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社区发展与探讨

合集下载

社会实践深圳调研报告

社会实践深圳调研报告

社会实践深圳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一直以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而闻名。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深圳的发展现状,探讨深圳在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和特点,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调研内容和方式1. 城市建设:调研深圳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果和经验,了解深圳在建设现代化城市方面的亮点和挑战。

2. 社会治理:调研深圳在社会管理、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效,了解深圳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特色做法。

3. 经济发展:调研深圳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和问题,了解深圳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现状和趋势。

本次调研采用走访、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以深入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民意为主要目的。

三、调研结果1. 城市建设(1)城市规划:深圳市在城市规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城市布局合理,交通便利,绿化环境良好。

同时,深圳还在城市更新和再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城市保留了大量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

(2)环境保护:深圳市在环境保护方面下了大力气,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加强污染治理,实现了环境质量的稳步提升。

2. 社会治理(1)社会管理:深圳市在社会管理方面注重社区治理,加强了社区服务和社区治安的管理,提升了城市的社会治安水平。

(2)民生保障:深圳市在民生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提高了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为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3. 经济发展(1)产业结构调整:深圳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减少了传统产业的比重,加大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力度,为经济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

(2)科技创新:深圳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大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调研收获(1)了解深圳的城市建设、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深圳市近零碳排放社区项目建设策略探究以深圳市甘泉路示范社区改造共建项目为例

深圳市近零碳排放社区项目建设策略探究以深圳市甘泉路示范社区改造共建项目为例

深圳市近零碳排放社区项目建设策略探究以深圳市甘泉路示范社区改造共建项目为例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深圳市一直以来致力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打造近零碳排放社区积极探索和实践。

本文以深圳市甘泉路示范社区改造共建项目为例,探究深圳市近零碳排放社区项目的建设策略。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深圳市甘泉路示范社区改造共建项目位于深圳市中心地带,原为传统居民小区。

由于长期建设和人口增加,社区面临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问题。

基于此,深圳市政府决定进行社区改造共建项目,旨在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

项目目标包括:1. 实现近零碳排放:通过整体规划和系统建设,使社区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减少到最低水平。

2.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改善社区环境,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居住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3. 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借助项目实践,积极推动深圳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绿色发展转型,为可持续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二、建设策略与措施为实现近零碳排放社区的目标,该项目采取了一系列建设策略与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绿色建筑设计与建设项目在社区改造中注重绿色建筑设计与建设,通过优化建筑结构和采用环保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同时,项目还引入了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等,用于供电和供热,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2.2 节能措施的应用为降低能源消耗,项目采取了一系列节能措施。

例如,安装高效节能照明设备,推广智能控制系统,优化供暖与空调系统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社区能源消耗,并进一步减少碳排放。

2.3 资源循环利用与垃圾分类项目倡导资源循环利用和垃圾分类,通过建设垃圾分类设施和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

同时,通过推广循环经济理念,鼓励居民参与废物回收和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4 交通与出行策略为减少交通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影响,项目采取了一系列交通与出行策略。

例如,建设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推广步行和骑行文化,提供便捷的步行和骑行路径。

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深圳社区为例内容摘要伴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城市社区社会组织,以灵活的体制和多功能的服务形式在承接政府职能、理顺社区关系、整合社区资源、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在发展中仍面临诸多问题。

本文以全国社区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深圳为例,首先对深圳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目前深圳市有社区社会组织3000多家,在深圳市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后分析了深圳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指出深圳市社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社区社会组织管理的相关立法滞后、社区社会组织管理的行政监管亟需完善、深圳市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缺乏协同机制、新型社区社会组织管理缺位、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的理念、方法滞后。

最后文章针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的对策,建议简化登记程序,出台规范性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规制体系,规范监管体系,实现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优化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框架,同时,创新社区社会组织管理的方法,推行“四位一体”管理体制。

关键词:社区社会,发展,城市社区建设目录一、绪论 (1)(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1)(二)研究的意义 (1)(三)相关文献综述 (1)(四)论文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2)二、深圳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现状 (3)(一)深圳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基本情况 (3)(二)深圳市社区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 (4)三、深圳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 (4)(一)登记管理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4)(二)社区社会组织管理的相关立法滞后 (5)(三)社区社会组织管理的行政监管亟需完善 (5)(四)深圳市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缺乏协同机制 (5)(五)新型社区社会组织管理缺位 (6)(六)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的理念、方法滞后 (6)四、推动深圳市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发展的对策建议 (6)(一)简化登记程序 (6)(二)出台规范性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规制体系 (7)(三)规范监管体系 (7)(四)实现行政管理与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 (7)(五)优化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框架 (8)(六)创新社区社会组织管理的方法,推行“四位一体”管理体制 (8)五、结论 (8)参考文献 (10)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一、绪论(一)研究问题的提出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市场化改革以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以计划和工作单位为基本框架的社会生活,逐步走向一种以市场和社区为框架的社会生活,公民社会开始成长,城市社区日益成为人们活动的重要空间。

以龙岗活力城村行动为例,浅谈深圳城中村的规划与治理

以龙岗活力城村行动为例,浅谈深圳城中村的规划与治理

以龙岗活力城村行动为例,浅谈深圳城中村的规划与治理摘要: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中村也随之快速增长,这些城中村大多数由于历史原因或者土地利益问题而形成。

城中村规划和治理问题一直是深圳城市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难题,尤其是对于龙岗区这样人口密集、城中村数量众多的区域,规划和治理显得更加重要和复杂。

本文以龙岗活力城村行动为例,浅谈深圳城中村的规划与治理问题。

在介绍龙岗城中村的现状及问题基础上,探讨了城中村规划与治理的现有政策和措施,并从社会、经济、空间、环境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改善城中村问题的建议,旨在为后续城中村相关规划与治理项目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城中村;活力城村;综合治理;深圳;龙岗第一章:综述一、城中村的定义和特征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土地、户籍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高密度人口(包括外来人口)聚居区[1]。

例如深圳,截至2018 年,总共有 1877个城中村居住单元,其中原特区内196 个,原特区外 1681个[2]。

城中村住房占了深圳市住宅面积总量的50%左右[3]。

城中村通常由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和其他低收入人群自发建设而成,建筑密度大、楼层高,居住条件较差,且往往没有符合标准的房产证,导致其在法律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

城中村内部管理混乱,存在无序的商业经营和非法活动,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环境恶劣,卫生条件差,交通状况堵塞等问题。

城中村的出现和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多农村人口来到城市,但由于城市中房价高昂,很多低收入群体无法承担高昂的房价,只能在城市边缘地带自建简陋的房屋居住,形成了城中村。

此外,城市规划的缺陷也是城中村出现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城市规划往往只关注城市中心区域的发展,而对城市边缘地带的规划和管理往往不足,导致城中村得以存在和发展。

二、城中村规划与治理的研究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中村问题愈发突出,城中村规划与治理也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

深圳社区模式课件

深圳社区模式课件
社区规划包括制定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 等方面的工作,以及落实规划方案、监督规划实施等方面 的工作。
深圳的社区规划注重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通过制定科学 合理的规划方案和实施计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 布局,保障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03
深圳社区模式的实践经验
政府支持与引导
01
02
03
深圳社区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和提供 服务,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深圳社区提供的服务内容丰富多样 ,满足居民在教育、健康、文化等 方面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 活质量。
深圳社区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深圳社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管理体 制的改革,深圳市政府开始推动社区建设,以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详细描述
深圳社区在居民动员和组织方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多种形式,如宣传栏、社交媒 体、座谈会等,广泛宣传社区参与的重要性和意义;二是根据不同居民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有针 对性的参与方案;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
社区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要点一
总结词
社区文化是社区认同和凝聚力的基础,需要注重传承 与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居民的需求。
深圳社区模式课件
目录
• 深圳社区概述 • 深圳社区模式的核心概念 • 深圳社区模式的实践经验 • 深圳社区模式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深圳社区模式的未来展望 • 深圳社区模式案例分析
01
深圳社区概述
深圳社区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深圳社区是由深圳市政府批准设立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居住区 为重点服务范围,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设施设备的区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发展的案例分析

社区发展的案例分析

社区发展的案例分析社区发展是一个关于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综合性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社区发展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组织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基于实际案例,对社区发展的关键要素、成功因素和挑战进行分析。

案例一:深圳市某社区的社区发展深圳市某社区位于中国广东省,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社区。

在过去几十年里,该社区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成为了一个充满机会和活力的地方。

以下是该社区社区发展的几个关键要素:1.基础设施建设:该社区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供水和供电等方面。

良好的基础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捷和高效的生活环境。

2.教育和培训:该社区重视教育和培训,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

通过发展教育,社区居民的知识水平得到提升,进一步促进其自身发展和就业机会。

3.就业和创业机会:该社区鼓励企业在社区内开展业务,提供就业和创业机会。

通过吸引外部投资和提供优惠政策,该社区成功地吸引了许多企业和创业公司进驻,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4.文化和社交活动:该社区注重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和社交活动。

定期举办艺术展览、音乐会和社区集会等活动,加强社区凝聚力和文化交流。

尽管深圳市某社区在社区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挑战:1.人口管理和社会安全: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口管理和社会安全成为该社区的挑战之一。

加强社区治理、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社会秩序是必要的。

2.就业机会不平衡:尽管该社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某些人群(例如低技能劳动者和农民工)仍面临就业和薪酬不公平的问题。

政府和社区应该采取措施,确保就业机会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3.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社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可能导致环境问题。

该社区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取措施减少污染和资源消耗,保护环境和居民的健康。

综上所述,深圳市某社区实施了一系列的社区发展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深圳养老产业未来趋势

深圳养老产业未来趋势

深圳养老产业未来趋势深圳养老产业未来趋势引言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养老产业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深圳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城市之一,养老产业发展也日渐蓬勃。

本文将对深圳养老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趋势进行展望。

首先,我们将介绍深圳养老产业的现状,然后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给出对深圳养老产业发展的建议。

第一部分:深圳养老产业现状一、产业规模养老产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包括养老院、康复中心、护理机构、家庭护理等多个领域。

目前,深圳养老产业的规模逐年扩大,涉及企业超过5000家,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养老床位超过10万张。

二、养老服务水平提升深圳养老产业在服务质量上逐渐迎头赶上。

养老院注重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提供舒适、健康、便利的居住环境,以及规范化、专业化的护理服务。

康复中心则为老年人提供康复训练、康复理疗等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三、科技驱动随着科技的进步,深圳养老产业逐渐引入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

例如,通过智能手环、智能监护设备等,可以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提供老年人的娱乐和康复训练;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养老院与医院、家庭的信息共享,提高养老服务的连续性和协同性。

第二部分:深圳养老产业未来趋势一、多元化发展未来,深圳养老产业将进一步多元化发展。

除了传统的养老院、康复中心等服务机构,还将涌现出更多的创新型养老服务形式。

例如,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将兴起,通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便捷的养老服务;智能养老产品也将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智能床垫、智能厨房设备等,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

二、追求品质化发展未来,深圳养老产业将更加注重品质化发展。

不仅要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还要注重精神上的满足。

养老机构将不再只是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还将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心理疏导等配套服务。

外来人口聚居区社区融合背景下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改造研究——以深圳福海街道为例

外来人口聚居区社区融合背景下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改造研究——以深圳福海街道为例

外来人口聚居区社区融合背景下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改造研究——以深圳福海街道为例摘要:2016年起,深圳市将“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纳入“十三五” 规划,目标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本文将以深圳福海街道为例,对其目前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现状和部分成果进行分析,探讨在外来人口聚居社区建设的背景下,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改造可能存在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改进可以更好的相互促进,旨在以案例研究的方式,为我国其他地区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建设、促进社会融合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外来人口聚居社区;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空间环境;城市微更新;一、引言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城市的主人,为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这一需求日益加大。

我国现阶段儿童成长阶段存在明显特征:隔代抚育、室外活动少、独立活动能力弱。

同时考虑受限于交通安全、城市环境等现状,我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儿童独立活动比例明显更低。

为改善这一局面,“儿童友好型城市空间”逐渐引起社会重视,各地展开行动。

深圳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在践行这一目标上走在全国前列,2016年将“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纳入“十三五”规划。

2017年6月,福田区作为深圳市首善之区,率先开展了儿童友好型社区的试点工作。

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是通过科学的设计将城市变为更人性化、更有温度的适应儿童成长的城市空间。

从儿童的视角分析需求,融入城市治理和建设,保障儿童权力,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和独立能力,发掘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更重要的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空间环境,为来到异地务工的人员减少忧虑,专心投入工作参与城市建设。

本文将就深圳市促进外来人口聚居社区融合这一背景下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展开研究,以深圳福海街道为案例分析对象,探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现实背景分析其重要意义并指出可能的改进空间。

二、深圳福海街道案例研究2.1 福海街道践行“儿童友好型街道”背景深圳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庞大数量的外来人口既为深圳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也为深圳的管理带来挑战,本土与外来人口倒挂、外来人口融合难等问题对深圳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化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

深圳城中村改造探讨——以下沙村为例

深圳城中村改造探讨——以下沙村为例

深圳城中村改造探讨——以下沙村为例摘要: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自1980年立市以来在短短的三十几年时间中历经了从小渔村到现代化城市改革的蜕变。

其城市建设及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空前的。

在巨大的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深圳特区内原有的村落经历了重大的结构转型,其发展模式独具一格,它们既有强烈的城市化特征又维系着自身特有的传统文化和经济观念,它们既在城市化进程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又因为其自身固有的体制结构而成为让人头痛的“结石”,下沙村就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城中村;村落形态;公共空间;居住空间一、以往改造策略研究1.重建型开发指对已没有保留价值的旧住宅地块进行拆除、清理后,重新规划设计,调整用地功能或变更住宅形式规模标准。

优点:能够彻底改善旧居住区的建筑环境质量,优化土地利用。

弊端:把城市看作是一种线性的进化,忽视城市的历史与现状。

对“城中村”空间持彻底否定的态度。

2.调整型开发在整体格局不做重大调整的情形下,对局部区域,关键要素进行重点改。

优点:(1)拆迁量小,拆迁成本与回迁安置费用降低,保留一定数量的旧建筑,从而使资本投入大大降低。

(2)新、旧村土地资本的良性循环。

缺点:改造时间长。

3.控制型开发指在保留城中村大部分建筑的基础上对违章建筑进行改造,控制新建建筑,对城中村进行整体外立面和内部结构的适当梳理。

改造的特点是建造工程量小,资金需求也少。

二、适合下沙村的改造策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改造模式1.改造整体性城市是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城中村也是城市的一部分。

因此在改造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其规律,尊重城市格局和文脉特征,保护城区城市肌理的完整性。

2.公众参与性在改造过程中,应该鼓励各种类型的居民参与。

因为城中村的居民是行为主体,所以他们在改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更有发言权。

从居民的现实需求出发来制定更新规划,可以确保居住环境的更新过程能够更有效的运作。

3.改造的经济性对于城中村的改造,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其更新对于现有社会经济生活的破坏。

城市协同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城市协同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城市协同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现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显著。

城市协同就成为了完善城市治理、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城市协同是指不同城市、不同社区、不同政府部门之间为实现共同目标,互相协调、合作、互利的一种发展方式。

协同发展让城市更美好,更具活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本文将探讨城市协同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一、协同发展的实践1.1.深圳、广州、珠海、佛山交通一体化2012年,四个高度城市化城市:深圳、广州、珠海、佛山联合成立“穗莞深交通一体化促进工作小组”,建立了相互支持、互促共赢的合作关系,通过深圳至佛山、深圳至珠海、广州至佛山等多个城市间地铁、高速公路的快速连接,形成了一个交通密集、流动顺畅的城市群网络。

通过交通一体化,四座城市的人员、物资和信息得以很好地流动,服务配套能力和竞争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交通一体化的意义不仅在于缩短了区域内城市间的距离,而且促进这些城市之间的经济资源共享和互利合作,推动了高质量发展。

1.2.杭州、成都等城市绿色能源合作2018年,一系列城市公共需求所需的电力、热力等资源,与各地域范围内的绿色能源相匹配,构成了绿色资源匹配的关键因素,杭州、成都等城市研究制定了绿色资源合作规划和实施方案,构建了清洁能源和碳排放权交换平台。

中国绿色发展基金会数据显示,自2018年绿色资源合作试点以来,截止2021年12月,各城市之间的交易量已经达到了将近2000亿度。

同样地,绿色资源合作测试在许多其他城市(深圳、福州等)也在基于他们之间潜在的清洁能源需求进行和谈判。

绿色资源合作的实践让城市之间的绿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实现了能源的清洁化和可持续发展。

1.3.南京、苏州等城市方案的联合开发南京和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度高,且经济较为发达。

这两座城市面积相近,流量大,交通相对便利,为了进一步加强合作,优化地区的产业分布结构,南京和苏州等城市推出了“联合开发”的方案,通过各种方式增进跨城市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提高地区综合发展水平。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宜居社区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宜居社区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宜居社区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4.14•【字号】深府办函[2012]49号•【施行日期】2012.04.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建筑市场监管正文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宜居社区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深府办函〔2012〕4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深圳市宜居社区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有关部门要将《工作方案》中涉及本部门、本区(新区管委会)的工作进一步细化和分解,明确实施步骤和具体要求。

同一项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的,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人居环境委)要加强统筹协调和检查督导,有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切实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二年四月十四日深圳市宜居社区建设工作方案为进一步推进宜居社区建设,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粤办发〔2009〕24号)、《关于印发〈深圳市创建宜居城市工作方案〉的通知》(深府〔2010〕108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重要性建设宜居社区是将深圳建设成为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人民群众具有幸福感的宜居城市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省政府提出“2015年末,珠三角地区宜居社区(含省级、市级)比例达到70%”目标,缩小我市原特区内外社区建设水平差距的基本手段。

针对我市社区自治组织的管理功能未充分挖掘,社区凝聚力较弱,居民文明意识和家园意识有待提高,城中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引导,抗灾防灾设计和设施有待完善,后街背巷脏乱、道路破损严重,原特区外社区规划相对滞后,公交停靠站服务设施配备不齐全,排水管网、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垃圾分类回收桶等市政环卫设施不完善,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基层文化机构的服务质量与水平有待提高,住宅区物业管理尚未全覆盖,且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快建设宜居社区。

城市化后深圳社区集体经济的转型思考

城市化后深圳社区集体经济的转型思考

城市化后深圳社区集体经济的转型思考李红梅摘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深圳社区经济传统发展模式发展手段单一、经济效益低下、抗风险能力差,与周边产业关联度低等弊端逐渐显现,日益成为制约转型发展的障碍。

本文旨在通过对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历程、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运用社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及相关理论依据,对城市化后社区集体经济的转型发展进行分析,提出重构社区发展内部机制、优化外部环境、设立服务引导平台、创新多元发展模式四点主张。

关键词城市化社区集体经济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转型发展城市化以来,深圳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在全球经济危机和产业加速转移外迁的双重压力之下,辉煌20多年的租赁经济已经难以为继。

危机和困境表面上看是各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无地可用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停滞不前,甚至逆势倒退,实质上是传统的经营模式与新政策新形势不相适应。

目前,各级党委和政府,包括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已经认识到了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因地制宜进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宝安区和龙岗区政府也纷纷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加以鼓励和扶持。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我对社区集体经济这几年来的遭遇和实践有着更为直接的体察体验,对其未来的出路和方向也有着自己的思考思虑。

谨撰此文,试对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历程、城市化后社区集体经济面临的问题加以分析,结合社区经济发展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政策法律依据,对城市化后社区集体经济的转型发展进行一些研究和探讨.一、城市化前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一)深圳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改制情况深圳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与社区股份合作公司的变革是息息相关的.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深圳罗湖区是国内社区股份公司最早发源地。

1992 年深圳开始农村城市化改造将特区内4。

6 万农民转为城市居民;2003 年全面启动农村城市化改革,特区外18 个镇全部改为街道,218 个行政村改为居委会,2004 年底为特区外27 万农民办理了“农转非”。

拓展公益事业 建设和谐社区——深圳桃源社区公益事业发展创新之路

拓展公益事业 建设和谐社区——深圳桃源社区公益事业发展创新之路

拓展公益事业 建设和谐社区——深圳桃源社区公益事业发展创新之路努力开拓 发展社区公益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仍然面临着治理模式转变困境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难题。

为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要积极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益性社会组织,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鼓励因地制宜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并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

近年来全国各地政府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并成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桥梁。

目前,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和基金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基金会相关制度安排尚未能为社区基金会的发展提供足够良好的空间。

社区社会组织被定义为由社区组织或个人在社区(镇、街道)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的、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的各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被排除在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行基金会登记管理体制造成的。

不过,我国已经开启社区基金会培育发展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令人瞩目的是,桃源居社区在深圳市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努力开拓进取,自主创新,设立了社区发展基金会,促进了社区慈善公益组织事业的发展,也为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社会组织深圳市委副书记戴北方、市民政局局长杜鹏等领导参观桃源居社区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充分拓宽了社区公益资源渠道,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改善社区民生和公共福利,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桃源居社区座落在我国沿海移民城市深圳宝安,占地面积1.16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现已入住5万余人,整个社区依山面海,环境怡人。

因缘于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悠然、快乐诗意栖居的人居生活理念,故名桃源居。

自建区以来,桃源居保持着“居民无犯罪”、“邻里无纠纷”等“十无”记录而成为一个有关爱、有互助、有良好的社会风尚、有较高的生活指数的国际型文化与理想人居社区。

深圳蒲神报告区

深圳蒲神报告区

深圳蒲神报告区一、概述本文档旨在汇报深圳蒲神报告区的基本情况和活动内容。

深圳蒲神报告区作为一个社区交流平台,为蒲友们提供了一个分享经验、交流思想和讨论问题的平台。

通过本文档的介绍,读者将了解到深圳蒲神报告区的特点、活动安排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特点深圳蒲神报告区作为一个积极向上的社区平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蒲友互助深圳蒲神报告区致力于为蒲友们提供交流和互助的机会。

在论坛中,蒲友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技巧,解答其他蒲友的问题,共同进步。

2. 多样化的活动深圳蒲神报告区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包括线上分享会、线下聚会等。

这些活动不仅为蒲友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增强了蒲友们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

3. 专家答疑深圳蒲神报告区设有专家答疑板块,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答疑解惑。

蒲友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4. 深入探讨深圳蒲神报告区鼓励蒲友们深入探讨各种与蒲扇相关的话题,包括蒲扇的历史、制作工艺、艺术欣赏等。

通过这些讨论,蒲友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活动安排深圳蒲神报告区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活动,以满足蒲友们的需求和兴趣。

以下是近期的活动安排:1. 线上分享会:赏析明代蒲扇技艺时间:2022年4月15日地点:深圳蒲神报告区论坛内容:由专业蒲扇艺术家王先生主讲,介绍明代蒲扇的技艺和价值,展示珍贵的明代蒲扇样品。

2. 线下聚会:深圳古蒲扇博物馆参观时间:2022年5月1日地点:深圳古蒲扇博物馆内容:蒲友们将参观深圳古蒲扇博物馆,了解蒲扇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同时也可以欣赏到丰富多样的古蒲扇展品。

3. 专家答疑:蒲扇的保养和收藏时间:长期进行地点:深圳蒲神报告区专家答疑板块内容:邀请蒲扇专家回答蒲友们关于蒲扇保养和收藏方面的问题,给出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四、未来发展深圳蒲神报告区将继续发展壮大,为蒲友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以下是未来发展的几点计划:1. 增加活动种类除了线上分享会和线下聚会外,将推出更多类型的活动,如蒲扇制作工作坊、艺术表演等,丰富蒲友们的学习和娱乐体验。

广东省深圳市2024年社会工作者省编版重点知识(题库)(带答案解析)

广东省深圳市2024年社会工作者省编版重点知识(题库)(带答案解析)

广东省深圳市2024年社会工作者省编版重点知识(题库)(带答案解析)1、社工单选题(综合能力)(共80题)1. 社会工作者小王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如何提升社区认同感的研究。

他与社区的年轻人一起走访社区的老年人,了解并记录社区的历史,收集社区的老物件,并举办了一个以“我们的历史”为主题的系列展示。

事后,小王与大家一起对这些活动进行了总结反思,对于进一步提升社区认同感形成了更明确的工作计划。

小王的这项研究主要采用()方法。

A.实验研究B.问卷调查C.个案研究D.行动研究【答案】D【解析】行动研究是指被研究者不再简单地作为研究对象,而是与问题有关的所有其他人员一起参与研究和行动,他们将研究发现直接应用于行动,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进而提高自己改变社会实践的能力。

行动研究有“对行动进行研究”、“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和“由行动者研究”等多重含义。

题中,研究者小王同时也是实务工作者,他通过行动研究,将行动进行反思总结获得研究结果,并将研究发现直接应用到进一步提升社区认同感的工作计划中,提高了自己改变社区的实践能力。

2. 齐奶奶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症,常常忘记吃饭,有一次还差点走失。

社会工作者小王认为齐奶奶独自在家非常不安全,但是齐奶奶家人白天无法陪护。

从安全防护优先的角度出发,小王应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马上将齐奶奶送至社区日间照料中心B.让齐奶奶自己决定是否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C.与齐奶奶家人商量,将其送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D.邀请齐奶奶参加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健康讲座【答案】A【解析】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保护生命原则高于其他所有伦理原则,社会工作者不仅有义务保护服务对象的生命,也有义务保护其他所有人的生命。

题干中,齐奶奶独自在家存在着危险隐患,可能危及生命,从安全防护优先的角度出发,应马上将齐奶奶送至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故选项A符合题意。

本题如果不考虑安全防护优先,选项C也符合题意,当服务对象因生理、心理和其他原因没有能力做出决定时,社会工作者需要与伦理专家、同事等商议,帮助服务对象作出一个适当的伦理决定。

最新中国社区工作的发展及其趋势

最新中国社区工作的发展及其趋势

中国社区工作的发展及其趋势中国社区工作的发展及其趋势(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社区是现代城市的一个基本细胞,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

要想完成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没有社区的和谐是不可能实现的。

“小政府、大社会”是政府工作的发展目标,政府将很快退出杜区管理的舞台,逐步形成真正的社区自治。

本文将对社区工作在我国的发展以及趋势进行一个探讨。

关键字:社区工作发展趋势一、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西方社区工作的发展历史大体可分为 4个时期:①慈善组织时期(1870~1917)。

慈善组织时期(1870~1917)。

以都市的邻里等为对象,协调各慈善团体与救济机构,通过合作方法解决社区问题。

②社区基金会、社区委员会和联合会时期(1917~1935)。

社区基金会、社区委员会和联合会时期(1917~193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福利的基本职责开始由志愿团体转移到政府部门;公共福利大量引用“社区组织过程”的方法。

但其基本职责的转移仅属开始,与政府专业工作人员一起工作的志愿团体和个人,仍负主要责任。

小城镇中社区组织的整个工作仍由志愿人员负责,社区组织的形式和方法还没有统一。

③社区组织与社会福利时期(1935~1955)。

社区组织与社会福利时期(1935~1955)。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各级政府部门在公共福利方面处于主动、领导地位。

社区组织的理论与方法日趋成熟,成为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方法之一,并逐步发展为社会工作的一门分支学科,内容和观念等渐趋统一。

④专业发展与社区发展时期(1955年以后)。

专业发展与社区发展时期(1955年以后),主要特征是以解决社会问题的社区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工作专业得到了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联合国成立“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组”,倡导和推进社区发展工作,改善社区生活条件,解决社区问题,增进社区福利。

1955年以后,在进一步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变迁的同时,许多增进福利、促进社区发展的社区服务项目,如社会福利服务、合作服务、就业服务、生产服务、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住宅服务、康乐服务等有较大发展,逐渐成为社区工作的重要部分。

社区治理优秀案例

社区治理优秀案例

社区治理优秀案例社区治理是指在一个社区中进行有效的治理,通过各种手段维护社区秩序、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区发展,以及达成社区内各方面的社会利益最大化和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社区治理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些社区为了有效地治理社区,采用了一些优秀的治理案例。

本文将介绍一些优秀的社区治理案例,旨在为其他社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深圳市社区治理案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的社区治理模式成为全国各地社区治理的典范之一。

深圳的社区治理模式是利用社区自身的力量维护社区秩序和社区安全,而不是依赖政府官员全权管理。

深圳市政府依靠社区干部、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

深圳的社区治理体系建立在如下几个层面:第一层,市属或区属机构是社区管理的支持者。

深圳市及各区政府都设立社区发展和管理局,为社区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第二层,社区本身是社区治理的主体。

社区管理者和社区维护者是社区管理的核心。

社区管理者有两类人员:居委主任和社区工作者。

居委主任工作重点是领导和支持社区管理工作,社区工作者工作重点是社区管理及服务。

第三层,居民是社区治理的基础。

社区居民通过居民议事会、思想政治工作和居民自发组织等方式参与社区管理。

深圳市社区治理模式的特点是:一,强调社区居民对社区生活的参与。

二,注重社区管理的民主性、透明性、公开性。

三,鼓励志愿服务,倡导社区互助。

这种社区治理模式让深圳市的社区管理进一步注重民主,注重社会组织的参与,能够更好地更好地维护社区的稳定、安全和公共秩序。

二、日本本山町社区治理案例日本本山町位于三重县,是日本国内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本山町的社区治理模式在日本国内得到广泛认同,并引起了国际社区治理的关注。

在本山町,治理属于市政府直辖,但是市政府与居民之间还间隔着一个社区委员会。

社区委员会就相当于一个纽带,把市政府与居民联系在了一起。

社区委员会的委员均由居民推举产生。

社会组织 助力 深圳高质量发展 倡议书

社会组织 助力 深圳高质量发展 倡议书

深圳市高度重视社区发展,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发展。

而社会组织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专业优势,整合资源,落实政府政策,服务社会大众,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

鉴于此,我们提出倡议,号召各级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深圳高质量发展,共同谱写美好未来。

一、背景与意义1.深圳高质量发展的迫切性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也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深圳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各界力量共同参与。

2.社会组织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组织具有灵活机制、专业优势和资源整合的优势,可以在政府引导下,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可能和支持。

二、倡议内容1.关于政策落实我们呼吁各级政府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在经费、人才培养、政策倾斜等方面予以更多支持,打造良好环境。

2.关于资源整合我们倡导社会组织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合作交流,共同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形成合力。

3.关于服务需求我们主张社会组织要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关注民生痛点,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助力解决深圳发展中的各类难题。

三、希望与期待我们希望通过这份倡议书,能够唤起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融入到深圳高质量发展的行列中来。

同时也期待政府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社会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共同促进深圳的繁荣昌盛。

在此,我们真诚呼吁各界人士积极响应,共同为深圳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以上仅为范文,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修改)鉴于深圳市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一系列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一进程中,社会组织的作用愈发凸显。

社会组织不仅可以为深圳提供更多的专业化、智力支持,还可以在基层社区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推动基层社区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面对深圳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社会组织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实际行动中。

社会组织可以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合力,在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予以更多支持。

优化投资环境 创建绿色家园——深圳光明新区迳口社区党支部书记马从青创新发展纪实

优化投资环境 创建绿色家园——深圳光明新区迳口社区党支部书记马从青创新发展纪实

-88-新经济 NEW ECONOMY 生活在深圳,或是曾经到过深圳的人,无不惊讶于深圳在短短三十多年间所取得的令世界震惊、令国人振奋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改变的深圳这片热土,也造就了迳口社区这类地处边远地带深圳旧村的新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光明新区成立后,为贯彻市委、市政府成立光明新区的战略意图,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土地资源等比较优势,光明新区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打破传统的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模式,提出了“绿色新城”的总目标、总要求。

绿色,孕育着生机与活力;绿色,代表着希望与未来。

近年来,迳口社区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勤政廉洁,与社区居民一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改善社区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正引导迳口社区进入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时代。

更新观念 科学发展迳口社区位于光明办事处最东面,西接圳美社区,南临——深圳光明新区迳口社区党支部书记马从青创新发展纪实优化投资环境 创建绿色家园光明中心区,总面积为5.02平方公里。

2003年9月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2008年4月成立社区工作站。

辖区内有迳口新村、迳口旧村、果林村、马头岭四个居民点。

辖区总人数为6189人,其中暂住人口4573人,户籍人口437户1616人。

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发展也起步比较晚。

要想让群众拥护,就得想方设法把集体经济搞上去,让群众的生活富裕起来。

马从青董事长最关心、最重视的是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他看来,如何借助光明新区发展的新优势,实现社区经济新一轮的发展,为大家谋利益,让居民富起来,是他肩上最重的担子。

过去,迳口社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一般的企业都不愿意入驻,更谈不上高新企业了,集体物业的租金收入相对较低。

就算是引进的项目,多半都是传统加工型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人均产出和贡献值低,属于劳动密集型,且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社区管理体制现状、问题及治理模式探讨张则武深圳在城市化进程中,对行政管理体制和基层公共治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笔者作为基层社区管理的一名工作者,试图从深圳社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当前社区治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深圳社区治理的沿革和现状随着改革和农村城市化的进一步深入,深圳基层治理经历了几个阶段不同模式的探索:2002年以前,基层治理的模式主要是传统的村委会、居委会村(居)民自治并存的模式。

2002年起,在居委会内部试行“议行分设”体制,并对全市社区规模进行了调整。

2004年开始,实行“撤镇设街”、“村改居”,全面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工作。

2005年以后,在全市推行“居站分设”体制,并逐步实行“一站多居”。

到目前,深圳共有社区工作站630个,社区居委会854个。

结合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目前深圳逐步形成了行政与自治、政府与民间多种形式互相补充的多元治理结构。

主要表现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党群共建模式日益发挥作用;政府职能通过社区工作站向社区延伸;基层民主在“居站分设”下回归了居民自治的功能;社会保障通过政府和民间的各种机构向居民提供服务;业主自治在业主大会、业委会中得以体现;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进一步规范。

从社区类型来看,目前深圳社区主要有六种类型:一是花园式社区,即以商住房、政策性住房为主的社区。

此类社区配套完善,住宅相对集中和独立,人员流动少,管理规范,城市社区氛围浓厚。

二是商业型社区,即社区内商业街、店铺为主的商贸区,此类社区商业气氛浓厚,人来人往。

三是“村改居”社区,即以原村委管辖的范围或自然村落形成的住宅小区,此类社区原居民与外来人员混居,大部分为出租屋,配套先天不足,环境较差,地下加工厂和治安、安全隐患较多。

四是“非村改居”城中村社区,此类社区主要是地下开发商开发的私人住宅楼形成的住宅小区,环境同“村改居”社区,但管理上会有不同,社区内违法建筑多。

五是工业区社区,即社区内工业企业为主的社区。

六是混合型社区,即兼具以上各种类型的社区。

目前深圳特区内的社区大部分为花园式和商业型社区,特区外则各种类型都有。

区分不同类型社区的意义在于管理侧重点应有不同。

二、存在问题(一)部分社区划分欠合理1.部分社区辖区范围不完整,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利于居民自治和社区管理。

以龙岗区布吉街道金排社区为例,从金坑山庄到同一社区的凤尾坑住宅区,要绕经罗湖区3个社区和龙岗区2个社区10多个住宅小区,居民到社区工作站办事要舍近求远经过其它几个社区,极不方便。

2.各社区辖区范围和人口数差别较大,影响资源合理配置。

据了解,大小社区辖区面积相差达10多倍,辖区人口少的不到5000人,多的却达10多万。

而政府在配置社区管理人员、经费、办公场所等资源时又常是按社区个数来分配,造成资源配置“贫富不均”。

3.社区类型多,优劣差别较大。

如前所述,各社区因类型不同,配套设施和管理难度也不一样。

然而相关部门在社区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考核评比时却常未区别对待。

区分之意义在于对基础较优越的社区“锦上添花”时,也应对基础薄弱的社区“雪中送炭”,以免影响社区的积极性。

4.个别社区成插花地社区。

个别社区存在一个住宅小区分属不同区、街道、社区管辖的“一村两制”现象。

如原罗湖、龙岗“插花地”长排村共有房屋142栋,其中罗湖管辖47栋,龙岗管辖95栋;港鹏新村共有房屋143栋,其中罗湖管辖121栋,龙岗管辖的只有22栋。

由于深圳特区内外适用的法规、政策和标准不同,每次物管费、水电费、垃圾处理费等新政策或新收费标准的实施常会带来纠纷,存在维稳、信访隐患。

(二)社区工作站主体地位不明确作为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深圳在全国首创设立了社区工作站,承担从原居委会剥离出来的政府工作,从而回归居委会的自治地位。

然而,对于社区工作站主体地位却至今不明确,工作开展起来常遇到许多问题。

一是单位主体性质不明确。

社区工作站的性质究竟是行政单位、事业单位还是其他组织,没有明确的定位,存较大争议。

二是职责规定较模糊。

由于无法定职权,让社区工作站来完成许多行政性较强的工作时,常遇到法律依据不足等问题。

虽然社区工作站的职责和任务可散见于市、区、街道及相关部门的文件和工作方案中,但这些文件的效力较低,发文机关层级多,且内容互相矛盾,责权利不统一。

三是社区工作站人员身份不明确。

目前各社区工作站的人员身份有公务员、职员、雇员、干部职工(即原政府早期按政策招调入机关工作未过渡入编的正式工)、社区专干、临聘人员等。

进入形式有街道下派、招考、村居委过渡、调入等形式。

四是救济方式存争议。

在社区工作站的工作侵害了相对人的利益时,相对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诉讼,以及在追究社区工作站人员的法律责任时,存在较大的争议。

五是许多人对工作站与居委会关系认识不清。

许多市民和一些部门认为工作站已经全部代替了居委会,许多本应由居委会办理的事项也改由工作站。

由于认识不一,市民办事常走冤枉路。

如居住地证明、监护关系、土地房屋权属证明、居(村)民社保办理证明等,如由工作站来证明,由于工作站没有原始依据或法定资格,让工作站为难。

对于社区工作站主体的定位问题目前有几种认识:一是派出机构说。

该说认为社区工作站是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代表区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行使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授予的职权。

二是行政机构说。

三是事业单位说。

以上说法看起来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经不起推敲。

现在能表明社区工作站单位性质的依据是《深圳市社区工作站试行办法》(深办〔2006〕45号文)。

该《办法》第2条规定“社区工作站是政府在社区的服务平台,协助、配合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在社区开展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然而,对于“工作平台”的表述,确实存在很模糊的理解。

目前我国单位的性质主要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事业、企业、群众性组织等,行政机关的设立需有法律的规定,其职权也需有法律的规定或授权(即职权法定)。

政府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立职能部门行使相应的法定职权。

事业单位的设立虽比较简单,但设立具备公共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仍需要有法律依据。

笔者认为,“工作平台”并非单位性质的表述,社区工作站不具备法人资格,也不是区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的职能部门,而是街道办事处为了更好地管理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在社区开展工作,为了方便社区居民办事,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在社区设立的综合性工作机构。

不过为利于工作,确有必要明确社区工作站主体资格、职责和人员身份。

(三)社区管理体制未理顺1.社区牌子多任务重一是牌子多。

按文件要求在社区设立的组织机构较多,有的社区多达60个(不含临时工作机构),其中社区组织14个、工作机构30个、服务机构16个。

社区工作站要承担的政府部门工作至少有60项。

二是专项整治行动多。

以某街道为例,一每年要求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50多项。

由于社区人力不足、经费未到位,很多行动只能停留在方案、会议、报表、总结、汇报上,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三是要求社区采集的信息、统计数据、考核指标多。

如某专项工作,每月要求社区上报的考核指标有13大类、56小类、358项之多。

2.街道和社区之间事权划分较模糊由于街道和社区之间的事权划分不清晰,统筹不够,一些职能部门未考虑社区有无职权、人力、财力、物力、技术、资质,将很多社区难以完成的工作,交给社区工作站来完成,工作站每个人员都需身兼数职,一方面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同时完成;另一方面又与社区工作站人员素质偏低相矛盾。

“专才易得,通才难求”。

要每个社区工作者都熟悉政府职能部门的所有业务,比较困难。

此外,在工作中对承办和协助、范围和程度等理解不一。

如“负责辖区安全工作”的表述,是仅指发现安全隐患,还是指宣传、检查、监督、整治、处罚等环节?对于执法类、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能否交给不具备资质和条件的单位和人员来完成?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

(四)社区行政化倾向和社区服务弱化问题成立社区工作站后,政府职能工作向社区延伸,社区工作站承办了政府大量的基层管理工作,如安全工作就有消防安全、生产安全、施工安全、建筑物安全、地质灾害、食品安全等,还有查违、清无、维稳、综治、计生、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等60多项政府行政性工作,工作人员也从最初的10多名发展到几十上百名。

其规模相当于内地的乡镇政府。

社区工作趋于行政化,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和服务性性工作反而开展得不够。

居委会自治功能也未得以充分发挥,一些居委会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空壳。

如一些居委会成员也由工作站专干兼任。

调解委员会为居委会下属委员会,也被理解为工作站内部机构,为工作站所代替。

(五)部分社区工作人员素质偏低1.部分工作人员政治思想素质不高,观念庸俗落后,服务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

主要原因:一是社区整天忙于应付完成工作任务,思想建设抓得不够;二是社区缺乏交流提拔机制。

2.部分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偏低。

一是因长期以来将社区作为照顾就业单位,素质要求较低,招录较为简单;二是社区待遇偏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三是培训学习机会少。

3.社区管理队伍不稳定。

由于社区待遇过低及工作压力大,社区工作人员流动性大。

三、社区管理模式探讨在现有“一站多居”、“居站分设”的基层治理模式下,社区基层管理工作应该怎么样来开展,每个社区都有不同的做法。

模式一:计生、出租屋协管员队伍整合模式将出租屋协管员和计生协管员队伍整合为一支队伍,共同负责社区出租屋管理和人口与计生管理工作。

由原街道部门直管改由社区管理。

街道根据费随事转的原则,将管理经费拔给社区。

街道计生、出租屋负责业务指导、考核评比,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由于出租屋管理要求对房屋租赁情况和人员信息进行登记、采集,计生工作也要逐家逐户上门登记,业务上有一定的联系性,如果两套人马各自为政,将重复上门登记,群众意见大。

这几年,深圳大部分社区已经将这两支队伍进行整合,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一些社区每个协管员管辖的范围偏大,户数偏多。

有些200户/人,有的1000户/人。

据调查,每组(2人)每天约能走访10户,如果每人管辖1000户,则走完每户的周期需200天(每月按20个工作日计)。

也就是说,如果其中一户人的变动情况,如怀孕、人员流动等,综管员较难及时掌握。

模式二:综治模式(大综管模式)主要是整合管理资源,建立社区综合管理队伍,将社区划分成若干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2名综管员。

按照该模式,网格内的综管员要管治安、安全、出租屋、计生、查违等工作。

如龙岗区的大综管模式。

此模式有利于整合社区管理资源,但工作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如综管员要负责多项政府职能工作,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工作压力过重。

只能根据街道哪个部门强调多、责任大则着重完成某项工作,一些工作出现后退现象(如计生工作)。

一些业务复杂、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也难以胜任。

社区和每个网格也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同一个小政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