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大气受热过程和气温(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一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图中P处因受地形影响气温出现异常,回答1~2题。
1、图中P处的气温可能为( )
A.20 ℃或16 ℃
B.23 ℃或14 ℃
C.17 ℃或18 ℃
D.19 ℃或15 ℃
2、该图所示可能是( )
A.北半球的3月
B.北半球的7月
C.南半球的2月
D.南半球的8月
解析第1题,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内的值,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规律,因此P处气温应大于20 ℃或小于16 ℃。
第2题,根据等温线可判断该区域属于南半球,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温方向凸出,说明海洋温度低于陆地,那么应该是南半球的夏季。
答案 1.B 2.C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
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5、该地可能位于( )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解析第3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①②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③④。
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①为丰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②为枯雪年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因此答案选B。
第4题,由图可知,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
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最低气温,因此A错;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即平均气温变化状况和昼夜温差)大致相同,因此B错;膜内温度日变化丰雪年小于枯雪年,主要是由于丰、枯雪年积雪厚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C正确,D错误。
第5题,本题考查时间的估算。
一般来讲,某地日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时,而此时北京时间是16时左右,说明该地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左右,相对于120°E偏西30°左右,当地经度大约为90°E,结合选项只能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因此答案选D。
答案 3 B 4 C 5 D
2019年1月24日,湖北遭遇了第二轮大范围持续雨雪天气。
下图为此次雨雪天气结束后湖北某高中的校园景观图,图中河流一侧积雪较多,但对岸却不见积雪。
据图回答6~7题。
6、图中道路上无积冰,但桥面有大量积冰的原因是( )
A.桥面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B.桥面释放地面辐射较多
C.路面释放地面辐射较多
D.路面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7、据图推测图中道路的走向最可能为( )
A.东北—西南
B.东南—西北
C.东—西
D.南—北
解析第6题,桥面结冰而路面没有结冰说明路面温度比桥面的温度高;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或桥面的热量来自太阳辐射,而不是大气,故A、D项错误;地面或桥面以长波辐射形式向外释放热量导致温度降低,路面温度高,所以路面释放的地面辐射比桥面要少,故C项错误,B项正确。
第7题,由材料可知河流一侧积雪较多,但对岸却不见积雪。
根据所学知识,河流的向阳面接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所以没有积雪;背阴面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所以有积雪覆盖;该河流位于湖北,所以可以判断向阳面为河流北岸,背阴面为河流南岸,因此可以判断河流为东西走向;再结合图示道路和河流垂直可判断道路走向为南—北,故D正确。
答案 6 B 7 D
下图为某区域8月16日15时和17日2时的气温(单位:℃)分布状况。
据此完成8~10题。
8、图中两个时刻温差最大的地点位于( )
A.东北部
B.西南部
C.东南部
D.西北部
9、图中位于甲地的地理事物可能是( )
A.湖泊
B.山峰
C.城市
D.煤矿
10、16日15时,受局地环流影响,甲地东侧近地面吹(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16日15时图中高温中心位于西北部,局部温度高达31 ℃以上,17日2时图中低温中心位于西北部40°30′N~40°42′N之间,局部温度低至26 ℃以下,故图中两个时刻温差最大的地点位于西北部。
故选D。
第9题,对照两幅图可知,图中甲地降温幅度很小,故可能为一水域,故选A。
第10题,在16日15时图中,根据纬度变化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甲地是低温中心,形成高压中心,受局地环流影响,甲地东侧为高压东侧,近地面吹西北风。
故选B。
答案 8 D 9 A 10 B
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
读图,完成第11题。
1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主要是因为此时( )
A.①强B.②弱
C.③弱D.④强
解析“秋阴”“雨声”说明为阴雨天气,云量大,大气逆辐射强。
答案 D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结合下图,完成12~13题。
12、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13、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解析第12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
第13题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答案 12 A 13 C
冻雨是大气中过冷却水滴降落过程中,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相遇发生冻结的一种降水。
下图中曲线是等温面分布图,等值距为2℃。
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示时刻正发生冻雨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与①地相比,③地( )
A.气温更高
B.气压更低
C.光照更强
D.风力更弱
解析第14题,根据冻雨发生的条件,结合图中等温面可以看出只有②处在垂直方向上上暖下冷,在0℃以下,可能出现冻雨。
第15题,结合等温面图知③地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在高压控制下,大气稳定,风力较小。
③处湿度大,云雨可能更多,能见度更低。
答案14.B 15.D
二、非选择题
16、读我国东南局部地区示意图和图中甲乙两地的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一下各题。
(1)M、N是武夷山甲、乙两坡面冬季不同海拔高度的平均气温
变化曲线图,表示甲坡的是曲线,表示乙坡的是曲线。
夏季甲、乙两坡面海拔400m~800m处气温较低的是,简述该坡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2)台湾西部布袋盐场晒盐的有利区位因素是、、。
(3)图中沿海地区易遭受的主要气象灾害是、。
图中闽江径流量最大的季节是。
(4)泉州、漳州和厦门被称为“闽南金三角”,分析该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区位条件。
答案:(1)N M 乙乙坡为迎风坡,夏季多阴雨天气较多
(2)台湾西部有平坦开阔的海滩;纬度低,热量充足;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多。
(3)台风风暴潮夏季
(4)气候优越,水热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和城市密集,市场广;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产品易进入港、台地区和国际市场
解析:(1)读图,M、N是武夷山甲、乙两坡面冬季不同海拔高度的平均气温变化曲线,甲坡是阴坡,气温较低,乙坡是阳坡,气温较高。
表示甲坡的是N曲线,表示乙坡的是M曲线。
夏季,甲、乙两坡面海拔400m~800m处气温较低的是乙坡,主要因为乙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多阴雨天气较多。
(2)台湾西部有平坦开阔的海滩,利于晒盐。
纬度低,热量充
足,蒸发旺盛。
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多,蒸发多。
(3)图中沿海地区是我国东南部海域,易遭受的主要气象灾害是台风、风暴潮。
图中闽江径流量最大的季节是夏季。
(4)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主要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闽南金三角”地区气候优越,水热资源丰富。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人口和城市密集,市场广。
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产品易进入港、台地区和国际市场。
1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B城市为____省的省会_______市。
B城市附近等温线的走向为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
(2)左图A处等温线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右图为沿左图中AB一线附近地形剖面图,图中虚线表示当地一次特大暴雨量分布状况,据图判断图中最大暴雨量分布的地区海
拔高度约为____米。
该线附近易形成特大暴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仅次于黄土高原的第二大水土流失区。
请说明其原因。
答案:(1)福建福州东北—西南海陆热力差异(2)等温线闭合且中间数值低山峰
(3)650(600~700之间)①夏季风带来暖湿气流;②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4)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地形起伏较大,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薪柴紧张,长期的毁林开荒、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加之气候上降水变率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解析:(1)根据图中经纬度,联系中国主要行政区划的位置可知,B城市是福建省省会福州;图中显示该市附近等温线的走向为东北—西南,等温线基本与海岸线走向平行,说明主要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
(2)由图可知A处等温线呈闭合曲线,而且其数值比两侧数值低;广大地处陆地的内部,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联系该区域地形分布可知,该地有我国东北—西南的武夷山脉,在山峰部位地势高,气温低。
(3)如图最大暴雨量分布的地区海拔高度(大约650(600~700之间)。
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要是夏季风,来自于海洋的夏季风带来暖湿气流,该地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
(4)区域水土流失主要与当地的地形、气候、植被、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有关。
联系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可知,该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降水变率大;地形起伏较大,流水速度快,水流侵蚀作用强;该区域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少,薪柴紧张,长期的毁林开荒、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18、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D湖泊为南美洲的的喀喀湖,位于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交界的科亚奥高原上,是南美洲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b所示。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
(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
答案:(1)(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日变化(日较差)较大;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到0℃及以下)。
(2)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集中于夏季(1-3月或12月至次年3月)。
解析:(1)年变化(年较差)较小;因为根据材料,D湖位于高原上,海拔高,年均温较低。
地处热带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气温日较差较大。
(2)根据右图降水量柱状图估算,D湖沿岸地区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集中于夏季,南半球夏季是1-3月或12月至次年3月。