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鬼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鬼文化”

一、古代作家的“鬼文化”观念

与一般的统治者、读书人一样,东晋的干宝的理性觉醒是有限度的,仍然受民间鬼神信仰的制约。他在《搜神记》中所记鬼神却忠实于民俗信仰,多数的鬼是逗留人间或者寄居阴府墓穴的。唐朝以前的人对于“阴阳殊途、幽明道隔”的观念十分崇尚,这种观念在当时十分盛行。神仙思想、道教思想、佛教思想以及巫鬼思想共处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中,人们对鬼怪世界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惧感。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六朝一脉而下的“冥报小说”的存在解决的人生活和观念中的困惑:“盖当时以为幽明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正是由于作家们遵循了“依闻实录”的原则,因而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在收录了许多虚妄怪诞之事的同时,也保存了大量远古和当世民俗中的一些巫鬼现象。唐代及唐前志怪中,“鬼”题材占据着极大比重。人们对鬼魂的崇拜,是建立在迷信这些鬼的作用上的,是人们将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寄托在对鬼的幻想之中,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现实矛盾与痛苦。

社会的转变,导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性爱的张扬。唐传奇中的霍小玉、话本中的李慧娘、元杂剧中的窦娥等,都

以非常的形式证明自我的存在,表现出强烈的生存意志及自我觉醒、自我保护意识。尽管作家有对鬼神的怀疑和批判,并不能说明他就超越了鬼神观念。恰恰相反,鬼神观念是萦绕在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世界上许多悲剧的发生也确实让他们有过怀疑,但他们还是希望鬼神能来管一管世上的不平之事。于是他们让窦娥的鬼魂伸了冤、桂英的鬼魂报了仇、让忘恩负义的人遭到雷击…用汤显祖的话来说便是:《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冥婚与她的还魂应和了‘阴阳配合’的正理。”

二、“鬼怪小说”的发展

在整体上,之前的鬼怪小说把鬼想象的太过恐怖,这一状况直至《聊斋志异》才有了根本改变。虽然蒲松龄一声遭遇不幸,他用笔来倾诉自己的孤愤,也安慰自己久涸的心灵。“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然而,“鬼国”俨然成了作者的“理想国”。“途中寂寞姑言鬼,舟上招摇意欲仙。”他在幻想的世界中所营造的温馨世界,那一个个美丽多情、向穷书生投怀送抱的女狐女鬼,对于常年在外、深感孤独寂寞的蒲松龄来说,未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安慰,一种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象征性肯定?

继之,《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谈狐说鬼、劝善惩恶之笔,冷峻忠实地反映明清之际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矛盾,对当时

统治阶层的种种罪恶和社会生活中的丑行恶习,在客观的记叙中给予了尖锐的讽刺和揭露。鲁迅曾极为中肯地评价道:“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形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联盟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卓见。”

无可否认,传统中的鬼形象不少是与丑恶、恐怖联系在一起的。然而,魏晋六朝以来的“鬼文学”作品中,这些寄居于古墓荒村之中的女鬼,却常常被赋予了美丽的外表和美好的心灵。这说明,人们是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情感来理解鬼的,是对女鬼进行超现实人化艺术加工的效果。尤其孤独潦倒的男主人公与女鬼的结合、寒士美女与白日梦幻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男女结合的哲学思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格完善的理性原则。

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鬼形象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多女鬼形象,女鬼较之男鬼居多最重要的原因笔者认为与其性格特点有关。女性和男性相比更重感情,在爱情上,她们往往用情更专,一经付出,往往至死不渝。这些女子去世后,常常被想象以“鬼魂”的形式存在,与活着的爱人进行情感交流。因此在女鬼故事中多“人鬼恋”、“还魂说”,皆是因为女子多情的性格所致。以唐传奇中的《李章武传》为例:李章武遇上王氏子妇,二人在一起“居月余日”,但王氏却对李章武以身相托。李章武走后八九年音讯全无,

于是王氏相思成疾,死后化为鬼魂等待情人回来。她非但没有怨恨,待情人回来后,还化为魂魄相陪,自云:“在冥录以来,都忘亲戚。但思君子之心,如平昔耳。”古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女鬼在阴间时刻惦念阳间亲人,记挂亲人最终还魂的故事。

然而,古代文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女人一贯轻视、贱视甚至仇视。因此在他们笔下,多是男人为主角,而女人则是作为配角加以表现的。即便女子以主角的形象出现,大多也被冠以“鬼魂”、“妖精”、“祸水”等等身份。他她们被认为是充满诱惑、引人堕落的。如《太平广记》卷63“崔书生”条记载的一则故事:崔书生遇到一美貌女子并和其成婚,婚后,崔母怀疑女子为妖,以新妇“妖媚无双”“必恐是狐媚之辈”为由加以拆散,可见女性,尤其是漂亮的女性是容易受到人们敌视的。这种思想反映在文人的作品里,就产生了这样一种女鬼祸人的故事模式。这里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聊斋志异》中的《画皮》:书生被美貌的女鬼迷惑,惨遭女鬼“裂生腹,掬省心而去。”

另一方面,古代文人将女鬼作为自己心灵的寄托,描绘理想的人生。在古代文人笔下,除了害人、妖人的女鬼外,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女鬼,她们几乎具备了女性的所有优点:首先,她们“容华绝代”、“风姿娟秀”“人间无其丽也”;其次,她们热情主动,甚至“自荐枕席”,又因为她们是异类,

“夜半来,天明去”,男人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如《红玉》中月下越墙而过的红玉。这些女鬼都通情达理,深明大义,男主人公可享齐人之福,像《莲香》中同时爱恋人间男子桑生的一鬼一狐。古代文人之所以多塑造这样的女鬼,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缺憾的一种幻想,是一种深层次的感情寄托。首先,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婚姻没有自主权,伴侣大多非心中理想的选择。同时,古代女子受到道德伦理的束缚,是不可能既主动热情又才貌双全的,文人心中才貌双全的红颜知己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找到的。因此,挣脱了礼教,秉月貌、擅风情的女鬼形象就在文人的作品中产生了,这表现了文人追求完美女性的理想。其次,古代相当一部分文人的生活是落拓贫寒的,就像蒲松龄笔下的落魄书生,或生活贫寒,或科场失意,或流落异乡…她们的精神是空虚寂寥的,生活是孤苦无助的,他们渴望有红颜知己“红袖添香夜读书”;渴望有知音不嫌弃他们贫寒、倾慕他们的品行和才学,渴望有着超凡能力的女鬼能够不计回报的帮助他们,使他们过上富贵的生活。因此红玉、宦娘、凤仙、青梅等女鬼相应产生,文人便借助她们来慰藉自己落寞的心灵。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多女鬼,实际上是通过女鬼形象的塑造反映封建社会中女子悲惨的命运,反映了她们为争取自身的权利而不断的抗争。而古代文人对女鬼的塑造也体现了他们的创作心态和女性观,表现了一种文化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