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咏物言志诗鉴赏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一轮复习咏物言志诗课件33张

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
古代诗歌鉴赏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
题材一
咏物言志诗
【学习目标】 1.通过梳理与积累,了解古人运用意
象来表情达意的诗歌传统。 2.通过先测后学和重温教材,总结归
纳咏物言志诗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以致用、文本细读,深入探
究意象与诗歌主旨的关系。
学习任务二
咏物言志诗·必备知识清单 (二)咏物言志诗的内容情感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等
1.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 2.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寄寓高尚的节操。 3.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 情感 4.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 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5.刺世——托物讽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 弊,或冷嘲热讽;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
浩荡难倚赖。 【注释】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②中路:中途。 ③出:生长。 ④鸱鸮chī xiāo:猫头鹰。 ⑤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5.C. “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解析】C项,“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错误.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两句是说,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外乡人从此经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yǎn jiǎn龙虎姿,主当风云会。神明依正直, 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②颜色坏。出③非不得地,蟠pán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kē叶改。丹凤领九雏chú,哀鸣翔其外。鸱鸮chī xiāo ④志意满,养子穿穴内。客从何乡来,伫zhù立久吁xū怪。静求元精理⑤,
病 柏① 杜 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yǎn jiǎn龙虎姿,主当风云会。神明依正直, 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②颜色坏。出③非不得地,蟠pán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kē叶改。丹凤领九雏chú,哀鸣翔其外。鸱鸮chī xiāo ④志意满,养子穿穴内。客从何乡来,伫zhù立久吁xū怪。静求元精理⑤,
古代诗歌鉴赏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
题材一
咏物言志诗
【学习目标】 1.通过梳理与积累,了解古人运用意
象来表情达意的诗歌传统。 2.通过先测后学和重温教材,总结归
纳咏物言志诗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以致用、文本细读,深入探
究意象与诗歌主旨的关系。
学习任务二
咏物言志诗·必备知识清单 (二)咏物言志诗的内容情感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等
1.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 2.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寄寓高尚的节操。 3.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 情感 4.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 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5.刺世——托物讽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 弊,或冷嘲热讽;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
浩荡难倚赖。 【注释】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②中路:中途。 ③出:生长。 ④鸱鸮chī xiāo:猫头鹰。 ⑤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5.C. “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解析】C项,“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错误.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两句是说,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外乡人从此经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yǎn jiǎn龙虎姿,主当风云会。神明依正直, 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②颜色坏。出③非不得地,蟠pán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kē叶改。丹凤领九雏chú,哀鸣翔其外。鸱鸮chī xiāo ④志意满,养子穿穴内。客从何乡来,伫zhù立久吁xū怪。静求元精理⑤,
病 柏① 杜 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yǎn jiǎn龙虎姿,主当风云会。神明依正直, 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②颜色坏。出③非不得地,蟠pán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kē叶改。丹凤领九雏chú,哀鸣翔其外。鸱鸮chī xiāo ④志意满,养子穿穴内。客从何乡来,伫zhù立久吁xū怪。静求元精理⑤,
高考复习咏物诗鉴赏指导PPT (共21张PPT)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
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 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 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 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 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 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 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 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 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 的精神品格。
例题:
阅读下面诗,回答问题: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金络脑,指马披上威武的鞍具。 (1)这首诗中的“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这首诗刻画了渴望披上威武的鞍具, 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的马的形象。 (2)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感 慨。
1.C
巩固练习: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4年全国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 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 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 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 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 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 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 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 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鸡无意绪,鸣噪 自纷纷。 (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 “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 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 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和 “诗骨”分别是什么? (2)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 说说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高考复习咏物言志诗PPT (共52张PPT)

陈毅《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咏物诗常以所咏之物为题,可以从题目看 出所咏之物。 咏青松,题目即为《青松》;咏梅花,题为 《梅花》;咏石灰,题为《石灰吟》…… 二、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即形象分析。 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 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写“大 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焚烧”,这 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阅读其他咏物诗,会发 现,基本上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
直写物象,表达作者的喜好和情趣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对春天的
喜爱之情
托物寓意,表达作者的志向和节操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 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 “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 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表明了自 己的志向。
诗歌形象的鉴赏分析
传统意象※事物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 温庭筠《更漏子》 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徐再思《双调水仙 子· 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 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对比、衬托:为了更加突出物本身的特征,
常把所咏之物跟其他物进行对比,或者用其 他物来衬托所咏之物。“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王冕《白梅》),把梅 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之高洁守志。
高考复习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物诗鉴赏PPT (共23张PPT)

千回不厌痴--欣赏咏物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 注 ] 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 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 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 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柳 李商隐
(1)试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 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 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 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 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 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咏物诗鉴赏
青灯有味似儿时
--我熟悉的咏物诗
掀起你的盖头来
--认识咏物诗
概念:
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 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特点: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 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 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 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知人论世)
病 牛
李纲
此诗是诗人贬谪武昌 后所作,他官居宰相, 反对媾和,力主抗,终 被投降派所排挤,为相 仅70天。
耕犁千亩实千箱, 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修辞方法:拟人、比喻等 表现手法:烘托、对比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虚实结合等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咏物言志诗咏物诗》课件

咏物言志诗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推 动文学的进步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 作用,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 鉴和启示。
提高了文学品质
咏物言志诗注重对自然和事物的细 致描绘与感悟,有助于提升文学作 品的品质和内涵,使文学更加贴近 自然和生活。
对读者的启示
激发审美意识
丰富精神世界
咏物言志诗通过对自然和事物的赞美 与描绘,能够激发读者的审美意识, 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提高审美意识
诗人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深入挖掘事物的美感 和意义,创作出更加优美、深刻的咏物言志诗。
拓展题材范围
未来的咏物言志诗可以尝试拓展题材范围,从自然景物到 社会现象,从个体情感到群体诉求,让诗歌更加贴近时代 、贴近生活。
促进跨文化交流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诗人交流,借鉴和吸收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诗歌元素,推动咏物言志诗走向世界舞台,为全 球诗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详细描述
在创作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将物象的特征和情感 表现得更加鲜明、具体。同时,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要贴切、自然,不要过于生硬或
牵强附会。
06
CHAPTER
总结与展望
总结咏物言志诗的特点与价值
特点
咏物言志诗以描绘事物为主,通过细 腻的笔触展现事物的形态、色彩、质 地等特征,同时融入诗人对事物的情 感和评价,表达出诗人的志向和情感 。
阅读咏物言志诗能够让读者在繁忙的 生活中得到片刻宁静,丰富他们的精 神世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品格 。
启迪人生智慧
咏物言志诗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 理和智慧,能够启迪读者的心灵,引 导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
对社会的价值
传承文化价值观
提高了文学品质
咏物言志诗注重对自然和事物的细 致描绘与感悟,有助于提升文学作 品的品质和内涵,使文学更加贴近 自然和生活。
对读者的启示
激发审美意识
丰富精神世界
咏物言志诗通过对自然和事物的赞美 与描绘,能够激发读者的审美意识, 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提高审美意识
诗人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深入挖掘事物的美感 和意义,创作出更加优美、深刻的咏物言志诗。
拓展题材范围
未来的咏物言志诗可以尝试拓展题材范围,从自然景物到 社会现象,从个体情感到群体诉求,让诗歌更加贴近时代 、贴近生活。
促进跨文化交流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诗人交流,借鉴和吸收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诗歌元素,推动咏物言志诗走向世界舞台,为全 球诗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详细描述
在创作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将物象的特征和情感 表现得更加鲜明、具体。同时,要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要贴切、自然,不要过于生硬或
牵强附会。
06
CHAPTER
总结与展望
总结咏物言志诗的特点与价值
特点
咏物言志诗以描绘事物为主,通过细 腻的笔触展现事物的形态、色彩、质 地等特征,同时融入诗人对事物的情 感和评价,表达出诗人的志向和情感 。
阅读咏物言志诗能够让读者在繁忙的 生活中得到片刻宁静,丰富他们的精 神世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品格 。
启迪人生智慧
咏物言志诗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 理和智慧,能够启迪读者的心灵,引 导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
对社会的价值
传承文化价值观
《咏物言志诗》课件

晚唐李商隐《无题》
总结词
李商隐的《无题》以爱情为主题,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详细描述
《无题》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爱情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诗中通过对爱情的描绘,展现了爱情的美丽和痛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
短暂的感慨。
05 咏物言志诗的影响与价值
对后世的启示与影响
传承文化
《咏物言志诗》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咏物言志诗的定义与特点 • 咏物言志诗的创作手法 •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 • 咏物言志诗的代表作品与诗人 • 咏物言志诗的影响与价值
01 咏物言志诗的定义与诗人内 心情感和志向的诗歌。
定义解释
这类诗歌通常以自然界或生活中 的具体事物为对象,通过细致入 微的描绘,展现出诗人的情感世 界和人生追求。
理解诗人情感表达
总结词
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是鉴赏咏物言志诗的关键。
详细描述
咏物言志诗中,诗人常常借助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在鉴赏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其 喜怒哀乐,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主题。
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总结词
体会诗歌的艺术美,是鉴赏咏物言志诗的重要环节。
象征手法
总结词
通过象征性的事物或形象来表达某种意义或情感。
详细描述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具象化,使得读者在欣赏诗作的同时, 能够领悟到象征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对比手法
总结词
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形象来突出表达 某种意义或情感。
详细描述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相反或相对的 事物或形象进行比较,使得读者在欣 赏诗作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 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高考语文复习:咏物言志诗课件

基本内容
• 1、单纯咏物。仅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 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色彩,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 高雅的审美乐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 盈姿态,仅流露羁縻一点对自然之物的爱好之情。
• 2、托物言志(寓意)。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 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 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李 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 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情特点,表达自 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2、诗人借“菊”表达了什么感情?试分析。(3分)
• 1.这首宋词用了一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 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道这首词抒写的是 什么事物?(2分)
• 2.请就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 谈你的看法。
• 训练8
•菊
• 唐·郑谷 •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1、这首诗写菊时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 简要分析。(3分)
• 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 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 的迷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 第二级训练目标:因物缘情,找到所寄之意与 所言之志。
•
忆秦娥·咏桐 宋·李清照
•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 暮天闻角。
•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 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诗作者分别 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联想到了什么。 (4分)
• 训练2
柳 唐·李商隐
•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高考复习咏物言志诗鉴赏PPT[优秀课件资料]
![高考复习咏物言志诗鉴赏PPT[优秀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dd6af171eb91a37f0115c0a.png)
❖ 答案:1有两点作用: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 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 暗示出作者幽寂陈孤独的心理。
❖ 2奇在古人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 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 睡去,因此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此为巧。
鸟虫咏物诗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 (2)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 说说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 答案:(1)其诗眼是“孤”,诗骨是“飞鸣声念 群”。
❖ (2)颔联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 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与万重对比,构成极大反 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把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 雁的怜悯之情。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孤雁、同伴 难寻的凄苦之情。
❖ 1、形象分析
❖ 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 寒荒凉。(环境烘托)
❖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 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 2、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 3、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 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1)分别说出两首诗中“蝉”的形象特点。 (2) 这两首诗借咏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答案:
❖ (1)《蝉》:生性高洁、啜饮清露、居高声 远。《在狱咏蝉》:身处恶劣的环境,但品 性高洁。
❖ (2) 《蝉》:寓贤能之人,并不需要某种 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在狱咏蝉》: 感伤自己经历了种种政治上的磨难,青春已 逝,自己有着蝉一样的高洁品性,却不为时 人了解。
❖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的理由, 并作具体分析。
❖ 答案: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 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 点;
高考复习咏物言志诗鉴赏优质课PPT

❖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的理由, 并作具体分析。
❖ 答案: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 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 点;
❖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 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 清雅。
思路总结
❖ 鉴赏咏物诗首先要抓住所咏之 物的形象特点,能结合诗句分析其 外形和内蕴(神态品格)。绝妙的 咏物诗应形神兼备。
❖ 四句写了石灰的四个特点,即出山之难、不 怕焚烧、不怕破碎、一身清白。而作者也以石 灰作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 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典型例题:
❖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 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 物之功。
❖
孤雁
杜甫
❖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鸡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 (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 “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 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 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 和“诗骨”分别是什么?
❖ 答案:1有两点作用: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 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 暗示出作者幽寂陈孤独的心理。
❖ 2奇在古人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 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 睡去,因此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此为巧。
鸟虫咏物诗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 (2)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 说说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 答案: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 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 点;
❖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 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 清雅。
思路总结
❖ 鉴赏咏物诗首先要抓住所咏之 物的形象特点,能结合诗句分析其 外形和内蕴(神态品格)。绝妙的 咏物诗应形神兼备。
❖ 四句写了石灰的四个特点,即出山之难、不 怕焚烧、不怕破碎、一身清白。而作者也以石 灰作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 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典型例题:
❖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 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 物之功。
❖
孤雁
杜甫
❖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鸡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 (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 “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 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 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 和“诗骨”分别是什么?
❖ 答案:1有两点作用: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 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 暗示出作者幽寂陈孤独的心理。
❖ 2奇在古人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 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 睡去,因此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此为巧。
鸟虫咏物诗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 (2)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 说说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咏物言志诗歌训练 教学PPT课件

一夜玄霜坠碧空。 化的迅速。同时,“碧空”也暗示了季节的转换。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
诗句
赏析
多少天涯未归客, 尽借篱落看秋风。
内容、手法:第三句写出了在外漂泊的游子众多,同时也点明 了诗人正在异乡漂泊。第四句诉说了诗人的心境,在异乡漂泊 的游子只能借着他人的院落来欣赏秋景,托物起兴,以菊花自 比,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拓展设问 3.有同学认为“尽借篱落看秋风”中的“尽借”换成“借人”更符合诗意, 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答案】示例一:不认同。“尽借”中的“尽”字体现出诗人只能借助 他人的院落观赏秋景的无奈之感,比“借人”的情感更为浓厚。 示例二:认同。“借人”更直白地表明身处异乡的诗人只能借他人的院 落来观赏秋景,而不能在自家的院子中观赏,更能体现出诗人对家乡的 思念。
嘲路人不懂涧松的内在品质。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
诗句
赏析
内容:“南园桃李”“春残”二词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感伤
南园桃李虽堪羡 。诗人认为,虽然南园的桃、李开得十分美丽,但是春天即将过
,
去,桃、李也会凋谢,这让诗人感到十分惋惜。
争奈春残又寂寥 手法: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生长在南园的桃、李与生长在恶劣环
诗歌鉴赏
——咏物言志诗训练
角度
鉴赏
诗歌特点 以某一物为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所咏之物, 或表达志向、情操,或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借咏物来抒写自己的志向、情操和希望。如陆游《卜算子·咏
梅》。 情感主题
借咏物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内心的喜悦之情。如贺知章
《咏柳》。
常见意象 菊、梅、树、竹、戟、柳、红豆、池、莲花等。
九、阅读下面的明诗,完成1~2题。 菊花 唐寅①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
诗句
赏析
多少天涯未归客, 尽借篱落看秋风。
内容、手法:第三句写出了在外漂泊的游子众多,同时也点明 了诗人正在异乡漂泊。第四句诉说了诗人的心境,在异乡漂泊 的游子只能借着他人的院落来欣赏秋景,托物起兴,以菊花自 比,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拓展设问 3.有同学认为“尽借篱落看秋风”中的“尽借”换成“借人”更符合诗意, 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答案】示例一:不认同。“尽借”中的“尽”字体现出诗人只能借助 他人的院落观赏秋景的无奈之感,比“借人”的情感更为浓厚。 示例二:认同。“借人”更直白地表明身处异乡的诗人只能借他人的院 落来观赏秋景,而不能在自家的院子中观赏,更能体现出诗人对家乡的 思念。
嘲路人不懂涧松的内在品质。
古代诗歌鉴赏分析表
诗句
赏析
内容:“南园桃李”“春残”二词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感伤
南园桃李虽堪羡 。诗人认为,虽然南园的桃、李开得十分美丽,但是春天即将过
,
去,桃、李也会凋谢,这让诗人感到十分惋惜。
争奈春残又寂寥 手法:运用对比的手法,将生长在南园的桃、李与生长在恶劣环
诗歌鉴赏
——咏物言志诗训练
角度
鉴赏
诗歌特点 以某一物为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所咏之物, 或表达志向、情操,或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借咏物来抒写自己的志向、情操和希望。如陆游《卜算子·咏
梅》。 情感主题
借咏物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内心的喜悦之情。如贺知章
《咏柳》。
常见意象 菊、梅、树、竹、戟、柳、红豆、池、莲花等。
九、阅读下面的明诗,完成1~2题。 菊花 唐寅①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咏物言志诗ppt

诗歌鉴赏之
咏物言志诗
咏物诗的特点
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2、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 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 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 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
答案: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 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 的乐观者形象。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 象的?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 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咏物诗的形象分类
一、人,即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 公,即诗人自己。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 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 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 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 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咏物言志诗
咏物诗的特点
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2、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 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 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 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
答案: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 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 的乐观者形象。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 象的?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 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咏物诗的形象分类
一、人,即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 公,即诗人自己。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 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 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 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 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古代诗歌鉴赏事物形象之咏物言志诗》课件 (共40张)

例题 1
阅读下面一首词,谈谈你对词中“梅”的形象的理解。 咏梅[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物 外在特征: 的 特 征 内在特征:
生长在荒僻之处,寂寞 开放,无人欣赏,备受 风雨摧残
不慕虚荣、淡泊名利、始终 保持芬芳高洁的品质,终生 不渝。
⑩阿娇金屋:阿娇,指汉武帝刘彻的姑母(长公主刘娇)的女儿。原指 汉武帝刘彻要用金屋接纳阿娇为妇。这里指翠美珍奇的竹子。 [2]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 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未成 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冑①,名淇澳②。寻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 阿娇金屋。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历冰 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真题链接 1.(2013·山东高考)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2012·天津高考)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3.(2011·山东高考)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鉴赏事物形象“3步骤”
答题步骤
诗人笔下物+ 特征+ 结合诗句+ 诗人托物言志+ 表达了什么感情 (表明了什么哲理/象征怎样的精神)
常用技法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高考题型
①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 ②某物象有什么特征? ③某物象象征什么? ④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 ⑤简析某句中的物象。
高考语文复习-咏物言志诗鉴赏课件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唐·虞世南《蝉》
句子释义: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适用话题:品德、节操、修养 应用示范:醉心于名利者,往往受困于名缰利锁,甚至迷失自 我、误入歧途。而许多功勋人物,如“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敦煌女儿”燓锦诗、战斗英雄张富清……他们不求名不求利, 却都因为高尚的品德、非凡的成就而赢得了国人的普遍敬仰。 正所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谢谢
考情探究
标志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 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 某个物。诗人着重对 所咏之物的特征、功 能进行刻画,或者着 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 情感 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 以所咏之物为题目, 或以咏某物、题某物、 某物吟等为题目。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 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
(志趣、道理或哲理)
备考指南
(1)重点关注唐、宋诗,不仅限于名人的作品,还要关注映射 当代主流思想的诗歌;复习唐诗,要以李杜为中心,辐射到 边塞诗、山水田园诗、题画诗、干谒诗等题材类型;复习宋 词,要以苏轼、陆游为中心,辐射到婉约、豪放的名家名篇 或非名家名篇。不宜读、练太长太难太偏的诗作。 (2)建构古代诗歌知识网络,包括常见意象、语言风格、表达 技巧、诗歌题材等。 (3)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善于发现问题中隐含考查的 考点。
高三一轮复习
诗词鉴赏——咏物言志诗 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高三语文组
复习目标
1.了解咏物言志类诗歌的特点、分类及内容情感。 (重点) 2.掌握咏物诗和写景诗的区别,咏物类诗歌的鉴赏步骤。 (难点) 3.积累有关竹、松、菊、梅的意象含义、文化常识及作文素 材。
内涵
对接教材
《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
高考复习咏物言志诗的鉴赏ppt

31、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32、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33、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 34、不大可能的事也许今天实现,根本不可能的事也许明天会实现。 35、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36、失败者任其失败,成功者创造成功。 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38、天助自助者,你要你就能。 39、我自信,故我成功;我行,我一定能行。 40、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41、从现在开始,不要未语泪先流。 42、造物之前,必先造人。 43、富人靠资本赚钱,穷人靠知识致富。 44、顾客后还有顾客,服务的开始才是销售的开始。 45、生活犹如万花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相依相随,无须过于在意,人生如梦看淡一切,看淡曾经的伤痛,好好珍惜自己、善待自己。 46、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4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8、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49、如梦醒来,暮色已降,豁然开朗,欣然归家。痴幻也好,感悟也罢,在这青春的飞扬的年华,亦是一份收获。犹思“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更加灿烂。 50、人活着要呼吸。呼者,出一口气;吸者,争一口气。 51、如果我不坚强,那就等着别人来嘲笑。 52、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53、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54、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55、领导的速度决定团队的效率。 56、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 57、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58、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誉就很难挽回。 59、不要说你不会做!你是个人你就会做! 60、生活本没有导演,但我们每个人都像演员一样,为了合乎剧情而认真地表演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答题技巧总结:
❖ 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 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 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 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 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12
练习
❖ 阅读下面诗,回答问题:
4
咏物诗的特点
❖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 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 咏物:由物及人
❖ 咏史:由古及今
5
要点一:情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 山川河岳、花鸟草虫,都可成为诗人借助的 对象。作者一般要描述所借助事物的突出特点,
而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这种突出特点之中,可
以说,作者的志,就在物的特点与作者的情和
❖ 答案:1有两点作用: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 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 暗示出作者幽寂陈孤独的心理。
15
花草咏物诗
16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
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7
1. 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 用了_比_喻_ ,后者主要用了_拟_人___。
志的相通之处。如
❖ 于谦的《石灰吟》: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四句写了石灰的四个特点,即出山之难、不 怕焚烧、不怕破碎、一身清白。而作者也以石
灰作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
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6
典型例题:
❖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
❖ 注释:西陆:秋天。 南冠:囚犯。玄鬓影:蝉。白头 吟:古乐府篇名,传说是汉代卓文君丈夫司马相如再娶 而写的一首哀愁的诗。
(1)分别说出两首诗中“蝉”的形象特点。 (2) 这两首诗借咏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0
❖ 答案: ❖ (1)《蝉》:生性高洁、啜饮清露、居高声
远。《在狱咏蝉》:身处恶劣的环境,但品 性高洁。 ❖ (2) 《蝉》:寓贤能之人,并不需要某种 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在狱咏蝉》: 感伤自己经历了种种政治上的磨难,青春已 逝,自己有着蝉一样的高洁品性,却不为时 人了解。
13
要点二: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 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 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 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咏物言志诗鉴赏
1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 身低微的士人__不_甘_埋_没_____的精神, 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目_光_短_浅_____ _。
2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 _刺 __字 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出 ___字写 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
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B(应是艺术地表现了社会上的一些人目光短浅,缺乏远
见,在新事物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不去关注,待到长
成气候,才去重视。)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 指未_长_成_的_小_松___,后者指长_成后_的_松_树___。
3
4.对而大,发展变化的情 景。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出” 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 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
马诗(李贺)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注释:金络脑,指马披上威武的鞍具。
❖ (1)这首诗中的“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2)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 答案:(1)这首诗刻画了渴望披上威武的鞍具, 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的马的形象。
❖ (2)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感 慨。
8
思路总结
❖ 鉴赏咏物诗首先要抓住所咏之 物的形象特点,能结合诗句分析其 外形和内蕴(神态品格)。绝妙的 咏物诗应形神兼备。
9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
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 物之功。 ❖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的理由, 并作具体分析。
7
❖ 答案: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 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 点;
❖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 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 清雅。
14
❖ 答案:(1)傍晚 西风 ❖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 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 “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 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 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 总结答题要点:手法+表达作用
2. 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 现了喜_悦_、_赞_赏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 贬_斥、嘲讽_ 的态度。
18
❖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
海棠 苏轼
❖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1。诗歌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 2。古人对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 价,请结合三、四句诗赏析。
答题技巧总结:
❖ 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 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 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 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 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12
练习
❖ 阅读下面诗,回答问题:
4
咏物诗的特点
❖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 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 咏物:由物及人
❖ 咏史:由古及今
5
要点一:情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 山川河岳、花鸟草虫,都可成为诗人借助的 对象。作者一般要描述所借助事物的突出特点,
而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这种突出特点之中,可
以说,作者的志,就在物的特点与作者的情和
❖ 答案:1有两点作用: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 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 暗示出作者幽寂陈孤独的心理。
15
花草咏物诗
16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
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7
1. 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 用了_比_喻_ ,后者主要用了_拟_人___。
志的相通之处。如
❖ 于谦的《石灰吟》: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四句写了石灰的四个特点,即出山之难、不 怕焚烧、不怕破碎、一身清白。而作者也以石
灰作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
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6
典型例题:
❖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
❖ 注释:西陆:秋天。 南冠:囚犯。玄鬓影:蝉。白头 吟:古乐府篇名,传说是汉代卓文君丈夫司马相如再娶 而写的一首哀愁的诗。
(1)分别说出两首诗中“蝉”的形象特点。 (2) 这两首诗借咏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0
❖ 答案: ❖ (1)《蝉》:生性高洁、啜饮清露、居高声
远。《在狱咏蝉》:身处恶劣的环境,但品 性高洁。 ❖ (2) 《蝉》:寓贤能之人,并不需要某种 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在狱咏蝉》: 感伤自己经历了种种政治上的磨难,青春已 逝,自己有着蝉一样的高洁品性,却不为时 人了解。
13
要点二: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 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 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 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咏物言志诗鉴赏
1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 身低微的士人__不_甘_埋_没_____的精神, 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目_光_短_浅_____ _。
2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 _刺 __字 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出 ___字写 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C.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D.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
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达到了有机统一。
B(应是艺术地表现了社会上的一些人目光短浅,缺乏远
见,在新事物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不去关注,待到长
成气候,才去重视。)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 指未_长_成_的_小_松___,后者指长_成后_的_松_树___。
3
4.对而大,发展变化的情 景。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出” 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讽刺社会上的一些小人见风 使舵,前倨后恭,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时弊。
❖
马诗(李贺)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注释:金络脑,指马披上威武的鞍具。
❖ (1)这首诗中的“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2)诗人通过咏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 答案:(1)这首诗刻画了渴望披上威武的鞍具, 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的马的形象。
❖ (2)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感 慨。
8
思路总结
❖ 鉴赏咏物诗首先要抓住所咏之 物的形象特点,能结合诗句分析其 外形和内蕴(神态品格)。绝妙的 咏物诗应形神兼备。
9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
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 物之功。 ❖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的理由, 并作具体分析。
7
❖ 答案: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 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 点;
❖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 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 清雅。
14
❖ 答案:(1)傍晚 西风 ❖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 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 “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 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 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 总结答题要点:手法+表达作用
2. 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 现了喜_悦_、_赞_赏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 贬_斥、嘲讽_ 的态度。
18
❖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
海棠 苏轼
❖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1。诗歌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 2。古人对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 价,请结合三、四句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