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休克的定义:
是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所导致的细胞缺氧和功能受损为主的病理过程,它是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共同特征:
氧供给不足和需求增加是休克的本质,产生炎症介质是休克的特征
治疗休克的关键:恢复对组织细胞的供氧、促进其有效的利用,重新建立氧的供需平衡和保持正常的细胞功能。
有效循环血量:
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的血量,不包括停滞于毛细血管床以及储存在肝脾等血窦中的血量。
有效循环血量的维持与三个要素的关系:
1. 充足的血容量
2. 足够的心排出量
3. 适宜的外周血管张力
任何一个要素发生严重异常,都可能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可发生休克。
从休克的发生→发展→组织缺氧→细胞损害→器官功能不全(MODS)或衰竭(MOF)
休克时组织缺氧
1. 缺氧由于血流灌注不足造成,如果能提供组织充分的氧供,常能获得显著疗效。
2. 缺氧是由于细胞器的直接受损(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内毒素性休克)以致组织无法摄取和利用氧气
休克的分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神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病理生理学:
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及组织灌注不足。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微循环改变,代谢变化和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等病理生理学过程。
1.微循环的改变:微循环是组织摄氧和排出代谢产物的场所,其变化在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占总循环血量的20%。
(一)休克早期:微循环收缩期
有效循环血量↓,→循环容量↓动脉血压↓→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引起血管舒缩中枢加压反射,交感肾上腺轴兴奋→大量儿茶酚胺释放及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心排出量增加以维持循环相对稳定。
选择性收缩外周和内脏小血管→循环血量重新分布→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有效灌注
内脏小动脉、静脉血管平滑肌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受儿茶酚胺等激素的影响→发生强烈收缩→动静脉间短路开放→外周阻力和回心血量增加→有助于组织液回吸收和血容量得到补偿。微循环因前括约肌收缩致“只进不出”→血容量↓→组织仍处于低灌注、缺氧状态。
休克早期若能及时去除病因积极复苏,休克较容易纠正。(二)休克中期:微循环扩张期
动静脉短路直捷通道开放→组织灌注严重不足细胞处于无氧代谢→能量不足,乳酸类产物蓄积和组胺、缓激肽释放→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后括约肌收缩→微循环内血液滞留→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回心血量↓→心排出量↓→心脑器官灌注不足,休克加重。
此时微循环的特点是广泛扩张,临床上病人表现为血压进行性下降、意识模糊、发绀和酸中毒。
(三)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
滞留在微循环内的粘稠血液在酸性环境中处于高凝状态→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3. 代谢的变化
(一)无氧代谢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二)能量代谢障碍
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
1)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肺间质水肿
肺泡上皮细胞受损→局限性肺不张
最后导致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锐减↓→尿量↓→急性肾衰竭
日尿量<400ml 少尿日尿量<100ml 无尿
3)心冠状动脉血流减少→缺血和酸中毒→心肌损害4)脑缺氧、酸中毒→血管通透性↑→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病人可出现意识障碍,脑疝,昏迷等。
5)胃肠道黏膜糜烂出血→肠道内细菌或其毒素发生移位→肠源性感染→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6)肝肝细胞受损→肝脏解毒↓代谢能力↓→内毒素血症
感染中毒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是外科多见和治疗较困难的一类休克。本病可继发于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如急性腹膜炎、胆道感染、较窄性肠梗阻及泌尿系感染等,称为内毒性性休克。内毒素性休克、脓毒性休克病死率可超过50%。
内毒素与体内的补体、抗体或其他成分结合后,可刺激交感神经引起血管痉挛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内毒素可促使组胺、激肽、前列腺素及溶酶体酶等炎症介质释放,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结果导致微循环障碍、代谢紊乱及器官功能不全等。
在确诊为感染性休克的病人中,可能未见明显的感染病灶,但有全身反应综合征,表现为:
(1)体温>38℃或<36℃
(2)心率>90次/分
(3)呼吸>20次/分或过度通气PaCO2<4.3KPa
(4)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白细胞>10%
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
(一)高动力型(暖休克):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心排出量正常或增高,又称高排低阻型,病人皮肤比较温暖干燥,又称暖休克。
(二)低动力性(冷休克):又称低排高阻型,外周血管收缩,微循环瘀滞,大量毛细血管渗出致血容量和心排出量减少,病人皮肤是冷,又称冷休克。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冷休克(低动力型)暖休克(高动力型)
神志
皮肤色泽
皮肤温度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脉搏
脉压mmHg
尿量(每小时)躁动、淡漠或嗜睡
苍白发绀或花斑样发绀
湿冷或冷汗
延长
细速
<30
<25ml 清醒
淡红或潮红
比较温暖、干燥
1-2秒
慢、波动清楚
>30
>30ml
“暖休克”较少见,是一部分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引起的早期休克。“冷休克”较多见,可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而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休克加重时也称为“冷休克”。至晚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