超量输出,对青少年心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的效果;第四,大众传媒的市场化,使许多媒体为了争夺、迎合更多的受众,而流露出媚俗、猎奇的心态;追求利益使得假冒伪劣广告、虚假有偿新闻等现象屡禁不止。

由于监督、监控和管理技术尚不完备,致使一些大众传媒的不良倾向越来越明显,导致了青少年心理扭曲和价值观念的偏差。

3、90后现象是家庭环境产物。

90后的家庭是祖辈经受鏖战与磨难,父辈历经奋斗与改变,在两代人分别体验生死与贫苦后,这类家庭往往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大多数90后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毅力和居安思危的责任感;90后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性格孤僻;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环境差异很大,父母对社会现状的看法和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导致90后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多元化;家庭内部问题,尤其是离婚率的不断上升,是部分90后经历了家庭解体的打击,造成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某些缺失和成长中的断位。

与此相关,很多90后学生缺乏磨难教育和挫折考验,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高校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才能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新一代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社会以人为本,人以心为本,心情决定健康,心态决定命运,一切都从“心”开始,心理问题最重要。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90后大学生追求独立,个性张扬,既有着极强烈的叛逆性又有着无法摆脱的依赖性,他们对新事物接受陕,思想前卫,观念超前。

面对90后大学生数量的激增,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现实,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

(一)心理差异分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只有对80后与90后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对比分析,才能因材施教,有针对性作好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文化差异。

80后是在传统熏陶和外来文化冲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心理上经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搏争,他们虽然秉承中国传统的美德与道德的准线,但不时又不情愿的陷入西方的价值与思维的陷阱之中。

90后的成长过程是完全与中国文化脱钩的,90后心理深处中国文化的烙印日渐减少,这从他们的各种内在和外在表现显露无疑;其次是生活差异。

80后的人比90后的人的生活相对而言条件艰苦一些,所以80后的人大部分还能做吃苦耐劳的事情,意志也坚强一些。

90后的人大部分是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唯我主义思想比较重,这些都要在社会中受到挫折之后才能慢慢改正。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14岁前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基本上就定型了。

那么80后和90后两群体在性格定型到成熟的过程中会有多大的差异,是向健康的趋向踏进还是跌入晦暗的深处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实施。

度过了高中阶段的90后大学生,高校已成为他们心理健康成熟的最后阶段,出于教师的本职、道德和责任,我们绝不能把假性成熟甚至心理缺陷的大学生交给社会。

(二)以人为本拓展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终极目的是获得人的全面发展。

完成这一任务,高校一切教育工作都必须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高校的教学活动、管理活动和后勤服务活动都应遵循新一代大学
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积极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以人为本,充分尊重90后大学生个性和人格。

针对目前的学校教育,在人格、思想、主流价值等方面并没有给90后学生建立起‘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出现不会说话、不会为人处事,甚至不懂得尊重他人等现象的现象。

高校教育者要在原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针对90后大学生的实际特点,找准契合点,拓展教育内容,进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1坚持人文关怀与历练教育相结合。

首先,加大人文关怀,缓解心理落差。

调查显示:
在90后大学生中仍存在较大比例的贫富差距,贫富差距的存在就意味着不等式在某些层面的存在,这对于还没有心理成熟的90后大学生一定会产生心理压力和认识误区,此时的对位关怀不仅能缓解物质上的压力更是一剂平衡心理落差的良药。

其次,90后大学生相比80后大学生更表现得“眼高手低”,不能充分准确的认识自我,这几乎是90后大学生的心理通病。

对此,我们应该从90后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开始,就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以困难挫折为主题的历练教育,创设实际或模拟现实的实践机会,使90后大学生在一入学时起就在心理层面准确认识自我的实际应对能力,为踏实学习和勤奋实践打好第一步基础。

2坚挣传统文化和传媒引导相结合。

首先,帮助90后大学生认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现实而又棘手的问题,90后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是教育的一大失误。

金钱和物质观正在毁灭着触痛的礼仪和
廉耻,在这一点上我们能做的不仅是言传还更应有身教。

在不断进行传统美育的同时还应注重自身职业品行的修养,凭此,才能做到好炉炼好钢,好师育俊才。

其次,正确引导90后大学生理性对待非主流文化。

有主流文化就一定存在非主流文化,而非主流文化本身并不存在对与错,就像有人性格内向有人外向,这就在于个人和群体如何的认识和利用。

作为高
校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姑且将非主流文化分为社会和校园两种。

对于90后大学生我们要教育他们认识到社会的非主流文化对人本身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绝不能将非主流视为一种时尚,好在这种认识并不占90后大学生的多数。

另外就是校园的非主流文化,如课桌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据一份调查显示大学校园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桌面是整洁的。

宿舍文化中出现了许多灰色的潜流,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

从这些都能看出大学生的心理潜价值观的外显。

因此,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不能忽视对非主流文化的认识引导和价值标准的分析。

(三)转变方式更新手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有心理障碍才需要教育”的观念,采用课堂教育、个别教育、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的能力,预防问题的产生;同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个别治疗,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网络为辅,才能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共同提高。

1坚持课堂教学和主题教育相结合。

针对90后大学生心态很开放,不因循守旧,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崇尚创新精神的特点,为普及心理健康
教育知识,将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首先,高校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高校在开设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课程等选修课和必修课基础上,还应开设“人际关系学”、“成功心理训练”、“大学生就业力促进”、“健康与成才”、“职业生涯规划”等立足于适应与发展的课程,来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走进课堂。

2坚持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9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调查显示:
“63.7%的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是聊QQ,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

无助’。

”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坚持传统心
3坚持目标引导和层次化教育相结合。

明确的目标会给人前进的动力,高校要加强90后大学生的目标引导,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去实践。

充分
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天之骄子”、每个人要通过刻苦奋斗,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鼓励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有所选择的去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挖掘自己的潜力,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同时,注重层次化教育。

“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因材施教’,高校可采取问卷调查、集体交流、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了解分析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

”一是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阶段性教育。

在大学适应期,对学生进行成才方向教育,重点开展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工作。

通过开展针对新生的学习、
生活指导讲座、定期召开新老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稳定专业思想,明确学习任务,端正学习态度、强化纪律意识。

在目标确定期主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分层次教育。

通过一系列活动,观察学生、接触学生、进一步帮助学生,因人施教,把个别指导和整体教育相结合作为重点工作,让学生了解自我、明确目标、扬长避短,向着既定目标稳步迈进。

在目标实现期组织各种职业技能训练活动,针对学生的择业、就业开展各项工作,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要求,实现大学既定目标,为学生的成才创造有利条件。

在毕业前期,最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建功立业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

通过毕业典礼,开展为母校做贡献等主题活动,将学生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结合起来,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决心和信念。

综上,加强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摒弃工作中一些华而不实的“新鲜”理念,以返朴归真的务实态度去解决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努力使他们在步入社会顺利完成心理健康成熟的过程,这是我们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做的,也是凭我们的努力和付出完全可以做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